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坬村移民搬迁简介
王家坪革命旧址导游词
王家坪革命旧址导游词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
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
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
因为蒋介百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
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万敌人是有困难的。
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
他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
还指示说:我们的战术是“蘑菇战术”。
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得精疲力竭,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予以歼灭。
现在你们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他们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
除了你们,再加上我,还有新华社,我们一起留在陕北。
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临结束时,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
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二面笑着说:好啊!我们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完全证实了的英明预见,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我们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6年元宵佳节,为了感谢党中央给边区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和当地的群众特意制作了一块“人民救星”金字匾,率领川口区六乡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地来到王家坪,敬献给。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
这是1946年9月17日会见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的照片。
照片上的王震,面容消瘦,满腮胡须,他是率领南下支队刚从中原突围回到延安,返回的当天,连家也没顾上回,就直奔住处。
主席深情地说:王震同志,你受苦了!你们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将来,要把三五九旅的旗帜插到北平的城头上。
重大工程项目清单
已开工
陕西
西咸新区空港新 已开工 城
陕西
西安国际港务区 已备案
陕西
西咸新区空港新 正在办理 城 前期手续 榆林市榆阳区 已开工
陕西
陕西
宝鸡市高新区
已备案
陕西
陕西商山物流有限公司 商山物流园(二期)
省区 陕西 陕西 陕西 陕西 陕西
项目名称 子洲县何家集镇曹家沟 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延安市延川县易地扶贫 搬迁工程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 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 项目 宝鸡市陇县2015以工代 赈易地移民搬迁工程 洞河水库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所在地
项目进展
466户1633人466套46600平方米 榆林市子洲县何 已开工 家集镇 搬迁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135户480人135套13500平方米住 延安市延川县 已开工 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0户1000人200套20000平方米 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延安市延川县文 已开工 安驿镇 已开工 已批可研
林、延安、商洛 开展前期 、安康、汉中5个 工作 地市
陕西 陕西 陕西 陕西 陕西
进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建设,涉 及榆林、延安、商洛、安康、汉 中5个地市共48县。 线路长6.3公里 线路长35.2公里 线路长25.36公里 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建 近期建设102公里,远期共建设 设项目 18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中小 城市(县)基础网络完 善工程 西安地铁1号线二期 西安地铁4号线 西安地铁5号线一期
陕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延安市新区北区 已开工
陕西
咸阳市兴平市
已开工
陕西
渭南市蒲城县
已开工
陕西 陕西
延安市 安康市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来源: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 2016-03-03 11:52:00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军店镇双柏安置小区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是房县在“十二五”期间为有效解决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问题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五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信息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项目概况(一)军店双柏集中安置小区。
该小区位于308省道边与军店镇集镇相邻,该小区于2011年4月动工,2012年9月群众搬迁入住,小区共征用土地360亩。
其中:建设用地95亩,生产性用地265亩,建房55栋110套,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单套面积213平方米,安置群众110户、547人,整个小区达到“五有”、“十配套”,即:有口粮田,有产业园,有楼房住,有服务设施,有活动场所;配套水、电、路、电视、电信、能源、猪栏、厕所、工具房、绿化等。
(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
位于回龙乡黑獐沟村与军店镇月明村交汇处,与308省道相邻,该小区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房屋及配套建设工程基本竣工。
小区建设用地210亩,生产用地450亩,建成安置房296套,单套面积198平方米,可安置搬迁群众300户,1000人,小区配套建设有“五务合一”群众服务中心,“五统一”标准化卫生室,建生活超市一处,文化活动广场5000多平方米,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六到家工程,达到贫困户每户有一套安置搬迁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份责任地,一个致富产业,一次就业培训,一套后扶政策,一份社会保障的“七个一”目标。
二、前期工作情况(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为改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快速、稳定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该地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状况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镇,南至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米脂、榆阳、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宝塔等13个县(区)、95个乡镇、236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7万人。
该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育滞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
“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仍有31.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7.8%。
陕北洛河峡谷地带包括延安市甘泉、富县、洛川、黄陵4县20个乡镇、323个行政村,19.3万人。
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
“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2.3%。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住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
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统筹兼顾、体现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新区:搬得出稳得住 移民根扎新沃土
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新区:搬得出稳得住移民根扎新沃土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06期天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战决胜的关键一招,把搬迁融入作为后续扶持的关键一环,全面打造“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后续扶持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县城东郊二里畔的万家乐移民新区。
万家乐移民新区是天镇县为1023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设计建造的未来家园,被称为扶贫搬迁天镇样板,也被推介为全国13个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典型实施方案之一。
对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点点滴滴建设起来的“穷窝”而言,搬离有一种不舍,更有些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随着新区的建成,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入住群众的顾虑渐渐打消了。
老农民变身新市民走进万家乐移民新区,大楼气派,环境整洁,花木葱茏,无死角夜间照明,全天候环卫服务,文化扶志氛围浓郁,学校、银行、超市、日间照料中心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一应俱全,处处显出现代社区的景象,“美化、绿化、亮化、文化、教化”齐到位的环境,让搬迁群众感到身心舒适。
移民新區以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机,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教化”于一体为规划设计理念,与县一小、初中集团学校、县一中、集团医院、“好又多”购物商场,组成了一个5分钟的生活圈和经济圈,确保搬迁群众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助力贫困群众越过城乡分界这条“龙门槛”,由“老农民”转身为“新市民”。
2019年4月21日,天镇县万家乐移民新区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村民个个有说有笑,在新楼房周围看了又看,围着小区转了又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嘴里不住啧啧称赞,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的话题都是新房和新生活。
这一天,万家乐移民新区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新平堡镇常胜山村是首个整体搬迁村。
“土坷垃里滚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咱也能住上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移民搬迁工作方案
移民搬迁工作方案一:北社乡地处平顺县西部台地,周边北依潞城,西邻郊区,西南与壶关结界。
全乡辖25个行政村,36个自然庄,国土总面积102986亩,耕地面积27414亩,5081户,16085口人。
其中:秦家后等7个村地处西岭沟两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农民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为生。
根据上级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经充分调研,现秦家后等7个村,13个自然庄,117户,417口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详细情况如下:北社乡共有秦家后等7个村涉及申请移民搬迁,其中秦家后(2个自然庄)整村搬迁42户,125人;西北坡村东头自然庄5户,25人;庄上村北岸自然庄22户,82人;牛家后村西麦、东边2个自然庄8户,38人;东河村新农村、常家后、南岸上、东河4个自然庄19户,71人;集林村后沟自然庄3户,13人;北社村西南沟自然庄18户,63人。
通过对秦家后等7村的实地调查,实行易地搬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条件。
欲搬迁的村民中有117户地处残垣沟壑区,居住地方坡陡、路窄、弯多,天晴尘土飞扬,下雨道路泥泞,大中型货车无法进入村内,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
2、吃水困难。
由于地域偏僻,村民们吃水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村民吃水仍靠降水,遇到天气干旱经常缺水,且水源较差,平安用水无保障。
3、居住条件简陋,存在很大平安隐患。
需搬迁群众大多住在六七十年代土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群众房屋存在窑洞裂缝,房顶梁、掾朽烂,墙体掉土,时常漏雨。
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存在很大平安隐患。
4、上学就医难,通讯网络难以覆盖。
所搬迁7个村中距周边学校都在3公里以上,远的在6公里以上,孩子上学困难,致使个别孩子因故辍学。
大部分另迁他处觅学。
在医疗方面,群众看病很不方便,缺医少药,有些病常常被耽误,错过最正确治疗时间,增加了群众负担,群众身体安康得不到保障。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
据县治记载,栾城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此占产立庄.县治记载的有:孟家园的孟氏二兄弟.南郄马、北郄马周、魏、谷、韩四家应帝诏从山西洪洞县石下村迁此定居.东佐、段干、宋北、楼底、永安、梅家村、小周、大周、夏户庄、南客、尹村.秦家庄秦氏三兄弟.北赵台南赵村的赵氏二兄弟.王村的王氏、马家庄的马氏、柴赵村的柴氏赵氏.胡家寨的胡氏五兄弟.山西省洪洞县王氏三兄弟,先来到彪冢落脚,安顿好老人,老二到北关占产立业,老三来到王家庄占产立业.解放初期三兄弟儿孙们每逢年节都到彪冢祭奠老人,设灶立锅吃一顿团圆饭.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据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厂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受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当然被砍了一刀,是不可能遗传的了,只能说明当初洪洞移民的小脚趾甲本来就是两半的.那为什么是两半的呢按现在科学分析是为基因遗传,那就是洪洞县移民都带有小指甲复形基因,因此洪洞县移民的后代也都同样都为小指甲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现在有些年老的人还有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如今栾城扔叫解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行进途中人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便集体埋锅支灶,架火熬粥.为什么说埋锅,就是在平地按照锅形挖一个坑,将坑里的土贴在坑边上把锅架起也就是将锅埋入半截,前边开一个斜马道,后边开一个口出烟,不用炉条就可以点火做饭,省工省时、方便快捷.支灶也就是地下挖一小坑再用石头土块围一圆圈□□栾城叫kelang将锅架起做饭.这一省工省时、方便快捷的埋锅支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饭熟后盛上一大钵碗,几个人蹲栾城叫□□gudi、gudei在一起边吃边诉说.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饭熟了盛上一大钵碗,一只手拿碗夹饼子,一手拿筷子夹一块咸菜疙瘩,几个人gudi在门口,边吃边聊,正是迁移途中的习惯600年没改.大钵碗又叫大破碗这一盛饭的物件,也就是从那时叫起来的吧,迁途中要吃饭,每人一个大碗盛饭,行进途中不难免要碰坏,坏了也不能扔掉,丢掉了吃饭的碗就要挨饿,所以就叫成了打破碗.押解路上,沿途村民见到这一队一队的迁民,纷纷落泪,拿出衣物、粮食相送,知道他们将要离开故土、离开妻儿老小,到一个不知名的遥远地方.有的村听说迁民在此路过,在路边架设锅灶熬一锅香喷喷小米粥,拿出自家最大的盛饭碗钵碗盛上一碗粥,为他们送行、告别.队伍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邻初几天沿途还能喝上家乡的米粥,现在只有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实在是饥饿难忍倒下走不动了,于是官兵想出一个办法,按其凭照所到地址进行编排形成一个小集体,选出头目,将川资统一使用,购置锅灶用具、粮食,饿了就地挖坑做饭.迁民向着新的方向,互相搀扶,相互帮助,扶老携幼,慢慢的在官兵的押解下向前步行.在长时间的行进途中,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们不是一个村,也可能不是一个县,也可能是洪洞县,也可能是赵城,也可能是晋城,也可能是潞城.她们都有一个恋恋不舍,欲哭无泪,毫无办法的心情,反绑双手低头慢慢走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热土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向着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行进,是生是死,谁也说不清.吃的问题解决了,睡就好办了,不就是和衣而卧,天当房屋地当床,烂衣当被草当墙,风雨来了当蚊帐.年轻力壮都好说,可是年老的体弱的小孩、妇女们怎么办晴天好说,阴天下雨刮大风又该怎么办官兵是不可能让你住进客栈,烧好洗脚水,温上一壶老酒为你解乏的.官兵当然有人家的军用帐篷,晚上还要轮流给你站岗.这可难不倒迁民,自有办法,砍来树枝,抱来杂草,或就地或靠坡搭建一个临时的草房,即避风雨又防寒,年老体弱小孩妇女往里边一挤,真是胜过席梦思,赛过沙发床.人若要是困乏了,就是睡在转头堆里也香甜.迁民管这种草房叫“窝棚”,如同钻进被窝一样的棚子,这种“窝棚”与看瓜的瓜棚有雷同,但瓜棚要比“窝棚”强上百倍.可后人们也把看瓜的瓜棚也叫窝棚.山西地处太行山西边,那里没有什么战事,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生活较为丰足.到了新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谁心里也没底.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是啊外边再好也不如自家舒坦.谁愿意离乡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营扎寨,重打锣鼓另唱戏呢,若不是反绑双手,串成一串,早就跑了.如今走了几天几夜翻越了许多大山,路上只知道啼哭悲伤早已迷失了方向,只有听天由命,任人摆布吧……….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洪水冲积平原,旧时栾城人烟稀少,草深树茂,虎狼大型动物经常出没.虽然土地较为肥沃,但沟岗洼地颇多,雹灾、雪灾、洪灾、虫灾也是经常发生.移民一到指定地点,官兵换过文书交与地方,留下这一队移民面对空旷的荒野,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泪下.”辛好,当地官府给每户发放了纹银,也就等于现在的安家费.按照官府指定,带上家人老小,或结伴或独家分散安居在栾城境内,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村名也就在这时开始冠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之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凭借着仅有的纹银,购置些简单的农具及家什物件勉强度日.初始建造的房屋,都是半地下,挖一个大坑,坑土砌在边沿上,也就是半阴半阳,上边用砍来的木料、杂草盖上,压上黄土抹上黄泥.这样的房屋叫地窨子,冬暖夏凉.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还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大多是临时居住和贮存杂物之用,还可用来在冬季贮存大白菜.随着时间的宽裕便开始脱坯砌房,完全建在地面上,按上门窗,垒砌院墙,当时这种房屋叫做草屋又叫安屋.迁民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安顿老小的房屋盖了吗见面多了问候也频繁了,逐渐演变为安屋盖了吗,盖了几间安屋,在实行生产队时,为了耕作方便,生产队在村外盖几间房子喂牲口也叫做安屋、草屋.安屋、草屋是600年前迁民最关心、最情切的问候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也逐渐形成,或以自己的姓氏、或以当地明显的物体、或以当地的传说、或以其近邻村庄取大小或与方向而取名.我县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迁民.迁民被逼无奈离开故土之时,纷纷折槐枝采槐角作为怀念家乡之物,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了槐树,以表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心.槐树在新土地上生根了,长叶了;移民们在新地方住下了,安心了.槐树开花了,结实了;移民们也在新地繁衍子孙了.他们把这株槐树当作故乡的象征,当作祖先的象征.对它爱护,对它尊敬.把它视为最吉祥的树.“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人们面对小槐树,念故土,想亲人,寄一切情感于槐树.有的人还献上好吃的,烧上香,朝槐树叩头.家里有了什么难事,家人得了什么疾病,也面对槐树,祈求祖先保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法便沿袭成习,后来慢慢由祭祖演变为拜神.时至今日,这种习惯人们仍然沿用着.咱栾城把槐树上结的槐角叫做“槐连咯豆”,有的老人把槐树叫作“槐连”,意为想念那恋恋不舍的故土.栾城县志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大批农民移居栾城.”泽、潞二州农民被骗与洪洞大槐树下,强制迁来.这次迁民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移.在此头一年永乐二年1404年朔州马邑县农民郭氏迁居栾城岗头村,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汗河沟农民聂氏迁居栾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山西百姓向外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全县人口7600余人,约有1500余户,现在相当于过去的50倍.当时的栾城几经战乱与自然灾害,村庄废弃,农田荒芜,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勉强度日.迁民到此更是苦上加苦,一切都得从头来,仅凭官府发放的这点纹银,很难维持一年的生计.也真是苍天有眼,大地有情,土地虽以荒芜,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枝叶鲜绿而肥嫩、无毒无味的野菜,不管是沟岗还是坡地河边到处都是,迁民采此充饥,挽救了一批迁民.因此人们起名为“人情菜”,这种菜越是在闹饥荒时长势就越好,好像懂人心、通人情.还有一种菜叫“老捋”,嫩时叶面上有一层硝吃后会引起腹泻,到老时枝条上结满了小黑仔,迁民采此种子做成发糕,真是又香又甜,这也是大人孩子最爱吃的食物,并美其名曰“草籽糕”,与槽子糕今天的蛋糕相比美.这就是为什么叫老捋,意为是到老时才捋其种子.迁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摸清了什么野菜能吃,什么野菜不能食用.要想活下去就得研究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也是迁民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榆树,研究了榆叶榆树的叶子、榆钱榆树的种子的几种吃法,这也是美食家品尝不倒的美食,还有榆树皮的吃法.槐连咯豆怎样吃,草籽、草根、树皮、树根、果壳、野生瓜果等等近百种美食,但这也不及1960年的伟大发明.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透露一下迁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发明牵扯了600年的历史,牵扯了洪洞迁民的血和泪,苦累又叫苦泪,苦累是菜多面少,找些老豆角、野菜、嫩榆钱、槐花、榆树叶等等洗净,放在锅里煮煮,捞出后切碎,放在盆里,然后拿干棒子面或其他草籽面往豆角、野菜、嫩榆钱、槐花、榆树叶上撒,一边撒一边拿筷子搅拌,太干了就洒点水,当面把菜都包起来成疙瘩状时就不要撒面了.有条件的多撒一些面,无条件的少撒一点面.然后开始点火蒸,有的直接踏在锅底蒸,有的放在笼屉上蒸,不管怎样蒸都要盖严盖儿.直接踏在锅底蒸时要掌握好时间,千万别糊了.这是迁民最好的美食,面多面少总有粮食的香味.或者用蒜泥绊了那就更好吃了.男人们干了一天活,回到家里吃上一顿这样的饭,心里也会得到安慰,再苦再累也心甘.每当端起饭碗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平安无忧的日子,止不住的眼泪就会流出,因此又叫苦泪.当然苦累味道一般,现在很少食用,但可以忆苦思甜,调剂大鱼大肉.现在吃苦累也就是闹个高兴热闹,调剂一下生活而已.要说最好吃的还是榆钱炒面.那时的榆树生长的非常茂盛,树势高达,而且数量又多,榆钱又浓又密,嫩时可以凉拌、蒸食、炒食、做汤.榆钱成熟时是在4—5月,有诗曰“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那大风一吹,满地都是榆钱,迁民将其收回家中,用火炒熟,搓去果翅,捣烂食用,那真是又香又甜又顶饥.说起榆钱不难免要提到榆树,那榆树除了树干之外榆钱、嫩时叫榆钱老时叫榆钱仔又叫翅果翅果、叶子、树皮、树根都能食用,从树上或根部剥下来的皮叫榆皮,当然越是根部越好,将其晒干碾成面,配上玉米面做成榆皮面饸饹、饹豆、烙饼.书中记载:“榆皮榆白枌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当然还有槐连咯豆,采槐树种子,清水浸泡膨胀后,剥去外皮,挤掉苦汁,取食包裹在豆种的外衣——胶质物煮熟食用,或用蒜泥拌了当菜食用,也是非常好吃的食物.还有一种胡弄肚子的吃法,农闲时或在粮食及其短缺时,就以野菜,树叶,果壳,糠秕之类当做主食,单一这类食物做主食真是难以下咽.这也有办法,用一把面拌上咸盐或放一些辣椒出成浆糊,这叫糊涂栾城读du吃一口糠菜,用筷子沾一点咸浆糊或辣浆糊,胡弄一下自己的嘴就咽下去了.实质这叫胡弄自己的肚子,糠菜半年粮,窝窝头、菜饼子能吃饱就好了,这是迁民最高的理想与要求.到了60年代说大黄饼子玉米面饼子让吃饱就行了,70年代想什么时候每天吃一顿白面就好了,而现在连馍馍都不想吃了.虽然官府给每户发放了一定数量的纹银,或叫什么补助或叫什么安家费我们都不去管它,并且免赋役三年,但那时的栾城农田废耕土地荒芜,兵役、战争、自然灾害,到处都是荒凉而凄惨,真是民不聊生.就是给你一座金山,你也不好买到粮食,除非家里急等钱用,没有办法时才将手中的粮食卖出.有谁能知道洪洞迁民我们的前辈是怎样艰苦,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不过仅仅是传说.。
新房新业新天地——天地山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置中国经贸导刊軒房#f政i/f天地山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先后 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和宋家沟移民新村,肯定 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这片 土地,来到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这个移民搬迁村看 望搬迁百姓,肯定了山西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
5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为根本遵 循,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深人实 施精准方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向深度贫闲发起 总攻,奋力书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答卷。
5年来,山西规划建设的150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 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1万 同步搬迁人口,全部迁人新居。
贫闲山区的搬迁群众大 步跨越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缺失、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的 鸿沟,开始享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阳光雨露。
5年来,山西创新思路和办法,破解“一方水土养 不好一方人”难题,以335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搬 迁为重点,实施“六环联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三 年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山西特 点的扶贫搬迁路径。
对于47.2万搬迁群众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跨 越。
从太行深处到吕梁山下,从黄河岸边到雁门关外,山西贫困地区正在呈现出山庄窝铺搬出来、陡坡耕地 退下来、荒山荒坡绿起来、光伏产业亮起来、转移就业 走出来、群众生活好起来的生动局面。
谋篇布局——担当使命攻堡垒曾经的岢岚县赵家洼是吕梁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不通电,不通网络,没有卫生室,房屋破旧不堪,吃 水全靠村里的一 口老井,当地老百姓生活极其艰辛。
提 起村子的过去,原村委会主任李云虎感慨不已:“前些 年有能力有办法的都走了。
4年前,常住人口从200多 人,走得只剩下6户13位老人。
”在黄河东岸的版图上,镶嵌着河曲、保德、岢岚等 13个国定贫困县,同属吕梁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境 内沟壑纵横,生态脆弱,贫困发生率高达33.82%。
重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调查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调查:部分地区农民迁后返贫2013年10月29日 10:23来源:半月谈字号:T|T原标题:重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调查编者按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战场主要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是贫困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于是,搬迁成了扶贫的重要举措。
不过搬迁并非易事,如何让贫困户愿意搬、搬得动?怎样使搬迁户稳得住、能致富?这些难题,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财力,更是当地政府和官员的能力。
近期,本刊记者对重庆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进行了调查,他们的思路和做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启发。
9月底,车出重庆南川城,蜿蜒穿行于山间,半个多小时后,一排排造型别致、干净整洁的巴渝风格民居出现在青山绿水之间。
进村下车,记者看到每家门前都种着鲜花、柳树,庭院干净整洁;村里有卫生室、文化室、休闲广场、健身步道等公共配套设施。
这里就是重庆南川区东城街道高桥村马堡山搬迁安置点。
记者走进搬迁户刘孝华家,上下两层楼超过150平方米,整洁、宽敞、明亮,电视、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刘孝华的新家是2010年建成的。
他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人住在马堡山肖家沟,居住、生活条件很差。
房子是土坯的,一下雨就漏,门前也是一条泥巴路。
要煮饭,就要到山上找柴、背柴;猪养大后要抬到城里卖,运费就要两三百;孩子上学,单趟就要两三个小时。
”“群众在山里穷苦了、穷怕了。
听说政府要实施高山扶贫搬迁,积极性都非常高,争相报名要求被纳入搬迁规划。
”高桥村党支部书记韦美中说,2009年实施第一期搬迁,全村安置了125人,现在正在实施第二期搬迁,计划还要安置142人。
搬迁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在安置点第一个搬迁户肖光林家里,墙上的两张全家福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左边一张背景是山里的老屋,墙皮脱落,摇摇欲坠;右边一张背景是现在的新房,高大敞亮,前面还有一个宽阔的院子。
照片中,肖光林明显变白了、变胖了。
肖光林说,搬出山里后,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多了。
鄂托克旗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
鄂托克旗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其中鄂托克旗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 背景介绍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当地政府制定了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希望通过搬迁来减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
2. 搬迁规划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涉及到搬迁安置、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等多个方面。
政府通过征地补偿等方式,将当地群众安置到了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
政府还对搬迁地点进行了生态修复,种植树木、禁止放牧等措施得到了有效实施。
政府还加大了对新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3. 成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草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另搬迁后的群众也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转变了之前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该项目成为了生态移民搬迁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地方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 个人观点作为一个我国人,我为我国政府在生态保护领域所做的努力感到骄傲。
生态移民搬迁方案的推进,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让当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方式既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又是对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相信随着这类项目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在这篇文章中,我通过对马新布拉生态移民搬迁方案的介绍,展现了对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考量。
我也共享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议题。
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相信我国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朵什镇窑洞湾小学搬迁方案
朵什镇窑洞湾小学搬迁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堆满文件的办公桌上。
我泡了杯热茶,深吸一口气,准备投入这个有着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级任务——朵什镇窑洞湾小学的搬迁方案。
一、项目背景窑洞湾小学位于朵什镇的一个偏远山区,校舍年久失修,硬件设施严重落后,已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为了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决定将学校搬迁至镇中心区域。
二、搬迁目标1.确保搬迁过程中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2.新校舍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三、搬迁步骤1.调查评估组织专业团队对新校址进行地质、环境、交通等方面的调查评估,确保新校舍的选址安全、合理。
2.设计规划聘请专业设计师对新校舍进行设计,包括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运动场等配套设施。
同时,充分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3.征地拆迁与当地政府协调,解决新校址的征地问题。
对现有校舍进行拆迁,确保搬迁顺利进行。
4.建设施工招标选定有经验的建筑公司,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新校舍的建设。
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5.设备采购根据新校舍的硬件设施需求,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办公设备、生活设施等。
6.师生动员通过召开师生大会、家长会等形式,宣传搬迁的意义,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搬迁工作。
7.搬迁实施按照预定的时间表,组织师生有序搬迁,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8.后续工作搬迁完成后,对旧校舍进行拆除,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同时,加强新校舍的日常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四、搬迁保障1.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政策支持,为搬迁工作提供资金、土地等保障。
2.社会力量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包括企业、爱心人士等,为搬迁工作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3.管理监督建立搬迁工作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搬迁工作的管理监督。
4.宣传引导五、搬迁时间表1.调查评估:2023年1月-2023年3月2.设计规划:2023年4月-2023年6月3.征地拆迁:2023年7月-2023年9月4.建设施工:2023年10月-2024年6月5.设备采购:2024年7月-2024年9月6.师生动员:2024年10月-2024年11月7.搬迁实施:2024年12月-2025年1月8.后续工作:2025年2月-2025年3月选址安全要重视,地质评估不能少,万一出现问题咋办?得细心,得留神。
定边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
定边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市扶贫调研组为了贯彻落实好代省长赵正永‚要搞好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的指示精神,根据市政府要求,由市扶贫办张秘同志牵头,市发改委、水务局、畜牧局有关人员参与组成的调研组,一行六人,赴定边县就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该县南部深山区白马崾先乡、姬塬镇、新安边镇和浅山区白湾子乡等4个乡镇、8个行政村、30多户农户进行走访,实地查看了红墩梁移民新村、乱井子国营林场,并与县乡政府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
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移民搬迁是白于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根本出路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区之一,定边县境内涉及1 9个乡镇、218个行政村、1316个自然村,36591户、 16.3万人(其中深山区6.7万人,浅山区9.6万人),总面积4 64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7.1%(其中深山区2 612平方公里,浅山区2030.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白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这里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2001年贫困人口为10 .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66%,经过十年连续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仍然有6.14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7. 6%。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白于山区的贫困问题,使山区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调研组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
其理由是:第一、白于山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清光绪年间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到‚三边‛视察,面对满目荒凉的景象,写下格律《七笔勾》作奏章,建议朝廷把‚三边‛割让外夷作传教之地。
可想而知,长期以来白于山区自然条件一直相当恶劣,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
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作者:冯春久曹国宏张本贵高帆周彦波夏季风来源:《决策探索》2011年第17期编者按:8月25日,注定要在中国移民搬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天,淅川县最后一批移民顺利搬迁,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5.27万外迁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圆满实现。
作为全省唯一的库区移民迁出县,两年时间移民15.27万,令人叹为观止。
淅川县广大干群面对“天下第一难”,以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气魄锻造了中国移民搬迁史上的“移民奇迹”,实现了大家共同期待的“平安、顺利、和谐”搬迁,赢得了举世瞩目。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淅川移民的顺利搬迁,不仅凝聚着15.27万移民牺牲的泪水,而且饱含着成千上万移民干部奉献的汗水。
在泪水与汗水交织中,一库丹江清水即将北上。
两年来,本文作者亲历淅川县移民的全过程,现给读者讲述一些不能忘记的故事。
2011年8月25日,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早上6点多钟,县委书记袁耀生、县长马良泉等便来到这里,逐户看望即将搬迁的移民,77岁的老支书张炳申拉着他们的手好久没有松开:“党和政府替我们想得太周到了,连穿高跟鞋的(县中医院的护士帮扶队)都来给我装车,真没想到呀,我们走得放心、安心、舒心!”7点多钟,85辆货车先行一步,312户移民紧接着乘坐16辆客车驶向安置地新家园,1192名移民开始新的生活。
至此,淅川县16.2万库区移民,已累计外迁15.27万人,占总任务的94.2%,剩余的0.94万后靠、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移民将在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如期实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搬迁”的目标。
在张庄村,送走最后一辆车,县委书记袁耀生如释重负,他和奋战在移民一线的工作队员们一一握手,“回家好好洗个澡,睡个觉吧,大家太辛苦了!”然而,人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有的还扭头掉下了泪水。
县长马良泉眼含着热泪说,“今天,清流北上又近了一步。
我们不是不高兴,是想起来这场面都让人感到震撼”。
“两湾一宅”: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
“两湾一宅”: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作者:吴自钧丁言模顾立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年第03期[口述前记]陈敏,曾任上海市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1996年至2002年期间,担任“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荣获“两湾一宅”动迁工作先进个人(建设功臣)称号。
游华基,1996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等职务,参加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的前期动迁工作。
“两湾一宅”,即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临近苏州河两侧,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
19世纪中叶,这里还是沪西荒僻之地。
上海开埠后,苏州河航运甚为兴盛,两岸建起石岸,集市、村落与渡口逐渐增多。
外商和中国民族实业家利用苏州河水运方便,纷纷在此兴建工厂、仓库,增设船埠码头,开办商店,辟筑道路,形成有名的以棉纺业为主的老工业区。
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成为下层民众的栖息地——近代上海的一个“下只角”。
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也是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始发地。
“两湾一宅”的棚户住房结构很简单,毛竹屋架,屋顶铺着油毛毡、草席、稻草,条件好些的人家,屋面上在竹洐条上铺着石棉瓦或弧形瓦片,房屋的墙壁是竹篱或者泥巴,墙外用黄泥、石灰糊上,屋内是泥土地面。
有的14至15平方米的屋内用竹篱分隔成前后两室。
虽然大部分棚户区在解放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是大部分居民住处仍然以危棚简屋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两湾一宅”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房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
在这片49.5公顷的区域内,有147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市属大中型工厂13家,居民万余户,平均每亩土地有31户居民,危棚简屋41万平方米,这里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可以称得上全市之最。
“两湾一宅”改造始终是历届市、区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
江泽民、朱镕基在上海工作期间和到中央工作以后,一直关注“两湾一宅”改造情况。
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
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近日,市发展研究中心随省政府研究室深入定边、靖边等县对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市扶贫办进行了座谈。
通过调研,对该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移民搬迁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区之一,也是全国十八个重点贫困区域之一。
区域海拔高度在1300-1900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日照时间为2743小时,无霜期130天。
榆林市境内白于山区总面积91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1.1%,包括定边、靖边、横山、子洲4个县、47个乡镇、579个行政村、3620个自然村,总人口47.1万人。
该区域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白于山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道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仅为24.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1.5万吨左右,自然灾害频繁。
二是水资源较为匮乏。
该地区是资源性严重缺水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16.7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491毫米,是降水量的7.9倍;而且地表水资源缺乏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地下水位一般在300米以上,人畜饮水困难。
三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
该区域90%以上的耕地为山旱地,保蓄能力差,农业生产水平低;交通不便,电力、通讯设施落后,居住条件较为简陋。
四是贫困人口较多。
按照目前1600元的新标准计算,全市白于山区现有贫困人口涉及4个县、47个乡镇、436个村,数量达13.4 万,贫困面为28%。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
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弱。
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白于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已到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时候。
当前,对白于山区群众进行移民搬迁面临一系列大好机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立碑》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立碑》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碑朱顺社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
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
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
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
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要说批地,本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
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
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
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
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夕阳西沉,余晖尽落。
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
”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
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
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
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
4月21日星期四晴今天早上八点半,我和区驻方滩乡王家山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约好一道去7组走访名叫李显秀的大娘,李大娘今年74岁,是这次南水北调的移民户,去之前,了解到李大娘老伴过世多年,儿女在外打工,长期一人在家生活,我和工作队其他成员商量,买了点粮油等慰问品看望下老人家。
来到李大娘家,当我们说明来意时,她异常高兴。
因为,区里明确要求:有移民的工作队,要把移民工作作为“三万”的首要任务,确保今年8月底移民全部搬进新房。
所以,作为工作队长的我,重点以这次搬迁建房为切入点,和李大娘拉家常时,虽然李大娘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耳朵不背,说话清楚,聊的比较顺畅。
李大娘,现在住的是土房,正房53.46平方米,附属房3平方米,根据南水北调房屋补偿政策:土木房屋正房384元、附属房屋210元,李大娘拿到的补偿金不到3万元。
如果单靠补偿金,她就是按照这次统一设计的砖房单体一层,资金都有很大缺口。
好在,她说自己的五个儿女都支持盖两层房,并在资金上扶持,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从大娘家出来,我们又来到王家山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
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中,王家山涉及74户297人要重新建房,其中24户迁到区内的黄龙集镇安置区,其他的50户将集中安置在村里的安置点。
因是区建设局长的缘故,上个月,区里让我具体抓全区六个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指导任务,王家山又是我具体负责驻村的点,所以工作的优势也出来了。
截止到今天,王家山移民安置点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宅基地平整验收,安置点用电安装到位,宅基地开始放线,建房施工通道已打通,用水管网设施建设正式启动。
这对我们工作队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步。
因为,这为移民建房奠定了条件。
趁着一股热劲,我们工作队和村干部一道对近期的群众走访和移民安置工作交流了看法。
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基本理顺,但对有些问题,我还不踏实,静下心来思考。
关于移民建房安置问题:1、王家山农户想移民建房的迫切愿望需要正确教育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家坬村移民搬迁简介
王家坬村位于兴隆寺乡政府东北5公里处,全村国土面积xxx平方公里,人口xxx户xxx人,常住人口xxx人。
该村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其中粮田面积xxx平方公里,果林面积xxx亩,羊子养殖xxx只。
该村地形属于典型的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极为艰苦,严重限制了该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王家坬村现居住居民大都是上了年纪和没文化发展困难的人。
他们的居住方式依旧是老式窑洞,居住分散,窑洞破损严重,每遇大雨很多户人家的窑洞都有塌陷的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彻底改变村居现状,县扶贫办根据移民搬迁政策,本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
审核同意实施王家坬村移民搬迁安置工程。
新迁移选址在王家坬xxx山上。
该项目建设从xxx开始,预计xxx结束,全村共搬迁群众xxx户xxx人。
该项目总投资xxx万元,其中移民搬迁政策配套资金xxx万元,群众自筹资金xxx万元。
项目占地面积xxx亩。
住宅设计为二层式结构,共6排,每排十栋20户,配备太阳能、自来水等设施。
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严把质量,在村移民搬迁领导小组指导下分户实施,预计2017年底可投入使用。
乡镇党委
及领导积极与各相关单位取得联系,争取到他们的支持,配套建设水、电、路、医疗卫生、活动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确保按期完成年度任务,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项目建成后,搬迁户居民可依托有利条件顺利致富。
一是借助帮村单位佳县国税局开办的扶贫工厂,保证辛苦一年的农产品得以放心销售;二是依托我乡郭世民的国泰农物有限公司发展山地苹果;三是高标准建设规模化养殖区,统一修建、统一管理、分户养殖,大力发展养殖业;四是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光伏发电政策,除自发自用外,还能收购一部分电价。
项目建成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彻底改善,致富前景也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