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1.提出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5篇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5篇范文)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
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初二上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
其中有一节课是《数据的计算与排序》在上周四二年二班的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
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
周五是二年一班的课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以在给二年一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
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
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
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
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学会了数据的计算与排序而且都能够触类旁通的完成其他函数的计算。
案例描述二:因为在二年一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4、课尾总结,帮助学生调整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引言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有意义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以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提升。
本文将介绍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优势和实施步骤,以及一些成功案例与应用场景。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将教学内容和任务紧密结合,通过设计真实、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1.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以真实、有意义的任务为核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的探索和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任务的开展,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在任务中相互支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4.综合知识技能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整合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任务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步骤一: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第一步。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和兴趣的任务。
任务应当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步骤二:任务引导任务引导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在任务引导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讲解者,而是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
步骤三:任务实施任务实施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阶段。
学生在任务的指导下,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应用,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简介——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每个学科广泛的使用。
其特点: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任务教学的三个环节: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常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比较变式法、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常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比较变式法、合作探究法。
一、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首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任务,将想要传授的教学知识点尽量设计在任务中,以这个任务活动为中心,在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动机地调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地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个教学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五边形的内角和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确定任务,探索答案。
在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确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是分组讨论,是进行动手操作,还是独立思考,任务的完成方式的确定要根据要任务的性质来决定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例子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几个多边形,然而利用量角器对多边形的每个内角进行测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还有其他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学生们分工合作,愉快地完成了知识的探索过程第二,要注意任务完成的可行性任务的难度不要过高,不易完成,这样不但会影响课堂实际教学的顺利实施,也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二、比较变式法比较法是知识间有联系有区别,通过类比或对比,发现规律,学习到新知识。
例如,《二次项系数为1的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求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等内容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是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难在分解过程中的“试分—验证”这一行为,学生还不理解。
为什么需要试分?为什么需要验证?怎样减少试分次数?因式分解:2712++x x解:拆2x和12+,验证一次项。
《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件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任务难度适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 计难度适中的任务,避免任务
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学生参与度高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 的讨论和实施,提高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及时反馈和指导
教师应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
生发现问题和改进方向。
挑战
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任务引导者和组织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 和素质。
解决方案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以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学生主动性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缺 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方案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学校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驱动教学活动。
任务设计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核心环 节,但设计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具有实 际意义和趣味性的任务难度较大。
注重实际应用
任务的设计应注重实际应用, 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提高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参与度 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任务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得 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探究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多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涉及哪些知识点(新知识、旧知识),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 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是知识的灌输对象。
“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发展而来的。
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
其特点是改造“传递———接受”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 而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 但并非自始至终。
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
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有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如下特点:1.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
教师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主动参与意识传统教学模式中, 总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情绪容易疲劳, 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 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去思考。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drivenInstruction)是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方法是基于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将学生由宏观角度带入外语教学中,让他们在参与真实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从而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外语的新的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把关点是“任务”,它重视参与者在真实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进行双向交流,而不在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框架,通过能力测试、个性化课程设计等来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以实践为主,形式多样,兼顾形式与实质,注重实用性教学,以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任务”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有感悟,有收获,进而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很多优点:1、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给予学习者一个有结构性的计划,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很大的收获;2、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习者的参与,引导学习者参与活动,进行实践,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3、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实现学习任务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方式,而且任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习者学的更具实效性;4、任务驱动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实用性,更贴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这种实用性的语言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者在外语学习和使用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鉴于任务驱动教学法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外语教学中去。
在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安排有效的课堂活动,努力实现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外语教学中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的青睐。
教师需要一种战略性的教学方法,建立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安排有效的课堂活动,努力实现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以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作甚“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题目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
“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表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协作进修活动,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进修,主动进修,创造性的进修。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研究方法,它适用于研究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目标,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研究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研究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制内容,以及该课程的独特性,就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
那么学生就会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研究知识,完成研究任务。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一般步骤是:第一、提出任务,第二、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操作,第三、边学边做完成任务,第四、总结规律,技巧。
一〉提出研究任务。
任务”的突出要使学生由好奇引出兴趣进而求知。
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尤其是小学生对一些新事物特别好奇。
教师在呈现“任务”时,要把“任务”美化的新奇,鲜明。
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本身的无所不能,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和动机。
XXX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诱发学生研究动机,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浅探内容提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任务,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任务,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任务,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任务。
在课堂任务设计时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性,体现任务的目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凸显数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策略一、问题的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
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已经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成为了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者,也是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帮助主动参与,智力投入,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反思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会数学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引子:在教育领域,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是热门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任务评价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综合评价,旨在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详尽的了解和思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和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任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真实性和实用性:任务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任务中相互协作、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难度适宜:任务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调整,既挑战学生又不过分困难。
二、任务评价的定义和目的任务评价是衡量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和能力的评价方法。
它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任务评价的定义任务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估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表现的方法。
它旨在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2 任务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的目的是:1)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任务评价中可以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
2)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任务评价可以评估学生在解决任务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任务评价中的合作学习环节可以评估学生在合作中的角色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各种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适合学生的任务。
2. 讲解任务要求: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任务要求,包括任务目标、任务时间、任务规则等。
3. 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主完成任务。
4. 教师引导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梳理任务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任务完成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任务驱动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任务驱动法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 1 -。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参与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从而有了教育改革这个话题。
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到近年来以任务为驱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育改革的脚步不停的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提出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的缺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更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把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的完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把学生的学习融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联系。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有5个:第一步:安排学习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首先要确定学习任务。
确定学习任务时,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抽取有意义的任务来安排,保证任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学生自身的能力为基础,安排适当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
第二步:解决问题。
在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反馈及调整。
反馈是指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激励学生完成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四步:总结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要给学生总结一些概念,以便于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任务,把学习的结果和收获率客总结出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以此达到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目的。
第五步:再学习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再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把学习深层次进行,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我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drivenTeaching,简称TDT)是一种针对有限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困难的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建立在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理念上,强调以实际性和实用性为基础,以有效地学习完成任务为目标,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和手段,帮助其掌握更多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四大特点:1)任务型导向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标,并建立在任务的基础上进行。
这种指导性的任务型学习鼓励学习者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持续性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侧重于不断的任务完成,对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表现予以追踪。
3)交互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双向交流,既可以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又可以学生向老师反馈。
4)自主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主决定如何完成任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效地改善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完成任务,使他们的学习经历更加有趣、有意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充分考虑,量力而行。
一般来说,要把握任务的难度、时间和顺序,从简单的任务开始,使学习者能够逐步熟悉任务的设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也要注意追踪学习者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以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概念的掌握、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对实际任务的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DrivenTeaching)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以学习者的任务为中心,将任务的实施和学习任务的分析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
该教学方法以学习者的任务为主导性,将任务的实施和学习任务的分析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突出学习活动本身的基本特点。
它是以语言教学为准则,以建构学习环境为依据,对每个任务进行定义、分析、塑造任务,将教学变成一种互动过程,以此增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将语言教学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让学习者的主体感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习者的任务意识,要求学习者能够自我调节学习任务,让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任务,加强任务意识。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社会交往,在任务设计中强调任务设计时应包括一定的社会因素。
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实践,了解社会文化,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心理能力,更好地发展社会能力。
此外,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语言的实践性,是一种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方法,强调任务选择时,语言教学要贯穿知识的整个过程。
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评价,要求学习者以有中更强的责任感完成任务,并将任务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真正了解学习者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语言教学的新方法,它以任务为中心,注重语言实践性,强调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学习者深入分析任务。
在任务安排和实施过程中,要求学习者理性安排,自我调节,注重任务意识,强化社会心理能力,体现出更高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在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赋予语言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更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整体水平,加快学习进程,为语言学习者带来更多的成果。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Task-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完成实际的任务来学习语言或其他学科知识。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任务驱动式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定义、特点、优势以及如何实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定义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交流和实践。
这些任务通常是多步骤的、开放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点1.以任务为中心: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任务是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任务可以是真实的、现实的或模拟的,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学生主导: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教师则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3.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任务驱动式教学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在任务中,学生需要接收并理解大量的语言输入,同时也需要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优势1.提高学习动机: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设置具有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学习,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2.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促进合作与交流:任务驱动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四、如何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1.任务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设计与实际情境相关的任务,任务需要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基本简介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理论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三、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依据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认知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及平衡四个方面。
图式是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顺应是指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种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学习者遇到新信息时,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图式得到了扩充);当原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学习者便会调节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这就是顺应(图式被改变)。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三、任务驱动法的意义“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非常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学科来说,这种方法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
四、“任务驱动法”的特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是教学的关键。
五、“任务驱动法”的操作程序(一家之言)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任务驱动法采用的是“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总结规律、突出重点1.提出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其形式应贴近学生生活,来源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任务驱动教学法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基于对劳动与技术课程性质的认识,我以《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为依据,在小学劳技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任务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努力提高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劳技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所谓任务教学法是指将学科知识融入到为学习这门课程而编制的若干学习任务中去,教学中教师通过若干学习任务的展示,与学生一道通过理解、动手、观察从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创新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试行)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导我们: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模仿、体验、探究、反思,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我在劳技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待完成的一个个具体任务之中。
让学生围绕要完成的任务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
因此我认为“任务教学法”完全符合劳技教学设计原则。
二、小学劳技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决定着教学目标,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
教师必须先在研究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制定一个总任务,再把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它们转化为若干个容易完成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2基本理论编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3基本环节编辑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
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
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4作用编辑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5特点编辑“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6误区编辑任务的提出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
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
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
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
作用。
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
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
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
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
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
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
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7改进之处编辑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技能教学效果不错,但有一些问题需注意和改进:(1)教学进度不易把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更为开放,但这一“放”就不好“收”,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教师很难把握,实训结束时,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
以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
(2)课堂管理待改进。
探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更为“活”了,这也导致个别学生干扰他人。
对此还要想些办法,采取措施在行动上约束学生,最好能使学生都“忙”起来。
(3)评价上有困难。
传统教学强调“单打独斗”,学生表现很容易掌控。
但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有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给教师造成形势一片大好的错觉,影响到教学效果。
总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除了具有辅导者、引导者的身份外,不具备其他任何权威。
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
这种教学方式全面应用到技能教学相信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