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四上《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word教案(4)

合集下载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实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了解声音污染对生活的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难点:声音传播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对声音传播现象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兴趣。

2.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3.探究声音的传播: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探讨声音传播的条件。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环保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5、实验:敲小鼓、敲击音叉
(1)敲小鼓
是不是所以的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师拿出鼓敲击。大家看,这是?
它发出声音时振动吗?请同学们仔细看?同学们看到鼓振动了吗?(可是我们
听到了很响的声音。)
同学们听到了声音,却没有看到鼓的振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假如小鼓
振动了,老师在鼓上放些豆子,你们觉得会看到什么现象?假如小鼓没有振动,
发出声音,然后再观察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有什么变化。)(生:通过观察物
体发声时的状态。)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今天我们
将通过4个实验来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先来看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温馨
提示)
温馨提示:
(1)制造声音时不宜用力过猛损坏器材,并且要控制好声音大小;
(2)注意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3)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记录员及时填写观察记录单。
(4)实验结束,把实验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声音是.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实验方法
发声时的现象
未发声时的现象
弹直尺 拨动橡皮筋 吹口哨 吹塑料瓶
3
3.我们的结论:

2.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师:时间到,请同学把实验材料整理好,放
各小组进行敲击音叉实验。
(四)得出结论
1.讨论:敲小鼓和敲击音叉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4
2.汇报交流结果。 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 动”。 (师板书:物体振动——>声音产生) 4.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物体停止振动,它们还能发出声音吗? (2)教师弹钢尺,(边弹尺子天讲解,老师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边缘,另 一只手将钢尺用力一弹。)谈话:你们听到了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考考同学 们,怎样使钢尺发出的声音迅速地停下来呢?请你们跟同桌讨论讨论实验方案, 并用手中的小尺试一试。 (4)学生上台演示。 (5)提问:你是怎样让尺子发出的声音迅速停下来的。这说明了什么? (6)同学们,这是音钹,一敲,它就会发出声音。如果不用手摸的方法, 你能让音钹发出声音吗? (7)a.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 停止了。 “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板书) b.讨论: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 c.教师小结研究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 (五)研究声带发声,进行爱心教育 1、请同学们用手摸喉部,并发出“啊”的声音。 张张口,动动嘴唇,我们就能说,能笑,会唱,会叫,这些都不是嘴巴的 功劳,这些声音都是咽喉部的声带产生的。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更需 要好好地保护好你们的声带。 2、然而,生活中,有些聋哑儿童,他们听不到声音,说不出声音。(师播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存有计划、存有目的的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实验操作方式。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学生准备工作:学生自带1——2样能表达意见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犯罪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猜。

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指出声音就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聆听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并使物体发出声音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出具钢尺、皮筋,你能够想个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吗?2.讨论(1)对照表达意见前和表达意见后的物体存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3.我们通过实验看到了表达意见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表达意见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锣表达意见时与否也在振动吗?能够感觉到吗?你能够编出一个办法看到锣表达意见时在振动吗?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声音(1)谈话:今天我想考考大家的耳朵。

课件出示要求:1、你听到了几种声音?2、分别是什么发出的声音?3、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2)反馈(3)合作指导:如果要一个同学一下子来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确有难度。

要是请一个小组来回答,那这个小组的成员就可以分工合作,回答这三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2、再猜声音谈话:下面再请大家猜两种声音。

小结揭题:大家的听觉非常灵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有风声、雨声、歌声、笑声,还有鸟叫、虫鸣等等,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件出示课题)二、实验感知1、使物体发出声音(1)猜想:你觉得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使锣发出声音谈话:让我们从能发出声音的物体中来找找线索。

(出示锣)这是什么?(板书:锣)谁能上来使它发出声音?教师评价(3)实验:研究皮筋、尺子是怎样发声的?A、谈话:刚才我们已经能使锣发出声音了,现在我们换几种材料。

(出示塑料尺)这是什么?(出示皮筋)这是什么?皮筋和尺子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你们能分别使它们发出声音吗?B、课件出示要求:要求记录:1、使皮筋、尺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2、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3、分别听到了怎样的声音?能模仿这种声音吗?C、开始实验D、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发出声音时,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观察发声的物体(1)观察皮筋和尺子发声时的情况A、指出正确方法:刚才的小组用了很多方法使皮筋和尺子发出声音了,我有一个疑问,这些声音真的只是皮筋或尺子单独发出来的吗?比如……所以我觉得把皮筋拉紧再拨比较符合皮筋单独发出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波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波的传播与特性3. 人耳的听觉范围4. 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5. 声音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波的传播与特性,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声波的概念,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波的传播与特性。

3.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分析声音的产生条件。

3. 学习声波的传播与特性:利用动画或模型演示声波的传播过程,讲解声波的波动性质,如频率、振幅、波长等。

4. 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介绍人耳的构造,讲解听觉范围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5. 探究声音的强度与距离的关系: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强度随距离变化的规律。

6. 声音的应用与实例:介绍声音在通信、医疗、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如电话、超声波、音响等。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10.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进行声音相关的小制作、小发明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质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不同发声物体,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分析-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运动情况的不同以及分析、归纳不同发声物体运动情况的共同特点,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比较与分类和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过程。

本课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核心概念,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第1个活动是用各种办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并对比发声的橡皮筋和不发声的橡皮筋有什么区别,用语言描述橡皮筋发声的状态,从而尝试推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理解“振动”的含义。

第2个活动是观察正在发声的不同物体,包括发声的小面鼓,发声的钢尺,发声的音叉,并且强调用手去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从多个实验现象去进行归纳,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虽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不同物体在发声时所能被观察到的振动程度不一,因此在本课的研究中,先是引入了振动明显的橡皮筋这一实验材料,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聚焦并发现橡皮筋发声前后的区别,进而在后续探究活动中能够将这一发现延伸运用到不同发声物体当中,加深学生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

在研讨拓展部分,本课让学生在得出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的结论基础上,引入乐器竖笛,人体发声器官,让学生讨论吹竖笛时和说话时是什么因素在振动,从而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将知识联系、迁移到生活实际场景当中。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居多,主要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直观解释,缺乏对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声音以不同物体为载体时,有不同的产生原因,比如两物体碰撞、摩擦发出声音,认为声音是碰撞、摩擦产生的,比如说话产生声音,认为是嘴巴产生的。

这些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主要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对声音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能力,能够简单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对声音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振动的知识,对振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互动,了解他们对声音的认识和体验。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请问你们知道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吗?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大家认真观察和思考。

第二环节:观察声音产生的实例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图片,如钟摆摆动、手铃摇晃等。

教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些图片,描述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钟摆摆动,手铃晃动。

教师:非常好。

那么请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会发出声音呢?学生:...教师:很好。

实际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钟摆摆动或者手铃晃动时,它们会产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原因之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放在扬声器上,将音乐声逐渐调大。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

请你们观察一下纸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聆听等探究方式,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聆听等探方式,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操作下,会产生声音或不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钢尺、橡皮筋、鼓及棒、音叉、竖笛、小提琴、树叶、固定架。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音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探索,声音的产生(一)吹叶子产生声音1、吹法: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

2、你知道为什么会吹响叶子吗?叶子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叶子会不停的动)3、教师讲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振动。

(二)拨皮筋产生声音师: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1、用力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橡皮筋并不会发出声音)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皮筋发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橡皮筋会振动)你认为橡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产生)(三)拨钢尺产生声音师: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1、用力弯曲钢尺、按压钢尺,钢尺发出声音了吗?(没有)2、把钢尺一边压在课桌上,露出课面外大半截,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四)其他物体产生声音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等三个方面。

详细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并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认识声音的基本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鼓、气球、尺子、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包括音叉、气球、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新知探究:a.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b. 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c. 讲解声音的特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举例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c. 解释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2. 答案:a. 答案示例:当我们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b. 答案示例: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3、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4、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5、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6、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鼓、小镲、口琴、书、矿泉水、音叉、水槽、尺子、橡皮筋、音乐打击乐器一套五、教学过程:(一)导题:1、教师谈话:听说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本领非常的高,今天我特地来考考大家,好不好?首先让我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大家闭上眼睛。

2、教师操纵各种材料,使它们发出声音。

(鼓、小镲、口琴、翻书、矿泉水等)学生进行猜测。

(学生每猜测一项教师就让学生验证一项)3、教师小结: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对于声音,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4、学生提出自己心中有关声音的问题。

5、教师引导:大家的问题提的很好,要知道声音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不好?(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那么大家认为我们周围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2、大家说说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做实验)3、教师出示小鼓(小镲):我们可以怎样使小鼓发出声音?4、教师根据学生的说明进行示范。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发声的鼓和不发声的鼓有什么不同。

)5、大家说说小鼓(小镲)发出声音时和没有发出声音时有什么不同。

6、教师再次演示小鼓发声的实验。

(在鼓上放小米粒,观察米粒的跳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鼓皮在振动。

)7、我们可以让小鼓(小镲)发出声音,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也来制造声音呢?8、出示尺子和橡皮筋:同学们,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上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实验方法:(1)拉伸橡皮筋(2)按压橡皮筋(3)揉搓橡皮筋(4)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实验现象:实验分析:轻轻拉伸、按压、揉搓或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没有明显的振动,没有发出声音;当橡皮筋两端固定下来,轻轻弹拨时,橡皮筋发生了明显的振动,并发出了声音,由此我们可推断,橡皮筋发出声音与它是否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拨动橡皮筋,它会震动并发出声音。

当我们用手或其他工具将橡皮筋的振动停下来,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科学词汇:当物体进行往复运动,即它的状态改变的过程,我们把这样的运动称为振动。

总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探索二:观察其他发声物体播放视频《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材料:钢尺、鼓槌、小锤、鼓、音叉实验方法:拨动、拍打、敲击都能够使钢尺发出声音;慢慢弯曲钢尺,钢尺不能发出声音。

通过科学实验: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验证之前对物体发出声音方法的猜测。

用手拍打或用鼓槌敲击鼓面,能使鼓发出声音;慢慢按压鼓面,鼓不能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能使音叉发出声音;轻轻触摸音叉,音叉不能发出声音。

实验现象: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都不能发出声音。

当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时,会感觉它们在振动,随着振动的停止,便不会听到声音。

实验记录:实验分析:拨动钢尺、敲击鼓面、敲击音叉时,它们发出声音时,都受到了力,并且产生了运动这一现象,猜测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到的力和自身的运动有关。

弯曲钢尺、按压鼓面、轻轻触摸音叉,这三种情况,物体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但却没有发出声音,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会有振动;物体停止振动后,不会发出声音。

总结: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先研究物体怎样能够发出声音,再研究如果不这样物体能不能发出声音,正好客观地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之前的猜测,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内容,具体涉及教材第3章“声音的世界”中的第1节“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与音调、以及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了解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与音调。

难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响度与音调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设备、音叉、鼓、绳子、尺子、实验视频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猜测声音的来源。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引导讨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音叉、鼓等物品,演示声音的产生原理。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传播的规律。

介绍声音的响度与音调,分析其影响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内容:声音产生原理声音传播条件声音响度与音调生活中声音的产生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解释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音调的影响因素。

2.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声音响度与音调受到振动频率、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认识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认识声音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学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学具:每组一份音响、鼓、尺子、绳子、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触摸音响,感受音响振动。

(2)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讲解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讲解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绳子,观察声音的产生。

(2)让学生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如空气、水等。

4. 小组讨论(1)讨论声音的产生原因。

(2)讨论声音传播的条件。

(3)讨论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2. 声音的传播:介质(空气、水等)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说明其产生原因。

(2)简述声音传播的条件。

(3)解释声音的特征。

2. 答案:(1)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门声、说话声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如空气、水等。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以及对声音特征的认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本课中,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的规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特点。

3.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尺子、盆子、泡沫小球等。

2.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1:将气球放入盆子中,用尺子敲打气球,观察盆子是否有震动。

进行实验2:将泡沫小球放在尺子上,拨动尺子,观察泡沫小球是否跳动。

进行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实验1和实验2中物体的振动。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选择材料和工具,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探究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声音,比较了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不同,并说出了一些特点。

本节课则继续深入探索,从上一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从敲和压、静止与振动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逐步引导学生发掘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五、分组材料: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三)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四)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预设2:雷雨声可能是是云或者雨的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3:火车声可能是喷出的气在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4:古筝声是弹拨琴弦之后,琴弦振动发出来的。

预设5:鼓声是敲击鼓面之后鼓面振动发出来的。

2.同学们对古筝声和打鼓声的解释很准确,不过小鸟的发声器官是鸣管,它是靠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搜集资料。

除此之外,对于雷雨声和火车喷气声是不是因为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还存在一些疑问,在课下及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可以继续搜集气体,液体是否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今天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下节课的将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需要准备家里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盘子,桌子,勺子,石头,玻璃杯,塑封袋等,同学们还可以制作一个土电话。

4.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学习小技巧---------------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小学生想要成绩特别的突出学习计划还是不能少的。

有的人会有疑问,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为什么还要制定学习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1、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

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

长时间达到一个大目标。

在长短计划指导下,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优点发扬,缺点克服,使学习不断进步。

3、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学习。

有了计划,也有利于锻炼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

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

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中的事实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尺、皮筋、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用:锣、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带你们进入声音的世界。

听!播放声音1问: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指名回答。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妙动听的乐音,还有许多让我们心烦意乱的噪音,但是无论是乐音还是噪音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

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要问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通过同学们提出这些问题,老师可以看出你们对声音真的很感兴趣。

那同学们如果我们要了解声音的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研究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二、实验感知(1)猜想:同学们,你们认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使物体发出声音谈话: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物体,自己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来,看谁的办法多?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3)你用什么办法使哪些的物体发出声音了?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弹,跺,拍,敲打,摩擦,撞击等。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如果想要声音大一点,你可以怎么做?指名回答。

引导概括: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发出声音。

同时板书:在力作用下(4)演示双手用力使尺子弯曲,问:老师用力了吗?(用力了)听,有声音吗?(没有声音)演示双手用力拉橡皮筋,问:拉长了,老师用力了吗?(用力了)但是你听有声音吗?哎呀,同学们你们不是说在力的作用下就有声音产生吗?不完全是,那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呀?看老师手里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让它发出声音,另一把尺子不让它发出声音,只要比较出发声音的尺子和不发声音的尺子有什么区别就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办法好不好啊?那同学们你怎样用一把尺子发出声音来呢?指名回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饮料瓶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一、激情导课1)、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2)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二、任务探究1、利用材料制造声音,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做完实验后,把你们组的结论写在上面。

2、自主学习1)全班分组做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提出要求: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制造声音,提出建议:(1)看谁的发现最多;(2)制造声音时注意声音的大小!(3)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2)教师引导: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使用哪些方法实验,结果怎样?观察交流尺子或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3、展示交流1)小组展示使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说明发声的原因。

(小组互相帮助)课件填实验记录表(小组订正表)师生小结: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验证猜想,归纳结论: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演示鼓面上的豆子振动。

说明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四上《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word
教案(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
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
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