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古代的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其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无疑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和文化。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和唐朝时期,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选拔人才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2. 科举制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最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后来逐渐演变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二、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科举制度的具体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次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诗词和文章。
只要通过乡试,就有资格参加会试。
2. 会试会试是乡试合格者参加的第二次考试,是一个面试的形式。
考官会针对考生的才学、品德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只要通过会试,就有资格参加殿试。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考生需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章写作,并进行现场答辩。
考官根据考生的表现来评判其能力和水平。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及意义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流动性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贫寒出身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官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对于当时社会的流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人才选拔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使国家能够得到一批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官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腐败和人身主义的发生。
3. 文化传承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这对于传承优秀的思想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如何评价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科举制度过于注重经典的记忆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特权和不公平,只有富贵之家才更容易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历史之隋朝科举制度、历史之隋朝文学
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历史之隋朝科举制度、历史之隋朝文学历史之隋朝科举制度【导语】吉林省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历史之隋朝科举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南北朝时期为了选拔有用人才已萌生出“举明经”等科举制度,但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仍然继续实施。
隋朝时,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606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
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仍有一段距离。
秀才科可谓科举的开端,亦为不完善的考试制度,对实际取士作用不大,但已改变了门第垄断官职的局面。
科举制度顺应了历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的要求,缓和了他们和朝廷的矛盾,使他们忠心拥戴中央,有利于选拔人才,增强政治效率,对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之隋朝文学【导语】吉林省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历史之隋朝文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
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
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著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
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
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而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
杜正藏所著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
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
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甚大。
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
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
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
科举知识点总结
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鼻祖。
公元605年,隋文帝颁布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隋代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明经、明法、明艺、明医五科,其中进士科是最重要的一科,被称为"乡试"。
通过乡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终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书的功底。
2. 宋元明清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考试体系。
宋代考试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兼顾儒、释、道三家思想。
此外,科举考试还开始注重文采和才艺表现。
元代的科举制度则相对混乱,考试内容客单一,标准松散。
明清两代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使科举制度达到了最为完备和规范的程度。
明代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经义、训诂、史书等科目。
而清代的科举制度则制定了一整套细密的考试规程和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平等选拔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平等选拔。
科举制度对所有的族裔、地域、贫富都是平等的,只要有才干和学问,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平等选拔的特点在封建中国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2. 彻底改变贵族统治局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贵族统治局面。
以前的官员多是世袭制度,通过血统得到官位。
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立即就有机会成为士大夫,使社会人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 聚敛权力科举制度聚敛了皇帝的权力。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的选拔。
而选官一直以来都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采取举人制度,取消了贵族的世袭制度,使中央政府对人事权有更大的掌握。
科举制的知识点
科举制的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之一,源于隋唐时期,兴于宋明清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尽管科举制已经在1912年被废除,但其影响至今仍然深远,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科举制的一些知识点,包括科目、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一、科目科举制按照职务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科目,主要有举人、进士、翰林等。
其中,举人是科举制的第一级别,进士是第二级别,翰林是最高级别。
举人科目主要包括经义、礼义、诗词、纂书等方面的考试内容。
进士科目则更为严格,除了经义、礼制、历史外,还必须掌握音乐、舞蹈、绘画等举几种附属考试。
翰林科则更加高深复杂,注重对汉字的演练、文章的修辞等方面的考试。
二、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诗词创作、经义背诵等方面。
其中,考试内容涵盖了经典著作、文学作品、通识知识等各个方面。
考生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胜任科举考试。
例如,举人科目主要考察人们对《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有些科目甚至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字学研究技巧,比如评剑。
进士科目则更加注重文体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
考生要能够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背诵。
三、考核标准科举制的考核标准非常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深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求其作文妙笔生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考官们通常会降低分数,如果考生的作文没有新意或者创意性不足的话。
许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非常紧张,通常会选择模仿前人的作品,这样的精神却成为制约科举制发展的一个因素。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发挥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人才选拔,因此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的方面和中庸之道,并且注重知行合一。
科举制的发展倡导了官员们的学习,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行政效率和人民满意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科举制度无疑是一部重要的篇章。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选拔文武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家族世袭和举荐制度,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
而随着唐朝的兴起,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更公正、更科学的选拔机制。
唐代贞观年间,创设了“进士科”和“明经科”,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最出色的表现是在宋代和明代。
宋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改革,包括诗词、文章等多个科目,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明朝时,科举制度更是步入了顶峰之时。
明代设置了三级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覆盖了全国各地的考生,并将考试内容扩展到了典籍、经义、诗词等多个方面。
二、科举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主要目的是选拔人才,为朝廷培养合格的官员。
通过科举制度,可以选拔到各个领域具备才华和能力的人才,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还提供了普及教育的机会。
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一技之长和学识,就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这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动力和方向,推动了全民素质的提升。
科举制度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们在阅历、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与较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性的形成。
科举制度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局限科举制度的影响深远,它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
随着科举制度的实施,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许多具备才华的官员,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瞧,科举制度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与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就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与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就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与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与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就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就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就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就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就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初中历史易考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朝,最后于清朝废止。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真正规范化并发展起来是在唐朝。
唐朝建立了科举考试的制度,供选拔官员使用。
唐朝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明经、会试和殿试,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在唐朝后期,科举制度逐渐落后,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修订和完善,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内容与要求科举制度主要包括明经、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明经考试是选拔文官的第一关,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儒家经典,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级别。
会试考试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查考生的才能和学识。
殿试考试是朝廷举行的最高级别考试,选拔成绩最好的考生,被选中者即为状元,可直接登进士榜,授予功名。
三、科举制度的作用与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提供了广泛的选拔渠道,使得社会上人才的竞争更加公平公正。
其次,科举制度强调儒家思想,推动了儒家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同时,科举制度也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影响,强调了官员的品德和素质,并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得政治体制更加稳定。
总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要求以及作用与影响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方面。
通过了解和学习科举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历史知识小科普
历史知识小科普
历史知识小科普: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直至清光绪六年(1900年)废除,历时一千三百余年。
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在各省进行的,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中者称为“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中者称为“进士”,其中最优秀的三人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世袭和门第限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能进入官场。
这种选拔方式,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对于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僚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通过考试,进而进入官场。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例如,考试内容过于注重经书和八股文,导致知识面狭窄,创新思维受限。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因为一旦成为官员,就可以世袭官职,形成官僚世家。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
科举相关文化常识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事业单位之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
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
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
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
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
二、科举制度的程序
三、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
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四、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
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宫,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宫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简述科举制
简述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至清末。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人才,以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首先是乡试,考察的是基本的文化素养,包括文言文、诗词、经史等方面的知识。
乡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考试,主要考察的是文学、经史方面的知识,以及应试的能力和文笔的表达。
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即殿试。
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考试,主要考察的是对国家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成为官员,进入官僚体系中工作。
科举制的优点在于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不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有才华和能力,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了政府的正常运转。
此外,科举制还起到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由于科举考试的存在,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首先,科举制过于注重应试的能力和文笔的表达,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考生在官场上表现不佳,无法胜任实际工作。
其次,科举制的选拔范围有限,只选拔官员,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人才。
这导致了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一些有才华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
此外,科举制还存在腐败和贿赂的问题,一些权贵和富豪通过贿赂官员,使自己的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和权力。
总体来看,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科举制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最终在清末被废除。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科举制影响中国历史长达1300多年,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文化考察中又绝对是难以回避的内容。
本文就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做以总结概况,以期帮助考生更好的理解和了解这一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创立于隋,完善于唐,鼎盛于明,废止于清。
影响中国历史长达1300多年。
1.隋朝: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时“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同时还设立武举,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3.宋代: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其次,宋代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
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和看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选拔人才的制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真正成熟并被广泛实行的时期是宋朝。
科举制度将人才选拔的工作交给了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人才脱离了家族背景的束缚,获得了更广泛的机会,同时也达到了国家选拔人才的目的。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约1300年,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帮助建立了一个有序的人才选拔机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一些富家子弟可以通过贿赂等手段通过科举考试,而一些真正优秀的人才却因为家庭背景等原因无法通过考试。
此外,科举制度也限制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因为考试只考察一些固定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全面考察个人的才能和潜力。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才的选拔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然而,它也有一些局限和弊端,需要我们在借鉴其历史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科举制度这个超有意思的文化常识!
你们知道吗,科举制度啊,就好比一场超级大赛!你瞧,就像咱们现在参加各种比赛一样,科举也是给那些有志向、有才华的人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比如说范进,那家伙为了科举简直是拼了老命啊!历经无数次考试,终于中举了,结果还高兴得疯了,这得多刺激啊!这科举啊,可不光是一场考试,它其实决定了好多人的命运呢!这就好比我们现在选择读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一样,重要得很呐!
在古代,好多人从小就开始为科举做准备,读书读得那叫一个刻苦。
就像我们为了考上好学校拼命学习一样。
而且科举考试可不简单,要经过层层选拔。
先是乡试,这就好比我们的初赛,过了这一关才能进入会试,是不是跟我们参加比赛晋级有点儿像?一旦考上了,那可就风光了,能当官,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所以啊,那时候多少人挤破了脑袋都想参加科举。
你说这科举制度是不是很神奇?它延续了那么多年,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
就像一条大河,流淌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
虽然科举制度也有它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觉得科举制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古代社会人们对知识和才华的追求,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特点。
它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永远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也对科举制度充满了好奇和感慨呀!。
科举制的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的知识点高三科举制的知识点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元、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直至清朝被废止。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科举制的起源、组织、内容和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的文帝杨坚于隋开皇年间创立了进士科,取代了原先依靠门第世袭的贵族统治制度。
进士科通过文学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使得人才选拔的标准更加公正,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等级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经过唐朝、宋朝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
二、科举制的组织科举制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中央和地方。
中央组织方面,负责科举制的机构是内阁的吏部,该部门负责制定选拔规则、组织考试、评卷等一系列工作。
而地方组织方面,主要由府、州、县三级政府共同负责,包括准备考试场所、招募监考官员、安排考生住宿等工作。
三、科举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的第一关,由地方政府组织,考察的是文化素养和才能。
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直接由朝廷组织,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的政治觉悟、忠诚度和理论水平等。
四、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选拔,突破了原有的门阀贵族统治制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使得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其次,科举制强调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培养,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科举制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的选拔人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
科举制通过乡试和殿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促进了人才更加公正的选拔和合理的利用。
同时,科举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
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
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考上的叫“举人”。
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
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
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
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
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历史常识:关于科
举制,你应该知道的
如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一样,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亦经历了一步步蜕变,渐臻成熟。
期间亦有着许多精彩的飞跃。
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纳为下面这条主线:首先是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接着是秦朝的军功爵制;接下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征召制;而魏晋南北朝则改为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唐以后,科举制终成,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接下来的一千多年,历朝历代不断对其完善。
我们接下来就看一看科举制这一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渐臻完善的。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
(2)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科举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4、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
(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2)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5、科举制度的废除: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科举制的程序
注:1、与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一举成名,折桂,名落孙山,连中三元,三元及第,进士及第。
2、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统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
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皇帝派遣到各地的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3、科举的三级考试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
4、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5、金榜分三甲:一甲:状元(榜首),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别称“鼎甲”;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而且对我国后来的一系列人才选拔相关的制度等均有深远影响。
故而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总结记忆。
关于科举制的这些内容,你记住了吗?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网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