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模板

合集下载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1.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2.英雄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3.建设新生活之歌●“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不足●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2第二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主席走遍全国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 • • • • 主席走遍全国, 工也乐来农也乐。 粮山棉山冲天, 钢水铁水成河。”
我来了
• • • • • •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妹挑担子紧紧追》 “情哥挑堤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拚命赶上你。”
《月宫装上电话机》
• • • • • • • • 月宫装上电话机, 嫦娥悄声问织女。 听说人间大跃进, 可有心思下凡去? 织女含笑把话提, 我与牛郎早商议。 我去纱厂当女工, 他去学开拖拉机。
《问姑娘》
(二)新民歌运动的评价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 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是五十 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 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 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志。如 《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 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 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 质量。 《小篷船 》 下一页
• • • • • • 1.代表作品: 1.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艾青的《礁石》 养花人的梦》 艾青的《礁石》和《养花人的梦》、 流沙河《草木篇》 流沙河《草木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刘的《禽兽篇》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我 们 生 活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 太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闻捷(1923~1971)当代诗人。原名赵文节,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又名巫咸,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徒人

十七年的诗歌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一、诗人情况1、创作队伍50、60 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 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

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

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

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

“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 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

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 年代的诗坛。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1讲  十七年诗歌

第一节 颂歌与战歌的时代--十七年诗歌概况
1 新诗的传统与选择Fra bibliotek A、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后期的现代新诗
五四奠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





义-意象派。 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 四十年代:艾青与袁水拍。七月派与九叶派。李季与 阮章竞。墙头诗、朗诵诗与快板诗。卞之琳、冯至的 十四行诗。 对现代新诗传统的选择。 B、对世界诗歌艺术的选择 对现代诗歌的拒绝和封闭 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科夫斯基的影响
回避,批判精神的阙如 代表诗人:郭小川与蔡其矫
流沙河与艾青
3诗歌艺术道路的探索和曲折
A 抒情与叙事的调谐 描摹时代风云与叙事诗的大量出现。
融抒情于叙事的努力。《将军三部曲》 B 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古典加民歌的创作方向
新格律诗的定型。
民歌风。 新赋体。 自由体的坚守。 C抒情方式的寻找。 情与景。哲理和意境。宏大主题和象征。
第一讲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孟庆澍
解放后诗坛的变化
诗歌的作用,表达个人和群体的情绪,“时代的轻

骑兵”与“晴雨表”。 50-60年代的大陆诗坛,颂歌与战歌交织。 诗人阵容:新诗人的出现;著名诗人有新作;一些 诗人受到批判。 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出现了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 动。 长篇叙事诗:出现了一批“三部曲”式的作品,如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田间 的《赶车传》。
哨所鸡啼
是云?是雾?是烟? 裹着苍茫的港湾; 是烟?是云?是雾? 压着港湾的高山。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庄严? 也许因为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第二章十七年诗歌第一节
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诗性的融合。以冯至,穆旦为代表的新 诗派,反对诗充当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工具,认为真正的诗应该将
对外在生活的观察,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主观化,从
而体悟更深层次的东西,即“诗性哲学的东西”。
第一节 概 述
(二)诗的路向的选择
1949年前后,中国新诗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国新诗 派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诗歌新的发展道路。但解放区诗歌却 成为了17年诗歌继承的主要传统。客观上看,解放区诗歌 发展很薄弱,不完全,只是一些改造过的诗歌,其成为17 年诗歌的主要传统有以下原因:(1)40年代社会动荡,社 会面临道路的选择,诗必然关注现实生活,通过诗表现自 己的政治主张,扩大宣传,一些自由派文人放下个人的浅 吟低唱,也开始对解放区文学观念感兴趣。(2)党的文艺 刊物,文学社团的有意提倡。1947年出版《新诗歌》,提倡 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文艺大众化方向。
第一节 概 述
(三)17年诗人群体的构成
2.新一代诗人——17年诗歌创作的主力 (1)中年诗人,多在四十年代后、解放区时开始诗歌 创作,坚持着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规范和形式,努力表现时 代精神、歌颂党和新社会,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创作 上主要表现为政治抒情诗体式。如李季、闻捷、张志民。 (2)青年诗人,怀着青年的锐气,理想主义的朝气, 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而不是在革命中获得政治信仰和社会理 想。他们接受了关于理想社会的实现承诺,在创作中表现 了新的诗情,不像老作家有许多束缚禁忌,创作上大胆、 有突破。如公刘、李瑛。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我们领袖毛泽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我们的前途万丈光芒.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第一节 概 述

17年诗歌

17年诗歌

胡风《时间开始了》




全诗分5章: 第一章《欢乐颂》 第二章《光荣赞》 第三章《青春曲》 第四章《安魂曲》(《英雄谱》) 第五章《又一个欢乐颂》



1、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2、诗人的个体意识,包括站在民众立场上 的个体意识非常强烈。 3、对旧中国现实的揭示 。 4、小我通向大我的时代欢乐颂。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P57-59)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彝族)、《嘎达梅林》(蒙古 族)、《格萨尔王传》(藏族)长诗,李季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 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由于与新中国的文艺规范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 诗人在建国后相继选择退出文坛。

“七月”派诗人。主要以胡风编辑的“七月”为中 心,形成的一个创作流派,由于胡风在40年代后 期就受到批判,这派诗人也逐渐不敢创作。A: 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 对抗题材决定论。
这些诗人并非自愿停止歌唱,“他们也渴望能拥 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里奉献我们渺 小的工作”,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却因自己的诗歌 主张与时代的文艺规范相冲突而难以实现。
四、郭小川 的诗歌 (P69-71)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 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 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 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 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 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 作。

三)、政治抒情诗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为你献出他们的生命的时候 呼喊着你,
…… ……
毛泽东,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先知!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喊出打倒蒋介石,
蒋介石就被我们打倒了!
他叫我们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
美帝国主义就被我们驱逐出去了!
…… ……
毛泽东呵,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你的名字就是中国人民的信心和胜利!
3.“双百方阵”出台前后诗人向人 性深处进行探索。有艾青的《礁 石》、何其芳的《回答》、蔡其矫 的《雾中汉水》、穆旦的《葬歌》、 邵燕祥的《贾桂香》、公刘的《迟 开的玫瑰》、郭小川的《致大海》、 流沙河的《草木篇》等。
艾青《礁石》
开……
第四章 “十七年”的诗歌创 作
第一节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 述
“五四”以来的三种诗歌观 念和文学传统
1.强调自我意识,情感表达的诗歌 创作模式。
2.强调诗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 指劳动人民,工农兵的现实生活, 要求二者有直接联系。
3.强调诗歌哲思,追求知性感性和 诗性的融合。
一、创作分期与创作队伍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
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 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采他。因为,妈妈说过, 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4、“新民歌运动” 和关于新诗发展道 路的讨论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一次 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诗歌问题时说:“我看中 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 条是古典,这两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 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 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 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 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 统一。”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十七年诗歌概述(简史)(周水涛)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传》、张志民的《死不着》均被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 大叙事: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战争与革命、解放与胜利等宏大
的题材和主题的宣叙。规模宏大的叙事诗参与了民族与国家形象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创作阶段
❖ 1:颂歌时代 ❖ 2:新民歌运动和长篇叙事诗创作 ❖ 3:战歌时代:60年代政治抒情诗数量增加。
颂歌
所谓颂歌,指的是一种以正面赞颂为主的诗歌。在内 容上,颂歌常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 时代和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一是对新中国谛造者和领导者的 歌颂。代表作有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 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闻捷《吐鲁番情歌》、贺敬 之《雷锋之歌》。 ❖ 1950年后,歌颂志愿军英雄 ❖ 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 ❖ 1953年后,“建设之歌”和“新生活”的赞歌 ❖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等。
贺敬之诗歌艺术特色
❖ (一)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 诗人在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配合当时的时代环
境,政治事件创作,将政治抒情诗打造成足以铭刻 一个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形象的文学经典。 ❖ 如《放声歌唱》是献给党的35岁生日的。《十年颂 歌》为新中国十年大庆,《三门峡歌》和《桂林山 水歌》歌唱社会主义建设和时代风貌。 ❖ 抒情主体的“大我”化。
❖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 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 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 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 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退隐原因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 材决定论。
❖ 穆旦表达了这批诗人当时如临深秋般的落寞 心情:

十七年诗歌

十七年诗歌

三、《舞会结束以后》
《舞结束以后》全诗八节,按情节推进可分为五 个层次:
1.第一节叙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第二、三节描述琴师和鼓手向姑娘倾诉爱情。 3.第四、五节描述琴师和鼓手请求姑娘自由选择。 4.第六、七节姑娘的回答使两位小伙子感到困惑。 5.第八节姑娘坦承表白了自己忠贞、专一的爱情。
3.口语与经过锤炼的典雅语言的统一。
《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 (二)抒情短诗: 《回延安》、《三
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等
二、《桂林山水歌》
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贺敬之却独辟蹊径,以人意想不到的比喻来形容桂 林山水。他不再拘泥于以实比实,而采取了以虚喻 实的写法。在贺敬之的笔下,桂林的山成了云中的 神,雾中的仙,漓江的水成了深的情,美的梦。神 仙谁也没见过,但那飘渺的云雾之中,影影绰绰的 仙女形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诗人让我们用最 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去想象那黛色的漓江之 水。
十一、《乡愁》的形式美
1.从形式上看,《乡愁》是一首自由体诗,但每节 都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从外 形看,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2.诗中“乡愁”、“在这(外)头”、“在那(里) 头”的四次重复,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在同一位置上的巧 妙运用,使使得全诗低回往复,如怨如诉,恰似一 支哀婉的乐曲,撩人情思。诗歌具有了和音乐美和 节奏美。
谣》最受欢迎的是两个爱情组诗。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诗歌: 《苹果树下》、《舞会结束 以后》、《葡萄成熟了》、《种瓜姑娘》、 《夜莺飞去了》和《婚礼》等。
二、分析《苹果树下》
1.《苹果树下》以苹果比喻爱情,通过季节 的变化,果实的成熟,赞美了青年们的纯真 爱情。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3章:“十七年”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诗歌【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诗歌创作的概况,了解一些重要的诗人诗作。

【教学重点、难点】:政治抒情诗,新民歌运动,郭小川和贺敬之创作的异同对比。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概况(一)建国初期的颂歌以最真挚的感情,歌颂新的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伟大领袖。

是这一阶段诗歌反映社会的比较集中要表现的主题。

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是建国后第一篇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新华颂》、王老九的《想起毛主席》、王莘的《歌唱祖国》、臧克家的《有的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诗作。

(二)五十年代初这一时期的诗作主要是歌颂了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的英雄行为和崇高品质,及时地反映火热的斗争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诗歌表现的内容逐渐广泛:1.反映部队生活和抗美援朝的诗作。

公刘:《西盟的早晨》、《山间小路》,严辰:《战斗的旗》。

2.反映工业战线发展和建设的诗。

李季:《玉门诗抄》、梁上泉:《高原牧笛》、力扬:《人造长虹》等。

3.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作。

郭小川:《三户贫农的决心》、严辰:《我的马呀,快跑,快跑》、蔡其矫:《大海·长虹》。

4.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及新边赛军旅诗。

闻捷:《天山牧歌》、《苹果树下》,田间:《马头琴歌集》。

5.歌颂世界和平与人民斗争的诗作。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等。

歌颂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潮流,诗歌形式单调,内容空泛。

叙事诗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形式。

由于过于强调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强调,产生了大量的以客观生活场景的描绘为主要内容的叙事诗,诗歌的抒情、叙事艺术都显得非常薄弱。

(三)“双百”方针提出后(50年代后期)的诗歌创作195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诗歌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繁荣。

1.诗歌反映生活的领域比以前开阔了;2.诗歌样式也比以前丰富了;3.诗歌在表现矛盾,加强诗歌反映生活深度上,有了新的发展,邵燕祥《雾中汉水》;4.诗歌逐渐向着人们的内心,向着诗人的内心靠近,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山中》《致大海》;5.讽刺诗、山水诗、赠答诗相继出现。

第三章

第三章

《时间开始了》(胡风)
祖国 伟大的祖国呵 在你忍受灾难的怀抱里 我所分得的微小的屈辱 和微小的悲痛 也是永世难忘的 但终于到了今天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雷声响起了 轰轰轰地在你头上滚动 雨点打来了 花花花地在你头上飘舞 祖国 我的祖国啊 为了你 全地球都在欢呼 全宇宙都在欢唱 这大自然的交响乐 那么雄伟又那么慈和 飘流在这一片生命的海上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鼓动着在激烈地轰响
第三节 贺敬之
1924年生,山东峄县 人.曾用笔名艾漠.1945 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 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 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 文学奖.建国后,写了 《回延安》《放声歌唱》 《三门峡歌》《十月颂歌》 《雷锋之歌》《中国的十 月》《八一之歌》等有名 的诗篇.
贺敬之诗歌的类型:
一,抒情短诗.这类作品一般是表现他对 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 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回延安》, 《桂林山水》,《三门峡歌》) 二,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 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放声歌 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一,郭小川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 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 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 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 操.(《致大海》,《甘蔗林——青纱 帐》,《秋歌》等)
郭小川诗歌的艺术:
二,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郭小 在比较自觉探索诗艺的时期,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川总是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的真谛 望星空》 一个和八个》 (《望星空》,《一个和八个》,《深深 的山谷》 白雪的赞歌》 的山谷》,《白雪的赞歌》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50、60年代新诗)【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1、了解并掌握50年代、60年代新诗发生发展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2、熟悉新本时期新诗作家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各自的艺术风格承继与发展。

3、掌握每一个新诗的兴起、发展脉络及艺术追求、艺术影响。

4、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

要求:1、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

即对讲授的每一个作家、作品、艺术流派的学习探讨要和相关的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思潮、学术研究结合起来。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即学会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作品审美的能力,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3、坚持自学为主,对学过的作品必须找来阅读,熟悉其思想内容、情节、人物,同时要尽可能的查阅相关的文学史的资料,作家研究专集,论文,赏析性的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4、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引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作家、作品。

2、被称为某一流派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3、被称为作家代表性的作品。

4、争议较大的作家、作品。

难点1、对与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流派及文学思潮进行学理性分析与透视。

2、争议较大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

【思考题】1、50年代、60年代的新诗取得了哪些突破与成就?2、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政治抒情诗‛看法。

3、对50年代、60年代的新诗存在‚普遍的艺术困境‛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4、什么是‚九叶诗派‛?他们的诗学主张与审美追求怎样?5、穆旦诗的三个常见的主题是什么?怎样看待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6、比较分析穆旦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诗歌创作。

7、分析牛汉、食指的《半棵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艺术成就。

8、同为‚政治抒情诗人‛的郭小川、贺敬之,它们在艺术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9、《天山牧歌》在艺术有那些突破与创新成就。

建国十七年诗

建国十七年诗

东湖瓜田百里长, 东湖瓜名扬全疆, 那里有个两根辫子长又长, 好象瓜蔓蔓拖地上。 年轻人走过她瓜田, 都央求她摘个瓜尝尝, 瓜子吐在手心上, 带回家去种在心坎上。
年轻人走过她身旁,
都用甜蜜的嗓子来歌唱, 把胸中燃烧的爱情, 倾吐给亲爱的姑娘。 充满爱情的歌谁不会唱? 歌声在天山南北飞翔, 枣尔汗唱出一首短歌, 年轻人听了脸红脖子涨——

我们惯于踏上征途,/ 就像骑兵跨上征 鞍,/青年团员走在长征的路上,/几千里路程 算得甚么遥远。 我将在河西走廊送走除夕,/我将在戈壁 荒滩迎来新年,/不管甚么时候,只要想起你, / 就更要把艰巨的任务担在双肩。
记住,我们要坚守誓言:/ 谁也不许落 后于时间!/那时我们在北京重逢,/或者在远 方的工地再见! 1952年11月23日
• 3、政治抒情诗的歧途:风靡一时,影响 所及甚至中小学生,延续到文革。思想 深度不够,缺乏有个性的形象,缺乏真 挚感人的情感,多靠时兴的“豪言壮语” 铺陈排列。这种空泛的以阐述流行的政 治概念为目的、往往以国内外重大政治 事件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政治抒情诗的风 行,在我国当代诗坛上产生过不良影响。
二、诗歌个案分析 • 闻捷 • 贺敬之 • 郭小川
(二)双百方针与诗坛的短暂繁荣 (1956—1957上)
诗坛风格悄悄改观。诗风从热烈走向深沉, 从欢呼走向思索。
• 诗风变化的动因: • 客观,外部环境:“双百”方针。主观,心理动 因:对诗坛题材的狭窄、风格的单一,不满,要 求拓宽诗歌发展的道路,其中情形如下: • 1、来自解放区的,颂歌唱得较自如(较少“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负担),而后,感到了单 调狭窄。 • 2、来自国统区的,虽虔诚改造,但未能完整地接 受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规范,艺术个性难以舒展; 虽模仿着颂歌,但内心深处渴望自由歌唱。 • 3、建国前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一方面,一代 新人,热情、昂扬、乐观而单纯,——追求真理; 另一方面,缪斯的魅力,对艺术的虔诚,——追 求艺术。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打造,它以粗粝的现实置换了纤巧的情感,以直白的陈述替代
了晦涩的象征……

•第二节 代表作家 • 与代表作

•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 一、主要诗作
• 《回延安》 • 《放声歌唱》 • 《桂林山水歌》 • 《十年颂歌》 • 《雷锋之歌》
• 将政治抒情诗打造成足以展示时代精神与国家形
象的平台。
• 诗歌可分为两类:
• 抒情短诗:一般是表现他对新时代某些事物的感受,
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
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等。
• 长篇政治抒情诗:主要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
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
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二、总体特征
• (一)抒情主体的“大我”化
• 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诗作 • 边疆诗人的诗作:公刘、白烨、李瑛、张永枚
• 2、表达政治激情的政治抒情诗
•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望星空》、《青纱帐甘蔗林》——热
情向上,勇于斗争,在困难面前百折不回,充满理想,为自己献 身的伟大事业自豪。
• 二、特殊的抒情主人公
• 诗人“自我” 与阶级、人民、时代的“大我” 相结合,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身份出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 • 春光万里到故乡。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
•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一、作者及创作概况简介
• (一)生平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1937年赴
• 它来了,它终于来了,
• 写它的那只大手呵, • 写下了多少辉煌的大作, • 成了真理的星座, • 永恒地照耀在人类的上空。

• 歌颂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
•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走, 火车驶过不摇晃。 • 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 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 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 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 猪王猪王,体壮身长,气死大象,吓倒金刚。
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3月,毛泽东
于成都会议)
• 文化干部:1959年由郭沫若、周扬署名编选的《红旗歌
谣》由《红旗》杂志社出版,其“编者的话”称:“新
民歌可以说是群众共产主义文艺的萌芽。这是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新国风。”
•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
• 李季的“石油诗”诗集:《玉门诗抄》、《致以石油
工人的敬礼》、《玉门诗抄二集》
• 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和《给同志们》记录了建
设者的英雄业绩,也歌唱了他们的满腔豪情。
• 贺敬之的《十年颂歌》
• 其 他 内 容:
• 闻捷的《天山牧歌》 • 田间的诗集:《马头琴歌集》
• (二)战歌
• 1、表达战斗激情的军旅战歌:
• 抒情主人公特征:一个置身革命队伍、站稳阶级 立场、观察斗争风云、肩负历史使命的“大我”。
• (二)以宏大的共同体或意象为抒情对象
• 抒情对象多为非人格化群体,如国家、阶级、政党、大
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等。
• 抒情对象的两个特征:一是这个群体不是由个体人格
和个人意志所能代表和体现的,而是“想象的共同体”;
种早稻。
• 合理的想象与夸张畸变为吹牛皮、说大话:
• 一个谷穗不算长,黄河上面架桥梁,十辆卡车并排 走,火车驶过不摇晃。
• • •
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
瓦,一粒麦子三天粮。
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
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猪王猪王,体壮身长,气死大象,吓倒金刚。
歌和战歌。
• (二)创作简介
• 1、两大类创作
• 长篇叙事诗:《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
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我来了》) 的模式揉为一体,成为新民歌的典型标志。
• 社里麦穗插云间,麦芒刺破玉皇殿,麦根扎到龙王府,
• ——“人定胜天”的主题和“古今同台”、“神人同台”
吓得东海波浪翻。
• 铁锄头,二斤半,一下挖到水晶殿,龙王见了就打颤, 就作揖,就许愿,“缴水,缴水,我照办!” • 开渠开到龙王庙,气得龙王胡子翘。挖的挖来挑的挑, 大水冲到龙王庙。不是大水不认自己人,是我要在旱田
现。
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一种
情感的载体,一种虚拟存在。
•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
•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 歌唱党和新的社会制度
• 李光天《一滴蜜》:
• 共产党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 •
共产党教我们穿暖吃饱
今天的生活正如一滴新蜜 明天的滋味比蜜还要美好。
• 歌颂领袖:艾青《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 四、风格单一
• 热烈而豪迈的情绪 • 铿锵而激昂的音调
• 铺排而直白的用语 • 宏大而崇高的意象
• 诗歌体式大致分类
• •
• 颂歌: 《新华颂》《在毛主席那里做客》
抒情诗
战歌: 《望星空》《青纱帐甘蔗林》
• • •

民间风:田间的《赶车传》
叙事诗
大叙事:李季的《生活之歌》 《杨高传》
• ——叙事诗的数量在十七年阶段所占比例不大!
• 3、艺术特征:
• 以理想主义的豪情壮志为主导精神内涵,以想象和夸张
为基本艺术手段。极度推崇“革命浪漫主义”。
• “神话”倾向:集中体现在反自然和超现实,无节制地 拔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度地虚拟“美好的”现实与 未来。
• 领袖:“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 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要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 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
•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 此时身在独秀峰!
• 心是醉呵,还是醒? • 水迎山接入画屏!
• • • •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 •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 • 招手相问老人山, • 云罩江山几万年? • ——伏波山下还珠洞, • 室珠久等叩门声…… • • • • •
• 一、颂歌和战歌为主导潮流
• (一)颂歌
• 由衷的感激、政治氛围、时代的需要等因素决
定了颂歌的涌现。主要出现在50年代。
• 歌颂新时代:
• 郭沫若的《新华颂》: •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 • • •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使我光荣祖国, 稳步走向大同。
• (三)风格庄重、恢弘;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 诗”为骨架,辅之以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赋、比、 兴手法。
• 贺敬之诗歌是“诗化的政论”,完善了民族国家想象的 诗语构型,把讴歌时代的政治抒情诗推向巅峰。
桂林山水歌
•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水几重呵,山几重? • 水绕山环桂林城…… • 是山城呵,是水城? • 都在青山绿水中…… • • • • •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延安,1949年随军南下。建国后,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社编委、
《诗刊》编委,《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作家协会等部门的领导职务。 • 是在革命战争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战士诗人,有着较高的政治理论 和文艺理论素养。新中国成立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 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
• (二)“民歌体”受到极度推崇 1、新民歌运动的发生:是民众愿望、领导
意志和知识分子心态的奇妙混合,而催化这一混合的则 是1958年“大跃进”造成的时代氛围。基本形式是“民
歌”+主流话语。
• 2、主题:歌颂党和领袖、赞美英雄主义、畅想美
好的未来,是基本主题,但空想浮夸的共产主义理想使 这些主题发生变异。
• “我”,是“战士群体”的代言人…
• 三、诗歌体式单一
• (一)两种基本体式: • 政治抒情诗: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
法,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 (政治)叙事诗:诗人一般在情感、心理层面表现
时代与革命精神。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和张志民。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等民间文艺
• 《雷锋之歌》: •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念,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 /都是:人民……/人民……/人民……/你的每一声脚步,/ 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
• ——雷锋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体,而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化 身,是“革命战士”群体,这个群体的共性是阶级性的、 时代性的,而不是个人化的……

民间风:主要是指叙事诗对民歌民谣及唱本俗曲(包括鼓词、
弹词、莲花落、道情)等民间文艺样式的吸取和借鉴,代表作有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田间的《赶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