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感觉与知觉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就是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看到了一个物体的视觉就包含了颜色、形状,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

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能力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能力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能力第十四章能力一、能力概述(一)能力的含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某种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完成一项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叫才能,如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结合起来组成数学才能;能力的高度发展叫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的结合,它使人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区别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2.联系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其次,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一)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旋律鉴别力、美术色彩鉴别能力等。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如作家创造新的人物形象。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或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的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因此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却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七章 感觉

第七章感觉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习题〖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就是不存在的,它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本章只着重介绍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不同于感觉的特征、以及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等的基本现象第一节概述 Top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许多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在我们的头脑里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我们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闻到某种香味、感受到一定的温度等等。

同时,感觉也反映机体内部的刺激。

我们觉察到自身的姿势和运动,感受到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舒适、疼痛、饥渴等等。

不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或是对内部刺激的反映,感觉是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是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对刺激给予感觉器官的直接感受,通常总是与其过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种颜色时,我们就知道“这是白纸的白颜色”、“这是红旗的红色”;当我们用手接触某个物体时,会说:“这是又硬又冷的东西”、“这是一块玻璃”。

这些回答都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除非是新生儿或在特殊的条件下)。

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达到脑,知觉也随之产生了。

虽然,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分辨事物的各种属性,感知它的声音、颜色、软硬、重量、温度、气味、滋味等等。

只有通过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的运动、姿势以及内部器官的工作情况。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是我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

《心理学(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修订本)》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感觉和知觉)

第4章感觉和知觉【本章要点】1.感觉和知觉的产生;2.感觉和知觉的分类;3.感受性变化的规律;4.知觉活动的规律;5.少年期学生感知的特点;6.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7.观察力的培养。

4.1 复习笔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1.感觉(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内容。

感觉的种类很多,人们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感到干渴,觉得冰冷等都是感觉。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它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一切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感觉是人类认识的开端,任何知识的来源都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2)感觉的共同特点①感觉所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而不是间接起作用或者过去直接起作用的事物;②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某一个具体的特性,即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全貌或整体。

(3)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感觉分析器循着两个方向发展①分化和专门化②各感觉器官之间,以及它们与有机体的运动器官之间以最优化的形式相互联系着,从而保证有机体能对刺激作出合理的准确的动作反应。

2.知觉(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知觉包含着对事物个别属性、个别成分之间相互关系意义的理解。

比如看到一面红旗,知觉就要借助于经验去解释它,说出它的名称或用词去标志它。

这是知觉具有主动性的表现。

②知觉是通过不同分析器的机能活动产生的。

在知觉的成分中,除了包括感觉外,还包含思维、言语活动等。

这是知觉具有综合性的表现。

知觉和感觉都只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都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2)知觉的特点①知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影响感觉器官的事物;②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各种属性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即事物的整体;③知觉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心理学感觉知觉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感觉知觉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感觉知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是什么?A. 感觉是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B.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C. 感觉和知觉是同一概念D. 知觉是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答案:A和B2. 以下哪个不是感觉的基本特性?A. 感觉的适应性B. 感觉的阈限C. 感觉的强度D. 感觉的复杂性答案:D3. 知觉的组织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接近性B. 相似性C. 连续性D. 所有选项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4. 感觉是人脑对_______的直接反映。

答案: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5. 知觉是人脑对_______的反映。

答案: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三、简答题6. 简述感觉适应现象。

答案:感觉适应是指感觉器官对持续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进入一个有强烈气味的房间时,最初可能会感觉到气味很强烈,但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气味感觉会逐渐减弱,甚至感觉不到。

7. 解释知觉的恒常性。

答案: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人们能够保持对物体的稳定知觉。

例如,无论在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能识别出熟悉的物体,即使光线条件发生变化。

四、论述题8. 论述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感觉和知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驾驶汽车时,我们通过视觉感知道路状况,通过听觉感知周围的声音,通过触觉感知方向盘的反馈,这些感觉信息帮助我们做出驾驶决策。

在社交互动中,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理解他们的情绪和意图。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感觉和知觉来捕捉和表达美的形式。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感觉和知觉是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外部世界,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更有效地与环境互动。

《心理学导论》第九章感觉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导论》第九章感觉知识点总结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最低不能小于 16 赫 兹,最高不超过 20000 赫兹,个人的情况 对声音频率 也不相同,疾病会改变这个范围。年龄也 的感受性 会改变音高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 对声音频率的感受性逐渐降低。一般来 说,频率越低,耳对频率的变化越敏感。 声音强度的差别阈限,受声音强度和频率 对声音强度 两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声音强度的 的感受性 差别阈限跟随声音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声 音频率对声音强度辨别的影响较复杂。
3
3、色觉理论(P283)★
理论① 三色说(扬—亥姆霍兹三色说) 代表人物 扬(提出)、亥姆霍兹(发展)
观点 该学说假定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 成分敏感(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 时,就产生不同颜色经验。
不足之处 不能满意的解释色盲现象 理论② 拮抗过程说(四色说) 代表人物 黑林(提出)
其做出反应,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工作,从而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该理论只能解释频率小于 5000 赫兹的振动。
6、 其他 感觉 (P291)
嗅觉
味觉 皮肤感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时能溶解的、有气味的气体分子。它作用于鼻腔 上部的嗅细胞而产生嗅觉,生神经兴奋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 下降。目前常用的分类法是将气味分为芳香味、果酸味、辛酸味。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它作用于分布在舌面、 咽喉的粘膜和软腭等处的味蕾而产生味觉。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 味觉:苦、酸、咸、甜。味觉的适应和对比作用都有作用。 肤觉一般分为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和振动觉等。 动觉是身体活动时所产生的感觉。动觉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 和关节中。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 耳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兴奋使人产生眩晕。 也叫机体觉,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如饥、渴、等等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三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三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三一名词解释: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①正、负后像,正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②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呈正比(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1.明度对比(同样亮的灰纸片分别放在黑背景和白背景上,看起来黑背景上的灰比白背景上的灰亮)2.颜色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花要用绿叶配的效果)两种。

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3.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上例中的明度对比)4.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先吃苦后吃甜觉得甜更甜了)叫相继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1)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声音的脉动感觉)一般规律:对于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以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3)联觉现象: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看到红色就觉得温暖,看到蓝绿色就觉得清凉就是一种联觉现象)五、视觉(一)视觉刺激:概念: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这一段电磁波又叫光波(也叫可见光谱范围)物理属性:波长、振幅、纯度对应心理属性:色调、亮度、饱和度(二)视觉现象(1) 视敏度: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

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小可见敏度、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1.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小物体的能力。

2.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小间隔的能力。

3.游标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

(2)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彩色的特性包括:1.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2.明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3.饱和度(又叫浓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的特性。

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

(3)颜色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1.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加色法,明度增加2.颜料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见色法,明度降低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

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非互补的颜色混合所得结果,是在光谱上它们两者之间的颜色,如红和黄混合得到的是橙色。

(4)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患者对可见光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

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世界就像一张黑白电影。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5)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6)马赫带: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

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例如,在观察影子的时候,在轮廓线的两侧会看到马赫带现象。

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

马赫带是由于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

(7)视觉适应: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向室外,都发生暗适应过程。

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8)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和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颜色视觉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例如,在注视点灯光之后,闭上眼镜,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象;以后可以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象。

(9)闪光融合: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时,闪烁的光就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闪光临界频率:也叫闪光融合频率,刚能引起闪光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10)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就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三)视觉的生理机制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的感受器视觉器官:角膜-前房-瞳孔-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网膜有三层视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层棒体细胞(颜色)和椎体细胞(光)是感光细胞(感受器)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侧抑制现象:视觉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对临近部位的输入信号会产生抑制性影响特征察觉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边界、直线、角度、运动、方向等特征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赫尔姆霍茨在视网膜上有三种分别对红、绿、兰爱你敏感的感受器,光刺激引起三种感受器的不同程度兴奋,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颜色经验四色说:黑林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视素,他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得过程,或同化或异化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研究证明,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六、听觉(一)听觉刺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能接受的振幅频率为16-20000HZ,低于16叫次声,高于20000叫超声(二)听觉现象:(1)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也行,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2)等响度曲线: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以1000Hz声音为标准,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频率的声音,使它听起来和这个1000Hz的声音一样响。

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和1000Hz同样的响度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图,即画出一条条曲线,每条曲线上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这些曲线就是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敏感的部位在1000Hz~4000Hz之间。

(3)乐音和噪音:根据发声体震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还分成乐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4)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暖气管内的水流声、电冰箱(5)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对一个稳定的声音初下降,然后稳定在一个平衡的水平上(6)听觉疲劳:声音刺激的强度/时间大大超过了听觉感受性的正常限度,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三)听觉的生理基础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中的耳蜗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听觉产生的途径:声波-科蒂氏器官-听神经-丘脑-颞上回和颞中回(四)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1886年,罗.费尔德提出认为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又叫电话理论局限:人耳基底不能做1000/s以上的快速振动,却能分辨每秒振动1000次以上(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他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感觉局限:但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得振动,高和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恒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立,因而根据并不充分(3)行波说(位置理论):冯.贝克西于20世纪40年代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到达基底膜不同的部位后便停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