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17年诗歌概要

17年诗歌概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席走遍全国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我来了
• • • • • •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妹挑担子紧紧追》 “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拚命赶上你。”
《月宫装上电话机》
• • • • • • •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声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可有心思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与牛郎早商议。 我去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问姑娘》
(二)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 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 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 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 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如 《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 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 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 质量。 《小篷船 》 下一页
• • • • • • 1.代表作品: 1.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艾青的《礁石》 养花人的梦》 艾青的《礁石》和《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我 们 生 活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 太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的诗歌(1949—1957)
1、建国初诗歌的转型。建国初期,作家或者来 自解放区或者来自国统区,但他们都面临一个转型。
1949年以后,具有农民色彩的思想文化、审美 趣味开始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 趣味,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
(3)诗的想象方式和抒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 有的诗都在不断重复少数几个意象,像:红旗、红日、 烈火、青松、暴风雨、至于党、人民、祖国那就不要 说了。
二、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颂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 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艾青有一首小诗《伞》:
1949-1957年这段时间,当代诗歌已经经历了一 场深刻的变革。来自国统区的诗人很多已经退出文坛。 此期诗坛上的主将,主要是来自解放区诗人和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诗人,像李瑛、未央、张永枚等。这些人 虽然各种身份的都有,但还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 大跃进以后,完全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进入 诗坛,占据半壁江山,成了诗坛的主力军。像王老九、 孙友田、刘章等。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 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
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
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
第一节 概 述
(二)诗的路向的选择
1949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 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 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 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 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1)40年代社会动荡,社 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 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一些自由派文人放下个人的浅 吟低唱,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2)党的文艺 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19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
第一节 概 述
(三)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2.新一代诗人——17年诗歌创作的主力 (1)中年诗人,多在四十年代后、解放区时开始诗歌 创作,坚持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规范和形式,努力表现时 代精神、歌颂党和新社会,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创作 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抒情诗体式。如李季、闻捷、张志民。 (2)青年诗人,怀着青年的锐气,理想主义的朝气, 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而不是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社会理 想。他们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承诺,在创作中表现 了新的诗情,不像老作家有许多束缚禁忌,创作上大胆、 有突破。如公刘、李瑛。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第一节 概 述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生命 力所在,就是创造了一个特别的抒 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 过对一个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思考人生哲学等问题。形成郭小川 独具魅力的诗风。
《团泊洼的秋天》片断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爱,膨胀了它的主人的心; 温柔的渴望,像海潮寻找着沙滩, 要把你淹没…… 再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用, 如果里面没有映出你的存在;
就像没有星星的晚上, 幽静的池塘也黯然无光。 深夜,我只能派遣有翅膀的使者, 带去珍重的许诺和苦苦的思念, 它忧伤地回来了——你的窗户已经睡熟。
食指: 《相信未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郭沫若《新华颂》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道,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人民品质,勤劳英勇。 巩固国防,革新传统。 坚强领导由中共, 无产阶级急先锋。 现代化,气如虹。 国际歌声入九重。
人民专政,民主集中。 光明磊落,领袖雍容。 江河湖海流新颂, 昆仑长颂最高峰。 多种族,如弟兄。 千秋万岁颂东风。
五、六十年代诗坛诗人构成 “五四”一代:郭沫若、冯至等 三十年代:艾青、臧克家、卞之琳、 何其芳等 抗战以后:“七月派”、李季、闻 捷、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等 新中国成立后:李瑛、顾工、公刘、 流沙河等。
内容和主题上的重大变化:歌 颂成为主调 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 领袖、歌颂革命胜利和刚刚开始的 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胡风《时间开始了》




全诗分5章: 第一章《欢乐颂》 第二章《光荣赞》 第三章《青春曲》 第四章《安魂曲》(《英雄谱》) 第五章《又一个欢乐颂》



1、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2、诗人的个体意识,包括站在民众立场上 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 3、对旧中国现实的揭示 。 4、小我通向大我的时代欢乐颂。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P57-59)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彝族)、《嘎达梅林》(蒙古 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长诗,李季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 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 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 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 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 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 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 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 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 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
四、郭小川 的诗歌 (P69-71)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 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 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 作。

三)、政治抒情诗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三、《舞会结束以后》
《舞结束以后》全诗八节,按情节推进可分为五 个层次:
1.第一节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第二、三节描述琴师和鼓手向姑娘倾诉爱情。 3.第四、五节描述琴师和鼓手请求姑娘自由选择。 4.第六、七节姑娘的回答使两位小伙子感到困惑。 5.第八节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贞、专一的爱情。
3.口语与经过锤炼的典雅语言的统一。
《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 (二)抒情短诗: 《回延安》、《三
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
二、《桂林山水歌》
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贺敬之却独辟蹊径,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来形容桂 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实比实,而采取了以虚喻 实的写法。在贺敬之的笔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 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梦。神 仙谁也没见过,但那飘渺的云雾之中,影影绰绰的 仙女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诗人让我们用最 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 水。
十一、《乡愁》的形式美
1.从形式上看,《乡愁》是一首自由体诗,但每节 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从外 形看,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2.诗中“乡愁”、“在这(外)头”、“在那(里) 头”的四次重复,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巧 妙运用,使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恰似一 支哀婉的乐曲,撩人情思。诗歌具有了和音乐美和 节奏美。
谣》最受欢迎的是两个爱情组诗。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诗歌: 《苹果树下》、《舞会结束 以后》、《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 《夜莺飞去了》和《婚礼》等。
二、分析《苹果树下》
1.《苹果树下》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季节 的变化,果实的成熟,赞美了青年们的纯真 爱情。

第19章 十七年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19章 十七年的诗歌戏剧散文

一、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及主要问题
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 )
按照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命题作诗, 颂歌” 按照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命题作诗,“颂歌”顺理成章地成 了建国初期诗歌的主题,将新诗推上了庙堂文学的老路。 了建国初期诗歌的主题,将新诗推上了庙堂文学的老路。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 )
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存在着, 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存在着,甚 至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体” 至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体”,但总体上表现 为对叙事体式诗歌的独尊。 为对叙事体式诗歌的独尊。
二、制约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关键因素
1、政治运动 、 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 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 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 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人物 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戏剧在 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 漫主义相结合” 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 漫主义相结合”( “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 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第二章 17年的诗歌

第二章 17年的诗歌

蔡其矫的诗作《南海上的一棵相思树》 蔡其矫的诗作《南海上的一棵相思树》 自然、 自然、坦率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事物的 热爱之情,那些人性化的思念,关爱, 热爱之情,那些人性化的思念,关爱, 梦想等等,在那个时代都是少见的情思。 梦想等等,在那个时代都是少见的情思。 蔡其矫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 蔡其矫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 作品因为写了“沉重的橹声” 作品因为写了“沉重的橹声”、“痛苦 的跋涉” 还有“悲歌” 的跋涉”,还有“悲歌”、“喘息”、 喘息” “呼号”等,而被指斥为“一面灰旗”。 呼号” 而被指斥为“一面灰旗”
3. 臧克家:颂诗时代的高产诗人 臧克家: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它来了,它终于来了, 它来了,它终于来了, 写它的那只大手呵, 写它的那只大手呵, 写下了多少辉煌的大作, 写下了多少辉煌的大作, 成了真理的星座, 成了真理的星座, 永恒地照耀在人类的上空。 永恒地照耀在人类的上空。 ——《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李瑛的军旅诗
李瑛的军旅诗精致、柔和、委婉。 李瑛的军旅诗精致、柔和、委婉。 精致 弃大取小, 小型化意象见长 又以诗尾点化 见长。 诗尾点化的 弃大取小,以小型化意象见长。又以诗尾点化的 方式来提升小型化意象的意蕴, 方式来提升小型化意象的意蕴,令其思想内涵骤 增而不失诗意。 增而不失诗意。 两只桶挑来了壮丽的天地, 一头——红日, ——红日 “两只桶挑来了壮丽的天地,/一头——红日, 一头——青山! ——青山 我们的炊事员》 一头——青山!”(《我们的炊事员》) 她站起了,她唱起了,一掠头发, “她站起了,她唱起了,一掠头发,/刺刀上映 出她鬓边一朵小红花……” ……”( 歌女民兵阿华》 出她鬓边一朵小红花……”(《歌女民兵阿华》)

第三章

第三章

《时间开始了》(胡风)
祖国 伟大的祖国呵 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 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 和微小的悲痛 也是永世难忘的 但终于到了今天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雷声响起了 轰轰轰地在你头上滚动 雨点打来了 花花花地在你头上飘舞 祖国 我的祖国啊 为了你 全地球都在欢呼 全宇宙都在欢唱 这大自然的交响乐 那么雄伟又那么慈和 飘流在这一片生命的海上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鼓动着在激烈地轰响
第三节 贺敬之
1924年生,山东峄县 人.曾用笔名艾漠.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 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 文学奖.建国后,写了 《回延安》《放声歌唱》 《三门峡歌》《十月颂歌》 《雷锋之歌》《中国的十 月》《八一之歌》等有名 的诗篇.
贺敬之诗歌的类型:
一,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 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 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回延安》, 《桂林山水》,《三门峡歌》) 二,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放声歌 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一,郭小川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 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 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 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 操.(《致大海》,《甘蔗林——青纱 帐》,《秋歌》等)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二,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郭小 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望星空》 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深深 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

建国十七年诗

建国十七年诗

东湖瓜田百里长, 东湖瓜名扬全疆, 那里有个两根辫子长又长, 好象瓜蔓蔓拖地上。 年轻人走过她瓜田, 都央求她摘个瓜尝尝, 瓜子吐在手心上, 带回家去种在心坎上。
年轻人走过她身旁,
都用甜蜜的嗓子来歌唱, 把胸中燃烧的爱情, 倾吐给亲爱的姑娘。 充满爱情的歌谁不会唱? 歌声在天山南北飞翔, 枣尔汗唱出一首短歌, 年轻人听了脸红脖子涨——

我们惯于踏上征途,/ 就像骑兵跨上征 鞍,/青年团员走在长征的路上,/几千里路程 算得甚么遥远。 我将在河西走廊送走除夕,/我将在戈壁 荒滩迎来新年,/不管甚么时候,只要想起你, / 就更要把艰巨的任务担在双肩。
记住,我们要坚守誓言:/ 谁也不许落 后于时间!/那时我们在北京重逢,/或者在远 方的工地再见! 1952年11月23日
• 3、政治抒情诗的歧途:风靡一时,影响 所及甚至中小学生,延续到文革。思想 深度不够,缺乏有个性的形象,缺乏真 挚感人的情感,多靠时兴的“豪言壮语” 铺陈排列。这种空泛的以阐述流行的政 治概念为目的、往往以国内外重大政治 事件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政治抒情诗的风 行,在我国当代诗坛上产生过不良影响。
二、诗歌个案分析 • 闻捷 • 贺敬之 • 郭小川
(二)双百方针与诗坛的短暂繁荣 (1956—1957上)
诗坛风格悄悄改观。诗风从热烈走向深沉, 从欢呼走向思索。
• 诗风变化的动因: • 客观,外部环境:“双百”方针。主观,心理动 因:对诗坛题材的狭窄、风格的单一,不满,要 求拓宽诗歌发展的道路,其中情形如下: • 1、来自解放区的,颂歌唱得较自如(较少“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负担),而后,感到了单 调狭窄。 • 2、来自国统区的,虽虔诚改造,但未能完整地接 受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规范,艺术个性难以舒展; 虽模仿着颂歌,但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歌唱。 • 3、建国前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一方面,一代 新人,热情、昂扬、乐观而单纯,——追求真理; 另一方面,缪斯的魅力,对艺术的虔诚,——追 求艺术。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诗歌2011

诗歌2011
颂歌 50初 百花 1957 1958 叙事诗 60初 战 战体式
政治抒情诗 “写实”的叙事诗
本章内容
概述 十七年的代表诗人
一、贺敬之的诗歌
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贫苦农民家庭,抗战后随 学校流亡湖北、四川。40年代到延安。整风运动 后,在毛泽东文艺大众化的影响下,和丁毅创作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奠基人,1951年获斯大 林奖。建国后任剧协书记处书记,作协副主席, 文化部代部长。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 等。 15岁开始诗歌创作,发表《乡村之夜》 《南泥湾》等诗歌。1944年《罗峪口夜渡》试图 将民歌和古典诗歌融为一炉,标志着创作由模仿 到创新的转变。建国后,创作进入高潮期,发表 《回延安》,《放声歌唱》等诗篇。
叙事诗
晋察冀:诗人的情感、心理表现时代精神
陕北、太行山:民歌吸取养分,表现阶级斗争


写实叙事诗创作白热化(经典)
抒情短诗也变得“写实”起来


奇葩涌现:整理少数民族民间叙事诗
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困惑——写实与艺术题
材的“文质”矛盾。
闻捷的诗歌
(1923~1971),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 禄,现代诗人。江苏省丹徒县人,抗战爆发 后流亡武汉, 40 年代到延安,在陕北文工团 工作, 后作报 社编辑 , 1944 年开始写 作 , 1949 年到新疆,任新华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 任,1952年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颂歌时代
诗人们兴奋地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他们都为这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献出了激情的 歌声。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诗人们深入生活,放声为 新生活歌唱。这一阶段通常被人们称为颂歌的 时代。 颂歌是诗人对于新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无穷想 象,也是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集体建构,人们 把一切美好的希冀寄托于党、领袖、国家和人 民,由衷地发出对一个新时代的讴歌赞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传》、张志民的《死不着》均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大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战争与革命、解放与胜利等宏大
的题材和主题的宣叙。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参与了民族与国家形象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毛泽东
于成都会议)
• 文化干部:1959年由郭沫若、周扬署名编选的《红旗歌
谣》由《红旗》杂志社出版,其“编者的话”称:“新
民歌可以说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这是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新国风。”
• “天上没有玉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
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我来了》) 的模式揉为一体,成为新民歌的典型标志。
• 社里麦穗插云间,麦芒刺破玉皇殿,麦根扎到龙王府,
• ——“人定胜天”的主题和“古今同台”、“神人同台”
吓得东海波浪翻。
• 铁锄头,二斤半,一下挖到水晶殿,龙王见了就打颤, 就作揖,就许愿,“缴水,缴水,我照办!” • 开渠开到龙王庙,气得龙王胡子翘。挖的挖来挑的挑, 大水冲到龙王庙。不是大水不认自己人,是我要在旱田
的打造,它以粗粝的现实置换了纤巧的情感,以直白的陈述替代
了晦涩的象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 与代表作

•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 一、主要诗作
• 《回延安》 • 《放声歌唱》 • 《桂林山水歌》 • 《十年颂歌》 • 《雷锋之歌》
• 将政治抒情诗打造成足以展示时代精神与国家形
象的平台。
• 诗歌可分为两类: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 春光万里到故乡。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一、作者及创作概况简介
• (一)生平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
• 十七年诗歌
•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的创作特点
• 1.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2.抒情主人公变异:诗人“自我”与阶级、人民、 时代的“大我”相结合。 • 3. 诗歌流派贫乏,风格单一,个性化特征丧失。
• 4. 诗歌体式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
• 5. 诗歌审美内涵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的崇 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 此时身在独秀峰!
• 心是醉呵,还是醒? • 水迎山接入画屏!
• • • •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 •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 • 招手相问老人山, • 云罩江山几万年? • ——伏波山下还珠洞, • 室珠久等叩门声…… • • • • •
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田间的《赶车传》、张志民的《死
不着》等。
• 大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战争与革命、解放与胜利等宏大
的题材和主题的宣叙。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参与了民族与国家形象 的打造,它以粗粝的现实置换了纤巧的情感,以直白的陈述替代
了晦涩的象征。代表作有李季的《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端
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等。
延安,1949年随军南下。建国后,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编委、
《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部门的领导职务。 • 是在革命战争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战士诗人,有着较高的政治理论 和文艺理论素养。新中国成立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 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
• (三)风格庄重、恢弘;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 诗”为骨架,辅之以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赋、比、 兴手法。
• 贺敬之诗歌是“诗化的政论”,完善了民族国家想象的 诗语构型,把讴歌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推向巅峰。
桂林山水歌
•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水几重呵,山几重? • 水绕山环桂林城…… • 是山城呵,是水城? • 都在青山绿水中…… • • • • •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 歌唱党和新的社会制度
• 李光天《一滴蜜》:
• 共产党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 •
共产党教我们穿暖吃饱
今天的生活正如一滴新蜜 明天的滋味比蜜还要美好。
• 歌颂领袖:艾青《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 3、艺术特征:
• 以理想主义的豪情壮志为主导精神内涵,以想象和夸张
为基本艺术手段。极度推崇“革命浪漫主义”。
• “神话”倾向:集中体现在反自然和超现实,无节制地 拔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度地虚拟“美好的”现实与 未来。
• 领袖:“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 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 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
• (二)“民歌体”受到极度推崇 1、新民歌运动的发生:是民众愿望、领导
意志和知识分子心态的奇妙混合,而催化这一混合的则 是1958年“大跃进”造成的时代氛围。基本形式是“民
歌”+主流话语。
• 2、主题:歌颂党和领袖、赞美英雄主义、畅想美
好的未来,是基本主题,但空想浮夸的共产主义理想使 这些主题发生变异。
二是这个群体是依赖于某种集体性原则而建立起来的。
• 《放声歌唱》:

呵,我们共和国的/万丈高楼/站起来!/它, 加高了/一层——/又一层! 党,/正挥汗如雨!/工作着——/在共和国大厦 的/建筑架上! 呵,我们——/共和国的建设者/„„呵,我们— —/共和国的保卫者/„„


• ——三个宏大的共同体!
• 四、风格单一
• 热烈而豪迈的情绪 • 铿锵而激昂的音调
• 铺排而直白的用语 • 宏大而崇高的意象
• 诗歌体式大致分类
• •
• 颂歌: 《新华颂》《在毛主席那里做客》
抒情诗
战歌: 《望星空》《青纱帐甘蔗林》
• • •

民间风:田间的《赶车传》
叙事诗
大叙事:李季的《生活之歌》 《杨高传》
• ——叙事诗的数量在十七年阶段所占比例不大!
• 《雷锋之歌》: •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 /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 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
• ——雷锋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化 身,是“革命战士”群体,这个群体的共性是阶级性的、 时代性的,而不是个人化的……
• 《放声歌唱》
• • • • • • • • • • • • • • •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呵,每一个地方的 我的 每一个 故乡!
• ——即使是“我”,也被“大我化”或“共同体 化” !
• 这种“大型非人格化群体”的抒情对象又是通过 “非人格化”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 “我”,是“战士群体”的代言人…
• 三、诗歌体式单一
• (一)两种基本体式: • 政治抒情诗: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
法,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 (政治)叙事诗:诗人一般在情感、心理层面表现
时代与革命精神。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和张志民。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等民间文艺
• 抒情短诗:一般是表现他对新时代某些事物的感受,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
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等。
• 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
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总体特征
• (一)抒情主体的“大我”化
种早稻。
• 合理的想象与夸张畸变为吹牛皮、说大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