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形态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奴隶社会贡赋制度西周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相地而衰征春秋前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封建社会编户制度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租庸调制隋唐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唐朝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8单元第54讲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地方官府将过去的税收工程合并为一总 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 两次征收。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 条,合并征收银两。清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 银〞
——摘编自?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问题1]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特点。 [提示1]特点:税收工程逐渐简化;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 产转变;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由不定时到定时征收。 [问题2]根据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影响。 [提示2]影响:扩大了政府的财政来源;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 担;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开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长;减轻了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四)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1.明朝的赋役制度 (1)明初两税: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 ___米__麦___实物。 (2)金花银:正统年间,江南局部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 银〞。
(3)一条鞭法: ①背景:明朝后期,随着____商__品__经__济__的开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 加。 ②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折成___银__两___,统一征收。 ③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拓展]明朝实行一条鞭法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专制统治强化,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锋利。土地兼并严 重,出现财政危机。商品经济开展,白银流通量增加。
2.影响 (1)积极:①简化征收手续,有效防止官员腐败。②减轻了农民的负 担,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③徭役征银的方法 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 动力,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由于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开展 和局部农产品的商品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 收入。⑤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 (2)消极:没有解决明朝存在的根本问题,出现伤民现象。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财政原则: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
课税主体: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登入户籍,缴纳赋税。
课税标准: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课税范围:商人都要交税
纳税期限: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5、明清时期:
(2)清代——摊丁入亩
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 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 收统一的地丁银
意义:废除了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 1928年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1928年发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同意大利、法国、西班 牙等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 《中日关税协议》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3.隋唐时期—租庸调与两税法
唐中期推行两税法
评价:
积极: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 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4)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
【课件】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的赋税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便来一起进行学习。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先秦时期
(1)夏商西周的贡、助、彻 中国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赋税制度的雏形——贡法、助法、彻法。贡、助、
彻虽有所差异,但发展一脉相承。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孟子·滕文公上》
贡:夏代的贡有两种,一是诸侯 进献的土贡,一是百姓缴纳的田赋。 贡额是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夏朝平民 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然后将收获物 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 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
——《新唐书·食货志》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5.唐朝的两税法
(4)实施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 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以土地和资产为宗)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 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俗有不便者正之。
知识拓展 汉代的算缗、告缗
算缗,亦称“算缗
钱”。西汉初年所行税 法之一,主要针对商人、 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 车船所征的赋税。
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商人势力,解决财政困难 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告缗是算缗的延伸。元 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实行告缗,即 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 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 产的一半。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5.唐朝的两税法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
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
古
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
代 的
输内容 银中,一体征收。
赋 役 制 度
入 标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 题 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六)中国赋役制度的变化趋势
时期 主要赋税制度
标准
形式
趋势
秦汉 田赋、人头税、 田地、人丁 实物为主, 1.征收标准: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
中 “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
国
古 代 的
丁,永输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
赋 役
钱粮入,但将实数造清册县报。岂特有益
制 度
于民标,亦一盛事也。”
——题(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1
《清圣祖实录》中关于“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
(五)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 清:雍正时期——摊丁入亩
制 度
意义标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
题的人身控制。
(三)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两税法
思考: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有什么变化?
中
租庸调制
国
古
代 的
输
赋 役 制 度
入 按人户收税 标
题
两税法
按土地收税
(四)宋元时期的赋役制度
税 与 个
北洋政 府制定
开始征 收:国
人
所得税
民政府
所 得 税
输条(例没有
公布所 得税暂
制
入实施)
行条例
度
的
标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由材料可知,唐初实行的租庸调制允许农民输庸代役,使得农民可以不 因为向国家服徭役而耽误农时,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百姓的赋役制度,与抑制土地兼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无关, A、C两项错误。 “庸”的出现,使得手工业产品流向了政府,而非市场,不能体现促进 了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
教材挖掘
阅读教材本目“史料阅读”,思考:政府为什么直到1980年才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提示 (1)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的个人收入受到种种限制。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思维点拨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和意义 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 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所得税具有自动稳定 器的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纳 税意识。
第 二 次 重 大 改 革 是 秦 汉 时 期 …… 秦 统 一 后 , 征 收 田 租 “ 舍 地 而 税 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田租约为“什一之税”……至唐时 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②。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第四次重大变革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标志着中国赋税制度向 以稻田为课税对象的租税制度转化。 第五次重大变革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 统一的地丁银。完成了赋役合并③,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 本废除。——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 读史 ①征税依据;②税额缴纳标准;③征税方式。
制 度的起源与演变
导学 教材自主梳理
1.关税制度
时期
内容
(1)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 古代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
05 隋唐时期赋役制度新发展
租庸调制实施及意义
租庸调制的内容
租即田租,庸即力役,调即户调。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 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作用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以庸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人身自由,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租庸调制的意义
土断与侨置郡县的意义
土断和侨置郡县的实施,使得大量流民被纳入国家户籍管理体系,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关系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九品中正制与赋役的关 系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 选官制度,由曹魏时期的陈群提出并 逐步完善。该制度将人才分为九品, 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共二十七级 。
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及意义
实施背景
主要内容
清朝初期,赋役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 ,存在诸多弊端。康熙年间推行摊丁 入亩政策,试图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 缓和社会矛盾。
摊丁入亩政策规定将丁银(人头税) 摊入地亩征收,即按土地多少来征收 丁税。同时取消编审制度,不再对人 口进行定期编审。
意义
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减轻了 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政策简化 了税制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舞弊 的可能性。此外,摊丁入亩政策的实 施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流动,有利 于清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条鞭法改革内容及影响
01
改革背景
明朝中期,赋役制度混乱,农民负担沉重。张居正推行一 条鞭法改革,试图通过简化税制、统一赋役来减轻农民负 担。
02 03
主要内容
一条鞭法规定将各种徭役和杂税合并为一条,按人丁和田 亩的多少来征收。同时取消官收官解制度,改为官收官运 官销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始于商周时期的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划分为官田和私田,官田归皇家所有,私田归百姓所有,国家征收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税收,称为田赋。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沿用,但税率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 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是指将土地按照人口数量均分,每个家庭只能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并按照产量征收税收。
这种制度提高了百姓的积极性,但由于税率仍然较高,百姓的疾苦仍然存在。
3. 宋代开始推行的税赋科举制。
宋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形成官吏阶层。
税赋科举制是将税率与考试成绩挂钩,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享受减免税赋的政策。
这种制度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推行,但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4. 明清时期的户口调查和户籍制度。
明清时期开始实行户口调查制度和户籍制度,确立了家庭为基本纳税单位。
税收征收与人口数量挂钩,使得贫困家庭在税收上得到一定减免。
但由于买官卖官的问题,官员为谋取钱财,沉重的税收负担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由田赋制度到均田制、税赋科举制最后发展到户籍制度,但税率仍然较高,给百姓带来了很大负担。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二中学杨明赋税,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事物,我们平日很少感到它的存在,尽管它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学习中国的赋税史,以鉴古知今,把握历史未来。
中国古代的赋税一般分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以及劳役地租三种形式。
劳役地租在高中教材主要表述为徭役和兵役。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历史沿革:1、春秋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的“初税亩”,直接实行按亩收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其中包括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
更赋,即轮到农民服役而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的税。
更赋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
3、北魏:租调制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和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隋唐:租庸调制隋朝实行租调制,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5、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改行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而实行。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二历史(选必1)
《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通过河北农民献“告别田赋鼎”图片和2021房地产税导入本课学习。
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进行概念解读。
(赋:用武力强制缴纳贝,即货币,说明赋税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税:兑意为祈求,祈求禾谷丰收,说明古代赋税以农业税为主。
役:人手持殳赋役戍边,指人民要服兵役。
)★时空定位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先秦时期:劳役地租,役重于赋【思考】:分封制下诸侯的的义务?井田制下赋役情况?(2)春秋战国时期:①背景:随着生产力发展,春秋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出现。
②表现:齐国: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年“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
③影响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形成;推动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思考】(1)阅读教材,秦朝的赋役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特点:赋役繁重;暴政,短时间灭亡。
(2)阅读教材,汉朝的赋役制度和秦朝相比有了什么变化?有何影响?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统治者和剥削者对人民的控制力较强);文景之治3.隋唐时期的赋役制度(1)隋朝:废除了前代许多苛捐杂税,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征派力役(2)唐朝:①唐初:租庸调制出示材料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中华书局【思考】简要归纳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
出示材料:“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图示”【思考】依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特点和影响。
以庸代役影响: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②唐中后期:两税法【问题探究】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高中历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旧唐书·食货志》
3.1 租调制
曹 材料一: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操 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立
租
调
制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租 ( 田亩税) : 粮 食
窗 “成太为宗中皇华帝文真明长长策期,赚繁得荣英的雄制尽度白保头障!”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④料使三出:贫身苦社子会弟中,下类层皆廉的谨读自书勉人,通埋过首相窗对下公……平即的纨考绔试子参弟与,政亦权知,苦有读利,于以社获会 科阶第层…的是流皆动科,举扩鼓大励了之统功治有的甚基于础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目录
CONTENT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01·选官制度 02·中央官制 03·赋税制度
预习检测:一画三思
时间 画 时空坐标(时间轴)
事件
思 01.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02.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原因? 03.两税法的利弊?
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
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
思 之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 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制度
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租庸调制、两税法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元朝基本沿袭唐朝的租庸调 制与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1、租庸调制以庸代役的作用、基础、意 义。
2、两税法的特点、时间、意义
3、一条鞭法的内容、意义与之前赋税制 度的内容有什么变化。
4、摊丁入亩的内容、意义。
1、租庸调制
隋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沿用北魏租调 制,并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 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人头税 (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纳绢代役 (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 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 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高中历史人教统的演变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定义和概念
赋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统治者 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 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税又分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以户为依据 的财产税(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租),以 及其它杂税.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 等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代 秦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3、“一条鞭法”
背景::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 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 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 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 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折成银两 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教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教材分析《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二课。
本课内容上承《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在经济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大背景下,我国古代的各政权逐步实施了各项税收政策。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赋役制度,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近现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税收制度。
本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两个子目。
两个子目之间逻辑清晰、核心问题突出,分别介绍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赋税制度。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古代部分赋税制度有所了解,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协定关税”等内容有过了解。
但本课涉及的一些相关概念,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科差”、个人所得税等,对学生来说则显得相对陌生,学习难度较大。
2.学科素养:经过初中课程和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有了较深的认知,初步具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提升自身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3.学习兴趣:个人所得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通过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
4.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近代关税的发展历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赋税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基础。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02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 起源与演变
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贰 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制度
定义 起源 类型
•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 国内关税、国境关税
收回 关税 自主 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收回关税自主权。
•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及其实施条例。这个税则及其实施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的需要,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 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 度的法制化建设。
明朝后期:一条鞭法
张居正万历(1581)年推行一条鞭法。
背景 • 土地兼并剧烈,赋税流失严重
• 财政制度败坏,贪渎贿赂盛行 明朝初年建立的户籍、土地制度被破坏。政 治腐败,贪官污吏趁机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赋税不均,力役滥征,赋税 制度混乱不堪。
• 财政危机加剧,赋役负担沉重。 •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的增加。。
财产税
汉
车船税
一般人拥有的车辆,每辆出一算,商人拥有的车辆加倍出二算(即240钱)。船长五丈以上,每船 出一算(即120钱)。
算缗
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史称“算缗”。商人和高利贷者就起全部财产,折价计钱,自行呈 报官府,每2000出一算,一算120钱,税率6%。
税民资
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是对人民财产总额所课征的一般财产税。西汉政府规定,家赀有10 万钱,每万钱纳税127钱,方能作官。这个赀税是富人财产等级的标志,也是富人政治权利的象征, 税票就是官票。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归结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秦至清代赋役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1.秦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国家把农民编为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徭役的根据。
农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农民仍有较大负担。
编户齐民制度标志着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2.隋唐时期:租庸调制。
隋朝主要实行租调制和以庸代役制,唐朝主要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的实行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劳动人民的服役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府兵制,使国家富强起来。
3.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中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
780年唐政府改行宰相杨炎提出的“两税法”,按照财产和土地的多少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取消租庸调和其它杂税、杂役。
两税法的实行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范围,有力地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4.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是指向应该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的主要内容为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因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不久便被废除。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全)
赋税制度的沿革一、春秋初税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被大量开垦,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二、秦汉赋税:编户制度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2、影响:①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②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③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④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三、隋唐租庸调制1、发展: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4、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5、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6、作用:①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②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④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四、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新教材考前知识必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必背清单】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曹魏时创立。
(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期以家世为主要品评标准,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1)发展演变:(2)影响:①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推动了民间重学风气形成。
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发展: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3)职责: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4)特点: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5)影响: 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②分割相权,一定程度上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赋税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税收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赋税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千百年来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隋唐这一时期的赋税改革为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起源于西汉的隋朝赋税制度改革了西汉那种古老的赋税制度,并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官的滥收赋税的行为,建立了一种更公平合理的赋税制度。
其次,隋朝建立了官府收取赋税的框架,明确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将以往复杂多变的赋税税率和收取方式统一了起来,使赋税收入更加公正平等。
隋朝的赋税改革立足于促进财政稳定,当时的统治者们重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这导致了赋税的制度改革。
另外,隋朝还把赋税关系到国计民生,以税收为基础,重视朝廷分配资金和支持民间活动,用以抵御灾害和解决民众喊冤等情况,使民间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支柱。
隋朝的赋税改革为以后财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唐朝继承隋朝的赋税制度,但也做出了许多改革,取消了隋朝的许多赋税,如官僚的学费税、商人的贩卖税等,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赋税,如田田租税、水陆交税、贩卖税等。
唐朝也改革了税率和收取方式,将用于支付官府的费用的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稳定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用以支付官府的人员薪酬和设施建设等支出。
唐朝的赋税改革,不仅为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而且也改变了当时财政秩序,使国家政府拥有了土地收入和商品税收,这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财政秩序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隋唐之间的赋税改革,对中国历史上财政制度的演变至关重要。
隋朝赋税改革加强了财政的管理和合理分配,使政府更容易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并为唐朝的财政改革提供了基础。
唐朝取消了隋朝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增加了新的赋税,并对税率和收取方式进行了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财政收入,为中国古代政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