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教案一:测量固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密度。

2.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密度计算的公式:密度(ρ)=质量(m)/体积(V)。

2.秤、容器、水、待测物体。

三、教学过程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密度的公式,并给出一个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对密度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操作展示(10分钟)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了解如何在实验室中测量固体的密度。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如何用容器测量水的初始体积,然后浸入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再测量水的最终体积。

学生们需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关键步骤。

3.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他们需要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体,测量其质量,并使用相同的容器和水进行测量。

完成实验后,记录结果。

4.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计算每个固体的体积和密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和质量的关系。

5.结论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的特点。

他们可以讨论不同类型固体的密度范围,并讨论为什么这些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密度与固体材料的种类、形状和结构有关。

四、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

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材料的密度,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学生还可以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测量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变化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记录结果。

2.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是否能正确解释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案二:测量液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液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案

6.3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

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关于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精选9篇)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读量筒的刻度值.教具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板书:1.量筒和量杯用途:测液体的体积.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学小结:(二)布置作业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评析】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示例之三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掌握天平的构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能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发表时间:2017-12-29T16:22:40.61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7月作者:谷丽华王燕[导读] 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谷丽华点评: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格球山农场中学教师王燕课标要求与分析: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

教材分析: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是一节完全由学生探究的实验课,是让学生在前面经历一个比较单一的探究过程后,由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这既让学生加深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性质的理解,又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正确记录数据并记录结果。

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学情分析:优势: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感兴趣。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为本节课的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教学难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教师出示::用天平可以称出物质的质量,对于规则几何体我们用刻度尺就可以测量出它们的体积,要是不规则的几何物体就得需要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首先我们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1、引导学生认知学习目标。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出示量筒,介绍量筒。

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

说明: 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mL?观察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应如何放置?(测量时量筒应放平稳);(2)记录数据前应如何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的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

)(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是哪几步?(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吴文辉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

因此实验前应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量物质密度,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质量,但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还是不多。

在本节学习了用量筒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自主完成本实验。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量筒的使用方法。

难点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五、教学准备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多媒体课件六、教法与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石,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1、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出示一块不规则的石块,问:要测这是快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分析总结:由公式ρ=m/V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质量可用天平测量,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的量筒来测量。

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范例6篇标题:实验教案范例6篇教案1:科学实验初探——探究物体的密度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密度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密度。

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3.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密度实验。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密度,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的公式。

3.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包括选择物体、测量质量和体积的方法等。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回答导入阶段的问题。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密度。

教案2:化学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能够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

3. 掌握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酸碱物质,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3.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制备酸碱溶液、使用酸碱指示剂等。

4. 实验观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6.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7. 拓展: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3:物理实验探究——测量光的折射角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能够正确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光的折射角测量。

3.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认识。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密度,那么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我们要知道某种物质的密度,我们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算出密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2) 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根据测得的密度和体积会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地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四、教学难点: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

三、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量筒、量杯讲解:1、用途: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形状:见实物3、观察:在使用任何一种测量仪器,我们都要观测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单位:ml 1ml=1cm3 4、读数;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展示实物图像。

师: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问:怎样测石块密度? 展示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小石块、 细线、水生:量筒上下一样粗细,刻度均匀量杯上下不一样粗细,刻度不均匀,越往上,间隔越小学生动手往量筒内倒水,练习读数学生讨论: 生:先在量筒中倒入一些水读出水面刻度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积:学生讨论:1格,归纳实验步骤:(质量(水,(慢浸没到水中,读出水面上升到的刻度 (板书设计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1、测量原理:ρ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1)原理(2)量程和分度值(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重点:密度的测量难点:密度的测量教具、学具:量筒或量杯,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天平及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水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或量杯。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掌握使用不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c.理解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b.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不同方法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学难点:a.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b.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数据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概念;b.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两样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同,但是你能用其他方法判断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吗?”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密度。

2.密度的定义(15分钟)a.通过示意图展示密度的定义:密度=质量/体积;b.向学生解释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回答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3.密度的计算方法(20分钟)a.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密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b.通过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密度,并与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4.测量物质的密度(30分钟)a.提供不同方法测量密度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实验;b.引导学生通过记录测量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方法测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a.在实验结果分析环节,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结合实验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b.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密度的特点和物质的分类。

6.实验报告(10分钟)a.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b.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报告分享,进行相互评议。

四、教学延伸:1.练习巩固(15分钟)a.提供一些复习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b.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密度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和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以下几点: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针对数据分析,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针对团队合作,实施有效的分组策略,确保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物质的物体,它们的大小、质量可能各不相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体积相同的物体,有的质量很大,有的质量却很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密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密度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公式ρ = m/V来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学习如何使用天平和容器来测量物体密度。

3、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

3、计算物体密度的公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实验、讨论2、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授1、引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如铁、水、木头等。

2、讲授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计算公式可是“密度=质量÷体积”。

3、解释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密度是以图像样品的体积、材质和状态为依据的量纲,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密度和其它物质的密度关系。

4、举例子说明为何冰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何油会漂浮;重物体比轻物体占据的空间小。

5、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1)放满容器4/5 测水的容器放置在天平上,称量水的质量。

水的质量约为100g;(2)放入待测物质,测量由原始质量变为原始质量与物质质量之和的质量。

原始质量约为5g;(3)读取待测物质排水后的瓶子的新质量。

新质量约110g;(4)从瓶子中倒出待测物质并确定其体积。

体积约为10毫升;(5)将测得的质量除以体积,获得物体的密度。

(6)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第二课时:实验1、放置好天平和容器后,将水量记录在漏斗的标尺上;2、剪碎实验用物,微量加入试管中,并记录质量,然后加入水,记录液面高度及瓶子内新容积;3、倒出物体后将瓶子移回天平上,记录新质量值。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体的密度;5、进行小组讨论,整理思路,给出问题和答案。

第三课时:讨论1.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评估实验过程的好坏及所学知识的领悟度;2.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的不足;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过程,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物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验方式简单易懂,让学生们参与实验,学习过程中以做为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

密度教学设计密度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查密度表。

记住水的密度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三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学生分析】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学会用悬浮法和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3.锻炼学生观察、测量、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密度•概念: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常用符号为ρ;•计算方法:ρ= m/V,其中m为物质质量,V为物质体积,密度的单位为kg/m³。

2. 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悬浮法:将物体悬挂于秤盘上的绳子下方,通过在水中比重的原理,求出物体密度;•比重法:先测出水的密度,再将物质放在水中,利用物质的浮力和比重的关系来求得物质的密度。

3. 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种类;•可以用来计算物质的质量;•可以用来制定合理配方。

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解释通过视频、图片、实验等多种形式展示物质的密度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悬浮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悬浮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悬浮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3. 比重法测量物质密度1.教师讲解比重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演示比重法的实验过程;3.学生独立操作,实验测量。

4. 密度的应用1.通过实例演示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密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工业等;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

5. 总结复习1.教师将本节课时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2.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提问;3.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

四、教学评估1.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2.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成果,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收集学生的调研报告及汇报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五、教学资源1.密度的教学视频;2.密度的实验设备和材料;3.密度的教学课件。

六、总结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明确物质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以及两种常用测量方法的过程和步骤。

同时,教学设计还增加了密度的应用教学环节,通过真实案例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探索新的探究方向。

练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教案

练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教案

练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如量筒和天平等;3、学会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技巧;4、通过实验掌握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方法;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1、物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3、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方法;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四、教学用具1、实验器材:量筒、天平、冰水,试样;2、实验器具:烧杯、荧光笔和计算器。

五、教学环节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教师讲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2)讲解实验的步骤,制定实验流程;(3)学生们逐一列示和了解所需实验器材的用途及功能;(4)安排实验前的练习,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流程;(5)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

2、实验内容(1)标准操作流程:a)用天平称出试样的质量;b)倒入量筒中的一定体积的水,并记录下总体积;c)将试样轻轻放入水中;d)记录下试样和水的总体积;e)计算出试样的体积(2)实验步骤:a)把设有刻度的量筒放在桌子上,把读数置于眼平面高度,确保垂直向上;b)用天平称出试样质量;c)把一定体积的水倒进准确计量的量筒中,并确认总体积;d)把试样轻轻放入水中,在试样沉入水中内,轻轻晃动量筒,并等水位稳定上升,把总体积读数记下;e)准确计算出试样的体积;f)通过计算方法计算出试样的密度。

3、实验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1)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格,让学生自行填写实验结果;(2)请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通过计算方法求出实验值的平均数;(3)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进行讨论,对实验的误差、学习过程和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4)学生整理实验报告,并进行报告的陈述。

六、安全注意事项1、禁止在实验室玩闹和打闹;2、实验器材和药品要细心处理,严防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3、天平轻轻摆放,不要造成振动。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利用滴管、天平等仪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方法;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4.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和方法;3.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

三、教学过程1. 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2.密度的计算公式:$\\rho = \\frac{m}{V}$。

其中,$\\rho$是密度,单位为kg/m3;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V 是物质的体积,单位为m3。

3.密度的量纲:ML−3。

2. 测量物质密度的仪器和方法1.仪器:1.滴管;2.天平;3.尺子等线性测量仪器。

2.方法:1.利用滴管将溶液滴入烧杯中,通过天平称量烧杯和溶液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内液面高度,求得溶液的密度;2.利用称重法测量物体重量和体积,求得物体密度。

3. 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1.实验流程:1.先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宽和高,求出物体的体积;2.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按照密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实验注意点:1.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保证实验用具的清洁和无影响实验的残留物;3.保证学生的安全。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通过实验成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检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3.通过导入、示范、操作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密度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测量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化学实验和生产过程。

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导入、示范、互动、参与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实际操作中,引导学生从实习中认识和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仪器。

同时,本设计还加强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讲解,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达到了教学目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所用教材《物理》第1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理解实验原理密度定义式ρ=m/V,并学会测量密度的实际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能够认识到实验中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并且分析对最后测得的密度值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并且能够理解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设计实验步骤对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学会判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3.能够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且确定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过程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理解实验中的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实验误差。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盐水、细绳教学方法1.ppt展示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及内容 1.引入大家首先看一下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和皇冠的故事。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

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白银掺了进去。

”于是国王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鉴定皇冠里面有没有掺入白银。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基米德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人向装满水的浴盆里面沉的越深,浴盆里的水溢出来了越多。

于是他想到:如果把皇冠放入水中,排出的水,和同样重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皇冠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如果向容器中加入一个物体,那么容器里的水就会溢出,并且溢出水的体积和加入的物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我们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就能够知道物体的体积。

这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可以找一块和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已知密度ρ=m/V,如果皇冠时纯金的,那么皇冠的密度就等于金的密度,并且皇冠和黄金的密度相等,因此他们排出水的体积就相等;反之,如果皇冠里面掺入了白银,那么皇冠的密度就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而皇冠和纯金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就一定不相等,因此排出水的体积就是不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平乡县职教中心张克强
教学过程设计
的盐水的密度,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
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合作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一)观察量筒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二)使用方法:
(1 )、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话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咼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 i;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o V2与V i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 (2)最大量程
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 (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
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
与刻度线垂直。

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
测量。

学生动手操作:
石块的体积:V V2V1
使学生
知道本
节知识
的原
理,进
一步熟
悉测量
工具的
使用方
法,培
养学生
观察能
力,总
结能
力,从
实际操
作中总
结量筒
的使用
方法。

培养学
生的转
化思
想,引
导学生
学会使
用量筒
测量固
体的体
积。

(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可采用
“溢杯法”测量其体积。

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冋物体体积的方法,。

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
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

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 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分组实验:
【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播放课件)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
序。

设计测量石块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学生自
主设计
测量小
石块密
度的实
验方
案。


行实验
与收集
数据。

从而测出小石块的密 度吗
(播放课件) 总结规律:此类实验由 于没有砝码或砝码磨 损,所以不能直接测质 量,只能借助于等质量 来进行等量代换,这种 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 方法称之为等质量法。

往往借助于水的密度 已知来进行•凡此种情 况下测小石块,小金属 块,豆油,菜油,牛奶 的密度等等,测量方法 都是如此。

课堂小结: 1、 测量密度的原理 2、 量筒的使用 3、 测量固体的密度 4、 测量液体的密度
5、 掌握等积法、等质 量法测物体的密 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 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 自己的收获。

克服只 重结论 轻

程,重
模仿轻 创造, 重记忆 轻能力 的
弊 端,有 关典型 问题思 考和解 决、关 键方法 的掌握 和运用 尤其如 此,通 过我们 实践活 动,自 己探究 出解决 问题的 方法和 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