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kdh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地理学科作为连接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详细探讨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概述: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

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原理: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如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等。

4.生态环境保护方法: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

5.生态环境教育案例: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教育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态环境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环境教育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生态保护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如调查报告、讨论发言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或撰写论文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态保护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4.他人评价:教师、同学和家长对学生在生态保护教育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在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初中地理教学入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加强地理教材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增加有关气候变化、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二、注重实践教学,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初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场所,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清洁海滩等环保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环保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三、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环保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

此外,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社会实践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四、加强环境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媒体、社区等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例如,可以通过宣传栏、电视、网络等途径,宣传环保知识和政策;可以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设立环保宣传牌或标识,提醒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如环保演讲比赛、环保知识讲座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从知识传授、情感态度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三个方面浅谈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地理课程涵盖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并让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讲解全球暖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地理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情感态度。

地理教学可以通过教授一些环保案例和成功的环保实践,让学生了解到环保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环保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环保的看法和意见,促进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情感认同和积极态度。

地理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倡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等环保行为。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让学生了解到环保行业的职业和贡献,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意愿和行动。

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理教学,可以传授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情感态度培养,培养学生对环保的认同和积极态度;通过行为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环境保护,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作者:郭妙玲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突显出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

要想解决环境问题,首要是解决人的思想观念的问题,基础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尤其关键。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其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并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因此,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之中,地理课程最适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这将利于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初中地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一)利于解决生态问题大部分生态问题都是由于人的生态意识薄弱所致。

所以,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而树立生态意识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基础教育,对初中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而且未来有望小手拉大手带动学生的家长、亲人,共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二)利于培养學生正确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体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在初中地理开展生态文明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求,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统领“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致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本质上也是统一的。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安全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安全教育
自然 和谐共处的环境 。在当今我 国大力深化素质教育 、全
爱护资源 ,珍惜资源 ,在 自然系统平衡 的限度内开发资源 。 科学 、合理地利用资源。
( 三) 可持 续 发展 的理 念
面启动 现代化工程之 际 ,正 确认识青少年生态安全教育 的
地位 ,正确处理生态安全教 育同素质教育的关系 ,将有助
育 为 本 ” 的 口号 ,要 求 学 校对 中小 学 生加 强 生 态安 全 教 育 。
( 生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二)
人 类与万事万物同属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这个 生态系 统处在平衡 的统一体之 中 。具有 内在 的规律。人类在生产 和生活过程 中,必须尊重 和遵循 自然规律 ,违背 自然规 律 , 毁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就等于毁灭 了人类 自己。
的 生态安全教育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中学地理 学科有着极 其重要 的生态安全教育功能。教 师要在地理教 学中渗透
生 态安全的基础知识 、生态安 全的保护意识 、生 态安全的忧患意识和生 态安全的法律 意识 ,将有助 于更好地培养 学生对社会 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有助 于促进学生人格 的健全发展。
普教 饼究
M D R D C T N S I C O E N E U AI CE E O N
现代教 育科 学
20 0 9年第 5期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安全教育
益 继 强
( 甘肃省通 渭县第一 中学,甘肃

通渭
7 3 0) 4 3 0
要 :生 态安 全是 国家安 全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并且 是 国 防安 全 、政 治 安 全 和 经 济安 全 的基 础 ,加 强 中 学 生
机地渗透到各学科和各项活动 中 ,让学生树 立环保意识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浅探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浅探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浅探作者:李倩颖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06期摘要:生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此,下文首先将对生态安全进行概述,随后站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谈谈生态安全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态安全; 教育策略一、生态安全的概述生态安全主要指的是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无遭到破坏,生态功能是否受损。

如若某一生态的数量或是提供的服务质量出现异常,那么就可以说明此系统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处在一个“生态不安全”状态。

所以“生态安全”含括了两层含义:第一,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也就是自身结构有无遭到破坏;第二,生态系统对人类安全与否,也就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

其具有生态系统整体性、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恢复长期性以及生态安全的全球性等特点。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策略(一)树立起正确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要想开展生态安全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教师树立起正确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所以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安全教育,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生态安全教育意识以及素养,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与生态安全教育相关的素材,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首先,教师应当要掌握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在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时视生态环境为一个系统,同时在整体上对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与状态进行有效把控。

其次,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生态安全。

因为在国家安全中生态安全占据了极为重要地位,其是国家国防、经济以及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

由国际层面看来,当前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非常关注生态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如若生态环境退化结合其种族、人口等因素,极易引发暴力冲突,其不单单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影响,还可能会引发民族间甚至是国家间的战争,严重威胁到地区的稳定与国防安全。

所以必须要对国家生态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视。

浅析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浅析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浅析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同化、内化、外化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认识,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生态道德渗透的意识渗透的意义渗透的环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信、行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

要解决这三对矛盾,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三个层次的转换,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即同化、内化、外化。

1、同化——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前提人们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对生态道德的认知,它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知,便谈不上信和行。

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必须在同化上下功夫。

所谓同化,就是对学生施以外部影响,使之逐步向教育意图靠近的积极变化和向上趋向的赞赏及肯定的态度倾向。

中学生已开始具有自主意识,他们不再对每个教师每项要求都言听计从,面对外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信息,他们不会也不可能全部认可,他们要观察、思考、选择,进行主动建构。

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同,才能完成同化过程。

同化有认知因素的同化和非智力因素的同化。

对于认知因素的同化,地理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以便找到要学的知识观点与已有的知识观点之间的联结点。

因为学生要接受的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近就易被同化,如果相距太远往往会发生排斥,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阻碍同化。

生态道德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学生对所学习的观点及教育者所持的态度,而且取决于学生所处的情境氛围。

因此,对于非智力因素同化,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观点态度上趋向一致,充分利用“名片效应”,寻求认同点,促进同化。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探究作者:李华来源:《学周刊》2018年第27期摘要:生态教育是构建社会生态文明的基础。

生态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地理教学不仅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是地理素养包括生态素养的培养教育。

本文结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生态教育实施的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教育;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7-0058-02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8.27.032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纷繁复杂的各种生态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经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专题内容,其中就涉及了生态教育的内容和理念,这也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奠基阶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性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内容为生态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教学素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初中地理教学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日益被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平衡是当前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和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有利于对于提升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和环保意识。

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把生态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确立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科素养,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也能够使他们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责任感。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意义重大。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安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安全教育

2019年28期┆191研究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安全教育黄秋月摘 要:环境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不断普及,地理教学作为与环境教育最贴近的教育学科,在地理课程中渗透环境安全教育十分重要。

本文主要就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研究,期望对提高初中生环境安全意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环境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促使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速,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还扩大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导致人们的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也正在不断加剧。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环境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安全教育的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环境安全教育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塑造环境保护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作为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甚至部分地区的发生的频率较高。

在过去,由于我国公民的环境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各类防灾、防害知识的普遍相对缺乏,每次灾害的发生都会造成严重经济、物质的损失。

因此,加强学生的环境安全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可以正确的面对各种灾害,还能将这些知识传播给他们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当再次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各个地区的人为灾害事件也经常发生,为避免地区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帮助学生塑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有助于维持地方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二、地理课教学在环境安全教育中的具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安全教育主要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学校教育对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培养更加重要,产生的效果也更为明显。

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尚未融入到具体的教育体系活动中,很少有学校注重中小学生的环境安全意识,教学途径也相对较为单一,中小学课本中也只有地理学科涉及了部分防灾、减灾知识。

初中地理学科生态安全教案

初中地理学科生态安全教案

初中地理学科生态安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认识到生态安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分析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2. 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3. 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思考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生态安全案例,如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东北林区的森林砍伐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和做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态安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作业,如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安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3.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的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学生课堂参与度、讨论交流的表现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图片等。

2. 互联网资源,如相关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摘要】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制定全册生态教育计划、结合实际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教育主题班会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这些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教育的渗透不仅在知识层面有所体现,更在思想观念上产生积极影响。

将生态教育融入初中地理课程中,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对未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生态教育的渗透策略是有效的,其影响深远且持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呵护地球家园。

【关键词】生态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渗透策略、生态教育计划、实际案例、学生考察、实践活动、生态教育班会、多媒体、教学效果、意义、有效性、思想观念。

1. 引言1.1 生态教育的重要性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导致了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而生态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生态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态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物多样性,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系统性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生态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

生态教育不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

1.2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学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地理教师缺乏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内容散乱、片面,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地理学科本身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抽象,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学习困难和学习压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教学一、生态环境问题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初中地理教学中涉及到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现状,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增强自身的环保责任感。

同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法单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填鸭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兴趣,无法真正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2.缺乏实践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教师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三、加强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的对策1.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来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成因;在讲解全球变暖问题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来让学生了解全球变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在讲解大气污染问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让学生探讨大气污染的危害和解决方法。

2.加强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环保部门、参加环保活动、进行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实践教学。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生态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生态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实践。

近年来,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生态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渗透策略,将生态教育植入教学中,从而达到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环境教育的目的。

一、让生态环保主题贯穿全局在教学安排时,可以将生态环保主题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地球的发展史与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在作业布置中,可以设置环保实践类作业,如认识地图上的环保问题、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状况等,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环保知识。

二、通过教材设计拓展视野在教材设计中,应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生态环保理念和实践。

例如,在讲解地理案例时,可以选择环保案例,如美国加州的污染问题、我国的绿色能源产业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和应对方法。

三、开展生态环保实践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是将生态教育贯彻到实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组织野外活动、进行环保公益等方式,使学生亲自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在野外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怎样保护野生动植物,怎样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环保知识的理解。

四、强化环保意识培养生态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通过开展讨论、展示、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实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演讲、环保画展、环保行为模拟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综上所述,生态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通过渗透策略,可以将生态教育贯彻到教学中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谈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谈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

谈谈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环保意识是学生科学意识和道德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认识自然,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

标签: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中学地理一、利用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

初中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如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和第四节”海洋资源”都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

我在上课前,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耕地”被占用和山坡的森林被破坏、”红水河”河水污染情况,了解耕地占用的原因、森林破坏的原因和水污染的原因,在上课时又给学生播放有关这方面的录像片,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课本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制止乱砍滥伐和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最后让学生看插图《钓鱼者的困惑》、《小鸟的悲哀》等。

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图就会知道由于水被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钓鱼者感到困惑;大树被一砍而尽,原来快乐的小鸟失去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无处安身。

学生便能深刻理解我国水污染和森林遭到乱砍滥伐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讲到《处境艰难的地球》和《地球在变暖》时,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爱护地球,就等于爱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手足病”、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范文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范文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初中地理课程是学生了解地理知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初中地理,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环保意识,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生态保护的相关内容。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的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污染等基本知识。

2.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3.学习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提高环保意识,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的教学内容1.生态环境基本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阐述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如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森林减少等。

3.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探讨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4.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以及具体的生态保护方法,如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5.环保行为与实践: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积极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等,并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志愿者等。

初中地理生态保护的教学策略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生态环境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讨论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3.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平衡观念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平衡观念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平衡观念教育一、引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平衡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生态平衡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生态平衡观念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平衡观念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和特点,掌握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实践能力。

三、教育方法与手段1.结合实际,注重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危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加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

3.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生态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实践能力。

5.注重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平衡观念。

四、教育效果通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平衡观念教育,学生将获得以下效果: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掌握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会从自身做起,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变成了兼顾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环境。

初中地理,因其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也逐渐变成地理课堂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就如何在地理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进行相关的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保教育;渗透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过国民生产总值稳步上升的同时,我国的自然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环保成为当下人们关心问题,也是社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初中地理,因其综合社会人文知识和自环境知识的学科特点,其教学目标在社会需求的影响下,不仅是要传播社会人文知识,还要弘扬自然环保的理念,培养出具有大局观、自然观以及忧患意识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新鲜血液。

一、地理课堂上渗透环保教育的意义所在(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初中地理课的内容丰富,系统地介绍了气候、地形、自然现象、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活动紧密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整体观和自然观。

让学生能够从自然与人类整体的命运去思考社会发展,在这一层面上,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观念,教师应该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出发,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锻炼学生的环保能力初中地理课堂向学生介绍关于我们生存的世界的真实情况,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思——如何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例如,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世界水资源分布的情况,告诉学生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还是很少,有的地区常年缺水,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很艰难。

当学生从认识上摆正了水资源的珍贵性,在行动上就会自然而然地珍惜水资源,例如在平时的生活用水上就会格外珍惜,在行动上践行节约用水的理念。

(三)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将课堂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相结合,就要设计生改形象的教学情境。

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1. 引言1.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地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内容。

而渗透环保教育在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保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课堂是学生了解环境和地球的一个重要窗口。

通过地理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等自然现象,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初中地理课堂是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积极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识。

2. 正文2.1 环保教育的渗透方式环保教育的渗透方式有多种途径,其中地理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包括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等方面。

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专门的环保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环保理念,从而将环保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地理模拟软件、地图等工具,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接受环保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的代表来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听取实践者的经验和建议,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方式,地理课堂可以成为促进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2.2 地理知识与环保的结合地理知识与环保的结合是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学地理是一门围绕地理环境、人地关系而展开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对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借助现实案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标签:中学地理生态文明案例教学法一、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中国发展的热点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转变人类的环境意识、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从而达到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目的,是对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继承与延伸。

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入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以及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归根结底就是环境和人地的关系。

地理学者认为“中学地理学科注重人地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观上与以改善人地关系为目的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因此,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有极大的优势,反之,生态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也有一定的積极作用。

二、地理案例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加以描述,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中的信息,从而解答问题、获取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与一般课堂上教师的“举例”不同,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典型、有教育性的,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疑难情境和问题,以便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交流讨论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因此,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案例教学策略。

灵活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呈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性案例和图表型案例;根据内容可分为专题型案例和综合型案例;根据功能可分为例证型案例、分析性案例、讨论型案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3期Vol.21No.3池州师专学报JournalofChizhouTeachersCollege2007年6月Jun.,2007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生态安全教育刘萍(蚌埠第一中学,安徽蚌埠233000)[摘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

本文分析了生态安全的含义和特点,指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途径:(1)牢固树立生态安全教育理念;(2)结合教材内容和联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

[关键词]生态安全;教育;地理教学;特点;途径[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10(2007)03-0117-03收稿日期:2007-03-23作者简介:刘萍(1968-),女,安徽省蚌埠市人,蚌埠第一中学地理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1生态安全的含义及其特点1.1生态安全的含义所谓“生态安全”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生态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或数量出现异常时,则表明该系统的生态安全受到了威胁,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

因此,“生态安全”包含着两重含义,其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的,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是安全的,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1〕。

生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各种类型的生态危机,是千百年来历史沉淀的结果。

其缘因既有“发展不足”的因素,又有“发展加快”的因素。

“发展不足”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尚没有能力抑制住以往资源衰竭、环境退化的势头,人口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进行毁林造地、围湖垦田等掠夺性开发,继续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森林草原退化直到荒漠化,动植物种质资源减少;同时,某些制度的缺陷和技术的落后继续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

“发展过快”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迅速膨胀的经济总量、迅速提高生活水平,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每个人都消费了更多的产出,引起了耕地、能源、水资源等稀缺资源的更大量占用和消耗;同时,在存在强大利益驱动而又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生产、生活对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危及人类整个生存环境。

前者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后者却在一定时期内随发展而加剧。

1.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1.2.l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相互平衡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灾难,甚至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2〕。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起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巴比伦文明、地中海地区的米诺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乡”等文明的相继衰弱和消亡,都主要是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可悲后果。

比如在黄河流域,先秦时期还是植被茂密,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超过50%,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自秦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毁伐森林,无节制地开垦,到唐代安史之乱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

从当前来看,许多环境问题也都是由小范围、小局部,逐渐蔓延扩大成大范围、大区域性的问题,如全球大气污染引起的气候变化。

1.2.2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态破坏一旦超过其环境自身修复的“阀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

比如,野生动植物物种一旦灭绝就永远消失了,人力无法使其重新恢复;再如,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人力很难使其恢复,这种环境问题也是不可逆转的。

1.2.3生态恢复的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会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117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形成,若想解决就要在时间和经济上付出很高代价。

比如改变沙化土地,使之恢复原来的面貌,往往要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经济代价也很高。

如为了防止我国沙漠的蔓延并使之部分沙漠化土地得到恢复,恐怕要付出数千亿乃至上万亿元的投入才有可能。

再比方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清洁的淮河。

可是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人们为此议论纷纷,除了地方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以外,实际上这也是环境问题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态恢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1.2.4生态安全的全球性正如全球经济一体化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一样,生态安全也是跨越国界的。

一国的生态灾难有可能危及邻国的生态安全,如国际性河流中,上游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渗漏,就有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安全。

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已经面临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等。

在生态安全上,各国有着相当广泛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最有可能开展国际合作。

2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途径2.1牢固树立生态安全教育理念良好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是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

因此,生态安全教育应贯穿于地理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素养、较强的生态安全教育责任感,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挖掘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完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根据这一要求,地理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安全教育理念。

一是要把握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在实施生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环境看成一个系统,并从整体上把握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及其演变。

二是要把握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

生态环境退化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接合,就可能造成暴力冲突,它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的跨地域、跨国界,许多西方国家已将确保健康的环境质量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纳入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范畴之内,生态安全和所谓的环境冲突可能成为其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新借口。

在今天,尤其是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度重视国家生态安全势在必然。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生态安全的严峻性,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入侵引发的生态危机等等,生态安全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3〕。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表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或者多一点,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

如何做到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任务非常艰巨。

四是要具有生态安全的全球观,随着全球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生态安全问题全球化日益凸显,因此,必须树立全球化的生态安全价值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推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结合教材内容和联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对生态安全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是地理课教学任务之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知地、明理、析事,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观。

如在讲解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时,要突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互关联性,让学生懂得局部生态系统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再比方讲解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短缺严重危害国家的生态安全。

此外,生态安全教育要广泛联系学生实际,要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

如结合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淮河污染等实际分析生态灾害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所要采取的措施。

全世界都对2004年印度洋海难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教师可从海啸发生的原因、海啸带来的危害、如何进行减灾救灾、在灾害发生后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建立可行的早期预警系统等方面与学生进行探讨。

同时,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尽管有些危害生态安全的事例发生在异国他乡,但是我们还是要教导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忧患意识。

2.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性研究学习“学以致用”是现行教材编排的一个基本思想。

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后的研究性学习、安排写小论文,设计生态安全方面的教育专题等,让学生参加必要的活动,利用学生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懂得环境保护、保障生态安全、走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4〕。

为此,教师可结合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调查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是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进行生态安全教育,乡土地理的研究内容涉及家乡自然、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具有乡土性、实践性、趣味性、时代性、真实性等特点。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面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通过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调查、分析家乡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问题等,使学生懂得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下转第131页)118(上接第118页)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更加尊重自然、关心环境、热爱环境,既提高了生态环境意识.又强化了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二是结合各种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

可以利用“国际湿地日”、“中国植树节”、“世界林业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目”、“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土地日”、“世界人口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世界旅游日”、“世界动物日”、“世界粮食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环保纪念日进行宣传活动,开展问卷调查,举办专题讲座,既教育别人,也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知识的兴趣。

三是指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国际上有许多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自然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及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也正是这些书籍的广泛传播,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成了国际环保运动的风起云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