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精讲丨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本期文都考研dudu为考生带来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四对方法”,希望对你的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有所帮助。

一、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简言之,归纳就是总结同类事物的共性,比如天鹅是白的,演绎是归纳的补充和修正。

二、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吧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简言之,分析是分析事物的各个部分,综合是综合整体考量事物。

三、抽象与具体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

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相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历史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再现。

总之,逻辑和历史相统一主要用于分析社会现象。

来源:文都考研。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整体性、动态性、矛盾性。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1
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了解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3
分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 定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斗争性推动 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发生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VS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维持着矛 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 相对稳定和平衡。同时,同一性也包含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 着条件。
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含义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在辩证法中的体现
适度原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 “度”,防止“过”或“不及”的极端做法。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时,该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指导,即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
新事物产生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克思原理辩证法学习攻略

马克思原理辩证法学习攻略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马克思原理辩证法学习攻略辩证法是考研政治马原命题的一个重点,这里所说的重点不仅仅是指辩证法部分会出选择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分析题的密集命题点。

我们应该如何复习这一部分考点呢?作者认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拿下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的最佳技巧。

一、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的主要内容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

二、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学习技巧点拨1.框架学习法这里所说的框架法指的是,当我们拿到教材时,不要急着看书。

首先要对这一部分考点有整体框架感,这样,学习起来才不至于有困惑,甚至瞻前不能顾后。

假如2016年考研政治出一道关于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如果同学不能对这一考点及其相关有清晰的框架感,不难想象结果会考到理想的成绩。

2.习题学习法同学在学习考研政治马原辩证法的过程中,做习题巩固考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然,这里的习题包括真题和模拟题。

了解、掌握真题,是快速进入考试状态的一个捷径。

通过学习真题,我们能知晓命题特点、答题角度等,这样能更加有的放矢的学习和巩固考点;做模拟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和掌握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

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4) 发展与过程(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1) 矛盾分析方法(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考试题型: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

2020考研马原重点知识 :唯物论与辩证法模块

2020考研马原重点知识 :唯物论与辩证法模块

2020考研马原重点知识:唯物论与辩证法模块(一)唯物论1.马克思主义将“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性,指出其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是运动(可将这句话理解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和状态,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3.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此原理可用于分析题作答,当材料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时可考虑使用)5.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导致的,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为此应转变人类的实践方式,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来源是客观现实,其并非主观自生。

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劳动。

7.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日常生活中年轻人经常说的“大开脑洞”实际是在发挥意识创造作用)、指导实践改造现实、调节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8.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其具有客观性。

人不能蔑视规律,不能创造、消灭或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发现以及利用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领域体现为社会历史的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二)辩证法1.联系最重要的特点是客观性,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与旧事物灭亡。

新旧事物的区分主要看是否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符合的即是新事物,不符合即是旧事物。

心理学考研人,马原辩证法系统梳理

心理学考研人,马原辩证法系统梳理

心理学考研人,马原辩证法系统梳理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中之重,而辩证法又是马原的重中之重,要想掌握住辩证法,首先得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这几个核心知识点你就不能不清楚了,分别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四大方法,wuli满满吐血整理,都是干货,大家收好啦。

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2)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

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

一起来学习吧!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原则和指南,是指导人民大众为创造美好社会的灯塔和武器。

以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教导为核心的,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运动方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马原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新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在矛盾的性质基础上实现的,是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统一。

2、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运用原则有:辩证分析的原则、辩证推理的原则、辩证方法的原则。

在实践中应运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的革命实践。

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唯意识主义、唯心史观和历史上帝观。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指规律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及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政治经济学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国家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操作客观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

考研马原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考研马原复习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考研马原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马原,取得好成绩。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包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重要观点。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第一,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在考研中,要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非常重要。

在考研中,要深刻理解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非常重要,也是考研马原中的重点内容。

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理想,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考研中,要理解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实现路径,把握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深刻理解共产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结,以上就是考研马原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为考研政治的复习提供帮助。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认识,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

2023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

2023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久进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肯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互相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定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所谓系统就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久进展1.进展的实质进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丢失历史必定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行战胜的。

2.事物的进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进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如今和将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进展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宏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冲突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冲突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冲突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进展的内在动力。

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解析

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解析

2021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解析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研政治试题中经常涉及的考点。

对于准备复习考研政治的考生来说,辩证法的内容特别多,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来说的确是一块硬骨头,但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又要求我们必须肯下这块硬骨头。

一、辩证法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重要考点主要有:1、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规律。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5、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复习的过程中,各位考生要通过实例理解各个原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重要原理。

二、出题类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这部分内容在考研政治中以单选、多选、主观分析题的题型出现,也就是说这部分考点在考研政治中出题形式比较灵活,涵盖了考研政治的所有题型。

客观题的解答过程中考生审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迅速找出命题点,选择答案时可利用排除法迅速选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的问法要求考生头脑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涵盖的内容,分析题出现的提问,:“请运用辩证法的原理说明......”,“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等等。

三、真题再现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养都赶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B、必然联系C、因果联系D、本质联系此题是2013年考研政治中单选题的第二题,考查唯物辩证法因果联系范畴。

能够割到羊草这个“果”,是因为专家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从“羊吃草”中得到启示。

“因”是“羊吃草”。

“羊吃草”与“割羊草”之间的关系是因果联系,因此选C。

原因和结果是解释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培养和发扬革命批判精神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法,掌握革命批判精神的理 论基础和思想武器。
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和问题,增强对旧事物、旧观念 的批判意识和对新事物、新观念的追求精神。
勇于自我革新
通过勇于自我革新,不断超越自身,追求真理,推动个人和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辩证法起源
辩证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由苏格拉 底、柏拉图等哲学家提出,后经黑格 尔、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发展和完善, 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形而上学定义
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本身及其本质、结构、属性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它们在对待世界、自然、社会等 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联系和发展,而形而上学 则强调事物的静止、孤立和片面。
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矛盾
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会有所变化。如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 会,其矛盾的特殊性在不断变化。
同一矛盾在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即使是同一矛盾,其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如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都有不同的表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探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
04
发展过程:量变、质变及其相互 关系
量变定义、原因和过程描述
01
量变定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
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02
量变原因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或者外部环境对事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

2017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中的常用原理之唯物辩证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娴熟,没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痴人说梦,所以,再大概地讲解了马原主观题的评分点和答题攻略以后,我们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来对马原部分的重点进行一番解析。

首先,要明确马原的整体框架。

马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重中之重。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核心。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这一规律的重要应用。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认识论部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至关重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认识运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点内容。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理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论,它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它强调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承认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

1. 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特点。

矛盾的两个方面经过斗争、冲突和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正是矛盾的斗争性,使得事物从旧的状态转变为新的状态,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它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强调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自然界中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和斗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考研政治备考指导:马原之辩证法精华解析

考研政治备考指导:马原之辩证法精华解析

辩证法的体系是2个总特征、3大规律、4种方法和5对范畴。

上篇文章中我们深度复习了联系和发展这两个总特征以及三大规律中作为根本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

学而时习之,同学们应该保持复习热度。

这篇文章中,喻攀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学习辩证法的内容。

复习的内容是辩证法除对立统一规律外的另外两大规律以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质变量变规律顾名思义,质变量变规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质变"和"量变",要准确理解,还得把握好"质"与"量"这两个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来讲,一根粉笔有它的质即粉笔,有它的量即重量、长度和体积等。

所以认识到这是一根粉笔自然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而认识到粉笔的量,就是对粉笔的认识的深化。

但问题在于事物的量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单个事物的量,一是同类事物的量,后者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因为很显然同质的事物因为量的不同作用千差万别。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度不是关节点,在这点上很多同学会出错,度是一个范围,关节点是一个点,是度的极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同时也区分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即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二层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和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内外因原理1.概念: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作用: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甚至能够改变事物发展进程。

3.辩证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方法论意义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五)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六)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三、量变质变规律1.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为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量变和质变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②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

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与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4.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