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
开创善治新时代
开创善治新时代近年来,中国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致力于构建善治的国家治理体系。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已经进入开创善治新时代的新阶段。
本文将以此为题,探讨中国在建设善治社会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一、善治的概念和内涵善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它包括政府廉洁自律、依法行政、民主决策、公开透明、问责制度和权力制衡等方面的内容。
善治社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它追求公正、民主、效能和秩序,并为人民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
二、中国建设善治社会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广大人民认识到善治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推动善治社会的建设。
中国政府倡导依法治国,加强反腐败斗争,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等举措,为善治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法治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并将其贯彻于社会各个领域。
法治体系的建设促使社会各界遵守法律,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性。
(二)反腐败斗争中国政府坚决打击腐败现象,通过加大反腐力度、建立监察体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等,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乡村振兴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改革为重点,注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
(四)全面的改革开放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激发创新活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善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善治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善治社会能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民的幸福感。
其次,善治社会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创新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善治社会能够净化社会环境,培养公民道德,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四、加强善治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善治社会的建设,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权利和公平。
善治理念与我国政府管理改革:意义与路径选择
作者 简介 : 良平( 90 , , 李 1 8 一) 男 南京大 学O 级 行政 管理硕 士研 究生 , 4 主要 从事公 共管理 与公 共政策研 究 。
维普资讯
组织发展不够强大 ,这些都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善治的实现: 只有极人地提高我 社会资本的仔量才能促进善治的真正实现。 () 1 培育公 民意识 、 公民精神 , 提倡公 民对公共事务的参 与 意识 :一要促进建立社 区合作网络和公 民参 与社区发展 , 政府将 社会管理的权 限参 与或 民主方式下放给社区, 让社 区公民 自我服 务、 自我管理 , 可以激发公民的参与和创新精神。 二是在公民参与 的实践 中, 应建立参 与和互动 的公共 决策体制 , 强调公 民与基
一
、
治理与善治的含义
率的提高以及管理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追求 , 有利于电子化政府 的建设和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信息网络化的进程 ; 善治倡导的社会 “ 三分法” 强调公 民社会和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 , 有利 于我 国政府 决策 网络的完善 , 并且 可以从外部形成制约政 府的力量 , 实现政 府行为的规范化和为民众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网络 、信任等有助
于社会公共利益增进 的要素的集合 。 我国 目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我国长期以来就
是一 种小 农 经济 , 这导 致 我 国 的社 会 资本 封 闭性理 的热忱度较低 , 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
三、 善治理念下政府管理改革的路径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 ,社会治理结构正在 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私人经济部门和各种民间组织的力量 日益发
展壮大, 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国家 、 市场 和公民社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相对独立 、 分工合作的新型治理结
浅谈治理与善治
浅谈治理与善治作者:薛菲来源:《成长》2019年第05期摘要:治理和善治的概念性研究、辨析,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县级党委政府来讲,以善治为目标,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质量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关键词:治理;善治;概念随着社会生产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由农业社会的“统治”、工业社会的“管理”逐步演进为信息社会的“治理”。
近年来,协同推进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引起了国内政界、学界的普遍关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从概念的角度,浅谈治理与善治,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汉语字面来分析,“治理”倾向于对管理动作本身的描述,“善治”则倾向于对管理动作的评价,即“善于治理”。
但是,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1 西方视角下治理与善治的内涵1.1 治理的内涵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为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公民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方面渴望增强话语权的结果。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茨归纳出了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等六种形态的治理模式[1]。
相对于“统治”,“治理”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政府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社会和市场新的组合所改变。
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成功地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强调的是三者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
因此,治理既不能单纯地利用政治强制力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又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其结果会使得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造成治理失灵,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
1.2 善治的内涵善治作为治理的优化模式,其出现是治理存在缺陷的必然产物。
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重要意义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期中论文题目: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班级序号:1班学号:201321011586学生姓名:朱世明论文字数:3700字2015年04月20日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朱世明201321011586(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何为善治?何为法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从分析法治和善治基础上研究法治和善治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和善治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意义,同时如何让中国社会从法治走向善治给予积极的意见。
关键字:法治、善治、社会主义、政府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的社会两大矛盾依旧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然还有物质和精神需要相协调1,社会服务不全面,人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政府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从法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转变,如何真正做到约束政府的权利,务实的简政放权放,建设服务型政府。
这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真正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前途。
法治和善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了解法治和善治的真正内涵,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善治的向前发展,贯彻落实真正以人为本精神,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活的更加幸福。
一、法治和善治的区别法治和善治都是治国的方式,也是不同时期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3400字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3400字治理理论兴起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世界各国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启示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了治理理论的内涵。
它作为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对推进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治理;公共管理;政府改革"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物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形势更加复杂。
时代的大变迁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制却日益显示出运作僵化和反应迟钝的弊端。
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纷纷赋予治理这一概念以丰富而崭新的内涵,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并逐渐地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广泛运用。
一、治理理论的内涵***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以后各国学者又对"治理";这一概念做了许多新的界定。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善治视野论文政府体制改革论文
善治视野论文政府体制改革论文摘要:俞可平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参与,这里的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
但不仅仅是政治参与,还包括公民对其他社会生活的参与。
首先,公民应重视公共参与对保障自身利益的作用,增强公共参与和社会管理的意识,理性参与公共生活。
务必与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集体形成完整的互动管理框架。
其次,善治视野下要求政府体制改革中开放更完整的公民参与渠道,方便第一时间获得公民对政治及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民众的特殊作用,真正做到以民为中心。
1、治理、善治与善政1.1 治理与善治之释义治理的概念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治理是政府、公民、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过程,是在三者的持续交流中进行的,并不是单向的权利行使;其次,治理的过程要求多方面合作,通过让非政府组织及第三部门积极参与,使得决策更加公开和透明,加强治理的合理化和正当化;善治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其根本内涵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以推进社会管理的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善治的本质特征是建立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模式,确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即保持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平衡状态。
1.2治理、善治与善政的关系治理的发展目标是善治,善治寻求的是在合作治理框架下,建立以及维持的征服与社会的积极和谐的存在状态。
善治的十大标准仍以政府作为主体来指导公共治理,政府扮演“元治理”的角色,社会格局能否合理划分、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的关键存在于政府能否实现统领和安排。
因而,政府的善政成为善治的重要标准之一。
善政是政府在不断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努力还政于民,取信于民,也是善治实现的根本保障与核心环节。
政府唯有在善政的引导下,重塑行为模式、重建施政规则、重构职责结构、重调合作关系,方能与社会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的共治格局,从而最大化地增进公共利益。
2、中国政府体制现存主要问题2.1政府角色定位模糊,职能划分不均衡公共治理决定了社会各个利益主体都必须形成网络化的合作管理,使得众多行政主体彼此协作,均衡各方利益,在互相依赖的环境中共享公共权利,公共资源。
浅析善治理论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
浅析善治理论对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启示作者:关淇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25期摘要新世纪,治理的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统治与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崭新的理论——治理理论,良好状态的治理便是善治,善治不再是单一政府主体的活动,而是政府主导下社会有序自治和公民民主参与三者良性互动中最佳状态的协同社会治理过程。
善治不同于以往政府控制社会即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它将由上自下的权力运行方向改变为通过沟通与协商的上下互通的双向权力方向。
近几年来这一理念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由此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要求和具体任务。
在善治理论的影响下将会给我国带来越来越多的治理启示,我们在善治的道路上迈向和平有序安定祥和的未来。
关键词善治社会治理社会组织作者简介:关淇文,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09.07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和平”的民族,凡事都讲究以和为贵,古人对社会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如“世外桃源”般的大同世界,无独有偶西方人有他们的天堂和理想国。
这些是古时候的人们对和谐世界和民主治理的憧憬。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加速发展使人类科技进步,同时从统治走向治理是全球政治的普遍发展规律,也是在当今21世纪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
如今,“治理”一词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术界的热点名词,英文中的“治理”曾长期与“统治”同义且交叉使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代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才将这两个词语各自赋予新的意义。
治理与统治都是作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用自身的权威来约束和维持社会的秩序,除了这一共同特点外它们在横向和纵向这两个方向上的区别更大,从横向上看治理的内涵比统治要更加宽泛,虽说都是需要权威但治理的权威不一定要来自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来自政府和国家;政府、任何公私机构、市民社会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参与治理或是相互合作协同参与社会治理,但只有国家和政府才能进行统治;治理是合作的而统治是管制的。
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作为一种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和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作为一种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和善治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治理理论与中国行政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治理和善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应用于中国行政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将对治理理论进行概述,理解其内涵、特点和发展趋势。
接着,我们将分析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背景、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究为何需要将治理和善治理论引入行政改革的过程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阐述治理和善治理论如何为中国行政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帮助解决行政改革中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重点关注治理理论在提升政府效能、推动公民参与、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与中国行政改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本文还将对治理和善治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具体实践为例,展示治理理论如何指导行政改革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对治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治理理论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二、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其核心要素体现在多个方面。
治理强调权力的多元化。
在治理理论中,权力不再仅仅由政府单方面行使,而是由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个主体共同分享和行使。
这种权力的多元化配置有助于形成更加民主、开放和包容的政治环境。
治理注重合作与协商。
在治理的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基于平等、互信和互惠的原则进行合作与协商。
这种合作与协商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治理强调责任与透明。
在治理理论中,各主体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其他主体和社会的监督。
这种责任与透明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其他组织的公信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治理追求的是善治。
治理理论对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 0 D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9 4 5 (O O O 一O 4 一O 10 - 4 8 2 l )4 2 7 2
3治理 管理 .
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 其发轫于 2 世纪末。 0 自 19 从 9 销 8 首次使肘 饴理危 L词 , 治理扰被广泛 直用于
的政府体制 改革和行政 模式 的创 新 , 包括 政府理念 的重塑 、 府结构 的优化 以及政 府运作 方 式和过 程的 创新 , 政 都有 着很
大的借鉴意 义。
关 键 词 : 理 ; 效 治 绩
D :0 36 /.sn 10 —4 5 . 0 0 0 . 9 0Il . 9 9ji . 0 9 4 8 2 1. 40 4 s
在治理方式 匕 除了常规的手段和方式外 , , 强制管理和正式 的 法律制度、 o ̄ , 宪  ̄ 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 qr - 团体及公民之 间的 自愿 合作与良性互动。它不仅可以使公共管理活动获得公 众最大限度
的 自 同意和 自 愿 觉认可, 尽可能地增加共识和政治认 同感。而且 也 有利于丰富社会资本, 促进较高程度的革新和群众的适应性 , 提高社
的契约合作观念, 这意味着对于处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会来说, 土 不
可 口 嘲尽管如此, 治
理理论对于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会群体 自 我治理的程度 , 大大降低经济学家所标榜的交易成本 , 即监
控、 定约、 裁决、 执行正式协议的费用。 [ 3
* 收稿 日期 :O O 3 1 2 l —O — 5
关、 非权力机关、 市场、 社会、 国家等)力量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网络。 、 [ 2 ] 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 是社会公共事务 唯一 的管理主体和权 力中心了, 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 , 只要其形式的权力得到公众的
治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发展的启示
28
范公民的 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 角度看, 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 它 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 治理理论则强调一种 多元的、 主的、 民 合作的、 非意识形态化的公共行 政闭。 我们可以看到, 治理理论打破了 原来传统上 的 公共与私 国家与市场的两分法, 人、 模糊了国家 与市场、 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 在管理的主 体、 方法、 职能等各方面都作了扩展。治理理论比 原来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理论也具有更广泛的 涵盖面, 具有广泛的 适用性。 二、 治理模式及其核心价值的演变 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的演进, 是社会治理活动 的目 标定位实现根本变迁的历史进程, 同时也是 一个逐渐“ 目的合理性” 价值合理性” 和“ 的进程。 迄今为止, 人类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有三种治理模 式, 分别为 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 管理型社会治理 模式和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于一切社会治理 体系而言, 公平、 秩序、 效率与公共利益等, 都是基 本的 价值。 但是, 这些基本价值在不同的社会治 理体系中 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 社会治理模式的 差异集中 表现为核心价值的 差异。 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 秩序是核心价值。 在公私不分、 国家体系缺乏分工的专制社会, 统治 就是政治, 其功能是依靠暴力和强制负责国家政 务和社会事务的处理, 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当 然, 出于统治秩序的 终极价值要求, 统治型社会治
王光 磊 , 严明明
治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发展的启示
理也有效率的追求, 治理者也有偶然的公共利益 行为。 但是, 决定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性质的是 统治秩序这一核心价值, 效率追求只是达到统治 秩序的手段, 而公共利益则是更次一级的工具性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公共管理学院林煌 2013308128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可以说是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
治理最初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政府治理、控制或管理,而善治则是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善治的过程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领域充分发挥效能的实践过程,其实质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治理在现代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了各学科中重要的词汇,尤其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和研究中,其应用的频率越发提高了,是赶时髦还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学术术语是当今的前沿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书中讲述了治理的源起、发展以及作为元治理的自组织与治理的密切关系,此书中间部分关于治理的文章(论文)汇编则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前沿理论研究,最后部分便讲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脉络,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的变迁。
治理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原意是控制、指导或者操纵,关于它的流行则是出现在70、80年代,主要原因是与各种社会学科中出现的研究范式危机有关,这部分危机主要是指有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当时主流范式描述和解释本学科的“实在世界”的能力不满而引起的。
于是便将“治理”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许多新兴的词语或者是学科是在问题出现时、危机显现时、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真可谓“时事造学科”。
在治理的“实在世界”中提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治理的手段、方式、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应用。
伴随着近年来各种网络扩张,市场和等级机构的作用有所下降。
在政治领域、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一切协调的方式都会遇到两难的困境、矛盾、怪异的现象和失败,此时治理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其地位也应当并且也会有所提升。
治理兴起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使得自组织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市场或等级制原本所起的作用。
当代城市社会治理的世界理念与善治内涵
当代城市社会治理的世界理念与善治内涵作者:王枫云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1年第05期导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的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从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走向新型的城市社会治理,推进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而建立在当代治理理念基础上的城市社会治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社会治理;当代治理理念;善治城市;公共利益最大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急剧的市场竞争、资本的快速流动、不断分化的利益群体、紧张的公共财政、公民社会的崛起等。
在城市内部,纵向协作的工业企业、科层分明的政府体制、工业时代的核心家庭、清晰可辨的城乡景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些激烈的变化刺激着人们对当代城市社会的思考,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思维,面对全球化、权力分化的城市现状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西方治理理念被引入中国。
治理作为促进参与、透明度和问责性的制度模式,被推广到各个层面,企业、政府、社会均致力于寻求治理素质的改善,以达到更佳的效益和更能适应信息时代急剧转变的要求。
[2]因此,当人们把治理的分析框架应用于城市社会管理层面时,关于城市社会治理内涵的各种界定,便应运而生了。
一、当前国内关于城市社会治理内涵的代表性观点及其评析(一)当前国内关于城市社会治理内涵的代表性观点1、“公权力”说该类界定的主要特点的强调了城市社会治理中公权力的不可或缺性。
认为,城市社会治理就是“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建设、管理和发展城市的所有规则、实施机制与组织的总称”。
[3]2、“多主体、多渠道、多手段”说该类界定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参与城市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渠道的多样性以及实施治理手段的非单一化。
认为,城市社会治理是“城市政府和市场以及其他社会角色,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影响对方的决策和行为的动态互动过程”[4];城市社会治理“是城市政府和其它利益相关者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通过监督、调研、稽查和市民反映发现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无序现象和各种矛盾,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以有序化为目标的整治、矫正、调理的综合性经常性职能”。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治理与善治,这是我最近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悟。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治理与善治的概念和实践,引发了我对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深思。
一、治理的概念和内涵治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环境治理等各个层面。
与治理相对应的是管理,治理强调的是对共同问题的协商、合作和解决,而管理则注重组织内部的规划、决策和执行。
治理强调社会各方的参与和权力的分散,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善治是治理的理想状态,它包括公平、公正、透明和负责等要素。
善治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
只有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善治,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
二、治理与善治的重要性治理和善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治理能够提供公共产品,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只有通过治理和善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治理和善治对于组织管理也同样重要。
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理和善治,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效益。
善治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治理与善治的实践治理和善治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治理和善治的实践中来。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员工福利,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会各界需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发表自己的声音和意见。
同时,治理和善治也需要强调透明和责任。
政府和企业需要向公众公开信息,接受舆论监督。
对于治理不善、管理不当的情况,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我对治理与善治的思考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善治是一个理想和目标,需要不断地追求和实践。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可以从自己做起,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
自治·精治·共治·善治
自治·精治·共治·善治【自治·精治·共治·善治】,是一个涵盖了治理理念、政治体制、社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概念。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在政府治理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基层自治、公民治理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自治·精治·共治·善治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理念,它旨在实现政府治理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自治的概念已经成为社会治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治是指各种社会团体通过自愿协商、自我管理的方式,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治就是指人们自觉自愿地通过共同的协商、决策和执行,为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努力。
而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自治更多地体现为社区居民通过民主程序自主管理社区事务,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自治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发挥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精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
精治是指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法治的手段,高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实现社会秩序井然。
精治主张政府要注重改进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治理水平,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精治的实质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科学管理、法治思维、信息化手段,提高治理效能,实现社会的平稳发展。
共治是指政府与社会各方一道,协同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而是与社会各方一起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
共治强调政府与社会各方之间的协商、合作和共建共享,实现政府和群众的利益共同体。
共治的实质是推进政府与社会各方之间的合作共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善治是指政府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和管理能力,为社会创造公平、公正、效率的治理环境。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善治是政府治理的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县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王立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武汉430077)摘要:治理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最好的路径是实行善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县级政府从善政走向善治,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善治;县级政府;改革;目标“治理”问题是在全球化大前提下产生的国际通行的对话基础之一,高效率的政府治理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提高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效率无疑是确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由于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其一举一动都会与本地百姓的利益相关联,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因此,县级政府的有效治理,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义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国家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统治”相去甚远。
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并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善治,维度,法治]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
论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共治、善治与法治由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现代国家的发源地欧美等国的政治发展逻辑不同,中国本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存在着中国问题的特殊性。
一是超大型崛起。
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具有超大型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经济规模以及社会规模的中国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
超大型崛起本身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力量,更会产生超大型治理所带来的巨大问题和困难。
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然是对以往大国崛起模式的超越,而不可能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
二是非均衡化发展。
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其城乡差距、中西部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容易导致社会的裂变和分化。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要素,如国家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得以有效的整合,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国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处于矛盾并发时期,因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路径方面出现非均衡化现象并产生矛盾。
三是跨越式转型。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一个现代制度体系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
中国承载着许多非现代化的历史负担,缺乏治理体系理性化的积累和治理方式民主化、法治化的传统。
而当下中国改革又步人攻坚期和深水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转型危机和治理风险。
可以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一场历史跨越的社会变革。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制度建设新目标和新任务。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意味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
在国家构建的理论范畴中,国家治理是对旧式统治,风格的一种根本性重构,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现代化建设工程。
构建一个成熟的现代治理体系,其核心是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四大关系。
围绕上述四大关系,国家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构造必须把握以下三个问题。
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
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一、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治理与善治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颇为流行的一种治国理论,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方式的制度安排。
1、全球治理委员会 1995年《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给出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其特征有: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
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事实上,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本质特征: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6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
它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2)透明性。
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等)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也越高。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一、对治理概念的理解综合各国学者对治理概念的理解,俞可平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第二、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第三、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第四、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第五、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由上述各种关于治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它是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败和市场的失败,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
治理的失败,可以理解为有关各方对原定目标是否仍然有效发生争议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
基于治理失效的可能性,使得“善治”理论得以提出。
二、对于善治概念的理解概括来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五点:第一、合法性。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第二、透明性。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第三、责任性。
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四、法治性。
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五、回应性。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治理与善治——读后感作为一位现代人,我们时常被各类问题和挑战所困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治理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这不仅是现实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在阅读了《治理与善治》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其思想内涵所感染,深受启发,并且对治理这一话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治理与善治》是一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对照书籍,旨在介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理和善治理念。
对于习近平主席这一治理理念,其最基本的思想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治理中保障人的尊严和权利。
本书虽然篇幅较短,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阅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深认识到,治理并不是一项封闭性的工作,而是通过有效的治理来创造和谐、繁荣的社会生态。
我对能够真正做好治理工作,推动城市治理的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和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城市治理中,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应用、社会激励机制等手段的引入,能使治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同时,好的治理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各方面的力量齐头并进,共同推动治理的有效落地。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还深深地感受到,治理是没有绝对标准的。
政治、文化、历史和不同的民族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治理的成效。
因此,在治理中,需要鼓励推动各种方式的创新,以达到更加科学、人性化、系统化的治理视角,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治理的创新思考。
通过中外严谨学术讨论、实践研究等环节,建立有效的治理体系和方法论。
他提出的民主法治是核心原则,并提倡多元化和平等化的分权原则。
这些原则及其运用的方法,对于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治理与善治》这本书充满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精髓,旨在指导实践,为行动提供思想指引。
这本书对于国家的建设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时也是对我们未来治理中创新思考和共同努力的1种推动。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世界意义与中国意涵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世界意义与中国意涵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是指通过对国家治理机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全面改革,使国家的治理达到现代化水平。
这一改革对世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也有深远影响。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世界意义在于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进步和完善。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愈发凸显。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为各国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模式,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世界意义在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治理现代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典范。
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完善国家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可以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这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那些面临较为严峻和复杂的发展挑战的国家。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对中国来说也具有重要意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要求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意味着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前进,这要求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及改进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加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对中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需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治理,推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障公正和公平的社会秩序。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世界意义在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进步和完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的借鉴,对中国来说也具有深远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及其对当代政府
改革的影响
一、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内涵:
治理与善治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颇为流行的一种治国理论,既包括有权迫使人民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同意或认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方式的制度安排。
1、全球治理委员会 1995年《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给出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其特征有: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
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事实上,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2、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本质特征: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6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
它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
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
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2)透明性。
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透明性要求政治信息(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等)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也越高。
(3)责任性。
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
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
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
(4)法治。
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政府官员和公民都要依法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善治。
(5)回应。
这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
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越高。
(6)有效。
主要指管理的效率。
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
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善治的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善治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是还政于民的过程。
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
二、对当代政府改革的影响
第一,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努力,为中国实现善
治构筑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经济市场化改革与政治民主化努力。
经济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济改革又从农村开始。
农村改革主要以下放权力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主要特征,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权力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伴随经济改革的是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其实也是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需要,对原有的集权政治结构进行调整,推动民主化和法治化进步,逐步落实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以法制的方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一,法治与德治思想的提出,为善治在中国的实现准备了文化基础。
治理与善治是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的新型统治模式,要在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基础。
而法治与德治治国方略的提出,正适应了这一需要。
首先,法治所倡导的法律至上信条和德治所主张的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有序运作,法治决定的作出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超越于法律之上。
“法治”所倡导的是法律至上精神,而这一点无疑与市场经济内在的规范性性和秩序性要求相吻合。
至于德治”的含义,此处也与传统的用法大相径庭。
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应该是:传统的德治”所实施的范只是局限于统治者个人,所实施的内容主要是以封闭落后的传统文化模式来塑造个人的道德品格:而今天的“德治”则走出个人的小圈子,它更多的是着眼公民道德建设,是以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塑为努力重点的。
第二,从专制行政走向民主行政,从无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善治要求获得公民对社会秩序和权威自觉认可和服从 ,增强公民的共识与政治认同感,从而使政府获得一种政治合法性。
政府应当起催化的作用 ,在“掌舵”和“划桨”角色上正确定位 ,政府要由亲自“划桨”转变为主要负责
“掌舵”,而将众多“划桨”的任务移交给社会;社会应当充满活力而又能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
第三,从人治的政府走向法治的政府,从高度集权的单中心政府走向分散的多中心政府。
法治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遵守和执行事先公布并体现人民意志和反映人民利益的法律。
政府的权力 ,从设置、运行、监督 ,都要在法律的规范之下 ,以保障权力取得和运行不偏离保护公民权利和促进公民利益的目标。
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实现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行政首长与基层公务人员之间行政权力的合理分解与配置 ,形成分散的、多中心的、均衡的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