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川 贺敬之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7 郭小川、贺敬之
此部分请结合教材P67—71自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含义、渊源、实质、特征及两位代表诗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政治抒情诗”1、含义:广义上说,十七年的诗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都可以纳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
但这里还是将政治抒情诗作狭义的理解,强调这一诗歌体式内容与当时政治理念的直接联系。
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
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
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
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
比如,郭沫若正是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新华颂》,胡风也是在1949年底到1951年初创作了《时间开始了》。
前者以中国、人民、阶级、专政、中共、领袖这些直白的政治语汇构建了一首政治抒情诗;后者则通过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重大历史场面,象征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的开始。
2、历史渊源从艺术渊源上说,此时对政治抒情诗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就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有崇尚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
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30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等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
蒋光慈、殷夫等的诗歌创作,往往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间和历史场景作题材,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或歌颂、赞美之情。
而且作为抒情主体,他们所表达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是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这些有别于一般抒情诗的特殊的抒情要素,经过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又与朗诵诗所要求的直抒胸臆、朗朗上口和富于鼓动性等诸多特征结合起来,奠定了“政治抒情诗”的最初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基调。
二是受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革命诗人的诗歌影响(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直接的参照。
其名言“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也被热衷于“政治抒情诗”写作的一部分中国诗人标举为创作宣言。
第三节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精品文档
《望星空》当时被指责宣扬了“人生 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符 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 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 “政治 性错误,令人不能容忍。”
——(萧三《谈〈望星空〉》,《人民 文学》1960年第1期)
《甘蔗林——青纱帐》
写于1962年,诗人自己说写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诗中,他巧妙地借用“香甜而又严峻的甘蔗林”和“遥远而又亲近的 青纱帐”两个诗歌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诗歌的主题:艰苦的战斗岁月 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的革命精神却是不能忘却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 天战胜困难的法宝。
郭小川的诗歌在思想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火热的时代特 征,以饱满的诗歌形象反映了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战士诗人” 说他是“战士”,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以 一个战士的身份、战士的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揭 示革命者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革命情操和道德风貌,回答革 命者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革命环境中所应有的精神状态和人 生态度。塑造的也主要是战士的光辉形象,表现战士的伟大 情怀。 说他是诗人,是因为他总是通过饱满的政 治热情,积极地探索人生、追求真理,展 现了诗人一颗正直坦诚的心灵,表现了自 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战士加诗人”, 是郭小川人格和诗品的显著特征。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 盛,年富力强!/怎比的: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 么:情豪志大,心高胆壮!/怎比的:你那阔大胸襟,无限 容量!”……“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 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 小的波浪。” ……
……“是的,我错了,我曾是如此地神情激荡!此刻我才明 白:刚才是我望星空,而不是星空向我了望。我们生活着, 而没有生命的宇宙,既不生活也不死亡。我们思索着,而 不会思索的穹窿,总是露出呆相。星空哟,面对着你,我 有资格挺起胸膛。” ……“当我怀着自豪的感情,再向星空 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一 切最好的传统之上,我们的队伍已经组成,犹如浩荡的万 里长江。” ……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五十年代,新诗的发展走向泛政治化的方向。
这种状况经过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结束。
新诗发展的这种转机与新兴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一直处在战乱状态,不仅普通百姓对战争深恶痛绝,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在自己的政治及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实现和平与统一。
这不但符合民意,也符合政党主政的目的。
所以,1949年10月的建国,人们对于和平的降临无疑给与了热切而真诚的欢迎。
绝大多数的诗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政治态度如何,都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心情,甚而于对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袖的颂扬。
但是,执政党对于问题的考虑自然与一般民众和团体不同。
在和平的曙光里开展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展开政治动员与政策实施也是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中之重。
纵观建国初二十年的历史,普遍的经济建设与大规模的文化政治运动如并列延伸的两条轨道、蹒跚行进的两条腿脚,迹象显著,步履维艰。
在此过程中,广大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与思想改造的对象扮演了十分尴尬的角色,处于千难万苦的境况。
当然,无论现实的处境如何,生存毕竟是首要的。
于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与选择,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人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了大体相似的特色。
这一部分我们讨论的范围涵盖了五十和六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造普遍受到政治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政治化”的色彩。
我们分一般诗歌状况与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两大类来讲。
一、一般诗歌状况当然,具体情况又有不同。
政治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在一些人是紧跟形势,自觉地“左倾”,成为时代的“弄潮者”;一些人是被“形势”牵着鼻子走,而终成时代的“落伍者”;一些人是在建国后的政治环境下开始创作,在情势可能的状况下,努力地追求“诗艺”的“探索者”。
前两类基本是三、四十年代成名,进入新时期的“老”诗人,后一类是四、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诗人。
政治抒情诗异同点
郭小川、贺敬之政治抒情诗总述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从诗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
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化出的“东方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度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
郭小川诗歌的总体特色:1.具有鲜明的时代光彩。
作为一名“战士诗人”,郭小川的诗歌始终响应时代脉搏。
2.重视人的丰富思想感情,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3.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郭小川善于将对社会人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凝炼为哲理性主题。
4.诗歌形式多样。
运用了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等形式。
贺敬之诗歌的总体特色:1.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
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
《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2.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3.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相同点: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
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贺敬之和郭小川是中国古代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比举例,探讨贺敬之和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中的不同之处。
其一,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注重写实,以自然景物为主题。
他热衷于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比如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贺敬之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而郭小川则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内容更偏向于抒情和哲理,喜欢以人为中心描绘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他的《赋得同志》一诗中写道:“欲理天地间,先胜南山寒。
知君有远志,上当秋梧难。
”这里他通过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远大理想的态度,体现了郭小川渴望对待人生的思索和探索。
其二,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存在差异。
贺敬之的诗歌写作更加明快活泼,通常较短且押韵明显。
他的诗句诙谐有趣,用词简洁,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例如他的《书湖上草堂》一诗中写道:“采青山下草,饮清潭中泉。
须发白日升,修篁应合缝。
”这里的描写有着明快流畅的韵律感。
而郭小川的诗歌则较为含蓄细腻,他注重用意境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他的诗句往往折射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篇幅较长,押韵不是主要追求。
例如他的《夜雨》一诗中写道:“寂寥谁与共,夜半更分明。
望断江南雨,空馀楚客情。
”这里通过对夜雨的描写,表达了郭小川对离愁别绪的感受。
其三,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主题也呈现出差异。
贺敬之饱含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关注社会民生,表达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思索。
例如他的《备战》一诗中写道:“日引曜光微,旗亭一经飘。
中野得勤苦,天命有酬报。
”这里他以备战为题材,旨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而郭小川则更多地关注个体情感和心灵企求,他的诗歌描写了生活中的琐事、感慨和内心挣扎。
例如他的《恨与愁》一诗中写道:“一怀愁绪万茎皆,含愁怨泣落纷纷。
郭小川贺敬之等
诗歌艺术特色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郭小川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我 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 其他各种体,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 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感物言志的古 代诗词传统,还就诗体格式进行了多方面尝试,楼梯式、 “散曲” 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是他广泛运用的四种诗歌形式。被 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 楼梯式是将长句拆行,错落排列,大体讲究押韵和齐整,主要用于 政治抒情诗;“散曲”式的自由体节奏比较舒缓流畅,易于讲述故 事和刻画人物,主要用于叙事长诗;民歌体和“新辞赋体”的特点 大体一致,都讲究押韵、对称,善用渲染和铺陈手段,具有鲜明的 节奏感和旋律感,主要用于抒情短章或少短一点的政治抒情诗的写 作。如《祝酒歌》中的诗句:“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 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琅琅上口,可以吟 唱。
诗歌创作特征
在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中,郭小川通过一次大的战役爆发之前、战 役进行之中和取得胜利后三个战争横断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位人民军队的 高级指挥员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一个革命者身上所应该具有的丰富的人情、 人性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其中塑造的将军形象令人难忘。是最成功的叙事 长诗。 在《一个和八个》中,通过一个被打成特务嫌疑的革命战士的一段特殊经 历,刻画了一个战争年代对党忠诚、对革命忠诚的八路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反映了一个革命者生死不渝的坚强信念。这是郭小川最耐人寻味、最具有 哲理意义、最独特的一首叙事长诗。(王金;同名试验电影,陈凯歌、张 艺谋) 《白雪的赞歌》(于植、丈夫、医生)、《深深的山谷》 (大刘、小云、 知识分子爱人、指导员丈夫) 、《严厉的爱》 () ,被称为“爱情三部 曲”。这三部作品均以战争年代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爱情纠葛、家庭问 题的描写,透视了人生、感情和道德的价值,揭示了真正的革命者的高尚 情操。
当代文学的双生子贺敬之与郭小川
当代文学诗歌史上的双生子——郭小川与贺敬之向宇凤汉语言文学1班 2013040205 内容摘要: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从文学上的诗的发展来看,从古体诗到格律诗再到新诗,出现了无数的赫赫有名的诗人,他们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在中国当代史上,有这么两个诗人,他们可能并不如李白杜甫一样让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却是重中之重,在文坛中不可忽视。
他们极其的类似却又各有特点。
他们的诗歌充满着革命的激情。
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类似特点时代特征一、郭小川简介与创作分析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从中学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创造,1937年在延安担任王震将军的秘书和丰宁县的县长;1949年跟随军队到中南地区工作,在50年代中期就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秘书长等职务。
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性的诗人,他创作了自己的抒情诗歌的时代,通过诗歌向人们透露了内心和实现“突围”的欲望和努力。
他还曾与陈笑雨、张铁夫以“马铁丁”作为笔名编写过大量《思想杂谈》,内容接近现实,充分的体现了青春活力与革命激情,引导读者辨明是非,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教育年轻一代接受党,接受新事物,接受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创作道路:1955年郭小川开始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先后出版了十个诗集,前期代表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等组诗。
前期的作品带有政治的鼓动性,写作的范围为全国性的宏大的政治领域,表达重大的革命主题。
比如郭小川最早的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公民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我们投入火热的斗争,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诗篇开头就着眼于我们的祖国与人民,视野宽广,气势滂湃,带有强大的政治鼓动性,但是全诗并非是空泛的赞颂,他在赞美祖国的伟大的同时,也看出了它的不平静,他激励着“公民们”投入火热的斗争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郭小川与贺敬之
3,在处理:个人——群体,个体 ,在处理:个人 群体, 历史, 群体 个体——历史,感性 历史 个体——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 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 个体 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 (1)贺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冲突,在其诗作中, )贺极少表现其间的裂痕,冲突,在其诗作中, 抒情主体"已是充分"本质化" "抒情主体"已是充分"本质化"了,有限生命 的个体融入了整体,有着充分自信无限存在. 的个体融入了整体,有着充分自信无限存在. (2)郭的诗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如《望星 )郭的诗展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矛盾. 深深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空》,《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 个和八个》 使人的心理矛盾,困惑,磨难, 个和八个》等,使人的心理矛盾,困惑,磨难, 焦虑,欢欣,不安获得审美上的价值. 焦虑,欢欣,不安获得审美上的价值.
三,1 三,1,郭小川与贺敬之相同 (1)善于写政治抒情诗 ) (2)诗作的主调是歌颂党 ) (3)蕴含着深刻的革命哲理 ) (4)语言豪迈,情调高亢 )语言豪迈,
2,不同点
1,( )贺较重正面去表现发生在我们时代生活 ,(1) ,( 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放声歌唱》 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雷锋之歌》 (2)郭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常以生活长河中一 )郭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朵闪光的浪花来表现时代前进的浩荡气垫. 朵闪光的浪花来表现时代前进的浩荡气垫.《祝 酒歌》 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 青纱帐》 酒歌》,《甘蔗林 青纱帐 天》 2,( )郭的诗更具有号召力,鼓动力,表现一 ,(1)郭的诗更具有号召力,鼓动力, ,( 种豪放派的风格. 致青年公民》 种豪放派的风格.如《致青年公民》 (2)贺则显得严谨,深沉,稳健,刚柔相济,波 )贺则显得严谨,深沉,稳健,刚柔相济, 澜起伏. 回延安》 澜起伏.如《回延安》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一
种视 野 宽广 、深 思睿 智 ,激 情澎 湃 ,激 昂慷 慨 以及情 真意 切 的 继 承 发 扬 时 代 革 命 战 士 的 风 貌 。这 也 是 他 全 部 诗 的 一 大 特
虽 然 写 的是现 实 的 生活 抒情 诗但 是读 者 也可 以了解 到郭 小 川对 政 感 觉 。
、
郭 小川 与贺 敬之 的背 景
己的 创造 ,1 9 3 7 年在 延 安担 任王 震将 军 的秘 书和 丰 宁县 的县 长 ;
会 书记 、秘 书 长 等 职 务 。 还 曾 与 陈笑 雨 、张 铁 夫 以 “马 铁 丁 ”
高 精神 境 界和 广 阔的 思想 视野 ,他 对 未来 充满 了希望 和 美好 。而 延 安 文 艺座谈 会后 就 开始 大胆 的改造 自己 的作 品 ,主要 目的使 作
色 。这首 先表 现 在 ,他 不是 丰功 伟 绩的 大英 雄 ,史 是社会 的流
贺敬 之 ( 1 9 2 4 一 ) , 山东峄 县人 。1 9 3 8 年 跟 着 就读 学校 漂 泊 浪 者 ,而 是 爱其 所 爱 ,恨 其 所 恨 , 敢 于 向社 会 乃 至 全 世 界 做 斗 到湘 北 等地 。1 9 4 0 年来 到延 安 ,就 读于 鲁迅 艺 术学 院 。 1 9 4 2 年 和 争 。在 社会 主 义时代 ,他呼 吁年 青 的朋 友们 以百倍 的的毅 力 和勇 丁 毅等 人一 起 创作 新歌 剧 《 白毛 女》 ,产 生很 大 的影 响 .建 国后 气 向困难 进军 。 担任 全 国戏 剧 家协 会 书记 处书 记 、 中国作 家协 会 副主 席 、 《 人 民 诗是 《 回 延安 》 ,从 5 O 年 代 N6 0 年代 ,他 还 发表 了 《 放 声歌 唱 》 《 雷锋之歌》 《 桂 林 山水 歌 》等 著 作 ,达 到 自己诗 作 的 巅 峰 。 贺 敬之 的诗 歌特 点 是他 在 艺术 上不 断 的追 求 与探 索 。 四十年 向成熟 ,并呈 现 出 自己独特 的风格 。在 同时代 的 诗 人 中,他 最 能 表 现重 大 的政 治材 料题 材 的作 品 。这 主要 反 映在 建 国后 的政 治 抒 日报 》文 艺部 主任 等 。作 为社 会 主 义现代 诗 人 ,接近 现 实生 活 的 来 ,从 他 的第 一本 诗集 上我 们 能感 觉 到 ,他 的艺 术 正在 逐步 的走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先锋文学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
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31章 红色颂歌
“地下诗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的另一种存在形态,指的是 在主流出版物之外以“手抄本”或口口相传的方式,秘密或半秘密流 通的诗歌创作,主要由“知青诗歌”和“流放者诗歌”两个部分组成。 “知青诗歌”中最有名的是由食指、多多、芒克、北岛等人组成的 “白洋淀诗群”。
“地下诗歌”在思想感情、艺术方法以及写作立场等方面,直接影响 了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政治抒情诗及其特点
“政治抒情诗”这里指的是一种“诗体”样式。 渊源: 它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诗歌,抗战时期的鼓动性诗歌,艾 青三四十年代的自由体诗以及“七月派”的政治抒情诗,有着思想上 和艺术上的内在联系。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更为直接。其概 念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
第三十一章
红色颂歌
第一节 郭小川、贺敬之诗歌及政治抒情诗
1949年到1976年的政治文学时代,颂歌成为走红的诗歌现象,郭小川 与贺敬之是这一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代的代表性 诗歌体式。
一、郭小川及其诗歌创作 郭小川( 1919—1976 ),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著有诗集 《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 谷》、《鹏程万里》、《月下集》、《将军三部曲》、《两都颂》、 《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郭小川全集》2000年由广 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回目录
郭小川在这两类作品中所进行的独特思考,体现出那个时代难得 的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所以也受到激烈非议。
3、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代表作品有《厦门风 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祝酒歌》、《昆仑行》 等。 4、“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阶段。代表作品 有《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等。 郭小川的所有诗歌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政治性的颂歌,这是由他的 “战士”身份决定的,但“知识分子”的传统又促使郭小川对历史和现 实作出自己独特的思考,这种思考溢出了当时的时代规范,显示了郭小 川的艺术个性。 在诗歌艺术上,郭小川在探索“楼梯体”和“半格律体”之外,又进行 了“新辞赋体”和“新散曲体”的尝试。
闻捷,郭小川,贺敬之
闻捷代表作品;《祖国!光辉的十月》、《生活的赞歌》、《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创作特色:1·诗歌在构思上较新颖。
2·作者善于深入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充分地表现青年人感情的波动,折射出时代风俗的巨大历史变迁。
3·闻捷诗歌语言富有民族韵味的音乐美,情感基调高昂欢快,有浓重的牧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4·闻捷的爱情诗不单纯描写爱情,而是将爱情与表现新的生活内容、传达新的时代气息、高扬新的思想情操联系在一起。
郭小川代表作品:《团泊洼的秋天》、《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鹏程万里》、《昆仑行》创作特色:1·充溢着强烈,真挚的革命激情。
郭小川对党和革命事业有着无限深情,他的诗歌热情歌颂党,祖国和革命事业。
2·富于哲理性。
他善于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现实生活的观察提炼成具有真知灼见的哲理,以此作为诗篇的主题。
他还善于提炼富有哲理性的警句。
3·他的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郭小川被认为是“时代的歌手和号手”。
他擅长表现时代生活主流的题材。
4·在艺术上,郭小川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他继承中国古典诗歌“感物言志”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楼梯式"的长句和民歌的清新。
贺敬之代表作品:歌剧《白毛女》,抒情短诗《回延安》《毛泽东诗词鉴赏》创作特色:1·诗与政论的结合。
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2·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3·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并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一郭小川、贺敬之是从解放区进入新中国的具有卓越成就的诗人。
当时他们都还年轻,充满革命豪情,不但有力地表达了自己时代的精神和历史的脉搏,还勇于探索诗歌的不同形式,对新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格律化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读中学时即写诗,1937年赴延安,曾任王震将军的秘书和丰宁县县长;1949年随军到中南地区工作,50年代中期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等职。
他曾与陈笑雨、张铁夫以“马铁丁”为笔名撰写过大批《思想杂谈》,文笔平实,充满青春活力和革命热情,导引读者明辨是非,树立革命人生观,走向新时代,产生过相当广泛的影响。
1955年郭小川转到诗歌创作上来,先后发表了《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等组诗,]956—1959年间他除完成几部长篇叙事诗外,还写了《致大海》、《望星空》等很有影响的抒情诗。
就中小学教师最低薪资而言,多数会员国于2000-2009年呈现逐年增长状态。
数据资料显示,12个会员国/区域中之中小学教师与西班牙、卢森堡、冰岛之小学教师、波兰中学校师,其最低薪资之增长幅度超过20%。
经济改革固然是外界关注三中全会的重点,但是中国官方媒体针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倡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做了一系列报道,反映出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
DD新加坡《联合早报》1960--1965年间他发表有《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样受到迫害。
后期在“五七干校”写有《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广被人们传诵之作。
不幸的是,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欢庆中,他因旅舍失火而离世。
他先后出版的诗集计有《平原老人》、《致青年公民》、《投入火热的斗争》、《雪与山谷》、《月下集》、《两都颂》、《昆仑行》、《将军三部曲》及《郭小川诗选》等12部。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区别
诗歌界的代表人物郭小川,贺敬之创造了“阶梯式”:诗歌形式和叹词的大量运用,为表现战斗豪情而服务。
如《竹矛》小说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集大成者是浩然和他的《艳阳天》剧本《千万不要忘记》,将“阶级斗争”引入家庭生活,“与中产阶级争夺下一代”的口号下,“红青年被丈母娘腐蚀”的故事情节存在于《千万不要忘记》中第五讲十七年的诗歌郭沫若的《新体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国旗》三十,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
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
*五十年代选择了属于他的诗人,年轻的能适应这一时代政治要求的诗人,他们从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公刘,邵燕祥青春的激情+思想的深度=诗人(真正的诗人)郭小川的诗延安,自小接受革命教育。
16岁“一二。
九”中投身革命,后赴延安马列学院,曾任王震的秘书。
抗战胜利后,回河北故乡任一任县长。
建国后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管理“文化战线”,曾与二人合作发表大量杂文,笔名“马铁丁”,目的在于教育年轻一代接受党和社会主义。
1955年调入作家协会,郭小川开始建国后的诗歌生涯,大量发表诗歌。
1955—1956总标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影响颇大,其中尤以《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著名。
他并不象大多数诗人那样空泛地歌颂,他看到了新中国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
郭小川是自知的,1957年在诗集序言中说自己写诗像“抗战时期写标语一样”,从这一年开始,他在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个性等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一系列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
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大纯洁的必然旋律外,类似于宗璞的《红豆》那样的感情也贯注其中。
《一个和八个》开始创作是在1957年5月1日那一天也是整风运动的开始,诗稿被封为“绝密”供“十三级以上的干部”批判(幸未被打为右派)。
第二节17年的几个代表诗人资料
他以欢快明朗的民歌格调显现了解放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些类似于顺口溜
的诗作也在后来集结成书《笑》后改名为《朝阳花开》(《南泥湾》就是其中 的作品)。1944年《罗峪口夜渡》他试图将民歌和古典诗歌融为一炉,标志着 创作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1945年,与丁毅执笔写成歌剧《白毛女》,是新歌
剧的奠基人,51年获斯大林奖。
“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马雅可夫斯 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 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较早做出了成功的试验。贺敬之的代表作如《放
声歌唱》等。
第二节
17年的几个代表诗人
放声歌唱
一 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 啊,无边的 大海 波涛 汹涌—— 生活的浪花在滚滚沸腾…… 啊,生活的 浪花 在滚滚 沸腾! 啊啊!是何等壮丽的景象—— 我们祖国的 万花盛开的 大地, 光华灿烂的 天空! 你,在每一天, 在每一秒钟, 都展现在 我的眼前 和我的 心中。
借鉴国外政治抒情诗的“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
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正如茅盾所说:“总之,从艺术构思,诗的语言,行、句
的对仗和平仄等等看来,不能不说《十年颂歌》对‘楼梯体’这
个新的诗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而同 时也标志着诗人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放声歌唱》
第二节 17年的几个代表诗人
战士诗人——郭小川
(一)创作简介 郭小川(1919——1976年),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原名郭恩 大,曾用笔名郭苏、健风、湘云、晓船、丁云等,出生于河北省丰 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父母曾从事教育工作,郭小川从小受到较好的 教育。 郭小川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位忠贞坚强的革命战士, 用战士的思想、立场、感情来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用高亢激越的 音调来歌唱革命的战歌和颂歌,这是郭小川创作的总的特点。因此 被称为“战士诗人”。 文革末期,因火灾不幸去世。 毛泽东称郭小川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
《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举例》一、引言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贺敬之和郭小川都是备受推崇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通过对贺敬之和郭小川两位诗人的诗作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入对比,探讨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以及对我国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贺敬之的诗歌创作贺敬之,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以豪放、豁达见长。
他的《江南曲》、《婆罗门行》等诗篇,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和生动的描写闻名于世。
在诗歌创作上,贺敬之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作极具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三、郭小川的诗歌创作相比之下,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则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他的诗作以婉约、含蓄、清丽著称,如《满庭芳·碧桃》、《忆益中》等篇,展现了深沉内敛的艺术风采。
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中注重细腻的意境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使诗作更具有柔美的气质和情感共鸣。
四、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从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风格看,贺敬之注重的是诗歌的豪放豁达和生命活力的张扬,而郭小川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意境的柔美表达。
在题材选择上,贺敬之偏好描写生活百态和豁达乐观的情感,而郭小川则更偏向于诗情画意和深沉感怀。
在表现手法上,贺敬之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而郭小川则更擅长运用对偶、暗喻等手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看法而言,贺敬之和郭小川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贺敬之的豪放豁达和郭小川的婉约清丽各有所长,二者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诗作中获得启发,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文诗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总结通过对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对比的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
两位诗人的作品在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对比和交融中,我国古代诗歌才得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诗歌比较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歌摘要:五六十年代,正直新中国成立政治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诗歌也被涂上了政治色彩,政治抒情诗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个人感情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政治抒情诗为政治鼓动人民,簇拥着人民与时代一同踏上前进的步伐。
郭小川与贺敬之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政治抒情诗人,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政治抒情诗大体特色,对这两位进行了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两者生平以及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总结归纳出了两者的诗歌异同,以及各自诗歌的优劣。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政治建设、时代、思想、艺术特色目录:1.政治抒情诗2.郭小川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3.贺敬之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4.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比较正文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但是,这一诗体的出现,却在更早。
广义的说,从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诗作,都有政治诗的性质:诗人所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政治层面,或是从政治层面来关注社会生活;诗中所表现的或是具体的政治事件,或是透过生活的不同层面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政治情绪。
不过,这里指的是一种有更明确思想、艺术规范的“诗体”。
它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
作为中国新诗这一时期的一种重要“样式”,政治抒情诗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功能上的政治性突出。
诗人对政治斗争的关注,当时的政治矛盾都反映在了诗歌当中,诗歌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是一场治斗争中的一份子。
政治抒情诗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把它同其他抒情诗歌区别开来。
其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释的形态。
即借助感情内容以及生活具象来阐述一种抽象的、有逻辑的、理性的政治思想,使诗歌增强了感染力、鼓动性,继而衍生出了第三个特征,感情效应。
感情效应是强调这类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在群众中的战斗性和鼓动宣传作用的结果。
因此,政治抒情诗经常在思想情绪的表达上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反对含蓄、隐蔽,而是寻求明快、直接、彻底。
第二章 政治抒情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1第二章 政治抒情诗人——郭小川、贺敬之第一节 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象征、动静结合构思手法2.能力目标:背诵、分析诗歌3.情感目标: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教学重点:诗歌构思的特征:象征、联想、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学实训:1.朗读、背诵诗歌2.老师点评后,学生课堂简析诗歌含义与艺术特点3.书面作业:模仿老师的点评分析,试析郭小川的一首抒情短诗,1000字左右。
教学过程: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类:1. 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向困难进军》、《望星空》等2. 长篇叙事诗:《甘蔗林——青纱帐》、《林区三唱》、《团泊洼的秋天》等二、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简析1.写作背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诗人写了许多战胜困难,不断革命的诗篇,这是其中一首。
2.点评、简析《甘蔗林——青纱帐》(1)咏物诗 (2)象征、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是一首咏物是。
诗人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独具匠心得选择了他人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借助艺术想象的翅膀,在天南地北的青纱帐与甘蔗林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意义与情感的联系,赋予自然对象以丰富的象征内涵。
北方遥远的青纱帐象征了昨天艰苦的斗争岁月,南方芬芳的甘蔗林象征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从他们意义的连接中体现出继续革命的主题思想。
(3)新辞赋体的诗体形式:诗人在诗中采用了他本人创造的优美的新辞赋体。
这种诗体是在自由体中融进了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
诗人采用半逗率,将2几个参差的短句有机的组合成整齐的长句,行与行、节与节之间大体对称,对仗和韵律整齐。
在抒情方式上,采用铺成排比、反复渲染和咏叹的手法,以唤起人们对“青纱帐”革命精神深沉地怀念,对“甘蔗林”幸福的生活分外地珍惜。
三.点评《团泊洼的秋天》动静结合的构思特点:1974年11月,郭小川从湖北转到天津郊区静海县团泊洼“五·七”干校劳动,写下了两首诗歌:《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从诗体上我们把政治抒情诗称作“颂——新赋体诗”。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以50年代的昂扬精神,重温了赋这一美学体验。并且,无论是贺敬之从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化出的“东方楼梯式”,还是郭小川从中国古典诗律中重铸的“新辞赋体”,都以汉语独具的节奏和韵律,叠词排句的辉煌,传导了一个伟大时代的磅礴气势、力量和展望的远景,与天安门前一年一度的游行和阅兵一样,成为一个时代不可重复的语言庆典。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团泊洼的秋天》和贺敬之的《回延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简直就是人民共和国诗的编年史。
二、他们在政治诗的表现方式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1、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中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起来,把马雅可夫斯基的多层楼梯改为基本上两层对应的楼梯,这样,既有了参差起落的节奏变换,又有了我们民族诗学传统中对称的庄重。如他的《放声歌唱》。
贺敬之还把陕北民歌信天游发展成一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二行诗体,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这种二行一节,匀称、并排的诗体,抒情节奏舒缓有致,行与行、节与节间诗思的跳跃和情感的跌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飞驰的空间和感情回旋的余地。
贺敬之还化用古典诗歌的三、五、七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半格律化的歌行体,如他的《三门峡歌》。
2、郭小川也继承了赋、比、兴传统的赋。他以偶句、俪辞、排比铺陈,构建了半格律的白话诗体,即格局比较严整,章节大致对称,自然流走而音韵铿锵的长句体和长短句体。长句体即所谓的“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等诗篇;长短句体即所谓的“半散曲式的自由体”,如《祝酒歌》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