_美国梦_的破灭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梦”的破灭
“美国梦”的破灭作者:张天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1期摘要:美国文学作品中主题众多而鲜明,而这些主题中表现的最多的就是“美国梦”,它所展示的是人们的一种信仰和希望,期望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理想得到实现。
可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击碎了很多人的“美国梦”,从而导致了众多的作家越来越对此失望,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越来越多的反映了他们的这种失望感。
本文通过将《嘉莉妹妹》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作案例分析,对他们作品中反映的失望感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美国梦”;《嘉莉妹妹》;《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简介:张天厚(1980-),女,四川省宜宾市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高师班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一、前言新大陆经过移民者的不懈奋斗,使其各个方面像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开拓西部的时候,“美国梦”由最初的清教移民渴望和追求信仰自由逐渐向追求幸福和成功转变,当然还有爱情、事业和财富等方面。
美国人追求的“美国梦”受到更高的激发则是由于富兰克林在自我努力、自我奋斗的前提下从社会底层向成功转变的事例的影响。
另外,随着美国深入发展工业化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一些大都市,比如芝加哥、纽约。
因此人们的“美国梦”由于对金钱追求和对进入上层社会的越来越多的渴求而植根于他们的心底。
并不是拥有金钱和地位就是实现“美国梦”,还应当拥有爱情,温情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嘉莉妹妹》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二、对《嘉莉妹妹》的分析《嘉莉妹妹》所实现的“美国梦”是虚无的,伴随着她的只有寂寞和寒冷。
它主要讲述的是小女孩为梦想过上城市生活而踏上了去芝加哥的旅途。
满怀着梦想的她来到了姐姐家,后来拮据的生活和淡漠的姐夫让她发现在姐姐家的生活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那么精彩,于是她在无奈下出去找工作。
让嘉莉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的时候就是她初次找工作的经历。
浅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破灭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
小说的主人公迪克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迪克命运变迁的探讨,表达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对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为了理想而生却无法摆脱理想破灭的人类命运的悲恸的感悟,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迪克;美国梦;破灭“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它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
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获得成功。
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表达了他对人类注定失败的深思,对个人堕落的深深痛楚,对“美国梦”破灭的极度绝望。
从小说主人公迪克的身上我们能够解读作者菲茨杰拉德对于这样一个混乱世界的看法。
迪克从拥有美好前程的年轻心理医生开始,经历了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付出的过程,直到他最后的崩溃及梦想的破灭。
一、美好前程当迪克初到苏黎世时他26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讲这是生命的黄金时期。
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光明的前途。
迪克拥有反应敏捷的头脑,超乎寻常的灵敏性,以及适当的理性和行为准则。
即使是在混乱的战争时期,迪克就像一名隐士一样远离摧毁人们生活、世界观及道德规范的这场灾难。
他似乎以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在自己平静的世界里攀登学术的高峰,追求成功。
迪克被塑造成了典型的美国人,作为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后代,迪克继承了他们的气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像早期的美国人一样,迪克也有着在他出生的这片新大陆上依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实现成功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梦想。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信念的力量,尤其是植根于美国人心中的追寻梦想的信念的力量最终能够超越外部混乱的庸俗和局限。
迪克的理想主义不仅表现在他对于成功的追求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于人类的信心上—人类永恒的高尚道德情操,战胜邪恶的不可征服的力量,无私的爱的奉献等。
“美国梦”的破灭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
Dr a ”st e p o e s o e t cin o n y e m i h r c s f sr t fmo e . d u o Ke wo d Ame c n d e m; i d s ilz t nn tr l m; y rs i r a ra n u  ̄ aiai ; au ai o s s atr d mo ai h t e ; rly e t Au h rS d r s Hen n Unv r i fT c n lg ,4 0 5 , to’ a d e s ’a ie st o e h oo y 5 0 2 y Z e g h u Hen n C i a h n z o , ’a , h n
国 梦 ” 。
关 键 词 美 国 梦 工 业 化 自然 主义 破 灭 道 德 观
Th h te e eS a t r d Ame ia e m n h e ia t r r r c n Dr a a d t eAm rc n Li a y e
“ 国梦 ” 美 同样也是美 国文学 中反复 出现 的母题之一 . 从 l 7世纪开始 , 它在美 国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 同的 表现。 期的美 国文学多表现成功了的“ 早 美国梦” 美国思想 。
‘ ‘ 美国梦" 的破灭与美国 自然主义文学
卢 晓季
( 南工 业大 学外语 学 院 河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99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美国梦的自然主义论文
美国梦的自然主义论文一、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为一场文学运动,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指出人类必然会遭受饥饿、性欲以及遗传性缺陷的压迫。
自然主义小说一般都有一定的社会客观性,揭露出现代社会不为人知的角落及阴暗面。
”[3]自然主义文学在欧洲兴起后,不久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传播到了美国。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资本主义垄断水准的提升,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原本平静和谐的农村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人们都向往大都市的繁华,梦想一夜暴富,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因此自然主义决定论和消极论便开始出现。
人们感觉到社会环境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但又不清楚如何为自己谋到一条出路,于是认识到在社会自然环境中人是被动的、无力的。
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社会危机持续出现,如经济危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城乡差距等。
在欧洲文学思潮及国内社会变革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也在19世纪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登上了美国文学历史的舞台。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中,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被众多文学评论家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嘉莉的梦想发展变化及原因(一)嘉莉最初的梦想嘉莉仅怀揣四块钱就离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芝加哥。
“那是一八八九年的八月,她正十八岁,清秀,腼腆,怀揣着年轻无知的幻想。
”[4]从故事一开始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小说主人翁嘉莉的单纯、幼稚以及她最初的梦想仅仅因为好奇、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而产生的美国梦。
这样的梦想其实是当时很多像嘉莉一样的美国青年的梦想。
他们仅仅想离开落后的农村,来到大城市通过自己的双手谋生,能目睹城市的繁华,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嘉莉心里,她认为在芝加哥,通过她勤劳的双手可以找到一片立足之地。
特别是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她遇到了推销员杜洛埃之后,他给嘉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美丽的服饰、优雅的举止,以及他给嘉莉讲述的芝加哥城市的繁华,这一切都使嘉莉更加坚定了最初的梦想。
从盖茨比之悲剧看“美国梦”的破灭
从盖茨比之悲剧看“美国梦”的破灭【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最纵乐最享受的时代。
”美国梦”又成了人们追求实现的新目标,而金钱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盖茨比是一个按照当时的社会标准来看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人,但他企图通过炫耀财富得到黛西其实是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
盖茨比之死表明由于缺少了精神上的依托,以纯粹的物质追求为内容的”美国梦”已经蜕变成了一种极具腐蚀性的东西,追求这样的梦想只会走向理想破灭的深渊。
因此,盖茨比的”美国梦”是注定要破灭的。
【关键词】盖茨比美国梦破灭一、引言2 0 世纪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
一百年来,巨匠辈出,名著如林。
自辛克莱·刘易斯于1 9 30 年首次为美国赢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先后又有赛珍珠、福克纳、海明威、斯坦贝克、莫里斯等小说家获奖。
在20 世纪美国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小说无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
所谓“ 美国梦” ,就是说在美国“ 无论贫富贵贱,机会均等” ,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结合美国梦的核心实质:它鼓励人们追求繁华的物质生活,夸大金钱的作用,却同时要求人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坚信金钱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他所写的时代“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 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 爵士乐时代” 。
他的作品经常以年轻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为主题,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特征;他的书中总让我们感到感情的变幻无常和失落感,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避的永恒主题。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上描写“ 美国梦” 的破灭的最高峰。
二、小说内容小说以主人公盖茨比对初恋情人黛西的热烈追求为主线,从“ 金钱与爱情” 这一传统的浪漫故事为开端,以“ 爱情与金钱” 之梦破灭来收场。
小说通过一名旁观者尼克,讲述了一个名叫盖茨比的理想主义者追求美国梦的悲剧故事,表明了美国梦的幻灭。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司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美国20世纪2O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
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悲惨爱情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美国梦的简介以及和作品的联系:美国梦始于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它是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它成为人们追求物欲的一个借口。
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一切卑劣和肮脏的手段,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和绝望,《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国梦遭到扭曲,他们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只要你拥有了财富,那么你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从一战到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的青年盲目狂热地追求着美国梦,最后他们的梦都破灭了,盖茨比也不是个例外。
_美国梦_的虚幻与破灭_了不起的盖茨比_浅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是20年代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不朽之作,1925年4月该小说一经问世,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
艾略特是以尖锐苛刻闻名的批评家,小说能受到他如此的评价,我们足可以从中领略小说的分量。
作者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布局、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富于想象力的象征主义手法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经济繁华时期所流行的拜金主义和人的自私与冷漠,真切而形象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的荒唐恶梦和道德沉沦。
“美国梦”的由来“美国梦”在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欧洲往北美大陆的大规模移民,最初是清教徒移民对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治压迫的渴望和梦想,是欧洲人心目中向往已久的新大陆。
随着美利亚民族的逐渐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及西进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在面临大自然考验中逐渐形成了自立、自强和自尊的性格。
这种独特的性格使“美国梦”代代相承。
“美国梦”使人相信:在北美这块充满希冀和生机的大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物质上的成功,而精神上的成功即幸福也会随之而来。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大城市的相继出现,“美国梦”具体地转化为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人们为追求财富,摒弃了所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结果,在美国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迅速积聚的同时,社会上出现了纷繁复杂的问题。
尽管如此,年轻一代对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因此,一战爆发后,他们自告奋勇地服役于各色旗帜下,希望这次参战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战争并非他们想象的那样———荣誉与英雄的象征,而是残酷的屠杀与破坏。
战争把他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撕得粉碎。
战争结束后,年轻一代回到了国内,他们痛苦地发现自己英勇献身的事业对美国大陆没有丝毫影响。
他们战前的工作岗位也被国内的人们所占据,经济上的萧条不允许政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被社会称为“问题青年”,于是他们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痛苦———理想的破灭。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_美国梦_的幻灭
都不能。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和对 “梦想” 的追求, 生活也就没 “最纵乐、最绚丽的时代” “歌舞升平表面下隐藏的精神危 , 有了意义可言, 马丁・伊登开始怀疑 “真理” 的存在。除了痛 苦, 生存已经变得毫无意义。 “痛苦的奋斗换来的却是爱情的 幻灭, 难怪年轻的马丁会厌倦了生命。 ”最后, 他在最初曾经 给予他梦想、 激励他追求真理的诗人斯温伯恩那里找到了医 治自己痛苦的良方, 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 投入海洋结束了自 己的生命, 宣告了他追求的 “美国梦” 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 描绘了美国的社会那种纸醉金迷、 灯 红酒绿的狂热场面, 深刻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人们精神 的空虚及 “美国梦” 的幻灭。 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位迷恋初恋情 人痴情汉, 他为爱而生, 也因爱而死。当初因为他是个穷小
陷入困境。 由于她没有御寒的衣服, 结果受了风寒大病一场, 活开支使他们生活陷入窘境, 过惯了安逸生活的他经历了一 也因此丢了工作。 可以说这时的嘉莉心中的 “美国梦” 已经开 始动摇, 她准备放弃梦想回农村老家。 就在此时, 她遇见了来 些挫折后放弃了继续寻找工作, 他变得越来越寒酸, 衣冠不 整, 再也没有昔日的风度。为生活所迫也为实现自己跻身上
机” 。我们也由此对那些所谓的 “上层社会” 的荣光有一个更 本质的认识。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5
文 学 评 论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 “美国梦” 的幻灭
◎赵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谦
江苏・南京 210097)
是美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它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一种希望与信 摘 要 “美国梦” 仰。然而残酷的现实将许多人的 “美国梦” 击得粉碎, 很多作家也逐渐对 “美国梦” 感到失望并将他们的态度反映到文学作 品中, 本文将以 《嘉莉妹妹》 马丁・伊登》 《了不起的盖茨比》 、 《 及 三部小说为例, 试分析这些作品中反映的 “美国梦” 的虚无 及幻灭。 关键词 “美国梦” 《嘉莉妹妹》 《马丁・伊登》 《了不起的盖茨比》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司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美国20世纪2O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
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悲惨爱情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美国梦的简介以及和作品的联系:美国梦始于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它是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它成为人们追求物欲的一个借口。
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一切卑劣和肮脏的手段,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和绝望,《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国梦遭到扭曲,他们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只要你拥有了财富,那么你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从一战到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的青年盲目狂热地追求着美国梦,最后他们的梦都破灭了,盖茨比也不是个例外。
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选题:1.从《最后的莫西干人》看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压迫The Oppression of the Indians by the Colonists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2.浅析《智血》中的女性哥特色彩On Female Gothic Flavor of Wise Blood3.论《竞选州长》的写作技巧The Writing Skills of Running for Governor4.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孤独主题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n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5.论《奥吉∙马奇历险记》的反传统风格On the Unconventional Style of The Adventures of Augie March6.浅析《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An Analysis of the Gothic Elements in The Turn of the Screw7.季诺碧亚和普里西拉的原型分析Archetypes of Zenobia and Priscilla8.《推销员之死》中的“美国梦”分析American Dreams in Death of a Salesman9.论《榆树下的欲望》中《圣经》场景的投影和颠覆A Projection and Overturn of Biblical Scene in Desire Under the Elms10.浅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吸血鬼形象Analysis of the Vampire in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11.《冷山》的主题思想分析The Themes of Cold Mountain12.浅析《野性的呼唤》中个人英雄主义On the Individualism of The Call of the Wild13.两个关于幽灵的故事——对《厄舍古屋的倒塌》和《蝴蝶梦》的比较研究Two Stories Of Specter: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rsher and Rebecca14.霍尔顿悲剧成因分析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Holden’s Tragedy15.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The Brief Analysis of Naturalism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6.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On the Image of a Tough Guy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17.试析《S.》中厄普代克对女权运动的态度On Updike’s Attitude towards Feminism in S.18.《飘》中女主角斯嘉丽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9.从变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An Analysis of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bnormal Psychology 20.《紫颜色》中艾伯特人物分析An Character Analysis of Albert in The Color Purpl21.浅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特色On the Features of Robert Frost’s Poetry22.论海明威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女性形象On the Images of Women in Hemingway`s The Sun Also Rises23.美国自然文学在斯蒂芬•克莱恩的作品中体现American Naturalism Reflected in Stephen Crane’s Works24.浅谈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in Hemingway’s The Sun Also Rises25.《小妇人》中四姐妹的人物塑造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our Sisters in Little Woman26.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困境:评托妮•莫里森的《柏油娃》The Dilemma of Black American Cultural Identity: on Toni Morrison’s Tar Boy27.《看不见的人》的爵士乐风格Jazz Style in Invisible Man28.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写作技巧On the Techniques of A Clean,Well-Lighted Place29.托妮•莫里森笔下的微笑意象The Smile Image in Toni Morison’s Writing30.成长的艰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题分析Difficulties in Growing Up: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31.《小镇畸人》中的怪人形象The Image of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32.《赫索格》的艺术表现手法Technique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n Herzog33.浅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病态心理On Insanity in Lolita by Nabokov34.《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意识力量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Uncle Tom's Cabin35.论《愤怒的葡萄》中体现的《圣经》元素On the Elements of the Bible in the Grapes of Wrath36.书信体叙述模式在《紫色》中的运用The Epistolary Narration in The Color Purple37.托尼莫里森作品中人物名字的意义The Meaning of Names in Toni Morisson's Novels38.论小说《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A Survey on the Beat Generation from On the Road39.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策略Analysis on the Tragic Strategy of A Farewell to Arms The Tragic Spirit in Death of a Salesman40.孤独与失落的守望—析《麦田里的守望者》Waiting in Perplexity and Degradation ——Analysi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41.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虚无主义The Analysis on Nihilism in Hemingway’s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42.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性刻画On the Humanity Reflected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43.唐人街文化分析——以水仙花与朱路易作品为例Analysis of Chinatown Culture—Taking the Works of Sui Sin Far and Louis Chu as the Example44.意象派诗歌中东方审美因素的分析On the Analysis of Oriental Aesthetic Elements in the Imagist Poetry45.《这个杀手不太冷》的主人公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LEON”46.论马丁•伊登和杰伊•盖茨比的比较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artin Eden and Jay Gatesby47.浅析《鸡蛋的胜利》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美国梦On the American Dream Expressed by Symbolism by The Triumph of the Egg48.从《教父》看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The Discrepancy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in The Godfather49.《推销员之死》中的矛盾与冲突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On Death of a Salesman50.论霍桑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为例On the Symbolism in Hawthorne's Works---taking Young Goodman Brown as a example 51.浅谈《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叙事视角On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52.论《厄舍古屋倒塌》中的哥特元素On Gothic Elements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53.解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On the Black Humor in Catch-2254.论《所罗门之歌》的主题55.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观56.从休斯到莫里森浅析美国黑人文学的嬗变57.浅析爱伦•坡的侦探小说58.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性格59.《嚎叫》——垮掉的一代的预言60.从愤怒的葡萄中看美国大萧条61.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通过作品《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分析其自然主义倾向6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分析63.《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意义64.海勒斯与卡米拉的爱情对比分析65.浅析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异同66.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来解读托妮•莫里森的《宠儿》67.《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68.“心之罪”与“魂之恶”——比较研究《红字》与《厄榭尔府的倒塌》69.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元素70.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71.汤姆.索亚,哈克.贝丽芬和马克吐温的时代观72.海明威的女性意识73.论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74.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莉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75.透视《宠儿》中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与成长76.浅析《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物异化的生存状态77.论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78.浅析《论自助》中人生自主的源泉79.浅析马克•吐温小说的地方色彩主义特点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ckinson’s Poems80.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ckleberry Finn81.浅析《欲望号街车》的主题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82.狄金森诗歌的特点之浅析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ckinson’s Poems83.浅析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On the Death Theme of Dickinson’s Poems84.从凯蒂的悲剧中看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From Caddy’s Tragedy to View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85.《乱世佳人》对21世纪女性的启示An Analysis of the Inspir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to the 21st Century Women 86.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的悲剧元素On Tragic Elements in A Rose for Emily87.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顿的性格特点An Analysis of Holden’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88.斯嘉丽:“旧”时代的“新”女性Scarlett O’Hara, A “New” Woman In “Old” Period89.“无形”困境——对《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分析“Invisible Plight” ---- An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Invisible Man90.情感与理智——浅析《飘》中的婚姻观Emotion and Intellect---- An Analysis of View of Marriage in Gone with the Wind 91.浅析《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根源On the Origin of Blanche’s Tragedy in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92.论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种族主义误读On Racist Mispercept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93.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On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The Joy Luck Club94.浅析惠特曼的写作技巧A Brief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Whitman95.对《宠儿》中叙事方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actics in Beloved96.浅析《赫索格》中的犹太情结A Brief Analysis of the Jewish Complex in Herzog97.抗争与守望:论《小镇畸人》中的畸形人物Struggle and Watch: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98.浅析《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特征A Brief Analysis of Naturalistic Features in Sister Carrie99.浅析《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被漠视境遇An Analysis of Blacks’ Invisible Situation in Invisible Man100.浅析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与人文关怀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wist Ending and the Humanity Care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101.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布鲁斯神韵An Analysis on the Spirit of the Blues in Invisible Man102.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ckleberry Finn103.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104.《嘉莉妹妹》中的早期自然主义Dreiser’s Early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5.论《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破灭On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Dream in Tender is the Night106.艾米莉•狄更森诗歌之主题研究On the Theme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s107.对《推销员之死》对话的语用分析A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Dialogues in Death of a Salesman108.《红字》中的象征意义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09.浅析《美国悲剧》中罗贝塔的悲剧性On the Tragedy of Roberta in An American Tragedy110.论《洛丽塔》中的彼岸世界On the “Otherworld” of Lolita111.通过《飘》看女人的觉醒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Awakening of Women112.浅析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应用Magic Realism in Tony Morrison’s Beloved113.《看不见的人》中的社会问题分析Analysis of Social Problems in Invisible Man114.论《秀拉》中女性的自我寻找Self-realization of the Females in Sula115.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比中颜色的象征意义The Symbolic Meaning of Color Words in The Great Gatsby116.从《嘉莉妹妹》看女性价值观变迁Changes of Female’s Values in Sister Carrie117.浅析多斯• 帕索斯在“美国”三部曲中的写作手法Techniques Employed in U.S.A by John Dos Passos118.爱伦•坡小说中的恐怖因素Horror Elements in Edgar Allen Poe’s Fiction119.浅析《我有一个梦想》的修辞手法与主题表现An Analysis of Rhetoric Method and Theme of I Have a Dream120.浅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女性形象Analysis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121.浅析欧•亨利的黑色幽默On O. Henry’s Black Humor122.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反衬艺术The Art of Making Contrasts in O• Henry's Short Stories12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On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Great Gatsby124.圣经对美国小说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Bible in American Novel125.《白鲸》的生态解读Ecological Analysis of Moby-Dick126.论《汤姆•索亚历险记》的魅力所在The Charms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27.《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28.《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人物性格分析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 in Uncle Tom’s Cabin129.基督教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体现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130.论T.S.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思想A Discussion of the Religious Ideas in The Waste Land of T. S. Eliot131.论《推销员之死》的悲剧精神The Tragic Spirit in Death of a Salesman132.《秘密花园》现代主义主题分析On the Modernist Themes in The Secret Garden133.简析艾伦•金斯堡《嚎叫》中的“垮掉的一代”Brief Analysis of the Beat Generation in Allen Ginsberg’s Howl134.“嘉莉妹妹”—西方女性的缩影Sister Carrie—the Miniature of Western Women135.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Edith Wharton’s The Age of Innocence136.解析《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 in The Scarlet Letter137.《小妇人》—一曲新女性的赞歌Little Women, a Celebration of New Women138.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蕴含的深层生态学思想Deep Ecological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oreau’s Walden139.从《喧哗与骚动》中浅析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地位Analysis of Women’s Social Position in Early 20th Century fro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40.浅析海明威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Brief Discussion of Hemingway’s A Clean and Well-lighted Place141.论《美国悲剧》中萝贝塔的悲剧性The Tragedy of Roberta in American Tragedy142.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与讽刺Humor and Irony in Mark Twain’s Short Story143.论马克•吐温小说的讽刺144.浅析马克吐温的《败坏了哈得莱堡的人》中的讽刺艺术145.论《觉醒》的主题和特点146.透过《嘉莉妹妹》看世纪之交的美国消费文化147.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紫色》148.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读者对艺术真实的认同与重建149.《宠儿》中黑人女性的社会地位150.浅析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151.《白鲸》所反映出的生活态度152.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153.论《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154.《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阐释155.从庞德的作品品读意象派风格156.从超验主义重新解读《小妇人》157.评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艺术特色158.论《老人与海》的悲剧色彩159.小男孩在《老人与海》中的作用160.浅谈尼采思想对杰克•伦敦及其小说《马丁• 伊登》的影响161.论《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162.对海明威短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163.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的幻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与追求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与追求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它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的繁华与堕落、贫富差距与阶层固化等问题,通过描绘主人公盖茨比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以及最终破灭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美国梦背景在美国历史上,"美国梦"是一个重要而普遍存在的概念。
它代表着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和奋斗来实现成功和幸福。
在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移民的涌入,更多人开始追逐自己心中理想中的生活。
盖茨比对美国梦的追求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年轻而神秘的百万富翁,他经过多年努力积累财富,以期获得自己追求的美国梦。
他注重外表的炫耀和华丽派对,试图通过社交活动进入上流社会,并重新赢回他曾经爱过的女人黛西。
破灭与反思然而,虽然盖茨比在物质层面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菲茨杰拉德描绘了上流社会堕落、道德沦丧的一面,以及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最终,盖茨比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最终以悲剧告终。
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经历和命运呼唤人们深思美国梦及其价值观。
小说暗示着即使在一个充满机遇和财富的社会里,个人对幸福和成功需有更深入和内省性的理解。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财富并非衡量生活质量之唯一标准,并引导我们反思利用欲望驱动心灵、身体及未来的行为。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的小说,通过盖茨比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梦破灭背后的残酷现实。
它提醒我们要思考和重新评估自己对于幸福和成功的定义,并引发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与讨论。
这本小说在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以其复杂而真实的描绘深受读者喜爱。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
他们不仅年龄相仿,而且经历相似,思想情绪相近,在创作中表现出许多共同点,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
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
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1900~1938)等。
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根本不存在,他的人物历经了觉醒和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
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和失望,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
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意象派诗歌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
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
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
浅议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浅议美国文学与“美国梦”摘要:美国文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美国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在讨论“美国梦”产生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美国梦”的实现、“美国梦”的扭曲及“美国梦”的幻灭。
关键词:美国文学;“美国梦”;社会背景;理想主义;拜金主义美国文学的历史并不久,从1776年美国独立至今,算起来不过200多年,却有一大批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共获11次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获此殊荣最多的国家。
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美国文学,而了解美国文学,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有关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
在美国文学当中,有一个主题反复出现——“美国梦”,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获得成功。
“美国梦”的本质是一个要去实现的梦,是成功的梦。
文学既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又是历史的反映,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也有不同的体现,有的作品体现“美国梦”的实现,有的反映“美国梦”的扭曲,而有的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
本文拟在讨论“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下,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进行分析。
一、“美国梦”产生的历史背景“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就梦想着到这块土地上去掠夺财富,扩展疆域。
英国清教徒更梦想着到这里来建立起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在人间的王国,而当时的土著印第安人尚未建立国家,整个“新”大陆都是“无主土地”,无边无际,任人开垦和占有。
无限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许多在旧世界中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
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多久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
直到南北战争时期,西部还有无数的荒地在呼唤人们去开垦定居。
《宅地法》甚至规定每户可拥有 160 英亩的赠地。
战后,大草原的无主土地上数以百万计的牛群在奔跑,山区的金矿、银矿还没开采完,地下的石油又冒出来。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校园英语 /从《美国悲剧》中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郑明【摘要】“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
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
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
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关键词】《美国悲剧》 “美国梦” 腐蚀作用一、“美国梦”美国的历史不长,自1776年建国以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同时,有着丰富内涵的“美国梦”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下。
在社会观念陈旧、等级制度森严、政治腐败的欧洲,良好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切,生活困苦的人们在听到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消息后相续来到美洲探险殖民,这其中包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的西方人。
早期来到美洲的人中一部分是为了发家致富的老百姓或是冒险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政治或宗教迫害的人。
无论哪一种人,他们都怀揣着梦想渴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创造财富,享受追求幸福、平等的生活。
一方面,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肥沃广阔的土地为“美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众多移民努力下,富饶的新大陆显示出欣欣向荣、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
另一方面,《独立宣言》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美国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庇护,其中这样描述:“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自我拼搏,一定可以寻找机会创造财富为自己赢得尊贵的社会地位。
“美国梦”代表着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因此它也成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
作家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的“美国梦”折射出人们对社会、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剖析。
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讲述的是富兰克林通过不懈努力自学成才,积极乐观从贫困到富有、名不见经传到举世闻名的一生。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与虚无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与虚无的破灭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1925年出版的小说。
该小说通过描绘上世纪20年代的纽约社交界,探讨了美国梦以及人性中存在的虚无和破灭。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美国梦的理念美国梦是指每个美国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工作、决心和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成功、财富和幸福。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透过各个角色展示了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向往。
1.盖茨比对于美国梦的追求: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年轻有为、富有魅力的男子,他希望通过致富实现自己与黛西(Daisy)重聚并拥有她。
他利用各种手段追逐金钱和社会地位,视金钱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标志。
2.社交界对于美国梦的追求:纽约的社交界是富豪和名流们展示财富与地位的舞台。
人们通过参加派对、拥有豪宅和名车,来彰显自己对于美国梦的实现。
3.珍妮(Myrtle Wilson)和乔治(George Wilson):这对夫妇也在追求美国梦,他们渴望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他们却陷入了虚假的幻象中,最终以悲剧收场。
虚无与破灭尽管《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人们对美国梦的种种追求,但同时也表达了虚无和破灭的主题。
以下是描述虚无和破灭的几个要点:1.盖茨比追求黛西:盖茨比通过致富来吸引黛西,并以为能重拾过去的感情。
然而,在黛西心里,金钱与地位并不是幸福和真爱所依赖的因素。
2.社交界背后的空虚:纽约社交界看似繁荣充实,但在派对和酒精欢乐之下,人们实际上感到孤独和空虚。
他们的生活只是表面的炫耀,内心却没有真正的情感和意义。
3.梦幻与现实的冲突:小说中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来强调梦幻与现实的对立。
通过揭示盖茨比追求黛西的梦想最终破灭,作者传达了虚无空荡和理想破碎的主题。
总结《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展示美国梦以及虚无与破灭的主题,揭示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中人性的一面。
这部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象征手法,使读者思考追求财富和地位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并提醒我们审视并珍惜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虚幻与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虚幻与破灭简介《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故事以20世纪20年代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盖茨比追求美国梦并最终破灭的命运,探讨了社会阶层、金钱与爱情等主题。
美国梦的定义与追求美国梦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实现成功和幸福的理念。
它包含着对自由、权利和繁荣的向往,可以被视为美国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
在小说中,盖茨比将美国梦视为自己生活的灵感和动力来源。
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人们就可以逐步改变自己的处境,并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虚幻中的繁荣尽管盖茨比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成功,但他始终无法在全然层面上达到他所追求的“美国梦”。
他在华丽的花园派对、豪华庄园和海报女神黛西的幻想中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然而,这些表象下隐藏着虚假和空洞。
盖茨比通过欺骗他人来塑造自己本人,试图以此换取社会认可和爱情。
然而,在现实的冲击下,盖茨比最终发现他所信任和追求的一切都是虚假与短暂的。
破灭与反思小说通过盖茨比最终遭受失败、孤独和死亡来揭示了美国梦破灭后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得以反思美国梦本身是否真正存在于美利坚合众国。
同时,《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尽管社会力量使一个普通人得以戴上金碧辉煌的外壳,但它从未改变贫富差距带来的隔阂和冷漠。
结论《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美国梦以及其中的虚幻与破灭。
通过盖茨比的命运,读者被迫思考人类对于权力和物质的欲望会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美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更是深度剖析人性本身的一次探索。
通过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追逐虚幻梦想所带来的无尽徒劳,以及自我反省中对于真正幸福与满足的定义。
浅析埃德华·阿尔比作品中美国梦破灭的三部曲
浅析埃德华·阿尔比作品中美国梦破灭的三部曲作者:赵靓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赵靓靓(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戏剧史上著名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荒诞派的写作手法和美国的现实相结合。
贯穿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和《谁害怕弗吉利亚·沃尔夫?》3部作品的同一主题:曾经作为美国精神支柱的美国梦发展至今已经走向灭亡。
美国梦从它的起源到破灭一共经历了3个阶段,即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对宣传的美国梦的揭露,对美国梦破灭的分析。
关键词:美国梦;埃德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谁害怕弗吉丽亚·沃尔夫?》中图分类号:I7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165-02埃德华·阿尔比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美国戏剧崭露头脚的一位新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阿瑟·密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之后出现的第3个在美国戏剧界里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美国荒诞戏剧代表剧作家,他的戏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荒诞派的写作手法和美国的现实相结合。
本文主要是研究家爱德华·阿尔比的3部代表性戏剧《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谁害怕弗吉丽亚·沃尔夫?》它们共有一个意义深邃的主题,即“美国梦”这个具有典型美国特色,曾是美国人借以支撑他们国家的精神支柱在现代美国社会,在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的破灭。
美国梦从它的起源到破灭一共经历了3个阶段,即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对宣传的美国梦的揭露,对美国梦破灭的分析。
一、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当从英国坐着“五月花”来美洲大陆的第一批移民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就对美国梦深信不疑,虽然当时它还没有被很确切的命名为“美国梦”。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从建国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整过美国社会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下,美国梦已失去它往日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它成为人们为了获得物质而不择手段的借口,美国梦的破灭成为必然。
浅析埃德华·阿尔比作品中美国梦破灭的三部曲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埃德华·阿尔比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美国戏剧崭露头脚的一位新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阿瑟·密勒和田纳西·威廉斯之后出现的第3个在美国戏剧界里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美国荒诞戏剧代表剧作家,他的戏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荒诞派的写作手法和美国的现实相结合。
本文主要是研究家爱德华·阿尔比的3部代表性戏剧《动物园的故事》、《美国梦》、《谁害怕弗吉丽亚·沃尔夫?》它们共有一个意义深邃的主题,即“美国梦”这个具有典型美国特色,曾是美国人借以支撑他们国家的精神支柱在现代美国社会,在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社会中的破灭。
美国梦从它的起源到破灭一共经历了3个阶段,即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对宣传的美国梦的揭露,对美国梦破灭的分析。
一、对建立伊甸园梦想的颠覆当从英国坐着“五月花”来美洲大陆的第一批移民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就对美国梦深信不疑,虽然当时它还没有被很确切的命名为“美国梦”。
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从建国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整过美国社会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下,美国梦已失去它往日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它成为人们为了获得物质而不择手段的借口,美国梦的破灭成为必然。
美国梦在美国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美国广大民众的眼中最终成为一种神话,一种愿意为实现之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神话。
美国梦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宗教和世俗传统两大影响。
一方面,在美国建国前,大批的清教徒涌入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相信原罪说,认为美洲大陆是上帝赐给他们的新的伊甸园,人必须终生辛勤劳动,兢兢业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以本杰明弗·兰克林伟代表人物的人们相信不论身份、地位,只要辛勤劳动,便能获得成功。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专业班级:汉语言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司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美国20世纪2O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
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悲惨爱情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美国梦的简介以及和作品的联系:美国梦始于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它是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它成为人们追求物欲的一个借口。
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一切卑劣和肮脏的手段,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和绝望,《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国梦遭到扭曲,他们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只要你拥有了财富,那么你就一定可以得到一切你想要的东西。
从一战到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的青年盲目狂热地追求着美国梦,最后他们的梦都破灭了,盖茨比也不是个例外。
“美国梦”的破灭——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美国梦”的破灭——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伟大的小说作品《愤怒的葡萄》、《无人之子》、《东方之海》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化经典。
他的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美国社会真实的生活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展现出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斯坦贝克的小说作品多以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部地区为背景,强调个体意识、人权意识、自由意识等现代主义价值观,宣扬“美国梦”的伟大价值及其世界影响力,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固有的人类痛苦。
但同时也表明了美国梦已然破灭,曾经充满机会、自由和幸福的美国,正变得愈加陌生和无望。
《愤怒的葡萄》、《无人之子》等作品中,斯坦贝克通过描写移民、底层、土地等主题,展现了美国梦的虚无和破灭,探讨了人类痛苦和社会问题。
对这部分小说主题的研究,既可以从文学角度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文学意义,也可以从社会角度思考其对美国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阐述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主题,研究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并探讨其对美国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具体而言,论文将提出以下问题:1.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具体表现是什么?2.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反映何种人类痛苦和社会问题?3.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与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有何关联?4.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美国梦主题对当今美国社会有何启示和反思?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斯坦贝克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深入挖掘其代表作品的内核和价值,理解其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关联性,同时可以探究转型期的美国社会现状,认识社会发展中的人类尊严、自由和平等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这幸福生活不久就被嘉莉继续膨胀的欲望所打破,纽约
这个更为繁华的都市,令嘉莉深深为之吸引。她仰慕邻居万 参考文献
斯一家富裕安逸的生活,对赫斯特伍德越来越无法满足自己 的欲望十分不满,所以嘉莉离开了他,闯入演艺界,成为红极 一时的名伶,拥有丰厚的物质享受。尽管如此,她仍然不能满
[1] 杜荣芳.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文学观[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4(2).
母语的影响,产生偏误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 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时注意方法。
(1)在语音上,由于汉语拼音和母语中某个音的发音特 征很相似,学习者会将两者混淆。教师可以将汉语与学习者 的母语做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对于学习者母语中没有 的音,教师可利用图示或者做示范,通过讲解其发音特征和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8 年青年科研 课题, 项目名称:运用葡萄牙语对巴西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 的探索和思考(项目编号:08Z Q T 07)
我们把自然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 强调写实,重视客观,抛弃过分的夸张,并且不作批评和判 断,也不发表议论;其次,注意力集中在社会下层,着重描写 普通小人物;第三点,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把人看做 是环境力量的牺牲品;第四点,利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人的 行为和人类社会,突出人的动物本性和遗传对人的作用;第 五点,受各种决定论哲学观支持,对人类社会持消极悲观的 态度,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观点。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伴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以及后 工业社会的形成而发生与传承,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南北战争后,美国农业文明语境下的大众理想和偶像 受到普遍怀疑,那种坚定的宗教信仰与怀旧的国民心态随 着工业化进程逐渐走向死亡。新的工业资本家取代了上帝 的位置,成为美国新文化中大众理想与偶像的代表,美国经 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社会的美国意味 着财富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的出现,社 会阶层更加细化,阶级与阶级之间的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
82
还将“追求幸福”规定为天赋人权。总体而言,美国的移民目 的是为了摆脱母国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到美国来寻求机 会,创造更自由富裕的生活,移民的憧憬构成了最初的“美 国梦”。
“美国梦”同样也是美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母题之一. 从 17 世纪开始,它在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 表现。早期的美国文学多表现成功了的“美国梦”。美国思想 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从 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实现了个人奋斗的“美国梦”。19 世纪 下半叶,霍拉肖·阿尔杰创造了一系列阿尔杰英雄,同样实 现了个人奋斗的“美国梦”。阿尔杰的书成为美国青少年的 教科书。库柏在《西行之路》中也表达了对“上帝的花园” —— —伟大的西部—— —美好生活的向往乐园梦。文学中的“美 国梦”实际上是文化中的“美国梦”的再现。内战后的美国文 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文学更多地转向表现与批判 社会现实,经济的发展并未带给美国人心目中的那种人人 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文学中的“美国梦”也纷纷走向破 灭。描写西部的开拓和淘金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破碎的金 钱梦;此时的“美国梦”已被扭曲,金钱成为成功最主要的衡 量标尺。这其中,作家们更倾向于表现“美国梦”的幻灭,梦 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作品矛盾的焦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作品有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他 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西奥多·德莱塞和他的 《美国的悲 剧》、《嘉莉妹妹》以及约翰·斯坦贝克的《鼠与人》等。
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母 题一直与它形影相随,密不可分。“美国梦”内涵的不断嬗变 过程,实际上也是美国社会发展过程的镜面映射过程。而美 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家们以真实而犀利的笔触在他们的作品 中残酷再现了美国工业化过程的“成果”及“美国梦”无可奈 何的破碎。
“美国梦”的缘起可追溯到美国文明的开端,它伴随着 美国的诞生而诞生,其梦想的内容也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 有所更新。它作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已深深扎根于美国 人民的心中,成为美国社会中特有的文化母题。所谓“美国 梦”是指,每个美国人,出身不论贫贱,只要他肯勤奋努力, 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里成功的含义并不仅仅是发财梦,还 包括爱情梦、事业梦、家园梦、自由梦、乐园梦。机会均等和 个人奋斗是“美国梦”成功的必备条件。
[2] 方成.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远都处于梦想的追逐过程中。最后只能在摇椅中不断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幻想没有实现的东西,来排挤心中永远的孤独感与空虚感。 德莱塞是美国文学史上采用自然主义手法深刻而全面
[3] 马青.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自然主义文学观[J].长江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0(10).
4 对汉语教学方法的启示
5 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纠正留学生的语言偏误是一个 长期的任务,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影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响都会产生一些偏误,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减少偏
都会将第二语言转化为母语,然后再理解和表达。因此,受 误,让其有效学习汉语,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思考
自然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德莱塞在他的长篇小说 《嘉莉妹妹》与《美国悲剧》中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嘉莉妹妹与
(下转第 85 页)
2 0 1 1. 0 4 ( 上 旬 刊)
文史
因为这句话,在葡语中的表达是:
系,语法除了讲解细致外,练习是很重要的。应经常鼓励学
eu estou bem
生说,在说的过程中纠正他们句子的语序,可以每节课用 10
弱苍白的世家大族所代替。所以德莱塞笔下大多平民出身 的主人公,希望通过自己的个人奋斗或努力而实现自己的 “美国梦”,仍会以失败或破碎为结局。
对德莱塞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来说,虽然他们不是英雄 人物,但他们在坚守自己生命的终极梦想— ——“美国梦”。为 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屈辱的地位、贫穷的状态、受迫害的 处境或为了追求理想— ——艺术家的辉煌、完成上帝赋予的 天职,都在不断努力、抗争,致力于“美国梦”的实现,但均 告破灭,都是悲剧性的。然而,他们在为之而奋斗中使人生 充满意义,令我们肃然起敬。其悲剧审美意义就在于揭示 了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为了自由、理 想、幸福的不懈追求和抗争精神,一种惨重的失败和失败后 的教训。
文史
2 0 1 1. 0 4 ( 上 旬 刊)
“美国梦”的破灭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
卢晓季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11)10- 082- 02
摘 要 “美国梦”随着美国的诞生而产生,它成为美国文 学中的一个永恒的母题。 以西奥多·德莱塞为代表的美国自 然主义作家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工业化社会中,“美国梦”被 金钱毁灭的过程。 关键词 美国梦 工业化 自然主义 破灭 道德观 The Shattered American Dream and the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 // Lu Xiaoji Abstract The "American Dream" as the birth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duces,it became a permanent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otif, represented by Theodore Dreiser American naturalist writer,his works reflected in industrialized societies," American Dream "is the process of destruction of money. Key words American dream; industrialization;naturalism; shattered; morality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50052, Zhengzhou, He'nan, China
发音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口型的开合体会汉语拼音 的发音,然后反复模仿。
(2)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词语用法教学,学生不 了解偏误词语和正确词语之间的区别导致了词汇上的偏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郝红艳.汉语内部因素与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语内偏误[J].时代
我 是 好的
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同学说一下昨天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造成一些表达上的偏误。 让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他的错误;也可以布置作业,写作
又如:我来中国今年。这句话汉语的正确表达是:我今 或者造句子,都是练习语法的有效途径。
年来中国。汉语中表示时间的状语通常放在主语后面,而在 葡语中,通常放在最后,造成了语序上的错误。
文学,2009.
误。因此教师除了要注意释义的正确性,还要注意词语的用 [3] 刘红英.留学生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法的教学,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设计语境教学,可以使词语
2004.
的语义特征得以显示。
[4]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
己的漂亮外表与聪明才智,靠自己的个人奋斗一步步接近 后,平民出身的人们上升的空间已经很小,美国社会走向封
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求梦想。
闭和保守,自由竞争被垄断代替,充满活力的资产阶级被虚
《嘉莉妹妹》从嘉莉进城开始,细致讲述了一个欲望从 培养到膨胀到无止境的故事。主人公嘉莉搭赴前往芝加哥 的班车,开始了与过去决绝的新生活。在漫长的火车旅途 中,她遇见了推销员杜洛埃,一个穿着举止被认为是可以讨 得女人欢心的人。在自己的姐姐明尼家中,嘉莉辛苦地在制 鞋公司工作,嘉莉通过对大城市的观察,羡慕那些浮华而舒 适的生活,并对自己的生活极度失望。在嘉莉就要因为自己 生病而面临送回家的时候,杜洛埃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后者 给了她 20 块钱,带她去餐厅饱餐了一顿,嘉莉于是向自己 的欲望屈服,住在了杜洛埃为她租的房子里,过上了能让自 己不断漂亮风光的生活,这是她对都市繁华生活最初的满 足。随之而来的是欲望的不断膨胀,对杜洛埃从精神到物质 的不满促使她跟随了酒店经理赫斯特伍德。赫斯特伍德的 成熟与体贴入微、谦逊与风趣让嘉莉着实快乐了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