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沪科 教案
初中数学沪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难点:三角形分类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总结三角形的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边长关系,以及如何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4.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的三角形问题,如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三角形。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三角形的面积。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8. 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动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
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5篇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1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二、重点难点: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三、合作学习:(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1. 计算下列各式:(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三) 总结法则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四、精讲精练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五、小结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2.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3.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复习交流】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1)2x2+4=2(x2+2);(2)2t2-3t+1=(2t3-3t2+t);(2)x2+4xy-y2=x(x+4y)-y2;(4)m(x+y)=mx+my;(3)x2-2xy+y2=(x-y)2.问题: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解:-4x2yz-12xy2z+4xyz=-(4x2yz+12xy2z-4xyz)=-4xyz(x+3y-1)【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思路点拨】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解法1:3a2(x-y)3-4b2(y-x)2=-3a2(y-x)3-4b2(y-x)2=-[(y-x)2•3a2(y-x)+4b2(y-x)2]=-(y-x)2[3a2(y-x)+4b2]=-(y-x)2(3a2y-3a2x+4b2)解法2:3a2(x-y)3-4b2(y-x)2=(x-y)2•3a2(x-y)-4b2(x-y)2=(x-y)2[3a2(x-y)-4b2]=(x-y)2(3a2x-3a2y-4b2)【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0.84×12+12×0.6-0.44×12.【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解:0.84×12+12×0.6-0.44×12=12×(0.84+0.6-0.44)=12×1=12.【教师活动】在学生完全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67练习第1、2、3题.【探研时空】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170习题15.4第1、4(1)、6题.板书设计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行简单应用;2.进一步发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养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3.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发展数感,会通过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教学难点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课前准备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准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讲授新课:⒈如何来判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足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⒉继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5,12,13;6,8,10;8,15,17.(1)这三组数都满足a2+b2=c2吗(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⒊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⒋例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随堂练习:⒈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⑴9,12,15;⑵15,36,39;⑶12,35,36;⑷12,18,22.⒉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______是角.⒊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⒋习题1.3课堂小结:⒈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⒉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202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教案4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第(4)条路线最短.因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②、做一做:教材14页。
初中数学教案沪科
初中数学教案沪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定义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定义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2.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相似多边形的定义。
三、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1.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相似多边形的特点,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相似多边形有哪些应用?二、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判定1.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
三、探究相似多边形的应用1. 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相似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相似多边形判定和方法的理解。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让学生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2.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3.学会通过平面图形辨别并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平面图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2.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和绘制;3.几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来讲解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面积的方法;2.实验法:通过让学生沉浸在实验中来熟悉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画法;3.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给学生一个问题:“什么是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2.让学生展示自己知道的图形种类名称。
第二步:讲授平面图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1.讲解各类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点;2.讲解各类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步:讲解立体图形的基本认识和绘制1.讲解各类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点;2.演示立体图形的绘制方法;3.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分析和解决几何问题1.给学生几个几何问题,让学生分析并解决;2.让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在平面图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方面的掌握情况的考试;2.通过立体图形画法的测验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绘制方法;3.通过学生对几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评估来评价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建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建议教师:1.设计趣味性强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2.鼓励学生通过举手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练习材料和答案,使学生能够高效地练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和几何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初中数学沪版教案
初中数学沪版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能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2. 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几何画板或其他绘图工具。
3. 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多边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相似多边形也有自己的性质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
2. 讲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a.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
b. 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c. 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 通过几何画板或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沪科数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和公式。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
2.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内容,如复杂计算、抽象概念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实物教具等。
-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 完成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 准备好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公式、定理等。
-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评价方式:-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六、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主要介绍了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整式时,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整式的运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整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课件和教学卡片;3.练习题和答案;4.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距离等。
让学生感受到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介绍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有理数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 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定义。
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正数、负数、整数、分数等概念。
3. 通过示例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1.2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掌握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 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 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3. 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让学生理解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
3. 通过示例讲解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实数进行计算和解决。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组成。
2. 能够正确书写代数式。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定义及组成。
2. 代数式的书写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代数式的定义。
2. 讲解代数式的组成,让学生理解字母、数字、运算符等概念。
3. 讲解代数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方法。
4. 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掌握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2. 能够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 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有理数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其分类;2.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2.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有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定义;2. 讲解有理数的分类,让学生掌握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的特点;3. 通过示例演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4.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解答。
练习题:1. 判断下列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并说明理由:2√2、-3/4、√3、0.25;2. 计算下列有理数的运算:(1)2 + 3;(2)-5 (-2);3. 某商品的原价为12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第二章:几何图形2.1 线段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概念及其性质;2. 掌握线段的测量方法;3. 能够运用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线段的概念及其性质;2. 线段的测量方法;3. 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定义;2. 讲解线段的性质,让学生掌握线段的长度、中点等概念;3. 演示线段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线段;4.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进行解答。
练习题:1. 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线段,并说明理由:AB、CD、EF;2. 计算下列线段的长度:(1)线段AB的长度;(2)线段BC的中点坐标;3. 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6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后到达B地,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第三章:代数式3.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及其组成;2.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概念及其组成;2. 代数式的运算方法;3. 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2. 讲解代数式的组成,让学生掌握字母、数字、运算符等元素;3. 演示代数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代数式的计算;4.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式进行解答。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一、第一章:数的认识1.1 自然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然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整数、正整数、负整数、零的概念。
教学内容:(1) 自然数的定义: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2) 自然数的基本性质:自然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自然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自然数。
(2) 讲解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1.2 小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1) 小数的定义: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小数。
(2) 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
(2) 讲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二、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定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定义:用字母表示数或表达式叫做代数式。
(2) 代数式的基本性质: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代数式。
(2) 讲解代数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 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代数式的运算。
教学内容:(1) 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讲解代数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三、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的定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1) 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 方程的基本性质:方程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有理数教学目标: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学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有理数的概念,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示例,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3. 练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1.2 实数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学会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实数的定义及分类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实数的混合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讲解实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示例,讲解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3. 练习实数的混合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代数式的概念,掌握代数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讲解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示例讲解代数式的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学会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讲解运算规则。
2. 通过示例,讲解代数式的运算方法。
3. 练习代数式的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的解法教学目标: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教学步骤:1. 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讲解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3.2 不等式的解法教学目标: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教学步骤:1. 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巩固所学知识。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四章:几何基础4.1 点、线、面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3篇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3篇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篇1配方法的基本形式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难点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或mx+n=±(p≥0).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二、探索新知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x2+6x-16=0移项→x2+6x=16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解一次方程→x1=2,x2=-8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长为8m.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1)x2-8x+1=0(2)x2-2x-21=0三、巩固练习教材第9页练习1,2.(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五、作业教材第17页复习巩固2,3.(1)(2).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下教案篇2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沪教 初中数学 教案
沪教初中数学教案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知识背景: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内角和、边长关系等基本知识。
2. 学习任务: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教学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发现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方法。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方法,互相借鉴,提高团队合作精神。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原理和判定方法。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练习题:教师布置的相关练习题。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
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3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是学生在初入初中阶段遇到的第一章数学课程,对学生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及其性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有理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和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但对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理解有理数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2.有理数的性质3.有理数的运算方法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探究有理数的知识。
2.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海拔等,引出有理数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内容,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基本知识。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基础题,然后进行提高题和拓展题的练习。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一、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与数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数字的起源和数位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写数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
(2) 数位的定义和顺序。
教学步骤:(1) 引入数字的起源和发展,展示相关资料。
(2) 讲解数位的定义和顺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 进行数位练习,让学生巩固数位知识。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1.1。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和数位的使用。
1.2 数的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进行数运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
(2) 运算律和运算顺序。
教学步骤:(1) 讲解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 引入运算律和运算顺序,进行讲解和练习。
(3) 进行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算方法。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1.2。
(2) 设计数的运算题目,进行自我检测。
二、第二章:几何图形2.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平面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步骤:(1) 讲解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3) 进行平面图形的绘制和面积计算练习,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练习题2.1。
(2) 绘制不同类型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其面积。
2.2 立体图形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绘制立体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教学步骤:(1) 讲解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常见立体图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初中沪科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分数乘整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1.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应用。
2. 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分数卡片、计数器等)。
2. 学生准备:笔、本、直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复习旧知:回顾分数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分数有哪些运算?这些运算有什么规律?二、新课讲授1. 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概念,通过实物教具展示分数乘整数的操作过程。
2. 讲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3. 举例说明分数乘整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分数卡片和计数器。
2. 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用分数卡片和计数器进行分数乘整数的操作。
(2)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举例子说明分数乘整数的运算过程。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布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技巧。
2.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分数乘整数的知识?二、新课讲授1. 引入分数乘分数的概念,通过实物教具展示分数乘分数的操作过程。
2. 讲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3. 举例说明分数乘分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
三、小组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分数卡片和计数器。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整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学会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整数的定义及分类。
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整数的概念,讲解整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例题演示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2 分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学会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分数的定义及分类。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分数的概念,讲解分数的定义及分类。
2. 通过例题演示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的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概念,讲解代数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2 代数式的运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讲解运算规则。
2. 通过例题演示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内容: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方程的概念,讲解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例题演示方程的解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2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及解法。
2. 通过例题演示不等式的解法。
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几何图形4.1 平面图形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识别。
教学内容:矩形、三角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性质。
教学步骤:1. 引入矩形的性质,通过实例讲解矩形的特征。
沪教初中数学教案
沪教初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概念,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概念。
2. 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计算。
2. 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多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特点。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题,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知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拓展与应用(5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困惑。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练习的正确率和解答过程的完整性。
3. 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掌握程度。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摘要:一、引言二、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思维与能力3.情感与态度三、沪教版七年级数学课程内容1.数的认识与运算1.整数2.小数3.分数2.代数式与方程1.一元一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3.几何与图形1.平面几何基本概念2.三角形与四边形3.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3.合作学习五、教学评价1.课堂评价2.单元测试3.期末考试六、结语正文: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以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本文以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为例,详细介绍了七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评价。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沪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如整数、小数、分数的认知与运算;代数式与方程的解法,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思维与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良好态度。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大纲分为数的认识与运算、代数式与方程、几何与图形三个部分。
数的认识与运算涉及整数、小数、分数的认知与运算,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代数式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几何与图形部分涵盖平面几何基本概念、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合作学习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大纲要求进行课堂评价、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
课堂评价主要通过观察、提问、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单元测试则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期末考试则是对整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解。
3、如果方程x2-3x+c=0有一个根为1,那么c=,该方程的另一根为,
该方程可化为(x-1)(x)=0
4、方程x2=x的根为()
A.x=0 B. x1=0,x2=1C. x1=0,x2=-1D. x1=0,x2=2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概念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可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为和,
方程的根是.
(2)已知方程4x2-3x=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根x=B.只有一个根x=0
C.有两个根x1=0,x2=D.有两个根x1=0,x2=-
(3)方程(x+1)2=x+1的正确解法是()
(3)(x-1)2=3 (4)(x-1)2-6(x-1)+9=0
(5)x2-2x=4 (6)4y(y-5)+25=0
.探究:
思考:在解方程(x+2)2= 4(x+2)时,在方程两边都除以(x+2),得x+2=4,于是解得x=2,这样解正确吗?为什么?
三、畅谈收获: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⑴x2-2x-3 = 0 ⑵(2x-1)2-1 = 0
⑶(x-1)2-18 = 0 ⑷3(x―5)2= 2(5―x)
练习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x-1)=0(2)(2y+1)(y-3)=0
(3)x2-3x=0 (4)3x2=x
(5)2(x-1)+x(x-1)=0 (6)4x(2x-1)=3(2x-1)
作业完成情况:
A.化为x+1=1 B.化为(x+1)(x+1-1D.化为x+1=0
4.典型例题: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2)(x+3)2-x(x+3)=0
(3)6x2-1=0 (4)9x2+6x+1=0
(5)x2-6x-16=0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练习3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1)2-9=0(2)(2x-2)2-x2=0
练习4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的5倍。求这个数。
课程反馈
日期:________________
学习内容
学生上课表现
好
较好
一 般
须努力
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善于合作,积极参与
积极发言,主动提问,思维有条理,表达能力强。
(1)(2x-1)2=x2(2)(2x-5)2-2x+5=0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例3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4(2x-1)2-9(x+4)2=0(2)x2-4x-5=0
5、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16x=0(2)5x2-10x=-5
(3)x(x-3)+x-3=0(4)2(x-3)2=9-x2
(5)(x+2)2=3x+6;(6)5(2x-1)=(1-2x)(x+3);
(7)2(x-3)2+(3x-x2)=0.
课后练习:
练习1下面哪些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比较简便?
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回家作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几种方法?如何选用?
【课堂作业】
1、解方程x(x+1)=2时,要先把方程化为;再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得方程的两根为x1=,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