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之国外篇】细数美国百年并购史,把握中国未来并购潮

合集下载

经典跨国并购案例

经典跨国并购案例

经典并购案例一、1997年美国最大的两家飞机制造公司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涉及金额140亿美元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行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

按照1996年12月13日的收盘价,每一股麦道公司的股票折合成0.65股波音公司的股票,波音公司完成这项收购共需出资133亿美元。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

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品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20万人。

1997年,新波音公司的总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

这起合并事件,使世界航空制造业由原来波音、麦道和空中客车三家共同垄断的局面,变为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之间进行超级竞争。

特别是对于空中客车来说,新的波音公司将对其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

由于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事件对欧洲飞机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政府和企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97年1月,欧洲委员会开始对波音兼并麦道案进行调查;5月,欧洲委员会正式发表不同意这起兼并的照会;7月16日,来自欧盟15个国家的专家强烈要求欧洲委员会对这项兼并予以否决。

美国和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政府首脑也纷纷卷入这场兼并和反兼并的冲突之中。

一时间,美国与欧洲出口企业之间酝酿着引发贸易大战的危机。

最后,为了完成兼并,波音公司在7月22日不得不对欧盟做出让步,其代价是:1.波音公司同意放弃三家美国航空公司今后20年内只购买波音飞机的合同;2.接受麦道军用项目开发出的技术许可证和专利可以出售给竞争者(空中客车)的原则;3.同意麦道公司的民用部分成为波音公司的一个独立核算单位,分别公布财务报表。

经15个欧盟国家外长磋商之后,7月24日,欧洲正式同意波音兼并麦道;7月25日,代表麦道75.8%的股份,持有2.1亿股的股东投票通过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

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

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

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摘要】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通过对美国企业并购历史和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现状的分析,可以找到启示: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素质,注重风险管理,提高业务水平。

深入学习借鉴美国企业并购经验,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强化合规意识,做好风险预警工作。

美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投资银行业务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规避风险。

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关键词】美国企业并购史,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团队建设,风险管理,合规意识,经验借鉴,专业素质,业务水平,风险预警。

1. 引言1.1 美国企业并购史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美国企业并购历史是全球并购领域的重要参考,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企业并购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对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重要经验和教训。

我们从美国企业并购史的发展概况中可以看到,纵观历史,美国企业并购经验丰富,成功案例众多,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经验包括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专业素质,注重风险管理,提高业务水平等方面。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中国的投资银行从业人员提供宝贵指导。

深入学习借鉴美国企业并购经验,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我们还需要强化合规意识,做好风险预警工作,为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 正文2.1 美国企业并购史的发展概况美国企业并购史的发展概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见证了一系列大型企业的兴起和合并,为后来的并购活动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是美国钢铁巨头卡内基的制钢公司(Carnegie Steel Company)在1901年被美国钢铁大亨摩根(J.P. Morgan)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oration)并购。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
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后,可以利用饿了么的外卖配送资源和网络,扩大其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市场份额。
同时,饿了么也可以借助阿里巴巴的支付、商家资源等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案例二: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
总结词:多元化战略、协同效应。
详细描述
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而万达商业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公司之一。
驱动因素
企业并购的驱动因素包括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
企业并购的动机与驱动因素
02
企业并购策略与执行
1
并购策略选择
2
3
通过收购或合并同行业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
横向并购
收购或合并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
纵向并购
涉及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旨在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
谷歌收购YouTube后,两者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互补性使得合并后的公司在视频分享领域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而YouTube是一个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
总结词:互补性强、市场地位提升。
详细描述
总结词:扩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
详细描述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而饿了么是中国最大的外卖配送平台之一。
要点一
要点二
并购动机
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效率和实现协同效应。
并购影响
并购对企业的业绩和股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和整合问题。
要点三
数据限制
研究没有深入探讨并购的具体过程、交易结构和并购后的管理问题。
缺乏细节
未来方向

从美国企业并购史看中国房企并购潮论文

从美国企业并购史看中国房企并购潮论文

从美国企业并购史看中国房企并购潮【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美国企业并购史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从历史和宏观的角度与我国房企并购潮的特点进行比较并探析其敏感性因素。

【关键词】美国并购史;房企并购潮;股市杭州首个房企破产,在房地产市场掀起新波澜。

据估计,资金链的紧绷以及今年2000亿房产信托集中到期的压力,将引致新一轮房地产行业的并购热潮。

回顾态势火爆的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活跃度和金额创下六年来历史新高。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房地产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数量和并购交易金额分别占总量的9.8%和8.1%,居于各行业领先水平。

本文参照美国企业并购历史进行对比分析,探析我国房企并购热潮的原因。

1 美国企业并购史1.1 五次并购潮20世纪的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影响较大的并购潮。

首先是出现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同类产业间的横向并购,通过并购企业规模变大,行业集中程度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现代产业的形成。

在此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强势企业形成吞并热潮,资本集中并逐步发展为托拉斯。

第二次并购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形式为向前向后一体化的纵向并购,通过整合实现了产业集群的市场关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

银行家的介入大大地刺激了并购的发展。

第三次并购潮形成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环境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在此之前,金融资本主义受到广泛批评,国际社会与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多元并购实为集团扩张的另一种方式,目的是通过收购高盈利的公司并以控股的方式获得股价上涨带来的资本增长。

第四次并购潮是上轮企业多元化并购效应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企业结构与形态的升级,企业分解重组应时而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利率、股市下跌使借贷成为一种有效的并购财务运作方式,垃圾债券和杠杆收购等一系列融资并购成为新潮。

第五次并购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引起的战略性并购,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资源、资本、市场和管理的全面整合。

美国企业并购简析及对企业并购的政策建议

美国企业并购简析及对企业并购的政策建议

美国企业并购简析及对企业并购的政策建议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美国企业并购简析及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政策建议中央电大财经部王秀萍? ( 2004年11月05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潘建亭1.美国企业并购的主要特点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五次企业兼并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895~1904年);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15~1930年);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1960~1970年);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1975~1992年)为第四次。

这四次兼并浪潮都出现在经济周期的复兴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美国的第五次企业并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时代特色。

美国前四次企业兼并浪潮均发生在由萧条转向复苏时期,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速了企业发展。

前四次兼并浪潮均受着企业现实生存和短期行为的影响。

近几年出现的企业并购浪潮,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掀起的,是企业为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而实施的一次战略行动,其目的主要是优势互补、集聚资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增强企业全面竞争力、防范发展风险、追求最大利润,目的是寻求在21世纪的长远发展。

(2)并购案件多、金额大。

仅1997年,美国企业的并购案件达9400件,占世界并购案件总数的%,并购额达823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58.5%;1998年,美国并购总额约达1.5万亿美元,比上年猛增82%,约占全球企业并购总额的62.5%。

据统计,1997年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发生了156起,至1998年后,10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也屡见不鲜。

(3)信息产业占先。

1996年,美国兼并与合并的企业总数中的22%是信息技术企业;1997年,全球科技企业兼并案近4040起,其中由美国公司兼并的占20%。

美国并购经典案例法律(3篇)

美国并购经典案例法律(3篇)

第1篇一、背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这两大媒体巨头决定合并,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1999年,双方宣布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

二、合并过程1. 合并提议1999年1月10日,美国在线CEO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和时代华纳CEO杰瑞·莱文(Jerry Levin)宣布,双方将进行合并。

合并后,新公司名为AOL Time Warner,由凯斯担任CEO,莱文担任董事长。

2. 合并协议1999年1月11日,双方签署了合并协议,合并对价为1.6万亿美元,其中AOL以每股110.5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总对价约为1840亿美元。

此外,AOL还将向时代华纳股东发行约1.5亿股新股。

3. 合并审批合并协议签署后,双方开始进行监管机构的审批。

由于合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审批过程复杂且耗时。

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审批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00年2月批准了该合并。

4. 合并实施2001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正式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

合并后,新公司旗下拥有电视、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多种业务。

三、合并的法律问题1. 反垄断审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引发了巨大的反垄断争议。

由于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其市场影响力巨大,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为了确保合并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司法部对合并进行了反垄断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美国司法部要求AOL Time Warner出售部分业务,以确保市场竞争。

最终,AOL Time Warner同意出售其在线广告业务,以缓解反垄断担忧。

2. 合并的法律程序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过程中,双方遵循了美国相关法律程序。

合并协议的签署、审批以及实施,均符合美国相关法律规定。

细说美国百年五次并购潮(历史)

细说美国百年五次并购潮(历史)

细说美国百年五次并购潮(历史)周掌柜评论从美国并购活动的发展历程看,不同阶段的并购主要使用的融资和支付工具不断变化,监管制度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对并购活动起到了关键助推作用。

美国市场的进化和中国市场是高度接近的,所以我们看美国并购的历史对于我们去思考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来源:老虎财经1. 美国并购发展史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5 次并购高峰,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 年,1916~1929年,1965~1969 年,以及1984~1989 年。

并购活动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 年代早期又重新崛起,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

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更促成美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次并购潮究竟如何演化的。

1.1 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1904 年):横向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 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 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 年,这次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其中某些行业特别显著。

据全国经济研究局Ralph Nelson 教授研究,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产品、机械、煤碳这8 个行业并购最活跃,这8 个行业的合计并购数量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量的2/3。

这次并购浪潮的兴起主要有3 方面的原因:1)联邦反托拉斯法执行不力。

由于司法部人手不够,因此在20 世纪早期并购集中发生的这段时间里,反托拉斯法由工会代理来执行,导致反托拉斯法在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横向并购和行业并购非常活跃。

2)公司法逐渐放宽。

某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要求,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他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可操作性更强,这为第一次并购潮的兴起及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发展,全国市场初成。

这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历程及整合启示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历程及整合启示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 历程及整合启示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是一家由美国在线(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 于2001年合并而成的媒体巨头。这次合并可以说是改变了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 对于公司的运营策略、组织架构、文化整合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 演示将从并购历程和整合启示两个方面来探讨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事 件。
1、时代华纳公司并购美国在线 后的整合方案
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 首先,它将原有业务部门进行整合,设立了数字媒体部门,以适应互联网行业 的发展趋势。其次,公司重视文化整合,倡导多元化和包容性。同时,它还采 用现代管理工具,例如KPI等,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这些整合方案 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内容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购案发生在2000年,当时美国在线以184亿美元的价格收 购了时代华纳公司,从而创建了一个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和娱乐公司。这个并购 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热议,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互联网和传统娱乐业的融 合,也预示着未来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本次演示将围绕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并 购案例展开及动因
在2000年代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在线公司开始寻求与传统媒体公司的 合作,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在线内容。时代华纳公司拥有庞大的内容库和媒体 资源,但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相对较弱。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时代华纳公 司开始寻求与美国在线的合作,以扩展其在线业务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财务整合方面,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系统不同,因此需要进行统一和规 范,以便于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决策。业务整合方面,两家公司的业务领域存在 一定的重合和互补,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于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竞争 力提升。

美国并购浪潮对我国并购市场的启示

美国并购浪潮对我国并购市场的启示

一、美国并购浪潮的演变历程1.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年~1904年)。

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1897年大量企业纷纷在同行业内进行合并,同时执行不力的反托拉斯监管、宽松的公司法和大力发展的交通运输系统为并购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第一次并购浪潮顺势发生,1899年并购活动达到高潮,一大批著名的大企业借助并购活动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巨大利益。

1904年美国股市市场崩溃,1907年银行业恐慌发生,崩盘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了并购融资来源严重缺乏,并购浪潮被迫结束。

据统计,在1897年~1904年期间,平均每年有301家企业因并购而消失。

此轮并购浪潮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主要涉及了铁路、电力、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同行业内许多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

此外,这次并购浪潮也促使控股公司这一新型公司制度崛起。

2.第二次并购浪潮(1916年~1929年)。

经济持续增长是第二次并购浪潮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政府强化了对相关经济领域的影响力,自1915年开始,美国出现了长达5年的经济扩张,经济的繁荣大力促进了企业间的兼并收购。

1916年,第二次并购浪潮开始,1920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并购活动有所减弱, 1922年汽车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零售业等新兴产业崛起,美国经济繁荣发展,1926年~1930年是并购活动的高峰期,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大约有12000家企业被并购掉。

此次浪潮中企业并购方式主要是以横向并购为主,但同时也出现了相当规模的纵向并购,进一步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其中,汽车、运输设备、食品等行业并购活动较为活跃。

投资银行发挥了重要的融资中介作用,且大量企业在并购中纷纷采取债务融资的方式,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929年股市崩溃,大量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急剧下降,大幅缩减生产活动和消费支出,美国经济进入长达10年的大萧条,并购数量大幅减少。

3.第三次并购浪潮(1960年~1969年)。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

美国企业并购研究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通过产权交易,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业务整合和价值提升的一种商业行为。

在美国,企业并购早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并购的规模、范围和复杂度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将从美国企业并购的背景、动因、策略及监管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美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以来,企业并购经历了多次浪潮。

从20世纪60年代的“合并运动”,到70年代的“杠杆收购”,再到80年代的“跨国并购”,每一次并购浪潮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美国企业并购的趋势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企业并购的动因多种多样。

对于并购方来说,主要的动因包括追求规模经济、获得战略互补、降低成本等。

例如,亚马逊在2014年以9.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游戏直播平台Twitch,是为了获取其在游戏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的战略布局。

另外,并购还能帮助企业快速进入新市场、提高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等。

在并购过程中,并购方通常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并购目标。

最常用的策略包括现金收购、股权交换和资产剥离等。

现金收购是指以现金为对价,购买目标公司的所有或部分股权;股权交换则是通过交换目标公司的股权,来实现控制权的转移;资产剥离则是将目标公司的资产或业务进行剥离,并对其进行收购。

各种策略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并购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为了保障公平、公正、透明的并购环境,美国政府设立了一套完善的并购监管制度。

首先,并购审查是监管的重要环节,旨在防止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或损害市场竞争的并购。

根据反垄断法规,当并购可能导致市场份额过大、市场垄断或损害竞争时,政府有权进行干预。

此外,证券法规、反腐败法和国际条约等也是并购监管的重要依据。

这些法规不仅约束了企业的并购行为,也保护了股东、消费者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总的来说,美国企业并购研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国外并购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

汇源果汁(Huiyuan Juice)是中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商,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北京。

2008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以约2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汇源果汁,这一收购案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二、案例分析1. 并购背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其在中国果汁市场的份额。

当时,中国果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消费者对果汁的需求不断增长。

汇源果汁作为中国果汁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因此,可口可乐希望通过收购汇源果汁,迅速提升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

2. 法律问题(1)反垄断审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引起了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和商务部反垄断局的关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任何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均应事先向商务部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在此案中,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金额超过了申报标准,因此需要经过反垄断审查。

(2)文化差异可口可乐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其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与中国本土企业存在较大差异。

在收购汇源果汁后,如何融合两家公司的文化,保持品牌价值的同时,又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是可口可乐面临的一大挑战。

3. 案例处理(1)反垄断审查结果经过严格审查,商务部于2009年3月18日宣布,由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不符合《反垄断法》的规定,因此不予批准。

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将导致中国果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2)收购失败后的影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失败后,对两家公司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汇源果汁失去了与国际巨头合作的机会,市场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而可口可乐则失去了进入中国果汁市场的重要途径,不得不重新制定市场拓展策略。

三、案例分析总结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案是一起典型的跨国并购案例,涉及多个法律问题和复杂的文化差异。

企业海外并购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企业海外并购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获取战略资产
拓展市场规模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成本
通过海外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范围,提高国际化程度。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效率。
通过规模化经营和资源共享,企业可以降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海外并购的风险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管理风格等存在差异,可能引发沟通障碍和冲突。
聚焦主业、注重协同
企业将更加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和协同效应,以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
05
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
总结历史经验
在并购前,企业需要总结过去的并购经验,尤其是失败的案例,分析原因并引以为戒。
全面评估目标企业
尽职调查
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了解其真实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评估战略匹配度
分析目标企业与本企业的战略匹配程度,考虑文化差异、市场定位等因素,确保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估值方法选择
01
根据目标企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估值方法,如市盈率法、净资产法等,确保并购价格的合理性。
合理确定并购价格
谈判策略制定
02
在并购谈判中,制定合理的报价策略,充分考虑目标企业的反应和自身承受能力。
通过收购,万向集团获得了菲斯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加速了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
中联重科收购CIFA
此次收购使中联重科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一。
策略与技巧的实践应用
04
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与教训
03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
通过收购获得海外优质资产和资源,扩大自身业务范围,提高国际竞争力。
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

美国百年并购全纪录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五次并购浪潮。

通过对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的回顾,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并购有益的借鉴。

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并购过后,都会出现一段并购活动相对较少的时期。

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和1984—1989年。

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年代早期又重新抬头,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

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促成美国企业结构的重大改变,美国经济从原先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转化为现在的形式,即由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构成。

1第一次浪潮1897—1904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年。

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但主要集中于8个行业,即主要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炭,这些行业的并购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的2/3。

第一次并购浪潮以横向并购为主,占全部并购类型的78.3%。

其次是纵向并购占12%。

此次并购浪潮使美国工业的集中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结果形成了垄断的市场结构。

据Nelson(1959)估计,被并购掉的企业达3000多家,300家最大的并购案控制了全美40%的产业资本。

➤导致此次并购浪潮的主要原因有:生产技术的变革。

电力、煤炭的使用以及各种新机器的问世,促使铁、烟草等企业开始寻求通过扩张来获得规模经济。

当然除了规模外,获得市场垄断权利可能对企业更有诱惑。

(1).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系统使统一的美国大市场得以形成,企业扩大市场范围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多的企业竞争,所以很多企业选择与当地竞争者合并以保持市场份额。

(2).股票市场的建立为并购创造了便利条件。

于1863年成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及其后成立的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和巴尔股票交易所为企业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

谈美国五次并购浪潮美国五次并购浪潮自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活跃的并购市场之一。

无论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值,还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美国企业经常通过并购来实现它们的目标。

这种并购浪潮既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塑造了美国商业界的格局。

本文将重点讨论美国五次并购浪潮,深入分析每次浪潮的原因和影响。

1. 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年-1903年)第一次并购浪潮始于19世纪末,这个时期美国经历了工业化的高峰期。

大型工业公司如钢铁、电力、石油等开始崛起,并迅速通过并购来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

这一浪潮的最典型代表是约翰·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通过控制石油市场上下游的公司,成功地垄断了整个行业。

这次浪潮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次并购浪潮(1960年-1969年)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出现的。

随着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公司开始寻求通过并购来实现快速增长和差异化竞争。

这次浪潮的代表案例包括康乐(Conglomerate)公司,这是一个拥有多个不相关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

然而,由于管理复杂度的增加以及盈利能力的下降,这些康乐公司很快就崩溃了。

尽管如此,第二次并购浪潮仍然推动了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第三次并购浪潮(1980年-1990年)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的问题,许多公司陷入了困境。

同时,华尔街的投资者开始对潜在的低估价值公司感兴趣,并主动发起了并购活动。

典型的案例是雷克斯办公室用品公司和乐购超市公司的并购案。

这次浪潮推动了企业重组和割据流程,帮助许多公司重新找到了成功的道路。

4. 第四次并购浪潮(1995年-2000年)第四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

这个时期,互联网的兴起和全球化的趋势改变了经济的格局,许多高科技公司在短时间内发展迅速。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1)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1)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1)[摘要]中国企业并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并购容易整合难,“好吃未必好消化”,美国跨国并购经验借鉴借鉴。

中国企业并购相关制度安排应是:建立跨国并购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良性循环;跨国并购是市场行为,应强化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并购动机;大力推行战略性跨国并购,加大同行业强强联合的力度;市场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大有作为,庄重视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与管理。

[关键词]跨国并购;美国经验;启示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永恒主题。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否成功,实现纵向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达到提升效率、增加盈利之目的,将取决于其海外并购实施过程中的谈判能力,特别是并购后的整合能力。

笔者从美国跨国并购行为的变迁入手,指出中国跨国并购面临风险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对中国的相关启示。

一、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企业并购行为在当今美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是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其中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国企业并购具有指导意义,”。

(一)企业并购动因的变迁近年来,世界竞争已跨越了地区、国家的界限,成为一场全球性竞争,也对企业并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近十年来的企业并购案中,跨国并购的比重日益提高。

企业通过并购行为能取得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甚至包括优秀的企业文化。

通过并购可以实行经营多样化,可以使企业在某种产品经营上出现亏损,而可以从别的产品的盈利中得到补偿,减少企业经营风险。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口快,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良机。

(二)企业并购目标的变迁一个企业并购另一个企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获取在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巩固其长期获利机会。

美国企业兼并收购历史与现状分析(doc 9页)

美国企业兼并收购历史与现状分析(doc 9页)

美国企业兼并收购历史与现状分析在美国,无论一个企业是独资、合伙或公司形式,只要该企业能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转变它的所有制形式,则该企业就会有相当大的成长壮大的机会。

而这种所有制形式的转变往往是通过收购新的企业、卖掉旧的企业、或与现有的其它企业合并成新的企业等方式来实现的。

据统计,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上市的企业已有40%兼并了其它企业或被其他企业收购。

在20世纪的80年代里,一些所谓的“企业狙击手”们通过收购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再全部或分拆卖掉,获得了超额的短期收益。

但近年来的企业兼并收购一般都基于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

兼并收购发展的四个阶段企业兼并和收购的区别在于兼并和收购过程中财务处理的设计,是非常技术性。

兼并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的公司根据双方或多方的利益组成一个新的公司。

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部分或全部购买另一家公司而成为一个控股公司,收购公司要承接被收购公司全部或相关部分的债权和债务。

而一个公司只出售部分资产给另外一个公司,则叫部分出售(divesti ture)。

可以说,美国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贯穿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而且表现形式多样。

企业兼并浪潮和兼并方式往往与经济发展变化相关。

美国历史上兼并活动有多次高峰期,其中之一发生在1881-1911年,当时经营石油和钢铁等基础工业的资本家们通过他们巨大的垄断信用购买许多(达到控股程度)竞争对手的股票来控制市场。

这种同行业里竞争对手之间的兼并称为平行兼并(horizontalmergers)。

平行兼并的目的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排除竞争。

美国政府反垄断托拉斯运动不断高涨和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Oil)在1911年解散标志着美国历史上这次平行兼并潮的结束。

美国历史上另一次兼并高潮发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蒸蒸日上,出现了许多某行业里处于某一阶段(比如原材料、生产、流通等)的公司吸收或加入同行业里不同阶段的公司,这种兼并称为垂直兼并(verticalmerger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购重组之国外篇】细数美国百年并购史,把握中国未来并购潮广证恒生:袁季、黄莞导语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期,宏观经济持续探底,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而新兴行业飞速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

新旧秩序更替之际,近年来我国并购浪潮此起彼伏,高潮迭起。

大家一定很好奇目前我国的并购浪潮有何特征?未来将如何演绎?我们暂且将目光对焦大洋彼岸的美国,美国并购史超百年,一共经历了5次并购浪潮,我们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一切,美国都可能已经走过一遍。

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发展历程不同,但经济发展也有其自然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所控制。

本文从美国的并购史出发,结合中国的大环境背景,力求从中寻找出一些对我国并购市场具有借鉴意义的启发!1.美国并购发展史美国历史上共掀起过5次并购高峰,前四次并购浪潮分别发生在1897~1904年,1916~1929年,1965~1969年,以及1984~1989年。

并购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所减少,但在90年代早期又重新崛起,从而拉开了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序幕。

不同时期的并购浪潮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更促成美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次并购潮究竟如何演化的。

1.1第一次并购浪潮(1897~1904年),横向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883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在1898~1902年达到顶峰,最后结束于1904年,这次并购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矿业和制造行业,其中某些行业特别显著。

据全国经济研究局Ralph Nelson教授研究,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产品、机械、煤碳这8个行业并购最活跃,这8个行业的合计并购数量约占该时期所有并购量的2/3。

这次并购浪潮的兴起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1)联邦反托拉斯法执行不力。

由于司法部人手不够,因此在20世纪早期并购集中发生的这段时间里,反托拉斯法由工会代理来执行,导致反托拉斯法在这个时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横向并购和行业并购非常活跃。

2)公司法逐渐放宽。

某些州的公司法逐渐放宽要求,公司在获得资本,持有其他公司股票、扩大商业运作范围等方面可操作性更强,这为第一次并购潮的兴起及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美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发展,全国市场初成。

这是促成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南北战争后,主要铁路系统的建成使公司能为全国市场而不是地区市场服务。

第一次并购潮以横向并购为主。

这一时期发生许多横向并购和行业间合作,结果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这段并购时期也以“产业大垄断商”著称。

例如第一例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并购交易就发生在这一阶段——J.P.摩根创建的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收购安德鲁.卡内基创办的卡内基钢铁公司等785家独立竞争对手公司,最后形成了钢铁巨人—美国钢铁集团。

它产量曾一度占美国钢铁行业生产总量的75%。

此外,这一阶段诞生的产业巨擘还包括括杜邦、标准石油、通用电气、柯达公司、美国烟草公司以及航星国际公司。

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的300次主要的并购覆盖了大多数行业领域,控制了40%的国家制造业资本,并购造成该时期超过3000家的公司消失。

工业的集中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一些行业的公司数量比如钢铁行业急剧下降,有些行业甚至只有一家公司幸存。

1904年股票市场崩溃,紧接着在1907年发生银行业恐慌,许多国民银行纷纷倒闭,崩盘的股票市场和脆弱的银行体系造成并购的融资来源严重缺乏,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并购浪潮的结束。

1.2第二次并购浪潮(1916~1929年),纵向并购浪潮第二次兼并浪潮也始于1922年商业活动的上升阶段,而终结于1929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初期。

这段时期因兼并收购导致企业数量减少了12000家。

范围主要涉及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和制造业。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波动很频繁,但从1918年大战结束一直到192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是促成了第二次并购浪潮兴起的一个原因。

另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广告的普及成为重要催化剂。

美国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火车、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多,使产品市场的销售范围大大扩宽,许多地区市场逐渐扩张为全国市场。

另一方面,广播的发明,广播公司的大量出现,以及收音机的生产和普及,使产品广告进入千家万户。

无论运输还是广告的普及都促进了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再辅之广告大力推广产品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经济的繁荣大力促进公司间的兼并收购。

第二次并购浪潮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

由于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立法不断完善,特别是1914年国会通过了克莱顿法案,对行业垄断的约束和监管更加严格,反垄断的措施更加具体,执行更加有效,虽然在此次并购浪潮中仍然有很多横向并购的案件,但是更多的是上下游企业间的整合和并购,即纵向并购。

因此,如果说美国第一次并购浪潮是导致垄断巨头的并购,那么第二次并购浪潮更多产生的是占据很大市场份额的寡头公司。

美国有许多至今活跃的著名大公司就是在此期间通过并购形成的,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自1918年以来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后,连续进行多次并购,整合与汽车相关多项业务。

之后继阿尔弗雷德·斯隆接任董事长职位后,直至1929年间又采取了许多并购行动,继续收购为通用提供零部件的公司。

自此,通用公司真正成为一家实力超群的巨人企业。

投资银行在第二次并购潮中起主导作用。

由于在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很多并购是通过融资实现的,而融资往往需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中介,因此少数大型投资银行往往主导了并购事件。

对符合它们意愿的并购,它们就鼎力相助,否则就通过拒绝帮助融资来阻碍并购发生。

此时,投资银行之间各有各的客户,相互很少竞争,这与以后的情形很不相同。

另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债券对交易进行融资。

公司在资本结构中使用大量的债务,这给投资者提供了获得高额回报的机会。

但债务融资是把双刃剑,如果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也会给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1929年股票市场的崩盘导致的经济危机正是导致本次并购浪潮戛然而止的重要原因。

在这次并购浪潮中,美国金字塔式的控股公司逐渐涌现,即一家控股公司控制第一层子公司,第一层子公司又控制第二层子公司,第二层控制第三层,以此类推,有的母公司控制达六层之多。

控股公司的特点是每一层子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至少是股份公司,所有子公司都由上一层母公司控股。

控股公司的出现既是纵向并购的结果,也大大促进了并购,因为通过这种模式,控股公司用较少的资金即可控制较多或较大的公司。

1929年10月29日股票市场危机结束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股票市场危机导致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急剧下降,生产活动和消费支出进一步缩减,进而经济衰退更为恶化,这一次危机之后,公司并购数量大幅减少,公司不再关注扩张,而是力求在需求迅速全面下降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债务的偿付能力。

1.3 第三次并购浪潮(1965~1969年),混合并购浪潮美国的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后半期,具体的说是1965~1969年间。

这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战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激光、宇航、核能和合成材料等部门的兴起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经济在六十年代经历了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大繁荣。

其他重要的推动因素还包括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下的各成员国减让关税的安排以及长期只有一美元一桶的低石油价格。

科技的推动和经济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公司的并购意愿,第三次并购浪潮悄然兴起。

和前两次并购潮不同,混合并购成为本次并购潮的主导。

第三次浪潮期间发生的并购大多数是混合并购而不是单纯的纵向或横向并购,因此行业集中度并没有增加。

尽管并购交易数量众多,不同行业间的竞争程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期间大约共有6000次并购发生,造成25000家公司消失。

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报道,1965~1975年这10年间,混合并购占到并购交易总量的80%。

这时期形成许多综合性企业,如LTV公司、Litton产业公司和美国国籍电话电报公司(ITT)。

人们普遍认为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60年代管理学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各个大学的商学院迅速扩张,人们普遍认为得到最好训练的“最杰出、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无所不能,可以当国防部长,可以管理跨国公司,各种跨行业的业务管理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六十年代是美国反托拉斯、反垄断最严厉的时期,在此之前美国的反托拉斯、反垄断执法都没有那么严厉,这使横向与纵向并购的数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公司开始玩市盈率游戏,热衷成长性股票。

在20世纪60年代的牛市中股票价格越升越高,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从1960年的618点上升至1968年的906点。

随着股票价格的飞涨,投资者们开始关注那些具有成长性的股票。

潜在的收购方很快发现,通过股票融资实施收购是在不增加额外税务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每股收益的一种理想的“无痛”方法。

并购通过股票交易进行融资不需要纳税,这一点上,股票收购要优于现金收购,因为现金收购需要纳税。

公司开始玩市盈率的游戏,市盈率越高,投资者基于对企业未来收益的预期,愿意支付的股票价格就越高。

如果市场上大多数股票的市盈率水平都比较高,则表明投资者普遍持乐观态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牛市就是这种情况。

股票市场的繁荣在第三次并购浪潮的许多并购融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会计操纵使得意外事故保险公司成为很受欢迎的收购标的。

这段时期的许多混合并购由财务操纵引发,根据当时的会计准则,如果被收购的公司拥有一些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资产,收购方就有机会获得账面收益。

当收购方卖掉这些资产时,获得的收益记入账中。

由于保险公司的许多资产价值被低估,使得这些公司对大公司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次并购潮中“蛇吞象”案例逐渐出现,并购水平愈加高超。

被称为混合并购时代的这个时期,相对较小的公司收购大公司不是稀罕的事情。

与之相反,在前两次并购浪潮中,大多数的目标公司要远远小于收购公司。

这次并购浪潮也以创历史性的高水平并购活动而闻名。

著名的国际镍业公司(INCO)收购ESB就是典型的例子,位于费城的ESB在1974年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商,1974年7月18日国际镍业公司宣布以每股28美元的价格收购ESB所有发行在外的股份。

这次并购开启了敌意收购的先例,成为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第四次并购浪潮期间知名公司进行敌意收购的典型教材。

20世纪60年代末通过的几部法案结束了第三次并购浪潮,1968年威廉姆斯法对股权收购和敌意收购设定了限制。

1969年税制改革法案禁止使用低利率可转换债券为并购融资,规定在计算每股收益时,这些债券必须被视作普通股。

这样一来,在计算每股收益时,由于普通股的数量事实上增加了,每股收益就不能在账面上有所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