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五脏相音”的实践与计算机交互分析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
致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
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阴阳之理也。
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总之曰纲,周之曰纪。
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变化之父母,《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阴可变为阳,阳可化为阴,变化之道,由阴阳之所生,故谓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明者,阴阳合而灵显昭著也。
神化天之五气,地之五行,以生万物,故为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
本者,本于阴阳也。
人之脏腑气血,表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属阴阳之二气;致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
谓求其病之本于阳邪本于阴邪也,求其病之在阳分、阴分、气分、血分也。
审其汤药之宜用气之升,味之降,温之补,苦之泄也。
此篇论治道当取法乎阴阳,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
后节曰治不法天之纪,用地之理,则灾害并至。
天地者,阴阳之道也。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积阳至高而为天,积阴至厚而为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当法天地阴阳之理。
阴静阳躁,地之阴,主静而有常;天之阳,主动而不息。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春夏者,天之阴阳也,故主阳生阴长。
秋冬者,地之阴阳也,故主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由阳化之。
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阴成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五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
五音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天(自然界)有天籁之五音:角、徵、宫、商、羽,地(物质)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所藏:(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
宇宙间各种元素(互相联系、转化)相生、相克、相对应。
所以五脏与五行、五味、五音相对应是音乐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具备万物之灵的人,必然喜欢万物之情的音乐,人和物都与音乐息息相通,音乐可以调和人的性情。
在诸多乐器中,鼓如同天,埙如同地,磬如同水,这里按五行分为:木(角调式)音、火(徵调式)音、土(宫调式)音、金(商调式)音、水(羽调式)音。
行养生音乐视频01-角----肝、胆木音(角调式音乐)是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的音乐舒展、悠扬、深远,使人飘逸欲仙;高而不亢,低而不臃,绵绵不断,好似枯木逢春,春意盎然。
入肝胆之经,可以疏肝利胆,保肝养目,平和血压、清血质,夜间休息时听有助益安魂人睡,对于疑神疑鬼、精神不安的人,也有很好的理疗效果其它,如夜晚受到惊吓、盗汗、心中忧郁的也相当有益。
多听木音,可以转移性情,增强精神,安定魂魄,消除失眠,让身心合一,重新找到原始平和的人性。
木音之意义象征东方苍龙,被认为是能够消灾避祸祛病的吉祥物,象征着强大、健康、向上。
鼓舞东方巨龙从大地上缓缓腾空而起,应着角声,朝着太阳,遨游长空。
五行养生音乐视频02-徵----心、小肠火(徵调式)音乐火为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入心经,小肠经,主理心脏和小肠的健康。
古琴、古筝弹奏出远古的回音,有轰然绵延的背景音乐,突出古琴的清朗悠扬舒缓的旋律,逐步加快节奏,清脆悦耳的打击乐的叮咚声出现,展现出长河落日的远景。
雁过翎翅声、鸣叫声声由远及近,由近而远去,风声水起,云蒸霞蔚,表现出中国远古文化长河优美的回音和片段,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火是万物的动力,代表心脏,有热量,丝弦的声音可以拨动人的心弦。
《黄帝内经》指出:火通心经,疏导小肠经,丝弦音调理神志,,疏导血脉,平稳血压,疏通小肠,祛毒疗伤。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黄帝内经》中的音乐诊疗体系(转贴)
《黄帝内经》中的音乐诊疗体系(转贴)《黄帝内经》中有一些关于音乐诊疗的内容,尽管他们的分布比较分散,但归纳起来则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音乐诊疗体系。
为了系统的全面的继承这一内容,本文将《黄帝内经》中有关音乐诊疗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希望能够对有志于中医音乐疗法的朋友有所益处。
一. 《黄帝内经》中音乐诊疗的内容、概念和意义1. 《黄帝内经》中音乐诊疗的内容《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内容与音乐诊疗相关,将哪些内容纳入音乐诊疗体系是首先要考虑的。
我们认为有以下三方面是属于音乐诊疗范围的:(1)语音诊疗部分这里将语音纳入了音乐诊疗体系理由有三:1)语音与乐音一样是组成歌曲的元素;2)语音与乐音的物理性质相近;3)中国乐音的起源与语音相关。
在理论上《黄帝内经》讲述了五声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在临床上《黄帝内经》讲述了声音变化的诊断内容。
(2)乐音疗法部分乐音疗法是《黄帝内经》音乐疗法的重点内容,在理论上讲述了五音与五脏、五经的关系;六律与六腑、六经的关系;古十二律与十二脏腑经络的关系;二十五音与经络及其上下左右分布的对应关系,在治疗上重点介绍了二十五音的双音疗法。
(3)音乐疗法部分严格来讲《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完善的音乐治疗内容,有的只是几首由双音疗法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简单治疗曲的雏形和可用于音乐治疗的情志治疗原则。
2. 中医音乐诊法的概念中医音乐诊法属于中医四诊的闻诊范围。
医生通过听察病人的语音变化和引起某经共振乐音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虚实。
3. 中医音乐疗法的概念中医音乐疗法是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用语音、乐音、歌曲和乐曲等方法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和情志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4。
研究《黄帝内经》中音乐疗法的现实意义《黄帝内经》中讲述的音乐疗法内容基本上属于现代音乐疗法理论中的共振部分,其共振的受体是人的脏腑经络。
在语音方面:单音的应用是六字诀一类疗法、多音的应用是诗疗一类疗法;在乐音的方面:单音的应用是钟疗、磬疗等,双音的应用是古琴的和弦;在音乐的方面:是具有脏腑经络共振效果和调整情志作用的乐曲。
五音与五脏相通
五音与五脏相通《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角、崔、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徽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徽,徽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徽、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克。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抚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微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貌”。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微调式色彩明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角音疏肝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盆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
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肝对应怒,属木。
中医五音疗疾,听音乐调五脏值得收藏!
中医五音疗疾,听音乐调五脏值得收藏!
《黄帝内经》中提出“五音疗疾”,《灵枢·五音五味》详细论述了宫、商、角、徵、羽等五种音阶调治疾病的理论,并把五音归属于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与人体内相应的脏器(肝、心、脾、肺、肾)的功能活动,人的五志(怒、喜、思、忧、恐)相连。
五音-五志-五脏的紧密联系,是五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聆听中国的五行音乐。
角音
角调阴(肝属木)
角音条畅平和、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对应五脏之“肝”,可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用以治疗肝气郁结、易怒暴躁等肝胆疾病。
徵音徵调阴(心属火)徵音旋律热烈明快、轻松活泼,具有“火”之热情奔放,主入“心”,可用于治疗过伤心所致的心气不足、心神涣散病症。
宫音宫调阴(脾属土)宫音悠扬沉静、淳厚庄重,如“土”般宽厚包容,入“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可治疗思虑过度导致的脾胃虚弱,食欲不振。
商音商调阳(肺属金)商音高亢悲壮、铿锵有力,如“金”般肃杀,萧瑟,对应“肺”脏,可治疗过度悲伤所致的肺气虚弱、肺失宣降所致病症。
羽音羽调阳(肾属水)
羽音风格清幽柔润、凄切哀恋,如水般婉转流淌,对应五脏之“肾”,可引阳入阴治疗极度恐惧引起肾气虚弱,肾不纳气所导致的病症。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
《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黄帝内经》五行天象对应表《黄帝内经》脏腑五行对应表《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六十八篇》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决气第三十 359页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解析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解析作者:宋振东门红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是一个可以解释包括“天地人”在内的宇宙万物的系统完备的理论模型。
以五行为中介,自然界中的五方、五季、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液、五官、五形、五志、五德、五魔等形成一一对应的多维系统。
“五音”以“五行”为基础,源于五声,动乎“五脏”,正乎“五志”,形成系统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音疗疾”理论,成为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鼻祖。
曲调与情志共振、与脏器共鸣,可以导养神气、疏导情志,对五脏六腑起到调节作用。
关键词:中医五行音乐疗法;《黄帝内经》;解析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119-04《黄帝内经》最先提出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五音对应于五行。
五音通过对“五脏”(肝心脾肺肾)产生一定作用,调解“五志”(怒喜思忧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中医疗法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现就其机理作一分析。
一、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的机理分析(一)五音源于五声《周礼·春官》中“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是关于“五声”的最早记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宫商角徵羽统称为“五声”;将丝竹金石匏土革木统称为“八音”。
明确地区别了“五声”和“八音”。
人的语声有很多,宫商角徵羽五个语声最具有代表性,朗读“五声”会有经络和脏腑相应震动。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所谓“天有雷电,人有音声”,从天人相应角度类比推出。
乐器之上有五个乐音与“五声”一样能使人脏腑经络共振,便用“五声”来命名。
《孟子·离娄上》所言“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是“五音”一词的最早记载。
最古音阶仅用五音,“五音”即指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认为人与天相对,天有五音六律,相应地,人有五脏六腑。
从古代天文学看《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古代天文学看《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之间的逻辑关系1.六经与五纬中国古代星占家用十二次和二十八星宿划分了天区,这些天区的边界线,以天赤道为中心垂直向南北两侧延伸,最终会聚于南北极。
古人将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称为经线,而将恒星称为“经星”。
有经线就有纬线,纬线是由5个行星在天空中平行于天赤道的轨迹,好像织布机上的机梭带着纬线在经线中穿行,5个行星也称为“纬星”。
请思考一下,中医中哪些内容和这些天文学内容是相关的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十二经脉与六经,从前面对经线理论的理解,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人体也有经线连接南北,这经线分布在四肢和躯干、头上,四肢上各有6条经线,3条阳经在四肢外侧,3条阴经在四肢内侧。
躯干上也有6条经线,太阳在背,少阳在侧,阳明在前;太阴在阳明之后,少阴在太阳之下,厥阴在少阳之内。
这样看来六经系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布在四肢上的6条经脉,这6条经脉是构成十二经脉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要把四肢的经脉和躯干脏腑的经脉分开来看呢?是因为它们的特点各自不同,与之对应的纬线也是不同的。
与四肢经脉对应的纬线是肢体关节,如果数一下就可以知道,四肢各有6排(个)关节,如果以四肢两端为南北极,也就是四肢末端和肩关节、髋关节,在南北极之间有5排关节,而这五排关节对应者五腧穴,五腧穴基本上都是在关节附近。
这样得出一个经纬关系就是以十二经脉为经,关节上的五腧穴为纬。
经线是受日月运行而规律性的变化,纬线是受脏腑阴阳气血的变化而不同。
关于五腧穴的临床应用,我根据《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总结出来了一套完整的针灸选穴方法,称之为“本输针灸”,在以后的篇章会有介绍。
第二部分,在人体躯干上的经线有6条,这6条经线在体表的位置是:太阳在背,少阳在侧,阳明在前;太阴在阳明之后,少阴在太阳之下,厥阴在少阳之内。
而六经的内在关系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述,六条经内在的关系是:太阳与少阴是上下关系;阳明与太阴是前后关系;少阳与厥阴是表里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
《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研究及其意义烟建华【摘要】本文从大文化、大科学、大医学的视角,溯源求本,从《黄帝内经》研析中医五脏概念形成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及其医疗实践,认为《黄帝内经》的五脏,是古人将内脏形质作为物象,通过意象思维,产生功能特性"类概念",并在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纳入"四时法则"之中,从而形成了生长化收藏作核心内涵、精气-阴阳-五行为逻辑方法的五脏概念系统.同时,概念的形成还经历了理论与实践互动互证过程.此外,本文还就《黄帝内经》五脏概念的科学意义进行了研讨,指出中医五脏是一种结构性功能概念,乃中国系统思维的产物,在科学技术发展到综合阶段,包括五脏概念在内的中医理论,对于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科学意义和医疗实践的一定优势.%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g culture, big science, and big medicine, this article traced back to the root, and analyze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 and medical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TCM from Huangdi Neijing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are ancient people who use internal organs as an object image to gener -ate functional concepts "class concepts" through imagery thinking ,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un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they incorporate it in the "four-seasons rule", thus forming the concept system of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with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growing collection , the logical method of essential qi-yin and yang-five elements .At the same time ,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also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ddition , this articlealso discussed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five internal organs ,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TCM were a structural functional concept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Chinese system think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comprehensive stage , the TCM theor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five internal organs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theoretical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medical practice ,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5【总页数】5页(P1043-1047)【关键词】黄帝内经;方法学;五脏;四时法则;意象思维;精气-阴阳-五行;气化之器【作者】烟建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程士德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研究,其中藏象学说是基础,“四时五藏阴阳”又是学术突破点[1]。
基于《黄帝内经》五音理论的中医音乐疗法探讨
中医五音疗法的应用范围
中医五音疗法在内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例如, 针对肝郁气滞的患者,可选用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等,以疏肝解郁; 针对肾气不足的患者,可选用羽调式音乐,如《梅花三弄》等,以滋阴补肾。
注意事项
虽然中医五音疗法具有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五音理论的基本概念
《黄帝内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类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对应五 种音律,即角、徵、宫、商、羽。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脏腑与五行元素相应关联, 五音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五音通过调节人体情志、气血和经络等,影响 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五音理论在中医音乐疗法中 的作用机制
中医五音疗法的基本原理
中医五音疗法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而来,认为音乐与五行相应,可 以调和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人体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每种元素对应一种音乐。例如,金属对应商调,属金;木对应角调,属木;水对 应羽调,属水;火对应徵调,属火;土对应宫调,属土。通过听不同的音乐,可 以调和人体内五行元素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康复、医疗等目的。
1、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音乐疗法,避免不适当的音 乐刺激。
2、在进行音乐疗法时,应保持环境安静,使患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充分感 受音乐带来的疗效。
3、音乐疗法的实施需顺应四时,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曲目 和演奏方式。
4、若患者对音乐疗法的效果不明显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 调整或停止治疗。
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是一种集中医理论、音乐疗法和哲学思想于一体的综合疗法。 通过调节五音,可以调和阴阳平衡,舒缓情绪,调节身体和经络。在内科、妇科、 儿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中具有广泛应用。然而,实施过程中需注意顺应四 时、使用前请咨询医生等事项。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中医五音疗法,对于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知己(KY3H)---五脏相音
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书”(证书编号: 2005010901149513)。
12
• 声音采集
13
• 音频分析
1、逐一打开这十个读音。 手按鼠标左键,光标点击在你欲检测的位置,向右侧拖动,拖至你认为应当停止的位 置,放开鼠标左键,即可见你要检测的区域,在屏幕上为一黑色的条状。将光标移至 屏幕上端的功能选项上的分析方块,点击鼠标,则屏幕更迭为声音频率检测图形。
6
• 二十五音:角、徵、宫、商、羽五音,每一音按照音频细化为五个音 ,即宫(少宫、左角宫、上宫、大宫、加宫)、商(少商、左商、上商 、钛商、右商)、角(少角、判角、上角、釱角、大角)、徵(少徵、 判徵、上徵、右徵、质徵)、羽(少羽、桎羽、上羽、众羽、大羽)二 十五音。每一音反映机体相应脏腑和经络当下的健康状态。
16
➢腧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俗称穴位。穴位 分别归属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人体
腧穴---经脉---脏腑
17
第三部分 经络调理及穴位敷贴
➢ 经穴
➢ 合穴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比喻水流 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在体表运行旺 盛的部位。调理“经穴”,可以较大程
“合穴”是经气由此深入,进 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合治内 府”,合穴多治脏腑的内在疾患。
➢ 目前所用的穴位磁疗方法中磁体敷贴的磁场方向都是垂直于皮肤的, 因此也是垂直于经络走向的,因此不宜达到顺补逆泻的效果。为此, 采用了梯形、大小有序、磁场递增的系列静磁体,研究发明了磁场循 经传感疗法。
21
第三部分 经络调理及穴位敷贴
2、操作要点 (1)取穴
五脏配五音,是怎样对应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如何入五脏?
五脏配五⾳,是怎样对应的?宫、商、⾓、徵、⽻五⾳如何⼊五脏?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疗疾”的理论,《左传》中也说:⾳乐像药物⼀样有味道,可以使⼈百病不⽣,健康长寿。
中国古代的⾳乐只有五⾳:宫、商、⾓、徵、⽻。
这五个⾳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的属性:宫(⼟)、商(⾦)、⾓(⽊)、徵(⽕)、⽻(⽔)。
这⼀点,恰恰与中医理论吻合。
⼈体中有五脏,即肝、⼼、脾、肺、肾。
五脏和五⾏相通,肝属于⽊,⼼属于⽕,脾属于⼟,肺属于⾦,肾属于⽔。
五⾏的特性可以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如肝⽓的疏泄畅达和⽊相似,⼼⽓温暖,运⾏⾎液和⽕相似,脾运化⾷物化⽣⽓⾎和⼟相似,肺⽓清肃收敛和⾦相似,肾藏精⽓,促进⽔液代谢和⽔相似。
所以根据五⾏,可以推导出五⾳跟五脏的对应关系。
宫—(⼟)—脾脾是我们⾝体⾥的重要能量来源,⾝体活动所需要的营养,⼏乎都来⾃脾胃,经过⾷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
暴饮暴⾷、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
宫⾳(Do),相当于简谱中的“1”。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般宽厚结实,可⼊脾。
商—(⾦)—肺肺在⾝体⾥是管理呼吸的器官,全⾝的⾎液⾥携带的氧⽓,都要通过肺对外进⾏⽓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各处。
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各种灰尘、致病的细菌,会在你⾝体抵抗⼒稍低的⼀刹那,侵袭你的肺。
商⾳(Re),相当于简谱中的“2”。
商调式乐曲:风格⾼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之特性,可⼊肺。
⾓—(⽊)—肝肝在五⾏属⽊,就像轻盈的杨柳⼀般喜欢舒展⽽不喜被困遏,这便是“肝喜条达恶抑郁”的含义。
如果长期被⼀些烦恼的事情困扰,或是邪⽓侵⼊肝经,就容易出现肝郁的现象,本该畅⾏⽆阻的⽓机出现停滞,肝郁⽓滞证便出现了。
如果迁延不愈,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种种不适,甚⾄进⼀步损害其他脏腑的健康。
⾓⾳(Mi),相當于简谱中的“3”。
五音与五脏相通
五音与五脏相通《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与天地相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角、崔、宫、商、羽五音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徽声入心,羽声入肾。
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徽,徽生商、商生羽、羽生角,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徽、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属相克。
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抚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微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貌”。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微调式色彩明亮,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有补肾、疏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
因此,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角音疏肝角音,相当于简谱中的“3”。
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盆然之感,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常听角音,有助于气血调达。
人体以气血为用,气血流畅,全身气机调达,营养得以输送全身,身体代谢的废物也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人体内部脏器运动和谐,体现于外则神清气爽、容光焕发。
代表曲目《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
收听时间中医认为,23~1时气血流至胆经,1~3时气血流至肝经。
23点前睡眠有利于肝脏、胆脏的机能恢复。
所以收听时间可以安排在睡眠前1小时左右,并配合相应的穴位按摩,可以取得较好的保健效果。
适合人群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症。
肝对应怒,属木。
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
五⾳(宫、商、⾓、徵、⽻)与五脏(脾、肺、肝、⼼、
肾)
⾳乐可以让我们⾝⼼放松,⾝⼼放松则利于⾝⼼的健康,可见⾳乐也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功效,我们经常听到⾳乐胎教,这就是⾳乐的神奇功效之⼀,下⾯我们就为⼤家介绍五⾳保健的常识。
⽤⾳乐治病,早在⼏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国了。
《黄帝内经》中记载:“肝属⽊,在⾳为⾓,在志为怒;⼼属⽕,在⾳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在⾳为宫,在志为思;肺属⾦,在⾳为商,在志为忧;肾属⽔,在⾳为⽻,在志为恐。
”
这是古⼈根据阴阳五⾏理论,把五⾳(宫、商、⾓、徵、⽻)与⼈的五脏(脾、肺、肝、⼼、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联系在⼀起,即五⾳配五脏,五脏配五⾏,五⾏配五志。
⽽“五⾳疗法”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的。
具体说:宫调乐曲,悠扬和谐,助脾健运,旺盛⾷欲。
商调乐曲特点:风格⾼亢悲壮、铿锵肃劲,善治躁怒,使⼈安宁。
⾓⾳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眠;徵⾳抑扬咏越,通调⾎脉,抖擞精神;⽻⾳柔和透彻,发⼈遐思,启迪⼼灵。
古语有“百病⽣于⽓⽽⽌于⾳”,充分说明了⾳乐对⼈们健康的重要性。
历史上⽤⾳乐治病的例⼦有很多。
如宋代⽂学家欧阳修曾勤于政事,过于忧⼼,导致形体消瘦,医治数次⽆效。
后来,每天听古曲《宫声》数次,⼼情逐渐由忧郁专为愉快,不药⽽愈。
现在,五⾳疗法不仅会⽤于缓解精神压⼒、抗焦虑忧郁、治疗失眠等传统领域。
还能协同震动、光电、针灸、推拿等多种⼿段,治疗痛症、脑瘫、功能性消化不良、原发性⾼⾎压等多种疾病,显⽰出了⼴阔的发展潜⼒。
对于健康⼈⽽⾔,在⽣活中应善于充分利⽤五⾳调节情绪,养⽣保健,才是最实际的。
五音疗法
一、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1、远古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回溯到近代,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图案中已有音乐舞蹈行为,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保健治疗意义。
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原始歌舞实际就是一种音乐运动疗法,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
2、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以《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
2.1 《乐记》《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
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
《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原本;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
《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
”,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
2.1 《黄帝内经》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
《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
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五音五味》
《黄帝内经--五音五味》
《黄帝内经》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经典。
其中的《五音五味》一章,是古代中医学对食物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对食物对身体不同系统的作用的理论和实践,不仅阐述了不同食物的味道、功效与物质基础,不同味道与不同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深入分析了人体各个器官与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篇论文让我们了解到,中医对于健康饮食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它对我们的生命体验和健康状况的深刻影响。
在中医的理论中,五音五味分别代表五行的五种元素,食物与身体的健康关系紧密相连。
论文中指出五味对应五行,味之所为功,是因为五味可以影响人体所需的五脏的功效,调节五脏自身的平衡。
例如,苦味可发散表、退黄胆,甘味能温暖脾胃并补中气,酸味可以缩止汗。
同时,五音与五味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同味道的食物可以影响不同的器官,但是这些器官需要有某种声音的振动作为支持才能实现作用。
例如,音为角而味为苦。
角可以向上发散,苦味可以将浊气清除。
二者相结合可以促进人体痰的排出。
通过阅读《五音五味》,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的饮食养生理念,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身体状态,提高身体免疫力,维持人类的健康。
借鉴中医养生的理论,我们可以更优雅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险阻,更好地掌握我们的身体健康,不断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现代科学证实五音五脏关系的谐频共振学说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现代科学证实五音五脏关系的谐频共振学说2000年前,《黄帝内经》就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五音与五脏之气相对应,从而具有了治疗脏腑经络疾病的作用。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
”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发现五音和五脏相关。
现代科学仪器也证实经络腧穴的传导,证实共振。
我们提出基于《黄帝内经》的五音五脏关系的谐频共振学说,这个学说不仅是老祖宗内证的结果,还是现代科学外证的结果。
五音对应五脏,实际上得从中医的“情志治病学说”说起。
例如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可以影响五脏的功能。
如过思使脾胃功能降低,用“宫”音来调整;过忧过悲可以引起肺的问题,用“商”音来调整;过怒伤肝,用“角”音来调整;过喜伤心,用“徵”音来调整;惊恐过度可以引起肾的问题,用“羽”音来调整。
音乐调理,不是说音乐必须要跟哪个脏器对应,是因为人体有问题了,在调理时运用五音五脏、情志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讲的很清楚,中医五音理论是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确立的声学与医学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声学医学理论框架。
一般来讲,音源发出的声音总共有三个介质来传播。
第一,是空气传播的音乐声波,通过耳朵,到听觉神经进入大脑;第二,是物质身体传导,固体传导的这个音乐声波,通过皮肤振动觉感受器,感受通过神经细胞传过来声波,还有一个就是皮肤本身有的细胞组织,自身可以感受到这个振动;第三,通过水等液体传导。
用中医来讲,有一个经脉腧穴的接收途径,腧穴接收到音乐声波以后,通过经络影响五脏,达到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恢复的功能。
比如用手按头上,人说话时可感受到振动,从而验证了人体实际上就是个大的共振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论》①说 :“喜则气 和志达 ,营卫通利 ,故气缓 相克 ,便 能感心清肺 。商音人肺 ,闻商音 ,使人方
矣 。”《灵枢 ·本神》 :“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 正而 好义 。
《医醇剩义 ·劳伤》c :“喜则伤心 ,此为本脏之病 ,
(五 )恐伤 肾、羽 同肾
过喜则 阳气太浮 ,而百脉开解 ,故 心脏受 伤也。”
则 气乱 ,劳 则 气耗 ,思 则 气 结 。 ” ③ 《黄帝 内经·素问 ·金贵 真言论》关于五 音的注 中说 :“角,木声也 ;徵 ,火声也 ;宫,土声也 ;商 ,金 声也 ;羽 ,水声也 。” ④神 、魂 、魄、意 、志是 《黄帝 内经》借五 行五脏对神 志活动所作 的分类 ,即心为火藏神 ,肝为木 藏魂 ,肺 为金 藏魄 ,脾 为土藏意 ,肾为水藏
[关键词 ]《黄 帝内经》;五行 ;五音 ;七情 五志
《黄帝 内经》被称为医之始祖 ,作 为中国影响 悲 、恐 、惊 )五 志 (神 、魂 、意 、魄 、志 )五音 (宫 、商 、
最 大 的 一部 医学 著 作 ,这一 理 论 中蕴 涵 了一 种 古 角 、徵 、羽 )有 机地 联 系 在 一起 的大 系 统 ,通过 “运
有机联 系的系统化说 明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肾在 志 为 恐(惊 ),恐 则气 下 ,惊 则气 乱 ,在 音
里 说 这 种 系 统化 的相 互 关 联 可 以达 到 “不治 已病 为羽 ,以稳舒 静 。
治未 病 ”⑨的作 用 ,以上 云 云 让笔 者 触及 这 2000
这 里 “速 ”“下 ”“缓 ”“聚 ”“稳 ”是 音 乐 运 动 的
甚贝4为狂。”④心赫 申,心神散荡, 不休则伤心 。
羽 与 肾相 通 ,肾在 志 为恐 ,恐则 气下 ,血亦 下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 缓 ,在音为徵 。喜则气 行 ,临床 见 面 色苍 白、头 昏 ,甚 则 昏厥 。恐 又可 使
《素 问·举 痛论》中又谈 到“百病 生于气”②;在 《素
脾 在志 为思 ,思则气 结 ,在 音为 宫 ,以缓 相克 ;
问 ·金 贵 真 言论 》③中给 以 了五 行 、五音 联 系 的 说
肺在志为忧(悲 ),悲则气消 ,在音为商 ,以聚
明 ,甚 至把 五 脏 、五 志 以及 五藏 ④与 五 音 五行 做 了 相 克 ;
肾属水 ,在音为羽 ,在志为恐 ,在藏为志。 这 一 关 系 中 ,由任 何 一 端 牵 动 ,都 可 以 牵 制 其要素 ,以“运气”的方式 ,相互制衡 ,音乐养生便
《黄帝 内经 ·素问 ·五脏生成 篇 ·第 十篇》①提 是 通 过 “五 音 ”为 核 心建 立 起 一套 “疗疾 ”的方 法 ,
老的音乐养生理论 ,本文将通过两个部分对其加 气 ”达 到相 互 之 间 的循环 往 复 :
以讨 论 ,第 一 部分 对 《黄 帝 内经 》中 的 “音乐 养 生 ”
肝 属 木 ,在音 为 角 ,在志 为怒 ,在 藏为 魂 ;
观念进行 资料耙梳 ,第 二部分借用计算机交互分
心属火 ,在音为徵 ,在志为喜 ,在藏为神 ;
多年前 的观 念 ,依 旧合 情合 理 ,耐 人 寻味 。
变化 ,在《黄 帝 内经 》中被用来 对抗 医学 中“缓 ”
以上 资 料 显 示 了 以 “五 行 ”为 核 心所 建 立 的 “上 ”“结 ”“消 ”“下 ”导 致 疾病 的气 息 。而传 统 中 医
集 五脏(脾 、肺 、肝 、 tk,、肾)七情 (思 、忧 、怒 、喜 、 学 是 以“阴 阳 五行学 说 ”“藏 象学 说 ”“经络 治疗 学
析 的 方式 ,讨论 “五 音 ”产 生 乐 象 的 审美 特 征 及 其
脾 属 土 ,在音 为 宫 ,在 志 为思 ,在 藏为 意 ;
相 应气 息运 动 的“疗 疾 ”方 式 。
肺 属 金 ,在音 为 商 ,在 志 为忧 ,在 藏为 魄 ;
一 、 《黄帝 内经》中五行、五音、五脏 、五志 以及 五 藏 的有 机 系统
《黄帝 内经》中“五脏相音"的实践与计算机交互分析
●单金 龙
[摘 要 ]《黄帝 内经》一书 中用“五行”的特 点和“五音”的运动 ,论及与“五脏”某些相互作用的观 念。首先对这一观 念进行 资料 注疏 ,探讨“五脏相音”“五音疗疾”这一古老理论 ;再通过计算机 交互 的音 乐分析 看 “五行音 乐”“五 音疗疾”所显示 的审美实践特征 ,展示一个建立在“运气”下的一个 古老 的“五行音 乐”审美理论与 实践 。
志。首先对其各 自的含 义及其划分依据进 行分析 。 ( 是 故 圣人 不 治 已病 治 未病 ,不 治 已乱 治 未 乱 。
75
(二 )喜 伤 心 、徵 同心
主理 呼吸系统 ,过分的忧 伤使得气血消散从而伤
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 ,神不 守舍 。《素问 ·举 心人 肺 ,用 集 结 气 息 的方 正而 好 义 的商 音 来 与之
出 “五脏 相 音 ”一 思 想 ,认 为人 的脾 、肺 、肝 、心 、肾 这 一 观念 如 下 :
分别相应宫 、商 、角 、徵 、羽五音。《素问 ·天元纪大
心在志为喜 ,喜则气缓 ,在音为徵 ,以速相克;
论 》有 云 :“人 有 五 脏 化 五 气 ,以生 喜 怒 悲 忧 恐 ”;
肝在志为怒 ,怒则气上,在音为角,以下相克 ;
指恐惧过度 ,耗伤肾的精气 。肾藏精 ,《素问 ·
《医碥 ·气 》说 :“喜则 气 缓 ·志气 通 畅和 缓 本无 病 。 举痛论》说 :“恐则精却 。”《灵枢 ·本神》说 :“恐惧
然过于喜则心神散 荡不藏 ,为笑 不休 ,为气不 收 , 而不解则伤精 ,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 自下 。”⑨
作者 简介 :单金龙 ,武汉音 乐学院音 乐学 系教 师。 ① 《黄帝 内经·素 问·五脏 生成篇 ·第十篇》,天津 :天津古籍 出版社 ,2006年版 。 ② “百痛 生于气”载于《素 问·举痛论》,原 文日 :“余知 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 气上 ,喜则 气缓 ,悲则 气消,恐则 气下 ,寒则 气收 ,炅则 气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