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的内容

合集下载

浅谈治理与善治

浅谈治理与善治

浅谈治理与善治作者:薛菲来源:《成长》2019年第05期摘要:治理和善治的概念性研究、辨析,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县级党委政府来讲,以善治为目标,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质量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关键词:治理;善治;概念随着社会生产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由农业社会的“统治”、工业社会的“管理”逐步演进为信息社会的“治理”。

近年来,协同推进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引起了国内政界、学界的普遍关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从概念的角度,浅谈治理与善治,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汉语字面来分析,“治理”倾向于对管理动作本身的描述,“善治”则倾向于对管理动作的评价,即“善于治理”。

但是,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1 西方视角下治理与善治的内涵1.1 治理的内涵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为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公民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方面渴望增强话语权的结果。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茨归纳出了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等六种形态的治理模式[1]。

相对于“统治”,“治理”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政府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社会和市场新的组合所改变。

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成功地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强调的是三者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

因此,治理既不能单纯地利用政治强制力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又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其结果会使得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造成治理失灵,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

1.2 善治的内涵善治作为治理的优化模式,其出现是治理存在缺陷的必然产物。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通俗的来讲,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国防、外交、法规政策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2.治理与善治(网络治理):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罗茨提出了治理的六种用法即国家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和自组织网。

本书认为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题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

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

3.公共组织:广义上,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了政府组织,也包括了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可以帮助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一般将公共组织分为三个层级即高层、中层和基层。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5.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模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

应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及典型代表。

6.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7.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简答及论述1.“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的差别P6①使命不同。

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

(2)善治比传统的善政的适用范围更大。 (3)全球化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征 , 事实上许多人已经把我们这个时代称之为 “全球化时代” 。 (4)善治是民主化进程的必要后果。 (5)各国政府组织进行变革的目标。
五、治理失效与善治
• 善治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治理失效的必然产物。作为一 种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治理理论有自己明显的优点。 • 它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范畴,将作为民间参与网络和互 惠信任关系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 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 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引入治 理分析,着眼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在分析政治发展 时比其他方法更加全面;体现了政治发展方向等等。 • 这些优点在管理方法与技巧上使治理理论更适合现代社会, 却难以保证这种统治模式的万能性。英国学者杰索普指出, “治理的要点在于:目标定于谈判和反思过程之中,要通 过谈判和反思加以调整。就这个意义而言,治理的失败可 以理解成是由于有关各方对原定目标是否仍然有效发生争 议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
公民社会组织(简称CSOs)有以下三个显 著的特点: 其一是民间性,即这些组织是以民间的 形式出现的,它们不代表政府或国家的立场; 其二是独立性,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 机制和管理机构 ,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无论 在政治上、 管理上还是在财政上,它们都在 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 其三是自愿性 ,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 都不是强迫的 , 而完全是自愿的,因此这些 组织也叫公民的志愿性组织。
俞可平先生认为善治的要素包括:
• (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会 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关系,从法律的角度 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 • (2)法治(rule of law)。法治的基本意义 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 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 前人人平等。

公共治理ppt课件

公共治理ppt课件

治理包括: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多样化的行动者 互动过程 国家的主导角色
(2)善治。
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 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 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 和社会效果方面。
(3)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 上进一步具体化。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 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它还继续突出了
多中心治理包括政府、市场组织、 社区、公民多方的共同协作管理。
四、公民治理
20世纪形成了专家集权的模式。
随着公民从外部参与政府组织事务 的数量不断增多,如建立邻里协会等, 以及伴随着民选管理组织和公共服务职 业者角色的改变,博克斯认为现在已经 归复到公民委员会广泛监督社区管理的 时代了。
参见[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 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政治学导论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本章重点: 公共治理是国家具体职能的履行和对
社会的调控,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 治稳定。本章应重点理解公共治理的基 本涵义、 公共治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治 理的基本模式和决策科学化问题。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 统治与管理 统治是掌握了社会权力的阶级对另一
源,帮助社会公众脱危救困、协作进取。
回应原则主要关系到实效问题。
5.协作原则
协作原则是指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 是相互隔离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 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 处理公共事务。协商民主是贯彻协作原 则的治理方式。
6.合法性原则
公共治理认为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 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
3.城市圈
• 四、公共资源治理
公共资源治理包括全球治理和国内治 理两方面。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这种治理理论或者说是全球治理理论削弱了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

• 善政与善治的联系:
• (1)善政与善治是统一的整体,不能相互隔离而 存在; • (2)纵向上看要达到善治必须经过善政阶段,善 治也是善政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 (3)善政与善治的界限在现实中区分并不明显
七、善治与民主
• 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 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公民必须具 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参与选举、 决策、管理和监督 , 才能促 使政府并与政府一道共同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显而 易见,保证公民享有充分自由和平等的政治权力的现实机 制只能是民主政治,这样,善治与民主便有机地结合了起 来。 • 专制政治在其最佳的状态下可以有善政 , 但不会有善治。 (善政的政治机制还是专制,只不过是开明专制,而善治 的政治机制则是民主机制)善治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 才能真正实现,没有民主,善治便不可能存在。
二、善治内涵、本质特征
• 善治(good governance)就是以提高社会治理总体 性绩效为目标,通过官员与民众之有序互动和互赖协商, 借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合作管理和伙伴关系,达致公共 利益最大化之社会管理过程。简言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 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生活的合作 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 最佳状态。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不是权利)向社会 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国家 与社会或者说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球范围来看,善 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
• (8)稳定(stability)。稳定意味着国内的和平、 生活的有序、 居民的安全、 公民的团结、 公共 政策的连贯等。社会的稳定对于公民的基本人权、 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 会政治的稳定程度也是衡量善治的重要指标。 • (9)廉洁(cleanness)。主要是指政府官员奉公 守法 ,清明廉洁 ,不以权谋私 ,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 职权寻租。公职人员的廉洁直接关系到治理的状 况。 • (10)公正(justice)。公正指不同性别、 阶层、 种族、 文化程度、 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治 权利和经济权利上的平等。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成实际的行动;而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付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使命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组织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要复杂和严格的多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3.“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按萨缪尔森的看法,是指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按照奥尔森的观点,是指不能适当地将那些没有付费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产品。

公共产品的特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新)公共管理学1.传统的公共行政学a.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方向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的研究》一文确立,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926年怀特《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及1927年魏洛比《公共行政原理》的出版为标志。

公共管理知识点

公共管理知识点

公共治理学问点篇一:公共治理学重点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治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实行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治理过程。

合法法制负责透亮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根本要素,成为标准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公共组织:以治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

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首长制: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

网络治理: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共享公共权力,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政府间关系: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政府失败: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供给公共物品时趋向于铺张和滥用资,公共支出本钱规模过大或者效率过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这样一些状况。

公共政策: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打算、规划或所实行的行动1、治理幅度与治理层次的关系:治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

治理幅度指一名上级治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治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

治理层次和治理幅度在肯定规模的组织内成反比关系。

治理层次越多,幅度越小。

层越少,幅度越大。

2、公共治理与私人治理的差异:〔1〕公共治理与私人治理的使命不同。

公共治理是为公众效劳,追求公共利益;私人治理以营利为目的。

(2)与私人治理相比,公共治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3)与私人治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治理更强调责任。

(4)就人事治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治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治理系统要简单和严格得多。

(5)公共治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

3、行政组织体制的根本类型:依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治理与善治 (2)

治理与善治 (2)

治理与善治
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对社会、组织或国家进行
管理和统治的过程。

善治则是指在治理过程中,以公正、
透明、民主、法治的原则为准绳,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社
会和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治理与善治密不可分,善治是治理的目标和标准。

善治强
调政府的公正、透明和廉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
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确保法
律得到有效实施和落地;加强民主参与,使公众能够积极
参与决策过程,监督政府的工作;推进政府的服务能力和
效率,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强化反腐败工作,打造廉洁
政府。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治理和善治,通过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等问题。

同时,国际组织也在推动治理和善治的实践,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因此,治理与善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和谐、稳定、繁荣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治理模式和手段,推进善治,可以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

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治理与善治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治理和善治——精选推荐

治理和善治——精选推荐

治理和善治俞可平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地被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

例如,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发布一份名为‚促进参与式发展和善治的项目评估‛;联合国开发署(UNDP)1996年的一份年度报告的题目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管理的发展和治理的分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7年也提出了一份名为‚治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第3 期出了一个名为‚治理‛(Governance)的专号。

联合国有关机构还成立了一个‚全球治理委员会‛,并出版了一份名为《全球治理》的杂志。

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是,自从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governance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government相去甚远。

它不再只局限于政治学领域,而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不仅在英语世界使用,并且开始在欧洲各主要语言中流行。

正如研究治理问题的专家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所说的那样:‚过去15年来,它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

‛①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①鲍勃·赤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罗西瑙(J.N.Rosenau)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公共管理学院XXXXXX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可以说是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

治理最初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政府治理、控制或管理,而善治则是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善治的过程就是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领域充分发挥效能的实践过程,其实质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治理在现代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了各学科中重要的词汇,尤其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和研究中,其应用的频率越发提高了,是赶时髦还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学术术语是当今的前沿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研究的。

书中讲述了治理的源起、发展以及作为元治理的自组织与治理的密切关系,此书中间部分关于治理的文章(论文)汇编则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前沿理论研究,最后部分便讲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脉络,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的变迁。

治理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原意是控制、指导或者操纵,关于它的流行则是出现在70、80年代,主要原因是与各种社会学科中出现的研究范式危机有关,这部分危机主要是指有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当时主流范式描述和解释本学科的“实在世界”的能力不满而引起的。

于是便将“治理”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许多新兴的词语或者是学科是在问题出现时、危机显现时、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真可谓“时事造学科”。

在治理的“实在世界”中提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治理的手段、方式、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应用。

伴随着近年来各种网络扩张,市场和等级机构的作用有所下降。

在政治领域、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一切协调的方式都会遇到两难的困境、矛盾、怪异的现象和失败,此时治理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其地位也应当并且也会有所提升。

治理兴起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使得自组织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市场或等级制原本所起的作用。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_蔡立辉【范本模板】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_蔡立辉【范本模板】

第一章导论1.1公共管理学概述1。

1.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1。

1.2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1.1。

2。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它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1)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2)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3)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1.1。

2.2公共管理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1.1.2。

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它们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区别:(1)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需的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2)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有着某些相通或相通的地方,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必要前提.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一时代背景与著作介绍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其年度报告命名为“治理与发展”以来,治理和善治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流行的术语之一,也是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领域。

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人民的合作,改善国家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地方、地区、公司、机构和学术机构,提高效率,增进民主。

20世纪90年代后,治理和善治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词汇,也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要词汇。

治理与规则、善治与善治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这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

作者是著名政治学者余克平;中共中央编辑局副局长。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政治学、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全球化、治理和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渐进式民主与善治、治理与善治、政治与政治、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化或中国化等。

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根据治理思想和改革主线,本书收录了14部关于治理和善治的外国经典著作。

他们表达了不同学科和国家对治理和善治的不同看法。

书末附有的一些案例是国家善治竞赛获奖项目,从中我们可以生动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治理与统治罗茨提出了规则的六个定义:(1)治理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是指国家以最低的成本减少公共支出,实现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它是指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的组织体系;(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是指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激励制度和私营部门管理手段;(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是指强调效率、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它是指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是指基于信任和互利的社会协调网络。

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可能考论述或简答)(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完整word版)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第一章

(完整word版)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第十一章 公共治理

第十一章 公共治理

• 三、多中心治理 • 1、多中心治理是美国政治学家埃莉诺· 奥斯特罗 姆(1933-,女,200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 • 其理论观点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的治理思潮 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政府不是国家唯一的权 力中心,各种机构(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 公众认可,都可能成为不同层面的社会权力的中 心;公私机构的界限和责任模糊,国家职能的专 属性和排他性日趋淡化;管理对象的参与非常重 要等。
• 3、公共治理 • 公共治理是在治理概念上进一步具体化和 突出治理不同于以前的统治型和管理型社 会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公共”。 • 公共治理中的“公共”包含了公共性、多 元性、互动性和公共关联四个要素。
•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 • 1、公共治理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行动和社会发展模 式,西方政治学希望用它代替过去对抗式、封闭 式、狭隘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民在 治理过程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国家与社 会的界限逐渐打破。 • 2、美国政治学家罗西瑙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 →可能导向无政府主义,客观上有利于强国和跨 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政策提供理论依 据。
• ⑵全球治理委员会总结的治理的四个特征: •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 •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 动。
• ⑶治理与管理的关系: • 相同: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维护正常 的社会秩序。 • 不同:治理(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主体是 公共机构、私人机构、公私机构的合作;权力运 行的方向是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合作、协商与 伙伴关系。) • 管理(权威是政府;主体是社会公共机构;权力 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政府利用政治权威,发号 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第一章:社会治理概述社会治理是指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对社会问题进行合理化解、协调和管理的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一种机制。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力的失业、贫富差距等。

第二章: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问题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的权力机关对公众问题的决策、行政处理或行为的管理。

公共管理包括政策制定,行政领导、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和行政服务等方面。

在社会治理中,公共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以下是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问题:2.1政策集中度不高政策集中度不高是指政府的政策制定不够重视社会治理问题,导致定位不准、政策不透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政策集中度不高的现象引发了诸多问题,如治安状况不佳、城市管理混乱等。

2.2管理方式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与现代社会不适应。

公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方式陈旧是指某些政府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只依赖于规章制度、等级制度,而没有运用新型技术、软件和管理理念等现代手段,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2.3缺少治理合作社会治理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而缺乏治理合作则意味着缺少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这一现象使得社会治理难以有效解决某些问题,甚至给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三章: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对策为应对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司和个人共同努力。

在政府方面,需要加强政策集中度,更新管理方式并增进治理合作。

3.1政策集中度加强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会问题,加强对社会治理问题的政策制定,使得政策更有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保证公众对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促进治理合作。

3.2更新管理方式政府应该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员工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的内容
一、治理的内容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盒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管理则是这一意志的执行。

对于什么是治理,许多机构和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

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办法。

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时应,也可以是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而言,治理是有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活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

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

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

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

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

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

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

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

经济效果主
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

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

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内容
公共治理则是在治理概念内涵的意义上进一步具体化,用“公共”一词更加明确地界定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

公共治理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同时,他还继续吐出了共有的价值和内容。

公共的词义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机构的政府,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性机构,以及生活在社区和组织中的个人。

内涵广泛的“公共”它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享受应得的福利。

另外,公共治理还有另一重特征:公共关联,公共治理不是将任何社会事务割裂开来,而是从整体上,从所有公众的利益角度来进行处理。

它突出了公众与公共事务的不可分离性,强调了公民的责任精神。

公共治理与传统的管理和一般的治理相比,更加强调公共利益的精神和效益。

公共治理坚持的是整体社会主义价值观,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思想明显影响了当代公共治理的理念。

治理不再单单是政府的职责,更是地方社区每一个公民体现自己价值、融入社区公共体、创造共和精神的必要手段。

公共治理理念将会在经常的时期内引领社会政治行动发展的方向,影响社会共同体价值的构建于变革。

公共治理成为全球化的新型整治行动和社会发展组织,所谓“没有政府的治理”就是指在全球化下,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之间跨越组织障碍是闲的公民自组织治理。

这一模式越来越成为主权国家之间和内部的对抗式的、狭隘的管理模式的替代者。

公民成为治理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与社会之间森严的界限逐渐模糊,更加多言的参与者使得社会治理展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

公共治理成为国际化的政治潮流,它将一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传送到世界各个地方,服务于发达的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

这些基本价值和原则尽管在各个地方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去基本内核还是一直的。

它因此成为国际化公共治理互相沟通和促进的原动力。

具体说来,公共治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参与原则、透明原则、责任原则。

回应原则、写作原则和合法性原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