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历程与作用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
中国税制的历史演变分析1. 引言1.1 税制的定义税制是一种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公民、法人或组织征收的财政收入制度。
它是国家用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税制可以调节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税制不仅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之一。
在现代社会,税制已经成为国家管理经济、调节市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之一。
税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税制演变过程中,税制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从古代的赋税制度到现代的税收体系,中国税制的定义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变和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税制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
税制的定义不仅仅是对于纳税人征税的方式和标准,更是国家财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税制的定义将继续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
1.2 税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税制是国家的财政制度,是国家向纳税人征收税款以融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制度。
税制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财政收入来源:税制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通过征收税款,国家可以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
税收收入的增加可以帮助国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2. 调节经济发展:税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税收政策的灵活调整,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
3. 促进社会公平:税制可以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来调节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减轻贫困人口的税负,增加富裕人群的税负,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4. 维护国家安全:税制的健康运行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税制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
我国的税制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作者:林先云来源:《现代企业》2009年第11期历经30年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税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条件中作为财政收入方式之一的不完全税收制度,发展演变成为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为财政收入主体方式的全面税收制度;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税制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
一、税制改革历程1.1984年第一次重大税制改革。
从1978年年底到1982年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基本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转变为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和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方式也由直接控制为主向间接控制为主转变,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封闭型经济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经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税收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健全涉外税制。
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同时,国务院明确,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流转税类的改革。
将原工商税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四个税种。
(3)所得税体系的形成。
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和调节税,原有的工商所得税改为集体企业所得税,同时调整了税率,减轻了集体企业税收负担。
此外,还陆续开征了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私营企业所得税等其他所得税,并对农业税加以调整。
加上开征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我国的所得税体系初步形成。
(4)资源税的建立。
开征了资源税,对开发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的企业征收,以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有效利用国家资源。
加上独立出来的盐税,我国的资源税得以建立起来。
(5)特别行为税体系的建立。
为了加强对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控制,调节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开征了建筑税。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
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近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长至2016年的4280千瓦时,是1978年的17倍多,并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铁路网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达到144.3%;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总客运量由1978年的154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4.88亿人次,总量位于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
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
感谢观看
第三阶段是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03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包 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的政府 预算体系等。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国家宏观 调控需要,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体制。
总的来说,中国财税改革30年来,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财税制度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制度。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 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财税 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体发展。然而,财税改革仍然 面临诸多挑战,如财政收支矛盾、税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强政策协调和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税改革也逐步深化。1994年,中国实行了 分税制改革,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并建立了国税和地税两套 税务机构。这一改革措施旨在提高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并加强中央政府的 宏观调控能力。
近年来,财税改革进一步深化,主要涉及税收制度、预算制度、财政支出等 方面的改革。例如,2012年,中国启动了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工作,减轻了企 业的税收负担;2014年,政府出台了《预算法》,加强了预算的约束力,提高了 财政透明度。
4、加强教育国际化合作,推进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 们应该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 我国教育的创新发展。
总结:
40年课程改革历程见证了中国教育的成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 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坚持 素质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未来 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一、本文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改革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
这四十年来,中国的财税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单一税制向复合税制的转变,从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的升级。
本文旨在回顾和总结这四十年来中国财税改革的基本轨迹,挖掘和提炼其中的基本经验,以及探寻和揭示财税改革背后的基本规律。
我们将概述中国财税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描绘出财税改革的基本轨迹。
我们将从税制改革、税收管理、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财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以揭示财税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再次,我们将总结财税改革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对未来财税改革有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财税改革的基本规律,以期对未来的财税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通过对中国财税改革四十年的回顾和总结,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财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同时也为全球的财税改革提供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二、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基本轨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改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40年历程。
这一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财税体系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重建税制,初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
通过扩大税基、简化税制、调整税率等措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体制。
1994年,中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增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能力。
同时,这一阶段还注重税收法制化建设,加强了对税收征管的规范和管理。
进入新世纪,中国财税改革进一步深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税制,优化税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
通过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财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通过实施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
中国税制改革的影响及启示中国税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
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税制逐渐趋于规范化、现代化和公正化。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税制改革推动了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首先,税制改革对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前的税制,存在征收范围不全、税负过重等问题,一些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导致经营效率低下,难以进行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
税制改革后,实行了减税降费政策,将征税对象从固定资产调整为应税收入,大幅降低了企业负担,拓宽了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充分激发了企业家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税制改革保障了困难群体的生计,扩大了消费市场。
税制改革前存在的传统福利政策难以全面覆盖生活困难群体,使社会不公现象比较严重。
税制改革后,通过所得税优惠、社会保障等政策,大力支持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的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创造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发展。
最后,税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水平。
税制改革过程中,国家通过改革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制度,深入推行全国协调机制,加强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税制更具竞争力,为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上升,社会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税制改革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启示中国税制改革以其成效和经验,为全球税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税制改革必须以国家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财政和税收的协调发展。
在税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宏观调控的原则,将税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消费驱动等发展战略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巨变
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巨变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国营企业一度没有征收企业所得税,只上缴利润;从集体企业征收上来的税额也很少。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壮大,企业所得税法的完善,2017年征收企业所得税为32111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比例为22.24%。
征收的依据从法规上升到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
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的措施更加完备。
一、改革开放前的企业所得税(1949年—1978年)1949年首届全国税务会议通过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基本方案,其中包括对企业所得征税的办法。
1950年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置14种税收,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
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自1950年开征,征税对象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税所得。
国营企业因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其财务核算制度与一般企业差异较大,实行利润上缴制度,不缴纳所得税。
这种制度设计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8年和1973年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的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在这个阶段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占50%左右,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在税收收入中,国内销售环节征收的货物税和劳务税是主体收入,占税收总额的70%以上,工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较小。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所得税(1978年—1990年)从1978年开始,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
原有的单一税收制度因税种过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也不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
集体商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税负偏重,不利于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并公布施行。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
从历史角度看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是指国家对税制进行调整和改革,通过分化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税收权责关系,实现税收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从历史角度来看,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1. 开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和工商业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此时,地方财政承担了比较重的负担,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的依赖度较高,对税收话语权和分配权的争夺也比较激烈。
2. 试点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家政策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逐渐增强。
1984年,中国在广东、浙江、辽宁等地开展了分税制试点工作,将部分税收收入划归地方政府使用,以灵活调控经济发展。
3. 推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进分税制改革。
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分税制,中央与地方税收权责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地方财政逐渐走向独立和自主。
4. 完善阶段:21世纪初,中国不断完善分税制改革政策。
2002年实施《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税收权责,确保地方政府具备相对充足的财政收入。
分税制改革是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通过分散税收权,将税收收入合理划归中央与地方,实现税收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的逐步平衡。
分税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财政自主权的增加,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分税制改革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划分和分配上地位不平衡,中央占有较大份额,地方财政压力仍然较大;地方政府在财政自主权上的操作空间较小,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独立。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分析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与成效分析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财税体制改革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入手,深入分析这一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财税体制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当时的财税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不协调,政府的预算管理不规范,税收制度缺乏完善等。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政府开始了财税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并于1984年推出了第一个试行方案。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稳定期。
1994年,我国推行了税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税收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制体系。
此后的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在于改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增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
二、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效从改革的成效来看,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1. 实现了税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通过税制改革,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税制体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多种税种,实现了税制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2. 提高了地方财政自主权财税体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需要安排经济建设,有利于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3. 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可以逐步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协调,实现政府财政权力的合理分配,避免权力过度集中,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应对。
主要包括: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支持和保障地方经济的发展,常常存在借款、担保等方式进行融资的情况,导致债务负担过重,存在一定风险。
2. 财政分配不合理在财政分配方面,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或被动地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发展,导致不计入政府财政预算的隐性财政变动,目前尚未得到解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合理、高效、公正的财政体制,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本文将从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变迁以及基本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财税体制改革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税制度基本上延续了旧中国的制度,财政集中、税收多样、税收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
到了19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财税体制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决算暂行条例》,实行了国家财政决算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
到了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1980年,国务院发文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税体制。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提出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财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特别是在1994年,全面推进税制改革,建立了现代税收制度。
财税体制改革从建国初期到今天,经历了多次变迁。
这些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财政权力下放。
财政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就是财政权力的下放和分割。
建国初期,财政集中的体制模式存在一些缺陷,财政权力下放的要求日益提高。
1980年代以后,地方财政逐步成为稳定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此后,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致力于实现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协调发展,推动财政权力下放和分割,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自主权。
2.2 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税收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征收费,税制比较复杂,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
1984年,全国统一出台了“税费改革试行方案”,开始正式实行税收制度。
自此以后,税制改革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尤其是1994年实行增值税制,标志着中国税收制度进入现代化阶段,为国家提供了更为稳定和可靠的财政来源。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
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一、本文概述1、简述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背景和意义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历程,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税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保障。
在这一过程中,财税改革不仅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也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从背景上看,中国财税改革40年是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
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中国财税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财税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国财税改革需要在保持国家财政稳定的基础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意义上看,中国财税改革40年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优化税收制度、完善财政体制,财税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
财税改革也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中国财税改革还为全球财税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背景和意义是深远的。
它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财税改革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文章目的和主要内容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剖析中国财税改革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期为未来的财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梳理40年来财税改革的历程,本文试图揭示中国财税体制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本文还将深入探讨财税改革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财税改革在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并不断简化税制。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为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2年,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税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税制不断趋向规范化。
第五个阶段从2013年至今,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下,我国税制改革力度加大,税制结构日益完善和统一,税收立法级次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现了所得税制、货物劳务税制和财产税制的全面统一。
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城乡税制实现统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税收政策相关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提出了进行经济改革和开放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重点推进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财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税收改革方面,政府加强了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强调了税制改革的市场化导向和开放性。
本文将就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改革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发展过程、重要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持续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1.1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改革开放40年之前,中国的中央政府掌管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和开支,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开支。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问题日益嬗变。
中央需要协调地方的财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中央的政策行事,同时还需要确认地方财政与税收在中央政策中的作用。
这就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协调和合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用了“分税制”和“债券市场”等措施促进中央和地方协调。
具体来说,“分税制”旨在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务合作和协调。
在这个机制中,中央政府收取一定的税收,然后将其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
给予地方政府权力,让地方政府更好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政府还促进了财政支持,以支持地方和中央发展。
1.2.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能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以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在贪污腐败严重、财政管理混乱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部作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国财政的管控,内部分工也更加清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变迁及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在改革与变迁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基本经验。
本文将总结这些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中央计划在各级政府间进行调配。
这种财税体制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1978年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开放,对财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财政分权改革成为了当时的重点,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发生了一系列的调整。
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财政自主权,有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央政府开始强调税收的合法性和公平性,推出了一系列税制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是加强财政收入的稳定与持续增长。
税制改革逐渐向市场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实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税收体系。
中国还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中央财政向相对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全国财富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提高税收透明度和效率。
中国开始实行电子税务,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
中国还加大了税收征收力度,打击了各类逃税行为。
中国还加大了对非税收入的监管,确保其合法合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财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财政集中调剂到财政分权的转变,以及从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的转变。
这些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使中国的财税体制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未来,中国仍需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的透明度和效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看个人所得税改革
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看个人所得税改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历程为背景,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里程碑事件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展望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起征点较低,且税率较高。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进程中,我国不断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改革是2005年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修订。
根据这次修订,我国采取了超额累进税率制度,明显降低了税收负担。
2011年和2018年,我国又相继进行了两次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调整了税率结构,全面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积极影响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了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消费能力,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税收公平,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稳定。
更重要的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发展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展望未来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我国将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避免个人所得税过度压缩工薪阶层的收入。
我国将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税制简化和效率提升,通过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国将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提高征管效率,确保税收的公平公正。
简述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
简述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一、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改革开放40年,也就是从1978年到2018年间,我国的财政体制历经了三个阶段的改革,即放权式让利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实现的现代财政体制。
一、1978年—1993年,放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
1978年—1993年,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以放权让利为特征,主要是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和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放权。
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主要是为了激发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在没有改革之前,国有企业的收入基本上是要上缴财政,连企业的折旧基金也不例外,并且企业也没有任何的财务自主权。
改革后,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归企业支配,大量预留外资金的存在便是放权让利的结果,83年和84年的两步利改税便是放权让利的主要内容。
让权让利是为了规范财政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却也增加了财政与国有企业关系的不规范性,并使得税收这一本规范的财政收入形式变得不规范,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的。
1980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明确中央和地方明确划分收支,分级负责,权责利结合),实质就是中央财政向地方的放权,1985年和1988年中国分别进行了两次财政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财政包干制”的推行,地方“藏富于企业”、“藏富于民”严重损害了财政实力,使得财政无法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特别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放权让利的财政体制不仅损害了中央财政,也使得地方财政出现问题,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增收,通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方式来筹集其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导致“费大于税”,中央财政实力大为削弱,甚至不得不向地方财政借款。
同时,资源错配的乱象相继出现,即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转而支持那些税费高的传统行业,对新型产业进行一定的压制和打击,导致更多的资源流入传统的且极可能被淘汰的行业。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
新中国税收制度变革及发展一、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在清理旧中国税制和总结革命根据地税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新中国的税制。
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当时国家经济受长期战争破坏十分困难和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十分落后,加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掠夺和连续多年战争摧残破坏,到1949 年解放前夕,国家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之中。
如:在农业生产方面,1949 年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农业产值下降了两成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由 15000 万吨下降为 11318 万吨,全国农田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灾民 4000多万人。
城市通货膨胀,如中纺天津分公司,平均工人工资,1948年 9 月,可折合玉米面 347.27 斤;到 10 月份,就只能折合玉米面 49.18斤,下降了 85.66%。
成都国民小学教师的薪水,每月拿不到 100万元,平均每小时只合 4000 元(每月工作约 250小时),而当时物价,寄一封平信要 5000元,吃一碗茶要8000 元,上海吃一个烧饼要五个 4000 元。
其次各地税制不统一。
一方面,建国之前各解放区已经相继建立起区域性税收制度;另一方面,在新解放的城市由于来不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税收制度,为了避免税收工作混乱和停顿,除苛捐杂税和反动名目税捐取消外,暂时沿用旧税法征税。
如:北京市在解放初期暂时沿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20种税捐,税率也没有改变,取消了城防费、兵役费等苛捐杂税。
上海市在解放后首先宣布各项国税、市税(上海市制定的税收)暂时继续征收,然后陆续废除大量苛捐杂税。
第三,亟需税收回笼现金收入。
当时,税收不仅是财政任务,而且是政治任务。
当时资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公粮和税收。
这其中税收及时收入的重要性很大,因为税收是现金收入,公粮不能直接回笼货币,如果不能及时回笼货币,就要发行货币,对国家经济影响很大。
税服变化史
税服变化史中国的税务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经济处于高速成长的前夜,有必要建立更加高效和自动化的财政系统,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自那时起,税务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追溯到几十年前,并持续到今天。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中国税务的变化史。
税务管理的初步进行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税制改革,把制定和实施税收政策的职责从原有的税务机构转移到财政部门。
政府还开始鼓励经济自由化,催生了大量的私营企业,使税务部门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税收申报要求。
1979年之后,国家和地方税务部门进行了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加强了税务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了税收征收和执法的方法。
1983年,税务部门成立了税务系统,为财政税收机构提供更好的管理支持。
税务部门引进了税务软件,实现了税务管理自动化,标志着税务管理进入计算机信息化阶段。
1990年代,税务管理从传统的纸质申报转向电子化申报,税务部门采用高科技工具监督企业纳税申报行为。
税务管理的自动化和精细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政府机构的运营成本。
同时,政府逐渐将着重点从管理转移到服务和配合。
年代变更和税务制度变动2001年,原国家税务总局和地方财政部税务局合并为国家税务总局,税务部门的职能从以往有所改变。
税务部门负责全国的税收管理,税务总局与工商总局成为全国执法机构体系中的关键机构。
2008年,税务部门再次进行改革,对赋予税务部门治理能力提高更多考虑。
2016年,国家对于税务改革的重构也具有代表性。
中国政府提出了营改增政策,将营业税替换为增值税,并逐渐降低企业税率,以提高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当时,在企业纳税方面,营改增政策是最大的调整,政府利用信息化,建立大数据系统和税务数字化平台,以降低纳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
2018年,税务部门精细化和信息科技化的目标进入加速阶段,税务部门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与税务数据的互联互通,促进税务大数据的应用和政府工作的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改革历程与作用Abstract: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s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China's fiscal reform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Since 1978, China experienced the "central-local division" system, tax sharing system, public financial system, and a new round of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reform, which had a series of effects on fiscal revenue, non-tax revenue, macro-tax burden, and government debt.The fiscal and taxation reforms in the ing period will focus on handling the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forming individual ine tax and real estate taxes, and implemen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axation.Keyword:fiscal reform; fiscal system; tax system; 4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所有的经济问题皆可归结为财政问题。
财政乃庶政之母。
改革开放40年来, 财税改革1在理论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 在实践中也被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期望。
(一) 1978-1993年1.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 财政经济工作由于百废待兴而变得十分重要。
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将财政收支统一为中央管理。
1950年, __的前身———政务院颁布文件, 确立了财政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1953年后, 为适应经济建设形势, 财政管理体制改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78年开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统收统支”进行, 以调整财政包干制为核心内容。
1980年, 中央发布了实行“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的文件, 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 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3, 财力分配改革为以“块块”4为主。
1985年又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1983和1985年实行的“利改税”, 标志着中国开始告别以国有企业利润为主要收入的计划财政体制, 逐渐从“自产国家”走向“税收国家”。
1988年, 不同形式的财政包干办法5开始在各地实行。
2. 税收制度改革建国初期, 我国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新税制下征收14种税收6。
经过1958年和1973年的税制简化7, 到1978年, 全国共有13种税。
国营企业缴纳工商税, 集体企业除缴纳工商税外, 还需要缴纳工商所得税, 农村缴纳的主要税种是农业税和屠宰税。
在当时, 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 税收收入及税收工作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较弱。
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将原来的工商税按照征税对象划分为4种(包括增值税) , 并增加资源税等5种税, 国营企业所得税进行了改革, 税制体系转向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种相配合的模式。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需要, 1979年我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随后, 中央颁布了《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外合资经营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
在国内税制方面, 经过1979年的试点后, 1983年, 国营企业由完全上缴利润变为“税利并存”8。
1984年开始以税收取代利润上缴, 税后利润由企业自由支配。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 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制也应运而生。
本阶段改革所形成的内外有别的税收体系, 成为后一阶段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1994-1999年1. 分税制改革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改革开放翻开了新的篇章。
党的十四大 __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分权制, 在中国以分税制形式实施。
分税制的改革目标, 主要是为了理顺财力分散和集中、政府分权和集权的财政关系, 改变当时财政上“弱中央、强地方”的状况, 促使中央和地方财政自收自支、自求平衡。
分税制改革在1992年下半年试点, 1994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推行。
分税制首先根据税种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税收收入, 消费税划归中央, 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如营业税等划为地方税, 流转税的主要税种增值税被划分为共享税, 中央和地方按“75:25”分享其收入。
改革还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机构。
这一打破了包税上交中央的局面, 废除了地方的承包制。
其次,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也被重新划定。
最后, 为保障地方政府的既有财力, 确立了税收返还制度[1]。
分税制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央和地方的财力格局, 巩固了中央财力, 而且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提高了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
2. 税收制度改革这一时期税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设计增值税发票与抵扣制度。
采用发票扣税制度, 按发票计算交税、扣税, 废除了之前的企业承包制。
为应对1993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 最终的增值税抵扣方案规定, 购买机器设备的税款不能抵扣,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
二是对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实行统一。
考虑到当时的形势,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有可能妨碍引进外资战略, 分税制改革后, 只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 其所得税税率相对高于外资企业。
三是对服务业仍然征收营业税。
该举措主要是为了避免分税制对地方财力造成过大的冲击, 这也为以后的“营改增”埋下了伏笔。
(三) 1998-xx年1.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1990年代中后期, 学术界对“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理论争鸣对财税改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0年代中期, 以厦门大学张馨教授为主的一些财政学者, 主张使用“公共财政”一词, 并对其内涵重新定义, 以区别中国多年来的“国家财政”。
虽然“公共财政”看上去只是“public finance”9的直译, 从词义源头来看, 有同义反复之嫌, 但学术界认为, “公共财政”一词意味着要从“公共”的角度和性质来看待财政问题[2]。
实践中, 1999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当年的预算报告提出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随后, 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 财政支出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核心地位被作为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得到各级政府关注。
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政府采购制度、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收支两条线”。
与此同时, 财政政策也围绕、就业、医疗和住房等民生事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 税收制度改革1999年, __在安徽省的试点拉开农村税费改革大幕。
xx年1月开始, 农业税10成为历史。
农业税全面取消后, 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也逐渐增加。
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粮食和农业生产设备的直接补贴、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加, 一系列有利于“三农”的财政改革也陆续推行。
增值税改革从xx年开始试点, xx年全面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当期外购的物质资料和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作为进项税额可以一次性扣除, 这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利好政策。
xx年,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
在税率和税前扣除等方面, 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 这为内外资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 xx年后1.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 近几年, 我国一些学者开始呼吁财政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11。
这主要是因为财政学已远远超出了经济学领域, 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它是不够的[3]。
很多财政学现象只靠经济方法也是无法解释的, 应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视角对财政学定位, 财政学更趋向一种综合学科[4]。
同时, 目前的财政学研究存在自我缩小研究范围的问题, 在财政学的一些领域, 如财政史、社会保险、财政管理等, 财政学本专业学者研究过少, 而其他学科的学者在这些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反思。
xx年11月12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财政被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开始。
xx年6月30日, 中央 __通过了《全面深化财税改革总体方案》, 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 财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是:第一,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xx年8月31日, 全国人大通过了作为“经济宪法”[5]的《预算法》修正案, 新修改的预算法了20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 不仅匡正了立法宗旨, 还厘清了预决算原则, 充实了全口径预决算体系, 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都有所完善或突破。
第二, 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
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xx年, __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8年, 《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__》发布, 明确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在八大类18项公共服务领域的范围, 分清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
第三, 税收法定。
税收法定主义被尊崇为税收领域的最高法律原则[6], 即“法无明文不为税”。
xx年《立法法》修订, 税收法定作为第8条单独列示。
税收立法权明确由立法机关行使, 征税的相关事项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做出规定, 不仅事关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可预测性, 也使得私人财产上附带的税收这一社会义务更加具有确定性。
征税属于法律保留的事项[7], 以形成“无国民的同意不得征税”的征税权限制。
2. 税收制度改革这一阶段的税制改革除了消费税和资源税改革外, 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1) 全面“营改增”xx年“营改增”在上海开始试点。
随后, 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xx年, 全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行“营改增”。
xx年又推广到邮政、铁路运输和电信业。
最后, “营改增”于xx年5月份全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