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全面解读
2011版初中数学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较1、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开始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2、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3、具体内容的修改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方面不同意见,力求更加完善、和谐.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将修改后的内容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第三学段(初中部分)的具体内容与原实验稿作比较:1.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2.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盲区.(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3.名称表述改变的有:(1)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不叫“空间与图形”了);“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了,即三个学段都统一叫“综合与实践”).(2)“数学公理”改名叫“数学基本事实”,并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间直线段最短.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⑥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⑦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⑧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⑨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对数学的“双基”要求,改为数学“四基”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4)新增“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的概念.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概况与详细解读一、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二)课标修改的思路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第三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主讲内容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四、几点建议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蓝皮本)•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12个省,问卷3768份)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12次修改研讨会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是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也就是“几何”,过去提的“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没有体现这一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初中数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许芬英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
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
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
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全面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面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全面解析: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精神,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初中数学新课标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新课标概述1.1 新课标的定义与意义新课标,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2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2.1 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2.2 课程内容新课标将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应用。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新课标注重难易程度的把握,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积极思考。
3.2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四、新课标下的评价体系4.1 评价原则新课标强调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和综合素质。
4.2 评价内容新课标将评价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六、关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 1、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第三学段课程内容的变化 (1)删除的内容-数与代数
数与式
数与代数
(1)能对较大数字的信息作 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2)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学习——初中数学
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3年1月5日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 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 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 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增加“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的原因:双基从53年提出,到56年写出 之后,一直成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核心。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功不可没,使得中 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是影响很大,我 们的孩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 扎实。但是我们缺少了创造性的东西
6.基本思想 核心思想:演绎和归纳;数形结合;等量代换。 (1)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他的基本思想有两 个,第一个说话要有出发点,有公认的前题,后来演 变到公理化体系。第二个,它的推理逻辑是有大前提、 小前提。 (2)归纳:培根的《新工具论》。在这一类物体中, 很多都有了这个结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想。 归纳中含有类比思想:凡是有性质A、B、C的,都 有性质D,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它有性质A、B、C, 那么它是否可以想像它有性质D? (3)两者的关系:归纳思想需要通过演绎来证明是 不是对的,但无论如何,归纳思想可以用于发现新的 结果。
201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一)学段划分 (4)(二)课程目标 (4)(三)课程内容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一学段(1-3年级) (7)第二学段(4~6年级) (8)第三学段(7~9年级) (8)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第一学段(1—3年级) (9)一,数与代数 (9)二.图形与几何 (10)三、统计与概率 (11)第二学段(4~6年级) (11)一,数与代数 (11)二,图形与几何 (12)三.统计与概率 (13)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三学段(7~9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6)三、统计与概率 (2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1)一、教学建议 (21)二、评价建议 (26)三、教材编写建议 (29)附录 (35)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5)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5)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引言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出版的教材标准之一,它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制定的。
该标准是初中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参考,它规定了初中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
内容
2011年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理念和目标:该标准明确了初中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课程设置:该标准规定初中数学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思维与方法、初中数学基础、初中数学拓展等课程。
* 教学要求:该标准明确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并对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初中数学必须按照“大纲先行,教材讲解”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
操作和实践能力。
* 学科特色和评价:该标准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学科特色,
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进行了规定。
例如,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评价应注重学
生学科能力的综合素质。
结论
2011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初中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落实该标准,初中数学教育将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
的需求服务。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
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 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 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
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 题。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 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
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 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
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
四、“设计思路”的修改
《标准》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 的课程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
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 实践”。
给出了10个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 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
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 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得 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 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 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 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 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 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 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 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 (201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 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
2011版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
工具。
2011年发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首先,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本数学概念,以及加减乘除、平方根、立方根等基本数学运算技能。
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其次,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注重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思维等,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等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实现。
另外,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学科,更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因此,数学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将数学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综上所述,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强调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只有通过全面贯彻执行这些要求,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修订后的数学课标变了什么时间:2012-04-17 来源:中国教育报修订后的数学课标保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结构,但对理念、目标、内容等作了一些重要的修订。
对数学的意义及课程性质作了修订修订后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重新阐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将实验稿6条基本理念中关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变成5条基本理念。
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提出了“四基”目标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
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梳理了10个核心概念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它对初中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它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方法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这一目标的确立,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供了指导。
其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学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它包括了数与代数、函数与方程、几何、数据与概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了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数据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以及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些内容的规定,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提供了依据。
再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这些要求,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指导。
最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还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规定。
它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为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指导。
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一项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规范的文件,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一、总目标 (6)二、学段目标 (7)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第三学段(7~9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6)四、综合与实践 (1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一、教学建议 (18)二、评价建议 (24)三、教材编写建议 (29)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4)附录 (37)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7)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5篇)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5篇)第一篇: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一、总目标 (7)二、学段目标 (9)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0)第三学段(7-—9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4)三、统计与概率 (21)四、综合与实践 (2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2)一、教学建议 (22)二、评价建议 (30)三、教材编写建议 (3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3)附录 (47)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47)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4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初中数学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较1、修改工作的基本过程2005年5月,教育部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工作组,开始启动修改工作.修订工作组首先到实验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听课和访谈等方式,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之后,针对课程标准的框架、设计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部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完成修改初稿.2006年6月至9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寄发修改稿的初稿和征求意见表,邀请几位中科院院士和数学家座谈,征求对修改稿的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工作组对修改初稿又进行了修改,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2、修改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修改组确定的《标准》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明确修改过程中要进一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3、具体内容的修改本次修改,在保持原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各方面不同意见,力求更加完善、和谐.例如,对于什么是“数学”?将原来“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基本理念方面,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将修改后的内容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第三学段(初中部分)的具体内容与原实验稿作比较:1.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会用根号表示算术平方根.(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3)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6)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7)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8)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9)会利用基本作图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10)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但是,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它命题.2.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盲区.(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3.名称表述改变的有:(1)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改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不叫“空间与图形”了);“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第三学段不另叫“课题学习”了,即三个学段都统一叫“综合与实践”).(2)“数学公理”改名叫“数学基本事实”,并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间直线段最短.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④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⑤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⑥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⑦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⑧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⑨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对数学的“双基”要求,改为数学“四基”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4)新增“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的概念.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概况与详细解读一、课标修改的基本原则和思路(一)课标修改的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充分地肯定成绩,也看到问题实质所在;第二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4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第三修改应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第四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二)课标修改的思路第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第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第三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分析
1982 ——《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 意见稿)》 提出了“逐步形成运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1986 年——《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正式把“双 基”和“三大能力”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1992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 纲》(试用)。 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 实现了“一纲多本”。
必需的数学包括什么?
对数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发展和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数学语言读、写、讨论和交流的本领。 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人人——面向全体 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 良好的数学教育: (1)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2)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 (3)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 (4)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基本理念“三句话”变“两句话”
原来的“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在的“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
. 生活中的数学。 . 有趣的数学。 .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 .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好的数学。
变成三条主线:“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 形与坐标”)。
“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
在课堂数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大量的应该是教师启 发式传授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 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也应安排适当的时间。
解读2011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过程。
1、2001年—2005年试行阶段。
2、2005年深入调研阶段。
征集的意见及建议:(1)关于课程理念:表述不清,难以做到。
(2)关于课程目标和要求应更明确一些。
(3)关于课程内容,按学段安排,初衷很好,,但教师不好把握;对某些内容教多深多浅没有把握;内容的呈现螺旋式上升绝对化,造成内容割裂,忽视了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几何证明应早渗透;几何推理应当既有具体的直观,又有逻辑推理,可以删去一些难题,但大大消弱几何教学不可取;实践与综合应用,目标要求不够具体化,案例少等等。
(4)关于课程实施建议,写的比较空,不易操作。
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但在教学中都流于形式,出现到处小组讨论,说话多,讨论少;动口多,动脑少;表层多,深层少;教学活动提倡创设情境,但教材的情境不真实;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活动,教师少说话;所有知识都要生活背景,都要探索,所有结论都要学生说出,使得课堂上无效时间多了,有效时间少了,等等。
(5)关于教材,内容过难,内容编排不符合农村孩子实际是普遍的反应。
3、2006年6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稿完成,座谈,研究,再修订。
4、2007年6月,发放给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再征集意见及建议,再修订。
5、2011年2月最后形成正式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二、当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主要的问题。
1、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2、小组学习的形式和方法有待改进3、不能灵活地处理教材,把教材当教案。
4、把习题课或试卷讲评课当做展示课。
5、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6、追求形式上的能力训练,而忽视积极性的调动;等等。
三、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实验稿)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个问题:1.什么是课程标准?什么是数学课程标准?它是某级行政部门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对我们来讲就是国家教育部,对其它一些国家如美国,它除了国家以外,每个州都可以制定课程标准。
它实际上是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学科(比如说对数学学科)所发布的纲领性文件,这个纲领性的文件它里面就要规定教什么,怎么教,它的要求、水平,换言之,这个确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是我们数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考试的依据。
它就是个标准,它就是个依据。
或者简言之,是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对于数学学科的它必须达到的水平和要求,某一段的水平和要求。
这是一个解释。
2.为什么要反复学习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很重要;(结合第一条,它是“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的依据”)(2)课程标准又经过了修改,它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有了新的变化)(3)对课程标准的认识并不一致。
(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本来就不一致,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阐释它。
所以要反复学习。
3.如何看待、评价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实验稿?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那么我们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11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在2011年12月已经正式颁布了,那么过去的实验稿我们如何来看待它呢?我以为有这样几点,第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它指导了我们课改实验的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平稳地推进了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是一个进步,是一个质的飞跃,我待会儿要讲,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对这个必须要非常清楚,要讲得出来一点道道,你说实验稿有进步,实验稿比教学大纲有发展,甚至是质的飞跃,你要讲一二三,讲点理由,待会儿我就要讲。
第三,数学课程标准包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请大家注意,我谈了三点意见,第一点充分肯定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引领了我们数学课程改革十年的发展,推进了数学课程改革平稳地进行,引领了我们教材编写,教学的进行和我们的考试评价,第二,对教学大纲来说,它是一个进步,是一个质的飞跃,第三,它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怎么来看待它。
4.数学新课标(2011版)有哪些改进和发展的地方?那么我们新的版本,去年1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十多个学科的新课标发布,那么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我们称为2011版,称为新课标,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它,这个新课标,我个人以为,有这样几点,新的课标和实验稿相比又是一个进步,那么它体现了几个方面,我想我们在座的老师可能都进行过学习,但是你去思考,它有一些变化,它的变化第一,理念又有了进步,比如说什么是数学,我们新课标重新采用了恩格斯对数学的认识,恩格斯对数学的认识就是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新课标当中重新应用的,比如说,对于前言部分,过去提的大众数学,现在我们新的课程标准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这就是一个理念的变化,第二,大家要注意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新课标当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从“双基”到“四基”。
第一我用理念的变化,从数学的定义,把大众数学等等包括数学观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二,从“双基”到“四基”,我们包括我们过去提的六个核心概念、6个核心词,现在提了几个核心词?10个核心词。
我们新增的有“创新意识”,我们新增了四个核心词,这都是一些变化。
另外我们还有哪些变化?内容的变化,要求的变化,比如说在内容的变化中,这一点请大家在研究当中一定仔细看,内容变化当中,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化当中,变化最大的,“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部分是大大降低了“统计与概率”的要求,而且把它的要求更加明确,我们以前的实验稿课标中,问题出得最大的地方就出在“统计与概率”上,所以新课标做的修改最大的就在“统计与概率”,同时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作了相应的变化,综合与实践而且这些变化有些在名词上就有变化,我们过去“图形与几何”是叫什么?“空间与图形”,现在叫“图形与几何”,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现在叫综合与实践,过去我们叫什么?叫“实践与综合运用”,而且它在小学和初中称谓并不相同,现在称谓为“统合与实践”。
为什么要改成“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它的主要含义是什么?能讲清楚吗?新的课标的这种修改,特别强调了综合,这个综合是什么?是综合运用知识,综合运用数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内部的知识。
首先是综合运用知识,然后在我们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请大家注意“综合与实践”,现在它非常强调的是“综合”,综合运用数学和数学之外的知识,综合运用数学内部的知识,然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要在情境中、要在实践活动中去进行,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这就是我谈到新课标有哪些改进,在理念上,在“双基”到“四基”上,到核心概念上,到内容上(内容上我待会儿再进行解读)。
5.你认为数学新课程标准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那么我们新课程还有哪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呢?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来探究吧。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数学·第三学段)黔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全安第一章《标准》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念2012 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的一个综合性成果,它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近年来最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展示了源自于我们数学课堂的诸多教学成果。
第一节《标准》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一、基本结构《标准》由4个本体部分和2个附录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前言。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包括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二、主要内容1.前言“前言”部分可以视为整个《标准》的“总纲”。
它界定了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它定位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基本目标----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它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能力和基本观念等智力方面的要素,也涉及兴趣、信心、意志、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要素。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部分明确界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学习的数学课程内容,也为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一些富有价值的“选学”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实施建议“实施建议”(含附录)部分给出了如何有效实施《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的具体建议。
该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共计82个)及其分析。
第二节认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鲜明的特征:深刻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但若将数学作为一门“承载教育使命的课程”,其特征却与作为科学的数学不尽相同,主要原因在于前者着眼于呈现自然、科技和社会各领域中的“数学规律”,后者由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区别导致“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备了诸多有别于数学科学的特征。
一、为学生准备的数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的首要特征表现为:这样的数学是“为学生准备的数学”----无论是需要学习的主题,还是用于展开学习的素材。
正如《标准》所表述的: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直角坐标系的教学如果仅仅是体现学习主题的数学特征,可能应当倾向于直接展开坐标系——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画法、点的表示……而从“为学生准备的数学”的角度出发,则首先应当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即知识产生的原因;其次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表达平面上的一个定点需要几个条件,为什么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需要三个要素,怎样在确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个点……具体设计:如果你手持一张电影票进入影院,那么(1)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5,6)表示什么含义?一般地,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2)以自己所在位置为基准,北偏东400的方向上有哪些目标?距离10米处有哪些目标?在这种情境中,要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几个数据?(3)在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在上面的学习活动中,具体学习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的过程反映了人们认识、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思维历程。
而且不同的问题情境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与后续将要学习的不同体系挂钩,也间接反映了相关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处理更好地体现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的根本特征。
二、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
而所谓合格的公民,主要是指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有较好的生存、发展的能力。
正如《标准》所表述的: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无论是需要学习的主题,还是用于展开学习的素材,都应当反映当今或未来社会生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