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毫米,理解毫米的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用毫米表示长度,能够准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提高数学运算以及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2.熟练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毫米与厘米的不同之处。
2.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避免误差。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毫米尺、小黑板、贴图例、活动设计。
2.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毫米1.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毫米的概念,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简要介绍毫米是长度单位中的最小单位,表示长度的细小。
3.操作: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几种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4.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使用毫米尺测长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毫米的理解。
2.演示: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注意技巧和方法。
3.实践:让学生分组互相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相互核对。
4.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掌握了使用毫米尺进行测量的基本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观念和实际运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的练习题目。
2.自主观察和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记录下来。
八、教学反思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就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朋友们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三年级上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三年级上第 1 课时毫米的认识》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测量各种东西的长度。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那什么是毫米呢?毫米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毫米,我们先来看看尺子吧。
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就是1 毫米。
是不是很小呀?10 毫米才等于 1 厘米呢。
那 1 毫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找一找身边大约是 1 毫米的东西吧。
比如说,一张身份证的厚度大约就是 1 毫米。
还有我们平时用的铅笔芯,有的也差不多是 1 毫米厚。
大家可以用手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薄很薄呀?那毫米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可多啦!比如在测量一些非常薄的东西,像纸张的厚度,如果用厘米来测量就不太准确了,这时候毫米就能派上用场。
还有一些很精细的零件,它们的尺寸也经常用毫米来表示。
我们来做个小练习,看看大家对毫米的认识怎么样。
老师这里有一张纸,大家猜猜它的厚度大概是多少毫米?然后我们用尺子实际测量一下,看看谁猜得最接近。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数学作业中怎么使用毫米来测量和表示长度。
假如有一个小木块,我们先用尺子的 0 刻度线对准木块的一端,再看看木块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哪里。
如果对着 3 厘米 5 毫米的地方,那这个木块的长度就是 3 厘米 5 毫米。
小朋友们,在测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尺子要放直,读数也要准确哦。
那我们再想一想,如果要测量一个不是从 0 刻度线开始的物体长度该怎么办呢?比如说,一个物体从尺子的 2 厘米处开始,到 5 厘米 8毫米处结束,那它的长度是多少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结束的刻度减去开始的刻度,也就是 5 厘米 8 毫米减去 2 厘米,得到 3 厘米 8 毫米,这就是物体的长度啦。
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这里有一支铅笔,从刻度 3 量到刻度 10,这支铅笔长多少毫米呢?大家赶紧算一算。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 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师: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预设:1米=100厘米。
师:你能估一估你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吗?试一试吧!设计意图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建立的长度观念进行估测,目的在于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毫米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认识毫米1. 估一估,量一量。
课件出示问题: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估得准确吗?用尺子量量看!注意测量时尺子的用法!全班交流:能说说你量的是多少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我量出的厚度不到1厘米……师:不到19厘米、不到1厘米这些长度具体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我们还发现在每一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探究点2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 课件出示直尺。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2. 感悟1毫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预设1: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1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但对毫米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毫米的认识奠定基础。
2.探究新知:(1)介绍毫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演示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感受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长度,运用毫米进行长度计量。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我的板书设计将以简洁明了为主,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板书主要包括毫米的定义、毫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以及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我会使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以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板书内容。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工具。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定期更新板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困难、操作不灵活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将采取耐心引导、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应对。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活动等,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毫米的认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课时位于长度单位的学习单元,是学生继认识米和厘米之后,进一步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毫米的定义、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毫米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自主探究毫米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它们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例如,我会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表示出来。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些与长度测量有关的问题。这些练习和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完成主题课堂作业对应内容。(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10)
个人二次备课
教
学
板
书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物体时用毫米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教
学
反
思
学生重新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反馈。
(3)教师总结。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拓展
1.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多媒体课件7)
2.按要求画线段。(出示幻灯片8)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多媒体课件9)
(2)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师:观察直尺,看一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生:1厘米=10毫米。
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角硬币、身份证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多媒体课件6)
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自主课堂”三年级数学学科活页教案
备 课 人: 研讨时间: 年Fra bibliotek月 日 执教人:
本组成员: 总节数:
课题
毫米的认识
教学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揭题示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优质课件.ppt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课后练习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元的硬币大约厚1(毫米 ) 一支新铅笔长约16(厘米 ) 一块橡皮厚15( 毫米 ) 李强的身高是140( 厘米 )。
课后练习
二、填空。 6厘米=( 60 )毫米 30毫米=( 3 )厘米 8厘米=( 80 )毫米 57毫米+43毫米=( 10 )厘米
三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
第 3 单元 测 量
第 1 课时 毫 米 的 认 识
复习导入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 用哪些工具?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 体的长度。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 哪些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
1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数学书的长大约 是……
厚大约是……
宽大约是……
探究新知
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认识毫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量比较薄的物体,如1元硬 币、银行卡、身份证、橡皮擦等的厚度都用毫 米作单位。
巩固练习
1. 填一填。
2 厘米 8 毫米 2. 量一量。
4 厘米 2 毫米
18×5=90(毫米) 90毫米=9厘米 答:厚9厘米。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0/8/182020/8/18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0/8/182020/8/182020/8/188/18/2020 3:50:25 PM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 第01课时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毫米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锻炼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毫米的概念。
2.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好教案、板书,准备好实物尺子和毫米纸尺。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铅笔、橡皮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一根尺子,问学生认识这是什么?如何用这根尺子测量东西的长度?引出毫米的概念。
2. 学习毫米的概念教师向学生介绍毫米的概念,解释1毫米等于一根头发的粗细,并出示毫米纸尺,让学生观察。
3. 进行长度比较教师让学生用毫米纸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毫米的小单位特点,进行讨论。
4. 拓展练习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教室里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按照长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五、教学反馈1.教师与学生共同检查学生的测量结果和排序情况,并进行讨论。
2.教师提问,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
六、课堂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几个物体的长度,并用毫米进行记录。
2.检查作业:下节课之前收集完成的作业进行批阅。
七、教学反思此节课主要围绕毫米的认识展开,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课件(共13张PPT)
1分硬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身份证的厚度 大约是1毫米
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1.填一填。
(教材P22 T1)
2 厘米 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2.量一量。
(教材P22 T2)
8 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巩固运用
(教材P24 T1)
1.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 判断得正确吗。
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3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
复习导入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
厘米
探究新知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习单 添加文本
长
宽
厚
估计
测量
独立测量填写,然后小组交流。
你们估计的结 果和测量的结 果一样吗?
25毫米
26毫米
21毫米
25毫米
25毫米 21毫米
21毫米 19毫米
19毫米
25毫米
26毫米
21毫米
正方形
2.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支新铅笔长约16( 厘米 )。 一块橡皮厚15( 毫米 )。 李强的身高是140( 厘米 )。
3.
铁钉长( 1 )厘米( 7 )毫米。 提示:注意起点的位置。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 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
我量出的长 是26厘米。
我量出的宽不 到19厘米。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 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 用毫米(mm)作单位。
「精品」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资料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较强,要注重让学生进行估计、测量、交流等活动,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如粉笔、铅笔、硬币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磁卡等。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能估测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2.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怎样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长度?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测老师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有长度单位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起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①小组活动: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
②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③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量一量。
①小组活动: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汇报交流。
③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授课课件)
探索新知
小组合作
量一量课本中几页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捏紧后测量)。
10页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当堂练习
此内容源于“典中点”基础导学练
探索新知
探究点2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厘米里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
探索新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0 厘米
1 厘米
1厘米里有10毫米。 1厘米=( 10 )毫米
探索新知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
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
探索新知
探究点3 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想一想,连一连,填一填。
的长度
的厚度
的厚度
比 1厘米长
比 1厘米短
当堂练习
此内容源于“典中点”基础导学练
毫米 短
mm
毫米
当堂练习 此内容源于“典中点”应用提升练
1.量一量,填一填。
蚂蚁高___1__ 厘米___2___毫米 橡皮长___3__厘米___3___毫米
当堂练习 此内容源于“典中点”应用提升练
3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
复习导入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
复习导入
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你能估一估你的数学课本的长、 宽、厚吗?试一试吧!
探索新知
探究点1 认识毫米
同学们估得准确吗?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
优秀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研究,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教师出示一张图,上面有一条线段,长度为10厘米,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条线段上有几个毫米?”“1厘米等于
几个毫米?”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观察和计算,明确1厘米等
于10毫米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将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
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观察”一栏中(见下表)。
长度
姓名
观察换算观察换算观察换算
3)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计算方法,教师也可
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条线段的长度是20厘米,那么有几
个毫米?”
2.进行简单的换算练。
1)教师出示练一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将答
案填在记录表的“练一”一栏中。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答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长度是0.8厘米,应该用多少毫米表示?”
三、研究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宽度、厚度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我们如何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测量,并将结果填在记录表的“测量”一栏中。
3.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经验。
四、巩固练
教师出示练二和三的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并进行正确的测量。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准备:1. 尺子。
2. 测量用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长度。
2.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呢?学生回答:厘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展示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将尺子的起点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3. 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用的物品。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总结毫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提问:除了毫米和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千米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尝试用毫米和厘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_1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时,通过估、测、议等环节,使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本设计通过试一试、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设计通过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尺子学生准备尺子、放大镜、小棒教学过程⊙创设情境1.你能估计一下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吗?2.你能估计一下老师手中的粉笔有多长吗?3.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
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有多长吗?1厘米呢?4.你还记得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毫米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体验1.估计并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1)出示课件,进行估计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估计一下自己的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
(2)测量活动。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方法很棒。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估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到底谁估得对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齐说:用尺子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
学生独立测量,小组交流反馈。
(3)出示教材21页例1课件,看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引入新课。
师: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mm)。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毫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3.认识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身份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课堂检测2来自842
课堂检测
2.量一量。
__8_毫米
13 毫米
25 毫米
课堂检测 (教材P24T1)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考考你 1 厘米 = ( 10 )毫米 3 厘米 = ( 30 )毫米 10 厘米 = (100 )毫米 50 毫米 = ( 5 )厘米
教学重难点:
1.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 换算关系。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导入
100
1
900
4
500
新课导入
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 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 用毫米(mm)作单位。
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1分硬币的厚度大 约是1毫米
小学数学
人教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3
测量
第 1 课时 毫米的认识
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检测—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 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 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 简单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测量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共有9个例题,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内容,承载着不同的目标。
在编排上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加强操作和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感悟新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估测的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合理的估测。
还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法。
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列表一一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列表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过程和方法,学会数学思考。
本单元的测量在本套教科书中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测量。
在对“毫米”“分米”“千米”“吨”的介绍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突破难点: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最后列表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
学生已有这样的基础认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回顾旧知识,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对新知识的实际感知中,体会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测量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之前有能力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寻找一定长度或质量的生活实例的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增强。
本单元的内容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在操作中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有效开展。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大量操作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身边寻找能用相关的单位测量的物体,在找的过程中体会各个单位的适用范围;要合理安排“动”与“静”的时间,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2.在推理中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知道单位间的关系。
教科书中的单位换算分为两类,即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在学生初步掌握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后,教师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在尝试练习时互相说一说推理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可采用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用熟悉的物体作参照物的方法和测量较长距离时可运用分解的策略,体会估测优点的同时,不断提高估测意识和能力。
4.在列表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引导学生体会用列表法的优点。
当学生列出表格后,可能有遗漏或重复,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图表给人看时,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呢?最终帮助学生得出有序性结果,掌握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1~22例1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1.引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活动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刻度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1.谈话导入。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指名学生回答,并比画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
师:请说一说你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1。
师: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教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估一估,要让学生实际去猜测、去估,这样对后期的测量结果会有更深的认识。
学生发言,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师:估得准吗?下面请大家动手用尺子测量,验证自己估的结果。
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4.师: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表示呢?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学情预设】用厘米和米作单位太大了,应该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师:这时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分层次地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测量需求出发,导入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
师:关于毫米,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学情预设】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对于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不对的观点要及时评价,有价值的观点可留板书,新课授完后进行分析。
师: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学情预设】除了以前所学的厘米外,每两个数字之间还有小格子。
师:每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每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mm表示。
师:请同学用手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行在刻度尺上找出1毫米的长度。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学情预设】1毫米很短,比以前所学的最小的1厘米还要短得多。
师:你们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组合作,数一数尺子上的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0毫米。
师:用手指点数,好操作吗?为什么手指点数会很困难?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法帮助我们数一数?【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数10毫米,会发现手指太粗,不好点数。
从而想到要用细一点的物体帮助点数。
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如用铅笔尖点数。
师:除了刚才大家所数的1厘米之间有10毫米,其他的1厘米里是不是也有10个1毫米呢?请大家在刻度尺上找出另外一个1厘米数一数。
组织学生多次验证,可以个人数或集体数,最后得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了解基本学情,通过对尺子准确的1毫米的直观感知,建立1毫米的概念。
板书:1厘米=10毫米1cm=10mm【设计意图】通过利用刻度尺,让学生直观感受1毫米很短,同时通过数格子感受毫米与厘米的联系,补充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加入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进一步认识1毫米。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学情预设】学生会选择较薄的物体。
教师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公交卡、医保卡等,展示这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对于毫米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学情预设】一些物体的厚度,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2)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有多长,并说说感受。
(3)画一画。
学生在纸上不用尺子画出1毫米,再与尺子上的1毫米对比,然后用手势表示1毫米,用尺子画出3毫米、5毫米、10毫米等。
(4)估一估数学书大约几页1毫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学情预设】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米粒的长度等。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
三个探究知识点的设立着眼于这一重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同时,借助生活实物帮助学生亲身感受,进而抽象出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知识应用,深化理解1.完成教科书P22“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回顾读取物体长度与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完成教科书P24“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引导学生先多角度去观察,再去测量。
【设计意图】本环节呈现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估测和实际测量,旨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长度观念以及用厘米和毫米作单位测量的能力。
四、课题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情预设】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保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1厘米=10毫米1cm=10mm▶教学反思学生有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经验,本节课新知识的教学完成相对顺利。
学生能够体会毫米的用途,建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心里建模。
本节课出现的比较好的现象是学生会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在自己心里建立标杆,会做到心里有数。
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会去表达为什么选择该单位。
让学生去深入体会是本节课反复强调的点。
后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去找一找相关联的事物,使之对毫米有更深的认识。
▶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和《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提示】通过丰富的“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