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章教案doc

必修1.第一章教案doc
必修1.第一章教案doc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置。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通过图片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3 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其他星球为什么没有生命?与地球对比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儿歌,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请看投影(PPT)“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无数小眼睛……”

生:熟悉或者不熟悉

师:请同学闭上眼睛,结合自己平时媒体上介绍的宇宙,想象一下自己遨游在太空中,自由飞翔。

生:自由想象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行星与恒星的图片,进而引出天体的概念--天体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例如恒星(包括太阳)、星云、行星(包括地球火星)、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等。

师:天体不是独立存在,宇宙中有很多天体,大家一起共同组成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

对天体系统的级别进行介绍。(PPT)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天体系统层次的填图。

生:思考并填图

过度:展示八大行星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向学生讲述冥王星退出太阳系的资料。

板书: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请学生比较地球和其他星球的不同之处,并总结规律

板书:2. 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过渡:播放充满生机地球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归纳总结。师:(PPT)

板书: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1.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生命存在的条件:

1. 合适的温度

2.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 液体水

板书:2.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宇宙环境:

1.太阳光照的条件比较稳定

2.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板书:3.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思考:除上述条件外,地球还具备了什么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最后画龙点睛(PPT)。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

2. 天体系统

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2. 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1.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2.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3.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情景的假设、活动、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读图、分析、归纳、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1)能了解太阳辐射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能量源,太阳活动的特征和主要规律。

2)能运用辨证的思想理解太阳活动、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3)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探索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共同探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培养广阔的胸怀。

2) 并运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形成科学的辨证的宇宙观、世界观。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辨证的思维看待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应用案例分析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等方法,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及总结归纳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宇宙中的物质以天体的形式存在,由于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

2、【情景导入】:我们做个实验

同学们闭上眼,能看到东西吗?

睁开眼蒙上黑布,又能看到什么?为什么?光从何来?

可见太阳的重要性。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宇宙中即普遍又特殊的天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我们这节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讲授新课】我们对太阳知多少?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阅读并思考“太阳的物质组成、表面温度、热量来源” 观看图片并讲解:

4.【板书】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观察图 1.7 ,由学生描述太阳在哪些方面为地球提供能量。并分组讨论举例哪

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5.【归纳】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播放收集的图片

【板书】随堂小结:

6、【设问】太阳通过什么影响地球的? 其实就是——太阳辐射(解释概念)

7、【引导】 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阅读下图及图1.9并思考

1)1-3、3-10、11-12月份:从赤道到两极的太阳辐射量有什么变化特点? 2)由低纬度向两极的自然景观和生物量有什么区别?

(1).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为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提供光、

热等资源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普通恒星 *主要成分:氢和氦 *表面温度:6000K *热量来源:核聚变过程

太阳辐射的

8、【归纳】: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表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和生物

量的不同。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递减;

2)由低纬度到两极的年平均温度逐渐降低 3)自然景观由低纬度向两极发生改变; 4)生物量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9、【板书】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案例引入】太阳对整个地球都有影响,而且大部分都是较缓和和正面的,但有时太阳

对我们的影响会比较剧烈并且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的生活甚至军事活动等。 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要了解个中原因,我们先了解太阳的结构(太阳结构图)分成日冕、色球、光球层

【画示意图】(一)太阳的大气层

10、【展示图片】展示太阳黑子图,仔细观察太阳表面 11、由太阳黑子图引出太阳活动的定义,以及引出耀斑——并说明耀斑的特点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

12、我们把影响埃及的干扰称为磁暴现象,由太阳活动带来大量电子引起的,并有可能引起极光、通信中断等。这都是带电粒子闯进电离层引起的。

13、【承转】除了上述影响外还有没别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观察一组图片并一起来分析:

太阳辐射量

从内到外:日冕、色球、光球层

1、光球层—黑子

2、色球层—耀斑

3、日冕层的“太阳风”— 高能带电的粒子流

【展示图片】

14. 【设疑】据了解这些影响并非经常发生,似乎有规律可寻,那太阳活动规律是怎样?太

阳活动会可能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吗?请同学们根据太阳黑子活动与降水关系图找出黑子、耀斑的发生规律并讨论对降水的影响。

【归纳】

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

2、 黑子、耀斑的变化周期大体为11年。

3、 三个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

1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很多,科学家们还发现,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许多方面,请同学们回去继续搜索,我们将搜集并进行交流……

【板书】

【提问】 【归纳】: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学会绘制、分析基本的地理图型,提高地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4)使学生掌握计算地方时的方法,并且利用生活事例,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认识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地美好和快乐。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教学方法:

对于本节教材的处理,可以先讲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接着讲运动的地理意义。在分析地球运动的规律时,可以利用课本的活动题,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来明确。而“恒星日和太阳

太阳活动

(1)概念 (2)类型 (3)标志

黑子 耀斑

(4)特征

周期性:11年 整体性

(5)影响 补充:相关性

降水量 自然灾害

日”这一难点,可以运用图解的方法,以“三点共线”来分析。本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当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时间计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以专题训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图)

师: 毛泽东主席有一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种情况可能吗?学了今天的课程我们就明了了。上两节,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处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的金星和火星之间,我们可以看出,它与其他的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而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二)讲授新课

师: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绕太阳公转,所以说,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那么自转和公转分别具有哪些的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板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地球的运动

公转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师: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同学们,可以在教材中把这两个定义划起来.要注意的是,自转是绕自转轴,而公转是绕太阳,旋转的中心不同,同学们把“自转轴”和“太阳”这几个字圈起来。

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结合手势教学)有带地球仪的同学也可以拿出来示范一下。地球是怎样自转?

生: 绕轴旋转.

师:(指出地球仪的自转轴)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仪就是绕着这一根轴转动,简称地轴. 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根据地球仪的转动,我们可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生:从左向右转动.(预设)

师:在地理的描述中应使用正确的术语.同学们可以从图上再判断一下.

生:自西向东转.

师: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文中的读图思考,结合图1.14,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

方向是怎样的.自己在纸上划出示意图.

师:(引导)我们通常看到的时钟是做顺时针运动.可以看一下地球仪的转动.(教师示范)

生: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上看,地球是做顺时针旋转.

师:回答得很正确. 下面我们看一下ppt: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

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上看,地球是做顺时针旋转.同学们可以把这三个示意图划在课文的空白处.

板书:

(三)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师: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那地球自转的周期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7页“地球自转的周期”部分,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

(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地球从E1运动到E2时,T1为一个恒星日.地球已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生:360°。

生:23小时56分4秒。

师:同样,地球从E2运动到E3 ,T2是为一个太阳日.一个太阳日呢?

生:360o591。

生:24小时。

师: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为什么?

生:因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度恰好是360°,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59′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后,到达E2,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 (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E1-E2为恒星日。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 ) 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3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E1-E3为太阳日 , 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59′。所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而不是太阳日,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是指太阳日。由于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了591,所以在时间上多出3分56秒。

师:同学们可以看这个表格(ppt).恒星日是真正的周期,而太阳日是实用周期,太阳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反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那我们如何描述某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呢?

板书:

恒星日: 360° 23小时56分4秒

2.周期太阳日: 360o591 24小时

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速度描述要从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进行。下面看教材第14页的读图思考,回答旁边的问题。

师:(结合ppt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看这幅图。在图上可以看到,A、B、C三点在不同的纬度上,一个小时后,都运动到相应的点A′、B′、C′上。A、B、C的角速度相等,都是15°/h。但是从图中红色弧线的长度明显可以看出, ABC的线速度不相等,其中AA′最大、CC′最小。一个小时的角速度是15°,在赤道越过的弧长是1670km,那一天24小时,就是40080km了,所以说毛泽东主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绝对有可能的。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地球自转速度的规律:线速度, 因纬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度/小时。在极点上,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0。同学们可以把这个规律抄下来。教材第14页的阅读,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自己去了解一下。

板书:

角速度

3.速度

线速度

师:下面我们按照学习地球自转的思路学习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同学们,读图1.18

及相关文字,填写第15页活动的表格。

板书:

(四)公转

运动形式旋转中

周期

速度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

公转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好表格。

生:略。

师:来,我们先看ppt进行分析,再看看这个表格是否填对了。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公转的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所以可以近似说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

生:太阳。

师:这个我们在对地球公转的定义中也已经提出了。那从图中红色的小箭头(用鼠标进行指出),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它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周期,我们知道它有两个自转周期,一个是太阳日,一个是恒星日。那地球围

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长度是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我们知道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只是椭圆其中的一个焦点,那么地球公转时就有一个点是距离太阳最近的点,也就是近日点,一个点是距离太阳最远的点,也就是远日点。近日点大致是在1月初,远日点大致出现在7月初。这个大家可以在课本的第15页的第二段的找到并划起来。从这个图上大家也可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的变化,所以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变化的。大家可以理解吗?

板书:

师:我们可以用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解释。大家看一下这一张示意图,我们刚才了解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行,S是太阳,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地球在E1 E2距日的距离是不同的。地球在这个轨道上运动,它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必须是相等的,如图中的阴影部分(教师应用鼠标指出),显然,E1 到E2和E3到E4的弧长是不一样的,所以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变化的。近日点(1月初),日地距离为1.471亿㎞,角速度为61′/d,线速度是30.3 ㎞/S。远日点(7月初),日地距离是1.521亿㎞,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S。这些数据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但要记住地球在近日点时的速度比远日点快。大家可以用“近快远慢”注在旁边来记忆。现在大家就知道这个表格怎么填了(校对学生所填的表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16页的活动第3题,还有图1.19,小组讨论2分钟,我们再请几位小组代表说一下看法。大家要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展开讨论。

师:好,有没同学自愿起来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略。

师:好,大家都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复述题目),第一个自然现象我们从图1.19也可以看出,北极星附近星辰做有规律的绕圈运动,就跟我们日常看到的,清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每天都一样,看起来太阳也是在做绕地球运动。我们知道在这些都是和地球的自转以及天体的相对运动相关。由于地球在自转,而人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而是看到天体的相对运动,即星辰做这样有规律的绕圈运动。看了第二题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它说的是夏半年和冬半年的天数不一样,一看到“夏半年”和“冬半年”这几个字,我们就应该马上这可能要用地球公转的知识来解释,看到“日数”我们就应该想应该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知识。地球一边公转,同时还有自转,夏半年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的速度比较慢,也就是说地球在夏半年公转轨道上停留的时间略长,而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因而日数会比较多。相反,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的速度比较快,日数就相对

比较少。大家明白了没有?这个大家也可以结合第15页的图1.18来理解。从图1.18,我们知道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可我们这里为什么却是夏季?大家回去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

2.太阳光照与晨昏线的关系

3.昼夜交替的周期

(二)时差

1.产生的原因

2.计算

B地的地方时=10时26分(4分×40 °)/1°= 7时46分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4分×经度差)/1°

B地的经度=120°W ( 1°×36分)/ 4分= 111°W= 111°W

B地的经度=A地的经度±(1°×时间差)/ 4分

3.区时

4.特别的计时方法

5.国际日界线

(一)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都是从它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来学习的.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题思考题,“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可我们这里为什么却是夏季?”现在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略。

师:图1.18看起来比较不明显,我们可以看这一幅图(ppt)。我们知道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但是太阳的直射点是在南半球(以鼠标进行指出),所以此时南半球是夏季,而北半球就是冬季。同样,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但是太阳的直射点是在北半球(以鼠标进行指出),所以此时北半球是夏季,而南半球就是冬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板书: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二)新课导入

师:下面我们来看这一副图,我们知道这是什么图?

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图。

师:恩,非常正确,可是这边有一个疑问。麦哲伦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大家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地球上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日复一日,白天—黑夜—白天,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白天过后为什么会是黑夜,黑夜的尽头为什么又会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

(一)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

生:略。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这个就是昼夜现象。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每一个半球都轮流地经历白天、黑夜,也就是昼夜交替,且周期恰到好处,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大家可以把个抄在旁边的空百处。

板书:

2.太阳光照与晨昏线的关系

师:(结合ppt)由于日地距离非常遥远,所以我们可以把到达地球上的太阳光线近似看成是平行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在图上稍微指出)。这幅图(ppt),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夜半球即将进入昼半球,故这条线是晨线。相同的原理,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昼半球即将进入夜半球,

故这条线是昏线。同样的,大家看这幅图,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这是南极上空还是北极上空?

生:略。

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向是顺时针,“南顺北逆”,所以这个是北极,可以判断AB 是晨线,BC是昏线。

板书:

3.昼夜交替的周期

师: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1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板书:

(二)时差

1.产生的原因

师:(结合ppt中的图:太阳光照与晨昏线的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太阳。所以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而且东边的时间总是比西边的时间早。以我们可以总结时差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①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②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③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这个大家可以抄一下。

板书:

2.计算

师: 又因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o/小时,所以经度每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如相差1o,则地方时相差4分钟。大家先算一下这两道题目,我们也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一下。

生:略.

师:1、A地为10时26分,经度为120°E,B地经度为80 °E,求B地的地方时。这是一个求地方时的题目,我们应该先算出A、B两地的经度差,再按照经度相差1o,则地方时相差4分钟来计算。

板书:

B地的地方时=10时26分(4分×40 °)/1°= 7时46分

师:我们可以总结一个公式。

板书:

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4分×经度差)/1°

师:因为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东边的时间总是比西边的时间早。所以往东是加时间,往西减时间。第二题是求经度,我们应该先先计算出A、B两地的时间差,再求B地的经度。

板书:

B地的经度=120°W ( 1°×36分)/ 4分= 111°W= 111°W

师: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个公式。

板书:

B地的经度=A地的经度±(1°×时间差)/ 4分

师:东经用“+”,西经用“-”。大家明白了吗?可以把这两个公式抄下来。

板书:

3.区时

师:大家看一下第17页的第一段。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这是人为规定的。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那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东西跨5个时区,那我们每次听到的收音机报时都只说北京时间几点整。这个就是特别的计时方法。

板书:

4.特别的计时方法

师:美国的领土东西跨度也很大,它是采用不同的区时,而我们中国是采用统一的区时,全国目前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要注意的是,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所在的经度,而是北京所在的东8区区时,北京的经度是1160E。朝鲜是采用东部区时,有的国家是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0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印度。我们再看一下图1.21会发现什么?

生:略。

师:我们发现差不多在东西十二区有一条国际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越过日界线,日期要改变:从东到西,日期加一天,从西到东,日期减一天。这是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板书:

5.国际日界线

师:我们再细看一下图中的这条线(ppt),它并不是完全就是按1800经线,而是部分弯曲。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略。

师:如果按完全按1800经线,那俄罗斯一个国家的时间有时候就会被分成两天,会造成极大的不便。在大洋州部分也是一样的。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第18页的活动。下面我们把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以及地球的自转运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地方时:因经度而异的时刻,小时/150 , 4分钟/10;时差: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国际日界线: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减一天(左→右),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加一天(右→左).

现在我们再来看刚才的一个问题:麦哲伦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

生:略。

师:因为他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时经过180时没有加上一天。还有一个问题大家要注意,不要混淆时区和区时。首先,我们要明确全球一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经度是15°,也就是在这15°的不同经度范围内,地方时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记时上是一样的。我们把这15°的经度范围称为时区,而这人为规定相同的时间称为区时。也就是说,时区指的是时间。那么,同一时区的区时我们人为地把它划为相同,不在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是不同的,我们以哪一条经线作为整个时区记时的标准呢?我们是以时区中的中间的经线地方时作为统帅这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在一个时区中,最边缘的两条经线与中央经线相差了7.5°的经度,地方时上差了半小时。

下面大家做一下这一道练习.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略。

师:(复述题目)假如这艘船原来是在东十二区,当那里12月30日12时时,18另一侧的西十二区是什么时间?

生:12月29日12时。

师:那再过5分钟,根据“往东加时间”的法则,应该是12月29日12时5分。假如这艘船原来是在西十二区,那当那里12月30日12时时,18另一侧的西十二区是什么时间?

生:12月31日12时。

师:同样,根据“往西减时间”的法则,应该是12月31日11时55分。所以是选A。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课堂总结。

1、昼夜更替

成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以及地球的自转运动

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周期: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

2、时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异的时刻。1小时/15。4分钟/1。

时差: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国际日界线: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减一天(左→右),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加一天(右→左)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布置练习,我们下节课再来讲解.下课.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

2、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现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同学的经验谈地震时的感觉,引入地震波,结合教材的插图说明其分类、特点;

2、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运用比较法个内部和外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

2、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3、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4,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板图分析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学生回答:略。总结: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讲授新课】(多媒体显示课题)设问: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学生回答:都没有。提问:既然都没有那你想了解地球先生的身体结构吗?人类是怎样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知识讲授)

【教师精讲】(知识拓展):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尽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以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将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好差。我们也可以在地球的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的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的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板书】:1、地震波

【教师精讲】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师:回答得很好。那我们先来看一下地震波的运动图,观察地震波的运动图的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 师:那

我们先来看下纵波和横波的运动形

式,想想纵波和横波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板书】 纵波(P 波):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 波):速度慢,固体介质;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投影】

【教师精讲】 总结: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板书】 3、圈层的划分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 【投影】

【教师精讲】 讲述: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 类

特 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

较慢

固体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板书】(

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教师精讲】小结: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

(km)

特征地理意义地壳硅铝层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

900

2900

515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硅镁层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岩浆和地震

下地幔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磁场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教师精讲】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氧和氮),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知识点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________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 知识点二、物体和质点 1.实际物体: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并且运动过程中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________。 2.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把它简化为一个有________的物质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对质点的理解 (1)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质量”,但是质点没有大小、体积、形状,它与几何中的“点”有本质区别。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3)可将物体看成质点的几种情况: 知识点三、参考系 1.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________,这个用来作______________就叫做参考系。 2.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的选取是________,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把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选择参考系的意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首先选好参考系,对于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观察到的运动情况可能不相同。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1)选取参考系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 (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在实际问题中,参考系的选取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基本原则。 (3)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物体的运动,都应该明确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 (4)在同一个问题当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时,必须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5)无论物体原来运动情况如何,一旦把它选为参考系,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知识点四、坐标系 1.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________及位置的________。 2.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________、平面内,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________及单位长度,标明坐标单位。 题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⑶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 ⑶非负奇数;⑷某校2011级新生;⑸血压很高的人; 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4?A,等等。 练:A={2,4,8,16},则4∈A,8∈A,32?A. 8.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空集不是无;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可以将集合想象成一个装有元素的袋子,而空集的袋子是空的,但袋子本身确实是存在的。 用符号?或者{ }表示。

重庆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全套教案

集合教案设计 数学科学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学能运用数学语言将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结构表示出来.符号化、形式化是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数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习用形式化语言去表述、解释、解决各种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章共分两大节。 第一大节,是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本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入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接着给出了空集的含义。然后,学习了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 第二大节,是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节首先从观察集合与集合之间元素的关系开始,给出子集、真子集以及集合相等的概念,同时学习了用维恩(Venn)图表示集合。接着,学习了交集、并集以及全集、补集的初步知识。 本章的最后安排了一篇介绍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自学成才的华罗庚” 。安排这篇阅读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精神。 二、地位及作用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习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三、教学目标 本章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1.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5.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详细教案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 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Put up your hands) 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 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 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人的生殖和发育 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 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 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 好,第二题,某某 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细胞分裂和分化 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还有相关的骨骼肌细胞。请坐 第二问,你每天学习的时候需要哪些细胞 太多了,它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破坏淋巴细胞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这样的特定细胞受损而致病的。。。。 例如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的话会导致听觉发生障碍。 第五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20200225110552)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这学期本人担任高一三个班的物理,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 果,我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 法方面相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都有明显提高,因而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 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 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 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通过一周的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属于0基础,所以面对的挑战比较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强个学生基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同等条件下,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二、教材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总共五章,包含了运动学,力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今年是第四年新课改,其突出了四个特点:注重基础性、体现现 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教材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 进而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高考中,必修一 是一个重中之重。 三、教学进度安排: 1-5周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6-9周第二章力 10-11周第四章物体的平衡+期中考试及复习 12-18周牛顿运动定律 19-20周期末考试复习 四、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的任务是带领学生在高一上学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习物理兴趣,为高二和高考做好铺垫。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以及把握好重点, 在这个基础上,有意思继续深化知识与问题的深度,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规范、答 题规范及学习习惯。为此通过平常习题,周测,月测,半期测, 期末测反应出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稳步提高整体学生水平。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 2)看下面的图片,我们应该如何判断静止或者运动呢?

现在,我们坐在座位上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一、机械运动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定义) 思考:我们把地球当成静止的所以我们静止的,可是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自己没动吗?那么我们到底动没 动啊?

为了解决之前的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二、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解释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考点提醒:参考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一.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 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自燕山中学; 省溧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 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 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省溧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 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 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 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 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Λ,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Λ,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Z , {}Λ,,,210±±=Z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 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质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 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 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 “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 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 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 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 ?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 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 想化物理模型。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 .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 ?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 ?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 .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 ?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 .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及其表示》教案(第2课时)

课后训练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课本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形与数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研究函数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在研究图象时,又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课本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了逻辑顺序上的变化.这样处理,主要是想较好地衔接初中的学习,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三维目标 1.了解函数的一些基本表示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树立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提高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3.会用描点法画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培养学生应用函数的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4.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感受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和映射概念中的作用,提高对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的进一步认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和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映射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作者:张新军 导入新课 思路1.语言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同样的祝福又有着不同的表示方法.例如,简体中文中的“生日快乐!”用繁体中文为:生日快樂!英文为:Happy Birthday!法文是Bon Anniversaire!德文是Alles Gute Zum Geburtstag!印度尼西亚文是Selamat Ulang Tahun!……那么对于函数,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示方法呢?引出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思路2.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函数值的求法,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判定方法,那么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初中学过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图象法和列表法各是怎样表示函数的? 讨论结果:(1)解析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方法叫做解析法,这个数学表达式叫做函数的解析式. (2)图象法:以自变量x的取值为横坐标,对应的函数值y为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个点,这些点构成了函数的图象,这种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3)列表法:列一个两行多列的表格,第一行是自变量的取值,第二行是对应的函数值,这种用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应用示例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地球自转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 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 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哥白尼的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理论,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好像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像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歌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

必修1.第一章教案doc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 置。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通过图片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3 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其他星球为什么没有生命?与地球对比 教学方法: 列表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儿歌,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请看投影(PPT)“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无数小眼睛……” 生:熟悉或者不熟悉 师:请同学闭上眼睛,结合自己平时媒体上介绍的宇宙,想象一下自己遨游在太空中,自由飞翔。 生:自由想象 【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行星与恒星的图片,进而引出天体的概念--天体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例如恒星(包括太阳)、星云、行星(包括地球火星)、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等。 师:天体不是独立存在,宇宙中有很多天体,大家一起共同组成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 对天体系统的级别进行介绍。(PPT)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天体系统层次的填图。 生:思考并填图 过度:展示八大行星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向学生讲述冥王星退出太阳系的资料。 板书: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请学生比较地球和其他星球的不同之处,并总结规律 板书:2. 八大行星结构特征 过渡:播放充满生机地球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师归纳总结。师:(PPT) 板书: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1. 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生命存在的条件: 1. 合适的温度 2.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 液体水 板书:2. 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宇宙环境: 1.太阳光照的条件比较稳定 2.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板书:3. 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思考:除上述条件外,地球还具备了什么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最后画龙点睛(PPT)。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 2. 天体系统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

第一章 集 合 1 、1、1集合的含义 【探索新知】 在小学、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集合”一词。 例子: (1)自然数集合、正整数集合、实数集合等。 (2)不等式0722>--x x 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方程0232=+-x x 解的集合。 (4)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5)二次函数2x y = 图像上点的集合。 (6)锐角三角形的集合 (7)二元一次方程12=+y x 解的集合。 (8)某班所有桌子的集合。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集合的概念。 问题1、从字面上看,怎样解释“集合”一词? 2、如果上面例子中的数、点、图形、数对和物体等称为“研究对象”,那么集合又是什么呢? 1、集合、元素的概念 再看例子 (9)质数的集合。 (10)反比例函数x y 1=图像上所有点。 (11)2x 、2 y xy +、22y - (12)所有周长为20厘米的三角形。 问题3、从集合中元素个数看,上面例子(1)(2)(4)(5)(6)(7)(9)(10)(12)与例子(3)(8)(11)有什么不同? 2、有限集和无限集

指出: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Cantor (1845~1918)在十九世纪创立的,集合知识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为进一步研究数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集合、元素的记法 问题4、(1)集合、元素各用什么样的字母表示? (2)N 、)(+*N N 、Z 、Q 、R 等各表示什么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阅读教材填空: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 , 就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__ ____,读作“______ _____”. 用∈或?填空: 1、6______N , 23-______Q , 31_______Z ,14.3_______Q π_______Q , 2、设不等式012>-x 的解集为A ,则 5_______A , 3-_______A 3、012=+-y x 的解集为B ,则)4,1(-_______B , )3,1(_______B , 2-_______B 问题5、元素a 与集合A 有几种可能的关系? 集合的性质 ① 确定性: 例子1、下列整体是集合吗? ①个子高的人的全体。②某本数学资料中难题的全体。③中国境内的海拔高的山峰的全体。 2、集合A 中的元素由∈Z,b ∈Z)组成,判断下列元素与集合A 的关系? (1)0 (2 (3 ②互异性: 例子、集合M 中的元素为1,x ,x 2-x ,求x 的范围?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教材分析 教科书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本章以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和线索,结合基本概念等化学基础知识,将实验方法、实验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全章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则是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作为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作为对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 因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以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包括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主要内容,也包括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章是高中化学的第一章,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有关实验的要求,不可能在本章一步达到,这些要求将在整个必修化学的教学中逐步完成。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初中相关实验、预习本节内容,让学生获取实验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强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亲自实践让学生体验注意实验安全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注意实验安全对做好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 [提问]我们都知道,化学课上我们经常要做很多实验,那么化学学科与实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化学与实验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电子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件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课时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一情景导入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有“山 迎”“船行”这两种不同的感觉呢?为了生活和梦想,我们的祖先从远古就开始探索自然运动的奥秘.经过长期的探索,人们逐渐建立了描述运动的概念,并不断寻求探索运动问题的方法,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与运动有关的奥秘. 二课标点击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其作用,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 3.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三课前导读 要点1 质点 1.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突出“物质具有质量”这个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称为质点. 2.一个物体能否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 3.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度,对实际物体简化,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我们总这样描述物体的运动,例如“他向我们走来”“车急驰而去”“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在这些描述中,我们并没有考虑“他”的高矮胖瘦、“车”的型号款式,我们也没有特意去想“月亮”或“地球”是个庞然大物,这样合理吗? 1.将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 (1)当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物体上任何一点的运动情况都能反映物体的运动,物体可看成质点. (2)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无影响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大小相对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可忽略不计,故可视为质点.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或物体虽转动但不研究转动及转动的各个部分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2.质点与物体的异同.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没有体积,没有大小,也不是几何上的“点”,是一个与物体质量相等的,不占空间的抽象模型. 特别提示: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是由问题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物体的大小决定的.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时可看作质点,有时则不能. 1.下列关于质点的概念正确的是() A.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 B.只要物体运动得不是很快,就一定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C.质点是把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

最新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1)

必修一第一章预习教案(第1次)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泉州市第九中学; 五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