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角色定位

合集下载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公共危机管理
目 “ 国公 共 危 机 预 警 机 制 的 现 实缺 陷研 究 ”( 8 0 7 1 我 0 1 4 6 7) ◆ 中图分 类 号 :F 2 文献 标 识 码 :A 07
的社会 自治体制下 ,政府不是权力的唯一
内容 摘 要 :我 国 的 公 共 危 机 管 理 应 该 是 建 立起 以政 府 部 门为 主 导 , 社 会 力
同时 , 政府部 门对社会 参与重视程度不够 ,
导致决 策方案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治理 理论 下多元 主体 间的关系是开放的、平等 的。 它是政治 国家与公 民社会的合作 , 是基
于 公 共 机 构 和 私 人 机 构 的 合 作 而形 成 的 自
▲ 基 金项 目: 国家大 学生创 新性试 验计 划项 目、 国家级 立项 资助 项
主 自治 的行 为网络 ,是政府与社会 力量通
过 面 对 面 的 合 作 方 式 而 组成 的 网状 管 理 系
中心 , 公共权力是分散化的、 多元化的 , 但 并不否认政府的权力 的权威性。其次 ,政 府职能的转变的核心 还是 要加 强其在应该 发挥作用的领域 的作用和管理 ,如公共物 品的供给方面。 在具体 的公共危机管理 中, 政府与社会部门之间不再 是行政命令与服 从的关系 ,而是 互动合作 、相互依赖的伙 伴关系。 政府要将重点转 向规划和引导 , 要
治 理 理 论 认 为 ,治 理 所 追 求 的 目标 是
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 管理面 临着理论
困境和实践难题 。难 以摆脱单一治理模式 的束缚 , 存在 “ 危机管理主体单一 , 社会力 量参与不足 ,资源使 用效率低下 ,危机管 理绩效不足 ” 等诸 多问题。 有学者提出 , 其 根本 原 因在于理 论 研究 和实 践均 未摆脱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生活、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传染病爆发等。

对于公共危机的治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格局。

本文将从多元主体的角度出发,对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进行分析。

一、政府政府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核心主体。

政府在危机发生时需要及时组织救援、调度资源、制定应急预案等,承担起保障公众安全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

政府也需要与其他主体进行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持和政策引导。

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社会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社区组织等,他们可以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积极参与救援行动,提供人力、物资等支持。

社会组织还可以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危机治理中来。

三、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危机的治理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线、增加产能等方式,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企业还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为受灾地区提供实际支持。

企业还可以发挥创新能力,提供应急救援技术和设备,为危机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媒体媒体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中不可忽视的一方力量。

媒体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可以迅速传播危机信息,引导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媒体还可以对危机情况进行深入报道和分析,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五、公众公众是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最终受益者和重要参与者。

公众在危机发生时需要保持冷静,听从政府和专家的指导,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公众还可以通过参与救援行动、捐款捐物等方式,为危机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国际组织在面对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时,国际组织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际组织可以通过派遣专家、提供资金、组织协调等方式,向受灾地区提供援助。

国际组织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公共危机。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公共危机是指由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引起的重大社会危机。

面对公共危机,公民参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方的责任和参与,而公民参与对于构建透明、高效、公正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

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到数以万计的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公众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和决策有着合理的期待和要求。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使民众对公共危机的发展过程、管理措施和预案有所了解,进而增强公众的信任和对政府、企业的合理支持。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提供信息透明度,也可以增加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民众对决策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的机会,提高矛盾处理的合理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多元化决策。

公共危机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复杂,需要多方的知识和智慧进行综合决策。

公民作为公共危机中直接受益和受害的主体,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将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进行整合,形成多元化的决策体系,减少决策的盲点和失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

再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公共危机往往对社会和个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公民参与能够让公众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来。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减少损失和风险。

然而,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公众能够及时获得公共危机的信息和决策。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和企业在信息沟通上存在困难,导致公民参与的效果不佳。

因此,建立起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对于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使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危机管理。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的优化

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的优化

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公共服务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的优化摘要: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基层表现形式。

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边界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

以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治理理论的多元主体性、治理手段多样性、主体合作互动性等内涵要素特征出发,阐述其对社区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履行的理论指导意义。

接着从政府和社会关系视角分析了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四种模式变迁的路径,指出治理理论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最佳选择。

最后针对我国社区实情,提出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和行为作用域,为构建政府与社区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治理;社区公共服务;合作治理;政府角色一理论溯源及研究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的兴起和不断完善,成为社会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先导和新的分析工具。

治理最初是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改善受援国和投资国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提出来的。

更深刻的原因是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的局限性和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失灵以及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治理倡导社会管理引入更多的价值因素而较少的技术因素,摒弃传统官僚制逐步向民主的多中心治理迈进,重构国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有效合作关系新模式。

治理的概念非常宽泛和富有弹性,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治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美国学者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或隐或显的规则,它们更依赖于主体间重要性的程度,而不仅是正式颁布的宪法和宪章[1]。

美国学者库依曼和范.利埃特指出:“治理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而发生,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

”[2]Derick W. Brinkerhoff and Ronald W. Johnson认为,治理系统在任何社会都承担着确保安全、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参与和公共责任等功能[3]。

随着治理理论的内在局限性,一些学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治理—“善治”。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浅析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作者:陈力维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3期(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随着经济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公共危机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遇到的问题,公共危机已经成为城市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而发生的城市公共危机可能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这也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挑战。

文章主要以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和城市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现在城市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一些不足及其原因,以及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促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关键词】城市;公共危机;公民参与一、导论(一)基本概念危机是指危及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以此延伸,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

公共危机的的类别有很多种,有政府危机、企业危机、社会危机等。

公共危机是指一种紧急事件或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破坏,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加以应对。

(二)理论基础1.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公共危机治理归结为:“政府和其它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公共危机理念下,通过沟通、协商、合作等方式,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适时调整对策和措施,对社会可能造成或己经造成巨大危害的公共危机实施预防或救治,从而防止社会损失加大。

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和民众的“生命安全”气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部门,而且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参与;二是治理方向由过去单一自上而下治理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模式;三是坚持互信与合作原则的共同治理。

2.城市治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遵循治理理论的内涵,即为城市的改革发展,不仅有有效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企业、组织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合作,增强各社会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

治理更强调横向众多因素参与的互动协调,基于城市治理理论看公共危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增强城市的凝聚力,通过对城市公共危机问题进行常规性的综合治理措施;二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论公共危机下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论公共危机下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

论公共危机下的政府管理角色定位班别:09行管(1)班姓名:黄桂康学号:200940405107时下,我国正处在公共危机的潜伏期和多发期,其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角露和深化,加上近年来受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日渐恶化,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

公共危机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和冲击,其中,通过超出既定社会规范制约的界限,以及缺失合法理的根据的规模性聚集而成的、扰乱既有社会秩序的特定或不特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类似“瓮安事件”这类的群体性事件,它严重阻碍了政府的秩序与法律的权威塑造,拉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度。

为避免公共危机带来的损失,政府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明确其管理角色的定位,增强处理危机的效用。

而为方便探究和定位政府的管理角色,现本文特以“瓮安事件”作为分析对象。

事件经过:据贵州地方报纸报道,于2008年6月28日下午至29日凌晨,因遭到信息传谣的结果,一名名叫李树芬的溺水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明,于是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继而引发大规模人群聚集、围堵政府部门和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恶性突发事件,这件事使得县公安局、县委和县政府大楼等多间房屋被毁,数十台车辆被焚。

报道指出,“6-28”事件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中共地方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

而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地方政府还大力宣传公众的判断力是公正的高调宣传似乎存在很大矛盾的。

这事件最后还得让中央高层关注后才得到平息。

其过程大概如下:6.22,凌晨,李树芬跳河溺水死亡;公安局鉴定;当晚法医第一次尸检。

6.23—27,死者家属上访、死因鉴定;协商赔偿。

6.28,危机爆发,人们聚集(信息不明)。

6.29,再次聚集;强制清场。

6.30,省委书记现场巡察。

7.01,政府同意将其安葬,并要求第三次尸检;新闻发布会召开7.02,对死者进行尸检;开展领导干部座谈会7.03,省委召开关于这事件的解决会议7.04,三个当事人首次面对公众;瓮安四位领导被免职7.05,新任领导上任7.06,公安局设立信访日解读事件:从这件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爆发此类群众性事件的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而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人们可能对当地政府的平时不得人心的所为已经怀恨已久,有了这一共同泄愤的借口及能把责任分散的前提下,发生动乱的群众便觉得有“理”作乱了。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色定位

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色定位

理应 是危机管 理的 主体 并承担相 应责任 。但是政 府失败理
论 认 为政 府 在 管 理 国 家 社 会 事 务 中也 会 H现 失 灵 的 状 况 , 1 I [ 大
此政府必 须树立“ 限政府” 有 的理念 , 正确 界定 自身在 危机 管 理 中的职能 边界 , 与公 众合作 , 构建政 府与公 众长众个体数量多 , 在群体人数 中占优 势地位 . 是个体 但
力量具有分 散性 , 单独作 为 , 难形成 集体行动 ; 很 另一方面 , 在 中国社会 , 发展完善 、 成熟 的社会 和民间组织很少 , 致使无 法把公众个体 的力量集 中起来 发挥 大作用 。同时 , 公众个体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 管理与服务 的重要 内容 , 政府
不重视 , 至是直接 的排斥 。在我 国公共管理 体制 中 , 甚 普遍
存 在的这种对 公众参 与的漠视 、 略和排斥 , 致 了近年 来 忽 导 各地 m现 了不少因公 众参与无路 、 诉求无 门而集体请愿 的现 象 , 至酿成 了严重 的丰 会冲突 , 重政府与公众 的矛盾 , 甚 十 加 不 利于社会稳 定 。因此 , 目前政 府主导 的公 众参 与体 系中 , 在 政 府和公众没有足够 的互 动和有效 沟通 , 使得 公众参与危机 管理的动力不足 , 缺乏强大的政府和社会推动力 。 ( 公众参与具 有“ 三) 无组织性” 缺乏统一组织引导 。 公众参与 “ 无组织性” 是指 , 众大都是个人参 与危 机处 公 理, 没有统一到组织 中 , 以发挥实 际作用 。一方面 , 难 从人数
( ) 众 参 与 具 有 “ 确 定 性 ” 政 府 缺 乏 动 员社 会 力量 二 公 不 , 的 强 大 动 力 政 府 危 机 管 理 中 , 众 参 与 积极 性 的大 小 、 动 性 的 强 公 主

公共治理理念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

公共治理理念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

公共治理理念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基于公共治理理念,旨在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方式,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公共危机,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

首先,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作用。

政府是治理公共危机的主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各层级的力量,制定危机应对策略和措施。

政府机构在危机发生后,应及时发布信息、研判形势、采取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

其次,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他们在公共危机中承担着反映社会声音、提供专业知识和服务的角色。

政府应主动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方案并提供支持。

第三,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倡导公民参与。

公民是公共危机治理的一方重要力量,他们具有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和话语权的特点。

政府在危机治理中应加强与公民的沟通互动,听取公民意见,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实现治理的透明化和公正性。

此外,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还强调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合作。

跨部门的协调能够集成各部门的资源和能力,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跨地区的协同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信息的共享,使得危机应对更具整体性和协同性。

总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基于公共治理理念,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作用,重视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注重跨部门、跨地
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保障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

公共危机合作治理的多元主体及其功能分析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需要不同的主体合作共同应对。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种主体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这些主体在公共危机合作治理中的功能,以期为公共危机治理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参考。

一、政府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

政府拥有最大的资源、权力和信息,能够在公共危机中整合各种力量、调动各种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

政府的职能包括:1.危机管理与协调: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机构和协调机制,负责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这包括危机情报收集、分析和预警、危机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危机信息披露和协调各方合作等工作。

2.资源调配与指挥:政府在危机事件中应负责资源的调配与指挥,包括物资、人力、资金等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舆情引导与危机应对:政府应负责危机舆情的引导与协调,危机情况的通报与信息的发布,指导广大市民做好自我保护和疏散,协调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确保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法律责任与监督:政府应加强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和监督,追究相关责任,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企业企业是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企业在公共危机中不仅要保障自身的正常运作,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危机的应对和处置。

企业的职能包括:1.资源支持与救援: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积极参与抗灾救灾,提供物资、技术和人力支持,协助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

2.应急响应与危机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危机应对团队和专业人员,制定和执行危机预案,保障企业内部的安全和稳定。

3.舆情管理与社会责任:企业应及时披露危机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公共关系和舆情管理,维护企业形象和社会信誉。

4.社会参与与反馈: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社会组织和公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和反馈,改善危机管理的不足,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

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

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

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社区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社区内的问题进行管理和解决的过程。

在社区治理中,问题解决危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解决危机管理是指在社区发生问题或危机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解决措施,迅速应对和解决问题,保障社区的稳定和安全。

在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中,有一些关键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之一。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他们直接面对社区内的问题和危机,对社区治理和问题解决危机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力。

社区居民应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关注社区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参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只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社区组织是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之一。

社区组织是社区居民的代表和组织形式,负责协调和组织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社区组织应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协调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和危机。

社区组织还应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危机管理能力,为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再次,社区领导是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之一。

社区领导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和决策者,负责制定和实施社区治理和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社区领导应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和分析社区内的问题和危机,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推动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工作。

社区领导还应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最后,社区警务是社区治理与问题解决危机管理的关键角色之一。

社区警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维护社区的治安和秩序,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社区警务应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和合作,了解社区内的安全问题和需求,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巡逻和防范,保障社区居民的安全和利益。

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

治理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及其角色

明危机情势 , 及时、 准确 地向社会发 布危机事 件的有关 信 息 。而信息封锁者 , 则是指政府有关 部门在应 对危机事件
时, 不主动及时地发布危机信息 , 而是采取“ 捂盖子 ” 做法 , 造成各种谣言和小道消息满 天飞 , 影响到公共危机事件 的 处理 , 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 中, 要明确 自己作为危机 信息权威发布者的角色 , 在认真 收集 、 析危机信 息 的基 分 础上 , 及时 向公众发 布危机信息 , 这实际 上也是公 众 的正
例 如 志愿 组 织 应 可 以承 担 专 业 咨询 者 、 务提 供 者 、 源 筹 措 者 等 重 要 角 色 ; 利 组 织 亦 应 充 当 社 会 责 任 履 行 者 、 近 民 服 资 营 贴
心救助者 等角色 ; 社会公众则可 以担 当预警信号发 出者 、 危机管理参与和信息反馈 者等角色 。 关键词 治理 公共危机 危机 管理
上 的时 问 。 同样 , 机 决 策 信 息 不 足 的 制 约 条 件 , 应 该 危 不
有 。除去各种 自然灾 害愈加频繁 之外 , 发展 中国家更 面临 着转型期的社会结构风 险 , 学者谈论较多的“ 拉美化陷 阱”
成 为草率作 出决策 的借 口, 也可 以通过平 时做 好信息收 这 集 和处理工作来解决 。那么 , 政府 部 门如何在公 共危机事 件中做 到科学决策 ?首先要做好事前 的基础性工作 , 如注
也正是此种风险的集中体现。这一概念 旨在描 述 , 展中 发
国家人均 G P超过 10 D 00美元 以后 , 往往 是贫 富悬殊 引起 的社会矛盾毕现 的时期 , 由此 招致 巨大社会 风险 , 引发 各
意收集 、 整理和分析 与公共 危机有 关 的信 息 ; 其次要 根据

2021年新时期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2021年新时期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If you believe in dreams, dreams will believe in you.(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新时期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摘要:从治理的语境出发,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毫无疑问应发挥核心作用,并担负起科学决策者、信息发布者、主动作为者、常态管理者等角色。

但除此之外,志愿组织、营利组织以及社会公众也同样应不可或缺的危机管理主体。

例如志愿组织应可以承担专业咨询者、服务提供者、资源筹措者等重要角色;营利组织亦应充当社会责任履行者、贴近民心救助者等角色;社会公众则可以担当预警信号发出者、危机管理参与和信息反馈者等角色。

关键词:治理;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角色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即是指须对危机作出反应并承担必要的管理职能的各类组织或个人。

毋庸置疑,政府部门乃是公共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主体。

但在当代治理(Governance)变革语境下,各种社会力量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也已广为认可,__即是对以政府为核心包括志愿组织、营利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在内的各种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参与危机管理的学理依据及其角色定位作出阐析。

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之一:政府(一)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组织应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

这不仅是因为政府部门掌有合法的公权力资源以及庞大的人、财、物和信息等各种资源,主要由其实施危机管理具有充盈的物质基础;在学理层面,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此作出说明:1、国家和政府产生的根由即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应对公共危机关于国家及其代理者政府的产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启蒙学说两种观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力量,就是国家。

”[1]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之所以需要国家,是因为国家及其成立的政府组织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的根本任务。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

[收稿日期]2006205223 [作者简介]党秀云(1963—),陕西澄城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学研究。

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党秀云(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北京100081)[关键词] 公民社会;公共治理;正当角色[摘 要] 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诉求与功能表达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成效。

公民社会在维护公共价值、促进民主行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实现其“善治”与“善政”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26(2006)0920047206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与实践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 )的兴起与壮大。

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公民社会的概念和观念,它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张由公共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机构合作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

治理意味着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动者。

治理泛指国家、公共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各种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

治理的目的就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 )就是多元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协作管理以增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

公共治理是公共权力向社会的一种回归,它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一种良好合作关系。

公共治理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社会。

公共治理有赖于公民社会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社会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就不会有良好的公共治理。

危机管理角色定位与重塑

危机管理角色定位与重塑

危机管理角色定位与重塑一、引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应对方面,通过长期应急管理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思想。

但是,这些危机管理实践和思想尚处于自发状态,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危机管理。

现代意义上公共危机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源于社会风险增多和危机事实频发,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所描述:“核战争的可能性,生态灾难,不可遏制的人口爆炸,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以及其他潜在的全球性灾难,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勾画出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危险前景。

”[1]当代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已然成为现代政府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且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危机、群体性事件频发,公共危机管理必然成为我国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和必备能力。

“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一个复杂结构,包括政府系统、企业、公民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政府。

”[2]63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处在持续调试状态,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还存有着多种不同的形态,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尚处在重塑阶段。

因此,我们以政府角色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发展历程总结归纳政府角色的嬗变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厘清政府与其他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脉络,定位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角色,重塑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

随着国家权力分化和政府能力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职责日益清晰,政府角色持续调适、逐渐成熟。

第一个阶段,政府是危机管理中的“全能者”,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绝对主体,即政府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等主体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第二个阶段,政府是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者”,“只有政府才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控制力量,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3]24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政府系统内部及其与公 民社会的合作。例如 , 国政府虽然在卡特里娜飓风灾害应对中行动迟缓 、 美 救援不 力、 效率低下 , 但它有一个发达的公 民社会 , 在巨灾来 临时 , 公民有很强的互救 自 救能力 , 公民参与扮演了积 极救援的角色。所以, 政府应树立公共危机常态化治理 的新思维 , 积极把公民参与引入公共危机治理之中。
四、 民参 与公共危机 治理 的角色实现 公
公 民角色的扮演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它不但需要一定 的经济社会 文化条件 , 更需要政府责任的恰 当定位 与支持。 相对于公民, 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 中掌握着优势资源 , 担负着公共危机治理的最重要责任。在协同治 理的多中心治理思路下 , 政府对公共危机治理的责任担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 社会组织甚至公民个体通过
资金 、 物资 、 救助灾 民、 提供慰藉等 , 而且在公共危机后灾区重建过程中提供物资 、 人员、 信息 、 技术等各方面 的重要服务。在公共危机评估与学习阶段 , 由于政府部门存在 自身利益和领导责任的问题 , 在上级追究公共 危机责任时 , 难免会 出现互相推诿、 隐瞒事实和淡化影响的倾 向, 这时 , 公民是最可靠的危机反馈 者 , 他们能 够向政府提供最为客观和准确的危机反馈信息 , 使政府有关部 门能及时总结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n。
第3 期
侯保龙等 : 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 中公民角色定位
3 3
三是公共资源筹集与分配的监督者 。“ 任何 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 的措施的执行 , 其基础必然是拥有
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 。”3 【由于公共危机治理牵涉相关利益者众多 , 1 ] 为避免争议 的出现和保证政府管理 的 公平 、 正义 , 民参与十分必要 。与此 同时 , 公 公民参与还可 以预 防政府实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 向选择” 逆 或 “ 道德风险” 等问题 。 例如 , 公众可 以要求了解政府部门处理公共危机 的现状和进程; 对于政府在筹集资源乃
从某种意义来说 , 现代公共行政可以区分为常态管理和非常态管理两部分 , 不具备非常态管理 的行政 体制很难说是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翻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种非常态管理 , 。 其功能是防范、 化解危机 , 减少 由危机 而可能造成 的损失 , 同时还要在 日常工作中未雨绸缪 , 做好 防范工作 , 把可能的公共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公共危机治理 的目的是恢复社会秩序 , 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维护生活稳定 , 促进社会和谐【。 1 0 】 应 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 , 在全球风险社会 、 非传统安全肆虐的背景下 , 公共危机治理出现了常态化 的新特点、 新趋势。 这就使常态和非常态管理之间的区别 日 益显得模糊 , 而两者间的联系却 日 益凸显。 现代社
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角色定位
侯保龙 陈 炳
( 浙江海洋学院 管理学院 , 浙江 舟 山 3 60 ) 10 0
『 在 全球风险社会时代 , 摘要] 公共危机越来越具有 常态 化的趋势 。 研究公共 危机问题必须使用新 的理论视角 。 在治理 理论看来 , 公共危机治理是 政府和公 民共 同的事业。 那么 , 民的角色定位 就显得尤 为重要 。 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公 公 的角色应是发现灾害危情和提供专业建议 的预防者、 危机应对 和服务 的直接提供者 和信 息反馈者、 公共 资源筹集与 分配的监督者 、 灾后重 建实务性功能 的具体承担者。当然 , 民参与角色 的有效扮演需要实现与政府角色的协 同。 公
会, 应对公共危机的一个 内在要求就是其压力排解的多维性 、 政府与 民间的共担性和公 民主体 的参与性【。 1 1 由于公共危机 的严重性 , 决定了对其治理具有公共性 、 全员参与性与管理的全程性特征。公共危机这种公共 害品的治理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 任何公民都不愿或无法单独进行公共危机治理 , 而尽管政府 的治理职能不 可或缺 , 由于其能力 以及可用资源的有限性 , 但 完全依赖政府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 , 决定了公 民参与公共危
机治 理 的必要 性 。
西方 国家已把多中 治理理论运用于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之中 , t L , 这是公共危机治理发展 的必然趋势 。西
方国家在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中一般都重视公 民参与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事实上 , 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 的公民责任 、 权利以及治理 的理念。 2 世纪 5 年代开始 , 从 O 0 公共危机管理已经发展为一种更加具有合作性 的事业 。这种变化逐渐超越了自上而下的官僚制政府模式 , 形成一种更有活力 、 更加灵活的网络模式 , 促进
各种渠道介入到治理过程和提供服务中, 政府 的直接治理主体地位表面上弱化 , 但实际上 , 在这一新的治理体 系 中, 政府角色已转变为社会治理体 系的维护者与制度规则的供给者 , 政府的治理地位实际上提高 了。 首先 , 政府要张扬公 民参与精神 , 激励公 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公 民参与精神就是公 民对社会公共事务 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 , 包括志愿精神 、 人本精神 、 自治精神。参与精神是与被动接受管理或对公共事务的 冷漠相区别 的。如果每个人 只关 心私人事务 , 而把社会公共事务放心地交给他人去做 , 那么 , 实际上就是把 公 民 自己置于公共领域之外 , 这是对公民参与权的放弃 。公民参与精神还表现为公 民对社会公共 问题有浓 厚兴趣 , 愿意投身于公共事务治理活动。以我国为例 , 虽然在很长一段历史中, 许多 民众较为缺乏独立思考 、 理性批判精神和关注公共事务 的现代人格 , 这种状况随着 风险社会和公 民社会 时代 的到来 不断得到改 但 变, 尤其是近些年来 , 由于 民主与法治水平的提升 , 以及公 民社会 的不断成长 , 民精神 的发育 有 了一个较 公 好 的土壤 。所 以, 政府应张扬公 民参与精神 , 激励公 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 其次 , 政府对整个公共危机治理的领导责任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特性决定了政府 的一般功能在于维
三、 民在公共危机 治理 中的角色定位 公
“ 角色” 概念本来 自戏剧学概念,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角色侧重从动态角度反映社 会系统中行动者的行动过程。 由于每一个公民都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 那么 , 公民的公共危机治理角色就是 指公 民在公共危机治理 中承担社会责任、 使命及其作用。 在这里 ,公民” “ 概念有两层含义 , 可以指个体性公 民, 或称之为志愿者, 也指集体性公 民, 即为“ 公民组织”或称为非政府组织 , , 或民间组织。具体地说 , 按照公共危
【 作者简介】 侯保龙( 9 3 )男 , 17 一 , 安徽临泉人 , 讲师 , 博士。
3 2
浙 江海 洋学 院学 报 ( 文科 学 版 ) 人 Ju a o Z eagO enU iesyH maie cec) or l f hj n ca nVri ( u nt s ine n i t i S
第2卷第3 8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18N. o2 o . 3
Jn, ue21 0 1
21年 6 J RN FZ E I GOC A U VE ST ( MA I ISS IN E) 0 1 月 OU ALO H JAN E N NI R I YHU N TE CE C

至资源配置中的寻租活动 , 民可 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不满并要求政府及时改进 , 公 从而对政府行为起到监
督作用。
四是灾后重建中实务性功能 的具体承担者 。政府主导 的灾后重建工作往往具有主观设计性 , 缺乏对灾 区群众的真实关切 , 从而使灾后重建称为一种政府 的单方面行为。由于非政府组织深深根植于社 区文化之 中, 能够让民众表达 自己的真正需求 , 能运用灾 区的人才和技术 , 也能够提 出针对 民众真正需要的恢 复和重 建策略 , 因此 , 比程序化和技术化的政府重建计划更具弹性 , 远 更切合灾 区实际。
『 关键词】 公共危机 ; 治理 ; 民角 色; 民参与 公 公
f 中图分类号]0 5 D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 3 8 2 1 )3 0 3 一 4 0 8 8 1 ( 0 1 0 — 0 1 o
在风险社会和全球公 民参与运动 的双重影响下 , 国的政府应急管理走向公共危机治理 。然而公共危 各
第2 8卷
力。治理理论的兴起 , 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与公 民的关系 , 这种关系不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性的消极关 系, 而是一种新 的相互增进 、 相互协 同的共赢性的积极关系。因此 , 在现代社会 , 要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 理, 离开公 民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二、 公共危机 治理 的常态化 需要公 民参 与
的 自治。”治理理论在本性上具有一种开放兼容 的胸怀 , 嘲 它对社会参与公共管理事务有一种本能上的亲和
[ 稿 日期]0 0 — 8 收 2 1- 3 1
[ 基金项 目]叭 O 2 年浙江省社科联年 度课 题“ 浙江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 中的公民参与” 编号 :0 O l4 阶段性成果 。 ( 2 1B 0 )
特点 。而公 民特别 是非 政府 组织 中的专 家学 者则 不 同 , 们 主要基于 兴趣 和社 会责 任 , 于 非政府 组织 的性 他 基
质以及成员间共 同目标所进行 的危机预防和预警活动 , 是对政府危机治理活动的有益补充 , 一定程度上能
够弥补政府的缺陷。 二是危机应 急处置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和信息反馈者。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看来 , 非政府组织可 以成 为政府提供公共 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具体生产者 。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应对 中发挥着大量的救援功能 , 如募集
莱斯特 ・ 塞拉蒙把治理看作是一种与传统政府统治迥然不同的新范式 , 是实现公共服务效益 、 效率 、 公平 的 基本工具 , 是超越公私二元结构 、 实现社会 网络体 系化 的策略创新 。治理的兴起总体上体现 了这样一个 事 实, 即国家不再垄断专家技术 , 也不再独 占统治所必需的经济或制度资源【 引 。 而治理理论兴起 的背景是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 。公民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战后 国家社会化和社会 国家化 的状况得 以改观 , 推动国家与社会 的相互型塑以及治理的形成 。俞可平指 出:从全社会的范 围看 , “ 善治离 不开政府 , 但更离不开公 民。……善治有赖于公民 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 自觉认同, 没有公 民的积极参与和 合作 , 至多只有善政 , 而不会有善治。从这种意义上说 , 民社会是善治 的现实基础 , 公 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 的 公 民社会, 就不可能有真正 的善治 ”有学者更认为“ 民社会之所以成为公共治理的社会基础 , 【 5 ] 公 这是 由其 自身的特性 和功能所决定的”6 [ 1 。 在治理的新视域下 , 由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互相渗透 , 政府与公 民的互动 日 益加强。因此 , 从根本 上说 , 当代公共行政是否能够实现高效运作并不仅仅依赖于其行动方案是否合乎技术理性的要 求 , 关键还 要 看 其是 否 能够 为公 众 中 的大多 数 人所 认 同和 接受 , 然 大 多数 人 所认 同和接 受 的方 案并 不 就是 “ 虽 最佳 的 ” 或“ 最经济的” 方案 , 但却是行政方案具备合法性且富于可操作性 的基础用 。公 民参与公共治理 , 就改变 了政 府与公民在治理中的权利不对称的状态。这种合作治理意味着“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界线走向消融 , 普遍 的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一体化让治理活动成为一种既不是参与精英所组织的治理活动 , 也不是排斥他人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