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956年5月2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1.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要走中国的 内 容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 间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实际上提出了对过分集中的经济 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
经典论述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 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 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说过,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
经典论述--旧式分工的消除
•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 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 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 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 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 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 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 者。” ——《马恩选集》第1卷,85页。
经典论述---生产有计划组织
•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 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 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 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 的组织所代替。” ——《马恩选集》第3卷,第633页。
经典论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 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 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 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 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 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 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恩选集》第3卷,第305-306页
第0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 所 处 的 环 境 : 封 闭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实 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发展问题既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的 核心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世界上最大 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发展起来实现现代化对于中华 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至关重要。
什么是苏联模式?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
毛泽东初步探索
邓小平确立
江泽民、胡锦涛进一步开拓
1、马克思关于未来新社会的设想 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计划自觉组织和调节生产 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对立和差别,国家消
亡
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高度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新人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1.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 产力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 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 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 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
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
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 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 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
• 1980年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
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 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
视 频 播 放
大 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历史前提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深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使生产获得了社会化的属性。
主要表现在:(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生产无限扩大的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展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逐步下降的这种双向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突出,从而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现象,当这种生产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4、要根本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
5、在社会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造成了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外资本和殖民地,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爆发帝国主义战争。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
社会主义国家
含义: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 家。
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对内的政治统治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 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 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总的趋势 是逐步减弱;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组织和管理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职能将不断加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防御外 部敌人可能进行的侵略和颠覆活动, 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同时 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 流。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无产阶级是生产资料 的直接使用者,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和生 产者,因此,无产阶级是社会大生产的承担者。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本质 上是生产社会化要求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 间的矛盾和对立,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上则 表现为反剥削与剥削、反压迫与压迫的对立和 斗争。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外部矛盾在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第三,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基础仍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私 有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学原理 2009-10-31 17:40 阅读2 评论0字号:大中小本章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建立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对以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专政的否定,它真正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职能与以往的剥削阶级国家有着质的不同。
社会主义的使命将是彻底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推进国家的消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本章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前提、建立途径、国家本质和国家职能等问题。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本节概述: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从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取代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以往剥削阶级国家的建立不同,它必须在否定旧的国家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
本节就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具体途径等问题作了阐述。
知识点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发展,进而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
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了,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生产资料从封建社会小生产的个人操作,转化为许多人的共同操作,因而具有了社会属性,生产资料的这种社会化转变,使得它日益要求摆脱个人所有的属性,而获得其社会的属性;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 和根本任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毛泽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 生产力。 难点: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生产力最落后的国家之一。1910 年的生铁产量和煤产量只有300万吨和2500万吨,大大低于英 国的1000万吨和2.7亿吨,德国的1500万吨和1.5亿吨,与美国 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1928—1938年,苏联只用了两个五 年计划的时间,制造业的产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跃到仅次 于美国的第二位。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经济遭到很大的 破坏,美国却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但是,战后苏联经济的发 展一直快于美国。1951—1982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 速度比美国高出1-2倍,由于苏联的发展速度快于美国,使得 苏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缩小。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 值不到美国的30%,1980年已达到80%以上,国民收入1950 年是美国的31%,1980年达到67%,许多产品的产量,如机 车、石油、生铁、钢等则先后超过美国,在科学技术、教育 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在不少领域苏联都有优势或与美国旗 鼓相当,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苏联制造并送上太空 的。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 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新的时代、 新的条件下,应当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搬照抄苏联模式 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落后于时代 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还没有搞清楚。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第五节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第五章第五节内容第五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其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节将重点介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讨中国在实践社会主义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到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极其艰巨的任务。
国内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国家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制定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征程。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重点是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
在农业集体化方面,中国逐步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农民将土地和劳动力合作起来,形成了大规模的集体农业。
在国有化方面,中国将大部分私有企业和工厂国有化,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这些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社会主义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些过度集体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生产积极性。
在国有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不善和资产流失的问题,导致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不良经营状况。
这些问题给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中国党和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和调整。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
这一政策大力削减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迅速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是事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经曲折,只有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分析与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匈牙利的改革2、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苏联的解体三、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教师顺势导入: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
“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展示板书:第六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㈡自主学习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做法?后果?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 第三、从专政职能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 看,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国 家由于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因此在 本质上虚弱的,主要依靠暴力维护统治。 而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 要求,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有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支柱,因此其 管理方式与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显著的区别。 依靠民主的方式实施专政。
•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这一 否定既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 的对立上,也表现在它们各自建立过程的 区别上。(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否定)
•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 否定,也体现为政权性质的改变。 • 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 的否定,同时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 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资产阶级统治 的否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 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过来看,资本主义 世界链条的薄弱环节都是一些落后的资本 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 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 会主义国家。 • 之所以会在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原因是与这些国家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分 不开的。
• 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 义对于这些国家的统治力量,使得他们成 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 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 阶级革命的压力。
• 2、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意味着对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在资本主义民主 制度下,虽然表面上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可是,财产权力对 于政治权力的决定意义和金钱政治的实际 要求,使得资本主义政治对于无产阶级和 劳动人民具有实际的排斥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帮助学生认识邓小平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特点、伟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在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是新的历史类型的国家,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国家。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及产品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历史前提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深刻。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使生产获得了社会化的属性。
主要表现在:(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产品的社会化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与生产无限扩大的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展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逐步下降的这种双向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逐步突出,从而产生了生产过剩的现象,当这种生产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4、要根本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
5、在社会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造成了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无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海外资本和殖民地,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爆发帝国主义战争。
毛概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4)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很短,而且 是边革命边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 乏深刻的了解,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 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三大改造的胜利来得 太快,太容易了。在党内,特别是许多领导 人中间滋长了骄傲情绪,以至过高地估计了 主观努力的作用,因而在发展生产问题上急 于求成,在改革生产关系问题上急于过渡。
其次,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 好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0年5月,邓小平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 “社会主义 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 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 本质。‛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
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 主义经济政策到底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 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 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人民公社好!‛‚抓革命,促 生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 步前进。这个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 • 1958年的‚大跃进‛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严 重损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后来又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 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就使国民经济从1962 年到1966年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3)当时对于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意 义,全党普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觉悟。安定 团结要靠民主和法制来保障。为此,必须克 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权力过分集中于领 导者个人的严重缺陷;必须反对个人崇拜和 个人专断现象。但在当时,我们党还没有认 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意义。相反在不断取得胜 利的情况下,个人迷信,骄傲自满,个人专 断的现象反而有些滋长,因此正确的决议和 国家的宪法与法律,也容易因领导者个人的决 断而被推翻或被臵之不理。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巨大贡献二、政治经济的改革三、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四、社会主义事业的继往开来一、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巨大贡献(一)政治经济的发展(二)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一)政治经济的发展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强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过渡(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温馨的家庭生活养老和社会保障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二)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1开创新的时代结束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与竞争的新时代,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现实,不得不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共处与和平竞争。
2解放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对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3创立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率先进行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初步尝试,为人类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私有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对世界政治的重要影响20世纪社会主义的胜利鼓舞、支持和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5社会主义是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伟大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社会主义的苏联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
战后,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之所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在它支持下的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是决定性因素。
二、政治经济的改革(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三)两种改革观,两种结果(四)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特点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010 至2011 学年营丘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九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唐红娟审核:内容:10 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课型:新授课时间:2010 年12 月20 日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知识与能力: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匈牙利改革的情况等过程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学生了解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要吸取苏联、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学前准备1、复习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复习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课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2、自主学习第10 课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一、赫鲁晓夫改革时间:逝世后,1、时间:1953 年逝世后,担任苏联领导人。
担任苏联领导人。
、等内容: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2、内容: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3、结果:他的改革虽然结果:并未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夫。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时间:时间:2、措施:首先把措施:把改革的重点转到年改革作为重点。
改革作为重点。
;政治改革使苏联的,但年代,,进入年代,年,赫鲁晓年代后期,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又3、结果: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九年级讲学稿——人教版2010 至2011 学年生急剧变化,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共和国三、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年,分散。
分散。
各加盟的趋势随之加强。
的趋势随之加强。
月日,条”发约即将签署,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约即将签署,由8 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三天后失败。
八一九事件后,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三天后失败。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是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在政治生活领域方面进行一 次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 长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2、“大跃进”后——“文革”前
背景:毛泽东在
总结“大跃进” 以来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继续进 行探索,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观点。
二、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
“对于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了解,但有些 不甚了了。” “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主要失误
任何事物本质的展开都要经历一个 过程,在我们没有到达真理性的认识之 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象“盲人摸 象”一样,停留在局部和表面。结合我 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 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 限度地避免失误和接近真理? 1、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方向保证和指引) 2、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不教条) 3、坚持群众观点(集思广益不狭隘) 4、坚持民主作风(始终允许和保持不同意 见的存在)
亚 副 总年 统 月 会 见 坦 桑 尼 “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 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 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 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 1985 4 “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 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 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 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 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开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候,毛泽东就 向全党提出,要探 索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际的“第二次 结合”,走出中国 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跃进”前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国家)【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一、简答题简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
(山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答: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比较薄弱环节取得胜利,是因为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按照“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加趋于激化,为了给本国的垄断资本获取超额利润开辟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以战争手段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瓜分殖民地。
在无产阶级革命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爆发并获得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
(2)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在本国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主要舞台进行的。
可是,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垄断资本的运动突破了一国的范围,形成了广及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体系。
这一新的特点,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成为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斗争,无产阶级必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寻求进行革命的突破口。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造成了垄断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三大主要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力量,把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直接提上了历史日程。
当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使彼此矛盾加剧,导致帝国主义战争时,资本主义世界链条就会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就会首先突破这些薄弱环节,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资本主义世界链条的这些薄弱环节都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国家发生,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是与这些国家当时的特定内外部环境分不开的:①就其外部环境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对于这些国家的控制力量,使得它们成为帝国主义势力难以顾及的国家,从而大大减轻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于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压力;②就其内部状况来看,这些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势力一般比较弱小,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阶级联盟,成为国内政治生活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坚强的领导能力,并具有比较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第五章讨论题 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个人提纲)讨论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一、社会主义的词源关于“社会主义”的词源通常由三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认为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2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首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
3第三种说法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19世纪20到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由共产党执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显示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资本主义都是对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他们都企图在世界范围内能够争取更多的力量,能够在整个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继而形成了二战后两极格局对立的局面。
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后来两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散而解体。
苏联的解体使得社会主义面临着空前的挫折,引起了很懂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包括中国。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一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呢?不少论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认识误区:以数量论输赢、以传统套现实、只见烟花不见引线。
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遭受挫折的原因及教训1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是东欧各国照抄苏联模式,没有在正确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案)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013)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时间:4课时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此命题的背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缺乏经验。
同时,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对我们进行了经济援助。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当时的国内国际情况,使我们选择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 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 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于1985年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于1986年
13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57年2月后曲折发展情况是:1957年反右斗 争,毛泽东重提阶级性为纲,推翻了八大的路线; 1958–––1960三年大跃进,1961–––1965国民经济 的调整,以后是1966–––1976文化大革命,使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失误。
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 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 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 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 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 清楚。”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
一 、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老大哥的红旗倒了”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24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0
4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意 义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第五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匈牙利事件和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布拉格之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能力方面:(1)通过对苏联和东欧各国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和苏联东欧各国改革成败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I)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背景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
(2)通过对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艰苦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为我国的改革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
(3)通过对苏联与东欧国家间不正常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意识。
4.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分析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把握历史现象与本质关系的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归纳历史事件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苏联的改革是重点。
斯大林逝世后,革故鼎新、涤除时弊的要求在苏联蔚成潮流。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对斯大林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后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推进改革,一度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
但苏联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受挫严重,国家陷入困境。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改革,有利于培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的形成。
2.难点分析:(1)苏联与东欧各国改革受挫的原因是难点。
苏联与东欧各国改革受挫,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的历史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成长于拥有 49个奴隶、占地一万多英亩(约40.5平方公 里)的庄园。《福布斯》杂志说,华盛顿在 任期间就已跻身“美国400富豪”之列。 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时,他的父 亲托马斯·林肯拥有两个占地600英亩(约 2.4平方公里)的农场和几块城镇地皮,还有 大量的家畜和马。林肯五岁时,他的父亲已 成为肯塔基地区最富有的农场主之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美国总统竞选的费用在近些年不断刷新纪录 1980年 1.62亿美元 1988年 3.24亿美元 2000年 5.29亿美元 2004年 8.81亿美元,其中两党候选人布什 和克里两人筹到的竞选费用总额就超过了五 亿美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社会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体现在:
第一,建立在实现社会解放基础之上。 第二,无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第三,是能最终得以真正实现的民主。 第四,这种民主是同消除阶级和促使国家 消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伟大 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否定。 ①两种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对立 ②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 其次,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 的否定。 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根本转变 ②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规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同时又是一种新型的专政:
第一,从掌握政权、实施专政的主体来看,以往的 一切阶级专政,其掌握政权、实施对于对立阶级专 政的主体都是剥削阶级,而一切被剥削阶级则是被 专政和被奴役的对象。人民民主专政在人类社会政 治发展的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以被剥削阶级代替 剥削阶级掌握政权,建立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由 被剥削阶级统治的国家,使劳动者成为对剥削阶级 实施专政的主体,剥削阶级和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 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
第三,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 家机器的否定。 ①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 器 ②对于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机构,加以 改造利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广大人民来说是民主 的,对少数阶级敌人来说是专政的。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是“金钱民主”
曾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只有: 捷克斯洛伐克(至1989年) 匈牙利(至1989年) 罗马尼亚(至1989年) 保加利亚(至1989年) 波兰(至1989年) 民主德国(至1990年) 阿尔巴尼亚(至1991年) 苏联(至1991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至1991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至1991年)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一,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 中国现阶段,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 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 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 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 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 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不பைடு நூலகம்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 阶级政党的领导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 • 在阶级社会,所谓“人民”,就是统治阶级。 • 在阶级社会,民主是同一定的阶级统治相联系的, 具有阶级性。 • 在实现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民主和专政是一件事情 的两个方面。 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 民主制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 们使用暴力。 • 这个命题表明,⑴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形式, ⑵ 民主与国家紧密相连,不能分割。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从专政职能在国家职能中的作用来看, 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是与 大多数人对立的,因此,它们本质上也是虚 弱的。而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 志和要求,它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 础,有着强大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支持,对 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具有明确的认识和充分 的信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 整和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第四,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 民主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 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第六,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
• 人类的解放,首先要摆脱人的从属关系,其 次要摆脱物的依从关系。前者是人的“政治 解放”,后者是人的“经济解放”。 • 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来说,政治 解放就是指推翻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 政治解放所实现的政治民主,仅仅是形式上 的民主,人们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权利。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社会解放创造社会民主 • 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在消除经 济领域中的奴役与不平等的情况下,完成社 会解放,实现社会民主。 • 民主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必将以社会民主 为其最高形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原始的社会民主制
作为国家形态的民主
政治民主 (资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人口中的 比例来看,以往的一切阶级专政都是少数剥 削阶级对于多数被剥削阶级的专政,是少数 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而人民民主专政则是 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少数 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分子、敌视和反对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势力的专政, 因此,它把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变成了多 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
刘红波 2012年11月2日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social)主义 词根源自拉丁语sociare(社会),意指联合 或共享。 在罗马和后来的中世纪法律中与之相关的较 为专业的术语是societas。 这个词既有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的意味,也 意指自由人之间基于一致同意而订立契约的 一种法律观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国家的三大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半殖 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政治结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谢 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现在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只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 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 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 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 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政治解放实现政治民主 • 民主在现实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取 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程度。 • 人类的解放过程,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人的从属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以物的依存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种社会形态; ◎第三个阶段是自由的个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