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

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产业集聚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要素条件,通过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利用,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辐射力的产业聚集区域。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目标。

1. 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效益;2.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3.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吸引更多优质产业资源聚集。

三、建设内容。

1. 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整体竞争力;3. 加强产业链条衔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4.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5. 建立产业集聚区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建设步骤。

1. 制定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2. 加强政策支持,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3. 吸引优质产业资源,引进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4. 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整体产出效益;5. 健全产业集聚区管理体系,提高产业集聚区的运行效率。

五、建设保障。

1. 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2. 加强政府监管,提高建设过程的透明度和规范性;3. 建立健全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4. 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建设效果。

1.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3. 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引擎;4. 产业集聚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成为区域发展的亮点和窗口。

七、总结。

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举措,需要全面规划、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形成政府、市场、企业协同推动的良好局面。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落实,能够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产业集聚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犹如一个强大的引擎,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吸引着各类资源的汇聚。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

一、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产业集聚区的规模和布局。

这些集聚区通常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区域,拥有相对集中的产业设施和企业分布。

其规模大小各异,有的涵盖了大片土地,容纳了众多大型企业;而有的则相对较小,但也具备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在产业类型方面,涵盖了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有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的则聚焦于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也是评估的重要一环。

包括交通网络是否便捷,是否有良好的水电供应、通信设施等。

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二、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发展企业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们对区内企业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大型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它们在带动产业发展、吸引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小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灵活多样,能够为产业集聚区带来创新和活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评估的关键指标。

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我们关注企业在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技术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也不容忽视。

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上下游的合作,是否能够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这对于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三、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

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评估。

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是直观反映产业集聚区发展速度的指标。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总值,我们可以了解其发展的趋势是快速上升、平稳增长还是面临下滑的压力。

南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南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南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商务局•【公布日期】2024.03.22•【字号】•【施行日期】2024.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南宁市商务局关于征求《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为规范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统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局商市财政局起草了《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2023年3月29日前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形式反馈我局。

联系人:康昊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嘉宾路1号市政府1号楼11407邮编:530028附件: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24年3月22日附件1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商务工作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宁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府规〔2023〕21号)等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南宁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由南宁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南宁市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公平公开、全程监管、绩效优先的原则。

第二章部门职责第四条商务发展专项资金由市商务局和市财政局共同管理,分别履行以下管理职责:(一)市商务局负责提出商务资金支持事项,牵头组织项目申报、审核等工作,建立专项资金项目库,提出年度资金分配方案、编制年度预算及绩效目标,组织开展项目绩效管理,监督检查商务资金使用情况,指导县(市、区)商务主管部门做好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对项目安排、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事中事后监督检查。

哈尔滨新区条例

哈尔滨新区条例

哈尔滨新区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障和促进哈尔滨新区开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哈尔滨新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示范引领本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和哈尔滨新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国务院批准的哈尔滨新区。

第三条〔原则目标〕哈尔滨新区应当遵循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开发、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节约集约、聚集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建设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打造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四条〔政府和部门职责〕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哈尔滨新区的领导,统筹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及相关专项资金等方面对哈尔滨新区给予优先安排,并对哈尔滨新区实行省级计划单列管理。

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哈尔滨新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要素和资源向新区集聚。

省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参与、支持、推进哈尔滨新区建设发展。

鼓励中央驻哈单位支持和配合哈尔滨新区建设发展。

第五条〔新区管委会〕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是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哈尔滨市级管理职能和省级部分管理职能,负责哈尔滨新区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的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等工作,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哈尔滨新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干部聘任、薪酬灵活管理的用人机制,封存现有干部档案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决定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实施绩效工资,并自主确定绩效工资标准。

第六条〔先行先试〕省人民政府应当帮助争取和积极安排国家和省重大改革在哈尔滨新区先行试点,并支持新区复制、推广有关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其他国家级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加快推进新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

产业集聚区发展情况评估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情况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关键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产业集聚区的定义与作用产业集聚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围绕特定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配套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形成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和协同效应的产业集群。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产业升级通过集聚相关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2、提高经济效益产业集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3、创造就业机会大量企业的集聚能够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流入,促进当地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

4、推动区域发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评估1、产业规模与结构评估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规模,包括企业数量、产值、销售收入等指标。

同时,分析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相互支撑的格局。

以某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拥有企业 200余家,年产值达到 100 亿元。

主导产业为工程机械制造,配套产业涵盖零部件生产、物流配送等,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

2、企业发展情况考察集聚区内企业的发展状况,包括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关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中小企业的成长潜力。

在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拥有几家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强。

同时,也有一批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良好的企业生态。

3、创新能力评估产业集聚区的创新能力,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指标。

考察是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是否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上海市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区政协一届七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上海市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区政协一届七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上海市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区政协一届七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5.20•【字号】•【施行日期】2021.05.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上海市静安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区政协一届七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民建区委:你们提出的《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提案收悉,区发展改革委对提案进行了深入学习和专题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你们在提案中提出的“坚持高端定位”“对鼓励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等建议,为静安区下一步构建优质大健康产业发展体系,推进国际静安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建设性参考和积极作用。

“生命健康产业”已列为静安区“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区发展改革委正抓紧时间编写静安区《加快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区委重点课题报告,通过与相关部门、健康产业企业和机构的调研走访,深入分析静安区生命健康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静安区“十四五”时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静安区将立足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以及资源禀赋,加快集聚生命健康产业龙头企业总部及服务机构,提升健康商贸流通与医疗健康服务的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大力培育数字健康创新力量,积极抢占健康科技研发前沿领域,着力打造总部企业集聚、商贸流通活跃、健康科技领先、健康服务卓越的具有静安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一是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健康服务业态布局。

以高端化、品牌化为导向,支持连锁型体检及健康管理、口腔专科、眼科,医学美容、康养服务等健康服务业态在静安合理布局。

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健康产品与服务的龙头企业投资性总部、贸易性总部等在静安集聚。

鼓励国内医药器械、医疗服务、健康科技等领域高成长性企业总部在静安设立管理投资、贸易结算、研发创新、海外拓展等业务板块。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国办发〔2023〕14号),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有关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集中、要素集约、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顶层设计,优化- 1 -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集群联动发展。

创新引领,重点突破。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增强产业集群发展能级。

智造转型,绿色发展。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智慧智造体系,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绿色技术、工艺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推动产业集群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提升集群地位和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全省项目、企业、产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加速融合,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磷煤化工、酱香白酒等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铝及铝精深加工、生态食品、医药制造等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初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2篇)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规划方案一、引言经济集聚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聚集经济活动、产业链衔接、资源共享和人才集聚等方式,形成经济的集聚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024年促进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本规划方案旨在提供2024年我国经济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以实现经济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1、经济集聚区的数量有所增加。

到2024年,我国将新增10个经济集聚区,总数达到50个。

2、经济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调整和优化已有经济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并引导新的经济集聚区发展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

3、经济集聚区的产业链更加完善。

通过加强产业链的衔接,推动经济集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4、经济集聚区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推动经济集聚区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经济集聚区的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通过简化办照手续、降低创业成本、提供创业培训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项目落地。

三、发展策略1、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高经济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互补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支持。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和科研机构,提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企业。

3、扩大开放合作。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推动经济集聚区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经济集聚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的经济集聚区发展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房产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为经济集聚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重点任务1、推动经济集聚区的战略布局。

根据各经济集聚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产业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集聚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商丘市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方案》(商政[2022)46号),推动我县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领消费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增强我县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打造“五个柘城”,实施服务业“金钥匙计划”,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为目标,着力在中心引领、产业融合、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关键领域突破发展,努力形成制度更加优化、市场更加活跃、供需更高水平的平衡发展格局,实现服务业产业倍增目标,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路径。

坚持创新赋能,推动供需平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培育竞争力,深化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激发市场潜力活力,以新需求激发新供给、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中心引领,推动区域协同。

强化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枢纽和高端消费中心功能,推动县域服务业特色发展,提升全县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重点突破,推动融合发展。

聚焦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科技、信息、供应链等重点行业,着力破解难题,培育竞争优势,加快服务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环境优化。

推动服务业纵深改革、扩大开放、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在要素保障、行业监管、政策集成等方面变革突破,破解市场主体痛点难点,建设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生态。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现代服务业强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从业人员规模稳步提升。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等制造产业为重点发展领域,以工业园区、商用楼宇为生产载体,培育引进都市消费工业、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型储能等产业,聚焦“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发展知识密集型、高效辐射、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荔湾生产性服务业面向珠江西岸制造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服务,打造立足广佛、面向珠西、辐射湾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都市工业融合发展,集聚研发设计、信息数据、商务服务、检验检测等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积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形成高效辐射、高端集聚、创新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3.发展数字化转型、生态化集聚、品牌化引领的商贸业。

以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统筹推进传统商圈和现代商圈建设,打造兼具岭南特色与时尚元素的现代商都。

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传统专业市场优化升级。

积极发展以消费者体验为主线的线上线下综合零售形态。

加快数字创意、数字金融、数字交通、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等数字贸易新业态集聚,推动金融、文化、信息技术、中医药、会展等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发展,推进服务外包转型升级。

(二)产业布局按照全市关于“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的工业发展部署,立足荔湾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平台,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协调一致的整体发展格局。

1白鹅潭商务区。

基于世界级地标商圈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功能定位,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商贸业,推动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大坦沙片区充分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资源优势,布局建设实验室设施集群,聚焦健康管理、高端医疗等领域发展医药健康消费市场。

千亿计划

千亿计划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兴产业“千亿计划”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展新兴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应对未来竞争、掌握“十二五”时期发展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市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千亿级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规模化、系列化、集聚化为方向。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鼓励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物联网及其它新兴产业。

聚焦政策、聚集要素、聚合力量,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强产学研联合,突出抓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千亿计划”,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

即到2012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是2009年的3倍,年均增速超过40%。

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平均增速超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0%左右。

其中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分别达到200亿元,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分别达到100亿元,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分别达50亿元。

2、产业规模目标。

2012年、2015年新能源产业分别达110 亿元、270亿元,新材料产业分别达200 亿元、450 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分别达50亿元、100亿元,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合计分别达90亿元、180 亿元。

到2012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8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2家;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5家。

3、创新能力目标。

到2015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在企业授权的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比例达到20%以上。

2014-2015年职业教育教学政策理论学习材料目录(分类)

2014-2015年职业教育教学政策理论学习材料目录(分类)

目录国家-综合类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4.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5.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6.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9号)国家-职业教育类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8.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9.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5]3号)10.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1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12.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7号)1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1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1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16.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5]25号)17.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18.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19.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人社厅发【2015】127号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21.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另附PDF)国家-信息化建设类1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5]2号)22.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教职成函[2015]1号)2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46号)24.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5.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广西-综合26.李康同志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7.秦斌厅长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8.广西高等学校财政投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29.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15〕6号)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49号)3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桂政发〔2015〕37号)32.关于转发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科研处)33.自治区商务厅关于2014年“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重点工作的通知34.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区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5〕121 号)35.桂财教[2015]188号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的通知36.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广西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办发[2015]37号)(另附PDF)广西-职业教育类3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38.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42号)39.关于印发《广西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桂教规划〔2015〕14号)(另附PDF)40.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桂教职成〔2016〕1号)41.关于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桂教职成〔2016〕2号42.广西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43.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44.广西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45.关于加强我区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加快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趋势和创新发展新范式,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优质算力普惠供给为基础,以模型即服务模式变革为关键,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全力构建从算法模型创新突破到行业转化应用的创新体系,实现大算力孵化大模型、大模型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为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算力+强算法十大数据”的产业生态,成为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数据共享高地,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水平全国领先、国际先进。

算力设施先进泛在,算力供给普惠高效,全市可开放算力规模达到5000PFLe)PS(FP16)以上,高性能算力占比达到60%以上。

模型创新应用领跑全国,培育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1个、具有行业重大影响力的专用模型10个。

人工智能渗透度显著提高,培育人工智能高能级示范园区5个、人工智能赋能标杆企业20家、典型应用场景30个。

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具有全国引领性的数据交易使用、安全管控、规范化的流程和规则,创建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数据交易额全国领先。

二、主要任务(一)建设多元融合算力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多元技术融合的先进算力中心,搭建市级多云算力调度平台,形成异构融合、算网协同、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

构建跨区域算力协同体系,推进优质算力服务浙江、服务长三角、服务华东,提升算力利用效能水平。

1.整合提升通用算力。

强化建管并重,建立健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推进既有高耗低效数据中心改造、融合和淘汰,实现集约化发展。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12.10•【字号】宛政办〔2012〕129号•【施行日期】2012.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宛政办〔2012〕1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34号),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健康快速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空间布局根据产业集聚区实际发展需要,对确需增加空间规模、调整空间布局、符合省定调整发展规划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要加强指导和协调,编制完善的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搞好汇报衔接,争取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对新野、唐河、桐柏、方城、社旗、南召、新能源、邓州、淅川、内乡、镇平11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调整方案早日批复。

各产业集聚区按照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要求,严格规划实施,防止随意变更位置、改变功能,除合理配套职工公寓、职工培训和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外,严禁在产业集聚区内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新建大广场及其他属城市功能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此项工作由市产业集聚区联席办牵头,市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配合,各县市区政府、产业集聚区负责实施。

二、突出主导产业,壮大产业集群1.强化引导主导产业发展。

各产业集聚区要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细分行业领域,突出发展一个百亿元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

高新、新能源和光电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石油钻采、防爆电机、生物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和光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邓州市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特色棉纺织产业,新野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社旗县、桐柏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食品、粮油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南召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碳酸钙为主的非金属材料产业,方城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西峡、淅川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唐河、内乡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镇平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机电产业。

产业集聚政策

产业集聚政策

产业集聚政策
产业集聚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集聚,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具体来说,产业集聚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集群的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例如,确定战略新兴产业、鼓励技术创新等。

2. 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政府为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贷款、担保、贴息等,同时提供财税优惠政策,例如减税、免税、退税等。

3. 土地供应:政府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的土地供应,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土地资源。

4. 人才引进和培养:政府通过制定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

6. 市场准入和监管:政府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监管,为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服务。

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在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上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谢书记、陈省长的讲话精神,对我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和项目建设进行总结讲评,对下一步全市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为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后,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这要作为在新常态下抓好经济工作的一个机制坚持下去。

刚才,三个县区作了发言,三家企业介绍了经验。

**同志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一步的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明方向、定措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产业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紧迫、尤为关键。

这次会议印发的《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内涵、目标路径、产业布局、项目支撑,前期进行了调研论证,市委常委会两次进行讨论,希望各县(市、区)、有关市直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找准定位、主动认领,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使这个意见更加科学可行、更加管用有效。

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深化思想认识。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事关**长远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

从现阶段我们的历史任务看,当前,**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跨越、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不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资源环境制约加大、经济平稳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长期积累的矛盾与短期存在的问题交织叠加,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繁重。

我市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着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看,五大发展理念在**落地生根,关键要靠九大体系来支撑。

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又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载体,是我们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的基础支撑。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产业集聚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

为了发挥其潜力和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内容1.产业布局优化优化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鼓励优势产业集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优势产业向集聚区集聚。

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到集聚区发展。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对入驻集聚区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税、免税、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发展的动力。

3.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通信和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保障。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提供产业集聚区建设所需的资金和融资支持。

4.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和人才支持。

建立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聚区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5.产业链整合和创新发展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6.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产业集聚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管理和监测,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生态效益。

三、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确定具体的时间表和任务分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监控评估体系,及时解决产业集聚区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

2024年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2024年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引言
随着杭州大江东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不断加快,其核心地理位置的优势
为其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2024年,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经过精心设计,并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多次审议,最终形成了一个总体宏观
架构,以下就是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2024年)的规划思路
和实施细则: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效适宜的用地环境。

杭州大江东产
业集聚区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的新建、
改造、补充,例如加强公路、交通、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
现有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品质,打造高效适宜的用地环境和足够的商业服务
支撑体系。

以促进集聚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着力发展服务业。

大江东产业聚集区要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业,
例如基础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体育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大力发展服务业,带动集聚区整体经济增长,以提高集聚区人民的生活水
平和福利。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建立面向国际的科技创新体系。

关于加快推动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关于加快推动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起草说明一、起草背景和编制过程省化工专项行动办于2023年上半年启动全省化工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调研工作,形成了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批示,要求细化落实务实举措,推动化工园区提档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省化工专项行动办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推动全省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于9月形成初稿,并征求了13个省有关部门、16市化工专项行动办、48家化工园区以及省有关行业协会的意见,对反馈意见进行了采纳、达成了一致。

10月上旬,向周立伟副省长进行专题汇报,根据周立伟副省长指示,我们对《意见》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二、文件主要内容《意见》分为八大部分、20项重点工作任务。

第一部分,提出总体要求。

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基本原则,研究制定了2027年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夯实基础支撑。

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实施封闭化管理、完善治污设施配套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大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公用工程保障能力。

第三部分,推进产业发展。

从强化园区规划引领、突出产业生态培育、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不断为园区发展注入活力。

第四部分,突出创新驱动。

从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力关键技术攻关、引育高端产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动力。

第五部分,实施智改数转。

抢抓数字变革机遇,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加快园区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强化标杆示范引领,打造智慧化工园区,以智改数转赋能园区转型发展。

第六部分,加快进区入园。

通过采取标准倒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措施,严控园区外新建化工项目,加快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进区入园,推动化工行业集约集聚发展。

第七部分,筑牢发展屏障。

树牢风险意识,开展园区专项整治,狠抓安全生产督查,加强园区环境治理,坚决守好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一排底线”,以高水平安全环保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区2021年建设发展方案

产业集聚区2021年建设发展方案

产业集聚区2021年建设发展方案新乡市产业集聚区20__年建设发展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综合载体的支撑能力,加快幸福新乡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特制定新乡市产业集聚区20__年建设发展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和综合性举措,按照“四集一转”内涵要求,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突出“一重点、五加强”(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强配套功能建设、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加强节约集约发展、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加强政策机制完善),大力承接集群式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力争全市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同比增长2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

其中13家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

三、重点任务(一)强化产业集群招商。

深入开展“20__招商引资工作年活动”,把集群招商作为集聚区工作第一要务,加大人力、时间、精力的投入,县市区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集群招商上。

突出龙头带动、配套推动、链接互动,贯彻落实全省“四个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抓好100个龙头企业、100个特色产业链、1000个重大项目,力争形成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1月底每个产业集聚区围绕一个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产业链,并确定拟引进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2月份市产业集聚区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链发展专项政策,实行部门联动引导集聚区集群化发展。

采取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专业招商等形式,力争每个集聚区引进2个以上行业龙头企业或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基地型项目。

充分发挥标准化厂房招商优势,开展针对性集群招商,吸引关联配套企业协同转移,加快培育纵向链接、侧向配套的特色产业链,每个集聚区引进10个关联配套的集群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产业集聚区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

经过两年多的规划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三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和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加强规划指导,优化空间布局(一)严格规划实施。

突出产业集聚区经济功能,按照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环评确定的功能布局、产业定位开发建设,防止随意变更位置、改变功能和盲目扩区,除职工公寓、食堂、职工培训等必要的企业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外,严禁在产业集聚区内进行房地产开发和新建大广场及其他属城市功能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确保产业发展空间(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组团建设区域除外)。

(二)调整空间布局。

按照“三规合一”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资源环境等因素,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循环发展的原则,加快制定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整合方案,整合提升各类专业园区,保障发展态势好、发展速度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空间。

对增加空间规模、调整空间布局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适当扩大发展区,在避开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控制区。

二、突出扶持产业,壮大产业集群(三)加强扶持产业发展引导。

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细分行业领域,突出发展一个政府扶持产业。

将投资5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扶持产业项目,全部列入省重点项目管理,投资1亿元以上产业集聚区扶持产业项目,全部纳入市重点项目管理,优先保障土地等要素资源。

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项目部门会商、联审联批机制,综合运用项目准入、要素配置、税收分成、统一考核等手段,统筹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按照扶持产业集中布局建设,严格限制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在产业集聚区外分散布局,对应进但未进产业集聚区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予配备土地计划指标。

统筹运用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产业集聚区扶持产业项目。

(四)大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品牌带动,推动产业链纵向链接、侧向配套,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产业基础薄弱的产业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链式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无中生有”;推动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的产业集聚区针对薄弱环节引进项目,弥补“短板”,加快拓展提升;推动有产业资源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下游加工和关联配套企业,延伸链条,扩大优势。

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点支持龙头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品牌。

(五)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围绕特色扶持产业,加强与央企、外企和行业知名企业的对接,强化跟踪服务,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质量。

加强项目谋划策划,按照产业链制定招商目录,为项目对接提供依据。

市组织的大型招商活动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开展专题招商。

将产业集聚区投资5亿元以上和行业龙头企业招商项目列入市重大招商项目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提高成功率。

大力推进“以商招商”,对产业集聚区内现有企业当年引进境外、省外资金实际到位并形成实收资本在3000万美元以上(含3000万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主导产业项目,市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分别对入驻企业和引资企业给予奖励。

完善激励机制,加强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把招商引资成效作为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

三、完善土地整理平台,落实土地利用管理“三项机制”(六)健全农村土地整治机制。

优化整合资金,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资金要集中用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加快建立市场化土地整治机制,形成稳定的投资收益率,吸引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

健全土地整治项目库,凡条件成熟的项目均可纳入项目库,对产业集聚区的入库项目优先安排资金支持。

产业集聚区外土地整治按规定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重点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

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土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县域产业集聚区建设,以缓解产业集聚区用地供需矛盾。

(七)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各地探索通过无偿收回、限期开发、协议收购等方式,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低效企业退出。

继续鼓励各产业集聚区建设多层和高层标准厂房,对行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适合入驻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

加大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力度,推动各地将产业集聚区外“批而未征”土地依法依规调整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机关同意,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等约定的动工建设日期1年以上、2年以下,未动工建设的闲置土地,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2年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市、县(市、区)财政每年从土地出让金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与土地闲置费一并使用,安排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和单位。

(八)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实行项目用地预申请和评估论证制度,未经土地预审和评估的项目不得报批用地,建立土地阶梯供应机制,对以区中园、分期实施等形式建设的项目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分批供地。

加大对建设用地使用情况的督查,对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等标准的,取消享受各种优惠政策。

严格限制产业集聚区内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

强化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管控,对供地率低、违法违规用地严重的产业集聚区,将暂停建设用地审批和计划指标配备。

四、做大资金融通平台,强化资金保障(九)增强平台实力。

通过整合注入优质资产、持续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有效扩大产业集聚区资金融通平台资本规模。

支持各县(市、区)整合现有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推动各地通过划拨、股权收购等方式,向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增资扩股。

鼓励投融资平台进入土地一级开发市场,适当提高开发收益比例。

(十)提高运作水平。

积极采用市场化选聘、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引进专业顾问机构,提升运作能力和水平。

强化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省级平台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的运作模式,加快实施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百亿筹资计划,积极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开展投融资平台培育示范工程,选择一批县域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市场化融资能力。

支持产业集聚区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

(十一)扩大融资规模。

建立市财政专项资金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规模相挂钩的奖补机制,推动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

2012-2015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业集聚区内用于基础设施的各类银行提供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给予贴息;对投融资平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短期融资券、集合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费用,由市财政给予补贴;对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共同筹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由市财政按照募集资金规模给予补助。

五、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满足人才需求(十二)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结合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提高产业集聚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和质量。

引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将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集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类培训补贴资金,针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支持各地发挥职教平台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方式,对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定向培训。

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集聚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十三)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全市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定期进行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预测,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推动各县(市、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建设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培训人员达到一定规模、解决用工问题贡献突出的给予一定补助。

对在县域产业集聚区工作1年以上,愿意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工及家属,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办理相关手续,在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发展活力(十四)健全管理机构。

要加快制定产业集聚区机构编制管理的实施意见,规范管委会机构级别、管理职能和编制。

县(市、区)举办或市办县管的产业集聚区,建立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办事处)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制度。

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加强管委会领导班子,鼓励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管委会主要负责人。

完善考核晋级、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细化管理机构升降级标准。

(十五)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理顺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

对市政府派驻管委会的产业集聚区,支持将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部划归管委会统一管理相关事务。

对县(市、区)政府派驻管委会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区划调整,将产业集聚区内涉及多个乡镇的村庄调整至一个乡镇,实现产业集聚区与行政区域在空间范围上实现套合。

支持采取统一领导、分线负责的管理模式,管委会与所在乡镇实行一套班子两套人马,管委会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建设,行政管理系统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实现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有效控制和统一管理。

(十六)提高管理效能。

鼓励采取“人员派驻制、流程内部化”的模式,推动规划、国土资源、环保、统计等职能部门向产业集聚区派驻人员,受派出单位和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双重领导,相关行政审批和工作事项由派出人员按内部流程办理或授权直接办理,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市级职能部门的“直通车”制度。

强化市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推动能力,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齐抓共管,配合联动,加大指导力度,督促政策落实。

七、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十七)加快环保设施建设。

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集中供热设施。

集中使用生态补偿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城市建设专项基金及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资金,优先安排、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