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范围的探讨

合集下载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及其临床应用: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用于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一种检查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可以评估血液凝固的速度。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它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等)。

3.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如口服抗凝剂、肝素等)效果的重要指标。

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4. 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其水平异常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血栓性疾病、糖尿病、炎症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可以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诊断和监测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纤溶产物,其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和纤溶亢进有关。

D-二聚体检测可以用于筛查和诊断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6.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及评估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凝血特殊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指导手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筛查等。

口服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范围的探讨

口服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范围的探讨
血 栓栓 塞 症 。 推荐 值 有 较 大 差 别 , 与 我 赵 露 与 而 国
等 报 道 的成 都 地 区心 脏 瓣 膜 置换 术 后 病 人 I 服抗 2 1
凝 药 I R监 测 范 围 ( . ~ .9 r 显 著 差 异 。 能 N 11 3 )1 5 0  ̄ 无 可
因为 中国人与其 他人 种 的身体 素质 等存在 差 异 。因
组 试 剂 测定 P —N T I R结 果。其 P ' I有显 著性 差异 , 但
32 参考 范 围 美 国胸 科 医 师协 会 推 荐 【 心 源 . l 】 .
性 血 管 栓 塞 和机 械 性 心 瓣 膜 置 换 术 后 患 者 应 用 口 服抗 凝药 治疗 时 。 R在 25 35之 间 为最 佳 选 择 。 I N .~ . 我们测 定 5 0例 心脏换瓣 病 人 I R为 1 8 29 。 0 N . ~ .6 并 1
均 采 用法 国 S A全 自动血 凝 T
22 经统 计 .
4 0例 正 常 标 本 及 5 0例 换 瓣 病 人
标 本用 不 同 II 得 的结果 (拯 ) 表 2 S测 见 。
表 2 两种试剂对 P -N T I R测定结果的影 响
由表 2可 知 :0例 正 常标 本 用 不 同 II 的两 4 S值
11 观 察 对 象 .
正 常 对 照 系 健 康 体 检 标 本 4 0
2 结果
例 , 中男 1 其 8例 , 2 女 2例 , 均年 龄 4  ̄ 2 平 0 1. 5岁。 患 者 系我 院心外 科 心 脏瓣 膜 置换 术 者 5 0例 . 中男 0 其 2 0例 , 2 0例 。 均 年 龄 4  ̄ 53岁 。 瓣 前 P ' 3 女 7 平 6 1. 换 I 均 正 常 。术 后 I 服华 法 令 钠 片 ( 量 为 2 mg ~ 2 1 剂 . / 5 d 6 r /) .a d 抗凝 治 疗 。 定 6周 以上 , 0g 稳 情况 良好 且 未 出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近年来,血栓止血检验在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术前检查和抗凝治疗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仪器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系统误差,使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大大提高。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就是这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在日常检验中我们发现该项目的检验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实验室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1检验的标准化由于凝血活酶试剂活性的差异以及报告方式的不同,抗凝治疗的患者在不同实验室得到的PT往往不具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抗凝治疗药物的调整。

为此,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人脑来源的凝血活酶作为一级国际参考品(IRP)来校准凝血活酶试剂。

并将PT以INR的形式表示,INR=(PT/MNPT)ISI,其中ISI为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度指数,MNPT为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的几何均数,这种校准方式大幅提高了手工检测时不同试剂之间的检测标准化。

INR的方式提高了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和口服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在各大临床指南中都可以发现以INR为监测目标的诊治措施。

今天,我们必须明确的是INR概念和校准方式的提出是基于手工方法的,当自动化凝血仪被普及使用之后,INR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更为复杂的改变。

仪器测试原理与手工法显著不同,对凝血活酶ISI以至INR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程度不确定,机械和终点判定等因素破坏了INR体系原有的可靠性和精密度。

据文献报道,同一厂家的相同机型对INR的影响都有显著差异,仪器校正显得十分必要。

必须明确:INR是WHO利用IRP标定凝血活酶试剂后,手工测定PT时优化报告的一种方法和理念,这时可以减少室间差异及提高报告的可比性。

凝血活酶校准时要求使用参考品和试管倾斜方法判定结果,然而,将商品化凝血活酶在自动化凝血仪上检测标本时,原理发生了改变,这种校准方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时我们校准的不仅仅是凝血活酶,而是包括凝血活酶和检测技术(仪器)在内的整个系统。

血凝四项的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包括:(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化出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 T);(3)凝血酶时间(TT);(4)血浆纤维蛋白原(Fbg)。

血凝四项-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一、凝血酶原时间: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 SI 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1、正常参考值:0.8-1.5。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华法林抗凝pt标准值

华法林抗凝pt标准值

华法林抗凝PT标准值一、服用华法林后,PT(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应在18-24秒之间。

P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正常值是31-43秒。

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目标就是通过凝血酶原时间(PT)达到并维持在正常值的1.5-2.5倍,或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这样能安全有效的起到抗凝作用。

对于INR<2.0的华法林剂量一般采用传统的“三查二补”的原则进行剂量调整。

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正常值应在2-3之间。

INR是国际标准化比值,其反映的是肝脏对凝血酶原的清除能力,INR值越高,说明清除能力越强。

但是应用肝素的时候与体内的抗凝物结合成肝素钠型,而国际比值可以作为调整肝素用量的指标。

由于各家医院的监测系统、实验方法等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实验室的INR 正常值范围略有不同。

三、不同种族、居住地域、饮食文化及个体差异也会影响PT和INR的值。

服用华法林的个体,肝素的调整力度最好相对加大一点。

不能固定刻板施治。

现在将患者群体化评估用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起来的模式尚无标准,种族差异以及遗传基因对服用华法林患者影响的相关研究数据也有限。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针对不同的种族、遗传基因,选择适合的用药剂量是困难的,这种种族差异容易导致医疗上权衡华法林服用量是否过量的困境,这在国外的群体可能不是很突出,但在我国这样的大国更为突出。

国内对于个体化抗凝治疗的关注和相关研究亟待加强。

四、服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凝血系列检查,以明确凝血时间是否正常,并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服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凝血系列检查,以明确凝血时间是否正常,并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由于人体内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是动态平衡的,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血液流动状态的稳定,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

一些慢性病或长期用药的患者,由于药物作用或疾病本身的影响,凝血系统中的某些成分会发生变化而引起出血倾向。

因此,凝血系统检测成为临床上许多疾病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2024口服抗凝药居家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4口服抗凝药居家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2024口服抗凝药居家管理专家共识(全文)摘要口服抗凝药广泛用于需行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患者的居家期间治疗,但抗凝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导致血栓和出血等不良反应。

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对口服抗凝药居家期间的管理提供推荐性建议。

因此,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临床药学、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呼吸科、检验科等相关领域专家梳理相关问题,发布口服抗凝药居家管理专家共识。

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口服抗凝药的药学监护要点,开展居家管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居家管理时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旨在提高口服抗凝药居家期间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接受抗凝治疗。

抗凝药广泛用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

相较于肝素类等肠外抗凝药物,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适合长期应用,目前普遍用于上述疾病的居家治疗。

口服抗凝药的不合理应用可引发栓塞和出血事件。

研究显示,华法林位列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急诊住院的十大药物之首,给患者健康造成严重伤害[1]。

居家用药管理是指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员为患者居家期间药物治疗提供个体化、全程的药学服务和健康知识普及,开展用药评估、用药教育,帮助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保障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2]。

慢病患者居家治疗管理十分重要,但是掌握合理用药知识的居民占比仅26.05%[3]。

因此本共识的目的是规范口服抗凝药在居家期间的使用与监测,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提升我国口服抗凝药管理水平。

第一部分:共识制订方法一、共识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共识制订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依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发起,专家组成员以临床药学专家为主体,同时邀请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呼吸科、检验科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 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 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时

9.实验用品(比色杯等)不得重复使用,试剂瓶(杯) 应经常更换(清洗),避免陈旧试剂累积变质,影 响实验结果。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1.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每天标本检测前,应进行 正常及异常值质控血清,正常对照血清的检测,发现问 题后,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12.记录工作日志,根据操作规程每月、每日对仪器都 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更换试剂批号要对仪器重新定标校 正。 13.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做好培训,严格按照仪器操作 程序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切操作,禁止简化任何程序。 14.认真执行标本查对制度,防止差错。对不合格标本 (如溶血、脂血、黄疸、凝块、污染、血量过多或过少) 应重新采集或拒检。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4.准确溶解试剂:准确加入试剂对应溶剂(配套缓冲
液或标准蒸馏水/注射用水)溶解,避免剧烈振荡,防止 产生气泡。APTT可直接使用,禁止冷冻保存。


5.预温:复溶后的PT及CaCl2溶液必须平衡至室温备用。
6.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 7.注意试剂的有效期,超过保质期的试剂禁止使用。 8.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七项检验指标含义

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凝血五项检验项目指标释义日期:2010-11-08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1.延长:>3秒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2.缩短:①DIC早期呈高凝状态②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③口服避孕药④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监控—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植的2倍。

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PIR参考值:1+0.15,PI延长至正常对照2倍时,PTR约增至2;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用药维持范围2.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 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华法林),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是一种衡量凝血功能的国际标准化方法。

它是用来监测血液凝固时间的一种标准化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

INR的计算公式为(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的正常范围通常在2.0至3.0之间,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适当的INR范围。

INR的增加可能表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这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INR的降低则可能表明血液凝固时间缩短,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INR的监测对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非常重要。

除了抗凝治疗外,INR也可用于评估肝功能和凝血因子的活性。

总之,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指标,对于评估凝血功能和抗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替罗非班(Rivaroxaban)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血栓性疾病和卒中预防等领域。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是指在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患者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化操作,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替罗非班抗凝标准的制定原则、内容要点及实施方法。

一、替罗非班抗凝标准的制定原则1. 依据临床指南推荐: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应基于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不断更新、修订和完善。

2. 个体化治疗: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应以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基础,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和疾病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

3. 多学科合作:替罗非班抗凝标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涉及心血管科、内科、药学、护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

4.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替罗非班抗凝标准中需要明确患者的风险评估工具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 适应症与禁忌症:明确替罗非班的适应症范围,包括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栓塞症、肺栓塞等疾病。

列明禁忌症,如严重活动性出血、怀孕期间等情况。

2.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和疾病状态,明确替罗非班的标准剂量和调整剂量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肾功能越差,替罗非班的剂量越低。

3. 用药监测:替罗非班是一种口服药物,不需要常规的血液监测。

但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肝肾功能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4. 不良反应处理:列明替罗非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如出血、过敏反应等情况。

5. 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服用替罗非班的同时可能会接受其他药物治疗,需要明确替罗非班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处理方法。

6. 停药与切换:明确替罗非班停药的指征、停药后的监测及再开始替罗非班治疗的方法。

1. 培训与教育:制定替罗非班抗凝标准之前,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了解替罗非班的使用方法、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处理等内容。

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可预测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药物-药物和食物-药物相互作用较少,常以固定剂量给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参数。

但在某些紧急临床情况下,如出血、急性脑卒中、急性肾损伤、紧急手术前和怀疑药物蓄积中毒等,有必要监测患者体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

现有研究表明,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范围广泛,个体差异性大,存在临床用药风险。

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探索其药物治疗窗,可辅助临床个体化用药和安全用药。

本文旨在概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监测方法、治疗窗研究进展及相关病例报道,以期为临床上利伐沙班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监测;新型口服抗凝药中图分类号:R9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7-00809-09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7.012利伐沙班是一种竞争性、可逆性的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 ),选择性阻断Xa 因子的活性位点发挥药理作用,用于预防成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及全身栓塞性事件的发生[1]。

基于EIN -STEIN-Jr Ⅲ期临床试验数据,欧洲药品管理局和加拿大卫生部已批准利伐沙班用于18岁以下且体质量>30kg 的儿科患者预防和治疗深静脉栓塞[2]。

与口服维生素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 ,VKAs )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具有可预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药物-药物和食物-药物相互作用较少,无需常规凝血监测[3]。

但在出血、急性脑卒中、紧急侵入性手术,急需判断药物剂量是否过量等紧急临床情况下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可及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4]。

现有研究提示,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范围广泛,个体差异性大,颅外出血风险较高,患者可能进一步受益于利伐沙班的个体化治疗以降低出血和血栓风险[3,5]。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编辑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为12-14秒(PT 时间有争议,有不同的定值规定,大约在11---16秒之间)。

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

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活动]“你好,地球”百科大神之巅峰对决!目录1原理2方式3临床意义4应用价值4.1 诊断标准4.2 轻度4.3 严重4.4 重要作用5PTA与INR应用价值比较5.1 争议5.2 差异5.3 原因6PTA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7检查介绍8临床意义9正常范围9.1 正常参考值9.2 临床应用9.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10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原因11凝血酶原时间偏低12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12.1 目的12.2 检测项目分析原理12.3 标本采集12.4 标本存放12.5 标本拒收标准12.6 仪器及试剂12.7 操作步骤12.8 室内质量控制12.9 生物参考区间1原理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手术治疗2方式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3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一)参考值一步法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凝血酶原比值:0.82~1.15(二)临床意义1.PT延长: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延长,主要见于:①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肝病的阻塞性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

2.PT缩短:①先天性因子Ⅴ增多;②DIC早期(高凝状态);③口服避孕药、其它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血管损伤等均为血栓形成的基础)。

3.口服抗凝药的监护临床上当NIR为2-4时为抗凝治疗的合适范围,当INR>4.5时,如纤维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数仍正常,则提示抗凝过度,应三少或停止用药。

INR>4.5时,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低,则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应减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剂。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一)参考值:33.68~40.32秒(二)临床意义:基本与凝血时间意义相同,但敏感性高。

目前所用的大多数APTT测定方法,凡当血浆凝血因子低于正常水平的15-30%即可异常。

1.APTT延长: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即为延长。

APTT是内源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主要用于发现轻型的血友病。

虽可检出因子Ⅷ:C水平低于25%甲型血友病,但对于亚临床型血友病(因子Ⅷ大于25%)和血友病携带者敏感性欠佳。

结果延长也见于因子Ⅺ(血友病乙)、Ⅻ和Ⅶ缺乏症;血中抗凝血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或肝素水平增高时,当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因子Ⅴ、Ⅹ缺乏时也可延长,但敏感性略差;其它尚有肝病、DIC、大量输入库存血等。

2.APTT缩短: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3.肝素治疗监护: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护指标。

抗凝四指标

抗凝四指标

INR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可以使得测试结果具有可比性.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

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所以要计算INR必须知道你所在实验室的ISI。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用这个来替代BT、CT,但凝血4项只是测定凝血功能测定,其出血时间还需另外测定。

所报的结果中必须要有INR这项(只是针对PT这一项而言)。

因为不同的试剂其敏感性不一,对试剂的敏感性是以国际敏感性指标来计(ISI值),ISI值不同的试剂来检测同一标本,其测得值也不一样,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而引入INR值,其计算式为(病人标本测得值/应用此试剂所测本室正常参考值)ISI值的幂次方,比如一批试剂所测本室正常参考值为15秒,所测病人值为18秒,试剂的ISI值为1.30,INR即为18/15的1。

30 次方,而另一批试剂的ISI值为1。

10,病人测得值为13秒,此批试剂所测正常参考值为12秒,INR即为13/12的1.10 次方,这样,虽然病人测得值不一样,但INR值相差无几,不同试剂所测的PT值才有可比性。

至于INR值为多少才能进行手术,及溶栓时INR值控制在多少范围,有参考资料可查。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

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

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

0—3.0 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

0 人工瓣膜手术3。

0—4。

0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正常参考值:12-16秒。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替罗非班抗凝标准是一种用于血液凝固疾病治疗的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脑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等凝血性疾病。

替罗非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凝血酶Ⅹa的活性,从而阻断凝血酶的合成和凝血级联反应的进行,达到抗凝的效果。

在使用替罗非班抗凝治疗时,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以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制定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应明确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替罗非班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非心瓣膜性房颤等,但在存在禁忌症的情况下,如已知药物过敏、活动性出血、严重肝功能障碍等情况下,应禁止使用替罗非班抗凝。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还应包括用药剂量的规范。

替罗非班是一种口服药物,一般每天定时给药,但用药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起始剂量为10mg每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凝血功能指标进行适当调整。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还应包括监测凝血功能指标的频率和方法。

在使用替罗非班抗凝治疗时,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正常范围内。

一般来说,初始治疗期间,每周监测一次凝血功能指标,治疗稳定后逐渐延长监测间隔。

替罗非班抗凝标准还应包括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

替罗非班是一种抗凝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鼻衄、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替罗非班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应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制定替罗非班抗凝标准是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化特点,合理制定替罗非班抗凝治疗标准,并加强监测和指导,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二篇示例:替罗非班(Rivaroxaban)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直接抑制凝血酶Xa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缺血性中风等疾病。

PT检测

PT检测

凝血酶原时间编辑讨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检查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临床意义编辑凝血酶原时间试验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同时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

1.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纤维蛋白原(Fg)缺乏(<0.5g/L);无纤维蛋白原(Fg)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Fg)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的急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Vit-K缺乏;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等。

2.缩短: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症、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凝期;口服避孕药等。

正常值参考范围编辑时间:11.0~13.0秒;活动度:75.0%~115.0%;INR:0.90~1.15。

注意事项编辑1.采取空腹上肢静脉血液。

2.采血过程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均采用同一型号试管,均应用枸橼酸钠进行抗凝。

3.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采用相同的实验检测试剂。

4.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检测结果。

学术论文内容来自李琴,贾继东,王宝恩. 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 朱忠勇. 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标准化:附纤维蛋白原测定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998 张波,府伟灵,杨新,蒋天伦等. 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其初步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 郑均,黄宇烽,潘振华,隋桂美. 不同试剂检测肝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其活动度的比较.《临床检验杂志》,2003 林善锬,钱家麒,吴兆龙等. 吸附法无肝素透析对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抑平舒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开放和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9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PT试剂盒测试原理:确定量的血浆(50微升)样本经一定时间加温后,加入PT试剂,采用波长660nm的光照射样本,凝血过程中血浆的混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然后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凝血酶原时间,再通过参数计算得出凝血酶原活动度及INR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血液学·体液学·输血学)
182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
大量输血对某些生化代谢指标的影响
杨梦迪李军郭志强徐朝贾玉红王顺涛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3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机体某些生化指标的改变,来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或危重病人可能引发的多方面严重的代谢问题。

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8月至2005年10月在手术期间大量输血的住院患者,分别监测其输血前后电解质、血气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合临床观察评估大量输血对危重症患者在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结果25例患者大量输血后血钾明显低于输血前水平(均P<0.01),血钠水平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血钙水平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升高趋势。

输血前血PH值平均为7.147±0.04,表现为明显的酸血症,而输血后则明显升高(均P<0.01),HCO3-在输血后亦明显增高(P<0.01)。

另外,从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大量输血后组织缺氧状态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而大量输血后AG比值的降低也说明血液酸中毒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结论严重创伤或危重病人在手术期间大量输血,可能引起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生化代谢紊乱。

因此,必须合理科学选择血液制品,动态监测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输血治疗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大量输血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大量输血生化指标合理用血
快速灵敏的微量蛋白质(m-TP)测定方法以筛查患
者肾病早期病变
戴婉如吴绍莲陈慧丹王钦利蓝兰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 350001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快速、准确、能自动化测定的尿微蛋白(m-TP)测定方法,用于筛查患者肾脏病变时蛋白的流失。

方法采用邻苯三酚红钼络合(PR)显色法测定尿m-TP,采用苦味酸法测定尿肌酐(CREA),同时对82例正常人和 26例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检测。

结果 本实验室m-TP参考范围为3.97-13.55mg/dL,肾脏疾病患者尿m-TP/CREA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1)。

结论 以PR法取代传统的沉淀法测定随机尿中m-TP,同时测定尿CREA,用m-TP/CREA来评价患者肾脏病变时蛋白的流失,是临床筛查肾脏损伤的敏感、快速的实验指标。

【关键词】尿微量蛋白测定方法肾脏病变
口服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范围的探讨
窦敏陈金花林一刘灿
福建省立医院检验科 350001
【摘要】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测定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监测口服抗凝剂(华法令)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

口服抗凝药需维持一定的剂量才能既达到抗凝的效果,又不会因过量抑制凝血因子而引起出血,因此PT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PT的正常参考范围,国内外报道不一,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INR在2.5~3.5之间,为最佳选择,而我们通过对我院500例换瓣病人的统计资料得出,其INR正常参考范围可在1.18~2.96之间,并且选择低ISI值的试剂能更准确稳定地测定INR值,对临床监测口服抗凝剂用量提供安全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口服抗凝剂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监测范围
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几点体会
张耀巧苏志平赖龙梅
福建省永定县医院 364100
【摘要】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04年5月28日颁发,并于2005年10月实施。

2004年11月12日,国家总理温家宝签署了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生物安全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给人类健康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能造成不安全的防范。

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微生物体在我们医疗行业中的影响,特别是病原微生物。

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确保医疗行业中生物技术的健康迅速发展和应用,基层生物安全工作的研究和管理迫在眉睫。

只有加强医疗行业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并落实到位,不空喊口号,狠抓管理,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生物安全防护检验科
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与人工镜检对尿红细胞的
检测比较
黄艳芳陈燕
福建省肿瘤医院检验科 350014
【摘要】尿中红细胞的检出对肿瘤病人病情的判断及监控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我院购置了IQ200全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