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特征

合集下载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以科尔沁草原的生活习俗、历史传说和宗教仪式等为题材创作出来的作品。

在近现代的民歌文学发展中,也涌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如当时的著名歌手李双江、李金波创作的《赞歌》,也曾唱响过中华大地,感染着亿万人民。

因此,我认为探讨该时期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

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

它源于远古狩猎时期的渔猎生活,直到十三世纪的时候,还被广泛流传于我国东北地区。

通常,科尔沁民歌的形成都是先由男女对唱或独唱演变而成的。

在清朝统治者所推行的文化政策下,民间音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众所周知,蒙古民歌一般都富有浓厚的牧歌情调,一般歌词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结构灵活多样,篇幅简短,节奏鲜明;旋律简单明快,朗朗上口,且多运用七声调式,采用自由节拍、级进、离调及和弦等多种手法;伴奏方面,除了牛皮鼓、马头琴、四胡等蒙古族传统乐器外,也加入了管子、唢呐等西洋乐器,丰富了其表现力。

科尔沁民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叙事、英雄史诗和爱情歌曲三大类别。

但我个人觉得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主要内容应是叙事类型的作品,因为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

因此,笔者将以这种叙事性的审美特征为基点,分析该时期叙事类民歌的主要特点。

1、叙事性审美特征叙事性是科尔沁民歌的重要美学特征。

该时期叙事民歌在继承并发展蒙古族传统民歌中优秀的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加强了其“叙事性”的审美特征,把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

在音乐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充分显示其饱满的感情色彩,使听众产生共鸣。

《泪如泉涌》这首科尔沁叙事民歌就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歌曲的“叙事性”的特征。

因为其音乐是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故事,包含各个方面:如景物描写、场景介绍、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物象联想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处都蕴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而它们相互穿插,融为一体,汇成一条完整的故事主线。

在艺术特色上,突出表现了作品旋律简单明快,抒情性强的艺术特点。

科尔沁叙事民歌《达那巴拉》艺术风格及价值探析

科尔沁叙事民歌《达那巴拉》艺术风格及价值探析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4作者简介:康晗雨(1999-),女,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耿学刚(1973-),男,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蒙古族萨满艺术及其和谐生态观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XZJ010);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媒体艺术智能融创实验室项目《西辽河流域多元一体音乐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MTSYSZ03)。

科尔沁叙事民歌《达那巴拉》艺术风格及价值探析康晗雨 / 耿学刚摘 要: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蒙古族音乐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承载着物质、文化、生活等多元价值意义。

科尔沁草原曾产生和流传着著名的科尔沁三大叙事民歌就是——《韩秀英》《达那巴拉》《嘎达梅林》。

《达那巴拉》作为经典的蒙古族科尔沁叙事民歌,产生并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现通辽市),传唱广泛,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草原音乐特色。

本文主要对《达那巴拉》的艺术风格及价值进行探析。

关键词:《达那巴拉》;艺术风格;价值探析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民歌,顾名思义“人民之歌”,它从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劳作过程中产生,经过口口相传广泛传播在百姓生活当中,由于各地气候、环境、语言、文化等综合因素的不同,民歌也深受其影响。

它很大一部分都是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和百姓日常的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是人们思想、感情、愿望等最真实的表达,是人们群体智慧的结晶,有着主题深刻、旋律婉转动听、节奏特点鲜明、情节扣人心弦、内容表达贴近真实的生活、歌曲朗朗上口等特点。

科尔沁叙事民歌始见于元代,产生并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地区,是中国音乐的一块瑰宝,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旋律优美、语言精辟,通常使用蒙古四胡、马头琴、蒙古三弦、弓弦潮尔等传统乐器进行伴奏,也有的艺人不使用乐器伴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嘎达梅林》《韩秀英》《陶格套呼》《扎那巴拉吉尼玛》等作品。

论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的地方特色

论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的地方特色

论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的地方特色
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映牧民生活与思想情感。

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歌词多以草原、草原人生活和情感为主题,体现了牧民对家庭、亲人、朋友、爱情等的深情表达,反映了旅游牧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领悟。

2. 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曲调。

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曲调,具备柔美、深沉、悠长、豁达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

3.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歌曲的歌词、表演、语调等方面体现着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4. 保留了古老的民间传统。

阿鲁科尔沁长调民歌源于古老的民间诗歌和歌曲,并在演唱、传承、创作等方面一直保留着古老的民间传统,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以三首科尔沁民歌为例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以三首科尔沁民歌为例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 《韩秀英》 。

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

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

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

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

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

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内蒙古民俗文化

内蒙古民俗文化
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 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 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河曲县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 剧院有限公司、康保县文化馆、陕西省府谷县文化馆获得“二人台”项目 保护单位资格。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巴林左旗皮影研究协会获得“巴林左旗皮影戏”保护单位资格。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演员不用上台表演,而是通过操纵影人来展 现形象,戏台一般搭在村子里宽阔且地势较高不积水处,用四根粗一点的 檩子在四角处埋在地下做立柱,用大块苫布或纤维布围在戏台的左右和后 面,戏台前面用纸或白布做影窗,面向观众。影人和景片都用驴皮刻制, 因而有“驴皮影”之称。
格萨(斯)尔主要描写了雄狮国王格萨尔以大无畏的精神率领岭国军 队南征北战,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使百姓过上安宁日子,晚 年重返天国。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 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2006年5月20日,格萨(斯)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Ⅰ-27。 2009年,格萨 (斯)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萨(斯)尔表演关于格萨(斯)尔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一直存有 争议,大致曾有“吐蕃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几种说法。 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也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巴林左旗皮影戏
巴林左旗皮影戏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几代艺人的探索实践, 已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声腔体系。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几乎村村有影箱子,皮影艺人达到200多人。2010年内蒙古13个项目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中就包括巴林左旗皮影戏。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

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探析作者:杜欣桐来源:《剧作家》2018年第05期科尔沁民歌种类多样,有反压迫剥削的《嘎达梅林》,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诺恩吉雅》,更有表达爱情、互诉衷肠的《韩秀英》。

三种不同种类的科尔沁民歌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背景内容、音乐本体等角度对以上三首民歌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出科尔沁民歌的内容特点以及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一、科尔沁民歌研究现状近些年来,关于科尔沁民歌的相关研究论文逐渐增多,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传统音乐方面的论文有:陶秀珍的《科尔沁民歌文化研究》,色音套格特的《科尔沁民歌外来文化影响研究》等五十余篇。

2.研究创作方面的论文有:包清文的《科尔沁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融入的研究》一篇。

3.关于内蒙古地区民歌传承与保护方面的论文有:王兴斌的《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等七篇。

二、科尔沁的历史概况科尔沁原本是一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现在是科尔沁部族居住、生活的地区。

十三世纪初,科尔沁部落经过几次大规模迁徙之后,于明朝中叶进入松嫩平原。

目前,科尔沁地区指以通辽市为中心,包括兴安盟以及周边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受到部落文化的发展和地缘关系的影响,当今的科尔沁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名称,科尔沁文化可谓是以蒙古科尔沁部落社会文化为基础组成的地域文化范畴。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时曾使用畏兀儿字母来拼写蒙语。

到忽必烈时代,藏族喇嘛八思巴于1269年创造了一种蒙古新文字,即八思巴字。

1307年,蒙古族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儿创造了至今通用的蒙古文字。

中国的蒙古语的使用由于环境的影响和对语言结构要求的严谨,使得现在大部分蒙古族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的一代,渐渐不再使用母语交流,语言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内容、风格、形成及特点与蒙古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 -回复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 -回复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回复【内蒙古科尔沁民歌】,一部承载着内蒙古草原上丰富文化的民歌作品。

它以其朴实、深沉的旋律和独特的歌词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下面,我将以这首民歌为主题,带领你一起了解它的由来、特点及影响。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人民创作并演唱的一种传统民歌。

它诞生于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以其深情而激昂的歌词和旋律,展现了内蒙古草原上丰富多样的文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由来。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在当地被视为一种传统的音乐艺术表达形式。

这些歌曲大多出现在科尔沁牧民们的生活中,被用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家庭、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祈求和理解。

这些歌曲一开始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正式的艺术形式,并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其次,我们来谈谈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特点。

这种音乐形式以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深具内涵的歌词而著名。

传统的科尔沁民歌使用的乐器有马头琴、呼麦等,这些乐器的独特音响给人一种原始、原野的感觉。

而歌词则以内蒙古民族传统的题材为主题,歌唱关于自然、牧民生活、草原风光等内容。

这些歌词传达出浓厚的情感和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共鸣。

再次,我们来看看内蒙古科尔沁民歌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科尔沁民歌是当地群众创作的成果,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人们深深根植于内心的一种情感释放方式。

这些歌曲常被用来表达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思念和祝福,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情感生活。

此外,科尔沁民歌还为内蒙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成为了内蒙古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最后,内蒙古科尔沁民歌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崇,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科尔沁民歌作为内蒙古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一,成为了内蒙古文化的窗口。

通过科尔沁民歌,世界更多地了解了内蒙古的民族风情、草原生态等。

同时,在国内的演艺界,科尔沁民歌也成为了许多歌手的重要表演曲目之一,进一步推动了内蒙古文化的传播。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情感和特殊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三个方面来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音乐形式,其旋律简单、悠长,节奏缓慢,具有很强的宽广感和舒缓感。

在演唱时,歌手通常会以低沉的嗓音进行长时间的吟唱,这种特殊的演唱方式与普通的歌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加突出了长调民歌的独特魅力。

长调民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悠扬的抒情曲调,又有豪放激昂的战歌曲调,每一首长调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这也为长调民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文化符号。

在长调民歌中,常常表现出内蒙古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和祝福、对生活的热烈期盼和感恩。

这些都是长调民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它们凝聚着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使得长调民歌在内蒙古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表演特点上。

长调民歌的表演通常需要歌手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扎实的唱功,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长调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长调民歌的表演还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形式,比如服饰的精美、舞姿的矫健、舞步的翩翩起舞,这些都使得长调民歌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长调民歌的表演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呈现,这也是它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尔沁蒙古民歌艺术特征探究

科尔沁蒙古民歌艺术特征探究

40民族民间音乐科尔沁蒙古民歌艺术特征探究摘 要】【从音乐历史分析蒙古族音乐史,科尔沁地区的民间音乐种类非常多,并且时代脉络也非常明显,可以说是蒙古族的音乐博物馆。

科尔沁地区是蒙古族的代表性地区,同样也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为了更加准确的认识科尔沁蒙古民族艺术,本文详细分析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科尔沁 蒙古民歌 艺术特征引言我国民族歌曲的种类非常多,并且不同类型民族歌曲的民族风格也大不相同。

无论是藏族舞、汉族无还是蒙古舞,其特点都包含了当地民族自己的文化特征。

蒙古族民族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所以科尔沁蒙古民歌也具备一定程度的草原文化与牧民精神,这也是宣传、传承科尔沁蒙古民歌艺术的主要因素。

一、科尔沁蒙古民歌的音乐特征(一)音阶特征在当前还在传承的科尔沁蒙古民歌当中,大多数民歌都是应用五声音阶的结构,很少有六声音阶与调式调性的转换音阶。

从《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描述中可以发现,34首科尔沁蒙古民歌但中主要的音阶特征便是五声音阶。

这和科尔沁的地理位置有较高的关联性[1]。

借助研究可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歌曲大多数都是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并且这一地区的民族音乐基本上都是以五声音阶为根,这也潜移默化的决定了科尔沁蒙古民歌的音阶特征。

(二)调式特征调式的交替性表现能够有效地强化民族旋律的表现性,在音阶保持稳定的状况下,调式的主音会发生改变,这也就是调式的交替。

调式的转移是指音乐塑造形象的主要方式,同样也是科尔沁蒙古民歌体系当中最为普遍、常见的旋律表现方式。

以科尔沁蒙古民歌当中的《云良》为例,这一首民歌当中的旋律就包含了4个音句,第1、2便属于G羽调式,第3局从C音到F徽音调式主音转移,第4句在羽、徽争夺当中停在F音上,最终形成F徽调式的结果。

从头来看这一首民歌,整个歌的音阶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其旋律的改变主要是展现在主音与调式的游移当中。

(三)旋律特征科尔沁蒙古民歌具备草原的特点,同样也是蒙古民族艺术的净化,在旋律的推进层面,一方面具备其他兄弟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备本民族绚丽的民族特色[2]。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

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主要流布于内蒙古大草原东部的科尔沁草原。

以下是关于科尔沁民歌的详细介绍:
历史与起源:科尔沁民歌起源于13世纪,早期的叙事歌曲都称之为“马鞍歌”。

在元代,科尔沁民歌开始广为流传,其中较著名的有《阿莱钦布歌》《鹿羔之歌》等作品。

艺术特点:科尔沁民歌的节奏明快,内容贴近生活,通常以短小精致的音乐段落反复咏唱长篇歌词。

其诗行的安排保持着短调民歌的基本特点,以四行为一节,上下两节诗行重叠复沓。

题材与内容:科尔沁民歌的题材广泛,包括歌颂人民反抗斗争、控诉压迫剥削及兵役、徭役的歌,如《嘎达梅林》、《达那巴拉》等;赞美故乡、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歌,如《诺恩吉雅》、《母亲的恩情》等;还有哀歌、格言歌、摇篮曲、讽刺歌等。

仪式歌曲:科尔沁民歌还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礼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尔玛》、《篝火歌》等。

文学特色:科尔沁民歌在文学上也有鲜明的特色,其长篇叙事民歌广为人知,如《嘎达梅林》、《韩秀英》、《娜布其公主》等。

这些叙事长歌旋律宛转动听、主题深刻、情节动人、语言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传承与保护:2008年6月,蒙古族民歌(科尔沁叙事
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的来说,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艺术特色。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作者:王新来源:《人间》2015年第08期摘要:科尔沁民歌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民歌的研究对整个蒙古民族及建立新时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采取了综合分析法,对科尔沁民歌的风格及特点作了详细的解析,更重要的是重申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艺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民歌;风格;特点一、科尔沁民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述科尔沁,它是一个历史概念。

是随着历史的循环发展而来的。

“科尔沁”一词最初在《蒙古秘史》中记载的意思是宫廷御林军的总称。

[1]1206年忽里勒太(古时蒙古族的部落首领会议)之后成吉思汗创立了克升克腾军[1],再把克升克腾军队扩大到万人时科尔沁是以佩箭明干科尔沁(明干在蒙古语里是“千”的意思)的名义包括在内的。

克升克腾军平时的职责是护卫大汗和镇压反动势力,在开战时会跟着大汗远征。

所以在成吉思汗创建大业时也有科尔沁军的汗马之劳。

从历史来看,科尔沁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展至今也有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尔沁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价值观、宗教观、风俗习惯、审美追求以及语言形态。

包括民歌在内的科尔沁文学艺术遗产中,民间文学有着奠基的作用。

例如传说、英雄诗史、祝颂、做法词、好莱宝、历史故事、成语、诗歌、谜语等成为了科尔沁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达方面使用口头传播,成为了科尔沁珍贵的文化遗产。

虽然蒙古族每个地区的文化艺术都是在民间文学的传统形式上发展而来的,但是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会多次讲到:“科尔沁有其他地区没有的或没有得到蓬勃发展的文学艺术形式:胡琴伴奏的说书、故事歌、对唱、安代舞”的原因。

故事歌只有在科尔沁得到了如此大的重视和发展,是科尔沁蒙古族为整个蒙古文化立下的功绩。

二、科尔沁民歌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科尔沁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居住在诺恩河、辽河流域,科尔沁人们在原牧业基础上经营农业,渐渐转向定居生活,因而经历了大面积开垦,并且较早受到外地管制,诺恩十个旗的一部分变成了汉族县,在加上土地面积的不断缩小,被开垦地区的科尔沁人民四处搬迁,苏鲁克、蒙古镇、土默特、喀喇沁等地蒙古族及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时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

论近现代科尔沁叙事民歌的审美特征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但往往蕴含着某种规律性。

例如:我们听的音乐与我们讲的故事或许毫无关联,可就是因为它存在共同点,所以最终连接起来,产生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科尔沁叙事民歌也正是这样,它既没有优美的旋律,也没有高昂的调式和声,甚至没有精心的词曲创作,仅仅靠相互联系的表达形式,形成了其特有的韵味。

它的产生本身具有偶然性,是农耕社会大地哺育下的产物,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流传于一小部分人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直到今天,从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通过上述叙事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变,我们发现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准民歌”阶段(清朝);第二阶段是“近现代叙事民歌”阶段(抗战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

它们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而且从中我们还发现了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变历程与我国的民族改革运动、城市化进程、知识经济时代、商业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随着科尔沁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尔沁叙事民歌必将不断地得到保护和发展,而在保护的基础上,它又会更加辉煌灿烂,甚至走向世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世界性的宝贵文化遗产。

科尔沁叙事民歌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审美等领域。

对于满族来说,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封建制度已不能适应当时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求真理。

为了摆脱愚昧落后的社会风气,满族的男女青年纷纷结交朋友,谈情说爱。

在这里不仅描绘出了当时人们的婚恋方式,而且也成为了近现代民歌产生的根源。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满族音乐、文学和语言完美结合的体现。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首诗反映了科尔沁民间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他们通过叙事民歌将此刻骨铭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并把它定格在民歌里。

可见,科尔沁叙事民歌就是歌颂人类情感最真实、纯洁、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科尔沁叙事民歌呈现出急剧衰退的趋势。

面对民族面临严峻挑战的境况,今天,科尔沁文化事业已走向世界,这是科尔沁民歌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范文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范文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篇一一、引言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中国北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瑰宝,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上的一首经典之声。

这种富有乡土情感的音乐形式,通过动人的歌词和美妙的旋律,讲述了牧民的生活、爱情、亲情等丰富多样的故事。

本文旨在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探究其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二、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背景与特点科尔沁叙事民歌源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歌词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历史传说、生活琐事、爱情故事等。

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草原气息,演唱时多采用真假声转换的唱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风格1. 音色与音准: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者需具备优美的音色和准确的音准。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真假声的转换,以及音高的把握。

此外,还要注意音色在不同歌曲中的变化,以表达歌曲的情感。

2. 节奏与韵律: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节奏明快,韵律感强。

演唱者需掌握歌曲的节奏变化,合理运用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3. 表演技巧: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不仅仅是声音的展示,还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

如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技巧1. 气息控制:在演唱科尔沁叙事民歌时,要注意气息的控制。

要善于运用腹部力量进行呼吸,使气息平稳且富有弹性。

2. 真假声转换: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常采用真假声转换的唱法。

演唱者需熟练掌握这种技巧,以展现歌曲的丰富情感和优美旋律。

3. 情感表达: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演唱者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通过声音和表演将情感传递给听众。

五、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艺术价值与影响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宝库,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科尔沁叙事民歌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民间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推动当地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2024年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范文

《2024年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范文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探究》篇一一、引言科尔沁叙事民歌,源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草原,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叙事为主要特点,结合了歌唱与说白,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对民间传说的演绎。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艺术,分析其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及文化内涵。

二、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技巧1. 音准与音色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要求音准精准,音色优美。

演唱者需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能够准确把握每个音符的音高和时值。

同时,音色要圆润、悠扬,富有民族特色。

2. 节奏与旋律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

演唱者需掌握好节奏感,使歌曲的旋律流畅自然。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歌曲的情感变化,使旋律与情感相得益彰。

3. 表演技巧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不仅要求声音的美妙,还要求表演的生动。

演唱者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语言等表演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内涵传递给观众。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表现手法1. 叙事性科尔沁叙事民歌以叙事为主要特点,通过歌曲的形式将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故事情节呈现出来。

演唱者要善于运用语言和音乐手段,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2. 比喻与象征科尔沁叙事民歌中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演唱者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3.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科尔沁叙事民歌将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演唱者要善于运用音乐和诗歌的元素,使歌曲在音乐和诗歌的交织中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文化内涵科尔沁叙事民歌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历史和价值观,是科尔沁草原文化的瑰宝。

通过演唱科尔沁叙事民歌,可以传承和弘扬科尔沁草原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五、结论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的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024年科尔沁叙事民歌艺术特色探析》范文

《2024年科尔沁叙事民歌艺术特色探析》范文

《科尔沁叙事民歌艺术特色探析》篇一一、引言科尔沁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这里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叙事民歌。

这些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不仅承载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思想,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就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其文化价值提供参考。

二、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背景科尔沁叙事民歌源于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这些民歌以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描绘手法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了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三、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艺术特色(一)音乐特点科尔沁叙事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调式上。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调式丰富多样。

在演唱过程中,通过音高、音长、音色等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语言特点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表达。

歌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歌曲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歌曲中的语言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体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

(三)故事情节科尔沁叙事民歌往往以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演唱形式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在演唱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演唱者往往在歌曲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使歌曲更具个性和魅力。

四、科尔沁叙事民歌的价值科尔沁叙事民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还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科尔沁叙事民歌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其成为音乐艺术的瑰宝。

此外,科尔沁叙事民歌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艺术特色研究》范文

《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艺术特色研究》范文

《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艺术特色研究》篇一一、引言科尔沁,这片富有民族风情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优美的民歌。

其中,思乡主题的民歌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了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二、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背景科尔沁地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这里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风格。

思乡主题的民歌,正是科尔沁人民在面对生活、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达。

这些歌曲以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反映了科尔沁人民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三、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艺术特色(一)音乐特点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和调式上。

其旋律优美动听,常采用自然音阶和纯五度音程,给人以悠扬、宽广的感觉。

节奏方面,多采用自由的散板和匀称的律动相结合,使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调式上,多采用民族色彩鲜明的音阶和调式,如宫、商、角等,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歌词特点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歌词以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歌词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歌词的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生活,使歌曲更具亲和力。

(三)演唱技巧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的演唱技巧独特,主要体现在音色、唱腔和表演上。

演唱者多采用自然的声音,音色纯净、圆润。

唱腔上,多采用民族唱法,如滑音、颤音等,使歌曲更具民族特色。

表演方面,演唱者常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传达歌曲的情感,使听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四、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科尔沁思乡主题民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现了科尔沁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共鸣性。

同时,这些歌曲也反映了科尔沁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科尔沁文化的重要途径。

浅析科尔沁短调民歌《达那巴拉》的演唱风格特点

浅析科尔沁短调民歌《达那巴拉》的演唱风格特点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一、《达那巴拉》与它的戏剧性故事情节特点《达那巴拉》这首叙事短调民歌,产生于清朝末年,最早产生于博王旗,即科尔沁左翼后旗。

反映了清廷统治下内蒙古人民遭受的兵徒之苦以及男女爱情生活在宗法制度下的悲惨命运。

《达那巴拉》的戏剧性艺术表演历史方面,早在民国初年,哲理木盟科左中旗的蒙古族演唱艺人,突破传统的说唱形式,扮演“达那巴拉”,以第一人称进行说唱。

科左后旗的演唱艺人在演唱《达那巴拉》这首歌时,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夸张地增加表演动作,以伴奏乐器马头琴为道具,站起来模仿人物。

在奈曼旗,把《达那巴拉》改编为载歌载舞、边唱边叙述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舞台演出。

1953年起科尔沁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和专业团体编创了《达那巴拉》等蒙古剧目,并在全国各地方演出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音乐界的好评。

当时,主要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以歌为主,并有马头琴、四胡、古筝、琵琶等蒙古族乐器以外还有西洋交响乐伴奏。

《达那巴拉》,不但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叙事性特点,还具有戏剧性因素的歌舞表演是主要特点。

二、《达那巴拉》的旋律结构《达那巴拉》,音乐极为抒情性,运用乌力格尔的叙述性音调,表达了青年小伙子达那巴拉因要去当兵,与美丽个爱人金香南舍难份之情。

此曲结构是典型的方整结构,四个乐句,每段都由六小节组成,多段歌词反复,表现形式以对唱为主,规整的四二拍,C徵调式。

徵调式的特征是主音上方纯四度和大六度,而民歌中,在起、承、合三乐句都以开始,典型的徵音到宫音的四度跳进。

第一乐句落在徵音,第二乐句落在徵音上方五度的商音上,第一、二乐句音程多为级进,第三乐句突出跳进,落在不稳定的角音上,最后结尾句落在低八度主音sol上,也使两个有情人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凸显。

三、《达那巴拉》的艺术演唱分析《达那巴拉》这首歌曲,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长达近百段,经过专业歌舞团或专业院校的改编人们在舞台上把它唱为两段。

《达那巴拉》的第一段,这一段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的第一小节就是歌曲的起音部分,唱的时候起音要准确、声音位置要清晰,气息要有力度,咬字纯正,一种述说和歌唱性的感觉来演唱。

科尔沁短调叙事民歌的创作特征

科尔沁短调叙事民歌的创作特征

科尔沁短调叙事民歌的创作特征作者:郭延闯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虽然科尔沁叙事民歌旋律短小,但是它却是反复吟唱,表达感情酣畅,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主题。

重迭复沓,而且歌唱者并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在复沓中诗意有所发展,内容向前推进了,思想感情加深了。

关键词:科尔沁;叙事民歌;创作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66-01科尔沁叙事民歌是音乐和诗歌的综合体,它不仅仅在诗歌上有着独到之处,而且在音乐旋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

蒙古族音乐喜欢在五声调式中的,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上写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科尔沁叙事民歌也不例外。

但是却很少出现像蒙古长调中出现的八度、或超过八度的大跳,这也是为了把所要叙述的故事表达清楚。

科尔沁叙事民歌音乐的结构也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它以简单的重迭复沓曲式结构来阐述意味深长的故事情节。

例如比较有特点的叙事民歌《乌尤黛》:谱:这首蒙古族叙事民歌是一首蒙古小伙子所唱的一首情歌他表现了小伙子对姑娘乌尤黛深深的思念和爱恋之情歌词有八段之多,由于中间的衬词,所以他的结构相对与《嘎达梅林》来说要复杂一些,它的结构是:4+2+2+3的乐句结构,它是一首商调式的歌曲。

第一乐句又上“商”音作为开始有四小节构成,并且都在高音上歌唱这样就形成一种想让远方的姑娘能够听见的思念之情,在第三小节的结尾处和第四小节的开始出有一个五度下行大跳,是音乐在第一乐句的旋律中有了跌宕起伏的感觉。

第二乐句虽然只有两小节但是他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尾音落在了“角”音上为下一乐句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第三乐句也只有短短的两小节,并且在连接第二乐句处又一次出现了大跳,是音乐再次出现了扣人心弦的感觉,它会让我们随着故事的发展有着音乐上情绪的变化。

最后一个乐句石友三小节组成的,第一小节出现了偏音“xi”是音乐虽然是在弱拍上,但也使音乐出现了新的色彩,尾音结束在了“商”音上实现了调性的回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特征
科尔沁叙事民歌有着久远的历史,它不仅仅承载着蒙古族的传统和历史,并且还可以在这里看到汉族、满族、等各个民族的相融合。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歌词,在它的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方式上有着自己独到之处。

大多数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它是近代蒙古族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将自己的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加以讲述,他们即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主人公。

例如在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当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例一:(牡丹即嘎达梅林的妻子)
牡丹别无他法,只有杀死自己的女儿,她来到女儿身边,边喂着女儿奶水边唱到:如果没有母女缘分,为何十月怀胎生了你,如果说有母女缘分,为了救你将要死的父亲,我要怎么办?…………
在这一段歌词中,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嘎达梅林”的妻子,在“嘎达梅林”要被砍头的时候救助自己的丈夫,而又不能给敌人留下活口,只有亲手杀掉自己的女儿“田吉良”,而现实中嘎达梅林和妻子确实有一个女儿叫“田吉良”,只不过并不是她的妻子将其杀害,而是在5岁的时候夭折的,可见叙事民歌的说唱艺人在这其故事完整的情况下,对某些故事情节加以调整,但在总体来讲还是完全尊重历史人物的原型的。

一、歌词的韵式特征
科尔沁叙事民歌和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歌词很是相似,它的歌词一般四行为个一段落,并且要押头韵、腰韵和尾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押头韵。

如:叙事民歌《诺恩吉雅》的歌词中这样唱到
例二:
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老马奔前方。

性情温柔的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

海清河的岸上,岸边的老马独惆怅,
娴静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边疆。

当年阿妈在身旁,绸缎绫罗做新装。

来到这遥远的边疆,织布毛皮做衣裳。

瞭望生长的家乡,思念爹娘情意长。

一匹马儿做嫁妆,女儿远嫁到边疆……
这是一首古老的蒙古族叙事民歌描述了以为蒙古族姑娘,被远嫁到边疆,但内心又不愿离去所唱出的心声,这一首叙事民歌共有近30段,但现今整理出来的只有16段,我们可以在前面的例子中看到,这首歌词是以四句诗词为一个段落的,而且在每一句都是押头韵和尾韵的,头韵有“lai”“hai”尾韵有“jiang” “xiang”“shang”“chang”等等。

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歌词基本上都是以四句为一段落的,而且段与段之间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声韵上都有着必然或间接的关系,这样当我们听到歌曲之后会很快的将其记住,使其流传开来。

而押头韵、腰韵、尾韵、无论是从诗词的段落或者是听觉上都会有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

《诺恩吉雅》这首民歌是“奈曼旗”(通辽市)被发掘出来的,这首民歌已经传唱了近百年,并且现在已经改编成舞剧,他的歌词运用了,夸张、排比、拟人等写作手法,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乡、对亲人、对草原的依恋之情。

二、歌词的表达方式
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歌词表达方式中与其它歌曲表达方式是大不一样的,他要在演唱之前以一段道白来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背景。

之后在进入主要内容,逐渐体现故事发生的情景。

以叙事民歌《云良》为例
例三
我们知道她生长的地方,
那是是蒙古的贞旗(今辽宁阜新)。

我们知道她出嫁的地方,
是车水马龙的北京城。

我们知道她曾喝过的水,
是门前流淌的昭苏河水。

我们知道她现在生活的地方,
是熙熙攘攘的北京城……
叙事民歌《云良》现今有三种汉译的版本,其中额尔敦图翻译,搜集的版本是最为完整的,它共有32节,128行,由前郭县民间艺人演唱的《云良》,运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唱出在四季中云良对家中妈妈和亲人的牵挂,但又无法回家的痛苦的心情。

《云良》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蒙古贞旗(今辽宁阜新),他就出生在拉格尔村,有一年,云良与父亲到京城朝拜西藏活佛,没想到却被皇亲看中,便抢到了家中威逼成婚。

这件事被传开后,一位蒙古族艺人将此事变成了叙事民歌,流传至今。

从例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首曲子的道白也是由四句组成的,两段首尾呼应,他介绍了主人公所出生的地点,还有要远嫁到北京城,但是他却没有说是什么原因,这正是吸引我们听众的地方,满足听众的好奇心并且将整个故事完整的听完。

叙事民歌的歌词结构方整,旁白与歌词紧密结合,有很浓重的说唱风格,因为里面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所以随着故事的发展表演者会随时加入道白,来阐述故事,如此的表演方式使叙事民歌,深刻的表现了蒙古族群众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感情世界,所以叙事民歌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表演方式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