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全身麻醉新进展
静脉治疗新进展x
静脉治疗的发展前景
新型导管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导管不断涌现, 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能够提高静脉治疗的疗 效和安全性。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静脉治疗的远程监 控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治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静脉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静脉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药物治疗, 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对于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 肿瘤等,静脉治疗能够保证药物快速、准确地进入体内,维 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词
静脉治疗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静脉治疗能够快速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的症状。通过持续 的静脉给药,可以稳定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成功案例三
总结词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在静脉治疗中 需特别关注,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 治疗效果。
未来静脉治疗的研究方向
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01
研究新型的导管材料、药物载体等,以提高静脉治疗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智能化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02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开发智能化治疗设备,提高
治疗的精准度和效率。
生物工程和组织工程的应用
03
将生物工程和组织工程应用于静脉治疗领域,为患者提供更加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
常用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在科研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全身性麻醉药物可以抑制动物神经系统,使其处于无痛觉、无意识状态,以便于进行实验操作或治疗。
本文将介绍全身性麻醉药物的分类、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发展趋势。
全身性麻醉药物可根据作用机制分为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两类。
吸入性麻醉药物通过动物呼吸系统进入体内,主要包括氟烷、甲氧氟烷等。
这类药物可以在动物体内迅速分布,起效快,但排出也较快,需要连续给药以维持麻醉状态。
静脉麻醉药物则通过静脉注射进入动物体内,如丙泊酚、硫喷妥钠等。
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但维持时间较长,且对动物循环系统影响较小。
在使用全身性麻醉药物时,需根据实验需求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
吸入法适用于短期、小型实验,可以通过面罩或注射器给予。
静脉注射法则适用于大型、长期实验,需通过静脉穿刺或导管给予。
在用药过程中,需密切动物的呼吸、心率、体温等指标,以及药物使用量和时间。
使用全身性麻醉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根据动物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给药。
要避免使用时间过长,以免动物出现耐药性或药物残留。
要动物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给药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应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小的全身性麻醉药物,以减少对动物的损害。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身性麻醉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很多进展。
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麻醉效果,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随着麻醉监控技术的发展,对麻醉药物的用量和麻醉深度的把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在科研和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选择和使用全身性麻醉药物时,需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动物的生理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全身性麻醉药物的研发和麻醉监控技术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科研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动物实验中,麻醉剂的选择至关重要。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
新药应用前景
1
新型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的研发和应用将进 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麻醉相关并 发症的发生。
2
新型阿片类药物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术后疼痛问 题,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和生活质量。
3
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和应用,临床麻醉将更加安 全、有效和舒适,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
03
临床麻醉技术新进展
病人自控镇痛
根据病人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采用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实现个 体化的术后镇痛。
老年病人麻醉管理
针对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状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特殊病人麻醉管理
针对特殊病人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
04
个体化麻醉的实施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麻醉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 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新型监测设备的研发
未来将有更多新型的监测设备被研发出来,如无创监测设 备、多模态监测设备等,这些设备将进一步提高麻醉过程 的监测效果。
麻醉药物的改进与创新
远程会诊与交流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不 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和 交流,促进学术交流和经 验分享。
05
临床麻醉安全性新进展
麻醉过程中的低氧血症防治
01
低氧血症定义
低氧血症是指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组织缺氧。在麻醉过程中,
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导致低氧血症,如通气不足、氧供失衡等。
02
低氧血症的危害
低氧血症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如大脑缺氧可导致记忆力下降、
本文旨在介绍临床麻醉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前景。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随着医疗技术和麻醉药物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在全身麻醉中,静脉麻醉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丙泊酚和舒芬太尼是被广泛使用的静脉麻醉药物。
丙泊酚作为一种快速作用、短效的麻醉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和检查中。
而舒芬太尼则是一种强效镇痛药,通常用于手术后及严重疼痛病症的治疗。
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麻醉效果,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复合应用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青睐。
本文将会介绍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复合应用在静脉麻醉中的作用和优势。
丙泊酚的特点丙泊酚是一种快速进入大脑中枢、短效的麻醉药。
它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含量,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镇静作用。
丙泊酚的生物半衰期短,排泄快速,能够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丙泊酚通过迅速的血浆清除,可以使药物在数分钟内完全消失,从而避免了药物残留在体内造成的不良反应。
丙泊酚可以通过持续输注实现对全身的镇静、麻痹和失忆,同时还能够保持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功能。
这种特性使丙泊酚成为了一种有效、安全的静脉麻醉药物。
舒芬太尼的特点舒芬太尼作为一种“纯”的镇痛药,是强效且作用迅速的药物。
它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并刺激阿片样受体产生强烈的镇痛和麻醉作用。
由于舒芬太尼效果快,在手术操作中往往由麻醉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添加剂量,其效果很快得到反应并且能够持续较长时间。
但是,由于舒芬太尼的麻醉作用强烈,且对心血管、呼吸功能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剂量和速度控制,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此可见,丙泊酚和舒芬太尼在作用机理和特点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将它们进行合理的复合应用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的优势丙泊酚与舒芬太尼的复合应用可以解决单一药物麻醉的不足和副作用问题,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效果。
具体优势如下:1.延长麻醉深度:由于舒芬太尼的特点是作用快、作用强劲、作用持久,因此在与丙泊酚复合使用时能够延长丙泊酚的麻醉作用深度,从而增强患者的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的药动学较为特殊 ,使 其在 临床 的静 脉靶 控静 脉滴注 中成 了 最佳 的阿片类 药物… 。其 中,丙泊 酚和 阿片类 药物之 间 的配
表 l 芬太尼 、舒芬 太尼 、阿芬太尼 、雷米芬太尼 的药动学
伍 又是临床静 脉麻 醉 中最为常 见的 配伍 ,因此 临床 医务人 员 有必要充分掌握两 种药 物 之 间的 相关 作用 与 规律 。基 于此 ,
的应用提供 了有用 的理论依据。基于此 ,本 次研究对 临床上 的静脉麻 醉药 物展开 了研究 。
【 关键词 】 麻醉药 , 静脉 ;芬太尼 ;二异丙酚
【 中图分类号】R 9 7 1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3 2 9 6( 2 0 1 4 )0 3 C 一 0 1 8 0— 0 2
条件 ,其住院的时问会适 当的缩短 ,2 0 d降压值 也 比较 明显 ,
物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 J ] . 中国慢性病预 防与控制 , 2 0 0 8 ,2
( 1 ) :7 0—7 1 .
3 肖惠敏 . 高血压忠者治疗依从性 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研究 [ D ] .
福建 医科大学 ,2 0 0 2 .
套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使 患者 积极遵 医嘱治疗 。
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 的好 坏直接 关系 到患 者血压 的平
4 小 结
素的调查分析 [ J ] .中国医疗前沿 , 2 0 0 9 ,6 ( 3 ) :1 0 7— 1 0 8 .
( 收稿 日期 :2 0 1 3—1 2— 0 6 )
健康教育 ,教育的 目的为针 对高血压 患者 的疾病 特点和 健康 状况 ,丰富患者和患者家 属 的健 康知识 ,改变 患者 和患 者家 属的服药治疗态度 ,坚 固患 者遵 医嘱 的信念 ,培养 良好 的服 药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从而增强患者服药 治疗 的依从 性。 患者心理紧张与血压有 很紧 密的联 系 ,平复 患者 的心 理 ,对 与平 稳患者血压有积极作 用 。经 过调查 ,患 者有 很好 的心 理
局部麻醉研究新进展-215-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5-局部麻醉研究新进
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静脉麻醉技术进展
1、以下关于理想的全身麻醉,说法错误的是()
A、满意的镇静、镇痛和肌松
B、可控性强,能单独调节各个麻醉阶段
C、对器官功能稍微有些影响[正确答案]
D、苏醒质量好
E、无污染
2、以下关于静脉麻醉的发展简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657年,ChristopherWren首次用羽毛茎将鸦片注射到人体静脉
B、1960s,药代动力学模型和等式用于指导普鲁卡因静脉输注方案的制定
C、1986年,得普利麻(丙泊酚)上市
D、1974年提前进入计算机时代[正确答案]
E、1980s,计算机控制静脉输注系统
3、多数药物由肝脏代谢后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
消除方式有零级动力学和()级动力学两种方式
A、一[正确答案]
B、二
C、三
D、四
E、五
4、阿曲库铵:维持靶浓度()
A、1-2μg/ml[正确答案]
B、1-3μg/ml
C、1-4μg/ml
D、1-5μg/ml。
麻醉药物新进展
麻醉药物新进展麻醉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学科,近年来麻醉学又与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免疫、遗传、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密切联系,随着整个医学科学和麻醉学的发展,麻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麻醉药物新进展1.1局部麻醉药新型剂的研究局部麻醉药微球:微球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
微球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常见微球直径为1~40 pm。
在临床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化学治疗中,微球具有显著的优点[2]。
当包含局部麻醉药的微球被注入到神经周围时,其对局部麻醉药的缓慢释放可延长该神经被阻滞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循环的局部麻醉药总量。
微球的缓释性使局部麻醉药微球的麻醉作用间显著延长。
微球具有生物相容性,但由于微球内含有大量的局部麻醉药,其对生物体的毒性仍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3]。
1.2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但可提供完善的麻醉深度,降低全麻药用量,而且还可减轻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麻醉方法[6]。
胸段硬膜外阻滞可阻断相应节段的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使阻力性血管及容量性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同时使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心率减慢,心肌耗氧量相对减少。
同时,胸段硬膜外阻滞还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缺血得到相应改善,心肌供氧量相对增加,从而改善心肌供氧与耗氧之间的平衡。
另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既能充分利用两种麻醉的优点,减少术中及气管插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术后硬膜外镇痛,抑制应激性激素的增高,又能互补,减少全麻药用量,减少苏醒延迟、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3吸入麻醉药方面氟烷、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在肝脏的去氟代谢主要由CYP2E1催化。
关于其多态性与吸入麻醉药的关系未见相关报道。
异氟烷是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0%的病人在术后有识别力低下的症状[7]。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妥 类 静 脉 麻 醉 药 种 类 繁 多 , 现 今 仍 在 临 床 上 广 泛 应 用 者 有 但 限, 要有氯胺酮 、 泊 酚、 托咪酯 、 羟丁酸钠) 主 丙 依 。硫 喷妥 钠
因对 呼 吸循 环 有 抑 制 、 痛 作 用 缺 乏 和浅 麻 醉 时 的 抗镇 痛 效 应 镇 以及 在体 内 的 再 分 布 导 致 苏 醒 后 嗜 睡 延 长 , 之 丙 泊 酚 的 出 现 加 和 在 临床 上 的广 泛 运 用 , 今 不 单 独 以此 药施 行 麻 醉 。本 文 就 现 氯 胺 酮 、 泊 酚 、 托 咪 酯 及 羟 丁 酸 钠 的 研 究 进 展 做 一 综 丙 依
4 0 1) 0 0 0
文 章 编 号 : 6 18 4 ( 0 8 1 — 1 4 0 1 7 —3 82 0 ) 82 0—3
静 脉 全 身 麻 醉 药 物 分 为 巴 比 妥类 药 物 ( 比妥 类 药 物 中 现 巴
今 供 临 床 使 用 的 主要 是 硫 喷 妥 钠 ) 非 巴 比 妥 类 药 物 ( 巴 比 和 非
述。
细胞癌活化 , 随后 , 游 信 号 转 导 受 阻 , 酸 肌 醇 裂 解 障 碍 和 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 磷
种 蛋 白不 能 被 磷 酸 化 , 后 导 致 C 的 流 动 和 TX 生 成 受 最 a Az
抑 制 ] 。
2 丙泊 酚
丙 泊 酚 是 一 种 新 型 的 快 效 、 效 静 脉 麻 醉 药 物 , 醒 迅 速 短 苏
1 氯 胺 酮
17 9 0年 进 入 临 床 , 目前 仍 在 使 用 的 、 一 的 苯 环 己 哌 啶 为 唯
类 药 物 。 氯胺 酮 不 同 于 其 他 静 脉 麻 醉 药 , 有 明 显 的 镇 痛 作 具
常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 l o
。
然 而 丙泊 酚 的 抗 氧化 机 制 和其 的分 子 结 构 有一定 的关 系… 】 。 因
为 丙 泊 酚对 脂 质 氧化 的夺 氢过 程 有 很 大 的 干 扰作 用 。 其 最 终 形 成 的 酚基 和脂 质 的 过氧 化 反 应 能 够 形 成一 个 非 常 稳 定 的且 没 有 活性
有 非常 好 的镇痛 效 果… 。 现 在 对该 药 物的研 究情况做 以下介 绍:
1 . 1 . 1 镇 痛 作用 在 患 者 进 行 手 术切 皮 之 前 , 对 患 者 的静 脉 注 射 1 . 2 . 2 镇痛 作用 丙 泊酚 是 一种 超 短 效 的静脉 全身 麻 醉 药 物” 。 目 氯胺 酮0 . 1 5 mg / k g 『 2 。 然 而 对 于 进 行 腹腔 镜 手 术 的 患 者来 说 , 具 有 前在临床上使用的非常多。 但是, 对患者使 用丙泊酚, 对目前伤 害性 超 前 的镇 痛 效 果 】 。 并且 其 没有 明显性 的 血流 动 力 学 改 变 情况 ] 。 刺激 所导 致 的 疼 痛 , 目前 是 否有 很 好 的镇 痛 作用 , 还 存 在 一定 的争
临床上能够更好且合理 的选择恰当的麻 醉药物。
【 关 键 词】静 脉 ; 全 身麻 醉药物
[ 中图分类号】 R 6 1 4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0 5 ( c ) 一 0 1 8 6 — 0 2
为了使 得临 床上能 够恰 当而合 理 的使 用麻 醉 药物 , 本 文2 0 1 2 年l 1 1 . 2 . 1 对 缺 血再灌 注损 伤 的具有保 护作用 经过 研 究 表 明, 丙 泊 酚 月一 2 0 l 3 年3 月期 间, 对 氯 胺酮 ; 丙 泊酚 ; 依托 咪酯 ; 3 ' - 羟 丁酸 钠一直 以 对 患 者 的 脑 组 织 缺 血 后 再 灌 注 损 伤 以及 心 脏 有一 定 的 保 护 作 用 来 的研究 进 展情 况 , 做 以下详 细的综 述介 绍。 1常用静 脉全 身麻 醉药物 的介 绍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
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研究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技术和进展,也为麻醉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的新技术不仅为手术提供了更安全和有效的麻醉管理,还推动了麻醉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的新技术与进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领域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是麻醉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有创血压监测需要通过插管等方式来获取血压数据,虽然准确可靠,但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不适和风险。
而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则不需要插管,通过使用血压袖带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患者的血压,并实时反馈给医生。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无创血压监测技术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该技术还可以与智能化设备相结合,通过无线传输数据,方便医生随时监控患者的血压情况。
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麻醉过程中的血压监测效果,还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手术风险。
二、全身麻醉中安全性的提升全身麻醉是大多数手术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长期以来其安全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麻醉科研究人员在当前全身麻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以提高全身麻醉的安全性。
一方面,通过引入新的药物和麻醉管理方式,可以减少全身麻醉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负荷,防止术后或麻醉过程中出现相关并发症。
另一方面,通过精确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可以实时评估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提高安全性。
三、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是麻醉科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过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提供给医生及时反馈和指导,以减少手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并发症。
常见的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包括脑电图(EEG)、诱发电位监测(EP)以及反应电位监测(MEP)等。
这些技术通过记录患者的神经信号活动,并进行实时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手术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
最新 利多卡因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和进展-精品
利多卡因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和进展1 利多卡因减轻全麻药物的注射痛(1)丙泊酚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但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高达30%-90%[1]。
利多卡因是钠通道阻滞剂,其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机制为通过可逆性阻断钠通道抑制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动作电位的产生及阻断神经的传导,从而起到中枢和局部麻醉作用[2]。
牛丽[1] 等人检索了各数据库,经Meta 分析发现:丙泊酚内混入利多卡因、预先给予利多卡因、扎止血带后给予利多卡因三种方式均可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且静脉扎止血带后再给予40mg 利多卡因是相对有效的方法,更适合无术前用药的门诊静脉全麻患者。
(2)罗库溴铵是临床上常用的肌松药,药液呈酸性(pH=4), 注射痛的发生率可达50%-80%[3]。
朱琳佳[4] 等人对不同剂量(20mg、40mg、60mg)的利多卡因减轻罗库溴胺注射痛进行了研究,得出各种剂量的利多卡因均可减轻罗库溴胺注射痛的结论,且随着剂量增加,患者注射痛程度明显减轻。
2 抑制全麻诱导时阿片类药物引发的呛咳反应阿片类药物是全身麻醉诱导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也可以诱发明显的呛咳反应,增强迷走神经活性,甚至引起肌肉强直。
利多卡因抑制呛咳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干功能及阻断气管内和咽喉部的外周咳嗽受体有关。
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抑制呛咳反应的发生[5]。
CK Pandey[6] 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中对502 例行全身麻醉的患者进行了观察,在静脉注射3ug?kg-1 的芬太尼1 分钟之前静注利多卡因1.5mg ? kg-1,患者呛咳几率明显降低。
王锦媛[7] 等研究发现,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mg?kg-1,5s 内注射完毕,可抑制全麻诱导时舒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3 减少其他全麻药物的用量有研究显示全身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的用量。
F.R Altermatt[8]等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靶控丙泊酚的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1.5mg ? kg-1 负荷剂量的利多卡因,随后以2mg? kg-1? h-1 的速率泵注到手术结束,结果显示利多卡因组患者丙泊酚的中总用量为6mg ? kg-1? h-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5mg? kg-1? h-1,利多卡因可作为全凭静脉麻醉药的一个组成部分。
瑞芬太尼临床应用进展
舒芬太尼(Sufentanil,Suf)是芬太尼 (Fentanyl,Fen)N-4位取代的衍生物,其 化学作用和药理作用于1976年首次报道。为 强u阿片受体激动剂,对u受体亲合力比芬太 尼强7~10倍,镇痛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 是目前国内外用于人体的镇痛作用最强的阿 片类镇痛药。
舒芬太尼镇痛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 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脑循环和脑代谢 的影响更小、因而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在手术麻醉和镇痛领域中,显示出更大 的优势。
4、可发生典型的阿片样症状,在注射部位 偶有瘙痒和疼痛。
5、极少数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僵现象。 6、有一定的恶心、呕吐现象。 7、使用剂量过大可发生苏醒延迟。 8、可发生轻度的呼吸抑制作用。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是一种人工设计 合成的新型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具有典型的 阿片样药理效应——镇痛、呼吸抑制、镇静、 肌张力增强和心动过缓等。
5、麻醉苏醒
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病人在苏醒过 程中耐受气管导管能力好,避免了全身麻醉 苏醒期病人躁动(emergence egitation jemergence delirium EA)。
瑞芬太尼、丙泊酚的临床应用成功地摆脱 了只有苯二氮卓类药物才能使病人产生遗 忘作用的传统观念,使静脉麻醉的理念得 到了进一步的更新。
间隙行硬外穿刺,向头置管3cm, 3、首量模式:0.15%罗哌卡因+0.5ug/ml舒芬太
尼;5ml试验量,观察5min后追加5~10ml。 4、PCA配伍:0.1%罗哌卡因+0.5ug/ml舒芬太尼
5、负荷量:无 6、维持量:无 7、PCA量:6ml 8、锁定时间:15min(每小时限量24ml) 9、停药时间:宫口开全时 10、舒芬太尼总用量(ug):15.7±7.6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0
10
20
30
40
50
60
0
2
4
6
丙泊酚浓度
唤醒患者
时间(分钟)
(mcg/ml)
缝皮
稳态
调整剂量
切皮
等待
术前
诱导
TCI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
TCI的应用可以为病人快速建立所需要的稳定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因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在临床麻醉中,TCI技术可用于巴比妥类、阿片类、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药物诱导和麻醉维持。复合双泵给予异丙酚与短效镇痛药,可满意地进行全凭静脉麻醉。TCI迅速实现稳定血药浓度特点,将有利于进行药效学、药物互相作用的实验研究。
静脉麻醉仍需学习,普及,和研究
谢 谢 !
单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续静脉给药
目标控制输注技术(TCI )
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浓度的计算机给药静脉给药方法。
恒速输注丙泊酚
mg/kg/hr
mg/kg/hr
mg/kg/hr
随意调节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快速达到并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既往丙泊酚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的药理学知识有限,许多国家不允许在这个年龄范围应用丙泊酚,欧洲于2002年6月18日增加了静安新适应证,可用于4周-3岁婴幼儿的全麻,新西兰的报告:甚至在早产儿中应用丙泊酚
小 结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静脉麻醉的时代
静脉麻醉可控性能与吸入麻醉媲美
TCI 便于调节麻醉深度、个体化、防止知晓和预测苏醒
TCI能自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靶浓度,但是临床麻醉深度及手术刺激的改变都需要不断调整所设定的浓度,目前的TCI系统却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于药物浓度,目前的浓度监测还不能对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进行即刻测量。
全麻手术新进展
全麻手术新进展发表时间:2016-01-18T11:57:57.937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刘彤华李东来(通讯作者) [导读] 黄石市爱康医院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
黄石市爱康医院湖北黄石 435000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
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
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常用麻醉药物1.吸入性麻醉药物氧化亚氮、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2.静脉麻醉药物巴比妥类(硫喷妥钠、苯巴比妥等)、阿片类(吗啡、芬太尼、阿芬太尼、苏芬太尼、雷米芬太尼等)、异丙酚、氟哌利多、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等)、氯胺酮、依托咪酯等;3.肌肉松弛药非去极化肌松药(管箭毒、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等)、去极化肌松药(如琥珀胆碱)。
麻醉方法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
全身麻醉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麻醉前处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几个步骤。
1.吸入麻醉(1)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广为知晓的吸入麻醉剂,但是由于其不稳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现代手术室内多需要电刀等设备,由此乙醚可能导致爆炸,现在临床已弃用。
目前最常用的是吸入麻醉法。
根据呼吸气体与空气接触方式、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吸入麻醉可以分为开放法、半开放法、半紧闭法及紧闭法四种。
按照新鲜气流量的大小分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麻醉。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介绍
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一环,在新技术和器械的引领下,得以不断提升麻醉效果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本文将对麻醉科中的新技术及器械进行介绍,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些革新性进展。
一、静脉内麻醉技术静脉内麻醉技术(Intravenous Anesthesia)是一种通过静脉内给药实现全身麻醉的方法。
与传统的气管插管麻醉相比,该技术具有更小的创伤,恢复迅速,避免了气管插管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药物的不断研发和改良,静脉内麻醉技术已经成为麻醉科中的热门技术之一。
1. 智能输液泵智能输液泵作为静脉内麻醉的关键设备之一,具有精确计量、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等功能。
其稳定的输液速度可以确保药物的准确给予,并降低了输液过程中的误差。
智能输液泵可以实时监测药物输注速度,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比如药物输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及时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2. 静脉内置管静脉内置管(Intravenous Catheter)是静脉内麻醉的关键器械之一,其通过刺破皮肤及血管,将导管插入静脉内,以便输注麻醉药物。
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型静脉内置管,具有更小的刺激性和疼痛感,能够更好地减少皮肤创伤,提升患者的手术体验。
二、无创监测技术无创监测技术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手段,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
在麻醉科中,无创监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
1.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Pulse Oximeter)是一种常用的无创监测设备,通过光电传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情况。
该监测仪可以通过一个夹在患者指尖上的传感器,传递红外线和红外线光束,根据光的吸收程度计算出血氧饱和度和心率等生理参数。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的引入,让医护人员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氧合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生严重的氧合不足。
2. 非侵入性血压监测仪非侵入性血压监测仪(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以无创的方式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
静脉全麻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疼痛(但非神经病理性疼痛)。
2.2阿片类药物 芬太尼(fentanyl)1960年人工合成,是阿片受体
可引起大鼠和人的学习记忆能力短时下降,这与氯
胺酮对机体大脑海马突触传递中的N一甲基.D.天冬
激动剂,属于苯基哌啶衍生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 的最主要的强效镇痛药。其镇痛作用是吗啡的75~ 125倍,与其高脂溶性有关;它首次静脉注射后很快 分布到非效应组织,如脂肪和肌肉,使血药浓度很 快降低,因而作用时间较短。临床上常将芬太尼作 为全身麻醉的镇痛成分,与静脉全麻药、肌松药一 起用于静脉全麻的诱导和维持。 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分别于1974和1976年 由人工合成。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是芬太尼的5~10 倍,其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阿芬太尼的效能 为芬太尼的1/4,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1/3。两药对
min后可恢复自主呼吸。它更适合长时间
的输注,成为现在全凭静脉麻醉的首选药物门’。由于
药效短,术后可能发生爆发性疼痛,应当在停药前就 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博1。术中小剂量氯胺酮输注,可
挥作用,并很快再分布至外周…。丙泊酚药代动力学 符合三室模型,具有分布容积大,清除率高,分布 和消除迅速,再分布缓慢的特点旧引。丙泊酚主要通 过肝脏代谢,少部分经肝外代谢和肾外清除,反复 给药或静脉输注时蓄积少,非常适合持续输注。丙 泊酚对中枢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有较为明
S或肌注后3
rain一4 min,
即可进入手术期。特别适宜于设备简单的医院和急 症病例,不抑制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对休克的患者
尤为适宜。其副作用是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颅内压、
有保护作用M引。Canavero等∞1研究发现,静脉注射
亚睡眠剂量(0.2 mg/kg)丙泊酚可减轻患者中枢性
麻醉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培训课件
使用原则
按需使用,个体化剂量调 整,避免长期使用和过量 使用。
副作用及风险
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 吐、便秘等,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非阿片类药物在镇痛中作用
非阿片类药物种类
如NSAIDs、对乙酰氨基酚 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或 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产生镇 痛作用。
使用优势
相对于阿片类药物,非阿 片类药物副作用较少,无 成瘾性,可长期使用。
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结合患者基因、生活习惯等个性化信息,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 方案建议,提高治疗效果。
AI在围术期风险评估中作用
术前风险评估
利用AI技术对患者术前生理、心理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评估,预 测手术风险,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术中实时监测与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关键指标,结合AI算法对 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类型和需求对策略影响
手术部位和范围
不同手术部位和范围对麻醉的要 求不同,如头颈部手术需要保持 患者呼吸道通畅,腹部手术需要
良好的肌松效果等。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也是制定麻醉方 案的重要考虑因素,长时间的复杂 手术需要更加精细的麻醉管理。
特殊手术需求
如微创手术、器官移植等,这些手 术对麻醉有特殊要求,需要制定相 应的个性化麻醉方案。
性药物等。
03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苏醒延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对神经系统影响
小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等,处理措施包括及时给予促醒药物、营
养神经药物等。
05
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更新
多模式镇痛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多模式镇痛定义
结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技术 ,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并减少单 一药物或技术的副作用。
麻醉学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
麻醉学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技术吸入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又称为静吸复合麻醉,如前所述,具体方法有多种。
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患者舒适易接受,而吸入麻醉的深度易于控制和管理,故临床上常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术前准备与一般的全身麻醉相同。
随着七氟配等新型吸入麻醉药的出现,吸入麻醉诱导或静吸复合诱导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一、麻醉诱导1.静脉诱导一般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复合,静脉全身麻醉药多为丙泊酚 1.5~2.5mg∕kg或咪达嗖仑0∙02~0.05mg∕kg0麻醉性镇痛药以芬太尼为主,诱导剂量一般为2~4ug∕kg,也可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以及依诺伐等。
肌肉松弛药除经典的琥珀胆碱外,维库澳锭、泮库溟锭、罗库溪铁、阿曲库锭等用于静脉麻醉诱导也逐渐增多。
这些新型的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不仅起效快、效果好、没有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还具有中时效的肌肉松弛效果,因此在临床中逐渐被广泛使用。
2.吸入、静吸复合诱导由于经济费用高、操作复杂、患者不易接受等原因,这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有限,前者主要用于小儿麻醉,后者用于气管插管困难的患者。
有研究者观测意识消失时间、诱导期间呼吸暂停发生率、诱导并发症、第一次喉罩插入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七氟醒和丙泊酚的诱导效果进行比较,经Meta分析后可以发现,七氟酸和丙泊酚具有相似的诱导效应,但由于七氟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较频繁,患者不满意倾向稍多,丙泊酚作为理想的麻醉诱导药仍然更具优势。
二、麻醉维持1.吸入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用吸入麻醉药维持麻醉。
一般吸入1〜2MAC的挥发性麻醉药,常用恩氟烷和异氟烷,吸入浓度为2%~3%,可同时吸入50%〜66%的氧化亚氮,麻醉效果更好。
目前,已有麻醉效能更强、不良反应更小的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烷和地氟烷用于临床。
2.静脉麻醉维持在麻醉诱导成功后主要依靠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弛药维持麻醉。
临床应用中的麻醉技术创新
临床应用中的麻醉技术创新在临床应用中,麻醉技术的创新促进了手术和治疗的发展,提高了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麻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包括神经阻滞技术、全身麻醉技术以及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局部麻醉的方法,由于其能够减少全身麻醉带来的不适和副作用,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
在神经阻滞技术中,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装置,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和持续性神经阻滞技术等。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能够提高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实时的观察神经和麻醉药物的扩散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阻断神经,避免误伤或者局部麻醉不足的情况发生。
此外,持续性神经阻滞技术则使得神经阻滞效果可以延续更长的时间,降低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减少了镇痛药物的使用。
二、全身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全身麻醉技术在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以便进行疼痛和刺激的处理。
在全身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中,靶控输注和镇痛系统的使用成为了关键的进展。
靶控输注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调节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量的技术,它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自动调节输注系统的参数,使麻醉水平得到精确控制。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麻醉的过程更加安全和可靠,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麻醉质量的影响。
另外,镇痛系统的使用也是全身麻醉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镇痛系统通过输送镇痛药物到患者体内,减轻术后疼痛,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节。
例如,可穿戴式的镇痛系统可以让患者自主调节镇痛药物的输送速度和剂量,从而提高了术后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三、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麻醉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对于临床麻醉的效果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麻醉药物被研发出来,以满足不同手术和患者的需求。
例如,快速麻醉药物的研发使得患者可以更快地从麻醉状态中恢复过来,减少了麻醉后的不适感和副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CI适用的手术种类
靶控输注的特点是起效快、维持平稳且可 控性好、恢复迅速彻底 因此适用于时间短而刺激强度大且变化迅 速的手术,例如支撑喉镜下手术、眼科手 术、口腔科手术、腹腔镜检查及手术、气 管镜检查及手术、胃镜检查、肠镜检查、 胆道镜手术、门诊日间手术等 这样既消除了患者的痛苦,又不需要等待 过长的恢复时间,真正做到了安全、有效
是以药物的血浆浓度为靶控目标的输注方 法,开始给予一定的负荷量,当血浆计算 浓度达到预定的靶浓度时即维持在这一浓 度。效应室浓度随之逐渐升高,将迟滞一 定时间后最终与血浆浓度平衡一致 适合于T1/2keo小的药物,这样平衡时间较 短;同时也适合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因其 负荷量较小,循环波动较小
TCI的实施方法-效应室靶控输注
静脉给药方法-- 靶控输注(TCI)
14 12 10 8 6 4 2 0 0 20 40 60 80 100 ±¼ Ê ä (min) 120 140 160 180
1. 维持恒定的血浆浓度
2. 随意调节 3. 保持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的平衡 治疗窗
¨¶ Å È (ug/ml)
TCI的特点
TCI可以迅速达到并稳定于靶浓度,诱导时 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深度易于控制、麻 醉过程平稳 TCI可以预测病人苏醒和恢复时间,使用简 便、精确、可控性好 由于药代学模型的误差、个体变异性的影 响、输注泵的精确度以及药效学的相互作 用也会影响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
谢谢大家!!!
TCI展望
TCI的临床效-价比可能是临床医生广泛应用 TCI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根据经验性的临床用药转换到TCI的临床 用药,需要临床医生观念的转换 这种观念的转换类似于过去麻醉医师应用 高科技的监护设备来替代血压计袖带和用 手触摸脉搏
闭环调节输注—仪器反馈系统
吸入麻醉将引领未来!
吸入麻醉将引领未来!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不能维持麻醉药的有效浓度;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不能达到满意的平衡状态
静脉给药方法--持续静脉注射
单次+ 持续静脉给药
10 8 6 4 2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 ä (m in) Ê ¼
是以药物的效应室浓度为靶控目标的输注方 法,给予负荷量后暂时停止输注,当血浆浓 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到平衡一致时再开始维持 输注 与血浆靶控相比,使用同一药物时平衡时间 短、诱导快,负荷量较大而使循环波动较大 适合于T1/2keo大的药物以及年轻体健的患 者
TCI的实施方法-开放环路
开放环路(open-loop)靶控是无反馈 装臵的靶控,仅由麻醉医师根据临 床需要和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来设 定和调节靶浓度
ALARIS IVAC TIVA TCI 的面板显示
计算的血药浓度 泵工作状态 得普利麻输注量 效应部位浓度
预计的清醒 时间
靶血药浓度
调节键
计算浓度的趋势图
Consult Directions for Use for details of display and operation
TCI的具体实施步骤
静脉全麻给药方式进展
静脉麻醉给药方法
单次静脉注射
重复静脉注射
持续静脉输注
– 按一定量和速度以微量泵静脉持续输入
– 靶浓度控制静脉输注(TCI)
静脉给药方法--单次和重复静脉注射
14
血浆浓度
效应室浓度
¨È Å ¶ (ug/ml)
12 10 8 6 4 2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Ê ¼ (m in) ±ä
静脉全身麻醉 新进展
更好的麻醉:静脉全麻or吸入全麻
有效性 无害性 可控性
吸入全麻因可控性好似乎比静脉全麻更具优势
静脉全麻可控性差的原因
缺乏理想的静脉麻醉药 缺乏合理的给药方法 从这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使静脉麻醉药的可控 性大大增加,以及吸入麻醉药的毒性和大 气污染,凸显出静脉全麻的发展优势
静脉全麻药物进展
常用药物的达峰时间和时-量半衰期
达到高峰 (min) 异丙酚 芬太尼 瑞芬太尼 1 5 1 输注 3 h 半降时间 (min) 20 90 10
万可松
3
30
临床使用TCI的麻醉药物
鉴于靶控输注的给药模式,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 均很短的药物最适合用于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最为适合TCI 其他药物如咪唑安定、依托咪酯、苏芬太尼、阿 芬太尼、芬太尼也可以用于靶控输注,但是其效 果不如前两种最佳药物 至于肌肉松弛药由于其药效与血浆浓度关系并不 密切,而且药代动力学并非典型的三室模型,因 此目前不主张使用靶控输注模式,而以肌松监测 反馈调控输注模式为最佳
选择适合的病例、手术以及药物 选择适合的靶控模式(血浆或效应室靶控) 正确设定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 正确设定药物的输注模式(尤其是儿童或成人 模式)和配臵浓度 选择适当的靶控浓度 开始靶控输注 麻醉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节靶控浓度 手术结束前选择适当的时机停止靶控输注
TCI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一定要选择适合的病人和手术 尽量选择T1/2keo和T1/2cs小的药物,其它药物并非TCI首选 药物 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TCI模式(血浆靶控或效应室靶控) 手术过程中不要以单一靶浓度维持,而应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和 病人的反应来及时调节靶控浓度 一定要从麻醉开始就使用靶控输注,而不要中途加用靶控输注 (由于靶控输注有负荷量) 靶控装臵具有自动补偿功能(即换药后可以自动补充换药期间 的药量),不需要手动追加或增大靶浓度 手术结束前根据手术进程和药物的T1/2cs选择停止输注的时机, 不宜过早 注意静脉通路的通畅和注射泵的工作状态,一旦静脉阻塞或注 射泵有故障,病人会发生术中知晓
TCI的实施方法
根据不同的手术及患者情况 可以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也可以效应室靶控输注 可以采用开放环路也可以闭合环路来调节靶控 输注 可以控制呼吸也可以保留自主呼吸 可以进行气管内插管也可以放臵喉罩 可以使患者入睡也可以让患者清醒进行自控镇 静镇痛 可以使用单一药物也可以几种药物联合使用
TCI的实施方法-血浆靶控输注
Conc = C1.e-a.t + C2. e-b.t + C3.e-p.t
Effector Site
ke0 k31
k21 C2 k12 k10
C1
k13
C3
TCI相关药理-ke0与t1/2ke0
ke0反映药物从效应室转运至中央室(血浆) 的速率常数 t1/2k e0是血浆与效应室之间平衡发生一半 的时间,其意义是可以决定起效快慢 药物的ke0越大,其t1/2ke0越小,说明该药 物峰值效应出现快
TCI相关药理-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是将体内药物转运和分布特性相似的部 分抽象看成一个房室,用药代学参数来反映药物 分布及代谢特性的方法 中央室代表血流丰富的药物迅速混合的部分(血 浆或肺循环) 外周室则代表内脏或肌肉及脂肪组织 效应室是用来指药物作用的靶部位,受体、离子 通道或酶等,是反映药物临床效果的部位 药物首先进入中央室,并在中央室和其他周各室 之间进行药物的分布和转运
理想静脉麻醉药-瑞芬太尼
独特的代谢机制——被非特异性的水解酶持 续水解,因此其恢复几乎不受持续输入时间 的影响 长时间输注后持续输注后半衰期始终不变, 镇痛效能不减,术后无呼吸抑制之虑
理想静脉麻醉药-罗库溴铵
注射1分钟内就可进行气管插管,是目前唯 一被认可替代琥珀胆碱用作急性快速诱导 的肌松药 起效快捷、恢复迅速,也用在重症监护病 房与剖腹产手术 心血管稳定(心率或血压几乎无或微小改 变),没有组胺的释放或其他的副作用
常用静脉麻醉药比较
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射抑制 交感系统抑制 患者意识消失 气道肌肉松弛
异丙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 高血压 异丙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 低血压 依托咪酯>异丙酚>咪达唑仑 饱胃者
异丙酚>咪达唑仑>依托咪酯
哮喘者
脓毒性休克
异丙酚 咪达唑仑 氯胺酮 依托咪酯 效果确实 效果不定 效果确实 效果确实 循环不稳 循环尚稳 循环稳定 副作用多 循环稳定 皮质抑制
Graseby 3500泵
ALARIS IVAC TIVA TCI泵
Graseby 3500 的面板设置
液晶显示
计算的血药浓度 靶血药浓度 TCI 模式提示
TCI 模式提示
输入得普利麻的总量
微调
微调
信息键( 效应部位浓度、达到靶浓度 的时间 )
Consult Instruction Manual for details of display and operation
TCI的实施方法-闭合环路
闭合环路(closed-loop)则通过一定反馈系统 自动调节靶控装臵,根据反馈指标的变化 自动调整输注剂量和速度 例如通过脑电监测使用BIS指标来反馈调控 得普利麻的靶控输注,是目前比较成熟和 成功的方法之一
实施TCI必需的设备
专用微量注射泵。 麻醉深度监测仪(BIS 或AEP、HRVI)、肌松 监测仪。
Å ¶ £ £ ¨ È ¨ ug/ml ©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持续静脉给药
达稳态血浆浓度需4 ~ 5个半衰期,芬太尼等药物需15 h以上 达稳态,不能满足临床麻醉诱导和维持。随输注时间延长, 清除速率减慢,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产生蓄积作用,难以根据 病人反应和手术刺激强度随时调节血药浓度
TCI给静脉全麻带来生机
静脉全麻前景光明!!!
TCI相关药理-半衰期
有作者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比较芬太尼、 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长时间持续静注显示
输注8h以上,恢复阿芬>舒芬>芬太尼 输注8h以内,恢复舒芬>阿芬>芬太尼
提示:短效的阿片类药物术后恢复并不一 定比“长效”的快 说明:半衰期并不预示静注后作用部位药 物浓度下降的相应速率,故认为简单地比 较半衰期选择用药并非是合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