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政府投资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一、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影响的表现由于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情感、偏好和信念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对人的认知过程和选择产生影响。
这就使非理性投资引入了资本市场。
这种非理性通常表现为羊群效应、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行为或心理状态。
它们对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一)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比喻人的從众心理。
资本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
资本市场羊群效应的存在使得投资者个体和集体投资理性程度大大降低,对于某个特定的事物做出同时买进或者卖出的决策。
这种非理性投资行为直接导致资本市场上买卖活动的大规模的不规范和不规则,对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PPG,2005年10月成立,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现代物流技术等为一体,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当时的PPG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创造了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于是顶尖风投蜂拥而至。
2008年,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模仿者出现了,市场竞争的结果使PPG失去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同时,诸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官司缠身、高管流散围绕着PPG。
2009年末,法院执行裁定书宣告了PPG的泡沫破碎了。
PPG累计从TDF、JAFCO Asia、KPCB等多家知名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9处获得了近5000万美元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幻灭了。
从XPPG投资案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投资过程显现出典型的联合投资的羊群行为。
联合投资的财富效应受到市场巨大的挑战。
项目投资的风险并不因有顶级的VC/PE投入而改变,随大流式的跟投本身是存在风险的。
凯恩斯(1934)有过这样的评述:投资收益日复一日的波动中,显然存在某种莫名其妙的群体偏执,甚至是一种荒谬的情绪在影响整个市场。
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
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投资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竞争激烈的职业领域。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的各种需求,投资经理需要拥有高度的决策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投资管理岗位的应用,主要从情绪管理、决策偏差和投资者行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情绪管理情绪对于投资管理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心理学中的情绪智力可以帮助投资经理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波动和压力,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首先,投资经理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可能会引发投资经理的情绪波动,例如焦虑、恐惧和贪婪等。
这些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冲动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绩效。
因此,投资经理需要通过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和理性。
其次,投资经理需要善于对投资者情绪进行分析。
情绪传染现象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投资经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理论,判断市场上的情绪是否具有传染性,进而调整自己的决策策略。
例如,在市场情绪低迷时,投资经理可以适当提高对低估股票的配置比例,以获取更多的投资机会。
二、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在投资决策中由于非理性思维而引起的判断错误或行动失误。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投资经理识别和纠正决策偏差,提高决策质量。
首先,投资经理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由于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处理和记忆方式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合理决策。
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可以帮助投资经理更客观地理解市场信息,并避免过分依赖主观判断。
此外,决策树模型和系统性思维可以帮助投资经理在复杂的决策问题中分析和权衡各种因素,减少决策偏差。
其次,投资经理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偏好。
行为偏好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不同偏好。
例如,投资经理可能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收益,或者受到“羊群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从众行为。
心理学中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投资经理理解和纠正这些行为偏好,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一、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 心理账户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感觉到更多的控制和安全感。
在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和盈亏平衡来降低风险,同时引导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减少投资偏差。
2.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影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介绍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观察到实证数据与传统金融理论的预测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推动了对金融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
其中著名的一项实证研究是Richard Thaler和Daniel Kahneman关于“前景理论”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中会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偏差。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偏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由Kahneman和Tversky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受到对潜在损失和潜在收益的不同反应,即人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这种倾向导致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产生非理性行为。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情绪的传导和信息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例如,当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盲目跟风,导致市场泡沫的形成。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常偏离理性决策的现象。
这些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套利限制等。
这些偏差导致人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制定金融政策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投资者教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自己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和弱点。
通过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决策风格,避免一些常见的投资错误。
金融产品设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设计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
投资学中的投资者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投资者行为是投资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是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理性决策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基于信息的理性分析和判断,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而非理性决策则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受到情感、习惯、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行为。
本文将比较投资者行为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决策,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影响。
一、理性决策理性决策是基于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决策过程。
在投资领域,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全面收集和评估相关信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决策,并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理性决策的投资者通常具有较强的风险认知和资本市场知识,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投资决策。
理性决策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避免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干扰,并能够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和冲击。
此外,理性决策还能够提高投资者的预测准确度,减少不确定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二、非理性决策与理性决策不同,非理性决策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受到各种情感、认知偏差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做出与理性行为相违背的决策。
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追逐热点等都是非理性决策的表现。
非理性决策常常导致投资者违背自身的理性判断,过度交易或者追求短期回报,从而容易受到市场的误导,并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此外,非理性决策还会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解读或者低估,进一步增加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理性与非理性决策的比较在投资者行为中,理性与非理性决策常常同时存在,它们在投资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1. 信息获取阶段:在信息获取阶段,理性决策强调投资者主动、全面地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
投资者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并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分依赖他人的推荐。
而非理性决策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过于关注短期的市场热点,忽视了基本面的分析和长期投资的策略。
2. 决策制定阶段:在决策制定阶段,理性决策要求投资者基于客观的事实和分析,合理地评估投资的风险和回报。
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政府投资决策的影响
决策者 的非理性行为对政府投资决 策的影响
黄 维 干
( 西财经 学 院 会计 系, 广 广西 南 宁 5 0 0 ) 3 0 3
[ 要 ]根 据行 为 经 济 学 的 研 究 , 策 者 自身 的 非 理 性 行 为 , 过 度 自信 、 架依 赖 、 性 增 资 和 羊 群 行 为 等 等 , 可 摘 决 如 框 恶 有 能扭 曲其 投 资 决 策 过 程 , 是 导 致 政 府 投 资决 策 失 误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决 策 者 可 以 通 过 了解 和 认 识 非 理 性 行 为 对 这 投 资决 策 的影 响 , 取 相 应 措 施 加 以 防 范 。 采
H A U N G e — g n W i a
( p rme t fA cu t g,Gu n x ies yo ia c a dE o o c ,Na nn 3 0 3 C ia) Dea t n co n i o n ag i Unv r t fF n ne n cn mi i s n ig 5 0 0 , hn
[ 关键 词 ]投 资 决 策 ; 为 经 济 ; 理性 行 为 行 非 [ 图分 类 号 ]F 6 . [ 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1 7 —5 0 (0 8 0 中 026 文 文 6 3 6 92 0 )3—0 4 0 7—0 3
Th m pa to lc m a e ’ r a i n lBe a i r o eI c f Po i y k r S I r to a h v o n Go e n e t I v s m e c so s v r m n n e t ntDe i i n
Ab ta t B sd o h h o y o e a ir le o o c sr c : a e n t e t e r f h vo a c n mi b s,p l y k r S i a i n l e a ir u h a v r o f e c ,fa e e d n e oi ma e ’ r t a b h v o ss c so ec n i n e r med p n e c , c r o d v c u a i l n ra e e d b h vo n O o r k l O e e ta p si ei f e c n t erd c in , ih o tn rs l n wr n ii sc pt c e s ,h r e a i ra d S n a e l ey t x r asv n l n e o h i e i o s wh c fe e ut i o g o ai i u s s d cs n h o e n n n e t n .P l y a e sma e u e t i p si e i a t t h n wld e o r ai n l e a ir . e i o i t eg v r me ti v sme t o i m k r y r d c h s a sv mp c h t e k o e g firto a b h vo s is n c wi Ke r s iv s me td cs n e a i r l c n mi ;i a in l e a ir y wo d :n e t n e i o ;b h vo a e o o c r t a h vo s i s r o b
行为投资学手册阅读笔记
《行为投资学手册》阅读笔记一、行为投资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行为投资学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金融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投资科学。
它主要关注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决策及其对市场影响和投资机会的发现等方面。
通过阅读《行为投资学手册》,我对行为投资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行为投资学强调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决策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行为模式会影响市场的走势和价格。
行为投资学通过对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研究,寻找市场的不合理定价和投资机会。
其主要概念包括投资者心理偏差、行为模式、市场有效性等。
行为投资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投资策略两部分。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解释市场的异常现象和不合理定价,包括认知偏差、情绪影响等。
而行为投资策略则是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识别和分析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的不合理定价,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以实现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投资目标。
在行为投资学的理论框架中,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如认知偏差、羊群效应、过度自信等。
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
忽视了风险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等。
这些概念都是行为投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市场行为和制定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投资学是一个融合了心理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投资科学,通过深入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寻找市场的不合理定价和投资机会。
它的理论框架包括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投资策略两部分,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视角和方法论。
1. 行为投资学定义及发展历程行为投资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决策的学科,旨在解释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金融市场定价和投资决策。
该理论结合心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投资者的行为角度出发,分析市场走势,寻求更好的投资策略。
与传统基于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分析的投资方法不同,行为投资学更加注重人性因素和市场情绪的影响。
经理人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郝颖、刘星等( 2005) 以 2001 年底前实
施经理人持股激励的公司作为过度自信考 察对象, 以经理人在任期内持股数量的变 化作为衡量经理人是否过度自信的指标, 对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过度自信的现实表 现及其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理论 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 一是在实施股 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四分之一左右的经理 人具有过度自信行为特征; 二是同适度自信 行为相比,经理人过度自信行为与投资水平 显著正相关; 三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 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经理人在公 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 的过度投资行为。显然, 配置效率低下的投 资 更 有 可 能 失 败 。目 前 我 国 上 市 公 司 经 理 人 持股比率的偏低和股权激励外部市场条件 的 缺损( 王艳 等 , 2005; 郑 长 德 , 2001) ,使 得 通过激励经理人提高企业业绩并传导于股 票价格的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因而我国上市 公司的股权激励更多的是对过去业绩的奖 励,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期权。经理人增 加其持股数量可能并非源于经理相信自己 有能力提高公司未来的业绩而自愿购入, 而 是作为一种经理层“人人有份”的福利( 或奖 励) 被动增加的持股。
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是扩大生产规 模 、降 低 经 营 风 险 、获 取 投 资 收 益 、提 升 竞 争优势, 但如果投资项目明显没有达到预 期财务指标, 新增设备大比例或几乎完全 闲置, 则可以认为企业遭遇投资失败。企业 投资失败具体表现为: 项目投资后出现巨 额亏损; 从事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投资, 严重 影响了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因资 金 、技术、配 套等 问题 使项 目 迟 迟 无 法 竣 工 投产, 形成“胡子工程”。投资失败的后果极 为严重, 一些学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 投资 失败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如, 宋夏云 ( 2006) 在深入分析 了我 国第 一家退 市公 司 “水 仙电器 ”后, 得 出结 论: 投 资 战 略 失 败 是 导 致 其 退 市 的 主 要 原 因 ;“ 秦 池 ”、“ 飞 龙 ”、 “三 株”等 一些 新兴 企业的 管 理 者 在 企 业 失 败后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诉诸“投资失败” ( 钟朋荣, 1999) 。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是对个体和集体投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方法,旨在解释为什么投资者在决策中会出现非理性行为和偏差。
与传统金融学相比,行为金融学着眼于人类行为和认知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揭示了投资者的情绪、认知失调和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市场的。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以及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性。
一、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在传统金融学中,投资者被假定为理性的行为者,其决策是基于理性预期,即他们利用所有相关信息,根据理性的选择来做出投资决策。
然而,在行为金融学中,人们认识到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他们的决策可能受到过度自信、偏见和情绪化等非理性因素的驱使,导致市场出现过度买入或过度卖出的现象。
二、市场效率与无效率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用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获取额外的信息来获得超额收益。
然而,行为金融学对市场效率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无效率,形成投资机会。
例如,过度反应理论认为投资者倾向于对新信息做出过度反应,这可能导致价格的短期波动和投资机会。
三、错误定价与市场泡沫行为金融学强调价格的过度或低估可能是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认知误差所致。
错误定价是指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投资机会。
市场泡沫则是指资产价格出现持续上升或下降,并与基本价值偏离较大的情况。
传统金融学很少关注这些非理性的影响因素,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它们对市场走势和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
四、套利和限制传统金融学中,套利是投资者通过买入低价资产并卖出高价资产来获得风险调整后的回报。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由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情绪,套利机会并非总是可行的。
投资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做出决策,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定价,从而限制了套利的效果。
此外,行为金融学也认识到了投资者的心理账户效应,即投资者会根据不同的账户将资产归类,对不同账户的资产有不同的风险容忍度,这也限制了套利的可能性。
经理人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解
者 缺 位 ” 导 致 我 国 国有 企 业 存 在 严 重 , 的 “ 部 人 控 制 ” 题 。 作 为 “ 部 内 问 而 内
人 ” 经 理 是 “ 限理 性 ” 。 因 此, 的 有 的 经
性 行 为作 出 了很 好 的 分 析 ,得 到 学 者
的认 可 。
理人决策 时的非理性行为对 投资项 目 的 成 败 有 着 重 要 的 影 响 。 这 里 我 们 对
判 断是对 资产 真实价 值 的最优 估计 。
而 这 一 理 论 正 受 到 实 践 的 挑 战 。在 此
控 制 、 认 偏 见 等 等 , 中又 以过 度 自 确 其 信 、 性 增 资 、 群 效 应 为 最 主要 的 影 恶 羊
响 投 资 决 策 的心 理 特 征 及 行 为 特 征 。 二 、 经 理 人 非 理 性 行 为 下 的 投 资
行 为 会 对 投 资 决 策 产 生 何 种 影 响 更 须
深 究
一
发 生 的概 率 。
导 致 经 理 人 过 度 自信 的 原 因 : 一
、
行 为 金 融 学 要 点
行 为 金 融 学 认 为 ,经 理 人 所 做 出
的 非 理 性 决 策 ,往 往 体 现 为 心 理 因 素
研 究 与 探 讨
经 理 人 非 理 , 行 为 陛
对 投 资 决 策 的 影 响
基 于行为金 融学 的理解
圈 蒋 伟 那声润
实 践 告 诉 我 们 。经 理 人 的 过 度 自 信 、羊 群 效 应 等 认 知 上 的偏 差 会 对 公 司 的 投 资 取 向产 生 很 大 的 负 面 作 用 , 往 往 导 致 不 合 理 的 资 金 投 入 ,违 背 公 司 价 值 最 大 化 目标 ,给 股 东 带 来 巨大
行为金融学案例
行为金融学案例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市场中决策行为的学科,旨在理解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对投资和金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行为金融学的案例,深入探讨人类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偏差以及其对个人和市场的影响。
二、案例一:心理账户2.1案例背景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将钱款分成不同的账户,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标进行分配。
比如,将钱款分为日常开销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
心理账户是一种心理规划,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资金。
2.2案例分析由于人们将钱款分配到不同的账户中,会导致不同账户中的资金被看待和对待的方式不同。
例如,人们对于投资账户中的资金更倾向于冒险,因为他们将这部分钱视为赌注,而非现实中的损失。
这种心理账户的现象在股市中尤为明显。
2.3案例影响心理账户的影响在于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非理性决策。
当某个账户的盈利情况好于其他账户时,投资者往往更加倾向于将资金从其他账户转移至这个盈利账户。
这样做并没有根据投资原则和盈亏比例来决策,而是因为被账户间的情绪影响所导致。
三、案例二:羊群效应3.1案例背景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从而导致跟从群体的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羊群效应表现为投资者跟从市场主流意见和行为。
在金融市场中,当大多数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有乐观态度时,其他投资者也倾向于追随他们的行为。
这种跟随行为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明智的,或者因为投资者担心错过机会而不愿意与市场背道而行。
3.3案例影响羊群效应可以导致市场的价格过高或过低,因为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并非基于深入的分析和独立的决策。
当市场情绪热炒某只股票时,价格可能被推高,而当情绪低迷时,股价可能被压低。
这给那些能够独立分析并逆向操作的投资者提供了机会。
四、案例三:损失厌恶4.1案例背景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要大于同等数额的收益。
这是由于损失对于个体来说比收益更加痛苦,因此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往往会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
投资学中的投资决策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
投资学中的投资决策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在投资学中,投资决策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所做出的决策。
而投资决策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决策过程,还包括决策中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投资决策的心理学基础和行为经济学的影响。
一、投资决策心理学投资决策心理学关注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行为。
它研究投资者的决策偏差、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由于认知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做出与理性经济决策相悖的选择。
例如,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决策偏差,在面对风险时,投资者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另外,损失厌恶、避免风险和固执偏好等也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偏差。
2.认知认知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和风险的理解和解读。
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过载或信息偏见等原因,对市场的判断产生偏差。
例如,过度关注短期利益的投资者可能会忽视长期价值,从而在投资决策上出现错误。
3.情绪情绪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情绪的变化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例如,市场情绪的恐慌和贪婪可以导致投资者在买入和卖出时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投资回报。
二、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在经济决策中的影响和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
在投资中,行为经济学涉及到决策者对风险和利润的感知以及其对利益偏好的决策。
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出投资决策往往受到预期效用理论的加权反映。
即,决策者往往在进行风险决策时更关注损失而不是收益。
这导致投资者在决策中过度谨慎,可能错失一些机会。
2.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形成类似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市场处于上涨阶段时,投资者往往更愿意买入,而当市场处于下跌阶段时,投资者往往更愿意抛售。
这种群体行为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和投资者的情绪传染。
财务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财务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在商业世界中,财务决策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通常情况下,我们期望决策者能够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来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现实中的财务决策往往并非完全理性,各种非理性行为频繁出现,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
一、财务决策中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形式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财务决策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之一。
决策者往往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能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过于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进而过度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导致产品滞销和资源浪费。
2、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盲目跟随他人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当看到大量投资者涌入某个领域或购买某种资产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而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不合理波动,增加投资风险。
3、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同等收益时的快乐感。
在财务决策中,这可能导致决策者为了避免损失而采取冒险的决策,或者在已经遭受损失的情况下,不愿意及时止损,反而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期望能够挽回损失,结果往往是损失进一步扩大。
4、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或参考点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评估一项资产的价值时,如果最初给出的参考价格过高,决策者可能会高估其实际价值;反之,如果参考价格过低,可能会低估其价值。
二、财务决策中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认知偏差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例如,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这就导致了决策的片面性。
2、情绪因素情绪在财务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恐惧、贪婪、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多数投资者在在雉以保持建性而选择盲目跟风。个人投资者总是 根据其他人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三)投资者的后悔厌恶(Aversion To Regret) 后悔厌恶是指投资者在做出错误的决策后,会产生后悔和痛苦的情感体验,进而避免 类似的决策再次发生。在金融市场上,后悔厌恶的投资者往往过于关注过去的决策结 果,而忽略了未来的可能收益。这导致他们在投资过程中过于保守,不愿意承担风险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下证券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表现
(一)投资者的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表现为投资者对自身判断的过度信任。在金融市场 上,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准确性,低估风险,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实 证研究结果表明,过度自信可以解释许多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如过度交易、错误的预测等
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不论寻找多少白天鹅都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正确的思 路应该是去寻找一只别的颜色的天鹅否定原假设,用证伪的思路解决问题,但是往往会忽 视这种证伪的心理 证实偏差会使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让人更加自信
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研究
四、 非理性行为的启示
在投资领域,非理性投资行为常常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本文 将就如何避免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析
微观经济学中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析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间行为与交互关系的学科,行为经济学则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人的决策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动机。
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分析带来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行为经济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冷静的、自私的,总是以最大化收益或效用为目标做出决策。
但是,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许多人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理性,他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如情感、道德、社会压力等。
因此,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需要被重新思考和修正。
其次,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保守主义原则”的概念。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决策是基于完全信息和完美的理性推论,但实际上,人们往往面临信息不确定和风险,这样就容易出现错误决策。
因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保守主义原则”,认为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决策,降低风险。
再次,行为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分析也产生了影响。
行为经济学发现,人们的购买行为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品牌效应、社交影响、失落感、奉献感等。
因此,企业在营销策略上,需要更多地考虑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制定更加符合消费者行为的策略。
此外,行为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场存在许多的失灵,需要政府及时干预和纠正。
最后,行为经济学还关注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
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政府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政策实施的影响,制定更加符合人性行为的政策。
同时,政府也需要评估政策的效果,充分考虑人的行为模式及其对政策的适应情况,从而优化和完善政策。
总之,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研究从传统的理性决策假设中走出来,更加全面理解人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
未来,行为经济学还需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扩大研究领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
剖析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
剖析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一、从理性到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西蒙于1947年提出来的,他也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奖。
1947年他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行政行为:行政机构决策过程研究》,批评了古立克和厄威克所谓的“行政原则”。
西蒙指出,行政决策者都希望能够做出理性选择,即准一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制定理性决策时往往会发生许多决策者预料之外的事情,使决策者很难做到最佳方案的选择。
这是因为任何由人组成的机构的信息和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
行政原则的拥护者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他们假定所有的选择都是已知的,他们可以找出最佳选择。
在这里西蒙已经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概念。
1958年在他和马奇合著的《组织》和其他的著作中,又进一步阐发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有限理性概念是针对理性概念提出来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从马克斯、韦伯提出理性模式的组织即官僚制组织,到经济学家对人的理性模式假设,都是将人和组织假设为即使面临变化不定的客观环境,也能够掌握完全信息,也能够了解所有的选择,并且能够按照“效率最大化”和“选择最优化”原则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理性。
而无论什么样的组织,都是按照理性模式设计出来的;不论什么人都是按照理性做出选择的。
有限理性概念是西蒙通过对组织行为的实际考察而提出来的,所以人们认为他的理论属于行为主义范畴。
有限理性的基本观点是:人的信息加工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无法完全按照理性模式去行动,即人和组织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按照“效率最大化”和“最优化原则”理性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西蒙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
因此,经济学的理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只有从有限理性出发,才可以对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许多非理性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
经济学的理性模式要求人们要同时比较各种选择,按效率最大化或最优化的原则,确定最有利的选择。
西蒙研究发现,人们的决策过程与理性选择大相径庭。
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投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它基于对风险和回报的合理评估,并遵循市场的基本原则。
然而,有时人们会被情绪、错误的决策和非理性行为所驱使,导致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出现。
这些行为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回报以及整体市场的稳定性。
那么,什么是非理性投资行为?非理性投资行为指的是投资者在决策和行动中受到情感因素的驱使,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原因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心理因素1. 逃避损失心理:投资者往往会害怕损失,而不愿意承担风险。
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在市场下跌时抛售股票,从而加剧市场的下跌。
同样,当市场上涨时,他们又会冲进市场,导致市场过热。
2. 羊群效应:人们往往倾向于跟随大众,即使没有充分的理由。
当投资者看到他人购买某只股票时,他们也会跟风购买,导致市场的不合理波动。
3. 心理账户效应:投资者往往会将不同的投资分成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
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对亏损的账户采取不理性的行动,例如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以期望“不亏本出局”。
二、信息不对称1. 代表性启发:投资者倾向于根据某个事件或现象的代表性特征进行判断,而不是全面评估。
这种评估会导致他们对市场进行错误判断,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2. 市场过度反应:当市场出现突发事件或重大消息时,投资者往往会过度反应,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
这种过度反应可能是因为信息不全或错误解读,从而导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三、行为偏好1. 短期主义:投资者往往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而忽视了长期的投资价值。
这种行为偏好可能导致他们频繁交易,增加了交易成本,并降低了长期回报。
2. 过度自信:有些投资者对自身的投资能力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性。
非理性投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剧烈波动,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新时期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鲁先锋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4期政策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强调特定社会背景下,政府等主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其诉求纳入政策框架的过程。
政策议程是由特定的政策问题引发的,在不同社会结构下,各主体的决策地位和影响政策议程的方式均不相同。
在传统决策体制中,政府垄断了资源分配和公共管理事务,强政府与弱社会之间的不均衡导致政策议程设置主体之间的权力失衡。
相对于精英决策、闭关决策,公众参与政策过程受到较大限制。
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以及民主决策的发展,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的兴起,政策制定的多元化、民主化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变迁中也出现了非理性参与、政策创新不足、政策行为缺乏规范等诸多问题,这既是新时期政策议程模式发展的挑战,也是政策议程发展的契机。
一、当前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特点(一)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主体是那些对政策议程设置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由于权责关系和政治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和执政党在宪政体制内处于核心主体地位,具有政策制定的合法性职能。
在体制外,不同的公民团体、利益团体、党派、大众媒介等主体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政策议程。
与前者相比,体制外主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法理上,政府与公众的决策权力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民主制国家中,政府是由民众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应代表民众来管理国家和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公民具有拥有决策的权力,否则不是民主的政府。
另一方面,政府代表民众治理国家,自身应承担相应的决策职能,否则不是有效的政府。
无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天赋人权”,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倡导的“人民主权”都将公民至于基础性地位而获得天然合法性。
但政府与公众的决策根源的一致性被现实的决策分工所切割,甚至导致现实民主决策的偏离。
投资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与行为金融学
投资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与行为金融学投资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会面临投资决策的问题。
然而,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的不理性。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行为中的非理性决策。
首先,投资者常常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临决策时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非理性的情绪会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例如,投资者在市场上遭遇亏损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导致过度交易或者过度保守。
此外,人们还存在着对过去决策的固执和对未来预期的乐观偏差。
这些心理偏差使得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忽视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其次,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处理也存在非理性决策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往往受到选择性偏见的影响。
例如,投资者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偏见会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此外,人们在处理信息时还存在着过度自信的问题。
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能够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势,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再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们在面临风险时往往存在着非理性的行为模式。
例如,人们往往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过度保守的行为,而在面临盈利时则会采取过度冒险的行为。
此外,人们还存在着羊群效应和投资者心理账户的问题。
羊群效应指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判断。
投资者心理账户则指的是人们将投资分为不同的账户,从而对不同账户的投资决策产生不同的行为。
最后,行为金融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对非理性决策的方法。
首先,投资者应该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学习理性的投资决策方法,避免受到心理偏差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14[基金项目]本文属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 基于行为决策的政府投资决策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桂教200612L X223)[作者简介]黄维干(1971-)女,广西贺州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决策者的非理性行为对政府投资决策的影响黄维干(广西财经学院 会计系,广西 南宁 530003)[摘要]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决策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框架依赖、恶性增资和羊群行为等等,有可能扭曲其投资决策过程,这是导致政府投资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决策者可以通过了解和认识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关键词]投资决策;行为经济;非理性行为[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09(2008)03-0047-03The Impact of Policymaker s Irrational Behavior onGovernment Investment DecisionsHAUNG Wei-gan(Dep ar tment of Accounting,Guangx i U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530003,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 y of behavio ral econo mics,policy maker s irrational behaviors such as overconfidence,frame dependence,v icious capital increase,herd behavio r and so on are likely to exert a passive influence on their decisions,w hich often results in wrong decisions in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Policymakers may reduce this passive impact with the kno wledg e of irr at ional behaviors.Key words:investment decision;behavioral economics;irr at ional behaviors近年来,各地常见因政府决策失误而把 好事做成了损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 败家子项目 及 交学费 现象,不但导致国家的巨额投资付诸东流,而且殃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尽管不少领导者决策的目的是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然而一不小心,往往就贻误了一方。
观其缘由,决策者自身的非理性行为是导致政府投资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个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所假设的,即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会对所有的可能情境及可能性做详尽的分析;事实上,在面对复杂的情景与问题时,尽管人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但因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加上外界环境的干扰,常常会以经验法则或直觉来做出判断和选择,因而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
本文主要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观点,以个人决策的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框架依赖、恶性增资和羊群行为等为基础,分析其对决策者的影响,希望能有助于政府决策者理解这些非理性 误区 并进行自我防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一、过度自信行为经济学通过一系列实验,让人们对一些事件做出判断,然后再自行估计答对的几率,结果发现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即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普遍是过度自信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成因与自我归因有关:即人们易于把成功简单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驱使成功的人变得更加自信,而失败者不去怀疑自己的能力,反而认为自己运气不好。
过度自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当中,如物理学家、律师、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驾驶员等,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的现象。
作为政府投资决策的主体 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大都是因为工作成绩出色并经多方考核被提472008年6月第21卷第3期广西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 i U niversit 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un.2008V ol 21 No 3拔到领导岗位的,随着阶段性的成功及获得的成就感,过度自信的倾向自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更容易产生自我精英的自负心理。
作为领导者,凡事应有自己的主见,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过度的自信有可能转变成自大、自我,甚至胆大妄为,这往往是危险的,尤其是进行政府投资决策时更是如此。
行为经济的研究表明,过于自信的决策者会过分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甚至否认他人收集的信息,而且在审视信息时,会故意过滤掉一些与自己的意见相左的决策信息,以维持自己的信心和自尊。
同时,过度自信还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夸大自己控制事件和命运的能力,形成所谓的盲目乐观,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高估投资项目的收益,而忽视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因政府决策者过度自信和盲目乐观而导致决策失误的事例在我国屡见不鲜,被誉为广州 特一号 的广州乙烯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当初盲目自信的项目决策者一味乐观于 石化企业效益一片大好 ,论证时只看到光明的前景而忽视了风险。
之后在国家重点项目筹资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乙烯产品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决策者仍然 成竹在胸 。
结果,这项投资80亿元的巨大工程从1988年国家批准立项,几经周折到1997年8月建成试产,即由于自身资金严重不足,试产三个月就停产,致使国家蒙受了巨大损失,人民背上沉重包袱。
可以说过度自信是人类理性决策的最大敌人。
为避免过度自信对正确决策的危害,决策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人的自我智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要只注意那些支持自己的选择的数字和事实,决策过程中可尽量从反对这一投资决策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好征求别人的批评意见以丰富与修正自己的投资决策。
其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避免一切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应当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
此外,在投资决策中加入更多的灵活和备选方案,能有效地减少过度自信造成的影响。
二、框架依赖框架依赖是指情境或问题的描述和呈现方式(框架)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选择。
框架依赖意味着在不确定的决策情境中,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问题的表达形式,本质相同而形式不同的问题往往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产生所谓的框架效应。
亚洲疾病问题 实验是框架效应的经典案例:假定美国准备帮助亚洲应对一种不寻常的疾病,该病可能导致600人死亡。
现在有两种情境方案:A 方案,可以救200人;B方案,有1/3的可能救600人,2/3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
结果72%的被试者赞成实施方案A。
然后,对第二组被试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C方案,有400人死亡;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这一次,78%的人选择了方案D。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方案A和C等价,方案B和D等价,可见对选项描述方式的不同确实影响到人们的决策。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并不是绝对的风险厌恶者,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则是风险偏爱的,同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因此,在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下,即受益和受损两种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
上述实验中,第一种情况是从保全生命的角度提出来的,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会死更多人的风险,更愿意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A方案。
第二种情况则是从丧失生命的角度提出,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以救活更多的人,选择期望收益相同但有风险的D方案。
两种情况分别表现出对损失(死更多的人)的回避和对获得(救活更多的人)的偏好。
那么,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减少框架依赖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决策者进行换位思考,即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并有意识地将决策信息分别以正面和负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者陷入自我的、有偏见的参考框架。
这时往往需要决策者以搜集更多的信息来代替立即决策,以避免匆忙决策而造成投资失误。
三、恶性增资与沉没成本误区恶性增资是指不顾负面的信息反馈让投资项目继续进行,或上一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未解决仍继续下一阶段。
这种现象在实践中普遍存在,当决策者发现完成某个项目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非常小,且有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而不愿意退出,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在该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沉没成本)。
政府投资的决策及实施往往是一个较长期的行为,投资过程中出现的损失容易导致决策者陷入 沉没成本误区 ,因而丧失了客观地评估风险的动机,从而易于做出错误的决策。
就以越南战争为例,战争拖了如此长的时间,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政府对此投资已经如此之巨,付出并未获得任何回报。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决策者产生这种非理性行48第21卷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为?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损失厌恶倾向,即相对于某一参照点,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要远远大于相同量的获得所带来的愉悦程度。
比如人们损失10万元的痛苦程度是得到10万元的喜悦程度的若干倍。
因此,当决策者发现某个投资项目不再适合继续进行,损失厌恶情绪使其不愿意接受先前所投入的成本白白浪费掉的事实,幻想再增加一些投入或可挽回局面。
但实际结果却经常是不仅没有收回沉没成本,反而招致更大的浪费。
二是心理上的认知失调,当人们原来的信念被事实证明是不正确的时候必然会在心理上引起冲突,从而产生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因为投资损失显然暗含着决策错误,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失调使得决策者不愿意面对他们做出了错误投资决策的事实,并因此常常会做出一些并非完全理性的行动,如避免获得新信息或者寻找新的信息来为之前的决策辩护并继续做出错误的决策,最终招致更大的损失。
面对 沉没成本陷阱 ,决策者应该意识到,沉没成本作为一种历史成本,从决策的角度考虑,不应该影响当前或未来的决策。
对于那些已经确认无多大发展前途的投资项目,需要当机立断的魄力,忍痛割舍,而决不能为了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入,造成更大的损失。
同时,决策者可以找一些没有参与过去决策并且对此项决策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以减少沉没成本。
最重要的一点是决策者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决策错误,没有不犯错误的决策者,即使是最深思熟虑的选择也可能带来不利的结果,不要为维护一时的自尊而一意孤行,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