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能量 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一段较长的时 间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 崩溃。
为什么谚语说“一山不容二虎”?
参考要点: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 级递减的特点和规律,营养 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 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 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 (网)流经老虎的能量已减到 很小的程度。因此,老虎的 数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 不容二虎”有一定的生态学 道理。
引申:人增加一千克,要消耗多少千克的植物? 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 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 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 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 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 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储能存量在储体存内的能量 呼能吸量作散用失散失的能量
个体3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以“营养级”为单位
....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是如何流动的?从哪里开始研究?

兔子
老鹰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太阳
呼吸散失
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
遗体、 分解者 残枝败叶 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 初级消费者摄食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营养级
流入能量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分解者
464.6 62.8 12.6 14.6
流出能量 (输入后一个
营养级)
62.8
12.6
出入比
13.52% 20.0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化量,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一 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B 错误;图中 b 等于呼吸散失的能量与 c 之 和,C 错误;c 表示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能量,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会被 下一营养级摄入,下一营养级的粪便属于 c,D 正确。 答案 D
5. (2016· 合肥二模)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 位 J/(cm2· 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整合提升] 1. 同 一 食 物 链 不 同 环 节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往 往 不 完 全 相 同 , 不 涉 及 “ 最 多”“最少”,计算时不能按 10%或 20%,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如在食物 链 A→B→C→D 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 a%、b%、c%,若 A 的能量为 M, 则 D 的能量为 M×a%×b%×c%。 2.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或生物体)能量或重金属污染物调查结果设计 食物链(网) 表1 营养级 Pg A 15.9 B 870.7 C 1.9 D 141.0
7.下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若 E 种群的总能量为 5.8×109 kJ, B 种群的总能量为 1.6×108 kJ,从理论上分析, A 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
2×108 ________kJ 。
解析
E 是第一营养级,而 B、C、D 都是第二营养级,最多获得能量按
最大的传递效率 20%计算,E 传递给 B、C、D 的能量共有 5.8×109×20%= 1.16×109 kJ,C 和 D 获得的能量为 1.16×109-1.6×108=1×109 kJ,故 A 最多获得 1×109×20%=2×108 kJ 的能量。
题组二
能量流动的去向及计算 )
4.下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环境条件和物质循环组成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能量流动。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一、太阳能的输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源是太阳能。

太阳能以光的形式输入到地球上。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将其储存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

这个过程被称为能量的初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础。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流动。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其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食物链可以被连接起来形成食物网,其中多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

在食物链中,能量从一个层级转移到下一个层级。

植物是第一层级,被称为初级生产者。

草食动物是第二层级,被称为初级消费者,它们以植物为食物。

肉食动物是第三层级,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它们以草食动物为食物。

能量在每个层级中不断转移,但数量逐渐减少。

三、能量的捕获和转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通过食物链中的捕食行为来转移。

食物链中的捕食者通过捕食其它生物来获得能量。

捕获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储在捕食者的体内,并通过新的食物链继续流动。

捕食者利用捕获的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并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也消耗了一部分能量。

这些未被消耗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摄取食物、呼吸和其他代谢过程转化为热能,散发到环境中。

因此,能量的转化过程通常是不完全的,有一部分能量会损失。

四、能量的流失和生态效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失主要源自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失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由于食物链中每个层级中的能量减少,另一个是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浪费。

在食物链中,每个层级中的能量减少主要是因为能量的转化效率较低。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其中只有一部分能量被存储。

同样,食物链中每个层级中的捕食者只能获得部分能量,并将剩余的能量丢失。

另一方面,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浪费也会导致能量的流失。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1)能量的输入③输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紧固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的传递①传达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传达过程:(3)能量的转化(4)能量的散佚①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后形式。

3、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①食物链中,相连营养级生物的猎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无法滑液,这就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增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体温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可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佚。

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连两个营养级间的传达效率通常为10?~20?,即为输出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进下一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并使能量持续高效率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农作物除草、灭虫)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在化解有关能量传递的排序问题时,首先必须确认有关的食物链,厘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特别注意题目中与否存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定的字眼,从而碗定采用l0%或20%去解题。

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未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须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须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d营养级获得的最少能量=n×(l0%)3。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维持生物圈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量从太阳辐射而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捕获,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这一过程不仅对生物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整个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教案将以生态学的角度探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二、能量的来源: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表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植物细胞中的化学键能。

光合作用的关键反应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三、光合作用中的能量流动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之一。

光合作用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而供给生物的生长与代谢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按照化学能的转移路径,可分为光化学反应和碳水化合物合成两个阶段。

(一)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片的叶绿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光能被光合色素(如叶绿素)吸收,激发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形成激发态电子。

这些激发态电子随后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能量,并驱动质子泵将质子(H+)从基质转运至叶绿体内腔,形成质子梯度。

这一质子梯度的释放又会驱使 ATP 合成酶催化 ADP 和无机磷酸生成 ATP,储存化学能。

(二)碳水化合物合成在光化学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2 为碳水化合物合成提供能量和还原力。

通过碳同化作用,光合细胞可以利用二氧化碳(CO2)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C6H12O6)等。

这一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暗反应(即光独立反应)中,称为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

暗反应的关键成果是葡萄糖的合成,它所转化的化学能可以在生物体内继续流动。

四、食物链与能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联系。

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流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图示。

食物链分为草链和食肉链两种类型。

(一)草链草链是以植物为食物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中每 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 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 生物个体的 数目
每一营养级 生物的总生 物量
(1)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数量金字 塔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 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现象。 如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个体数比例关系可形成如右 图所示的数量金字塔。
(2)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因能量可人为补充,可能会使能量金字 塔呈现倒置状况。如人工鱼塘中生产者的能量未必比消费 者(鱼)多。天然生态系统则必须当能量状况表现为金字塔形 状时,方可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维持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


[课堂笔记] (1)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见答案。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食 用鸡和牛,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 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 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 得的能量也就越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 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例1] (2009·全国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
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
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
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
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②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能量流经每一营养 级时均有损耗,故食物链营养级环节越多,能量 损耗越大,欲减少能量损耗应缩短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动力
1、概念:包括能量的 输入、 传递、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
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
输入
光能
生物群落
传递和转化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散失
热量
热量 热量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3.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含义:能量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18.8
植食性动物 62.8
2.1
分解者 14.6
7.5
12.6 29.3
0.1
肉食性动物 12.6
5.0
未利用 327.3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P173
摄入的能量:
粪便
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同化的能量)
初级消费者 摄入
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该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
属于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
②参与者: 生产者 ③相关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④总能量 :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流入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⑤形式 : 有机物固定
(2)、传递: ①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每一 环节能量的来源:
A、生产者:太阳能 B、消费者: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C、分解者:生产者(遗体、残枝败叶); 消费者(尸体、粪便)
C
例3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 ,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研究人 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 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蔬 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完美版)_图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完美版)_图文

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中的传递效率大
约是10%—20%
能量金字塔
想一想:
从能量流动金字塔可 以看出:营养级越多 ,在能量流动中消耗 的能量就 越__多___。
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 生物量(质量)和数量关 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 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 是金字塔形?
数量金字塔
想一想:
有没有例外的 情况?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中的变化 呼吸消耗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遗体、
用于生长、 残枝败叶 发育、繁殖
分解者利用
初级消费者摄食
呼吸
散 失
… .. .
分解者利用
呼吸
粪便 初级消费者

摄入


初级消费者 同化
第 二 营
遗体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残骸

散失
次级消费者 摄入

变 化
鹰(最高营养级)的能量 去向如何
特点
反馈练习:
1、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的生态系 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够长时间存活
,必须提供(D )
A.o2 B.H2o C.有机物 D.太阳能
2、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最
多有多少流入到第五营养级( B )
A. 1/5 B.1/125 C.1/25 D.1/625
3、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
6.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
率计算,第三营养级和三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应为(
)C
A.4%和4%
B.0.8%和0.8%
C .4%和0.8%
D.10%和4%
练习题
1. 根据生态学原理,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损耗最低 ,应采用的一组食物结构 B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现存的数量以N表示,现在的生物量以B表示。
现存生物量通常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 (g·m-2)或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热值来表示 (J ·m-2 )。
08.04.2021
4
生产量(production):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
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 量、重量或能量。它是时间上积累的概念,即 含有速率的概念。有的文献资料中,生产量、 生产力(production rate)和生产率 (productivity)视为同义语,有的则分别给予明 确的定义。
08.04.2021
26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用放射性14C測定其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固定的 碳量
放射性14C以碳酸盐的形式提供,放入含有自然 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一定时 间,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测定放射 活性,然后计算:
14定的碳量
P=Pg+Pr Pr:生殖后代的生产量, Pg:个体增重
根据生物量净变化△B和死亡损失E,估计P
P= △B+ E 08.04.2021
34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资源分解的过程:分碎裂过程、异化过程和淋溶过程等 三个过程。 资源分解的意义: ➢理论意义:
❖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 产者提供营养物质;
❖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
各级生物生产食物;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 ➢实践意义: ❖粪便处理 ❖污水处理
08.04.2021
35
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
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 分解
从聚合体变成单体(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能受能量的 驱动,并能依赖于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 然状态下,一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某 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大多 数气体型循环物质如碳、氧和氮的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 气蓄库,它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 例如,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使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则通过空气的运动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吸收量 的增加,使其浓度迅速降低到原来水平,重新达到平衡。 硫、磷等元素的沉积物循环则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这是 因为与大气相比,地壳中的硫、磷蓄库比较稳定和迟钝, 因此不易被调节。所以,如果在循环中这些物质流入蓄库 中,则它们将成为生物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利用的物质。
能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是指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数值,按营养级由低到高绘制成的图形成金字塔形,称 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生态系统中,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在食物链中营养级 一般不超过5个,这是由能量流动规律决定的。 能量的研究意义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 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向对人类 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 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水华: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 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 污染现象。水华的发生,主要由于氮、磷 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5)赤潮:赤 潮也叫红潮,是因海水的富营养化,致使 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和高度 密集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6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是 指一种生物进入到以往未曾分布过的地域 并且能够繁衍后代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正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 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 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 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当 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 动物的要多。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 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2)图 2 中,若 A 表示图 1 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 则 B 表示________,C 表示________;若图 1 中营养级Ⅰ所固 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 2 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 1 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 成食物关系如图 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 X 的部分直接提供给 丙 , 则 要 使 丙 能 量 增 加 A kJ , 最 多 需 要 消耗 甲 的 能 量 为 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模板构建·思路导引] 识图 图 1:最底层为第一营养级,以上依次为第二、第三、
第四营养级;M1 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M2 为散失的能量。 图 2:体现了该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
程。 图 3:食物网中包含 2 条食物链,甲为生产者,丙为最高营
养级的消费者。
转化 (1)M1 为外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太阳能;
M2 为散失的能量,为热能。 (2)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为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比上一营
提示:(1)13.5%,20%;计算公式: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课件
➢第二定律:熵律,任何形式的能(除了热)转化到 另一种形式能的自发转换中,不可能100%被利用, 总有一些能量作为热的形式被耗散出去,熵就增加 了。
第二节 生态系统能流过程与能流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途径
1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牧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流的主要渠道。
●生产量(production):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 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它是时间上积累 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有的文献资料中,生产量、生产 力(production rate)和生产率(productivity)视为同义语,有的 则分别给予明确的定义。
●生物量和生产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到某一特定时刻为止,生 态系统所积累下来的生产量,而后者是某一段时间内生态系统 中积存的生物量。
GP=NP+R ; NP=GP-R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CO2 ②
①光
NP
取食
光合作用
生物量
R
污染物
⑤ O2+温度⑥


GP
H2O
营养
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 物质(物质因素) 、氧和温度(环境调节因素)六个因素决定的。
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初级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 1.太阳能:占 99% 以上 ● 2.自然辅助能 (natural a uxiliary energy ) :如 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占 <1% ● 3. 人工辅助能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人畜 力、燃料、电力、肥料、农药等农业生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1)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①能量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②能量去向(2)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①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粪便量。

②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③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通过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3)能量流动图解易错提示: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箭头①,而不属于箭头②,如兔子吃草,兔子的粪便相当于草的遗体残骸,应该属于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同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箭头②,而不属于箭头③。

(4)能量流动过程总结3种能量流动过程图比较图1:每一环节能量去向有2个,图中出现粪便量,由于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所以A为摄入量,B为同化量;由图可知B同化量总体有2个去向,即D为呼吸散失,C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量有2个去向,即E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F为下一营养级摄入量。

图2:每一营养级能量去向有3个(除最高营养级)即: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自身呼吸消耗(E)+流入下一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同化B)+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图3:每一营养级能量去向有4个(研究某一时间段)(除最高营养级)即: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自身呼吸消耗(D)+流入下一营养级(被下一营养级同化B)+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重点中的重点各营养级同化量来源和去向注意: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缺少下一营养级同化。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特点 原因分析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沿食物
象征 含义 链流动过程 中具有逐级 递减的特性 食物链中每
升高而逐级
递减
物链流动逐
级递减
每一阶
含义
一营养级生
物所含能量 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
生物个体的 数目
每一营养级
生物的总生 物量
(1)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数量金字 塔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 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现象。 如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个体数比例关系可形成如右
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能量传递率= ×100%。
4.生态金字塔类型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 形,有时会出现 倒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 塔形
类型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个体数 目在食物链 中随营养级
生物量金字 塔 生物量(现存 生物有机物 的总量)沿食
得的能量也就越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中的能量流入人体内
所经过的食物链延长,故人获得的总能量将减少。
[答案] (1) (2)无 (3)玉米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 捕食与竞争 CO2 捕食 太阳能
玉米子粒)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
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课堂笔记]
(1)玉米、鸡、牛、人之间的食物关系见答案。
(2)因人与鸡均食用玉米子粒,而牛食用玉米秸秆,且人还食 用鸡和牛,故人与鸡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和捕食,人与牛的种 间关系为捕食,而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 (3)该农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玉米,生产者(玉米)固定的 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食物链越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损耗越多,高营养级获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信息流

第十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信息流

第十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与信息流[本章要点]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概念与能流原理;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生态效率。

第一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一、生态系统的基本驱动力——能量能量——是指物体做功的能力。

能量有多种形式,按运动方式分:动能:指正在做功的能量,如风能、水能等。

潜能:指尚未做功,但有做功的潜在能力,如生物能、化学能。

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推动,或者说:生命过程是能量聚散的过程。

能量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而来自太阳的辐射能是基本能量来源,没有太阳能就没有地球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和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1. 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生态系统的能流主要是动能和潜能和传递与转换。

生态系统的动能: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以传导和对流形式互相传递和转化的一种能量,包括热、辐射的相互传递。

生态系统的潜能:是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贮藏在光合产物化学键之内,处于静态的能量。

这部分能量是固定态的能,难以流动。

只有通过其他生物(如消费者、分解者)的取食、利用,在生物之间传递和转化,才能实现流动(逐级传递)。

这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

2.生态系统能流渠道(途径)一是生物与环境的直接交换;二是主要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能量沿着食物链的一个个环节或营养级,向下传递,而实现流动。

3.生态系统能流服从(遵守)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形式。

如生态系统中:当solar geergy进入→生态系统后,一部分太阳能未利用→变成热能等;另一部分太阳能被生物固定为化学潜力能,并且部分存在有机体中,部分用于代谢运动,逸散到环境中。

所以,进入ecosystem能量,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能量并不能消灭、消失。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能量递减规律: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除了一部分可以继续传递和作为做功的能量(自由能)外,总有一部分能不能传递和做功,而以热的形式消散,使系统向着无序性或熵增的方向发展。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其意义生态系统是指由物种、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能源的流动,也是所有生物生存和稳定运转的基础。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式,对该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以及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能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然后被其他生物所摄取。

从而形成了一个由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每个食物链都是能量的一个环节。

在食物链中,植物消耗阳光能量后,会将其存储在有机物中,作为生物体的能源。

而植物被食草动物所吃后,能量被传递到了食草动物的身体中,同时,食草动物的身体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来维持自身的基本生命活动,而剩下的能量还能继续往上流动,被食肉动物所吃。

这样,能量就形成了一个能量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意义1.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而能量的流动是支撑这种相互依存的基础。

通过生物体的摄取和消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有可能引发其他环节的受损甚至崩溃,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只有在能量流动得以持续、均衡流动时,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促进种间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还会促进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生物体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演化。

通过不断地摄取其他物种的能量,一些物种的生长和繁殖受到限制,而其他物种则会因得到充足的能量而有更优势的生存机会。

这样,在长时间的进化和自然筛选过程中,各种物种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系统。

3. 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也是由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支撑。

当生态系统中一些重要物种数量下降或消失时,食物链和食物网将被中断,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到打击,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而当一个物种数量过多时,它将对其他物种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完美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完美版
A
太阳能
… 生产者
(植物) B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B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B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C
ABC请图示、、、表中什被流呼述的么分向吸:箭含解下作头义者一用A?利营散、用养失B的级的、能的能C各量能量表量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输入:能量的最终源头: 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植 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这 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传递: 能量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 转化: 太阳光能 光合作用 化学能 呼吸作用 热能
营养级( B )
A.第五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4、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
描述是( D )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5.下面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消费者的能量越多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 .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1.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 特点和规律,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 就越少,老虎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 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老虎的能量 已减到很少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量将 是很少的。故“一山不容二虎”有一定的 生态学道理。
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
桑基 鱼塘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 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1000—2000g/(m2.年)。是适宜气候
下的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的标准值,是世界上大多数相对稳定的 森林的平均值,还包括部分的湖泊、沼 泽湿地和一部分草地及温带地区生产力 比较高的农耕地。
⑶250—1000g/(m2.年)。包括干燥的
疏林灌丛或矮林以及大部分草地,还包 括许多栽培农作物的耕地的净初级生产 力。 ⑷0—250/(m2.年)。包括极端干燥低 温的地区和以及大洋深海区,也就是大 面积的荒漠、两极地区的冻原及高山带 和海洋的净初级生产力。
过程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占99%太阳能总辐射能的光波长在: 0.15—4um范围内,包括约50%的可见光 ( 0 . 4 — 0 . 7 um), 约 4 3 % 的 红 外 线 ( > 0 . 7 6 um) 和 约 7 % 的 紫 外 线 (<0.4um)。
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③ 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 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④ 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 养分水分制约。 ⑤ 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 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 术。
第三节 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一.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动物的次级生产能量平衡关系: P=NI+I=NI+A+( R1+ R2 R3)F+U+G 式中:P为净初级生产总量;NH为末级次级生
将影响植食性鱼类、小型植食动物和植物的 数量变化。
池塘生产力的调节实验及其响应。实验结果支
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交换,就能克 服混乱状态,维持稳定状态并且还有可 能不断提高系统的有序性,使系统的熵 减少。
远平衡态
平衡态
第二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有机物
的过程,是最主要的初级生产,是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一.初级生产的能量效率与生产力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初 级生产的能量效率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 说初级生产力具有时空分异的特点。
潜能是静态能量,它是存在于物体内部
的化学能量,具有作功的潜在动力,生 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化学结合能是潜能 的一种。 能量的量度单位是焦耳(J)。焦耳(J) 与 热 量 单 位 卡 ( Cal) 的 换 算 : 1J=0.239Cal或1Cal=4.18J
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基础,生命活动
三.初级生产力的制约和改善方向
提高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非常重要,
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可以从解除植 物遗传性决定的内部制约和生态环境决 定的外部限制两个方面入手。 ① 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 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 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② 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
二.地球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生物圈初级生产力的多少是决定地球对
人口及动物承载能力的重要依据。 据H.Whittaker(1975)计算,地球的初 级生产量为172×109t有机物质,其中农 田为9.1×109t,温带草原为5.4×109t, 热带稀树草原为10.5×109t,森林为 84.2×109t,海洋为55×109t,其余湖泊、 河流、沼泽、荒原、高山和沙漠等合计 为7.74×109t。
1.我国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总量:5411×103J/年 其中:农田1944×103J/年
草原343×103J/年
林地3129×103J/年
在农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中:
粮食作物:78% 经济作物(包括蔬菜):17%
青饲料、绿肥作物:5%
我国草原面积很大,约占国土面积的
定律 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能量的传递均有一定 方向,而且任何的能量转换,其效率不可能达 到100%。 序(有序),指事物的一种有规则的状态。由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世界上一切有序的结构、 格局、安排都会自然地走向于无序。要维持有 序状态,必须使系统获得更多的潜能支做功, 以消除不断产生的无序,重新建立有序。
不同植物群落生物量(t/hm2)和初级生产力
(t/hm2.年)了也有很大的不同: 草地:10(生物量),7.6(初级生产力) 灌木林:31(生物量),9.7(初级生产力) 30年生常绿阔叶林:249(生物量),24.6 (初级生产力) 100年生常绿阔叶林:396(生物量),16.3 (初级生产力)
③ 叶绿素测定法:根据叶绿素含量或
叶绿体内与光合作用强度有关的生物活 性物质的含量,估算初级生产力。 ④ 同位素标记法:应用同位素测定植物 对CO2吸收同化能力。
作物生产潜力的估算:
① 光能生产潜力
Y1=f(Q) ② 光温生产潜力 Y2=f(Q)f(T) ③ 气候生产潜力 Y3=f(Q)f(T)f(W) ④土 地生产潜力 Y4=f(Q)f(T)f(w)f(S)
身的有序状态,并向环境耗散热能(无序)。
3、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很多现象表明,开放系统是不断从无序
走向有序,从低有序的状态走向高有序 的状态,生物的进化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就是一个例子。 所谓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 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 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表明:一个远
2. 初级生产力测定和潜力估算
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
直接测定和间接测定。 直接测定是测定初级生产者的生物量。 间接测定是通过测定初级生产者的代谢 活动情况,如测定O2或CO2的浓度变化等, 再对初级生产力进行推(估)算。使用 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和利用遥感(卫星) 技术间接测定则是比较先进的方法。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的生长路径的不同,
可把植物分为C3 和C4 植物,净光合速率 不一样: C4植物:玉米4.6—6.3g/m2.h, 甘蔗:4.2—4.9,苋:5.5,高梁:5.8, 单位:g/m2.h C3 植物:烟草:1.6—2.1,菠菜:1.6, 小麦:1.7—3.1,水稻:1.2—3.0g/m2.h
地球陆地的初级生产力分布:
地球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分布
波罗的海(Baltic
sea)初级生产力的N 素控制: 在培养瓶(culture flask)内进行的营养 加富试验表明硝酸 根浓度限制其初级 生产力。
但是,由于人类对生物圈的干预利用,
造成了植被破坏、生态系统退化,地球 的初级生产力和初级生物量在逐年下降, 全球的森林曾多达7.6×109hm2,19世纪 减少到5.5×109hm2,到20世纪80年代中 期已减少到4.1×109hm2,现在仍以每年 1.6×107hm2的速度在消失,其中相当部 分是高生物量的热带雨林。
射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里, 一般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在1%—5%左右 (理论),实际在0.5%—3.0%。 生态系统中含有其他形式的自然能量: 如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水流能、降 雨能等,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能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生态系 统的自然辅助能。
在生态系统中投入人力、畜力、燃料、
40%,但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很低, 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和土壤贫瘠。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比世界平均低
10%左右。 森林覆盖率: 20世纪80年代:12.7% 1996年: 13.9% 是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的52% 我国人均占有林地面积0.12hm2,人均活立木蓄 积10.43 m3,分别为世界平均的11%和12%。
据联合国(1999)的资料,地球干旱土
地的70%正面临荒漠化的威胁,约占地球 陆地面积的1/4,受影响的人口多达10亿, 其中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5万—7万hm2的 速度迅速扩展,盐漠化土地面积也在逐 年扩大,造成了地球初级生产力的不断 下降。
地球各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在0—
3500 g/(m2.年)范围内,可以划分为4个级别: ⑴2000—3000g/(m2.年)。高生产力地区, 多属于温湿地带,尤其是多雨地区的森林、沼 泽地、河流地、河流岸边的湿地生态系统,以 及在优越条件下处于演替过程中的森林,还有 农业集约栽培的甘蔗等高产田。这些生态系统 虽外貌不同,但水分条件好,温度较适宜,土 壤养分也有较充足的供应。

直接收获法:定期或一次性收获植 物体的全部,包括地上地下部和枯枝落 叶落花(果)等,然后称重。 ② 黑—白瓶法: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 的初级生产力常用此法,“白瓶”透光 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 不透光,无光合作用,而只有呼吸作用, 通过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CO2含 量的变化,推算出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大 小。
熵(entropy)的概念:是一个热力学函
数,是对系统或事物无序性的量度,其 定义为“从绝对零度无分子运动的最大 有序状态向某种含热状态变化过程中每 一度(温度变化)的热量(变化)。 △S=(△H-△F)/T=△Q/T △H为系统总能的增加,△F为系统自由 能的增加,T为绝对温度。
可用熵来表达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
理):封闭系统的熵总是不断增加到最 大值才停止。也就是说一切自发的过程 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系统从有 序走向无序。熵增加,这是一个自发的 过程,不需要外加能量;相反的熵减方 向就必须外加能量的推动,而且外加能 量的效率必然小于100%。
能量(负熵)
系统内熵
向环境耗散热能 (无序)
生命个体和生态系统均需要不断地摄入能量维持自
级生产对初级生产起促进作用,但不合 理的次级生产也会影响初级生产,如过 渡放牧会导致草地退化;在城郊局部区 域密布的集约化养殖场,也可能带来有 机物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次级生产的主要作用有:
① 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②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食物结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