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治理_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

合集下载

危机_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

危机_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
国内学者马琳对危机事件类型进行了研究,综合 各方面的观点,形成危机事件分类表,见表 1。[12]
表 1 危机事件的分类
类型
引致因素
一般表现方式
自然灾难型 环境破坏、疾病传播、自然突发事件 环境污染、自然灾难、公共危机
利益失衡型 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缺陷 罢工、集体上访、示威游行
权力异化型 政府权能体系的失败,如腐败 示威游行、暴力抗法、刑事案件
以上关于危机和公共危机的所有定义都有其合理 性与一定的代表性,但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张成福 对公共危机的定义最为全面和规范。张成福认为,危机 是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 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等造成 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 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21]
沙拉夫等(Shaluf et al.)认为,危机是一种不正常 的情形,它给正经事带来某些特别的、高度的风险,并 且,如果不小心管理的话,还将发展成正经事。[8]
高鹏程(2004)认为,危机是特定时空中具体个人 和组织所面临的必须抉择的局势。[ 9]
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侧面给出的不同的危机定 义,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危机的理解,最终的落脚点都是
一些国家的公共部门或者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 职责或者研究重点,给出了危机的定义,比较典型的 有:
加拿大管理发展中心(CCMD)认为,危机是一种 因莫名原因对公众的适度感、传统、价值观、安全、安 定,或者对政府的完整性提出挑战的情形。[ 14]
周晓丽认为,公共危机是指那些危害国家安全、损 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威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社会各个相关部门作出紧急处理的事件。[ 20]
意识冲突型 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如宗教、民族 大规模群体冲突、妨碍公务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第七章 危机响应与决策
危机决策更为复杂,表现出非常规决策的特点。
危机响应战略包括:
消除威胁 规避威胁
进攻性战略 消减威胁 防御性战略
隔离威胁 提高弹性
医疗急救检伤分类表:
颜色
优先次序
描述
黑色
第一优先
伤势严重,可能死亡
红色
第二优先
伤者可能存活,但必须手术或接受其他救治
黄色
第三优先
伤者需要医疗救护,但可以等待几个小时或几天
2.描述问题时,不透露解决方案;
3.让团体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进行评估;
4.邀请外部专家,挑战群体决策;
5.要求成员轮流提出反对意见。
第八章 危机恢复与调查评估
恢复重建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着眼于长远,不能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恢复重建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2.全面恢复,突出重点; 3.公平公正,关注弱者;
4.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处理,包括制定、演练、实施或修改应急预案。
评估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 2.系统性原则(考虑全面充分)
3.规范化原则(程序统一规范) 4. 动态性原则(具有时效性)
风险管理是有效应急规划的基础,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
结合社会对危机风险承受能力及风险评估的标准,将风险分为:可接受风险、可容忍风险、不可容忍风险。
4.生产自救,多样补偿; 5.防灾减灾,寻求发展。
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1.做好灾民的安置;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
恢复重建的选址
住房的恢复重建原地原址重建
危机恢复中的重要问题 经济的恢复重建恢复重建的选址原地异址重建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大纲编制说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是按照治安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

主要讲授公共安全危机与危机事件的含义、特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关系;国际国内研究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背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管理中的义务与责任;公共安全危机的基础理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反应以及现场控制与安排,包括人员疏散、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公共安全危机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公共安全危机应急处置中对新闻媒介的管理等。

本课程的重点是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础理论与现场处置,包括处置的基本原则、现场安排、人员疏散等应急管理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管理模式,熟悉危机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等各阶段的管理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危机管理的基本素质,具备预防和处置危机的能力。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公安特色。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由寇丽平执笔,经征求课程组所有成员的意见,郭太生审阅后,于2009年1月18日由治安系学术委员会审定。

一、课程名称:《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授课对象:治安学专业本科学生。

四、总学时数:45,其中讲授42学时,实践3学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熟悉公共安全危机的特性。

重点与难点:公共安全危机的概念及其与突发事件、紧急状态的区别,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社会背景学时数:6主要内容:第一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相关概念一、危机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危机的定义(罗森塔尔、福斯特等)。

综合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因受到破坏,严重地威胁到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

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对目前学界就此问题研究成果和状态的概括和评论,它的另外一种提法就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千万注意,文献综述应该包括概括和评论两个部分!一、对文献综述错误的理解(如下例)1. 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

还要改:文献综述是指对目前学界就此问题研究成果和状态的概括和评论。

你下面的东西看起来就是你的论文的具体内容的某些部分,而根本不像对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概括和简单评论。

所以,不好意思,再改改!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一句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1.1 政府责任感淡薄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全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工总的整体利益,在气味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

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

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2 工作作风轻浮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工总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不是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顾。

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

1.3 行政政策随意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指示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人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

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在执行方面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PSR模型、理论并举例(一)压力-状态-响应模型①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得负荷;说明“为什么发生?”②状态指标:标识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得状况;描述“发生了什么?”③响应指标: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得对策与措施。

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做?”PSR模型具有非常清晰得因果关系: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压力,因此环境状态发生了一定得变化,而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得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

PSR体系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与应用。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拓展改造,应用于其她公共安全评价(二)OECD得原概念框架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得与自然界得影响因素(三)改造1:驱动力-PSR概念框架模型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得与自然界得影响因素二、风险评价指数中,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数得风险性与脆弱性2004年,UNDP在一份“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得全球报告中,提出了灾害风险指数。

DRI认为灾害风险并不就是由危险事件引起得,而就是人类长期历史活动与过程得积累所引起得。

因此主要评估两方面:危险性与脆弱性(一)脆弱性: 指由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或活动所决定得,一些削弱人们应对突发灾难或持续紧急情况得能力得长期因素,它使人们更易受到危机得侵袭与影响。

可理解为人们从危机中得以生存或复原得各种直接需要(安德森与伍德罗,2004)。

(二)风险性:主观层面得风险指人们对环境危险性得主观辨识或感知;客观层面得风险指遭遇危险、损失与伤害得可能性。

风险就是危机得前端,风险得社会层面就是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就是公共危机得前端。

(张海波,2007 )社会风险就是隐性得,显性化时就转化为社会危机与社会动荡,造成社会损失,威胁社会得秩序与进步(刘挺,2002)三、网络舆情中预警系统得构成预警系统就是一种用于预测与表达社会风险信号,辅助实施早期危机管理得信息化工具。

连云港继续教育《公共危机管理》

连云港继续教育《公共危机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1、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预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2、目前,我国的社会捐助制度要紧包括大灾时期的集中性捐助,经常性捐助以外还有〔对口支援〕制度等几个方面。

3、公共危机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危机发生的( 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10~29人)。

5、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建设要害是做好〔一案三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发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h〕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6、统一指挥体制要求,但凡在此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由(当地政府)统一治理。

7、公共危机治理的组织治理体系,是应急治理预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8、在我国灾难救助体制中,通过互助互济,使群众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照顾,这属于〔社会捐助〕。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决策智能化〕的建设目标。

10、发生火灾时,假如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伙儿就会平复下来,跟着往提水救火;相反,假如有人第一个逃走,大伙儿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

那个行为就成为〔紧急标准〕。

11、在特不规状态下,与立法、司法等其他国家权力相比,与法定的公民权利相比,行政紧急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例如能够限制或暂停某些法定公民权利的行使。

这是指〔权力优先性〕。

2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6章〕。

12、不管政府依然企业的任何预案,要通过〔第三方〕的评估认证后才有实效。

13、在我国,预警级不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开展事态〕来分级。

14、生产平安事故发生时,现场抢救的措施包括抢险救灾方案确实定;现场抢救的组织领导;实施抢救和〔现场保卫〕。

自学考试《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03335)复习资料教学大纲(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如下重要特点: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责任;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当前阶段的公共管理学,具有如下值得注意的新特点:一是鲜明的实践导向性。

公共管理学以实践中提出的、传统行政学解决起来力不从心的重要问题为导向。

二是理论上的包容性。

为解决公共管理提出的各种问题,公共管理学兼收并蓄,积极从其它学科吸收理论养分,这使公共管理学呈现出交叉性强的特点。

三是学科的年轻性。

公共管理学从产生至今只有三十多年。

从整体上看,公共管理学科还没有真正成形,还不具备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与相邻学科的边界还不清晰,这使得公共管理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公共管理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政务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其认识和运用公共管理的一般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公共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高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明确公共管理学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公共管理学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公共危机治理:概念框架及启示

公共危机治理:概念框架及启示

fo tte o gn l p b i r i ma a e n ,a d i e eo me t h s a mp r n i n f a c o h n r i e rn h r i a u l c ss i c i n g me t n t d v l p n a n i o t tsg i c n e fr c i a c ss r — s a i i
t e d v l p n fc g i v h n e i h a h ud a i w c s mn g me t o p o t h o ai n o e te — h e eo me to o n t e c a g n t e w y s o l l r i n a e n r mo e te f r t f h h o i e i s t m o t
Pu i ii o e na c Co e i n , a e a d Enl ht nm e t blc Crss G r r n e: nc pto Fr m n i e g n
L U I Li—i n u
( at h aN r l n es y S a g a 2 0 4 , hn ) E s C i o i r t , h n h i 0 2 1 C ia n ma U v i
2 0 年 1 01 2R
山 东 行 政 学 院 山 东 省 经 济 管理 干 部 学 院 学报
lll1 1l llT l 】 l f I ll l ^1ll l f _ 『 ]T I 1 I¨ I1 _it e ;T t i r tl 1 1 d ’ atI r c …i I … t Ma ag m t n T w i f.e n tt t  ̄ ll s lu 1
s o s ta e i s p n e sr tg e .

公共卫生危机

公共卫生危机

绪论第1章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1.1基本概念界定1.1.1公共卫生危机的概念与特征1.1.2公共卫生危机类型与危害1.2奥斯托罗姆的多中心治理模式1.2.1多中心理论的产生背景1.2.2多中心治理理论内涵1.2.3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第2章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2.1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现状2.1.1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事件回顾2.1.2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工作现状2.2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2.1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短缺2.2.2相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2.2.3公共卫生危机的预警、预测能力有限2.2.4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保障措施缺乏第3章多中心理论下盘锦市公共卫生危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政府角色的越位与缺位3.1.1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职能不足3.1.2多头管理体制的存在3.1.3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不够健全3.1.4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3.1.5考核评估与责任追究相对缺乏3.1.6相关法律、规章的缺位3.2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作用发挥不够3.2.1传统思维的影响3.2.2民间卫生应急组织尚未健全3.2.3公民个人主动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不畅3.2.4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3.2.5媒体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3.3市场激励作用发挥不足3.3.1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动员机制未建立3.3.2危机状态下市场供给机制不完备第4章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对策4.1强化政府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治理4.1.1转变政府职能4.1.2理顺管理体制4.1.3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4.1.4完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机制4.1.5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4.1.6推进卫生法制建设4.2有效发挥第三部门、公民个人以及媒体的作用4.2.1强化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文化建设4.2.2建立民间公共卫生应急组织和专业预备团队4.2.3提升公民个人自身参与能力4.2.4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4.2.5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治理中的作用4.3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4.3.1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激励机制4.3.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和转运系统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绪论0.1 选题背景在全球化治道变革与科学交融的风云聚会中,多中心理论无疑是这个盛会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彩的明珠。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以深圳应对台风“山竹”为例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以深圳应对台风“山竹”为例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以深圳应对台风“山竹”为例姚景山◆摘要: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在城市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应对台风“山竹”案例的实证分析,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应急管理理念、主体和机制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城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一、前言多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地震、雪灾以及多次洪涝灾害,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已拥有丰富的经验。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偏东南风,2018年“山竹”过境时,深圳市政府表现出了出色的应急管理能力。

本文选取深圳市应对“山竹”的案例,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二、文献回顾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在应急管理的理念、体系和实践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理念方面,刘霞,向良云(2007)构建了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框架,尝试弥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不足;童星,陶鹏(2013)进一步提出应注重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指导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应急管理的发展奠定了总体基调。

但这些理念中,大多强调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对整体性治理关注较少,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协同、动态、持续、整合的管理过程,与整体性治理理论高度契合,因此,本文选取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应急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对应急管理的主体、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有学者认为,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应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已成为常态,因此需要结合实践进一步探讨,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结合我国实践进一步分析。

三、案例概述2018年,台风“山竹”(2018年22号台风)造成广东、广西等省(区)近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习题答案

学堂 国家治理 课程2022-《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习题答案

国家治理课程练习题(提醒:选项对应内容可能会有变化,应用前请核对具体选项对应的内容,标黄色部分)第一讲中国危机形态分析1.本课程希望同学们学习后实现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三个提升:(B)A、思想提升、知识提升、技能提升B、意识提升、知识提升、技能提升C、意识提升、知识提升、制度提升D、意识提升、理论提升、技能提升2.“8·12”天津港爆炸事故被定义为何种性质的灾害事故?(A)A、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B、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故C、重大社会安全事故D、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3.王磊博士的研究发现,制度内社会冲突和制度外社会冲突的占比结构在2006年前后大概是多少?(C)A、9:1B、4:6C、7:3D、1:94.在我国台风属于哪一类灾害:(A)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洪涝灾害D、其他自然灾害5.《当灾难来临》一书在分析人们突然获知灾难信息时的早期心理和行为机理往往是:(B)A、立即相信灾难的存在并开始恐慌B、怀疑灾难的客观存在性C、置之不理等待他人的反应6.中国危机环境的日常根源为:(AB)A、结构性利益调整B、价值性观念变化C、动荡的国际局势D、宗教极端主义7.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哪几类:(ABCD)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8.在我国自然灾害主要分为哪几类:(ABD)A、气象灾害B、地质灾害C、洪涝灾害D、其他自然灾害9.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ABCDE)A、台湾省极其附近海域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D、华北地区E、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10.国务院2016年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应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其中重点强调哪几方面的责任(ACD)A、企业主体责任B、群众监督责任C、部门监管责任D、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第二讲危机与危机管理要义1.我国政府从什么时候开始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C)A、1976B、1998C、2003D、20082.监测和预警主要在危机管理的哪个阶段起作用?(A)A、事前B、事中C、事后3.彭宗超教授在中国式卓越危机管理的U型境界中提出的危机事发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B)A、完全避免危机B、善于利用危机C、充分准备危机D、有效应对危机4.危机不仅意味高端威胁性后果,也蕴藏可能的机遇,因此,危机发生以后危与机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要求我们做到:(ACD)A、临危不惧B、居安思危C、化危为机D、转危为安5,希斯在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中提出了4R理论,其中哪几个环节属于事前?(AD)A、ReadinessB、ResponseC、RecoveryD、Reduction6.危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ABC)A、突发性B、紧急性C、威胁性D、主观性7.监测与预警的流程主要包括:(ABCD)A、监测B、传递C、分析D、发布8.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危机管理的过程包括:(ABCD)A、预防与准备B、监测与预警C、处置与救援D、恢复与重建9.应急决策要求在有限的信息下迅速做出决定。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作者:王革阎耀军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3期一、引言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焦点、热点问题,学者们在撰写相关研究综述时运用的理论框架归纳起来为:公共危机概念界定、危机的类型与特性、危机的诱因、危机研究领域与范围、危机中的政府管理、法制保障、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危机管理体系(机制)的构建等方面。

公共危机管理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不仅包括基本的理论,还有立法、组织设计研究和工作流程,这是因为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是依法在一定的组织设计下进行的。

本文运用系统的文献分析方法,梳理国内外公共危机研究情况,从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两个方面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学术谱系,评述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以企业为视域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2)以国家为视域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3)全球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这三个方面的危机管理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无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生的三里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逸事故、宝洁公司止血塞危机、强生公司泰诺止痛胶囊事件、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发生的严重毒气渗漏事故,还是近几年发生的阜阳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美国墨西哥湾油井爆炸事件等等,既是企业危机管理问题,也是公共危机管理问题。

以企业为视域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史泰芬·安德尔(stephen J.Andriole,1985)率先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企业危机管理》一书,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环境、危机管理预警方法、危机决策方法和未来危机管理技术等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危机预测和决策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方法,还将这些方面做了时间上的对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StevenFink,1986)撰写了《危机管理——对付突发事件的计划》一书。

他指出,危机管理是有计划地挪去组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

公共危机管理(胡税根)

公共危机管理(胡税根)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四、浙江省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探讨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

(一)危机的含义
危机(crisis),最初来源于希腊语的分离(krinein) 一词,普遍用于医学领域,其原意为决定病人是走向死 亡,还是逐渐恢复的关键时刻,以形容一种至关重要的、 需要立刻做出相应决断的状态。 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危机指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失 控状态。 9· 11事件后,广泛兴起对社会危机的研究,并随之出现 了 “突发性危机”、 “公共危机”、“突发性公共事 件”等概念。
(二)公共危机的含义
突然发生的、攸关公共利益的、对于组织的存
在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急需管理者快速应 对的事件。 案例: 重庆开县井喷救险 紧急应对SARS的挑战
(三)公共危机的特征
突发性和紧急性 危害性和破坏性 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社会性和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一般原因
《韦伯词典》:危机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
折点或关键时刻。 系统论认为:危机是一种改变或破坏系统平 衡状态的现象,可以视为系统的失衡状态。
“危机是一种决策情景,在此情景中作为决策者
的组织(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 准则架构面临严重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 确定情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 在危机中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 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 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
日本东京都危机管理机构
东京都设危机管理机构,总务局、消防厅、警
视厅、防卫厅、健康局都设有相应的防灾处室。 1991年设立了世界一流的应急指挥中心,即 东京都防灾中心。由五大机构组成:灾害对策 本部、防灾中心联络室、通信室、指挥情报室、 夜间防灾联络室。 常规状态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防灾演 练,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

危机管理总结

危机管理总结

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公众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政策的高需求与政府及各类公共组织满足公共需求能力之间的矛盾。

公共价值分配的瓶颈:公平与正义;发展与平衡;两极分化;权力腐败;等公共问题凸显,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暴露。

社会公共意识在不断增强。

市场与改革释放的能量,对传统的公共治理框架构成压力:政治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社会保障系统不完善,多元的利益表达机制不足,制度化的社会减压系统不灵,各种社会矛盾激发出来的群体性事件剧增。

公众力量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张。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工作理念:从直接救灾抢险转为全面危机管理。

•工作方式:从行政手段转为依法行政和全社会治理•职能设置:从权力分散转为集中领导。

•核心使命:从应对战争和国防安全转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

•工作重心:从灾害修复转为灾前防范和建立完整的治理体系。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1、认识危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重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会威胁组织的生存。

一、危机的概念危机的概念可以回溯到古希腊时代。

“crisis”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是“crimein”,其意义即为“决定”(to decide)。

故危机是决定性的一刻、关键的一刻,是一件事情的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是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一段极不稳定的时间和极不稳定的状况,是一种迫切需要立即做出决定性的变革的状态。

•芬克(FINK)认为:危机是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危机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是前途未卜与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其变化具有不同的可能性。

•韦氏大字典之定义(Webster’s definition)认为:“危机是事件转机与恶化间的转折点”(turning point of better orworse)。

•面对日益增多的危机事件,如何在“危难”、“危险”中寻找“生机”、“转机”,这是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所要解决的问题。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

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

公共治理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公共是同一个概念。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公共事务的治理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公共治理的兴起治理理论的发端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公民社会的勃兴,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政府财政危机与政府失灵成为治理思想萌发和兴起的直接原因。

(一)全球化为治理理论产生推波助澜全球化一词起源于经济领域,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胆段,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市场机制成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全球经济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活动的疆域超越了国家界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要素,催生了权力主体多中心多元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国家变得力不从心。

为了对全球经济进行调控,依赖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的力量都是行不通的,多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由此,政府主导一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传统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广泛而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权力中心统治格局,即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垄断,为治理的兴起提供权力合法性的可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代表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全球化直接导致公共事务管理的部分权限由政府转向非政府组织,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络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非政府组织同政府分享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全球化对国家和政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导地位提出的挑战。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知识点

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知识点

公共关系学知识框架第十章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一、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一)危机的定义英⽂文⻙韦⽒氏词典:“危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一)危机的定义英⽂文⻙韦⽒氏词典:“危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赫尔曼:(从决策⻆角度分析)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一)危机的定义英⽂文⻙韦⽒氏词典:“危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赫尔曼:(从决策⻆角度分析)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强调本质)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力和不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一)危机的定义Ø英⽂文⻙韦⽒氏词典:“危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

Ø赫尔曼:(从决策⻆角度分析)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中,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Ø罗森塔尔:(强调本质)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力和不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Ø巴顿:(危机的表现形态)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将危机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的是()A.赫尔曼B.英⽂文⻙韦⽒氏词典C.乌⾥里里尔•罗森塔尔D.巴顿将危机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的是()A.赫尔曼B.英⽂文⻙韦⽒氏词典C.乌⾥里里尔•罗森塔尔D.巴顿从决策的⻆角度定义危机的学者是()A.赫尔曼B.罗森塔尔C.巴顿D.佩尔森真题演练从决策的⻆角度定义危机的学者是()A.赫尔曼B.罗森塔尔C.巴顿D.佩尔森一、公共关系危机的定义(⼆二)危机管理理的定义Ø格林林:危机管理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2014年07月01日10:24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京)2013年12期作者:余军华/袁文艺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66 【作者简介】余军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430205;袁文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205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治理”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治理似乎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治理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治理可以指很多事情,它可以是一个流行词汇,一种时尚,一种框架设计,一个联结各学科的、伞状的、描述性的并且模糊的概念,一个空洞的符号,……”。

治理似乎是万能标签,可以贴在任何地方。

概念的模糊性已然成为治理正统性的严重障碍,Sartori指出:无法否定的概念是万能的,可以指任何事物,没有清晰的边界,就无法确定它的种类,由此容易导致混淆和难以捉摸。

为了规范治理的概念,使学术界在研究它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梳理了相关的治理概念,归纳了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关键要素,分析了目前治理概念之所以泛滥的四种可能原因,最后归纳了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概念的演变治理是一个不断被丰富的概念,它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治理与新治理两个阶段。

治理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语(Kybernan)与拉丁语(Gubernare),都包含着领航、掌舵或指导的意思。

我国“治理”一词的词源学历史悠久,西汉的司马迁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理论。

总而言之,传统的治理(我们称之为旧治理)是“统治”的同义词,两者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一种新的治理机制诞生。

一般认为,新旧治理的分水岭是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

世界银行在探讨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把非洲当时的情况称之为“治理危机”。

新旧治理的区别在于:旧治理一般是指“政府以及它的行为”,新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

风险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系构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

风险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系构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

Vol.42, No.4Jul.2021第42卷第4期2021年7月云梦学刊Journal of Yunmeng风险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系构建——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冯朝睿尹俊越(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摘 要:近年来,各种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世界加速步入风险社会。

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 肺炎疫情堪称有史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受灾程度最重、损失最大的突发性公共安全灾害。

为有效应对此次危机,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安全危机应急体系,文章在清晰界定风险社会、危机治理、社会共治概念的基础上,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研究案例,通过回溯事件始发过程,从中国政府、企业、媒体、民众四个层面的危机防控展开案例分析,提出了健全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社会共治法律制度、明确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社会共治权 责体系、加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社会共治资源保障、搭建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社会共治信息平台四方面举 措来构建中国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系,进而寻求中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最优解,期冀为世界疫情 防控提供理论借鉴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风险社会;新冠肺炎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系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21 )04-0115-1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技水 平、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工业 化、城镇化、全球化取得重要进展,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文明进步的风险,可以说,我国 正加速步入风险社会。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 情事件,我国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此次突发疫 情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在未来不确定性 及风险系数增加的情境下,中国必须直面风险,加快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社会共治体 系,以更科学地做出应对风险的决策,更高效地 治理风险社会下的突发公共安全危机(此外,风 险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也是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议题, 世界各国都应从此次突发疫情中吸取经验教训,尽快达成国际社会的危机共治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一)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概念首次由乌尔里希•贝克提出, 他认为风险社会是社会化发展的高级阶 段,风险社会中“风险”是由人类的理性决策和行动所导致的,是现代化的产物,有四个主要特征:内生性,即风险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在社会内部产生的, 现代文明的进步都会带来新风险;泛在性,即风险来源于各个领域,人类收稿日期:2021-04-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南地区大扶贫水平测量与能力提升研究"(18BZZ08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LAD 框架下云南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模式创新研究”(KKSK201758004);昆明理工大学校级人培项目“IAD 框架下精准扶贫政策施用与农户可受关系研究”(KKZ32017580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自SARS和“9·11”之后,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了当今持续高度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公共危机是要加以科学的应对的,但是迄今人们所提的都是公共危机的“管理”,其管理主体是政府单方面的、单向度的、半封闭式的管理。

这一管理的思维所存在的缺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公共危机理论研究的取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影响到了我国公共危机应对的组织体系建设与政策选择。

必须构建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即公共危机治理的概念框架,理论上引导公共危机问题的研究取向,实践中指导塑造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柔性的公共危机治理系统,包括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架构,这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日臻复杂的公共危机应对的前瞻性需求。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治理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7)05-0050-04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自身的动荡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所注入的更多不确定性,危机随之成为了社会环境的常态。

自SARS和“9·11”之后,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公共危机以及公共危机管理已经成为了当今持续高度关注的热点。

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都认识到,公共危机是必然也是可以加以科学的应对的。

但是,迄今人们所提的几乎都是公共危机的“管理”,这表明我国目前在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和政府实践上,都是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管制与命令为主导的方式,传统的“管理”思想贯穿始终。

目前理论领域的研究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也是建立在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框架之下的,是以传统的管理思想为基础的,相应而形成的研究取向和现实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我们必须在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重塑新的概念框架,那就是公共危机治理,而不仅仅是公共危机管理。

从“管理”到“治理”,虽只一字之差,尽管有内在关联,但却绝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框架,反应了不同的应对危机的基本理念。

正是这一理念的不同,会导致理论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体系,导致政府应急管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思想危机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危机以及危机管理的内涵,并对有效公共危机管理的要件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在这些相关研究中均以传统管理的理念贯穿其中。

这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在政府常规管理中尚且受到了现代公共治理的质疑,政府在常规公共事务的管理上都被要求从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历经公共管理模式而向公共治理模式的方向发展,[1]那么作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与制度设计的现代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以及作为公共危机理论的研究取向,就没有理由不在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和正在经历着的公共管理模式下努力朝着公共治理模式的方向去建构。

现实形势下,国家管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错,加上危机的应对与其他一般公共事务相比起来也确实更加需要组织集权和政府强权,但是作为一种构建一个国家根本性的、全社会长效危机应对整体制度体系的根本指导理念,作为一种构建这一宏大制度体系背后的概念框架,如果仍然沿用只能体现传统管理理念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框架作为指导,那么我国的公共危机应对,从实践到理论,就会在已经存在着的现实的危机中,更加潜藏着一种未来的危机,一种思想的危机。

传统管理方式自身所具有的强制性特质以及管理主体单—性的特征必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范围、行为选择、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

在显示其某些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会更多地暴露出管理方式背后的管理理念引起的整体应急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未来中国、世界甚至全球应对系统性危机的长远需要。

1.“政府中心论”的缺憾现有的理论与实践往往因为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力和资源,将政府视为公共危机管理的惟一主体,至少是政府处于单一主体的地位上,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与财产权,保卫国家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能。

[2]因此,有学者将研究思路聚焦于政府自身的职能转变,而期望由此实现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

有学者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探索政府危机管理的可行性,主张在微观上引入市场机制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源运行效率,在宏观上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以实现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一种不同的概念框架 文/刘 霞 向良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3050 项目负责人:刘霞)分工。

[3]有学者强调政府责任制度的健全,包括强化政府责任意识,实现管理价值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

有学者从社会服务的角度强调要明确政府对危机进行管理这一核心职能,实现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增强政府管理透明度,实现封闭式管理向公众参与式管理转变;加快依法行政建设,实现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转变;改善政府决策机制,实现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实现条块分割管理向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4]这些研究对政府在危机应对中的作为寄予厚望,但是,传统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却明显准备不足,单一的政府组织无疑难以独自应对日益复杂、动态多发的公共危机。

而事实上,很多危机本身又多源于政府自身所做出的日常决策,这种单一的危机管理主体由于政府组织自身的缺陷而成为了危机管理与决策的掣肘。

2.危机管理体系的暂时性现有的公共危机理论研究,针对公共危机应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设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核心机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以及实现多元主体单向配合政府行为等的思路。

尽管也强调社会网络,即企事业、重点单元、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对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但是仅仅是协同与配合而已,强调的只是责任和义务而并未明确制度架构内的权力,只有自上而下却没有自下而上。

而且这些协同与配合往往在事实上都变成了只是在公共危机爆发之后的事中处置和现场应对时的临时协同与临时配合。

责权利不对等和临时应急时才进行的协同与配合,使得危机管理体系中除政府之外其他的多元主体处于游离和松散状态,进而导致整个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非政府类主体地位与权力的暂时性,那么其履行危机应对的责任和义务的实质落实本应具有的稳定性就难以保证,而只能靠公民责任和道德约束。

目前各级总体预案、部门预案和专项预案的行文中倒是都有责任主体越来越明确的政府法规式的规定,但是从各主体在制度体系内的开放性和双向度来说,[5]还并未塑造成一个常设的制度化治理架构的危机应对体系。

斯托林斯在1978年指出了一系列危机发生时可能的组织结构:已建立的、扩展的、延伸的与紧急的。

[6]“已建立”的组织是指那些常规反应组织;“扩展”的组织由志愿者组成,平时作为后备力量以帮助或管理特种危机,这些组织随危机情景的需要与常规组织一起共担责任,并在危机反应过程中使应急能力得以扩展;“延伸”的组织是指那些在特殊情况下加入危机管理组织,能提供一些诸如建设或清洁服务之类援助的国内组织。

“紧急”的组织是指在危机情景下专门召集起来的职业性组织,临时成立以统筹危机管理救援工作。

就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已建立”的组织在处理大型公共危机中往往力不从心;由于既定的作用和志愿者的身份性质,以及组织责权界定不明,操作范围模糊、决策权威有限以及其成员突然转入危机环境中的慌乱,“扩展”的组织在处理危机时亦捉襟见肘,其能力也难见实质性扩展;“延伸”的组织往往面临人员集中上的困难,而且与其他组织相比难以控制;而“紧急”的组织的绩效依赖于反应组织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而不是取决于危机或灾难类型及其紧急程度。

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多元主体的作用,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危机发生后的自愿参与、临时调配和仓促应对,更应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常规化、制度化的框架设计和实质性的制度安排。

现有危机应对体系构建所依据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框架,潜伏着无法制度化,体现着未来系统性危机中全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整体协同配合的危机。

3.公共危机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对危机、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以及紧急事件等概念区分开来而只是做一些笼统的研究。

对危机以及公共危机界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把危机仅仅当作一种非常态的偶然事件,由此导致的结果则是将公共危机管理仅仅等同于危机爆发后的仓促应对,或者仅仅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而由此采取的管理措施也必然是被动、撞击式的反应,这种反应由于其天然的滞后性必将严重影响到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也不能从根本上重视和落实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突发的概念强调的是实践发生的不可预测性,紧急事件则强调的是事件处理的时间紧迫,这两者并不能等同于危机事件”,同时“事故影响较小,对组织是局部破坏;而危机影响较大,存在或潜藏着对整个组织肌体的根本上的毁坏”。

[7]大多数危机管理的计划和思想——不管叫偶然事故、紧急事故和灾难事故的管理,还是事态复原或事态继续管理——都是危机反应管理,指向的是救火、治愈创伤、挽救伤员和被损物品。

[8]传统危机管理往往着重强调对危机反应的管理而不重视危机的前因后果。

事实上,危机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其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包含着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以及恢复期等在内的固有的生命周期,这就决定了危机管理必将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需要在危机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力图将危机所可能带来的威胁降低到最小程度。

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危机管理包含对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而在这一长期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多元管理主体时刻参与到全过程的公共危机管理之中,共同作用而发挥协同效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

因此,在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中,迫切需要在对现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的基础之上,将分散、零星的研究成果系统化,并引入治理的相关理论,创立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一治理理论框架引导我国公共危机系统应对的长效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现有危机应对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同时切实强化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包括企业、基层重点单元、非政府组织等危机应对主体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并以部门法和公法的形式给出法律体系的支撑,使我国公共危机应对体系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的跨越。

二、从管理到治理:公共危机应对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治理与善治理论已经在当今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日益凸现出理论核心地位。

按照全球治理委员会所做出的权威界定,治理就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协调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