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类以及对鱼类的不同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浮游生物指的是水中漂浮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菌等,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水环境中,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借助浮游生物可以识别水质浮游生物是水体中的生态指示物,可以通过对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进行观察和分析,判断水质的情况。

比如,如果水中浮游植物增多,那么可能是因为水中富含过多的养分,这是水质污染的一种表现。

如果水中浮游动物减少,那么可能是因为水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过了它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一种水质污染的表现。

通过浮游生物的监测和识别,可以及时了解水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整个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游植物是水肥合一概念中的一部分,浮游植物又是浮游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浮游动物又是许多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浮游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类似于草原上的植物和动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将太阳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能量,为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3. 浮游生物对水体中养分循环的影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水体中的养分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阳光转化为有机碳和氧气,释放的氧气又可以促进水中的氧气循环。

而浮游动物则会将水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再将之还给水体中的微生物和植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浮游生物对水体中养分的循环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也是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也有可能对水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例如,当浮游植物大量增多时,会导致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破坏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对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水中浮游动物数量减少时,会导致食物链的破裂,降低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浮游生物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

浮游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水中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支持水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的环节。

同时,浮游植物所包含的叶绿素a等色素,也是水体环境中的一项多样性指标,可以直接反映出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浮游动物则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包括浮游动物浸没水平和浮游动物食物网。

浮游动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同时,浮游动物的食物网也对水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种类起到间接影响。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水体中的养分含量不断升高,这就给水体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浮游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硅等养分的利用直接反映着水体环境的富营养化程度。

富营养化改变了水体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与物种的数量和密度、群落的稳定性、养分丰度等相关。

由于浮游植物具有快速生长和繁殖的能力,在富养分环境下,极易引起浮游生物的暴发和形成藻华现象,影响水域中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浮游生物作为水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生物指标,对水体生态环境状况有着直接影响。

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总量等指标是反映水体营养状况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同时,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含量也是反映水体环境健康状况的直接指标之一。

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也是反映水体健康状况和水质级别的重要指标之一。

浮游生物对水体水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浮游植物的繁殖和死亡会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呼吸作用增加和有机物的分解,同时,浮游动物也会将静态物质转化为溶解态物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水质。

同时,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种类组成会对水体抗污染能力起到重要的影响,浮游生物对水体底泥、沉积物的生物降解和去除作用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浮游植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浮游植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

浮游植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浮游植物是指那些在水体中漂浮生长的微小植物,如藻类和浮游植物。

它们在水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鱼类和水环境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其次,浮游植物对水环境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游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如氮和磷,减少了水中的富营养化问题,
防止了水中藻类过度繁殖导致藻华爆发的现象。

它们还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氧气,维持水体中氧气含量的平衡,保证水中生物的呼吸需求。

此外,浮游植物也可以提供鱼类栖息和藏身的场所。

浮游植物形成的
丛林状结构,为鱼类提供了遮蔽和保护,在防止捕食者攻击的同时,也为
鱼类提供了繁殖和繁衍后代的适宜环境。

此外,一些浮游植物会产生毒素,称为藻毒素。

当水体中存在含有藻
毒素的浮游植物时,鱼类摄食这些浮游植物可能被毒素所感染,导致鱼类
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在水域养殖鱼类时,监测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藻毒
素浓度非常重要。

浮游生物形态学及其与渔业和水产业的关系

浮游生物形态学及其与渔业和水产业的关系

浮游生物形态学及其与渔业和水产业的关系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数量和分布情况既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渔业和水产业的发展。

因此,深入了解浮游生物形态学及其与渔业和水产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浮游生物形态学概述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

其中,浮游植物主要为海藻、硅藻和蓝绿藻等,而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虫和浮游水母等。

浮游生物的大小多数为微小,靠浮力维持在海水中,并往往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特征。

一些浮游生物,如底栖性和游泳性的甲壳类动物,其外骨骼庞大、强度高、形态复杂,其形态与游泳能力密切相关;而有无腕状或触手状附肢等细节则往往决定了浮游动物的食物类型和摄食方式等诸多生态习性。

二、浮游生物与渔业的关系1.浮游生物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是各种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资源。

构成海洋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并向上层生物提供营养。

而浮游动物则是其它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对渔业资源产量和结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渔业开发对浮游生物的影响随着渔业对近海海域的开发,人类对浮游生物的利用程度明显加大,直接的捕捞、养殖、底虾渔等虽是针对大型海洋生物群体的开发手段,但均对浮游生物产生了威胁。

此外,水体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浮游生物的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对渔业资源的发展和利用提出挑战。

三、浮游生物与水产业的关系1.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调控浮游生物在养殖用水中的存在,一方面会增加养殖效果,成为宝贵的生物源,但另一方面,其遗留下的废水往往会加剧养殖池塘水质的污染。

因此,水产业对于浮游生物的提前预防、监测和调控至关重要,可以减少浮游生物在养殖水中的寿命和数量,从而保障养殖环境和生产安全。

2.浮游生物作为水产养殖基础浮游生物在水产养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生物资源。

以海水养殖绿藻来说,其需要海水中富含的形成藻细胞的养分元素,这与海洋食物链中的浮游生物生长和分布密切相关。

浮游植物2

浮游植物2

浮游植物对鱼及水质的影响 2003-12-9 牡丹江农业信息中心1 微囊藻包括铜绿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喜生长在温度较高(28——32℃)和碱性较重(pH 值8——9.5)的水中,因此多在夏、秋季旺发。

当在1升水中有50万个群体以上时,水中溶氧往往不敷其需要,而会自身大量死亡。

藻体死亡后,向水中释放大量毒素,对鱼类生长非常不利,甚至毒死鱼类。

防治方法:(1)经常加注新水,不使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注意水的pH值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可控制微囊藻的繁殖。

(2)对已发现有微囊藻的池塘,在形成初期可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连续2次即可杀灭,下药后适当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

(3)微囊藻繁殖过多,已布满全池时,可在下风处先用竹杆将藻加以固定,然后用1克/立方米硫酸铜溶液集中泼洒。

注意此时硫酸铜用量应控制在按0.7克/立方米浓度全池泼洒时所需用量的1/3以内。

坚持用药5——7次,可将藻全部杀灭。

在有条件的地方,用药后6小时左右更换池水的1/3。

如条件不允许,则一定要开动增氧机连续增氧4——6小时。

如巡天气突变则应停止用药并加注新水或增氧。

2 甲藻在池塘中对鱼类产生危害的甲藻有多甲藻和裸甲藻,它们喜生长在含有机质多、硬度大、呈微碱性的水体中,以温暖季节较多。

甲藻对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如果水温、pH值的突变,都会大量死亡。

这两类甲藻在繁殖过程中和死亡后,可产生多种毒素,引起鱼类的神经麻木、代谢失调及呼吸障碍、最后导致鱼类死亡。

防治方法:(1)根据这两类甲藻对水温、pH值等环境条件突变,都会促使它们很快大量死亡这一特性,当其大量繁殖时,可及时进行换水,使池水的水温和水质突然改变而抑制其繁殖。

(2)用0.7——0.8克/立方米硫酸铜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甲藻。

3 丝状绿藻丝状绿藻俗称“青泥苔”。

春季随水温上升,在池塘浅水处开始萌发,长成一缕缕绿色的细丝,矗立在水中,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形成一团团的乱丝,浮进水面,幼鱼游入其中,往往被乱丝缠住游不出来而造成死亡。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对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在水中生活、繁殖和存活。

浮游生物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影响水体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浮游生物对水体生物链的影响。

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的一级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浮游植物是水中最主要的一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将阳光转化为植物中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是其他生物的生存必需品。

而浮游动物则以浮游植物为食,将植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从而为水中的食物链提供更高层次的营养。

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它们的数量和活动能够影响整个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浮游生物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浮游植物对水中无机磷、硝酸盐和硅酸盐的吸收和利用。

浮游植物需要大量的营养盐来维持生长和繁殖,特别是硝酸盐和磷酸盐是浮游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通过摄取浮游植物体内的营养盐来满足自己的生长和繁殖需求。

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和活动会影响水体中营养盐的分布和含量,对水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和生物生长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进程加快,引起大量污水排放、化肥农药使用和水体污染,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盐过量、有机物质浓度过高、水体的透明度减少,对浮游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严重的影响。

污染物的排放还会导致水体中的溶氧含量减少,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

池塘浮游动物有哪些

池塘浮游动物有哪些

池塘浮游动物有哪些
池塘浮游动物有哪些
池塘浮游动物是水体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生物群体。

是池塘最常见的一类生物。

在池塘景观中,池塘浮游动物可以丰富池塘的色彩,增强水的活力,促进池塘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创建美丽池塘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池塘浮游动物包括四类:鱼类、虾虫类、藻类和轮虫类。

鱼类是池塘里的种类最丰富的动物,有鲤鱼、草鱼、青鱼、石斑鱼、鲶鱼等。

这些鱼类是池塘环境变动动态最强最具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生物群体。

虾虫是池塘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有苍蝇、水蚤、潜蝇等。

这些害虫可以食用池塘里的藻类、植物类及其他污染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藻类是池塘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包括海藻、水藻,绿藻,蓝藻等。

这些藻类可吸收水体的氮磷、铁、钙、锌、镁等重要元素,并向池塘分泌适量的氧气,维护池塘水体的生态环境。

轮虫是池塘中较为常见的节肢动物,如蛤蟆、蜗牛、乌贼等。

这些轮虫具有清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水质。

池塘浮游动物各自起着重要的生态学功能,但在池塘中也存在着多种外来物种的污染,严重影响了池塘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防止池塘浮游动物因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减少,应当对池塘加强管理,增加池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也要及时除去池塘水体中的有毒物质,为池塘生物提供优质的生存环境。

总之,池塘浮游动物是池塘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积极有效地防止外来物种的污染,才能更好地体现池塘景观的独特魅力,俨然一片池塘童话世界。

浮游生物有哪些 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有哪些 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有哪些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浮游动物是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

本文介绍一下浮游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谈谈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与影响,供参考。

一、浮游动物的种类与作用浮游动物的种类极多,有微小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栉水母、轮虫、甲壳动物、腹足动物、尾索动物等。

浮游动物大体可分为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三类。

它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

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二、浮游动物对鱼类养殖的影响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

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在浮游动物中,有部分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引起鱼病,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

如果浮游动物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

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甚至“全军覆没”。

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进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三、浮游动物的季节性化特征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C-28°C之间,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四、浮游动物与人工养鱼的关系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

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植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浅析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
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在水体中进行着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的转换。

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转换等方面对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的环境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浮游生物的生物量是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稳定水体的生态环境。

浮游生物的生物量也会受到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温度和酸碱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盐浓度会导致浮游生物种群的变化,从而造成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换具有重要影响。

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起源,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光能量,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供给其他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浮游生物也是其他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如鱼类、虾类等。

它们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维持着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如果浮游生物数量过多或过少,将会打破食物链的平衡,进而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浮游生物对水生态系统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浮游生物的生物量、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食物链转换等方面都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密切相关。

我们应该加强对浮游生物的研究,保护和维护好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上)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上)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上)李凤山【期刊名称】《当代水产》【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页(P73,76)【作者】李凤山【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在池塘混养鲤鱼、草鱼、鲫鱼、花白鲢时,池水由于轮虫过多,首先出现浮头死亡的是白鲢。

若池水缺氧,而池水中轮虫的数量比较正常时,因缺氧致死数量最多的鱼,是鲤鱼。

这与池水中不同的浮游动物数量有关。

通常池水里浮游动物有剑水蚤、松藻虫、轮虫、纤毛虫等,但这些浮游动物不容易用设备观察到。

首先,笔者介绍一下如何观察检测池水中的剑水蚤和松藻虫。

剑水蚤的幼体比较小,在池水的数量不是特别多时,我们白天不容易发现到它们。

可是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时,对池水中的溶解氧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趋光性,在晚上用手电筒,贴近水面照射池水,只需要10min左右时间,剑水蚤就会逐渐聚集成团状,松藻虫同样具有这趋光性。

如果剑水蚤的数量继续增加,清晨我们在池塘水边就可看到一缕缕的剑水蚤,它们会争夺池水中的氧气,鱼会因水中缺氧,新陈代谢减慢而食欲不振或浮头。

如果是放养夏花,刚好处于训台阶段,夏花去捕食剑水蚤,会影响到我们的训台工作。

池水长期处在低氧状态,鱼食欲不振,捕食虫的数量自然会减少,造成池水中的虫,总是不能被鱼吃完的现象。

请养殖鱼苗的朋友们,根据养殖周期长短,来决定是把它们留作自然生物饵料,还是杀灭它们后,到训台投喂饲料。

毕竟捕食自然生物饵料,鱼生长的速度,没有投喂饲料的生长速度快。

用显微镜检查池水中的轮虫、纤毛虫和原生动物时,我们要注意池水样品是什么时间所采取的。

在一昼夜里,池水最缺氧时所采的池水,最容易镜检到它们。

一般情况下,在清晨采取水样,采取地点是池塘的下风口。

如果是中午或下午采的水样,镜检到池水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大多数情况下,比夜间或清晨采取的(同在这个池塘采取的池水中)所含虫的数量少(池水恶化到了一定程度情况除外)。

池水在清晨和上午的时间里缺氧严重,到了下午,池水的缺氧程度有所缓解,镜检下午所采池水的操作方法,与清晨池水缺氧严重时,所采池水的镜检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浮游动物对鱼类的不同影响

浮游动物对鱼类的不同影响

浮游动物对鱼类的不同
影响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浮游动物对鱼类的不同影响
(轮虫)
(剑水蚤)
剑水蚤的幼体比较小,在池水的数量不是特别多时,白天不容易发现到它们。

可是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时,对池水中的溶解氧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趋光性,在晚上用手电筒贴近水面照射池水,只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剑水蚤就会逐渐聚集成团状。

松藻虫同样具有这趋光性。

如果剑水蚤的数量继续增加,清晨我们在池塘水边就可看到一缕缕的剑水蚤,它们会争夺池水中的氧气,鱼会因水中缺氧,新陈代谢减慢而食欲不振或浮头。

少有和不易被人关注的一种奇异现象:有时水中缺氧时,开启增氧机后会出现白鲢不在增氧机附近,偏偏到池塘四周浮游去吸氧,嘴巴一张一合的像在喝水,下颌拉得很长。

这是一种池水浮游动物过多的奇异现象:虽然池水中缺氧,鱼却不愿意在增氧机附近吸氧。

有人认为:因为池水中缺氧,轮虫等浮游动物也到了增氧机附近吸取氧,它们虽然不是寄生性的虫,但是鱼用鳃呼吸时,会把它们带到鳃里,鱼会感觉不舒服,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继而游开。

至于为什么首先是白鲢游走,随后才是其它的鱼,有人认为是,各种鱼的鱼鳃的结构不同而致。

池水中如果有了过多的剑水蚤等浮游动物应需灭杀,用什么药物来杀灭值得探讨。

最初鱼池杀灭浮游动物和虫类时,首选是有机磷类的杀虫剂;随后又普遍使用成本低于有机磷类的菊酯类药物。

但由于游动物和虫类产生了抗药性,这两种药物成分杀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近几年改用阿维菌素与伊维菌素的杀虫剂。

使用阿维菌素灭杀浮游动物和虫类时,虽然安全度很高,但单一的。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下)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下)

浅谈不同浮游动物数量对家鱼混养的不同影响(下)李凤山【期刊名称】《当代水产》【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74-75)【作者】李凤山【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再来说说笔者总结的,每1滴池水,镜检出不同数量的轮虫与纤毛虫,家鱼都有哪些不同反应。

当然,笔者记录的这些数据,会因为不同天气情况、水温变化、藻类组成的不同、用药频率的影响,而有差异,请朋友们灵活借鉴。

如果1滴池水中,镜检出5~10个虫,池水中的含氧量就已经受到影响。

这可以从鱼的吃饲料状况反应出来,在晴好的天气,早晨投喂饲料,来到料台前吃料的鱼会很少,甚至没有。

到了上午,随着藻类的光合作用,鱼逐渐恢复到比较正常吃料状况。

到了中午与下午,鱼吃料的欢跃程度好于上午。

如果池水中的藻类组成,是以大型鞭毛藻类为主的池水,鱼吃料状况会好一些。

在夏季里,遇到闷、湿、热天气,1滴池水,可镜检出10多个虫,一整天鱼的吃料状况都不会好,有时会出现暗浮头现象。

夜间,鱼浮头的时间会早于往日许多,第2d清晨会发现,鱼把叶轮式增氧机围得严严实实,此种情况就担心增氧设备与电力设施出问题。

如果轮虫数量进一步增加,1滴池水镜检出20个左右,恐怕增氧机要昼夜开机。

有时1滴池水能镜检出几十个虫,这不只是鱼把增氧机围得严严实实的问题了,会出现白鲢不在增氧机附近,到池塘四周浮游,嘴巴一张一合的像在喝水,下颌拉得很长。

如果不及时处理,还会有鲤鱼模仿白鲢浮游的可能性。

虽然池水中缺氧,鱼却不愿意在增氧机附近吸氧。

个人认为,因为池水中缺氧,轮虫等也到了增氧机附近吸取氧,它们虽然不是寄生性的虫,但是鱼用鳃呼吸时,会把它们带到鳃里,鱼会感觉不舒服,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继而游开。

至于为什么首先是白鲢游走,随后才是其它的鱼,我认为是,各种鱼的鱼鳃的结构不同。

池水中有了过多的剑水蚤,我们用什么药物成分来应对?这要从10多年前说起,在那个年代鱼池杀虫,首选有机磷类的杀虫剂;随后又普遍使用成本低于有机磷类的菊酯类药物。

浮游生物有哪些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有哪些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

浮游生物有哪些对鱼类和水环境有什么作用浮游生物是指在水体中漂浮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这些生物构成了水体中的浮游物质,对鱼类和水环境都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浮游生物是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浮游植物中的藻类是最主要的浮游生物,
它们具有广泛分布和快速生长的特点。

浮游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释放出大量有机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也可以
通过沉降作用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到深海中,从而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
影响。

此外,浮游生物还对水体中的营养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
影响。

浮游生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和营养物质,将它们转化为有机
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沉积或通过食物链转移,最终进入底部沉积
物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维持水体中的营养循环,防止营养过剩和富营养化
等环境问题的发生。

此外,有些浮游生物能够吸附和释放重要元素,如铁、硅等,对地球化学循环也具有一定影响。

淡水湖泊浮游生物食物链

淡水湖泊浮游生物食物链

淡水湖泊浮游生物食物链淡水湖泊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浮游生物是湖泊食物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浮游生物通常指的是在水体中悬浮着的微小生物,比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淡水湖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作为食物来源,同时也影响着湖泊的生态平衡。

淡水湖泊的浮游生物食物链可以被分为多个层次。

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主要的层次和关键角色。

一级生产者-浮游植物:在淡水湖泊中,浮游植物是浮游生物食物链的基础和一级生产者。

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组成,如硅藻、蓝藻和绿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浮游植物的生长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体温度、光照强度、营养物质含量等。

浮游植物不仅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质,同时也为下一级消费者提供了食物来源。

二级消费者-浮游动物:在浮游生物食物链中,浮游动物是二级消费者。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甲壳类动物、浮游幼虫和浮游动物浆虫等。

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食,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浮游动物的种类繁多,有些属于肉食性,有些则是杂食性。

它们通过食用浮游植物的过程将能量从一级生产者传递至二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浮游动物的天敌:在浮游生物食物链中,还有一些以浮游动物为食的生物,它们可以被称为三级消费者。

这些天敌主要包括鱼类、某些水生昆虫和鸟类等。

它们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通过捕食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些天敌在湖泊生态系统中起到了控制浮游动物数量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将能量和营养物质传递到更高一级的消费者。

其他食物链:除了上述的浮游生物食物链外,淡水湖泊中还存在着其他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例如,一些浮游动物直接被捕食或寄生在水生昆虫身上,而这些水生昆虫又是鱼类的食物来源。

这样形成了更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湖泊的多样性中,每个物种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湖泊生态系统。

浮游生物食物链的重要性:浮游生物食物链在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关系

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关系

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关系
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食物链关系: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通常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如浮游植物(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浮游浮游动物,如浮游幼虫、浮游水母等)。

鱼类通常位于食物链的较高层次,依靠捕食浮游生物或其他小型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因此,浮游生物的数量增加可能会导致鱼类数量的增加,因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2.竞争关系:浮游生物和鱼类可能会在资源利用上产生竞争关系。

如果浮游生物数量过多,它们可能会消耗过多的浮游植物,导致鱼类的食物减少,从而影响鱼类的数量。

另一方面,鱼类的过度捕捞也可能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增加,因为它们的天敌减少,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数量。

3.生态平衡:浮游生物和鱼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适当的浮游生物数量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维持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鱼类的控制也能够防止过度捕食浮游生物而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4.环境变化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水质等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关系。

例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从而间接促进鱼类的数量增加。

但是,如果环境变化过大或过快,可能会破坏浮游生物和鱼类之间的平衡关系,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总之,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关系是复杂而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龙虾塘中的浮游生物指哪些?

龙虾塘中的浮游生物指哪些?

龙虾塘中的浮游生物指哪些?
龙虾塘中的浮游生物为淡水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一.浮游植物;
淡水浮游植物主要为单细胞藻类,包括绿藻、蓝藻、鞭毛藻、甲藻等,还有一些依附在悬浮物上的细菌微生物种群。

二.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种群与种类相比浮游植物要复杂,包含无脊柱动物的大部分门类;如原生动物、轮形动物、甲壳纲节肢动物、腹足纲软体动物、毛颚动物、以及各类动物的浮游幼体。

浮游动物以甲壳动物(特别是桡足类)为主。

龙虾塘中的浮游生物种类与分布与养殖水体环境、水中无机盐分布、季节、温度等都有直接影响。

在龙虾养殖池中占优势或种群较多的为绿藻类、蓝藻类、枝角类与轮虫类,其数量分布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较高的季节,尤其以夏季繁殖最盛,随着冬季气温降低,浮游生物种群数量会急剧减少。

龙虾养殖中浮游生物种群数量在龙虾食物链中占重要作用,浮游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对能量进行转换,因此作为食物链的生产者会被植食性浮游动物摄食。

浮游生物在水产养殖中可作为虾、蟹、鱼类等幼体的天然饵料。

因此人工培育、调节养殖水体的澡相、菌相、水生浮游动物对于小龙虾养殖有很大的帮助。

但有些浮游植物如蓝藻、红藻等过度繁殖会对造成“赤潮”,浮游动物过多会造成水体浑浊,虫体过多引发缺氧等,对养殖的小龙虾造成损坏,因此对于浮游生物需要适量,合理控制。

淡水浮游生物的组成及意义

淡水浮游生物的组成及意义

8.2 淡水浮游生物的组成一、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淡水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细菌和藻状菌植物中的一些种类组成。

本节只介绍与淡水渔业有关的浮游植物,其类群主要有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和甲藻门等七类。

1. 概论(1) 体型。

浮游植物一般都是小型,肉眼难以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其细微结构。

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有的则是丝状体,丝状体种类大多不分枝。

浮游植物的细胞主要有球形、椭圆形、卵形、圆柱形、纺锤形、纤维形等各种形状;另外,有些种类的细胞扁平、阔展成四方形、三角形、圆盘形、板片形等,这样的形状具有较大的相对面积,更容易悬浮于水中。

(2) 细胞结构。

在细胞结构方面,浮游植物通常都有细胞壁,但裸藻类无细胞壁,仅有一层由原生质特化的表膜。

细胞内部,除蓝藻类以外,都具有真核。

在细胞质中,因种类不同而含有不同的色素。

主要色素有叶绿素、黄色素、胡萝卜素和藻色素。

各种浮游植物的色素由多种色素配合而成,由于色素的种类以及配合比例的不同,使得各种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体色。

除蓝藻类以外,浮游植物的色素均集结成色素体。

(3) 运动。

有些浮游植物具有鞭毛,可以自由游泳;有些则不具鞭毛,不能游动,只能随水漂浮。

具有鞭毛的浮游植物,其鞭毛的数目、长短及着生部位,因种类而不同。

(4) 繁殖。

浮游植物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方式有三种类型,即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营养繁殖和无性繁殖比较普遍,有性繁殖仅绿藻类具有。

2. 蓝藻门(Cyanophyta )蓝藻门约有150 属1500 种。

植物体通常呈蓝色或蓝绿色,有单细胞体、群体和丝状体等不同体型。

构成植物体的细胞均为原核细胞。

(1) 分布。

本门植物分布广泛,但大多数都生活于淡水中,成为淡水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淡水中的浮游蓝藻,在温暖季节里常大量繁殖、集聚水面形成“水华”。

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孢藻(Microcystis )、项圈藻(Anabaena )、螺旋藻(Spirulina )、节旋藻(Artrospira )、拟项圈藻(Anaba-enopsis )、腔球藻(Goelosphaerium )、尖头藻(Raphidio-psis )、颤藻(Oscillatoria )、片藻(Merismopedia )、席藻(Phormidium )等10 多个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种类以及对鱼类的不同影响水中的浮游动物由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组成。

它们的大小依次分别为:小于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

浮游动物同浮游植物一样都是鱼类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饵料。

其中鳙鱼终生都滤食浮游动物。

轮虫类和原生动物是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鱼类的鱼苗天然开口活饵料。

(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水蚤)一、鱼池中的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性生活的动物类群。

它们或者完全没有游泳能力,或者游泳能力微弱,不能作远距离的移动,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动力。

(桡足类)浮游动物是经济水产动物,也是中上层水域中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对渔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很多种浮游动物的分布与气候有关,因此,也可用作暖流、寒流的指示动物。

许多种浮游动物是鱼、贝类的重要饵料来源,有的种类如毛虾、海蜇可作为人的食物。

此外,还有不少种类可作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裸腹溞、剑水蚤、臂尾轮虫等种类一般形式优势种群。

有些种类,如梨形四膜虫、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试验中用来作为实验动物。

1、轮虫类(轮虫类: 鞍甲轮虫)轮虫类体长0.2-0.6mm,世代时间1.25-7天。

种类和现存量都较多,是下塘鱼苗的最佳适口食物。

我国鱼池中的主要各类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晶囊轮虫、疣毛轮虫、裂足轮虫、三肢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泡轮虫和龟甲轮虫等。

2、枝角类(枝角类: 裸腹溞)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水蚤),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身体短小,一般体长0.3-3mm,视具体种类而定,如大型溞可达到4.2mm 左右,长圆形,分为头部和躯部,侧扁体节不明显。

除头部裸露外,身体其余部分包被于透明的介形壳瓣内。

头部有2对明显的触角,第1对触角较小,第2对特别发达,可分为内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

胸肢4~6对,摆动时可产生水流,上有长刚毛,可将食物过滤后送入口中。

枝角类世代时间5.5-24天,种类不多但现存量常常很大,是鱼苗培育中后期的主要食物。

我国鱼池中的主要种类为:隆线溞、大型溞、裸腹溞和秀体溞等。

枝角类以休眠卵越冬,到春夏之后才出现较多成体,但世代较短,滤食能力强,迅速取代桡足类或轮虫占优势。

3、桡足类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

为小型甲壳动物,一般体长0.5-5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

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

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

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变态发育。

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桡足类世代周期7-32天。

其无节幼体是鱼苗初期的主要食物。

我国鱼池中的主要各类有:大型中镖水蚤、右突新镖水蚤、近邻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台湾温剑水蚤等。

桡足类在鱼池中是全年存在的,冬季在冰下越冬,春季首先在浮游动物中占优势。

4、原生动物(原生动物: 纤毛虫)原生动物,单细胞微型种类(<0.2mm),其世代时间不到一天,种类多而现存量通常不大。

我国养鱼池中以纤毛虫为主,主要种类有:筒壳虫、弹跳虫、侠盗虫、喇叭虫和钟形虫等。

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世代时间更短,繁殖更快,其种群数量通常随着营养条件的变化而波动。

二、鱼池中浮游动物的发生1、池塘清塘注水后浮游动物种群的发展规律纤毛虫和滤食性轮虫——肉食性轮虫——小型轮虫——大型轮虫——桡足类顺序占优势。

2、井水或泉水是几乎没有浮游动物的水源在这类水体中,首先出现的优势种通常是从池底休眠卵萌发的臂尾轮虫,几天后出现晶囊轮虫,再是裸腹溞和溞的高峰。

随着鱼苗的生长,枝角类几乎被食尽,最后仅剩下桡足类和少数轮虫。

这样的鱼池优势种通常突出,生物量绝大部分集中于臂尾轮虫、裸腹溞和溞属的种类。

3、水源是水库、湖泊或其他已形成浮游动物群落的水在这类水体中,池中的浮游动物种数较多,与臂尾轮虫、晶囊轮虫同时出现的还有桡足类的无节幼体、疣毛轮虫、巨腕轮虫、三肢轮虫、龟甲轮虫和多肢轮虫等,在枝角类中还有较多的象鼻溞、秀体溞和船卵溞等。

三、浮游动物对鱼类的不同影响在养鱼条件下,鱼类摄食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在鱼苗池中生长后期常常把枝角类食光。

但在食用鱼池中鱼类的摄食一般只改变浮游生物的组成,常因成鱼吃大不吃小之故,大鱼选食大型种类而使小型种类易于占优势,但对浮游动物总量影响不大,但在鱼的密度增大时,象鼻溞、网纹溞之类小型枝角类的比重则增大,大型的溞属种类变小。

我国高产池浮游动物生物量大多数在10-20mg/L,组成上轮虫占绝对优势,原生动物次之,枝角类和桡足类均微不足道。

(车轮虫)然而,在浮游动物中的原生动物中,有部分原生动物种类寄生在鱼体和鳃上会引起鱼病的发生,如车轮虫病、斜管虫病、鳃隐鞭虫病、复口吸虫病、中华鱼蚤病、锚头蚤病等。

如果浮游动物的量过大形成绝对优势,大量吃食浮游植物,会使水质变瘦,并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鱼类浮头或严重浮头,甚至泛塘。

它们与鱼类苗、种争氧气、争饵料,使鱼类苗、种生长慢、成活率低,甚至“全军覆没”。

如果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随水流进入孵化器内,还会危害鱼类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于浮游动物适温多在18℃-28℃之间,往往春末夏初数量明显增长,易于形成优势,其次是秋季数量较多;而夏季高温,不适合浮游动物生长、繁殖,生物量相对较少。

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

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植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

鱼类孵化用水须排除大型浮游动物,可用60-65日乙纶胶丝布窗拦截过滤。

浮游动物在池塘中形成优势,可用杀虫剂杀灭,或增加鳙鱼放养量等。

(轮虫)在池塘里池水如果由于轮虫等浮游动物过多时,一般情况下首先出现浮头死亡的是白鲢。

若池水缺氧,而池水中轮虫等浮游动物的数量比较正常时,因缺氧致死数量最多的鱼多是鲤鱼。

这与池水中不同的浮游动物数量有关。

通常池水里浮游动物有剑水蚤、松藻虫、轮虫、纤毛虫等。

(水蚤)剑水蚤的幼体比较小,在池水的数量不是特别多时,白天不容易发现到它们。

可是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的量时,对池水中的溶解氧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趋光性,在晚上用灯光贴近水面照射池水,只需要10分钟左右时间,剑水蚤就会逐渐聚集成团状。

松藻虫同样具有这趋光性。

如果剑水蚤的数量继续增加,清晨我们在池塘水边就可看到一缕缕的剑水蚤,它们会争夺池水中的氧气,鱼可能会因水中缺氧,新陈代谢减慢而食欲不振或浮头。

还有一种少有和不易被人关注的奇异现象:有时水中缺氧时,开启增氧机后会出现白鲢不在增氧机附近,偏偏到池塘四周浮游去吸氧,嘴巴一张一合的像在喝水,下颌拉得很长。

这是一种池水浮游动物特别过多的奇异现象:虽然池水中缺氧,鱼却不愿意在增氧机附近吸氧。

有人认为:因为池水中缺氧,轮虫等浮游动物也到了增氧机附近吸取氧,它们虽然不是寄生性的虫,但是鱼用鳃呼吸时,会把它们带到鳃里,鱼会感觉不舒服,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继而游开。

至于为什么首先是白鲢游走,随后才是其它的鱼,有人认为是,各种鱼的鱼鳃的结构不同而致。

四、过多的浮游动物的处理池水中如果有了过多的浮游动物应需适当灭杀,用什么药物来杀灭值得探讨。

追溯历史,最初鱼池杀灭浮游动物和虫类时,首选是有机磷类的杀虫剂;随后又普遍使用成本低于有机磷类的菊酯类药物。

但由于游动物和虫类产生了抗药性,这两种药物成分杀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近几年改用阿维菌素与伊维菌素的杀虫剂。

但是,无论什么杀虫药,杀灭轮虫与纤毛虫的难度大于杀灭剑水蚤的难度。

(桡足类)使用阿维菌素灭杀浮游动物和虫类时,虽然安全度很高,但单一的阿维菌素成分是不易杀死水中浮游动物和虫类的,一些药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阿维菌素与高浓度的菊酯类药物复配,杀灭剑水蚤和水蜘蛛等浮游动物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对幼苗的危害很大,因为幼苗生命力脆弱。

有的药厂用阿维菌素与中药成分复方,杀灭剑水蚤与水蜘蛛等浮游动物的效果也非常好,对幼苗的安全度也大大提高。

目前用于杀灭池水中的轮虫与纤毛虫,代森类药物是杀灭效果最好最快的,代森类的药物包括有代森铵与代森锰鋅。

近几年也有采用吡虫啉与硫酸铜、戊二醛复配后,对池水中的轮虫,也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同时对寄生在鱼鳃上的小车轮虫属,也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五、浮游动物对于水产养殖的益处就如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缺点一样,有优势也必有劣势,有弱点也必有优点,我们要辨证的看问题,不能光从浮游动物的缺点来看问题而忽视它的益处,未免有失偏颇。

有实验表明,保障鲢鱼苗良好生长的轮虫最低生物量为3毫克/升,最适为20-30毫克/升,鲤鱼苗最适为50-100毫克/升。

枝角类和桡足类大型浮游动物还是草鱼、鲤鱼、鲫鱼、鳊鱼和团头鲂等多种摄食性鱼类小规格鱼种(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饵料。

根据浮游动物对鱼类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活规律,进行人工利用与调节。

如春季适时通过施用绿肥和粪肥培植原生动物和轮虫,4-5天后形成轮虫高峰,鱼苗适时下塘培育;7-10天后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出现,夏花适时下塘,进行鱼种培育等。

在实际的水产养殖过程中,还有常会出现的两个现象:蓝藻暴发和花鲢生长不好,出现这种现象究竟原因何在?是为什么?其实,除了水质变(恶)化的因素外,还可能是下列因素促成的也未偿不能:蓝藻暴发其实是蓝藻成了优势种群,从这个角度出发(暂时排除水质变化因素),蓝藻成了优势种群是因缺少了一定比例及数量的浮游动物或白鲢来消耗吃掉它,因而造就了蓝藻一霸天下。

说通俗点,就是白鲢混养少了,或者浮游动物的比例微不足道,再说白一点,从这个观点出发,蓝藻暴发其实是"生态失衡"而促成的。

众人皆知,花鲢的食性是以滤食浮游动物为主,其生长不好也大多是水中浮游动物饵料严重欠缺不足以维持其正常生命机能所需营养物质而造成的,也就是说花鲢的天然饵料不足,浮游动物少了才会如此。

在水体微生物的构成中,浮游动物本来所占比例就很小,浮游植物的比例大得多,所以,花白鲢在同一塘中共生时,一般都是白鲢的投放量比花鲢大但且生长速度还比花鲢好得多,原因就在于浮游动物所占比例小之故,因此,如果一味的强调和重视浮游动物的耗氧及夺料等缺点而灭之,恐会人为的促成"生态失衡"的现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