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会积极一些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量杯、水、土豆、橡皮泥、苹果、梨、乒乓球等。
四、教学过程课前大家来听一首儿歌,放松一下学生边观看《乌鸦喝水》视频边听儿歌。
(一)看图片,谈话导入师:乌鸦投入瓶中的石子,形状大小一样吗,老师让你们计算石子的体积,会吗?师指出:在生活中有许多像石子这样的物体,形状是不规则的,教师出示西红柿、梨、橡皮泥、苹果、石子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
板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出示例6: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思考:橡皮泥和梨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相比有什么特点?⑴探究橡皮泥的体积教师出示橡皮泥,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求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汇报:可以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小组合作先捏,再测,最后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指名小组汇报。
(学生说数据,教师展示学生的橡皮泥)小结:这种办法,我们称为变形法。
我们把橡皮泥转化成了——(长方体、正方体)。
转化后,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板书:V土豆转化、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相等)⑵ 研究土豆的体积师:橡皮泥可以通过变形求出体积,土豆、犁可以用这种方法求体积吗?为什么?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它们的体积?(排水法)①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操作。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比赛说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本第 39 页,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及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理念、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教材分析及实验原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一节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程。
本节课的意义在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设计理念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可以用公式来计算的,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直接来计算,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难度大,抽象,不易理解,所以,我们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由理论推导改为实验探究。
让他们亲身经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引导他们感悟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本节课的创新点就是运用不同的转化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不规则物体,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乐于数学的同时,体验到数学思想应用广泛,并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五、实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引导学生应用并掌握不同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将从使用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实验原理、实验创新要点、实验效果评价这八个方面来说。
一、使用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二、实验教学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安排的是测量橡皮泥和梨子的体积。
但是我在备课时,多次实验,发现有的梨能完全浸没水中,有的会浮在水上,而土豆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了排除实验干扰,我将梨更换为土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收集的或自制的实验器材,探究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体验数学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自制器材:学生自制的压板,教师自制的透明容器、压板及刻度条。
常规器材:橡皮泥、土豆、细绳、烧杯、滴管、溢水杯、盆、尺子、生活中各种的容器。
(a)自制器材(b)常规器材图1 实验器材四、实验教学目标1.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越精细,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实验教学过程我把本次实验分为课前实验初探、课上深入研究和课后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课前:实验初探课前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呢?问题一: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看到橡皮泥,学生感到很亲切,虽然它不规则,但可以变形。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测量计算。
问题二: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说到土豆的体积,受橡皮泥的影响,有学生说可以把土豆捣烂,变成土豆泥。
很快有学生质疑,这样做,还是原来土豆的体积吗?我告诉学生,由于水分和空隙的原因,土豆捣烂后,体积会有一点点变化,测量不够准确。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通用2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通用2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篇1设计说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结合这一点,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中,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学具,采用分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在小组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达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目的。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不仅要靠常规教学去实现,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画、去拼,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各种平面图形模型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模型、七巧板学具教学过程⊙情境引入,点明课题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图案漂亮吗?这里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这些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图形?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复习一下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板书:图形与几何)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生合作,复习整理1、平面图形的特征。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将这些图形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怎么分辨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什么特征?(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②用4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将从使用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器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过程、实验原理、实验创新要点、实验效果评价这八个方面来说。
一、使用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二、实验教学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安排的是测量橡皮泥和梨子的体积。
但是我在备课时,多次实验,发现有的梨能完全浸没水中,有的会浮在水上,而土豆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了排除实验干扰,我将梨更换为土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收集的或自制的实验器材,探究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体验数学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自制器材:学生自制的压板,教师自制的透明容器、压板及刻度条。
常规器材:橡皮泥、土豆、细绳、烧杯、滴管、溢水杯、盆、尺子、生活中各种的容器。
(a)自制器材(b)常规器材图1 实验器材四、实验教学目标1.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越精细,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2.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实验教学过程我把本次实验分为课前实验初探、课上深入研究和课后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
(一)课前:实验初探课前提出问题:怎样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呢?问题一: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看到橡皮泥,学生感到很亲切,虽然它不规则,但可以变形。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想到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把橡皮泥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测量计算。
问题二: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说到土豆的体积,受橡皮泥的影响,有学生说可以把土豆捣烂,变成土豆泥。
很快有学生质疑,这样做,还是原来土豆的体积吗?我告诉学生,由于水分和空隙的原因,土豆捣烂后,体积会有一点点变化,测量不够准确。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营上镇大坪小学李远【说教材】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算法.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 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方法。
【说教法学法】因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计算。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
所以我更注意加强了直观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领会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向他们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排水法中的“物体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说教学过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情境引入,导出课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新知3、课堂实践、综合练习4、互动总结、课外讨论下面,将对每个具体环节的教学安排予以说明。
(一)复习引入、导出课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课堂的一开始,课件出示长方体,问:这是什么物体?怎样求它的体积呢?课件出示正方体,问:这些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呢?这样就很好地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了。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
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
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
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打印版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副高级职称说课稿1《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1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下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三节内容。
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今后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本单元重难点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
已经掌握了用转化法推导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目标定为: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进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实验演示理解用排水法求体积的算理。
四、说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我先让学生讲故事:《曹冲称象》,通过与本节课有密切联系的儿童故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为分散重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为学生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质疑引入、合作探究1.我出示了几个不规则的物体,如(橡皮泥、苹果、西红柿等),提出问题:怎样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发言,教师小结:橡皮泥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量出相关数据再根据公式计算,而苹果、西红柿等则无法直接求体积,不像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那样规则,所以就给它们命名为不规则物体,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探究如何求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顺势我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目标、原理、器材、创新点、过程、反思与评价这七个方面来展开。
一、实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测量橡皮泥和梨的体积。
二、实验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橡皮泥体积的实验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等积变形与排水法的原理,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在实验与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3)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感受数学实验的魅力。
三、实验教学原理测量橡皮泥的体积采用等积变形与排水法的原理,梨的体积采用排水法间接测量体积。
四、实验教学器材图1自制器材图2常规器材五、实验教学创新点1.在以往的教学中,默认了用同一块橡皮泥捏出的规则与不规则形状的体积是相等的。
此次我打破已有观念,探究将同一块橡皮泥捏成规则与不规则形状下排开水的体积是否相等,来验证“等积变形”的原理。
2.以往测量梨的体积是根据《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观察随着小石块的放入,水面慢慢升高,最终可以将小石块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但是学生很难将小石块与水这两种物体的体积建立联系。
我借助“等积变形”的实验,先测量出规则橡皮泥的体积,再读出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让学生发现橡皮泥的体积与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学生更容易将两种物体的体积建立联系。
让学生经历测量、计算得到具体数据,从而真正理解不规则橡皮泥、规则橡皮泥与它们排开的水的体积都是相等的。
最终学生接受无论是规则物体还是不规则物体,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六、实验教学过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课前:制造悬念,引发思考;2.课上:探索新知,解决问题;3.课后:设置疑问,拓展延伸。
(一)课前制造悬念,引发思考像橡皮泥、梨这些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物体,怎样求出它们的体积呢?课前我让学生预习了这一课的内容,学生能够说出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用排水法测量体积这两种方法,但是学生并不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原理,课上我带领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原理。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6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6篇)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首先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播放课件)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播放体积公式课件)2、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因年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训练。
3、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所述我制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4、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学情和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空心圆柱、圆锥容器、装有水的水桶。
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实验操作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10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求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概念,会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但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思考。
2.讲解新知:介绍排水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原理。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排水转化的方法。
4.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知识点。
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排水转化的方法1.确定基准面2.测量水位差3.计算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4篇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利用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转化”的数学,探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橡皮泥、梨、量杯、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某邮政运货车,车厢是长方体。
从里面量长3米,宽2米,高2米,它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谈话导入1、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橡皮泥、梨、石头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2、出示大屏幕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橡皮泥梨师:我们一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师:大家想怎么解决呢?同桌两人讨论一下,一会儿我找人说。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求出体积。
师:把不规则的、可以变形的物品捏成规则的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求出体积。
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吗?显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呢?生:可以用排水法。
师:说一说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记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记下刻度,两次刻度的就是梨的体积。
师:他说的大家听明白了吗?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师: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体。
三、巩固练习1、出示大屏幕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没有量杯,只有长方体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体积吗?分析:题中告诉我们水的体积了吗?能求出来吗?知道总体积吗?怎样求?你会解答吗?2、练习九第8题读题,分析:这道题怎么做?3、把一个苹果浸没在一个枝头为1.2分米的正方体水箱中,此时水箱刚好满了,拿出苹果,水面高度为0.9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5设计说明1.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首先,我会准备一些不规则物体,如圆柱体、圆锥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规则物体的形状;其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规则物体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规则物体的特征;最后,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方便全班同学观察和交流。这些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法。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导入环节,我会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规则物体?它们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其次,在实验操作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不规则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想办法求出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伴讨论;最后,在总结环节,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心得,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这些互动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合作交流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心得、互相启发,增强学习动机。这些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二是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一、导入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们想象一下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物品,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等,它们并不都是规则的形状。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计算体积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体积的概念及计算体积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明确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计算体积的重要性,例如在建筑、工程、物理等领域中,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是非常关键的。
2. 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我们将介绍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已知公式计算,例如对于圆柱体、球体等,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求解;另一种是利用排水法、沙测法等实验方法求解。
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两种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将进行实践操作。
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公式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例,我们将通过实验方法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例,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求体积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和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应用。
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实践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及时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新课标(1)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新课标(1)一. 教材分析《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体积知识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体积求解方法。
但是,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解,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浸水和排算法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思考。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3.讲解:讲解浸水和排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4.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独立完成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方法和步骤。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原理:物体浸入水中,水位上升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准备一个容器,装满水2.将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水中3.取出物体,观察水位上升的高度4.根据水位上升的高度计算物体体积•原理:将不规则物体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1.准备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2.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容器中3.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4.得出物体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5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青岛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5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
2.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3.运用体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的讲解及理解;
2.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运用体积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向学生展示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猜测它的体积大小;
2.让学生讲出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
2. 概念讲解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积;
2.给学生讲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
3.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体积概念。
3. 实战演习
1.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不规则的物体,测量它们的体积;
2.互相交流比较,看看结果是否相同。
4. 综合应用
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体积概念解决;
2.引导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5. 总结回顾
1.让学生自己总结体积概念及测量方法;
2.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疑问;
3.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展望下一节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长度、面积等基础概念;
2.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3.学生需要注意测量精度,尽可能减少误差。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及测量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和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积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7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7: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和步骤。
2.能力目标:能够独立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计算出准确的数值。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严谨、细致的态度,提高学生测量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它的体积。
2.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指导学生逐渐理解几何体积的概念。
2. 提出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应该如何做呢?”3. 呈现示范老师出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并详细演示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包括用升级容器测量其排水量。
其次,让学生计算出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找出一个不规则物体尝试进行测量,并计算其体积。
学生可以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5. 展示成果学生展示出他们自己测量出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并做出解释。
6. 辅助练习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巩固。
7. 总结课堂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堂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理解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概念,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了一些困难。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到必须要精确地测量的重要性。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课堂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
灰埠中心小学袁再容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逐步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本节课的教学意义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操作和实验贯穿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排水法”探究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运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学情。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来计算的。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学生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说教法和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我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特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动手动脑探索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下面,我将对每个环节的教学进行具体的说明。
1、故事引入、导出课题
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问学生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把石块放进去水面就上升了。
这样就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石块,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概念,并板书:不规则物体。
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很多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举例,比如梨、土豆、西红柿…并揭示和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索的兴趣,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一个实验:用量筒和水试一试、测一测石块的体积。
我让学生先在量筒里倒入一定的水,记下它的位置。
再把石块放进去,看看水位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明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石块的体积=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而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石块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
这也是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排水法”。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求体积。
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于是我马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又怎样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我把量筒换为长方体容器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第二个实验,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探索出方法应该问题不大。
这时我让学生观察:上升的那部分水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容易的看出来是长方体。
那长方体的体积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地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我再问:那石块的体积呢?这时学生茅塞顿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石块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X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在练习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这两题是对今天学习内容的很好的应用,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练习一是针对第一个实验设计的,练习二是针对第二个实验设计的。
学生有了实验的基础,就能很快地计算出西红柿和珊瑚石的体积。
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我故意提出:“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那我们现在用排水法来测量一块不规则的海绵的体积,行不行?”学生很快就会想到不行,让学生明白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课外拓展,请学生应用今天的知识去讨论:“如果我们面对的不规则物体是一粒小小的黄豆,或是一个不会沉入水里的乒乓球,又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这无疑又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学生很有兴趣在课后展开讨论,同时也把这节课向课外延伸,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华。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公式的来由和它的结构特点。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