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
治理的内涵理解
治理的内涵理解引言治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它是指通过制度、规则和行为来管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合作。
本文将从治理的内涵、特点、原则以及实践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治理的内涵治理是指通过制度和规则来管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并实现公共利益。
它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而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行动。
治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治理的基础,它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
良好的制度可以为社会提供公平、公正和可预期的环境,保障人民权益。
2. 参与与合作治理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和合作。
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公民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治理结构。
3. 透明度与问责制治理需要保持透明度,即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机会。
此外,问责制也是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各方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4. 创新与学习治理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
面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灵活应对,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
治理的特点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元化治理是多元化的过程,需要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和冲突,但通过协商和合作可以达到共识,并推动问题解决。
2. 公正与可持续发展治理追求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它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保护环境资源,以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3. 综合性与系统性治理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过程。
它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个层面,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力量的作用和协调。
4. 灵活与创新治理需要灵活应对社会变化,不断创新。
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治理的原则治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合法性原则治理必须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人权、民主和法治。
2. 公平与公正原则治理应追求公平和公正,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益的公平享有。
公共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公共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在解决公共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各方参与、协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公共福祉。
公共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效应,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种协同效应的内涵和作用。
首先,公共治理为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社会组织等各方通过开展对话、协商、参与等方式,共同制定政策、规划和措施,以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这种多元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和智慧。
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使得政策的制定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增加了社会变革的可持续性。
公共治理还能够保护公民的权益,创造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公共治理促进了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和平衡。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公共治理能够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促使各方面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公共治理可以减少不合理开发和浪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服务领域,公共治理可以使公共资源更加合理分配,确保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公共治理可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通过公共治理的协调作用,社会各个领域能够实现有序发展、协同进步,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再次,公共治理推动了社会创新和凝聚力的形成。
公共治理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活力,释放公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各方能够共同探讨和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案,促进政策的创新和进步。
公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政府独断专行,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公共治理也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增强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公共治理的参与和共享,不同利益主体能够相互了解和尊重,培养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公共治理)【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公共治理的模式 1.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 治理。 (1)市场化治理引进企业管理的效率、经济、效益即所谓的“3E”标准提高政府工作 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效益。 (2)市场化治理比较经典方式 ①私有化 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原有的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不力、效率低下、服务滞后、制度僵化 等问题,它通过出售股权、引进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来改造严重官僚化的国有或者公有垄断 企业。通过私有化,国家在市场领域大步退出,授权社会来经营重要的基础性行业,提高了 服务的水平,降低了国家运营的成本,效益非常明显。 ②契约外包 是在服务主体上通过签订合同将某种公共服务承包给特殊的公司,利用公司的市场化运 作来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不同性质的公司参与到公共项目的竞争投标与 生产运营中来。契约运营的方式吸纳的经济力量通过市场生产方式转移了政府的生产方向, 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3)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政府也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 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利。 所以,企业家精神渗透在政府行动的每个方面。 2.弹性化治理
3 / 1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科学活动。 ②程序公开 指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程序都必须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最大范围地允
许公民方便地参与,尤其是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按照合法程序参与相关政策制定过程。 (3)责任原则 责任原则是公共治理的核心,而重中之重是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 ①责任性要求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应该时时刻刻将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特征名词解释1.概念解释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涉及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企业等各种参与主体,其核心目标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公众利益。
2.内涵公共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公共目标导向:公共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公共利益,而非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公共管理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公平、公正和效率。
2.2 公共资源配置:公共管理涉及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包括财政资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等。
公共管理者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合理。
2.3 公共参与与治理:公共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的理念,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公共决策和管理中,通过信息公开、民主讨论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实现公共管理的透明和民主化。
2.4 绩效导向:公共管理需要以绩效为导向,强调成果导向和责任考核,注重管理的结果和效率,促进公共组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
3.特征公共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公共性:公共管理是针对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惠性和公平性。
3.2 政府主导: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部门,政府在公共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
3.3 多元参与:公共管理不仅仅由政府单一主体来实施,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专业团体、公民等,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3.4 法治原则:公共管理需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尊重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权利和义务,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我的观点和理解:从内涵和特征上来看,公共管理是一种复杂而多维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服务公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
在实践中,公共管理需要坚持公正、效率和责任,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治理的概念和内涵
公共治理的概念和内涵
公共治理是指在社会共同事务中,政府、市民、企业等多方参与者通过协商、合作、参与和协调等方式,共同制定、执行和评估政策、规则和资源配置,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治理体现了一种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参与:公共治理强调多方参与,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企业等各类主体,形成一个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2.协商和合作:公共治理强调通过协商和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减少冲突,形成共同的共识。
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寻求最优解。
3.透明和公正:公共治理倡导决策的透明和公正性。
决策过程应该向公众公开,信息透明,避免信息不对称,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
4.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治理依赖于制定和执行公共规则和政策,这些规则需要通过合法程序得到制定,有效执行,保障社会秩序。
5.问题导向:公共治理关注的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权力的运行。
它强调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协调,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整体福祉。
6.社会创新:公共治理鼓励社会创新,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推动社会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7.民主参与:公共治理与民主理念相结合,注重市民的参与和权利保障,强调决策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合法性。
8.动态调整:公共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治理机制和方式。
总体而言,公共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概念,强调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协商合作、问题导向和社会创新,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
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一、本文概述在探讨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概念不仅关系到每个个体的生活品质,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
因此,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以期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探讨公共利益的概念。
公共利益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公共利益进行解读,包括其定义、特点、实现途径等。
通过对公共利益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公共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关注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管理的事务。
这些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
本文将分析公共事务的性质、特点和管理模式,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公共事务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将讨论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公共事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本文旨在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高效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期望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二、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公共利益,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核心而复杂的概念,其定义和内涵在不同的学科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解读。
简单来说,公共利益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公众在公共生活中所共同追求和维护的利益。
这一概念涉及到社会公正、公平、共享等多个方面,是评价社会政策和公共行为的重要依据。
公共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
它不同于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是指向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这种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社会保障等,它们都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并希望得到的保障和提升。
理解公共治理:内涵和主体
年第6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总第191期uJun2017理解公共治理:内涵和主体刘览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理解公共治理内涵需要从不同视角出发全面认识公共治理,包括政府视角、公民视角、市场视角,以及包含多种视角的综合视角。
公共治理主体包含众多,近年来研究比较集中于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三方。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在研究公共治理时,应尤其注意这三方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内涵;公共治理主体[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7)6-0152-02自世界银行在1989年为解决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后,“治理”二字便越来 越广泛应用到理论与现实。
将治理置于公共领域,不同 学者对于公共治理的概念持有不同的态度,因此,对于 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的主张也各有不同。
本文在 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阅读、梳理的基础上,以公共治理 的“内涵”“主体”为切入点,总结了现有的基本主张,以便后来者进行研究、发展。
_、公共治理内涵(一) 基于政府视角基于政府视角的公共治理并不是只强调政府的作 用而视其他主体的作用于无物,那是传统的“统治”概 念,不是我们所要讲的“公共治理”。
这里所讲的基于政 府视角的公共治理,是指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认同公 共治理中其他作用主体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从政府的角 度出发,运用公共治理以达到政府的目的。
曾正滋认为,公共治理,即公共行政领域的治理,是指政府参与自组 织网络治理,并在其中起到“元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公 共利益最大化。
他认为政府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通过 转变角色设立制度促进动态社会稳定,起到公共治理中 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应对“乏力的控制性社会”。
持有同 样观点的还有王家峰。
简述治理的概念
简述治理的概念治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环境等各个领域。
简单来说,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决策、行动和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并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治理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治理通常是指政治权力的行使和管理。
而现代治理则更加强调社会参与、多元主体合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治理的目标是通过促进社会公正、提高行政效能、增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治理的实践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确保决策公正、权力合法,保护个体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秩序。
法治作为治理的原则和准则,为治理提供了规范和指导。
在治理实践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治理主体。
政府通过立法、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手段来推动社会的良好发展,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政府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实现共同治理。
除了政府,社会组织、市民个体、企业等也是治理的参与主体。
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发表意见和建议等方式来参与治理,代表和维护社会的利益。
市民个体通过参与公民行动、提供社会监督等方式来表达诉求和参与决策。
企业除了履行自身的企业社会责任外,也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参与社会治理。
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在科学决策和信息公开的基础之上。
科学决策意味着决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需要依据数据和分析进行决策,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合理偏见。
信息公开则确保决策透明度,让公众可以了解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提供监督和参与的机会。
治理还需要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不能只关注眼前的问题,还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稳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而言之,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建立法治、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科学决策和信息公开,才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公共治理
第十二章 公共治理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本章重点: 公共治理是国家具体职能的履行和对社会的调控,关
系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本章应重点理解公共治理 的基本涵义、 公共治理的基本原则、 公共治理的基本模 式和决策科学化问题。
第一节 公共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一、 统治与管理 统治是掌握了社会权力的阶级对另一个接受权力支配
第三节 公共治理的实践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因为特殊的哲学观、社会效益观和利益观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克里斯托弗·胡德所言的四种模式: 等级主义的公共管理——具有很高的团体性和网格性。 个人主义的公共管理——低团体性和低网格性。 平等主义公共管理——起点或核心组织原则是团体主
义的合作行为。 宿命论公共管理——高网格性、低团体性。
一、市场化治理 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
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比较经典 的方式是私有化。
市场化模式将政府定为承包人、经营者的角色,希望 政府能够将大量的公共资金最大化地运用在投资、生产领 域,从而为公众资金创造赚取利润的机会,赢得更多的福 利。
3E:效率、经济、效益。
二、弹性化治理
弹性化治理主张变革政府机构、放松僵化的制度,灵 活、便捷、负责任地服务于地方社区。
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能够有效回应新的 挑战。
弹性化治理对传统的理性化的官僚制度提出了直接的 挑战。
三、多中心治理
多中心治理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按照地域特点,遵照传 统社会文化的惯例,建立多个治理中心,每个中心都成为 一定地区的服务枢纽,实现公共治理的协调和整合功能。
的阶级实行专断的、按照少数权力精英的意志开展的统领、 指挥和管辖的行动。
公共治理学知识点(教案)
公共治理学知识点(教案)公共治理学公共治理概述啥是公共治理公共治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治理活动公共治理的本质特征公共治理学:研究公共部门怎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治理学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征:a. 公共治理的公共性: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和公共参与性b. 公共治理的效能性:政府、社会公共机构、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和其它公共组织。
c. 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d. 公共治理手段的多样性;e. 公共治理的法制性怎么举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主体:a. 公共治理的核心主体----政府b. 公共治理的新兴主体----非政府组织c. 全球管理下的辅助主体----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特征: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政治性、责任性本章考虑题:公共治理的基本要素是啥?谁来治理?治理啥?怎么样治理?……啥是公共治理?公共治理的本质特征是啥?是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进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经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公共事务举行调解和操纵的社会活动。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治理活动。
啥是公共治理的策略?啥是公共权力,怎么明白它的作用?简述公共治理和公共行政的区不:p4怎么明白XXX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治理的关系知识拓展:公共事务内涵:是一种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活动,它决定全体社会公众日子质量和共同利益的提高。
特性:公益性、非营利性、规模性、政治性、责任性公共权力内涵:理想的公共权力内涵;现实的公共权力内涵;公共权力的“公共性”程度的进展作用:a.维持社会日子秩序的稳定;b.克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c.引导社会秩序向某一方向进展公共部门治理流程打算→决策→组织→领导→执行打算打算的含义:是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方案和系统措施,制定打算是一具组织怎么达到目标的逻辑过程打算的特征:目的性;将来性;普遍性;风险与别确定性;行动性;治理职能性2、打算的类型:远景打算(缺点:目标别清晰,缺乏实施机制)都市和地区打算(都市打算、交通体系、地区打算)应急打算(常备性打算、情景打算)a. 依据参与政策打算的主体性质和数量别同:封闭式政策打算、半封闭式政策打算与开放式政策打算b. 依据政策咨询题的别同:开创性政策打算(公共部门制定打算的咨询题:安于现状、别思进取;胃口太大、食多勿得;感情用事、违背原则;别分主次、效率低下;低估组织、损失集聚)、承接性政策打算c. 依据政策打算的主题和侧重点别同:政治性政策打算、技术性政策打算战略打算概念:a. 是对当前决策的预测,涉及的是当前决策的将来b. 是一具进展过程c. 依据和假设是环境d. 是“决策---执行---衡量”的循环战略打算的特点:a. 由最高治理层做出决策b. 涉及大量资源分配:如资金、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能力c. 有长期效应d. 关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战略打算的性质:战略打算的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稀少性、重大性、指导性和长远性。
简述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或特征
简述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或特征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等各种社会力量在协商、协调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 多元参与,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多方参与,通过协商、协调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
2. 民主决策,公共治理强调民主决策,注重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意表达,尊重和保障各方利益的平等和多样性,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3. 社会责任,公共治理倡导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等各方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4. 利益协调,公共治理强调协调各方利益,通过协商和合作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5. 制度建设,公共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督机制等,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行性,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包括多元参与、民主决策、社会责任、利益协调和制度建设等特征,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共治理论与实践
社会共治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障碍和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显得越来越难以胜任,因此,一种新的治理方式——社会共治——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
一、社会共治的概念和内涵社会共治,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各个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共同治理的局面,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参与化、社会化。
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社会共治的特点在于重视民主参与,重视公共利益,重视社会治理的革新。
二、社会共治的优势和意义社会共治充分发挥了社会各方力量,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
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共治通过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提高社会的效率和创新力社会共治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使各方资源充分整合,加速社会治理的进程,提高社会的效率和创新力。
3、增强社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社会共治强调民主参与,公开透明,可以有效解决因权力集中而导致的不公正现象,增强社会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三、社会共治的实践案例下面以“垃圾分类”为例,介绍社会共治在实践中的应用。
垃圾分类是一个全社会帮助外部的部门积极改变的事情,它涉及到每一个居民,以及政府、社会、企业等各个方面。
在推行垃圾分类时,社区组织、环保组织、居民代表和政府部门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开展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社会共治的方式,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效果明显,垃圾分类率明显提高,实现了居民环保意识的转变,此外,垃圾分类还推动了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社会共治需要注意的问题虽然社会共治的优势和意义很多,但是在实践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坚持科学、规范、法治化的治理方式。
公共治理名词解释
公共治理名词解释公共治理是指一种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方式,通过协调、组织和激励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过程。
公共治理涉及到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作用。
公共治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共治理机构、公共治理目标、公共治理原则、公共治理机制、公共治理流程等。
其中,公共治理机构是指为实现公共治理目标而设立的专门机构,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等。
公共治理目标则是公共治理机构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包括公共利益、公正、效率、可持续发展等。
公共治理原则则是公共治理机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民主、法治、公平、诚信等。
公共治理机制则是公共治理机构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和监督等。
公共治理流程则是公共治理机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
除了以上基本概念外,公共治理还有许多具体的概念和术语,如公共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公共债务管理、公共健康管理等。
这些概念和术语都代表着公共治理的不同方面和层次,对于理解公共治理的本质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公共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治理、非政府治理和社区治理等不同,其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而非仅仅追求政府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治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治理的实现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配合,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以实现公共治理目标。
同时,公共治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完整版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治理学根底必备知识第一章1.何谓公共治理?公共治理具有哪些根本特质?答: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 广泛运用政治的、治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水平,从而到达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治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治理性.2.新公共治理的根本内涵及其特征.答:新公共治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治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限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治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公共治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治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3.公共治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根本的治理技能?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4.有效公共治理者应具有哪些根本的特质?答:①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②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⑤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⑦有效的公共治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第二章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根本的特点?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但凡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效劳社会群众,以提升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 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的根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 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 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治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第三章1.什么是战略治理?战略治理有哪些根本的特征?答:战略治理可视为治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开展水平、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到达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战略公理的根本特征:①战略治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治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治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开展时机及识别威胁的过程.④战略治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⑤战略治理是持续性和循环性的过程.⑥ 战略治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治理哲学.2.论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治理的条件.〔要点〕答:①公共治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开展前瞻性思考. ②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责任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 开展一种全局观,强调整合的治理途径.③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时机.④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⑤追求满意.⑥殊途同归C3.论公共部门战略治理的问题与改良.〔要点〕答:公共部门运用战略治理的问题:①政府任期的短期性和行动取向. ②公共治理战略的许多方面都是立法者所确立的.③公共规那么大局部是在组织内部进行的,而选民、媒介等要求参与,而参与过程虽可以改良普遍接受的程度,但冲淡了战略的焦点议题.④可靠性分析是通常费力又费钱的. ⑤公共机构对问题解决的非正式过程不大熟悉,政府机构习惯于层级的、下达文件报告的过程.⑥由于预算约束和短期观念,公共战略规划者的工作通常很难证实是合理的. ⑦与私营部门相比,公共战略通常是通过组织设计、预算和财务限制、人事制度和政策来实现的.改良方法:①公共治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开展前瞻性思考.②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责任的限制,克服“功能性短视〞,打破部门主义的限制,开展一种全局观,强调整合的治理途径.③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时机. ④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⑤追求满意.⑥殊途同归.第四章1.简述当代公共决策的开展趋向.答:①高速化趋向.②综合化趋向.③社会化趋向.④远景化趋向.⑤理论化趋向2.现代公共决策的根本原那么答:①信息原那么.②预测原那么.③客观原那么.④系统原那么.⑤可行性原那么.⑥择优原那么.⑦民主原那么.⑧弹性原那么.3.联系我国实际,论公共治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要点〕答: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是指公共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进行决策.实现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途径有:①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②正确熟悉具体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和规律.③建立健全决策机制. ④标准决策程序.⑤现代化的决策技术与方法.公共决策民主化就是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 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能够充分表达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根本要求和途径为:①决策观念的民主化.②决策过程的民主化.③决策环境的民主化.④决策体制的完善化.第五章1.公共决策执行具有哪些根本的特点?答:①它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②它是一个再决策的过程.③它是一个务实性的活动.④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2.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因素分析.答:①社会公共问题的性质.②公共决策本身的质量.③执行机构的效能. ④环境因素.3.论公共决策执行在公共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要点〕答:①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实现公共决策的唯一途径. ②公共决策的执行是验证和修正公共决策的重要步骤.③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判断和测量公共治理成效的重要尺度.④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责任.1.公共组织领导的根本职能是什么?答:①决策职能.②组织职能.③用人职能.④协调职能.⑤监督职能.⑥ 教育职能.2.如何实现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答:①增强每个行政领导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是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优化组合的根底.②从行政治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优化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③动态调整,维持行政领导者群体结构的优化组合. ④面向未来,建设年轻化的行政领导群体.3.什么是领导影响力,影响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 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水平或力量. 影响领导影响力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强制性影响力;二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构成强制性影响力因素有:①法律.②职位.③习惯.④ 武力.构成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有:①品格因素.②才能因素.③知识因素. ④情感因素.第七章1.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哪些特征?答:①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②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源. ③人力资源是无法存储的资源.④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并增值.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治理的根本原那么是什么?答:①岗位责任原那么.②选贤任能原那么.③竞争鼓励原那么.④系统保证原那么⑤民主法制原那么.3.论良好培训的根本要求.〔要点〕答:①培训需求的分析.②培训方案的拟定.③培训工作的组织.④培训效果的考评.第八章1.公共财务治理的性质与特征是什么?答:公共财务治理就是为了使公共财务收支到达最正确的运用效果而设计的一套系统的治理方法和制度.公共治理的特征是:①根底性.②管制性.③方案性. ④政策性.2.政府财务报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答:①及时性.②内容的公证性.③适用性.④可信性.⑤可比性.⑥中立性.⑦物质性.⑧连贯性.⑨内涵的丰富性.3.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答:①宏观调控的作用.②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③监督的作用.④法律约束的作用.第九章1.公共治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根本的特征?答:①经济权威.②政治权威.③人事环境.④工作环境.2.电子化政府及其特征.答: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 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效劳,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效劳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特征:①倡导科技领先.②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 ③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④更有效率.3.谈谈我国电子化政府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展策略.答:存在问题:①熟悉上的缺乏和理论上的滞后. ②政府信息化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领导.③政府信息化缺乏明确的远景和开展方向. ④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信息的低度使用问题.⑤政府信息化根底结构薄弱.⑥政府信息化缺乏根本的法律和制度保证.⑦政府信息化与政府效劳与治理的整合问题. ⑧政府信息化与政府改革的整合问题.⑨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平安问题.开展策略:①明确中国政府信息化的远景和目标.②开展公用电子资料库, 推进其加值利用.③制定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④推动政府信息和通讯网络的开展.⑤推动和开展政府业务的电子化.⑥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组织和协调运作机制.⑦强化信息平安治理.⑧增强公务员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和培训.第十章1.何谓绩效治理?绩效治理的性质是什么?答:所谓绩效治理乃是对公共部门的公共效劳或方案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 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性质:①绩效治理是一个过程,是组织提升绩效的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②绩效治理是一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需要系统化的思考与整合.③绩效治理的过程也是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2.简述公共部门绩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良策略.答:存在问题:①绩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②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 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相同的绩效指标来衡量他们之间的绩效、并作比拟,并不公平. ③如何制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④绩效治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 是否能涵盖组织的重要绩效.⑤绩效治理做的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或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改良策略:①治理者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央. ②高层的支持与承诺.③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④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⑤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治理者负责任.⑥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良.⑦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良的时机.3.简述绩效治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与意义.答:①有助于激发和调发动工的工作积极性.②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③有助于对治理过程的监督与限制.④有助于行政本钱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Mi.1.简述公共治理法制化的根本要求与内容.答:①行政合法.②行政适当.③平等保护.2.什么是行政行为合法?行政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是什么?答:行政行为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行政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①行政主体实施了作为或不作为行为;② 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③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④合法行政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3.简述公共治理法制化的意义与作用.答:①维护行政秩序.②保证公民权益.③遏制公共权利的膨胀和违法行政.第十二章1.什么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具有哪些根本内涵?答:行政责任是法律关系主体在国家行政治理活动中因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不旅行行政上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行政责任包涵:①回应.②弹性.③胜任水平.④正当法律程序.⑤负责.⑥廉洁.2.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有哪些?答:①检查权.②调查权.③建议权.④行政奖惩决定权.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答:①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②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方案和财政预算、决算.③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④质询和询问.⑤视察和检查.⑥建议、批评和意见.⑦受理申诉和检举.⑧罢黜职务.1.什么是职业伦理?公共治理职业伦理具有哪些特性?答:职业伦理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标准.公共治理职业伦理的特性:①明显的政治性.②一定的强制性.③较强的示范性.2.简述公共治理的职业伦理标准.答:①提供公共福利.②忠实地执行法律.③承当公共责任.④为社会树立典范.⑤追求专业的卓越.⑥促进民主.3.如何促进公共治理的提升与实现?答:①政治承诺.②制定伦理规那么.③树立伦理模范.④建立伦理的公共组织.⑤创立良好的社会风气.⑥增强伦理教育.⑦制定完备的行政程序法.⑧公民参与与监督.第十四章1.什么是政府再造?什么是政府再造的“五C策略〞?答:政府再造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五C策略:①核心策略.②影响策略.③顾客策略.④限制策略.⑤文化策略.2.谈谈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答:①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②从限制导向的治理到效劳导向的治理.〔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央到新市场的政府;〔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8〕从人治到法治.。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
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
公共治理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公共是同一个概念。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公共事务的治理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公共治理的兴起治理理论的发端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公民社会的勃兴,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政府财政危机与政府失灵成为治理思想萌发和兴起的直接原因。
(一)全球化为治理理论产生推波助澜全球化一词起源于经济领域,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胆段,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市场机制成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全球经济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活动的疆域超越了国家界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要素,催生了权力主体多中心多元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国家变得力不从心。
为了对全球经济进行调控,依赖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的力量都是行不通的,多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由此,政府主导一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传统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广泛而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权力中心统治格局,即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垄断,为治理的兴起提供权力合法性的可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代表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全球化直接导致公共事务管理的部分权限由政府转向非政府组织,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络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非政府组织同政府分享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全球化对国家和政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导地位提出的挑战。
解读公共治理_双重维度分析
! 现实问题、 构建公共事务良好治理的整体性思维框架” , 这种整体性思维框架使得公共治理超越了
新公共管理理论而对!"世纪末的公共行政变革做出了更具高度的理论总结与理论预测。
二、 公共治理的双重维度
人类的思维早已习惯于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 在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 但凡一 种新的理论出现之后, 我们都可以从精神和制度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要素学意义上的梳理, 公共治理 也并不例外。这种“ 精神 # 制度” 双重维度的分析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它适应了二元分离的习惯性思 维, 二元分析可分可合, 可以让我们简单明了地发现公共治理在精神与制度上各自的建树, 亦可以 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契合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契合构成一个自洽性的理论体系的。
当前国内学术界中, 治理研究无疑是一个热点问题, 其中大部分的论者是应用西方治理理论来 分析与解答国内问题。但是, 国内论者对原发内生于西方的治理理论普遍存在着认识错位、 理解不 当和理论破碎等问题。究其根源, 我们出于跨越式发展的追求, “ 急于使用一种理论, 便会忽略这一
!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西方理论背景下考察和确证治理理 理论的自洽性而看重这一理论的有用性”
!"", 年 ) 月
第 ) 卷第 - 期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04@A B !"", C/4A )B D/-
./01234 /5 67328739 +:;929<=13=9/2 >2<=9=0=?
文章编号: %""&$(%), ( !"", ) "-$"%($ ( %" )
公共治理模式的内涵与范式分析
公共治理模式的内涵与范式分析公共治理是指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组织、管理、决策和落实一系列公共事务的过程。
为了实现优质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公共治理模式的选择对于整个过程的进行以及效果如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公共治理模式的内涵与范式分析。
一、公共治理模式的内涵公共治理模式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应对问题而形成的软件、硬件、规则及相应的资源配置等各种资源要素的组合与协调。
从宏观上看,公共治理模式是各种权力、利益和价值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
其核心就是实现权力、资源、利益和价值的协调和整合。
从微观上看,公共治理模式注重管理,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从而使社会生活更和谐和美好。
首先,公共治理的模式应该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
公共治理不仅仅只有政府,还需要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等各种资源与主体来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力与资源要素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通过权利协商,充分尊重各方主体,建立信任关系,完善公共治理的效果。
其次,公共治理的模式需要注重信息共享与合作。
要想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需要完备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政策创新等等。
只有了解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举措,实现协调平衡。
信息共享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互联网技术应用,数据收集分析等等。
一方面,各方要公开透明式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各方面也要深入了解其他方主体的需求,建立信任,达成共识。
最后,公共治理的模式需要注重公共资源的协调配置。
公共治理不光是协调各方的利益与权力,更是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协商平衡之后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需要高效的管理办法以及科学化的决策方法。
二、公共治理范式分析公共治理范式是指在公共治理模式基础上,面对不同类型主题和问题产生的不同治理模式,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及其而形成的不同的管理方式及执政方式。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2014年07月01日10:24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京)2013年12期作者:余军华/袁文艺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66 【作者简介】余军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430205;袁文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205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治理”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治理似乎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治理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治理可以指很多事情,它可以是一个流行词汇,一种时尚,一种框架设计,一个联结各学科的、伞状的、描述性的并且模糊的概念,一个空洞的符号,……”。
治理似乎是万能标签,可以贴在任何地方。
概念的模糊性已然成为治理正统性的严重障碍,Sartori指出:无法否定的概念是万能的,可以指任何事物,没有清晰的边界,就无法确定它的种类,由此容易导致混淆和难以捉摸。
为了规范治理的概念,使学术界在研究它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梳理了相关的治理概念,归纳了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关键要素,分析了目前治理概念之所以泛滥的四种可能原因,最后归纳了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概念的演变治理是一个不断被丰富的概念,它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治理与新治理两个阶段。
治理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语(Kybernan)与拉丁语(Gubernare),都包含着领航、掌舵或指导的意思。
我国“治理”一词的词源学历史悠久,西汉的司马迁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理论。
总而言之,传统的治理(我们称之为旧治理)是“统治”的同义词,两者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一种新的治理机制诞生。
一般认为,新旧治理的分水岭是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
世界银行在探讨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把非洲当时的情况称之为“治理危机”。
新旧治理的区别在于:旧治理一般是指“政府以及它的行为”,新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
公共治理
第十一章 公共治理统治表明现实社会中政治力量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掌握了社会政治权力(1)统治将出现在任何社会,因为不论什么社会都无法摆脱两大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
(2)统治手段:①暴力 主要是国家强力部门和意识形态系统 (1)治理与统治都需要权威,统治的权威必定是政府,治理的权威并非一定是政(2)统治的主体是政府,是单一的主体治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治理的主体是多元(3)统治是单向的、压迫式的;治理是政治国家和公民(1)相信人民是一个特定国家共同体的主权享有者的现代政治思想,反对“君权神授论”和“世,将普通公民提高到国家主权组成部分的地位;(2)在国家与人民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权利义务(3)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管理是这一意志的由专业化文官组成的官僚体系。
负责管理职责的政府必须按照政治原则帮尽管管理部分地摆脱并淡化了统治的单向意志性和政治目的性,但管理仍然属于政府的单方面 (1)主体不同。
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乃至个人,(2)权源不同。
政府管理权来自于权力机关的授权,而(3)运作不同。
管理的运作模1.概念:指由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
①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②多样化的行动者;③互动过程;④国家的主导角色2.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3)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3.善治:指一种良好的治理。
主要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绩效,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公民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责任精神得到提高)、管理效果(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实现了社区和组织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效果(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 1.概念:(1)“公共”:①更加明确地界定了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互动性;②词义广泛,不仅包括作为传统公共治理概念内涵的进一步具体化机构的政府,还包括准公共机构的社会组织和营利性机构,以及生活在社区和组织的个人;③意味着不会排斥任何一个公民或者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享受应有的福利;(2)公共治理:①涵括了治理概念的所有内涵,还继续突出了公共的价值与内容,成为全球化的新型政治行动和社会发展模式;②具有公共关联的另一重特征,从公众的利益角度来处理问题,突出公众与公共事务的不可分离性,强调公民的责任精神;③与管理与一般治理相比,具有多元性、民主性与合作性,更加强调公共利益的精神与效益,坚持的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共和主义、社群主义的思想2.原则:(1)参与原则:①是民主的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②确立了绝大多数公民都有资格来观察、参与和发表意见,政治行动在平等互动中展开;③参与式民主围绕着公共利益这一最大目标展开;④关联要素:授权(授权是参与的前提)、基层自治(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基层官员真正要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要有部分自治权)和对话协商(意味着“对话式民主”,通过相互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方式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并能和他人建立理性的沟通关系)(2)透明原则:①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准之一;②所谓透明指的是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过程中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要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通过合法的、便利的途径在法定的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③透明原则的主要内容:信息公开(政府必须制定信息公开法,用法的形式来保证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程序、时间和方式,保证公民随时随地能够方便地获取政府信息)和程序公开(指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绝大多数程序都必须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并最大范围允许公民方便地参与),程序公开中的一个重要政治制度是决策听证(听证制度确定建立了公民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指政府组织在作出涉及公众或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实现良好治理的一种必要的规范型程序设计)(3)责任原则:①是公共治理的核心;②强调公共机构的责任,以及责任和权利对等;③责任性的积极的、建设的责任和负面的、惩罚性的责任这两个相互对应的方面构成公共治理的责任内涵;④要求:要求公共治理的主体始终保持对公民或社会广泛关注的状态,切实尊重和保护公众的权利,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保持公共决策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决策系统的有效输出和反馈(4)回应原则:①指的是公共治理机构必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无误地了解社会公共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方案,集中充分的社会资源来帮助社会公众脱危解困、协作进取;②是从效能角度要求公共治理建立精简效能、反应快速、责任感强、善于用策略来处理社会问题的机构;③回应力指的是公共机构在反馈和应付社会问题方面的效能;④回应原则要求必须改革机构、变更人事、提高对社会的救助和推动能力(5)协作原则:①指的是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通过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②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协商民主”的政治行为,协商民主是贯彻协作原则的治理方式(6)合法性原则:①合法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②根据人民主权理论,人民自愿授权并接受某个权威机构的统治就是该机构合法性的来源,越是得到人民认同和支持,合法性越高;③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的政治授权,还来源于人民在具体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互动和支持3.模式(1)市场化治理:①市场化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概括为市场化治理;②市场化治理在市场化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中被广泛使用,主要通过市场运作、私有化(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私有化运动主要了新公共管理的潮流。
治理的内涵理解
治理的内涵理解治理的内涵理解一、引言治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种组织的管理方式和能力。
治理不仅仅是指政治领域中的管理,也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治理的内涵。
二、治理的定义治理是一个多义词,其定义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在国际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治理定义为“建立良好政策环境和有效机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治理被视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过程”。
三、治理的要素1. 参与性参与性是指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这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NGO)、媒体和公众等各种利益相关者。
2. 透明度透明度是指决策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并且所有人都可以了解到决策背后的原因和目的。
3. 责任制责任制是指每个组织或个人都应该对其行动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4. 效率效率是指治理过程应该高效、协调和有序,以确保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四、治理的类型1. 政治治理政治治理是指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方式。
政治治理包括选举、立法、行政管理、司法等方面。
2. 经济治理经济治理是指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管理和监管市场的能力和方式。
经济治理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制度等方面。
3.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指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能力和方式。
社会治理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
五、中国特色的“互联网+” 治理模式“互联网+” 治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决策效率。
同时,“互联网+” 模式还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增强透明度。
六、结论治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参与性、透明度、责任制和效率等要素。
治理的类型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
中国特色的“互联网+” 治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促进公众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2014年07月01日10:24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京)2013年12期作者:余军华/袁文艺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66 【作者简介】余军华,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430205;袁文艺,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205在过去二十多年间,“治理”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治理似乎成了一种潮流。
但是治理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治理可以指很多事情,它可以是一个流行词汇,一种时尚,一种框架设计,一个联结各学科的、伞状的、描述性的并且模糊的概念,一个空洞的符号,……”。
治理似乎是万能标签,可以贴在任何地方。
概念的模糊性已然成为治理正统性的严重障碍,Sartori指出:无法否定的概念是万能的,可以指任何事物,没有清晰的边界,就无法确定它的种类,由此容易导致混淆和难以捉摸。
为了规范治理的概念,使学术界在研究它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本文梳理了相关的治理概念,归纳了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关键要素,分析了目前治理概念之所以泛滥的四种可能原因,最后归纳了治理的内涵。
一、治理概念的演变治理是一个不断被丰富的概念,它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治理与新治理两个阶段。
治理概念最早起源于希腊语(Kybernan)与拉丁语(Gubernare),都包含着领航、掌舵或指导的意思。
我国“治理”一词的词源学历史悠久,西汉的司马迁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治国理论。
总而言之,传统的治理(我们称之为旧治理)是“统治”的同义词,两者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一种新的治理机制诞生。
一般认为,新旧治理的分水岭是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
世界银行在探讨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把非洲当时的情况称之为“治理危机”。
新旧治理的区别在于:旧治理一般是指“政府以及它的行为”,新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
治理概念的丰富与发展表现在治理概念频频出现在不同学科的文献中。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学科解读治理及其理论,以应对目前普遍出现的范式危机。
不同学科间治理的研究虽然丰富了治理的内涵,但也出现了包罗万象的局面,治理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指向的东西,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因此迫切需要对治理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以规范其研究途径。
(一)治理概念在国外的演变Van Kersbergen K.和Van Warden F.分析了9种治理概念,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分类。
我们将这9种概念进一步概括为四大类。
1.善治善治这一概念首先由世界银行提出,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良好的治理。
就这一点来看,善治可以将私人部门的善治(法人治理)和公共部门的善治(新公共管理)纳入进来。
虽然这三种形式分属不同的学科,但其实质都是市场精神在不同领域的实施。
(1)一般意义的善治。
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善治,主要是指有效率的管理,最初只是一个“政治中性”的定义,但是后来这个概念不断丰富,逐步涵盖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善治。
善治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增加政府与公共事务的透明和责任,减少公共支出的浪费;增加基本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规制改革提升私人部门的力量。
这些措施强调合法性与效率的政治、行政和经济价值。
(2)私人部门的善治:法人治理。
法人治理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它是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制度和激励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界定和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3)公共部门的善治:新公共管理。
虽然法人治理为商业部门产生了良好的治理实践,但新公共管理同样将善治引入公共部门组织。
将私人的管理手段应用于政府部门达到了善治的结果,这些手段通常包括:顾客至上,增加回应性,加强绩效管理,服务外包与私有化,区别掌舵与划桨。
2.没有政府的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关注政府作为一个政策行动者的角色问题。
政府在政策中的角色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政府中心视角。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政府完全主导政策;第二,社会中心视角。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政策制定完全由私人和非营利组织主导,形成了“没有政府的治理”体系;第三,政府、私人和半官方组织形成伙伴关系的治理,它是“有政府的治理”。
需要说明的是,“没有政府的治理”并不等于“没有政府参与”的治理,而是没有政府权威的治理,是一种自愿的治理形式。
(1)没有政府的治理之一:国际关系层面。
国际关系治理探讨各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问题,这些合作既可以通过各主权国家之间的契约或政体(Regime)关系进行,也可以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两种现象都非常常见。
国际关系治理本质上属于无政府状态,因为它超越了国家主权范围,彼此之间的合作完全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且缺乏强制约束力。
这种合作因Rosenau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而备受关注。
(2)没有政府的治理之二:社会自组织层面。
第二种没有政府的治理是指超越市场之外,在政府缺失状况下的社会自组织管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Ostrom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她广泛研究了不同社区在管理公共资源,防止其滥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些社区在没有政府的参与下,通过自我协作、谈判、非正式协议、信任关系和社会交往等自治手段,以自下而上的权力运作方式来管理社会。
她认为要使这套机制运转,必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搭便车、如何兑现承诺、安排新制度并且监督个人遵守这套制度。
3.网络治理网络治理中的网络是指行动者的网络,网络治理泛指多重行动者参与的治理。
依据其结构,又可以分为垂直、水平和混合三种形式。
这些文献分为很多流派,主要区别在于网络的类型是公共网络、私人网络,还是公私混合网络。
在所有同类文献中,网络被概括为多中心的治理形式,而市场是多源中心的,政府和企业是单一或层级形式的。
Rhodes认为,网络一般采取自我组织的形式,它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策环境,在根源于信任的基础上,利用谈判和协调来达到资源的交换,实现共同的目标。
(1)公共网络:多层治理。
多层治理的出现是与欧盟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间为了实现集体行动,需要制定共同遵守的欧盟政策。
欧盟是一个很奇特的组织,它并不是一个政府。
欧盟的多层治理是指不同层级的政府(准政府性质的欧盟组织、成员国政府、地方政府)所形成的类似于垂直结构的网络治理形式,各成员国政府之间向上让渡权力给欧盟机构,向下分权给地方政府,形成空洞化(Hollowing—out)的治理局面。
各组织之间通过谈判与协商达成协议与契约,实现共同目标。
(2)私人网络:企业治理。
企业治理主要出现在产业经济、组织理论和关系营销文献中。
由于单个企业资源的限制,私人企业能通过网络合作获取知识、技术、资金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合作的努力减少了市场交易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实现了企业网络的集体目标。
如Candace Jones概括企业网络治理为选择性的、持续的、结构化并且自治的企业集合体,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确保交易的协调与安全,通过明文规定的或者默认的契约来创造性生产产品或服务。
(3)混合型网络治理。
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混合型网络,混合型网络中的行动者主要围绕公共产品及服务展开合作。
许多公共服务并非只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私人和自愿部门组成的行动者网络常常远比政府更有效率。
这种形式的网络,往往被认为是介于政府层级与市场协调之间的一种治理机制。
4.市场治理:市场及其制度第四种概念主要是从制度的视角来定义治理,认为治理就是围绕着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而展开的过程,既可以出现在私人经济领域,又可出现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过程中。
新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和比较经济学把这些理念融合在一起,强调市场不会产生自发的社会秩序,必须通过制度来产生和维持。
社会产生了大量制度来管理经济交易,有助于减少他们的成本并因此增加了交易发生的可能性。
政府只是这些制度的来源之一,其它的制度来源包括契约、自愿协会、氏族和社区。
换句话来讲,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广泛的种类,它可以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产生。
尽管层级的影子(Shadow of hierarchy)可能或者煽动私人行动者创建私人治理制度(先于政府干预),或者支持私人治理安排(比如法院执行契约法),但许多治理都是在没有政府的环境下产生的。
(二)国内对治理概念的研究新治理的兴起为我国学术和理论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自上世纪末期,我国很多学者就参与到新治理的研究中来。
我国学者普遍都认为治理概念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但大多数学者都回避了厘清概念的问题,专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治理理论,只有少数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勇是最早研究治理的学者之一,他指出治理主要是统治、管理或统治方式、管理方法,即统治者或管理者通过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运作,管理公共事务,以支配、影响和调控社会。
他特别强调治理是指“公共权力的运用形式、方法和手段”,“公共权力应是一个体系”,“国家是最高形式的公共权力,社会中也存在公共权力”。
持此意见的学者还有毛寿龙,在他的研究中多次将治理称之为“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和“治道变革”,顾建光(2007)也认为治理是“相关各方为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而开展互动的方式”。
这两位学者都将治理称之为一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的革新,表示管理权力的重心由政府向市场和社会转移。
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一书将我国的治理研究推向高潮,他多次强调,“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所以,治理是一个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善治”。
学者王诗宗对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应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在比较分析各种治理概念的基础上,借用国外学者怀特海的一句话来定义治理,即治理是“一个由聚焦于正式政治领域和公共部门(议会、市政厅、公务员队伍)的治理结构转向不断增加私人部门和公共社会参与并融入他们利益的过程”。
此外,有的学者也专门厘析了治理的概念,如曾正滋将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治理界定为公共治理,它是指在自组织网络治理的基础上,政府参与其中并起“元治理”作用,政府与自组织形成互动型治理网络,共同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形式。
以上许许多多不同版本的治理基本上都是对现实某种现象的描述,从不同的视角提炼了治理的某个(些)特征,但并没有指出哪些不是治理。
因此,对这些概念进行再提炼与分类、纠正治理概念中存在的问题,这是认识治理的关键。
二、治理概念中的问题一般来说,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存在四种问题:分类错误(Misclassification)、程度主义问题(Degreeism)、概念狭隘(Parochialism)和概念伸延(Concept Stre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