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2.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厘米
和毫米之间的关系,即1厘米=10毫米。
3.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
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即
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能够使用毫米进行物体长度的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演示讲解法。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的长度,并学会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们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
老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使用哪些工具呢?(尺子、三角板等)
老师:在开始课前,请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数学书,仔细观察,你们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你们能估计准确吗?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你们以前测量过吗?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书本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现在,请你们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老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我们该怎么办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毫米,理解毫米的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用毫米表示长度,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提高数学运算以及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毫米与厘米的不同之处。
2.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避免误差。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毫米尺、小黑板、贴图例、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认识毫米
1.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毫米的概念,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兴
趣。
2.讲解:简要介绍毫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最小单位,表示长度的细小。
3.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使用毫米尺测长
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毫米的理解。
2.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注意技巧和方法。
3.实践: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相互核对。
4.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小结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
基本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实际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目。
2.自主观察和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测量
课题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内容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操作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通过用刻度尺测量,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学媒体选择
PPT
教学活动
提问,师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2.课件出示习题。
填上合适的数字。
1米=()厘米100厘米=()米
9米=()厘米400厘米=()米
5米=()厘米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1。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第3单元 课时1 毫米的认识
数一数 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ຫໍສະໝຸດ Baidu1厘米=10毫米
用哪手些势物表品示的出长1度毫大米约的是长1毫度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
1 填一填。
2 厘米 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2 量一量。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毫米的认识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数学 三年级 上册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 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 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 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 学的情感。
3 填空。
6厘米=( 60)毫米 30毫米=( 3)厘米 8厘米=( 80 )毫米 57毫米+43毫米=( 10 )厘米
4 选择正确的答案。
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A )。 A、1毫米 B、1分米 C、1米
2.一本《一遍过》的厚度约是6( C )。
A、米
B、厘米 C、毫米
3. 10枚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 A )。 A、毫米 B、厘米 C、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毫米刻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单位,符号为mm,1毫米等于0.1厘米。
2. 尺子的使用:认识尺子上的毫米刻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3. 测量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3. 尺子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尺子,认识尺子上的毫米刻度,并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4. 测量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5. 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测量实践中的操作准确性,合作学习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毫米的认识程度。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毫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初步建
立1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毫米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2.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会进行单位换算,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2.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表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直尺、卷尺、PPT课件。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复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引入毫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展示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建立表象。然后进行单位换算,讲解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并强调注意事项。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5. 应用:讲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毫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毫米的认识
2. 内容:
(1)毫米的概念
(2)单位换算
(3)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
1. 填空题:补充完整长度单位换算表。
2. 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3. 计算题:计算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
4. 应用题: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八、课后反思
1. 学生对毫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掌握情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1 毫米的认识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个小格就是10毫米,即1厘米=10毫米。
3.引导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
(1)借助尺子感知。
(2)借助身边的其他实物感知。
4.引导学生认识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通常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物品:光盘
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018年某地某天的降
水量为320毫米……
小结: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
米作单位,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1厘米=10毫
米。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
4.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4分钟)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教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估测,在测量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让学生自由测量,自主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曹石小学张婷
尊敬的各位老师:
早上好!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毫米、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有了一定的测量和估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渐完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直观演示,个别指导,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形成数学观念。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情境导入。
1、导语: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导语:图中的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人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长宽厚
姓名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
教案:《毫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认识毫米,知道毫米的意义,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那么你们知道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生:毫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2.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让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看看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毫米。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厘米=10毫米。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毫米。
学生可能会提到:一张纸的厚度、头发丝的直径等。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对1毫米有更直观的认识。
(3)测量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刻度尺的放置、读数的方法等。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3. 巩固练习
(1)让学生测量铅笔、橡皮、课本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如桌子、椅子、窗户等,然后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4. 总结延伸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毫米的认识,知道了1厘米=10毫米,学会了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
课标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掌握用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习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估测。
学习过程: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记录在家庭作业本上。
(2)在括号里填上米或者厘米。
王东身高130()
大树高6()
课桌的长度大约是80()
(3)一支中华牌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厘米,()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米。
(二)课堂设计
1抢答热身
问题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问题二:你能比划下1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
问题三:1米等于多少厘米
2问题探究
(1)毫米产生的意义。
活动一: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活动二:量一量——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对照自己的估计完成表格。
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
小结:数学课本的长、宽、厚都不是整厘米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
的测量它,就要用到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用字母表示记作:mm。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
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毫米,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对米和厘米有较为熟悉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更多的是米和厘米,对毫米的认识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毫米的存在,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
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
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
爱,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一张贺卡,引导学生发现贺卡
长度不够,需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从而引入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
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
一、揭题示标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
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
(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
现在开始!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第一课《毫米、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毫米这一新概念的认识和厘米这一概念的回顾。(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在此之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学生已接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后还将学习分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并逐步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使学生初步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学段目标:对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方面学生知识与技能层面需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情感与态度层面学生应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这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的初期,但多数情况下学生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比较缺乏抽象思维。在了解教材内容和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段目标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认识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
1厘米=10毫米。
2.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在认识毫米的过程
中学会基本几何测量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是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
合,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表象,理解1厘米=10毫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
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4.填一填。 5厘米 =( 50)毫米
1厘米=10毫米
20毫米 =Fra Baidu bibliotek 2 )厘米
10厘米 =(100)毫米
50毫米 =( 5 )厘米
5.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下图为银行整 理硬币的盒子,每个小格的长度为2厘米,一个小 格可以装多少枚硬币?
3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
复习导入
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什么工具呢?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米”和“厘米”。
新知探究
1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
数学书的长 大约是……
宽大约是…… 厚大约是……
教材第21页例1
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
教材第25页思考题
6.有一些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图。
5毫米
4厘米
这3个铁环连一起有多长呢?
5 + 5 = 10(毫米) 10 + 10 = 20(毫米)
4厘米=40毫米 40 + 40 + 40 – 20 = 100(毫米)
答:这3个铁环连一起有100毫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尺子的使用: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长度的测量:如何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长度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正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尺子、教学PPT、黑板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
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然
后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讨论: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错误,
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毫米的认识》
2. 板书内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毫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长度
的测量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读取毫米刻度时还是
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同时,对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测量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在编排上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操作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感悟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测。还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法。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学会数学思考。
本单元的测量在本套教科书中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测量。在对“毫米”“分米”“千米”“吨”的介绍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突破难点: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列表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学生已有这样的基础认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回顾旧知识,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对新知识的实际感知中,体会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测量的意义。学生在学习之前有能力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寻找一定长度或质量的生活实例的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增强。本单元的内容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操作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有效开展。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身边寻找能用相关的单位测量的物体,在找的过程中体会各个单位的适用范围;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2.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间的关系。教科书中的单位换算分为两类,即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后,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练习时互相说一说推理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可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的物体作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体会
估测优点的同时,不断提高估测意识和能力。
4.在列表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的优点。当学生列出表格后,可能有遗漏或重复,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图表给人看时,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呢?最终帮助学生得出有序性结果,掌握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22例1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
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
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1。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教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
的方法去估一估,
要让学生实际去
猜测、去估,这样
对后期的测量结
果会有更深的认
识。
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
结果进行交流。
4.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表示呢?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
地表示书本的厚度?
【学情预设】用厘米和米作单位太大了,应该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师:这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地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
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测量需求出发,导入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们知道哪些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对于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不对的观点要及时评价,
有价值的观点可留板书,新课授完后进行分析。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学情预设】除了以前所学的厘米外,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小格子。
师:每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每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毫米可
以用mm表示。
师:请同学用手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行在刻度尺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
【学情预设】1毫米很短,比以前所学的最小的1厘米还要短得多。
师:你们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组合作,数一数尺子上的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0毫米。
师:用手指点数,好操作吗?为什么手指点数会很困难?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数一数?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数10毫米,会发现手指太粗,不好点数。从而想到要用细一点的物体帮
助点数。
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如用铅笔尖点数。
师:除了刚才大家所数的1厘米之间有10毫米,其他的1厘米里是不是也有10个1毫米呢?
请大家在刻度尺上找出另外一个1厘米数一数。
组织学生多次验证,可以个人数或集体数,最后得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
了解基本学
情,通过对尺子准
确的1毫米的直
观感知,建立1毫
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