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_3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XXX出版《教学心理学》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XXX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初,XXX建议课程改革活动,重视探讨讲授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XXX、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XXX总结讲授生理学发展的功效:a.自动性研究b.反思性研究c.合作性研究d.社会文明研究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1)讲授生理学的研究内容A.研究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a.学生b.教师c.讲授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B.研究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a.研究过程b.讲授过程c.评判/反思过程(2)教诲生理学的基本作用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讲授进行研究1 / 15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研究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整理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教师:协调学与教的协调员教学内容:受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侧面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评价/反思过程:独立的成分,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观点: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景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
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达到平衡(equilibrium)。
一、感知运动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二、前运算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即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2019年教育心理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内化p40: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交换的过程。
P72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2.自我中心语言p40:在内化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语言,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等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语言的交际机能转向言语的自我调控机能的一种过渡形式。
(p72)随着年龄的推移,自言自语逐渐转变为默默地不出声的言语,但仍然非常重要。
3.学习风格p55: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者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4.认知风格p58: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5.场独立性、场依存性p58-59: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成为场依存性,这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这类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场独立性,是“内部倾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这类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6.反思型和冲动型p61反思型和冲动型是学习风格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是在回答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复习知识点(完整)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从来都是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甚么?心理学是一种以解释、预测和。
?2、心理现象的分类系统: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学习取向、认知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
4、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程序:方法:(1)描述研究:①个案研究;②调查法;③自然观察(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程序:①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②设计研究方案;③搜集资料;④整理和分析资料;⑤解释结果并验证假设。
第二章:1、人格: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结合,它赋予个人在适应环境时独特的模式。
2、气质的类型与表现:①多血质: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且灵活;②胆汁质:感受性低,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③黏液质: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高;④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3、人格的测量:①自陈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②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4、经典精神分析理论:①弗洛伊德理论将人格理解为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我们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或产生的任何问题都由这三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程度引起的。
②本我是从人出生就开始出现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自我是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发展起来的,是本能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调节者;超我是儿童长到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代表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2019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3级教育心理学概述1级心理学的发展及个别差异2级学习理论(应用)1级学习心理3级教学心理3级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2、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3、研究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核心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了解问题)、解释(理论指导)、预测(干预)、控制(结合实际)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三个时间2个第一1、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教学要心理学化”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3、1868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4、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5、1903美国心理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扩充为《教育心理学大纲》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程序教学、教学机器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加涅---对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布鲁纳的四种研究: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裴斯首提心理化,乌申奠基在六八,七七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是首发一九二四廖世承,编写教心教科书,教心之父桑代克,03已经是大咖)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研究方法:1、实验法(心理学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有人为控制,最科学最能反应因果关系2、观察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无人为控制,自然状态,真实(但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原因)科学研究的前门3、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4、个案法缺乏可靠性,无法推广5、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产品分析法(最重要)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通过研究学生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等研究原则:(教管理发系)1、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2、教育性原则(良性、符合基本伦理道德)2、发展性原则(动态变化)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系统性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1级重点)第一节:心理学发展概述1、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里变化2、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18岁)青年后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65以后第二篇、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单选、简单)(和身心发展的区别:身心多了互补性和整体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年龄+特征(针对性)如幼儿的活动性小学生的具象思维要求教学直观性,“学校总要到中学才学物理化学”(这个是阶段性,不是顺序性)定向性和顺序性:先后顺序,不可跨越,先...后,... 从...到... 由...到.. (循序渐进).差异性:人和人不一样(因材施教)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童年期学龄初期,小学时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10-11岁),开始向抽象逻辑过渡,但具象思维占主导二、少年期学龄中期,初中时期半成熟、半幼稚,“心理断乳期”“危险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主要是经验型矛盾心理,独立性增强,情绪具有两极性三、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接近成年人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理想和未来第四篇、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生物前提)2、环境3、教育(主导)4、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第五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①结合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②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准备: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生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2、中学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二)定义理解;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三)诞生标志;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桑代克因此被人们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四)学与教主要素,三过程;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基本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五)发展状况;一、孕育时期(19世纪末-1903年)冯特威廉‧詹姆斯乌申斯基这一时期主要侧重于运用心理学材料解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二、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的《教育心理学》。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布鲁纳罗杰斯加里培林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六)当代西方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转向认知范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2、注意对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3、注重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促使教育心理学兴起4、开展影响学与教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5、重视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那个时期发展的?189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走向繁荣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章※(一)逆反心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表现: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恨乌及屋”,反抗迁移原因: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二)初中生和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特点: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2、初中生思维品质表现出矛盾性特点首先,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其次,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最后,思维中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高中生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三)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产生思考愿望和兴趣2、重视课堂提问,使学生思维的隐性过程的外显化3、架设探索的桥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具体和深化4、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5、做好归纳总结,升华思维6、把思维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四)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选择题)是高中阶段(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首先,初中生身体外形上的变化使他们有成人感。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6、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7、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9、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0、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11、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19精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_3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一、单项选择题1.意志的(d)是指对自己选定或认同的行为目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努力去实现的一种品质。
a.自制性a.有趣b.果断性c.恒毅性d.风趣d.投射法d.坚定性2.(b)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和中等水平。
b.乐趣c.志趣3.性格测定中的(b)是通过受试者的日记,信件,命题作文及其他劳动产品的分析而进行的。
a.谈话法a.消化不良a.辐射b.作品分析法c.自然实验法d.冲动d.反辐射4.轮班工作已被认为是引起(b)的主要因素。
b.睡眠紊乱b.正辐射c.语无伦次5.(b)有利于人体吸入取暖。
c.负辐射6.安全标志用色中红色的含义是(a)。
a.停止,禁止,高度危险b.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d.警示,注意,小心行动d.黑色d.灵敏度c.提示,安全状态,正常通行a.红色a.信度7.管道色彩标志中煤气的用色是(b)。
b.黄色c.绿色b.效度c.认知度8.(a)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即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1.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有(abcd)。
a.环境因素b,工作因素c,组织因素d.个性因素2.发生事故之前,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有如下几种情况(abcd)。
a.麻痹大意b.精力不集中c.技术疏忽d.过分依赖他人3.安全管理行为的性质有(abcd)。
a.社会性或群体性c.任务性b.科学技术性d.特异性三、判断题1.我国煤矿事故中人因事故不占主要地位。
(×)2.国内外大量调研表明,在各类工业事故的发生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主导因素,(×)3.排除人的“心理中的安全隐患”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4.在同一事故的人为原因中冒险行为和意外差错不可能同时存在。
(×)5.冒险行为中不存在组织冒险行为。
(×)6.不安全行为有故意差错和冒险行为两种类型。
(×)7.煤矿生产中常见不安全心理可分为两类,即冒险行为的心理因素和意外差错的心理因素(√)8.人完成一项操作在神经心理机制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意外差错,即信息感知差错、信息处理差错、指令输出与执行差错。
2019年教育心理学重点(完整版)
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以后)。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综的矛盾。
在这一时期,抽象逻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2)青年初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个体在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6.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危机。
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活脱节的幻想。
5.中学生心理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地了解问题。
2019年教育心理学最全面的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019精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_1
2019精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_1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2015-06-20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周大兴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桑代克: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与原因)“教育心理学之父”存在问题:普心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初创时期(00’-20’);发展时期(20’-50’);成熟时期(60’-70’);深化拓展时期(80’-)。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范式。
s—r范式、认知范式、建构范式。
2、研究内容。
从只关心学习问题到教与学并重;从只关注认知领域向认知与非认知并举。
3、研究重心。
从实验室纯理论研究向教育情境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4、研究思路。
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统一;分析观与整合观相结合。
5、研究方法。
注重质性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现代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6、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第三章:学习理论一、桑代克:联结-试误说1、学习实质:s-r的联结2、学习过程:尝试错误3、学习的规律:准备律(学习者进入某种情境时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学习。
动机)练习律(重复正确行为会增强联结力量)效果律(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4、评价:(1)贡献: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
有利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学习的核心地位)。
联结试误说引起了关于学习理论的争论与研究,推动教心的发展(2)局限:简单化、机械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本能主义为基础,过分强调遗传的作用。
2019年教育类心理学最新最全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不定期更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节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劳伦兹首先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1.童年期。
2.少年期。
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填空题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总结)剖析一、单项选择题1.意志的(d)是指对自己选定或认同的行为目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努力去实现的一种品质。
a.自制性a.有趣b.果断性c.恒毅性d.风趣d.投射法d.坚定性2.(b)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和中等水平。
b.乐趣c.志趣3.性格测定中的(b)是通过受试者的日记,信件,命题作文及其他劳动产品的分析而进行的。
a.谈话法a.消化不良a.辐射b.作品分析法c.自然实验法d.冲动d.反辐射4.轮班工作已被认为是引起(b)的主要因素。
b.睡眠紊乱b.正辐射c.语无伦次5.(b)有利于人体吸入取暖。
c.负辐射6.安全标志用色中红色的含义是(a)。
a.停止,禁止,高度危险b.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d.警示,注意,小心行动d.黑色d.灵敏度c.提示,安全状态,正常通行a.红色a.信度7.管道色彩标志中煤气的用色是(b)。
b.黄色c.绿色b.效度c.认知度8.(a)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即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1.能引起应激现象的因素有(abcd)。
a.环境因素b,工作因素c,组织因素d.个性因素2.发生事故之前,操作人员的心理状态有如下几种情况(abcd)。
a.麻痹大意b.精力不集中c.技术疏忽d.过分依赖他人3.安全管理行为的性质有(abcd)。
a.社会性或群体性c.任务性b.科学技术性d.特异性三、判断题1.我国煤矿事故中人因事故不占主要地位。
(×)2.国内外大量调研表明,在各类工业事故的发生原因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主导因素,(×)3.排除人的“心理中的安全隐患”是预防事故的根本措施。
(√)4.在同一事故的人为原因中冒险行为和意外差错不可能同时存在。
(×)5.冒险行为中不存在组织冒险行为。
(×)6.不安全行为有故意差错和冒险行为两种类型。
(×)7.煤矿生产中常见不安全心理可分为两类,即冒险行为的心理因素和意外差错的心理因素(√)8.人完成一项操作在神经心理机制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意外差错,即信息感知差错、信息处理差错、指令输出与执行差错。
(√)9.侥幸心理是错误安全价值观的集中反应,也是冒险心理的基础心理因素。
(√)10.侥幸心理是一种投机心理。
(√)11.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不安全心理所支配。
(√)12.由于并不是每一次违章都出事故,所以人们会产生侥幸心理。
(√)13.冒险倾向性格是指个体具有冒险意识和冒险行为倾向的个性特征.(√)14.在发生重大个人生活事件之后容易出现事故。
(√)15.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在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中占第一位。
(√)16.人的情绪反应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事件的认识或看法。
(√)17.作业者的过度疲劳并非煤矿事故的重要致因。
(×)18.应激状态是一种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9.紧张是外部刺激超出个体应对能力而引起的心理应激状态。
(√)20.作业疲劳现在是国际公认的主要事故致因之一。
(√)21.情绪过度低落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面抑制是导致操作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22.作业环境对人的心理不会产生影响。
(×)23.情绪的波动对人的作业行为并无明显影响。
(×)24.管理者的行为不会导致工人违章。
(×)25.睡眠不足不会导致工作差错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26.联络信号实施不明确易造成感知、记忆和判断失误。
(√)27.缺乏知识和经验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8.麻痹心理是一种轻视松懈、安全意识降低的心理状态(√)。
29.心理健康问题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30.理性情绪疗法是建立在情绪的“abc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疗法。
(√)四、重点内容1、安全心理学的概念安全心理学就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人为对象,从保证生产安全、防止事故、减少人身伤害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2、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各类事故的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波动、注意力分散、判断错误、人事关系等对事故发生的影响。
2)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性别、工作经验、情绪状态、个性、身体条件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
3)防止各类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从业人员的选拔,机器的设计要符合工程心理学的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以及培养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等。
3、生产劳动中心理活动包括操作者的工作态度、动机水平、情绪状态、感觉和思维能力、知识水平与经验基础、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的类型等一系列心理因素。
4、从劳动管理及劳动安全的角度来看,视觉、听觉、运动觉及皮肤感觉比较重要,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分别感受操作环境中各种客体的形态、声音、温度以及振动和肌肉运动。
其中视觉通道最为重要,他接受90%以上的外界信息。
5、反应时间的概念从肌体接受刺激到做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使感受器发生兴奋,神经冲动从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所需的时间;2)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3)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到效应器并发生动作这段时间。
影响因素:感官通道反应时间、效应器官启动反应的速度、刺激强度的大小、刺激的性质、刺激出现时间不确定程度、反应的复杂程度、信息量和选择任务复杂程度。
6、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感觉是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比如物体的颜色、大小、气味等。
离开了对客观世界的感觉,一切高级的心理活动都难以实现,有机体将失去和周围世界的平衡,生命也难以维持。
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7、感觉的特性1)对机体状况和感觉器官功能的依赖性。
不管是哪种感觉,都同一个人的机体状况有关。
机能健全的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2)所有感觉都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
一种感受器只能接受一种刺激。
3)感觉的适应性。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他人感知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等具有积极意义。
4)不同感觉间具有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不仅决定于对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而且还与同时受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有关。
5)感觉的模糊性。
尽管人的感觉具有很强的感受性,但对外界事物变化的感知却并不很精确。
8、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
在心理学中,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头脑时,总是有选择地、优先地反映少数对象或对象的部分属性而对其余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则反映的比较模糊的心理现象。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或经验来理解他们,并用词把它们标示出来。
3)知觉的恒常性。
当感知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9、记忆的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获得事物的印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识记课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两种。
不管是无意识记忆还是有意识记忆,通常都是一种反复的感知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
2)保持。
保持是把识记过的内容在头脑中储存下来的过程。
识记是保持的前提;保持是识记的继续喝巩固。
3)再认和重现。
再认又称识别。
当先前曾识记和保持过的事物再出现于面前时,人们能把它认出来,就是再认。
另一种情况是,即使先前感知或思考过的事物不在面前,甚至已经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然能把它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这就是重现过程,也称为回忆。
遗忘的三种学说1)消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加强而渐渐消退,直至消失,成为真正的遗忘。
2)干扰说认为记忆痕迹受到了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以致产生遗忘,当抑制过程解除,记忆就会恢复。
3)压抑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由动机而引起的遗忘。
认为一般人常常潜意识地压抑痛苦的回忆,以避免引起焦虑,通过特殊的方法才能恢复。
11、情绪的概念、极性、三个状态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接触到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对象或现象,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景,从而产生高兴与喜悦、气愤和憎恶、悲伤和忧虑、爱慕和钦佩等各种内心体验,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就是情绪或情感;情绪和情感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可分为向、背两个方面也就是情绪和情感具有两极性。
1)情绪与情感的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从性质上看,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首先表现在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上。
2)情绪与情感四种动力特征的两极性。
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在动力特征方面,即每一种动力特征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
3)情绪与情感的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增力作用表现为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减力作用表现为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但是,有的情绪与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既可能是增力,也可能是减力;情绪的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心境俗称心情,对个体而言,它是人的比较长时间的微弱、平静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猛烈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当遇到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引起应激现象的四个方面:作业时的环境因素、工作因素、组织因素和个性因素。
12、注意的概念和分类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是指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是指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13、由不注意引起的事故以及有哪些改进措施根据研究引起不注意的原因有:1)强烈的无关刺激的干扰。
当外界的无关刺激达到一定强度,会引起作业者的无意注意,是注意对象转移而造成事故。
2)注意对象设计欠佳。
长期的工作,使作业者对控制器、显示器以及被控制系统的操作、运动关系形成了习惯定型,若改变习惯定型,需要通过培训和锻炼建立新的习惯定型,但遇到紧急情况时仍然会反应缓慢,出现操作错误。
3)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指人对注意客体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意识状态,而是按照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规律变化。
因此,越是高度紧张需要精力集中的作业,其持续时间越不宜长,因为低意识期间容易导致事故。
4)意识水平下降导致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分散是指作业者的意识没有有效地集中在应注意的对象上。
改进措施:1)建立冗余系统,为确保操作安全,在重要岗位上,多设1~2个人平行监视仪表的工作。
2)为防止下意识状态的失误,在重要操作之前,对操作内容确认后再动作。
3)改进仪器、仪表的设计,使其对人产生非单调刺激或悦耳、多样的信号,避免误解。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