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3(有详解) doc
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2(有详解) doc
2010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2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饮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善,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衤夸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衤夸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含解析)(山东专用)
[题组一对点练]1. (2019 •荷泽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林则徐天山万笏耸琼瑶②,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②琼瑶:美玉。
诗中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天山什么特点?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天山”像“万笏”,“琼瑶”借喻雪,因此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比喻天山山峰;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表现了天山高耸峻峭(或众多连绵)、积雪洁白晶莹的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初春徐灿①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
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②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
②金衣:指黄莺。
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
答案: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独居闺阁的词人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注]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请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答:..............................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具体的“景”和“情”的内容作答。
答案:下阕通过描绘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烘托了作者感伤离别,思念友人的凄凉孤寂。
高考大一轮总复习:语用、古诗文加餐练3+Word版含答案.doc
语用、古诗文加餐练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发酵.(jiào) 酣.畅(hān)蹚.浑水(tāng)豺.狼当道(cái)B.模.板(mó) 怯.懦(qiè) 蒲.公英(pú) 断壁颓垣.(yuán)C.菜肴.(yáo) 藩.篱(fān) 跷.跷板(qiào) 春风拂.面(fú)D.洁癖.(pǐ) 踝.骨(huái) 敲竹杠.(ɡànɡ) 按图索骥.(jì)解析:选D A项,“豺”应读“chái”;B项,“模”应读“mú”;C项,“跷”应读“qi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青山绿水中拥有一套自己的居所,历来是人们的梦想,而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静土、世外桃源。
B.借助煽情的大结局,暴笑喜剧《爱情公寓第三季》完满落幕,超高人气继续领跑热播榜的同时,也顺势带火《爱情公寓第一季》。
C.一年一度的“阳光助学”已近尾声,企业与公众双翼齐飞,“微公益”助学也风生水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公益医保”时间,用一分一厘来聚沙成塔。
D.都市快报全新推出“微博爱心拍卖”单元,在这里,无论是慷慨的竞拍出价还是简单的转发,只要动动鼠标,片刻之间你就完成了爱心的传递与会聚。
解析:选C A项,“静土”应为“净土”;B项,“暴笑”应为“爆笑”;D项,“会聚”应为“汇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四十多年前,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我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昆明,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
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
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是由于①______________,难.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风云变幻....,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隔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 题集附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题集附答案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
熟练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为作文提供素材和启示。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复习古诗词,本篇文章将提供一些常见的高考古诗词题目,并附上详细的答案解析。
1. 下面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问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渴望和追求。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寄托了人们对于知识、智慧和进步的向往。
2. 下面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解析:这首诗以猎人出猎为题材,通过对猎人英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豪情壮志、追求自由和超越常规的精神境界。
诗中的意境多变且极富张力,表达了对自由、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 下面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临安春雨初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霞光远绕水,风色几分清。
愁多山有木,欲去月无情。
此处经行处,应须有画声。
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答案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春雨过后的临安景色。
通过对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霞光远绕水等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静谧而悠然的春日景象。
诗中通过景物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4. 下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案解析:这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情。
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展现了时间流转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
同时,通过草的生长和凋谢隐喻人的离合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于友人离去的深深思念之情。
5. 下面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4(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2)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2.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①,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②静滩声转,白马江③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老莱衣:传说春秋时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②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自蜀州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③白马江:在蜀州(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显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高考语文(全国版)二轮复习方略练习:第3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落实巩固提高 Word版含答案.doc
,[学生用书P47])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
尚书令晏从弟也。
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
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琎上表理之,事感朝廷。
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
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及祥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竟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等。
思远与顾暠之友善。
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
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
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
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
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
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
”晏不纳。
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
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
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
” 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选自《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注】 ①友于:兄弟之爱。
②祥日:亲丧之祭日。
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 .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案:查究 C .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赞同 D .卿可数诣.王思远 诣:拜访 解析:选C 。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文阅读和文言文重点知识强化练习0908(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行路难张籍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敝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最后两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6分)2.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3.【中吕】朝天子卞和薛昂夫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
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元曲中的,“中吕”是,朝天子是,卞和是。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支曲子上片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下痛哭。
B.“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
C.“行货”,真的东西;“伤身行货”,是说此璧虽是真的,但使卞和伤身,是不祥之物。
(3)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6(有详解) doc
2010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6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书博鸡者事高启(明)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
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悉政,民甚爱之。
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
”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
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
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
彼豪民恃其赞,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
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阁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
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奴惊,各亡去。
乃褫④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尾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
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博鸡者遂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
”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
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
郡录事骇之,驰白府。
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日暮,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
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汝罪宜死。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来白,犹无益也。
”博鸡者曰:“然。
”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台臣弗为理。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在今江西宜春县一带。
②嗛(xián):怀恨。
③褫(chǐ):剥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看不起B.即诬守纳已赇.赇:贿赂C.至豪民第门,摔使跪,数.之曰数:责备D.今姑贷.汝贷:借给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1(有详解) doc
2010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㈠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请简析其含义和作用。
(2分)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2分)3.末句用了两个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思想?(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送杨寘序欧阳修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
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
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
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
②道:通“导”,意为排遣。
③尉:县尉。
剑浦:地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治:医治B.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乐:以……为乐C.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写:书写D.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固:本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高考第一部分必修三唐诗即时巩固试题
2021高考立体设计语文版第一局部必修三唐诗即时稳固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出峡,先是漂泊,后转徙,大历四年正月由岳州到潭州。
写此诗时,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诗人仍留滞潭州,以舟为家。
1.本诗颈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颈联以燕子自比,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诗人凄楚、悲怆的漂泊之感。
2.本诗与刘禹锡的?乌衣巷?都写到了燕子,燕子的形象在两诗中有什么不同?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昔日繁华的衰落、世事的沧桑。
【答案】杜诗中居无定所、天涯飘荡的燕子是诗人身处漂泊处境的自己的真实写照。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柳宗元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城南郊。
②杪秋:深秋。
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3.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霜露浓重,黄叶满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表达了深秋景物的特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的?【答案】落寞。
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
送隐者一绝杜牧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朝。
公正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5.首句“无媒径路草萧萧〞中的“萧萧〞二字有何作用?【答案】一方面借径路的荒草茂盛写出了隐者所居环境的萧条冷落;另一方面表现隐者的安于索居、甘于寂寞和恬淡自适的个性特点。
6.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借物抒情,诗人借“白发〞表达了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慨与批判;②诗人认为世间只有白发公正,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借此暗指除白发之外,世间没有任何公正,这是诗人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有力鞭笞。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歌形象强化提升练习(带答案)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歌形象强化提升练习(带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音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本诗写于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虑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老翁是一个怎样的笼统?请简明剖析。
答: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4分)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注]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笼统?请简明概括。
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梅花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本诗前四句描画了梅花怎样的笼统?答:4.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6分)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故何足计,但逢佳浪费重陪。
这首诗营建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明剖析。
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效果。
(5分)水村闲望①俞紫芝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惋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去官隐居之后。
②桡:船桨。
③赊:语助词。
诗歌前六句描画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明剖析。
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以下效果。
(6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分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妙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外延,并剖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重点知识强化练习(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寒食寄京师诸弟【甲】韦应物①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③【乙】王建③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韦应物,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唐朝诗人。
②杜陵:在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葬此而名。
③江陵:今湖北江陵。
汝州:今河南临汝。
④王建: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甲诗第一句写景,寒食禁火已经体现萧索的景象,兼逢阴雨,又处空斋,气候与心情双重清冷,层层加码,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甲诗第二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春江、流莺等,与上一句诗人伤感的情怀对比,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C.甲诗前三句中,“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续,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而“想”字,既是上句“独”的生发,又统领了下句。
D.甲诗第三句与乙诗的首句都用了“看”字,甲诗用“看花”引出诗人对家乡诸弟的思念,乙诗用“看巴路”来表现诗人离出使之地江陵已很远。
E.乙诗最后两句用商人的话点明诗人已到汝州,两句话淡淡写出,只写行途见闻,而把情感隐藏,以此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2)甲诗最后一句和乙诗第二句都用了“寒食”一词,请简要赏析两首诗用“寒食”的妙处。
2.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dí],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重点知识强化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
②吴兆骞,清初诗人,自请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
“削难平”三字以夸张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C.“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
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D.尾联写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2)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艺术神巧、意蕴精妙),简要赏析神巧精炒之处。
2.经行岚州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分)3.谒金门李好义①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②辛苦?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释】①李好义,华州下邽(今陕西蒲城)人。
南宋将领,忠义传家。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共10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游赏心亭①(宋)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第二句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2.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苍凉,气势恢宏。
C.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D.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1.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2(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宋)廖世美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2)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6分)2.浪淘沙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生”字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强化复习训练:古诗文巩固练习3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两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1.第二首《台城》中,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2分)
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始出死
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而其子敬,来请予序之
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
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
③阃寄:指边将领。
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
⑤裒:póu,聚集。
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工.与不工工:工巧
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鸣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先生敢于真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宰相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被害死以后,当年迫害他的官员和宰执也因陷害他被追究罪责而撤职。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⑵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⑶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㈢
1.六朝繁华虽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繁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分,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
2.刘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韦庄: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备得4分。
)3.C.矜:怜悯,爱惜。
4.D.5.B.这些人被撤职并非因为陷害沈青霞。
6.⑴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
正竭力罗织他罪名时,幸亏(或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
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
(评分要点:深、疾、方、构、薄、谴、薄、徙)(4分)
⑵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或被当时的人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多所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
(评分要点:故、以、被动句式、所字结构、刺、稍稍)(4分)
⑶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或害怕),同时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奔(或使边防战干跃马杀敌)。
(评分要点:寒、跃)(2分)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当权的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
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
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青霞就疲惫地携带妻儿出关在塞上安家。
正巧碰上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到国境内来,但是从守边主帅府以下,各守军都关起城堡的大门而袖手坐视,从而纵容敌寇任意来去,连发射一支箭来抗击敌人也不做。
甚而至于等到敌人撤出后,就割下中土士兵的在战死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呈报冒功。
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
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心各部官兵的天天杀害人民蒙骗朝廷,屡次痛哭感叹,而把他所忧郁者发抒为诗歌文章,以宣泄自己积愤的胸怀,这就是文集中所刊载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
于是他们开始竭力互相煽动、构陷,于是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沈君逝世后,当时身居军事要职、一起勾结以诬陷他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
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
沈君的门人给事中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刻版以流传。
沈君的儿子以敬来请我在卷首写篇序言。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岂不是古代志士的遗风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把那些忠臣、寡妇、被
埋没的人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大、小“雅”的,数不胜数。
它们难道都上古的中和的声音吗?但是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爱惜他们的心志。
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
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则不是讨论沈君文字的重大的所在了),所以我就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