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1. 引言治理与善治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一个社会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治理与善治的定义、特征和重要性,并分析一些成功的治理实践案例。
2. 治理与善治的定义治理是指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和解决公共问题。
善治则是指通过公正、透明、负责任的行为来实现治理目标。
治理与善治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
3. 治理与善治的特征3.1 公正公正是治理与善治的核心特征之一。
公正意味着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
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3.2 透明透明是治理与善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透明意味着政府的决策和行为应当公开透明,让人民了解其动态和过程。
透明可以增加公众对决策的信任和参与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3.3 参与参与是治理与善治的第三个关键特征。
参与意味着社会各方都应当有机会参与决策和行动,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
参与可以促进各方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解决公共问题并实现共同利益。
4. 治理与善治的重要性治理与善治对社会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一个良好的治理和善治环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公民的安全和幸福感。
首先,治理与善治有助于解决公共问题。
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治理可以帮助社会合理配置资源,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其次,治理与善治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公正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公正的社会能够避免资源和权益的不平等,提升社会整体的公平性。
最后,治理与善治可以增强社会的信任和凝聚力。
一个透明、公正、参与的治理环境能够增加公众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团结。
5. 成功的治理实践案例5.1 新加坡的治理模式新加坡被誉为世界上治理最有效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建立了高效的政府机构,提倡廉洁政府,注重公共参与。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一、治理概念
1、治理:汉语中“治”一词,有“管理”、“维护”、“安调”、“改善”等含义,“治理”是一种形式上的活动,旨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2、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国家行使权力,推动国家政治、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是政府领导下,以政治权力为基础,依靠行政措施、法律体系严格管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
3、合法治理:合法治理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依法行政为目的,坚持法治思想,围绕政治稳定、经济改革、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等问题实施的治理行动。
二、善治概念
1、善治:指的是依托法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治理发展,达到构建社会公正诚信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2、和谐治理:和谐治理是指以改善政治环境、建立和谐关系为基础,采取五位一体的统筹兼顾,树立正确价值观,平衡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优化治理的综合平衡模式。
3、道德治理:指的是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公众治理参与为手段,以公共道德体系为基础,以传承共同价值观念为纽带,通过宣传、教育、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措施,营造推动全民参与治
理的新型责任关系。
治理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治理与善治》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治理问题的译著,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将治理的国际思索首次介绍到中国来,为有爱好讨论治理问题的人供应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尽管这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不都是国际上治理讨论的代表人物,但文章大都涉及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多处引述了西方重要的治理学著作。
假如吹毛求疵的话,这本书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它所采纳的编译形式难免不使人对译文的忠实性产生疑问;二是缺少每篇文章作者的简介。
本文试图为《治理与善治》一书做一个剖面图,归纳和解析其中的若干主题。
“治理”讨论是如何兴起的?对这个问题,鲍勃•杰索普的论述最为具体。
杰索普将治理的兴起放在一个长时段考察,发觉在简单的社会组织和系统的协调中,有些相互依存的形式不适于,甚至抵制用我国等级制(自上而下发号施令)或市场机制(放任自流)的方式进行协调,相反,自组织治理作为一种最“自然”的协调方式从来没有消逝。
过去由我国或市场进行调整而遭到失败的事例使人们对我国和市场的作用不再抱幻想,从而将治理的协调方式当作一种可能的选项。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打破了各国的经济活动空间与我国领土相对吻合的状态,使人们对民族我国管理经济的力量产生了疑问:“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简单辩证关系促使世界经济转变面貌。
据说这一变化已使(民族)我国难以掌握本国境内的,尤其是影响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J 2这意味着我国一市场一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长期性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简单化的加剧,有必要通过实行自组织协调重建某种规章和秩序,治理思想的兴起伴随着重建规章和秩序的努力。
詹•库伊曼和玛丽-克劳德•斯莫茨同样把社会系统的简单性、动态性和多样性作为治理讨论的动身点。
全部社会系统都以降低简单性为基本目标,假如治理能够理解、反映并采用现代社会的动态性、简单性和多样性,那么就可以使社会达到自我掌握。
斯莫茨说:“现代社会愈来愈简单、愈来愈分裂,是一张由大量相互差别、各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组成的网J 3库伊曼说:“人们渐渐熟悉到社会政治子系统(如医疗、教育、交通、环境爱护和社会福利)的巨大简单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善治”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善治以及如何实现善治,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阐述。
善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良好的治理状态,它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有序、和谐。
善治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能够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它不是单方面的权威统治,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过程。
在善治的框架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社会组织和公民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善治要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科学化的决策基于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够避免盲目和短视。
民主化的决策则能够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制定出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政策。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如果只是政府单方面决定建设项目,而不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就很可能导致规划不合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反,如果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就能够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的规划方案。
善治需要法治的保障。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治理,才能确保公平公正,防止权力的滥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同时,法律也应该是明确的、稳定的和可预期的,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和可能的后果。
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能够为善治提供坚实的保障,让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让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善治还要求公共服务的高效和优质。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致力于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
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公平的,不应该因为地域、贫富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而且,服务的效率也至关重要,不能让人们在寻求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遭遇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等待。
比如,在医疗领域,如果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谈不上善治。
实现善治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
治理与善治俞可平
--- 鲍勃·杰索普
一、关于治理
LOGO
治理的成功
资本主义市场具有一种程序的理性,优先照顾无穷无尽地
“用经济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与之相比较,政府的合理性 是实实在在的。它有明确的目标,优先追求一个又一个的“有 效”政策目标。市场协调和自上而下调控成了有限理性、机会 主义以及资产特殊性等问题的牺牲品。
(6)有效性。管理的效率。
二、关于善治
LOGO
90年代以来公民社 会或民间社会的日 益壮大。
善治比传统的善 政的适用范围更 大。
(4)善治是民主化 进程的必要后果。
4 善治兴 起的原因
(3)全球化正成为我 们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特 征,跨国组织和超国组 织的影响日益增大。
各国政府组织进 行变革的目标。
罗茨 六种关于治理的不同定义: (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 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 (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tex理t :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 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in (4)作为善治的te治xt 理:指her的e 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 (门5之)间作的为合社作会与—h互ein控r动e 制;体系的治理: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 tex(t 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 in 网络。
共同之处:最终目的——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不同之处: 统治
治理
治理与统治
权威必定是政府 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 权力运行向度:总是自上而下 依靠政府的政治权威
非一定是政府机关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治理与善治,这是我最近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治理与善治的概念和实践,引发了我对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深思。
一、治理的概念和内涵治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环境治理等各个层面。
与治理相对应的是管理,治理强调的是对共同问题的协商、合作和解决,而管理则注重组织内部的规划、决策和执行。
治理强调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权力的分散,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它包括公平、公正、透明和负责等要素。
善治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
只有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善治,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治理与善治的重要性治理和善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治理能够提供公共产品,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只有通过治理和善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治理和善治对于组织管理也同样重要。
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理和善治,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益。
善治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治理与善治的实践治理和善治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治理和善治的实践中来。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员工福利,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发表自己的声音和意见。
同时,治理和善治也需要强调透明和责任。
政府和企业需要向公众公开信息,接受舆论监督。
对于治理不善、管理不当的情况,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我对治理与善治的思考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善治是一个理想和目标,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实践。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可以从自己做起,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
治理与善治 (2)
治理与善治
治理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对社会、组织或国家进行
管理和统治的过程。
善治则是指在治理过程中,以公正、
透明、民主、法治的原则为准绳,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社
会和谐、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治理与善治密不可分,善治是治理的目标和标准。
善治强
调政府的公正、透明和廉洁,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促
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在实现善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确保法
律得到有效实施和落地;加强民主参与,使公众能够积极
参与决策过程,监督政府的工作;推进政府的服务能力和
效率,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强化反腐败工作,打造廉洁
政府。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治理和善治,通过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
恐怖主义等问题。
同时,国际组织也在推动治理和善治的实践,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因此,治理与善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和谐、稳定、繁荣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治理模式和手段,推进善治,可以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或者读书报告
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是一本关于民主、法治和公正的政治哲学著作,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治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引人深思。
第一段:引言
《治理与善治》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书中阐述了民主、法治和公正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观点,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民主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段:民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民主是一种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核心。
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稳定,是一种最为可靠和有效的治理方式。
民主制度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需要有广泛的参与和支持。
第三段: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它能够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法治需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需要有公正、透明和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利。
同时,法治也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司法体系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第四段:公正的重要性
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是民主和法治的基础。
公正需要建立在平等、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之上,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公正需要有一个公正、透明和有效的制度来保障。
第五段:结语
《治理与善治》是一本深入剖析当代社会治理问题的政治哲学著作。
书中强调了民主、法治和公正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观点和思考。
对于我们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民主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治理与善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治理是指将权力合法地行使于治理对象,实现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的过程;善治则强调通过合理、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手段来管理和规范社会。
本读书笔记通过对治理与善治相关文献的研究,探讨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框架、关键要素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框架2.1 治理模式治理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和规则框架下,政府与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社会协同作用。
常见的治理模式包括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规范和引导下对社会进行管理和决策;市场治理则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社会治理则强调公民社会参与和社区自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善治原则善治原则是指在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
这些原则包括法治、民主、透明、负责、效率、参与、公正等。
法治原则强调依法行政,将权力规范在法律的框架下;民主原则要求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民意的参与;透明原则强调公开、公正、公正的决策过程;负责原则要求治理者对其责任和行动承担责任;效率原则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社会效益;参与原则要求公民参与治理决策;公正原则则是依法公正地对待各方利益。
3. 治理与善治的关键要素3.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治理与善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根据法律和公共利益制定并执行政策;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应注重权力制衡,确保公正和透明;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决策,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3.2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善治的重要要素之一。
公众参与不仅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决策的公正性。
政府应该主动开展公众参与的机制,包括听证会、问卷调查、公开听取意见等。
3.3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治理与善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府应提供公正、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坚持公平原则,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治理与善治摘抄与感悟
治理、善治与反腐败:认识与实践
治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治理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
治理的成功取决于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人民的参与程度。
治理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则是在治理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治理方式。
善治强调政府应该关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通过透明、公正和有效的治理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反腐败则是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为了防止腐败现象蔓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反腐败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社会。
在实践中,治理、善治和反腐败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治理和善治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反腐败的能力和效率。
而反腐败的实践又可以促进治理和善治的进一步完善。
因此,治理、善治和反腐败应该被视为一种综合的实践,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治理、善治和反腐败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认识和实践这些概念,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人民的参与程度,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廉洁的社会。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治理与善治——读后感作为一位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各类问题和挑战所困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治理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这不仅是现实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在阅读了《治理与善治》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其思想内涵所感染,深受启发,并且对治理这一话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治理与善治》是一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书籍,旨在介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理和善治理念。
对于习近平主席这一治理理念,其最基本的思想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治理中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
本书虽然篇幅较短,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阅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深认识到,治理并不是一项封闭性的工作,而是通过有效的治理来创造和谐、繁荣的社会生态。
我对能够真正做好治理工作,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和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城市治理中,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应用、社会激励机制等手段的引入,能使治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同时,好的治理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各方面的力量齐头并进,共同推动治理的有效落地。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还深深地感受到,治理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政治、文化、历史和不同的民族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治理的成效。
因此,在治理中,需要鼓励推动各种方式的创新,以达到更加科学、人性化、系统化的治理视角,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理的创新思考。
通过中外严谨学术讨论、实践研究等环节,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方法论。
他提出的民主法治是核心原则,并提倡多元化和平等化的分权原则。
这些原则及其运用的方法,对于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治理与善治》这本书充满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精髓,旨在指导实践,为行动提供思想指引。
这本书对于国家的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也是对我们未来治理中创新思考和共同努力的1种推动。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善治”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但究竟什么是善治?又该如何实现善治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善治,简单来说,就是良好的治理。
它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能够协同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一个城市的交通秩序井然,环境优美宜居,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是善治的具体表现。
善治的核心要素包括法治、透明、参与、责任和回应性。
法治是善治的基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社会的运行才能有章可循,人们的权利和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如果没有法治,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公平正义也无从谈起。
透明是善治的重要保障。
政府的决策过程、财政收支等应当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只有透明,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参与是善治的关键。
善治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更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
公民应当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能够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责任意味着政府和公职人员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公众的利益负责。
如果出现决策失误或者工作不力,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回应性则要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和行动。
如果政府对民众的呼声置若罔闻,就谈不上善治。
那么,如何实现善治呢?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实现善治的前提。
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的权力运行,保障公民的权利。
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政府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依法行政,高效服务。
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再者,要推动社会共治。
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协同治理的格局。
治理和善治引论
治理和善治引论治理和善治是当今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治理和善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探讨治理和善治的概念、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希望引起大家对治理和善治的和重视。
治理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来协调和管理社会事务,以实现社会秩序、公正和发展的目标。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治理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治理能力,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合作,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善治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在治理过程中以民主、科学、公正等方式来协调和管理社会事务,以实现社会秩序、公正和发展。
善治强调治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注重公众参与、透明决策、问责制度等方面。
善治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治理和善治之间有着密切的和区别。
治理是善治的基础,善治是治理的升华。
治理强调的是社会管理的过程和手段,而善治则更加强调治理的目的和结果。
具体而言,治理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和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善治则是为了实现更加公正、民主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而采取的治理方式。
在实践过程中,治理和善治相辅相成,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治理和善治在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治理和善治可以提高政府效率,增强服务能力。
通过引入先进的治理理念和工具,政府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
其次,治理和善治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通过公正的治理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和不公,保障公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最后,治理和善治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治理方式,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总之,治理和善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在当今社会,“善治”这个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成为了人们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
那么,究竟何为善治?又该如何去实现善治呢?善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良好的治理状态。
它意味着公共事务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
善治的核心要素包括法治、民主参与、透明公开、责任担当、高效服务等。
法治是善治的基石,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人们的行为才能得到规范,社会的运行才能有章可循。
民主参与则赋予了民众表达意见和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治理能够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透明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腐败和暗箱操作。
责任担当要求治理者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为公众利益服务。
高效服务则确保了公共事务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提高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然而,要实现善治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实现善治的前提。
法律应当公正、明确、稳定,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让人们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推动民主参与是实现善治的关键。
政府应当拓宽民众参与治理的渠道,例如通过公开听证、民意调查、社区协商等方式,让民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鼓励它们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其在反映民意、提供服务、协调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再者,确保治理的透明公开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公共事务的信息,包括政策制定的过程、财政预算的使用、项目的实施情况等。
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平台、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让民众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另外,培养负责任、有担当的治理者也是实现善治的重要环节。
治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勇于担当责任,积极解决问题。
治理与善治
• (3)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 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 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 括立法活动、 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 施、行政预算、 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 政治信息。 • (4)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人 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 中 ,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 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
六、善政(good government)与 善治(good governance)
• • • • • 善政的四个要素: 严明的法度 清廉的官员 很高的行政效率 良好的行政服务
善政与善治的关系
• 善政与善治的区别: • 其一,管理主体不同。“善政”比较强调政治的 作用,政府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善治模式 中,政府则不再是唯一的社会管理主体,但却是 核心主体,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都 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管理主体。 • 其二,适用范围不同。善政的范围与政府的范围 是一致的,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领域是政府行 为所不能干预的;善治则不受政府范围的限制, 公司需要善治,社区需要善治,地区需要善治, 国家需要善治,国际社会也需要善治。
治理与善治
整体架构
• • • • • • • • • 第一部分: 一、治理理论的五个论点 第二部分: 二、善治内涵、本质特征 三、善治的要素 四、善治兴起的原因 五、治理失效与善治 六、善政(good government)与善治(goodgovernance) 七、善治与民主
一、治理的五个论点
• (8)稳定(stability)。稳定意味着国内的和平、 生活的有序、 居民的安全、 公民的团结、 公共 政策的连贯等。社会的稳定对于公民的基本人权、 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社 会政治的稳定程度也是衡量善治的重要指标。 • (9)廉洁(cleanness)。主要是指政府官员奉公 守法 ,清明廉洁 ,不以权谋私 ,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 职权寻租。公职人员的廉洁直接关系到治理的状 况。 • (10)公正(justice)。公正指不同性别、 阶层、 种族、 文化程度、 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理的五个论点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一、对治理概念的理解综合各国学者对治理概念的理解,俞可平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第二、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第三、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第四、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第五、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由上述各种关于治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它是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败和市场的失败,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
治理的失败,可以理解为有关各方对原定目标是否仍然有效发生争议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
基于治理失效的可能性,使得“善治”理论得以提出。
二、对于善治概念的理解概括来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五点:第一、合法性。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透明性。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第三、责任性。
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四、法治性。
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五、回应性。
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
2.治理、善治与公共管理(1)治理对于什么是治理,众多机构和学者作出了自己的界定。
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与私人治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作的办法。
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适应,也可以是采取合作的行动。
它既包括为保证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体制,也包括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具体而言,治理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
即国家(政府)、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第二,多样化的行动者。
国家(政府)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有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第三,互动过程。
致力于集体行动的(为公共利益)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力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伙伴关系。
第四,政府的主导角色。
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政府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2)善治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方面。
政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管理效果是指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
经济效果主要指通过治理实现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福利。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公共管理学院XXXXXX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可以说是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
治理最初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政府治理、控制或管理,而善治则是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善治的过程就是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领域充分发挥效能的实践过程,其实质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治理在现代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了各学科中重要的词汇,尤其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和研究中,其应用的频率越发提高了,是赶时髦还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学术术语是当今的前沿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研究的。
书中讲述了治理的源起、发展以及作为元治理的自组织与治理的密切关系,此书中间部分关于治理的文章(论文)汇编则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前沿理论研究,最后部分便讲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脉络,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的变迁。
治理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原意是控制、指导或者操纵,关于它的流行则是出现在70、80年代,主要原因是与各种社会学科中出现的研究范式危机有关,这部分危机主要是指有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当时主流范式描述和解释本学科的“实在世界”的能力不满而引起的。
于是便将“治理”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许多新兴的词语或者是学科是在问题出现时、危机显现时、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真可谓“时事造学科”。
在治理的“实在世界”中提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治理的手段、方式、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应用。
伴随着近年来各种网络扩张,市场和等级机构的作用有所下降。
在政治领域、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一切协调的方式都会遇到两难的困境、矛盾、怪异的现象和失败,此时治理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其地位也应当并且也会有所提升。
治理兴起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使得自组织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市场或等级制原本所起的作用。
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
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一、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治理与善治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颇为流行的一种治国理论,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方式的制度安排。
1、全球治理委员会 1995年《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给出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其特征有: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
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事实上,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本质特征: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6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
它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2)透明性。
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等)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也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治理与善治
作者:薛菲
来源:《成长》2019年第05期
摘要:治理和善治的概念性研究、辨析,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县级党委政府来讲,以善治为目标,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质量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关键词:治理;善治;概念
随着社会生产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由农业社会的“统治”、工业社会的“管理”逐步演进为信息社会的“治理”。
近年来,协同推进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引起了国内政界、学界的普遍关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从概念的角度,浅谈治理与善治,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汉语字面来分析,“治理”倾向于对管理动作本身的描述,“善治”则倾向于对管理动作的评价,即“善于治理”。
但是,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1 西方视角下治理与善治的内涵
1.1 治理的内涵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为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公民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方面渴望增强话语权的结果。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茨归纳出了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等六种形态的治理模式[1]。
相对于“统治”,“治理”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政府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社会和市场新的组合所改变。
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成功地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强调的是三者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
因此,治理既不能单纯地利用政治强制力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又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其结果会使得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造成治理失灵,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
1.2 善治的内涵
善治作为治理的优化模式,其出现是治理存在缺陷的必然产物。
对于善治的概念,在西方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通过梳理和总结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认为善治理论主张涉及公共事务的利
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
具体来讲,善治通过政府、社会团体与公民个人的共同参与,使得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政府重新认识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注重二者间利益的协调与实现,提高治理的质量和效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传统公共权力格局的重构,通过赋予市场、社会、个人发挥治理能力的空间,从而实现国家治理范式的转化,进一步提升当代政府应对公共事务的综合处理能力[2]。
对公共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公共利益最大合理化的追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要求,也是善治的最终目标。
1.3 两者间的关系
善治与治理都强调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处理,都依赖于公民社会的日益壮大,重视公民的参与,都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
但是,善治蕴含更高的价值诉求,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它是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对治理的优化。
2 中国视角下治理与善治的内涵
我国学者在讨论治理时,强调其规范价值,治理概念在我国带有相当浓厚的政治、社会和行政“范式”转换的目的论意涵,这明显与善治目标有关。
在这里,着重从政府层面出发,总结治理与善治在我国语境下的内涵。
2.1 “治理”在中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设计上,首次提出“治理”这一概念。
治理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活动方式,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兴起的。
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按市场规律来办,政府的职能都是有限的。
与此相联系,各种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承担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的公共管理职能,如各种行业协会、社会中间组织、志愿者团体等。
而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进一步拓宽了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公民政治参与随之扩大。
与管理不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党和政府,又有社会组织,还有公民个人。
治理的活动方式是互动的,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的目标等方式来实施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
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不足,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维护公共秩序,满足公众需要,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2.2 “善治”在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善治”概念并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善治这一概念有三个来源,其一是上文已经阐述过的来源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善治是西方治理理论发展的产物。
其二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善政”,其强调法度严明、官员清廉、公道正派、爱护子民等,现代社会追求的是“善治”,强调的是多元主体的良好合作状态及其达到的最佳治理效果[3]。
其三是来源于我国著名学者俞可平教授把西方的善治与治理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俞教授認为,善治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达到合作共治的局面[4]。
如何称之为“善治”,他概括了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等十条标准,并指出其中最根本的标准是公平正义。
2.3 两者间的关系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这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体现的是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和水平。
用治理取代管理,有利于实现政府政策输出与公民利益表达的有效对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社会稳定。
倡导治理,首先要大力发展民主,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推进法治,依靠法治规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行为,使社会力量实现有序政治参与。
3 启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方政府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存在治理理念转变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治理方式单一等问题。
对于县级党委政府来讲,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质量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要探索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善治模式,农村层面,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有效整合基层治理资源,围绕“基层党建、集体经济、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四个方面,构建基层治理善治模式;社区层面,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发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作用,打造互联互动横向到边、服务群众纵向到底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总之,要以善治为目标,争取早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R ohdes.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vervment[J].Political studies,1996.
[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何隆德:也谈治理与善治[N],湖南日报,2015-10-20(012).
[4] 俞可平: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J],中国改革,20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