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部编】2019-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 版
【优质部编】2019-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48分)1. 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镇国之宝,每每遇事,祈鼎占卜。
史传此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该现象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特点。
这一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B.夏商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C.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水平低下D.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的必然结果2.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D.震慑分裂势力3.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
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4.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5. 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天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6.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
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 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B.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C. 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D. 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尊卑等级意识 D.以民为本思想4、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唐朝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比例51%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B. 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C. 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D. 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每题2分,共40题,80分)1、“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
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第二款规定:“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二、上谕将诸国人民被害被虐之城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八)。
”这说明义和团运动被绞杀后()①列强将中国民众当作主要惩罚对象②清政府完全顺从了列强的侵华要求③列强放弃对中国领土的割占要求权④清政府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A. ①②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③④3、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4、在1839年虎门硝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到,“知彼万不敢就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虚张声势。
”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的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冲突5、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的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6、某历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如此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宗法制的理解。
宗法制的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材料中的“贵族”本身就带有血缘关系的特征,与宗法制的特征吻合,故选B。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C项是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的局面;D项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已遭破坏,集权统治模式基本建立起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A项说法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分权模式而非君主集权B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并不能说明严格遵循分封制度,其实分封制在东方六国也遭到破坏,D项表述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第Ⅰ卷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题,占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4题,占50分。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必须将科目及自己的姓名、学号、涂写在答题卡上;答第Ⅱ卷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籍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左边空格內。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驰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D.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2.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①镇守疆土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宗法制是构成夏商周三代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这最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等各种政治制度是基于宗法制度而产生并变化的B.宗法制度维系的纽带是国王与地方侯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C.宗法制度是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D.宗法制度最能够反映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的发展变化4.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认识正确的是()①一些诸侯国势力日趋壮大②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已经动摇③分封制受到冲击,完全解体④奴隶社会原有的统治秩序被破坏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权至上是这一制度的核心C.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6.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③D.①②③④7.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 (I)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I)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思想中,不属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是()A.“仁者,爱人”B.“克已复礼”C.“当仁不让于师”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2.两汉,隋唐时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高峰期。
下列史实中,不能正确反映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是()A.两汉时期,辰韩“嫁娶以礼”,语言、称胃与秦相似B.汉光武帝赠倭奴国“汉委令国王”金印C.唐朝时,新罗在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D.“求学问尤当去中国”3.对官吏的监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列各项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秦御史大夫②西汉刺史③宋朝通判④元朝御史台⑤明朝提刑按察使司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4.据《史记》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这是商鞅哪两项变法措施执行的结果()①废井田,开阡陌②奖励军功③实行连坐法④奖励耕织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
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据此回答6—8题。
6.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下列地区行使管辖权的先后顺序是()①珠江流域②台湾③黑龙江流域④新疆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7.14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对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蒙古族首领有()①俺答汗②努尔哈赤③噶尔丹④渥巴锡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诗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记述的重大事件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B.康熙帝统一台湾C.徐骧保卫台湾D.刘永福坚守台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据此回答9—10题。
【优质部编】2019-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新 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1.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 (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6.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 )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7.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xx.10第I卷(选择题,共42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2分,35小题,共42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革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6.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7.“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
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
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25.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26.公元前8世纪,雅典的英雄崇拜兴起,崇拜的对象是史诗里的英雄、建城者或某个具有神奇经历和业绩的死者,他们被认为即使死后仍然有能力保护在周围居住的人,因此每一个点的周围都能聚集一个崇拜群体由此构建起村庄、部落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英雄崇拜( )A.反映了直接民主制弊端暴露 B.具有极强的血缘和宗法色彩C.顺应了城邦意识形态的发展 D.旨在维护雅典民主政治体制27.行政长官告示是古罗马万民法最重要的渊源。
行政长官告示一般包括三种因素:地中海商人通用的早已存在的商法;那些剔除了形式主义成分的公民法规定;行政官自己所认为的公平和正义的观念。
据此可知,万民法( ) A.实现了公民与外邦人的平等 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现实需要C.强化了传统立法成果的权威 D.是行政长官牟取私利的工具28.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人教版】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 版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满分60分)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此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C.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2.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C.设置官员的权力D.行政管理的权力3. 《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B.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C.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4.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5.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了农民,被监察官(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C.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D.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指”,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部编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_新目标版
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为单选,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作答。
2.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可知,推举的官员如果出现贪污腐败或不能胜任的情况,不仅处理该官员,还要追究推荐者的责任。
因此这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及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举荐需承担连带责任,不能体现促进国家政务有序进行,故C选项错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选项错误。
部编版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 目标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8分,每小题2分,共24题)1.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
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A. 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 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 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 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贡献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以得出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的结论。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贡赋与税收的不同,税收对时间、量的多少、上交的内容均有统一规定。
在四个选项中,C、D与材料无关。
B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血缘继承,故B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 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
”这里的“它”指的是A. 郡县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郡县制与“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不符,故A错误;分封制即周王把都城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不符,故B错误;宗法制是利用血缘亲疏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由材料“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可知,这指的是君主专制,它与近代以来民主法治的历史潮流相违背,故D正确。
3.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
”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 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 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也非作者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作者重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之前按门第选官,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故C项正确;D选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人教版
2019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
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
这说明汉人才选拔A. 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B. 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C. 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D. 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以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作为测试题,考察当时士子的才华和见识,说明汉代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使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而不是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故A项错误。
材料涉及重视才能,但没有涉及道德,无法推断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而没有涉及用人权的归属问题,故D项错误。
2.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A. ④①②③B. ④①③②C. ①④③②D. 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耧车、曲辕犁、翻车和骨耜,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三国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故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选B。
3.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交易活动受到法律保障B. 赋税沉重加剧了土地买卖行为C. 唐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可知天下所有郡县,被人非法破坏损毁,并因此而拖欠租税的逃户的田产地业,亲邻有优先购买权;根据材料“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可知唐朝寺院广占土地;根据材料“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王公百官和富豪之家大量兼并土地;综合上述信息可知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量有限,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小题,满分60分)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此材料旨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C.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2.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 ( )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C.设置官员的权力D.行政管理的权力3. 《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 委托东周政府专力治理B.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C.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理黄河D.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4.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当时()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5.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了农民,被监察官(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C.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D.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指”,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7.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
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8. 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想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
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C.纺织业发展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9. 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的影响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严重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机率提高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10. 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还以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企业。
这表明当时()A.清政府开始了全面而深刻的近代化B.清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C.民族之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D.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11.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
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A.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B.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 从实质上已突破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D.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的观念1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
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
”这说明()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13. 1862年,恭亲王奕欣奏请成立京师同文馆以授西洋之学,并主张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考生源。
未料“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耀眼煽惑人心。
遂无复有投考者”。
这一事件反映了()A.招生不公影响士子利益B.晚清官场派系斗争严重C.贵族官僚反对开办新学D.守旧观念阻碍社会进步14. 某作者在评论义和团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B.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15.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 )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C.减少近代化过程中文化认同危机 D.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转型16.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C.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D.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17.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
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人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
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C.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D.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18.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丰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
这反映出()A.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B.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D.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19.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己经被打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20.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证据汇编,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调查团。
因其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
此事反映了()A.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B.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D.国联调查决定了“九一八事变”性质21.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冶”,有赖于全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真正觉悟。
这表明陈独秀 ( )A.认为民众普遍支持实行民主政治B.对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寄予期望C.强调民众有选择政治制度的权利D.主张重视培养国民现代政治意识22.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
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低B.1959 ~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D.“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23.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由此可推断出()A.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B.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24.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
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B.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C.“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D.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25.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传统习俗根深蒂固26. 《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C.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27.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倾》,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28.2001年,党中央在党建实践活动方面宣布私营企业主也有资格成为共产党员。
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私营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逐步提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2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