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新版)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模板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模板

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备课教师田霞集体备课组总课题马总课时总 12 课时分课题古诗二首分课时第 4 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房兵曹胡马》。

教学目标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难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课件学法指导朗读感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度备课)我的特色(二度备课)一、激趣导课,初步感知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

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2)都描写了马。

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精讲点拨,归纳总结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

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1古诗二首望天门山语文A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1古诗二首望天门山语文A版

课题《望天门山》(第一课时)学生姓名课型讲授课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望天门山》。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学习重点1、通过感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并熟读成诵[来源:]二次备课点评作业学习提纲【课前预习】1、朗读古诗《望天门山》2、了解诗人李白。

3、我们学过他写的那些诗。

【课堂学习】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 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2.文中有诗,诗中有文,请大家再次读读文,品品诗,将文中的句子和相应的诗句用铅笔进行标记.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古诗熟读成诵.二、合作交流,问题导向。

[来源:]1、“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2、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是什么意思?3、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4、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5、小组汇报交流(1)我通过自学提示学会了什么?(2)我还有哪些地方或问题不明白?6、出示课件:生字“断、楚、孤、帆”。

写正确每一个生字。

7、全班展示质疑(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三、生问师答,定向释疑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分析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
-讨论内容: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
2.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和亮点,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促进知识的共享。
4.多元评价,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朗读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从语音、情感、节奏等方面给予反馈。
5.课后延伸,实践应用: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尊重和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创作背景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哲理美。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静夜思》。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1)(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1)(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重点诗句地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地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一)创设古诗情境.
1.谈话引入
2.古代的诗人们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诗诗怎样描写的呢?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两首诗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意.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4.感情诵读古诗.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齐读这首古诗.。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学案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渭、浥、君、曛”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体会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4.通过“联想、配乐朗读”等教学策略反复咀嚼、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

5.通过送别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品味经典,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2、学习过程
1.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蒲州(今山)人。


,工。

著名诗人及他的诗作成就。

2.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 “劝君更尽一杯酒”
(1)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2)感受到什么?
4. 从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5.尝试翻译全文。

6.从整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三、学习活动
1.借助网络或相关的参考书了解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3.
借助网络或相关的参考书了解作者王维的相关资料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 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疑。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逢倍遍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三、练习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四、总结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作者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2017-2018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名校)

2017-2018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名校)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

教学重点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有感情的教读此诗。

课前准备课件、实物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

2.师讲红豆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红豆的诗歌。

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感知1.自由读诗。

2.画出生字,读出节奏。

3.学习生字: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

注意与“些”的区别。

4.引导读诗。

(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

(2)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

(3)引导:这红豆美吗?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吗?(4)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5)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泥土、水、树叶、红豆)(6)对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

(7)挂图了解诗意。

红豆生长在南国,春天来了生长得十分茂盛。

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情感。

(8)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

对故乡的思念要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学生范读,并评价。

(二)指导写字1.出示8个生字。

2.组词识记。

3.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屋、层、房、尾。

4.师范写,生书写。

三、练习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总结红豆代表着相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抄写生字。

六、板书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6.解释词语意思。

向::
向晚:
意:
不适:
驱车:
古原:
7. 诗人李商隐为什么感到“不适”?。

8. 《乐游原》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哲理诗,请再写出一首哲理诗?
9.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3)作者背景与创作意图:了解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创作背景和意图,深入解读古诗。
举例:介绍李白和白居易的生平,理解他们分别在何种背景下创作了这两首诗。
2.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举例:《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故乡”的意象,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们对《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两首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朗读、感悟,逐渐理解了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确保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古诗二首《古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学习:《静夜思》和《赋得古原草送别》。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学习两首古诗的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1)古诗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举例:《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音韵和谐,感受月夜宁静的意境。
(2)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学习: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运用了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学习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 1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和赞美西湖的思想感情。

2.体会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2、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都会哪些古诗?
2.你对韩翃有多少了解?
四、参考资料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

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著有《韩君平诗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对描绘景色练习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描绘语言不够精炼、意境表现不够鲜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描绘技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让我倍感欣慰。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和热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古诗这一瑰宝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韵律、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描绘景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描绘景色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古诗中描绘意境的基本方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描绘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古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古诗二首》(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朗读与背诵:掌握《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的正确朗读节奏、韵律,熟练背诵两首古诗。
举例:《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平仄、押韵,并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流程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1.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画。
2.听老师范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4.小组合作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5.全班汇报每句诗的意思。(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6.自己练习——汇报读——评读——练读。




得:在教学中,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学生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失:课堂气氛太活跃,加强课堂管理。
纠:本教案将录像、图片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4.组织全班展示。
1.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古诗。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预设:“池上”就是荷花池里。
3.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表达,说清楚谁在干什么。
1.按照学习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画生字,识记字形,轻声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生字。
(1)自己练读、开火车读。
(2)同桌对读,检查。
教学与学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学生活动
教师助学
课后改进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思考:“池上”是什么意思?
3.出示课文插图课件,引导学生借助图画说出图画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
自学三读法: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古诗二首-望洞庭 1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部编本 古诗二首-望洞庭 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古诗二首-望洞庭教学要求: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情感目标: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最新(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 1-优质教案

最新(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 1-优质教案

最新(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1-优质教案班级姓名★填空。

宿石邑山中望洞庭浮云不共(),湖光秋月(),山霭()望转迷。

()无风()。

晓月()高树里,()洞庭山水(),秋河()数峰西。

()一()。

★读下列句子,想象画面,并描述出来。

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湖光秋月两相和”意思是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比喻成(),把()比喻成()。

★阅读课外诗词,并回答问题。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阅读提示: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

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②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③“日暮”两句:寒食禁火,但朝廷可以特赐近臣蜡烛。

“传”,挨家传赐。

请你多读几遍,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第一句“春城”指()。

“飞花”的意思是()。

这句诗点明季节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中的风光,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从一天的时间上看,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后两句则是写()。

★读古诗句,填植物名称。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满皇都。

(3)()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4)停车坐爱()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五年语文电子教案《古诗二首》(1)

五年语文电子教案《古诗二首》(1)
教学重点
体会诗意,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精神。
教学用具
光盘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激发兴趣。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课题
《古诗二首》
设计者
五.6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学情分析
从情感态度的不同来学习这两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意境中去体会,以达到教学效果。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6)、教师小结。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_古诗二首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_古诗二首
1、抄写古诗3遍(必做题)
2、默写古诗(选做题)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吟诵品读,深入感悟,体会作者表达品读第一首:“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是什么?
2、品读第二首: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晴方好”“雨亦奇”写出了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在湖上饮酒。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3、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引导自学
1、自由读古诗3遍,要求读正确。
2、小组为单位,交流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划?准备质疑。
惜别 西湖-----美-----西子
(喜爱) (赞美)
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如何。(高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西湖比西子,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3、指导朗读。
4、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推荐古诗)
《忆江南》唐.白居易 《水帘》唐.罗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万点飞泉下白云,
日出江花红胜火, 似帘悬处望疑真。
春来江水绿如蓝, 若将此水为霖雨,
情感目标: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18.《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18.《古诗二首》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18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危、敢、惊”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夜宿山寺》《敕勒歌》。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启发学生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5.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读一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核心问题)2.写作背景: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3.走近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古诗,出示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2.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宿。

3.检查识字情况:放气球;4.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5.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危:右下角的横折钩要小,竖弯钩的弯要大些。

敢:第一笔要短小些,右边是“攵”,横与撇是两笔,不要写成“夂”。

四、品读释疑1.解读诗句:(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字,是“很高,极高”的意思。

“摘星辰”用非常夸张的手法来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1.自主学习生字组词,给下面形近字并组词。

浮()霭()暂()隔()
乳()雾()堑()搁()
2.由题目猜一猜《宿石邑山中》讲了什么?
3.默读古诗,想:诗中写了哪些事物呢?
4.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你的画面中至少有哪两种有关联的事物?
5.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6.“望转迷”想象山中云气围绕的景象,此时你想四周能看到什么,感觉怎么样?
7.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宿石邑山中》。

请家长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