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二而用法全集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⑤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⑤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完整版)虚词而用法归纳
虚词“而”用法归纳: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虚词而用法归纳
虚词“而”用法归纳: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 陵君窃符救赵》)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 传》) •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 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 记》)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 贞》) •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鸿门宴》)
• 三)通“如”:好像,如同。 •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罢了”。 •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 记》)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 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 地而已矣(《逍遥游》)
• 7.表示因果关系, •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 8.表示目的关系, •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 宴》)
•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下而二螯。
(《义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义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播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不拘蓝,而青于蓝。
(《义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急于,瞻予马首可以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闻终日而恩矣……(《义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2.用做代词。
只用做第二人称,通常并作定语,译作为“你的”;偶尔也并作主语,译作为“你”。
比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到句末,则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等于“罢了”。
比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三顾存有先后,术业存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道》)。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及举例
虚词而的用法总结及举例一、虚词“而”的基本用法虚词是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衔接、修饰等作用。
其中,虚词“而”作为连词常常出现在句子中,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将对虚词“而”的基本用法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1. 转折关系虚词“而”在句子中表示转折关系,将前后两个相对矛盾的内容进行衔接。
例如,“他原计划去旅行,而由于身体不适,最终取消了行程。
”这句话中,“而”连接了原计划和取消行程之间的转折关系。
2. 表示递进关系在句子中,“而”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将前后两个同类意义的内容进行扩展。
例如,“他喜欢阅读,能够扩充知识;而且能够提高思维能力。
”其中,“而且”连接了阅读扩充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之间的递进关系。
3. 辅助表达手段除了上述常见用法外,虚词“而”还可作为辅助表达手段使用。
它可以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连接并列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他认真而又有耐心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句话中,“而又”加强了对动作完成方式的描述。
二、虚词“而”的举例用法1. 转折关系的举例虚词“而”常常用于表示相对矛盾的转折关系。
比如,“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冷漠,而实际上内心非常温暖。
”在这个例子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是表面形象和内心感受,使用虚词“而”将两者联系起来,突出其转折关系。
2. 递进关系的举例除了用于转折关系,虚词“而”还可以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她努力学习,并从容应对各种挑战。
”这里,“而”起到衔接前后内容,并且展示了她学习态度和应对能力之间的递进关系。
3. 表达手段的举例此外,虚词“而”还可用来增强语气或连接并列动作或状态。
例如,“他喜怒不形于色,行事谨慎而又果断。
”这个例子中,“而又”加强了对他行事方式的描绘。
综上所述,虚词“而”作为一个常见的连词,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用法。
它可以表示转折关系、递进关系以及作为辅助表达手段。
熟练掌握虚词“而”的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的举例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虚词的用法,并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自如。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虚词"而"的用法一、连词:表七种关系1、表承接关系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2、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5、表递进关系:而且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二、语气副词:就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三、副词:尚且、都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四、副词:乃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五、指代副词:怎么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
本文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把健壮而上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呼(《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
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
渊生猪而崖不哭。
《劝学》。
虚词用法整理
虚词用法整理(一)虚词“而”意义用法一、连词1、表并列,“和”“与”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表顺承,“就”“才”人非生而知之者/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朝济而夕设版焉/客逾庖而宴/今急而求子3、表修饰,表示方式或状态(偏正关系)墙往往而是/呱呱而泣/倚歌而和之/夜缒而出4、表递进,“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表转折,“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表假设,“如果”子产而死,谁其嗣之7、表因果,“因而”“所以”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二、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某所,而母立于兹三、固定词组罢了:罢了既而:一会儿(二)虚词“以”意义用法一、介词1、表原因,“因为”1不赂者以赂者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2、表工具,“用、拿、把”使工以药淬之/以地事秦/请以剑舞/至丹以荆卿为计/以乱易整3、表根据,“依照、根据”以次进,至陛下/余船以次俱进4、表凭借,“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能以足音辨人5、表时间,“在”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二、连词1、表并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目标或成效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表润饰木欣欣以向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箕踞以骂4、表缘故原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3、通假1、通“已”,曾经日以尽矣2、通“已”,截止无以,则王乎四、动词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认为五、助词(表方位、范围)由山以上五六里/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6、固定词组有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无以:臣无祖母,无以至昔日没有用来……的办法所以:事所以不成者表缘故原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体式格局2可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用来(三)虚词“其”意义用法一、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它)的”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第三人称代词,普通代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些、里)”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二、语气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1、表推测、揣度语气,译为“大约、生怕”其皆出于此乎?2、表劝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吾其还也3、用于反问句中,增强反问语气其孰能讥之乎?4、语气助词,无实意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三、连词,1、表假定,译为“倘使、假如”其若是,孰能御之?2、表选择,译为“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练习31、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个2、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他们的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而(文言)
文言虚词用法专题一而(1)连词。
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例: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为了”“以便”,也可不译。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③既而:译为“不久”“紧接着”。
例: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以下是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一起来看看!(一)用作连词1.则表示同列关系。
通常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2.则表示环环相扣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司马迁《屈原本纪》)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等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期阵斛之禄。
(李密《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司马迁《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愚无惑、(韩愈《师说道》)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不拘蓝,而青于蓝。
(荀子《义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急于,瞻予马首可以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韩愈《祭十二郎文》)6.则表示润色关系,即为相连接状语。
可不译作。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7.则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够而不必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公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做代词,第二人称,译作为你的;偶尔也并作主语,译作为你。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篇一: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捕蛇者说》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捕蛇者说》④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③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⑷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⑸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②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⑹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
例: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君子博学而参省平己。
《劝学》⑺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⑻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通尔,你(们),你(们)的。
例:①而翁归。
《促织》②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三)衬足音节,即而的几种复合词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②如是而已。
《卖油翁》而后然后才,方才。
例: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虚词用法
而
《劝学》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递进,并且)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关系,和)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锲而舍之(表承接关系)
⑧锲而不舍(表转折关系,但)
⑨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关系,和)
《师说》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关系)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关系)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递进关系)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递进关系)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关系)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关系⑧如是而已(与“已”,表陈述语气)《赤壁赋》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关系)
②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③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示承接)
⑤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关系)
⑦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转折)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连词,修饰)
⑩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修饰)②卧而梦(连词,表承接关系)
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觉而起,起而归(连词,承接)
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关系)⑥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
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关系)⑧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⑨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关系)⑩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关系)
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关系)
《六国论》
①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②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修饰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转折,但)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
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转折)
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转折)
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
《项脊轩志》①而庭阶寂寂(连词,表并列)
②而母立于兹(代词,你,你的)
《阿房宫赋》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并列)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连词,转折,但)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承接关系)
④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转折,却)
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连词,表承接)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转折,但)
《指南录后序》
①归而求救国之策(连词,表承接,就)
②而予不得归矣(连词,表因果,因而)
③而不在使者之母(连词,转折,却)
⑤而死有余辜(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④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⑥而幸生也何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五人墓碑记》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②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④则噪而相逐(连词,表承接)
⑤抶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②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转折)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并列)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谏太宗十思疏》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②不言而化(连词,表修饰)
③莫不殷忧而道著(连词,表因果)④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⑤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⑥岂其取之而守之难乎(连词,表承接)
⑦终苟免而不怀仁(连词,表转折)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
③毕礼而归之(连词,表承接)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连词,表转折)⑤而位居我上(连词,表转折)
《季氏将伐颛臾》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②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连词,表并列)⑤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连词,表转折)⑦而在萧蔷之内也(连词,表转折)
《寡人之於国也》
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②或百步耳后止(连词,表承接)③然而不王者(连词,表转折)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连词,表转折)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连词,表转折)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连词,表并列)
《秋声赋》
①悚然而听之(连词,表修饰)②木遭之而叶脱(连词,表承接)
③垂头而睡(连词,表修饰)④忽奔腾而砰湃(连词,表并列)
⑤物过盛而当杀(连词,表承接)⑥丰草绿缛而争茂(连词,表并列)
⑦物既老而悲伤(连词,表承接)
《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②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③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逍遥游》
①怒而飞(连词,表修饰)②決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修饰④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承接/就)
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转折)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⑧而御六气之辩(连词,递进,并且)⑨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因果,因而)⑩水浅而舟大也(连词,表并列)⑾腾跃而上(连词,表修饰)⑿夫列子御风而行(连词,表修饰)⒀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
《劝学》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⑦锲而舍之()
⑧锲而不舍()
⑨蟹六跪而二鳌()
《师说》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惑而不从师()
③吾从而师之()
④择师而教之()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⑥小学而大遗()
⑦则群聚而笑之()
⑧如是而已()
《赤壁赋》
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倚歌而和之()
③羽化而登仙()
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⑤顺流而东也()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而今安在哉()
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⑩而又何羡乎()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卧而梦()
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
④觉而起,起而归()
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⑥穷山之高而止()
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⑧而莫得其涯()
⑨而不知其所穷()
⑩自远而至()
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六国论》
①赂秦而力亏()
②而秦兵又至矣()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
⑥二败而三胜()
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⑧战败而亡()
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项脊轩志》
①而庭阶寂寂()
②而母立于兹()
.
《阿房宫赋》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④不敢言而敢怒()
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指南录后序》
①归而求救国之策()
②而予不得归矣()
③而不在使者之母()
④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⑤而死有余辜()
⑥而幸生也何为()
《五人墓碑记》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其疾病而死()
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
④则噪而相逐()
⑤抶而仆之()
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谏太宗十思疏》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不言而化()
③莫不殷忧而道著()
④功成而德衰()
⑤择善而从之()
⑥岂其取之而守之难乎()
⑦终苟免而不怀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夫赵强而燕弱()
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③毕礼而归之()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⑤而位居我上()
《季氏将伐颛臾》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
②固而近于费()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
⑤而不能守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⑦而在萧蔷之内也(
《寡人之於国也》
①弃甲曳兵而走()
②或百步耳后止()
③然而不王者()
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秋声赋》
①悚然而听之()②木遭之而叶脱()
③垂头而睡()④忽奔腾而砰湃()
⑤物过盛而当杀()⑥丰草绿缛而争茂()
⑦物既老而悲伤()
《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②而能与世推移()
③渔父莞尔而笑()
《逍遥游》
①怒而飞()②決起而飞()
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④而控于地而已矣()()
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⑧而御六气之辩()
⑨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⑩水浅而舟大也()
⑾腾跃而上()
⑿夫列子御风而行()
⒀化而为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