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_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_马书红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介词in为例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介词教学中的应用----以介词in为例粟茜(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524000)摘要:英语介词具有一词多义、语义抽象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介词时存在记忆难、使用难等问题。
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介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引导学生建立介词多义网络。
以介词in的教学为例,分析介词的基n释义和隐喻延伸释义之间的联系,对比分析同义介词间的文化概念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介词的词义和用法,增强介词教学效果#关键词:概念隐喻介词隐喻映射1.引言英语多义介词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重点和难点(马书红,2007)。
即便是一些高阶英语学习者,也常常出现误用介词的情况。
在以往的介词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逐个讲解同一介词的多项释义的方法,而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地学习介词的意义和使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多义介词的多个义项之间其实存在内在联系,介词的多项词义是以基本义项为核心,通过隐喻映出多个义项(文秋芳,2013)#Lakoff&Johnson(1980)解释这种引申是源于人的认知是隐喻性的#知的方式们语言的使用,所以出现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基概念隐喻理论的介词教学可以帮介词教学的不,效增强介词的教学效果(刘艳,李金屏,2011)#2.介词学习的障碍介词学习的难点在于词义多、用法广#学生在学习的时常常一知解,使用出现用者误用的情况,下析一下学生在学习介词时的主要问题。
2.1词义多、易混淆。
介词的词是英语词中的一,是学生认为介词是难的一#是词义多、,基本一个介词项多的语义。
学生在记本的难#而有很多介词的构词丨,学生记生,出现的,比如介词in-/n,as-at,al/n<-am/n<等。
还有一些介词词义相近,但是用法同的介词#,“在……(的意义的介词有:/n,above,over,up等。
都有“在...之内”的意义的介词有:in,inside,within。
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介词的项语义#2.2介词的误用#同义介词的不同用法也是学生理解介词的一大难点#介词in,on,at,以用“在……(地点)(者“在……(时间)(,所以常的误用:例1.My mom is not in home.(错误。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1.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刷馆,1985年。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3.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
4.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
6.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
7.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8.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 范晓:《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2.房德里耶斯:《语言》(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4.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冯志伟:《数理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5年。
15.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
16.高明凯:《语言论》,中华书局,1963年。
17.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
18.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20.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得影响》(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3.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频次分析与二语习得
频次分析与二语习得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N.Ellis所倡导的二语习得的频率观。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现在没有多少证据支持语言输入的频率影响二语习得的观点,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反驳这一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语料库的频次分析用于二语习得理论,以期得出对教学实践有用的结论。
标签:语料库频次二语习得一、引言语料库语言学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语料库语言学为语言研究与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它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系统分析;它研究的是语言行为,而不是语言能力,也就是说,它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N.Ellis 所倡导的二语习得的频率观。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正如R.Ellis(1994:273)所言:我们没有多少证据支持语言输入的频率影响二语习得的观点;也没有多少证据可以反驳这一观点。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语料库的频次分析用于二语习得理论,以期得到对教学实践有用的结论。
二、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流派多种多样, 我国著名计算语言学家黄昌宁教授主张采用经验主义方法论研究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以实现大规模真实文本的计算机处理。
可是,费尔默(Fillmore)对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不屑一顾,宣称自己是“安乐椅”上的语言学家(armchair linguist)•,他不相信在其中可能找到他所需要的一切语言事实的语料库能够存在,无论其规模有多大。
因此这种被称为“安乐椅里的语言学(armchair linguistics)”, 指的是学者们坐在办公室里凭借自己头脑中的语言直觉和智慧,通过主观臆想来撰写语言的规范。
还有一种可称为“诊疗室里的语言学(therapy linguistics)”,这是基于个别或少数失语症患者的话语语料来研究患有语病的语言模式,关注于研究者能够利用语言来做什么而不是一般人如何使用语言。
从原型范畴及意象图式看英语介词的隐喻多元性
从原型范畴及意象图式看英语介词的隐喻多元性摘要:为了解析英语介词的隐喻多元性,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原理,构建了on的隐喻认知机制。
分析中发现,介词最初存在一个原型空间概念,这一原型会向较近的范畴投射,形成不同的隐喻概念;而这些隐喻概念将进一步向其他的相关范畴投射,进而形成更多的隐喻概念;最终所有的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而这个网络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关键词:原型隐喻性映射意象图式1.引言在表示方位关系时,英语通常由介词来行使,而汉语则是介词加方位词,即英语中“介词+名词”=汉语中“介词+名词+方位词”(沈家煊,1984)例如:the book is on the table.(书在桌子上)“on”=“在…上”the eggs are in the basket.(鸡蛋在篮子里)“in”=“在…里”此外,英语中的介词还广泛用于时间、状态、方式、附着、属于、悬托、支撑、目的、原因等范畴。
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如bander (1978); murphy & alttman(1989); tyler & evans(2003);沈家煊(1984)等已经对英语介词进行了研究,初步发现英语介词的多元性并不是偶然存在的,而是有一定规则可循的;笔者发现,从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角度构建的隐喻认知机制,能够很好的解释英语介词的多元性。
2. 理论框架2.1 隐喻认知机制自1980年隐喻代表人物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以来,隐喻观被热议并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同。
隐喻可以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
(王寅,2005)具体来说,隐喻是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事物的概念域,即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投射或映射(cognitive mapping)。
(lakoff g&johnson m,1980)为了认识和描写未知事物和现象,人类依据已知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同时发挥惊人的想象力,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进行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则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2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那么你对认知语言学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认知语言学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
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隐喻是人类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力。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
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近几年国内认知语言学的领军人物。
出版了几部相关专著,其《构式语法研究》是国内首部有关构式语法的著作;并发表了几十篇相关论文。
张敏: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著有《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流派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一节提到的基本观点,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主要理论方法有:Fillmore、Goldberg 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 ruction Grammar);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akoff、Talmy 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以及S. Lamb 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
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
2016年教育部人文项目立项课题142 法家经典文献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戴拥军安徽工业大学143 社会视角下黄梅戏经典剧目舞台道白研究鲍红安庆师范学院144 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译介卢明玉北京交通大学145 中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146 基于语篇体裁类型的教育语篇知识结构研究于晖北京师范大学147 大数据背景下的词汇计量与常用词库建设王治敏北京语言大学148 “介引”类离合词及其语用接口研究李春玲北京语言大学149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孔子家语》英译研究伊咏常州大学150 语言接触与中古汉译佛经称谓语研究鞠彩萍常州工学院151 三语习得视域下内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用迁移研究朱效惠大连外国语大学152 语境的经验性与本体性关系研究于林龙东北师范大学153 英语介词误用的认知探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左尚君福建工程学院154 修辞学视角的汉语违实表达研究霍四通复旦大学155 晋冀豫毗连地带晋语语法系统研究谷向伟广东金融学院156 外国留学生汉语写作“互动协同”教学模式构建郝红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57 学术语篇中批评言语行为的互文性分析邓晓明哈尔滨工程大学158 视角下失语症患者语块能力康复状况的跟踪研究周荣哈尔滨理工大学159 《文心雕龙》核心思想英译及其对外传播研究胡作友合肥工业大学160 动词论元结构在中文信息抽取中的应用研究肖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61 常德沧山话词汇研究徐前师湖南科技大学162 日语口译语用失误体系研究金翰钧湖州师范学院163 基于语料库与心理实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性词义习得比较研究石进芳华东交通大学164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写作认知研究雷霄华南理工大学165 基于大规模“微信”文本语料库的汉语会话分析余一骄华中师范大学166 非母语者汉语有标复句习得难度级差及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万莹华中师范大学167 英语学习者劝说性文体中的语篇修辞研究刘东虹华中师范大学168 近代汉语词汇对《汉语大词典》书证研究王毅淮阴师范学院169 周恩来外交修辞创意研究解正明淮阴师范学院170 出土两汉杂器铭文整理与研究徐正考吉林大学171 英汉非线性构式对比研究李维滨聊城大学172 《敦煌俗字典》修订本黄征南京师范大学17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规划观及其中国实践研究方小兵南京晓庄学院174 基于语料库的关系词语用于单句现象再研究聂仁发宁波大学175 基于CCAT的世界遗产翻译研究余军厦门理工学院176 汉英双语者视、听信息组构化加工模式研究张拥政山东工商学院177 《官话指南》多版本语言比较研究徐丽山东科技大学178 小句认知结构与句法结构关系研究丁力陕西理工学院179 基于讲说体白话文献的清至民初汉语口语句式研究卢惠惠上海财经大学180 史华慈-吴漠汀《红楼梦》120回德文全译本研究王金波上海交通大学181 历时视角下的“汉语-突厥语”语言接触研究王艳红上海外国语大学182 汉日时制构造的比较研究孙伟首都师范大学183 英语语境下中国留学生英语口头学术语篇的社会化研究左红珊四川大学184 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词汇的梵-拉-英-汉对照数据库构建与研究程树华四川师范大学185 中国学习者学术英语写作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盛云岚同济大学186 现代哈萨克语表达语气意义的语调实验研究魏炜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87 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国际认同研究陈莉扬州大学188 荆楚方言词汇研究吴松长江大学189 异读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句法结构之差异王月婷浙江工商大学190 理雅各《诗经》英译注释话语特征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胡美馨浙江师范大学191 现代华人离散译者的身份博弈对其文化译介思想的影响研究汪世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2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学习动机的回溯与跟踪研究戴运财重庆工商大学193 跨学科视角的抗战时期军事翻译研究罗天重庆交通大学194 长三角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子女语言融合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艳安徽农业大学195 大数据下语义知识资源的覆盖度和扩展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卢达威北京大学196 基于汉俄平行语料库的政治文献翻策略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 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体标记的微变化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兰霞北京交通大学198 融通中外的外宣翻译话语建构及其接受度调查青年基金项目赵晶北京科技大学199 翻译与创作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基于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的视角青年基金项目赵秋荣北京科技大学200 现代汉语方式范畴认知功能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韩超北京理工大学201 中西互镜:庄子哲学英译与诠释研究(1983—2015)青年基金项目姜莉北京师范大学202 面向语音教学的汉语普通话发音生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汪高武北京师范大学203 中东欧国家语言政策对我国非通用语人才规划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董希骁北京外国语大学204 网络环境中高校英语学习者自我调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郑春萍北京邮电大学205 汉语第二习者语言社会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闻亭北京语言大学206 汉语第二习者复合词词义识解及其制约因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孟凯北京语言大学207 晋唐文献涉医资料词汇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石雨北京中医药大学208 现代汉语方言宕江摄知庄章组字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安拴军渤海大学209 《日本殖民侵略下的伪满“协和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宫雪大连海洋大学210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课堂互动有效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寇金南大连理工大学211 论阿普列相思想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青年基金项目王钢大连外国语大学212 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卢丹东北师范大学213 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表达型交际的人际语用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成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4 高校出国短期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跟踪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金玉花福州大学215 层级语境条件下新异转喻加工的实验语用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捷复旦大学216 奇幻型儿童小说汉译问题研究--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翻译为例青年基金项目张道振广东工业大学217 二十世纪《西游记》外籍译者英译单行本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欧阳东峰广东工业大学218 粤东五市闽语语音的地理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林春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19 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临高语语音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文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20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篇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余娟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21 粤港城市语言景观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韩艳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2 基于语料库的同传译员自我修正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钱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3 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轮转换方式的多模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志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4 现代汉语情态与指称的互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寒冰广西民族大学225 晚清翻译规范的社会构建及译者行为批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军平哈尔滨工业大学142 法家经典文献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戴拥军安徽工业大学143 社会视角下黄梅戏经典剧目舞台道白研究鲍红安庆师范学院144 晚清传教士西学翻译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想的译介卢明玉北京交通大学145 中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226 汉语历时篇章衔接语料库创建与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牛慧芳河南科技学院227 南阳城区话语音变异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闫克河南理工大学228 汉语实现事件词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家春黑龙江大学229 基于语义与句法接口的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表达系统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丹荣湖北文理学院230 汉日复句构式的跨语言认知研究——以条件、因果复句为中心青年基金项目苏鹰湖南大学231 壮侗语分类词语义句法的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程博华北科技学院232 迪肯思想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楚行军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33 《论语》在俄罗斯青年基金项目王灵芝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34 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中外刑事庭审话语比较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海萍华东政法大学235 译者行为的社会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朱献珑华南理工大学236 大学英语课堂协作写作对学习者二语发展和思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朱茜华中农业大学237 面向美国高中生的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模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琼华中师范大学238 事件结构理论视角的汉语非典型宾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蓓华中师范大学239 基于语料库的俄语名词词法范畴的审美潜能探索——以二十世纪诗歌为例青年基金项目张欣欣吉林财经大学240 海外研修情境中的高校外语教师学习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凤娟吉林大学241 战国文字构形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青年基金项目何家兴济南大学242 汉英表量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秀芳济南大学243 基于大学生跨文化体验的跨文化能力维度的本土化研究及量表研制青年基金项目李加军江苏大学244 噪声条件下母语及二语音段感知机制的对比实验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龚箭江苏科技大学245 汉语儿童的多模态指称能力发展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小荣江西农业大学246 语内阐释翻译与身份建构:王岱舆、刘智汉译伊斯兰典籍之比较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晓琳兰州财经大学247 基于语料库的藏族大学生英语书面语语言迁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王亚军兰州大学248 语言接触视角下闽南语对新加坡英语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梁丽娜黎明职业大学249 哈贝马斯的语言哲学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志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50 汉韩同形汉字词语义相似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佳颖鲁东大学251 面向专利机器翻译的汉英语块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胡富茂洛阳理工学院252 基于历时与共时层面的近代汉语因果句句法语义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为政南昌师范学院253 汉语历时词汇数据库的构建与计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斌南京师范大学254 蒙古贞地区蒙古语方言资源保护与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其木格内蒙古大学255 新型汉英会议口译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符荣波宁波大学256 现代汉语“体”系统的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鞠志勤青岛农业大学257 批判语言测试视阙下CET的反拨效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吴涛曲阜师范大学258 新TEM-8写作测试量表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贾文峰山东大学259 基于百种白话报刊的清末民初白话新词族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艳平山东师范大学260 留学生汉语学习与身份认同互动关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丁婷上海交通大学261 英汉反身代词回指的神经加工机制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时倩上海理工大学262 学习者致使构式习得发展模式及认知建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滢滢上海外国语大学263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ESP“一体两翼”教学体系构建——以医学英语为中心的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任荣政上海中医药大学264 基于复杂网络功能连接的交替传译心理加工的多因素作用模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隋丹妮沈阳大学265 西方权威书评(1995-2015)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夏婉璐四川大学266 语前聋儿普通话声调发展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彧天津理工大学267 外国文学经典重译的动因研究: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青年基金项目高存天津商业大学268 日本明治期中国语教科书语言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照旭同济大学269 晚清来华传教士西学译论史稿整理及其“成熟史”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东皖南医学院270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黄莹武汉科技大学271 认知视野下反义形容词对称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李武汉理工大学272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低变异输入和句子语境对英语构式习得的影响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张晓燕西安财经学院273 日汉比较程度副词主观性对比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陈建明西安工业大学274 西北方言否定后置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芳西安交通大学275 汉语词缀、语缀与词法——句法接口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杨炎华西北大学276 《通用彝文规范方案》认知度及现行字库使用情况调查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贾海霞西南民族大学277 清代新疆丝绸之路文献察合台文社会经济文书词汇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力阿伊木·亚克甫新疆财经大学278 从书写角度对碑刻楷书字形变化的动态考察青年基金项目何林英邢台学院279 中国儿童文学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80 基于事件结构理论的数量成分述谓性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朴珍玉延边大学281 基于训点资料的佛典训读对日语语法影响的历时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洪岩燕山大学282 中国西南官话对越南北部边境地区地名的影响青年基金项目高屹娇云南师范大学283 新认知语用学视域下的刻意性隐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范振强浙江工商大学284 语段与加标理论视角下的句法孤岛现象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田启林浙江工业大学285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话语实践与中国文化形象构建青年基金项目尹延安浙江农林大学286 话语标记语的韵律、句法与语用互动关系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单谊浙江外国语学院287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黄帝内经》英语国家译介效果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殷丽中国药科大学288 四调至十调:鄂南五县的声调系统及其演化青年基金项目王彩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89 文学翻译译者的语言心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袁圆中南大学290 语料库辅助的西方媒体涉藏新闻话语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刘明中山大学291 十六世纪以来闽南方言韵母的历史演变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南逸中央财经大学292 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木雅语的人称范畴及其类型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饶敏重庆工商大学293 沃尔夫隐性范畴视阈下英语独立型形式标记的隐性纯理功能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董保华重庆科技学院294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轻声词等级标准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曾广煜重庆师范大学。
英语习语词典条目收录的原型范畴分析
2 0 1 3年 1 O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B E 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6 . N O. 1 O
0c t . 2 01 3
条 目收 录原则 。 认 为习语词典 录条 目时应依据词典 的规模 , 原型 习语 多收 , 非典 型 习语 酌收 , 边缘 习语少收, 并作必要
的标识 , 以期能更好地服务 习语词典 的编纂 实践 。 [ 关键词 ] 习i i - ; 条 目收录 ; 原 型范畴 ; 模糊性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短句 。
虽然搭配 由各词组成 , 但搭配的意义不一定等于各组 成部分 的 意义之和 。习语 和惯用搭配 之问有非 常紧密的联系 , 有 时甚至
难 以区分 。骆 世平将 多词表达式分为一个连续体 , 为
还有学者 提出 了习语 在使用 范 围上 的宽 窄 之分 。上 述 的 界定便是较 窄 的 习语。宽 的界 定包 括 成语 、 谚语、 俗语 、 歇 后 语、 惯用 语 、 典故 和对 等词 。K o v e e e s 和S z a b o 认 为传 统意 义上 习语范畴 内容庞杂 , 涉及到隐喻、 转喻 、 成对词 、 带 i t 的习语 、 明 喻、 俗话 、 短语 动词 、 语法习语及 其他语 言表 达式 。虽然这 些定 义各有侧重 , 但归纳起来 , 习语就是一组 结构相对 固定 的、 意义 不等于其构成成分之和 的词组或短句 。 ( 二) 原型理论与 习语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 为同一 范畴 的各个成 员 之间不存 在 共 同
介词in的语法功能
介词in的语法功能作者:鄢晓敏马名玥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8期【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采用语料库方法,根据韩礼德划分得九大类环境成分,对在英语国家语料库检索到的一万例语料逐一进行划分及归类。
研究结果表明:介词in 主要用于表示处所环境,且几乎涵盖所有环境成分,除了其中的两个子范畴:距离和成品。
【关键词】介词in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系统功能语法一、引言介词指“与名词、代名词和动名词连用,使它们从语法上与其他词联系起来的词。
” (Richards & Schmidt,2010)介词虽然数量小且有限,共计约一百余个,但作为一种“连接名词短语和其他结构的手段”,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一方面,介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据Kennedy统计,几乎所有的英语文本中,平均每八个词中就有一个是介词。
基于CIC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rpus)- 剑桥国际语料库,Carter & McCarthy统计出50个频率出现最高的词,其中介词高居首位。
介词的重要语法功能及其高使用频率使其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介词进行研究,即: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料库语言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国外学者包括Lakoff、Brugman、Taylor & Evans等,国内学者如、于善志、聂亚宁、鄢春艳等,均各自对介词的空间概念隐喻、意象图式或原型范畴进行了探讨。
如Tyler & Evans通过深入分析单一介词over的词汇多义性,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介词语义网络,即“原则性多义模型”:每个介词都有一个原型或中心义项,“原场景”(protoscene),通过意象图式、射体-界标等认知机制衍生出其他的独立义项,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理据性的介词语义结构分析模式。
关于二语习得的介词研究,主要分为两类,即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探讨介词习得顺序、错误及策略,如Schumann、Becker & Carroll ,和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包括原型理论、空间范畴化、原则性多义网络等研究介词习得情况,如Ijaz、Jarvis & Odlin、马书红、李佳蔡金亭等。
不可解特征视角下英语介词_in_和_on_的方向义研究
2010年第1期总第119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10,№1Serial№119不可解特征视角下英语介词“in”和“on”的方向义研究3于善志 王文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本文从不可解特征的视角讨论了英语介词“in”和“on”的词汇义和功能方向义问题。
认为功能性短语p P的中心语包含了一个方向性不可解特征,方向性意义的产生来自介词从词汇性中心语向功能性中心语的移位。
移位是由p中的不可解特征需要核查而被激发的。
p上的方向性不可解特征既可以通过与其具有c2统领关系的词汇性介词进行赋值,也可以通过方向性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进行赋值。
当p上的不可解特征由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进行赋值时,“in”和“on”可以在不发生任何移位的情况下便具有了方向义,但其所在句法结构的中心语必须与其前面的动词形成相邻关系。
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方向性动词和方向性小品词在传达方向时的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最简方案;不可解特征;赋值;介词;方向义中图分类号:H0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242(2010)01200352061.引言语言结构及其构式义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徐盛桓2007;熊学亮2007; Hiroe2006;Rooryck1996;Thomas2004;Langacker2008)。
人们对英语介词的研究也分别从语内(intralinguistic)、语外(ext ralinguistic)、跨学科等不同的视角展开,如空间关系及其隐喻(Talmy1985)、语篇2功能(OπDowd1998)、语言类型学(Talmy1985)、句法学(Rooryck1996)等。
这些不同视角下展开的研究虽然在术语、研究对象与目标等方面不尽相同,但都无法回避结构与意义这两个核心成分。
由于结构层次与意义之间的句法关系比较繁杂,所以人们一直试图对“结构”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理出一个“既简单又具有较强解释力”的框架来。
马书红论文1介词
句(10)附着于1维的线或2维的面,后者作用于前者一个拉力以对抗地球的引力。
3、上3[+点,+高处;无表面接触;无交互作用,+1/2/3-维]
该空间场景中,图形(F)高于背景(G),两者间既无表面接触,也无交互作用。例如:小溪上、从竿子上跃过等。背景(G)被识解为一个实体,而不具体考虑其维度。可以从下面的实例中分辨其与前两类语义的区别:
3、on3[+blob, +contact, +contiguity, +1/2-dim]
(5)She was scared stiff by the shadow on the wall.(她被墙上的影子吓呆了。)
(6)The sun on the horizon seems the biggest of the day.(地平线上的太阳似乎是一天中最大的。)
句(1)中,the book是图形(F),the desk是背景(G)。背景——the desk用来标识图形——the book的空间位置。人们对物体的几何特征的表达往往有所取舍,其特点是,物体的某一部分及其特征被保留和突出,而另一些部分及其特征被淡化甚至舍弃。在空间场景识解中,人们保留和凸显的往往是参照物的一些具体的几何特征,而图形(目标物)的几何特征被忽略,或者被抽象为几何中的点(0维)(武和平,魏行,2007:2)。我们可以借鉴Qu ir k等人(1985:674)对空间维度(dimension)的多样性的描述将背景(参照物)的维度(dim ension)等级分为0度(0-dim)、1度(1-dim)、2度(2-dim)和3(3-dim)度空间范畴。
英语中方位介词隐喻映合现象分析
英语中方位介词隐喻映合现象分析作者:陈亮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8期摘要:隐喻是我们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的重要方法,是我们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处处充满了隐喻性思维,隐喻性表达在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
本文通过从多个角度对隐喻认知说的详细论述,提出空间方位概念域可以隐喻性的映合至大部分其他基本概念域。
依据对“AT-ON-IN”所构成的“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举例叙述,对当代隐喻认知理论作以实例上补充,相信对于英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方位介词;隐喻;映合从上世纪初到现在,语言学者们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对隐喻做出来大量深入的研究,认为隐喻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
人类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性思维,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隐喻性表达。
甚至有学者认为,语言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Cohen在反驳隐喻语用观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的语义观,指出隐喻的意义本质上属于句子,是语义异常或语义破格,只要用语义理论而无需用语用理论就可以描写隐喻义。
根据他提出的“语义取消特征(Theory of Semantic Feature-cancellation)”的观点,通过取消在字面意义上违反语义规则的特征,可以直接获得隐喻的意义。
例如,通过取消“监狱”的最主要特征“关押犯人的地方”,保留其“束缚”的特征,就可以获得这个句子“That company is a prison.” 隐喻的意义。
但是上面所提方法的语义特征排序又难以确定。
即便可以确定下来,又该取消那些特征和保留哪些特征呢?比如“He is a tiger.”除了最主要的语义要素“生活在森林中的肉食动物”之外,老虎它还具有性凶猛、体健壮、力气大、善捕猎、样憨厚等其他特征,如何排序或选择这些特征真的是一个难题,或者说脱离语境之后该取消那个特征,都是难以确定的。
现代汉语介词的分类和释义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为例
Comparing horizontally the Modern Chinese D如twnary the fifth edition with the 800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and Functional Words in Modern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词标注词性是词典编辑史上向前迈出的 一大步,不论是在词典编辑史上还是在整个语言学界中都有重要的意 义。本文就是以《现汉》第五版中介词词类标注为基本依据,来对词 典中介词的释义进行研究。词典的作用是对词下定义,做解释。释义
硕士学位论文
的好坏如何、正确与否是衡量一本词典优与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词典 作为工具书,作为大家工作生活学习的参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 此释义也就不是一件可以草草完成的事,需要词典编辑者好好的把握。 结合词典编辑者的经验以及学者们对词典释义的研究,在给词典释义 的过程中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词义的全貌需要被描述和总结, 词义的内部规律需要被揭示;二、词的本义、引申义等均需被归纳, 在不同语境下词的意义也需要被整理和概括;三、词的释义方法要根 据不同词的性质而言采取不同方法;四、要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在真实 的语言环境中说明词的意义。基于词典释义的科学性,我对《现汉》 第五版中介词释义的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拿《现汉》第五版 中的介词释义和《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这两本工 具书中的介词释义作了比较研究。希望此文在为介词研究提供参考的 同时也能够为其他词类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下次 修订提供帮助,为其他语文词典和工具书的编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 料。
空间介词under和below的语义研究综述
空间介词under和below的语义研究综述作者:梁彬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30期一、引言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使用频率很高,John Taylor(2007:161)认为,英语属于介词中心语言(preposition-focus language),介词含有很丰富的信息量。
外语学习者,甚至一些高水平学习者对介词的理解总会出现偏差。
其原因在于介词的语义网络十分的复杂,各义项之间零散而没有系统,规律性不强。
空间介词是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得问题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马书红)。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介词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对介词的语义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并指出其语义拓展中存在理据性,意象图示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重要机制。
(明宏,2016)因此,介词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受到了特别关注。
二、空间介词研究理论基础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是是介词研究的基础。
以此为基础,介词的一次多义现象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Mandler(1988)认为人类对不断体验、感知的日常现象进行分析,提取概念化信息,以抽象化的图示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这就形成了意象图式。
Lakoff(1987)认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某种空间方位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
認知语义学认为意象图式结构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我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
Langacker(1987)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界标(MA)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
射体是运动的主体,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向提供参照。
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
意象图式既可以表示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静态关系。
英语中表示空间关系的四词介词的习得
英语中表示空间关系的四词介词的习得
马勤
【期刊名称】《教育与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8(022)009
【摘要】表示空间关系的四词介词具有可变性的独特结构,同时,遵循着空间介词的一般规律,由最初的字面含义都用来表示空间关系,继而喻指时间关系,然后逐渐地引申到表示心理、地位等抽象关系上.文章采用归类、释义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表示空间关系四词介词的习得具有一定启示和帮助.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马勤
【作者单位】四川省级机关电大,四川成都,61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34
【相关文献】
1.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实证研究 [J], 龚波;余云峰
2.用名词、形容词和介词表示英语语态 [J], 王巍
3.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实证研究 [J], 余云峰;龚波;
4.基于英汉空间语义对比分析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实证研究 [J], 余云峰;龚波
5.英语中表示词的关系的重要手段——介词——评《科林斯英语语法系列第一册:介词》 [J], 魏跃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介词的语义学:空间场景、体验哲学与认知》评介
《英语介词的语义学:空间场景、体验哲学与认知》评介张辉;尹星
【期刊名称】《现代外语》
【年(卷),期】2005(28)1
【总页数】4页(P91-94)
【关键词】体验哲学;英语介词;语义学;语言现象;外语;认知;组成部分;语言学家;年代;层次
【作者】张辉;尹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H0
【相关文献】
1.空间介词多义性的哲学认知研究——以英语介词over为例 [J], 高治东
2.认知语义学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多义介词习得作用的实证研究 [J], 董丰
3.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英语介词及其教学研究--以介词“in”为例 [J], 栾瑞琪
4.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 [J], 张瑜珂;
5.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 [J], 张瑜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与转级向度研究
1994) 在最初提出语法隐喻概念时 , 是从“ 进化” 和“ 历时” 角度来说明语言的词汇语法对人类经 验的重新建构 。 从历时的视角来看 , 语法隐喻 化的转级是单向的 。 胡壮麟在第六届全国功能 语言学大会的发言中 , 对语法隐喻化是以表示 静态个体( ent it y) 的语言形式表述动态过程的 单向运动的观点提出质疑 , 他赞同隐喻化过程 双向性的观点 , 即语法隐喻既可以是从过程向 实体的隐喻化 , 也可以表现为从实体向过程的 隐喻化 ( 参见严世清等 2000) 。 刘承宇 ( 2005) 的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者在语义和 词汇语法层都涉及某种转级 , 但在向度上存在 逆向性规律 。 这些看法似乎与 H alliday( 1985/ 1994) 提出的语法隐喻是“ 从上往下” 单向转级 的观点有冲突 。 有关语法隐喻的现有研究已经注意到了其
此例推翻了一致式与隐喻式同义的假设 , 同时说明语义表达式的选择不能脱离具体的语 篇和语境 。 语法隐喻的隐喻式与一致式是同一命题意 义的不同体现形式 , 它们所表述的实际意义是 有差别的 , 我们把一致式对应的意义标记为“ 语 义1 ” , 隐喻式对应的意义标记为“ 语义 2” 。 语法 隐喻研究只探讨了一致式与隐喻式之间形式的 隐喻性关系 , 对于他们相对应的语义关系未作 探讨( 见图 2) 。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语法形式 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一映射关系 , 不同的语法 形式的语义值不同 。 语言中每种语法构式都有 其独立的价值 , 任何两个不同的语法构式必然 有不同的语义值 , 任何不同的语义表达都对应 于不同的语法结构( Goldberg 1995 , 2003) 。语 法隐喻中的一致式和隐喻式分属不同的语法构 式 , 它们的语义值也必然不同 。
* 本文为教育 部人 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 规 划基 金 项 目 ( 09 YJ A 740015) 以 及 教 育 部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青 年 项 目
英语介词语义范畴转换研究
英语介词语义范畴转换研究
汪晓明
【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6)002
【摘要】英语介词数量较大,用法灵活,长期以来一直是TEFL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介词的语义及其语义范畴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们的语义范畴会呈现不同的类型特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语介词语义范畴转换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充分了解和掌握英语介词语义范畴转换有助于学习者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介词.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汪晓明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英语介词与汉语动词转换探讨 [J], 刘二林
2.论英语介词宾语的被动转换 [J], 邵伟国
3.从文本生态平衡探析翻译中英语介词r与汉语动词的转换 [J], 袁红艳
4.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J], 何洪峰;张文颖
5.运动事件"路径"单位语义范畴的隐转喻研究r——以介词over为例 [J], 杨露;梁燕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控制结构的零格分析
英语控制结构的零格分析
马艳红
【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无论管约论还是最简方案下,英语控制结构都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本文认为PRO具有零格特征.控制关系可以在最简方案的探针一目标模式下,通过修改的广义控制原则获得解释.本文将控制结构分为强制控制、非强制控制和半控制,对控制结构的句法推导做了分析,对不同的控制类型进行了解释.
【总页数】8页(P68-75)
【作者】马艳红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3
【相关文献】
1.英语主、宾语控制结构的用例辨析及其格位赋值的最简机制研究——基于探针-目标关系理论的句法一致性分析 [J], 马志刚;
2.英语控制结构的零格分析 [J], 马艳红;
3.英语控制结构的生成机制分析 [J], 郑梦杰;周敏
4.英语控制结构的生成机制分析 [J], 郑梦杰;周敏;
5.英语控制结构中的空语类及其中介语处理机制研究 [J], 马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 考察了以西班牙语为 C o r r e a B e n i n g f i e l d( 母语的学生对英语介词的习得 , 他的假设是 : 受试
汇的意义分为核心和非核心语义两类 。 这说明在对 目标语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 学习者对二语的不同语 义成员的划分可能会不同于本族语者 。 因此 , 本研 究把中国学习者对英语介词 i n 、 o n 和o v e r 语义成员 的分类作为一个因素来考察 , 对比他们和英语本族 语者分类的异同 , 并在此基础上 , 探索他们对各介 词语义核心成员和非核心成员的习得情况 。 本文主要研究 3个问题 : 1)中国学习者如何按语义划分 i n 、 o n 和 o v e r 的成员 ? 2)中国学习者的划分是否和本族语者一致 ? 3)核心 、 中间和边缘这三类 成员是否会给中 3.研究设计 3. 1 受试 参与本研究的受试共有 186 人 , 分为 4 组 , 包 括 3 个不同水平的实验组和 1 个对照组 。 对照组由 32 名英语本族语者组成 ;高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 是广西某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和大一的本科生 , 分别 为 56 人和 49 人 ; 初级水平组为广西某中学高二的 49 名学生 。 为检验 3 组受试的英语水平 , 在实验开 始前我 们 用工 具 “英 语水 平测 试 ” ( E n g l i s hL a n g u a g e P r o f i c i e n c yA s s e s s m e n t )对受 试进 行 了检 测 。 对受试平均成绩的一维方差检验表明 , 3 组受试的 英语总体水平有显著差 异 ( F 〈2 , 151〉 = 148. 97, p < . 000 ) , 说明他们可代表 3 个不同水平的英语学
1979; 1995) 的 虑介词的语义功能 , 即参照物对目标物的影响和作 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根据 K e l l e r m a n( 用 。 例如 , I j a z 把 o n 的空 间语 义特 征定 义为 [ + 心理类型学理论 , 学习者自己会把要学的目标语词
c o n t a c t ;+ v e r t i c a l i t y ;-m o v e m e n t ], 把 o n 表示的参 照物和目标物之间的功能关系 [ ± s u p p o r t ] 排除在 外 。 根据 G a r r o d , M u n n i c h , e t a l . ( 2001) 和 C o v e n t r y , e t a l . ( 2001), 只 有综合考虑 参照物和 目标物之 间的空 间和功 能因 素 , 才能准确地描写它们的空间关系 。
但对介词核心 、 中间和边缘三类成员的划分标准是 基于 L i n d s t r o m b e r g( 1997) 、 C u y c k e n s ( 1993)、 Z e l i n s k y Wi b b e l t ( 1993) 以及 D u r r e l l &B r ée( 1993) 等国
· 65·
2.相关研究回顾 到目前为止 , 国内外有关介词习得的研究为数
( 1984 ) 不多 , 如 M o u g e o n , e t a l .(1979)、 P a v e s i 、
了母语概念的迁移 。 该研究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二 语空间介词习得的探讨 , 但存在两个缺陷 : 第一, 对有些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 。 比如 , 作者认为学习
C o r r e a B e n i n g f i e l d(1990 ) 、 S c h u m a n n(1986 ) 、 I j a z 者对核心义项的掌握比对边缘义项的掌握要好 , 但 ( 1986)、 B e c k e r & C a r r o l l (1997 )、 J a r v i s & O d l i n 是没有对核心义项和边缘义项进行界定 , 也没有说
0.引言 空间介词的习得问题自上世纪 70 年 代末以来 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 一个重要课题 。 “空间介词的语义表示的是物体在 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关系 , 而人类对这些空间关系 的认知 、 比较和分类就是空间范畴化 ( s p a t i a l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 。 这个定义表明介词的语义和空间范畴化 涉及人类的各种空间概念 。 ”( 马书红 , 2007: 173) 因 此 , 习得一门外语的空间介词 , 不仅仅是学习介词 的词形和语义 , 还需要在对比母语和目标语空间概 念系统异同的基础上 , 对母语的空间概念系统进行 重构 , 从而建立符合目标语要求的空间概念与认知
1973; 1975) 1978) 年代 。 根 据 R o s c h( 、 W i t t g e n s t e i n( 、 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 。 C o l e m a n& K a y(1981 ) 、 P u l m a n (1983 ) 、 H o w a r d 5)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社团对 范畴成员构成的 ( 1987) 、 ( 1988) ( 1995 ) 以 及 D i r v e n& T a y l o r 、 T a y l o r
(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贵州 贵阳 550001)
*
摘 要 :本文以认知语言 学的范畴化理论为 基础 , 考 察中国 学生对英 语介词 i n 、 o n 和 o v e r 语 义成员 的分 类和 习得情 况 。 研究发现 : 1)中国学 生在 3 个介词核心 语义成员的分 类上倾 向于与 英语本族 语者一 致 , 而在 非核心成 员的划 分上则 与本族语者有很大的 不同 ; 2) 3 个介词核心语义成员的 分类和习得 难度远远低 于非核心 成员 ; 3) 不同 介词由于具 有数量 不同的空间语义成员 和空间语义特征 , 其认知复杂度也有差 别 , 因 此 , 它们 对学习者 造成的学习 困难也存 在差异 ; 4)学习 者的空间语义知识并 不一定随着他们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关键词 :范畴化 ;核心成员 ;非核心成员 ;空间介词 中图分类号 :H319. 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2722X ( 2010) 040064-06
B e c k e r &C a r r o l l , 1997 ) 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 系统 。 (
( 1998) 等人的研究 , 范畴及其成 D i r v e n &V e r s p o o r 员有以下特征 :
1)范畴是个层级系统 , 它由 不同的范畴成员 组成 , 而各成员又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 2)范畴的构成遵循家族相似性原则 ( p r i n c i p l e o f f a m i l y r e s e m b l a n c e ) , 范畴成员之间由于共享某些 语义特征而组成一个集合 , 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从 核心到边缘成员逐渐减弱 。 3)由于范畴成员的语义特征 具有不同的区别 度和突显度 , 它们在各范畴内的作用和地位也各不 相同 。 某一范畴的成员可分为核心 、 中间和边缘三 类 。 核心成员是某一范 畴最典型 、 最重要的成 员 , 其语义特征是该范畴最突显 、 最有代表性的 , 具有
金亭
( 2008) ,
介词 习 得 的 只 有 I j a z 在介绍测量工具时 , 作者说语义相似性任务由若干 ( 1986) 、 李佳和蔡金亭 ( 2008) 以及马书红 ( 2007)。 组句子组成 , 但是没有说明确切的句子数量 。
( 1986) 以原型理论为基础 , 探讨了制约高 I j a z
界定以及核心和非核心成员的划分可能存在差异 。
收稿日期 : 2009 -05 -27 作者简介 :马书红 ( 1968 -) , 女 , 贵州遵义人 ,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 方向为二 语习得 、 认知 语言学和汉英对比 。
第 4 期
马书红 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 与习得
· 6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0 年 7 月
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
— — —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 马书红
此外 , 笔者发现 “当范畴 A的核心成员与范畴 B 的非核心成员共享某些语义特征时 , 中国受试往 往把范畴 B 的非核心成员错误地归入范畴 A , 但却 很少会把范畴 A的核心成员错划入范畴 B , 这体现
马 书 红 , 2007) 了语义成员的典型性因 素的作用 ” ( ,
级学习者习得英语介词的语言和认知因素 。 他发现 原型效应 、 母语的概念结构 、 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在 空间语义上 的不同是 制约二语 介词习 得的主 要因 素 。 遗憾的是 , 一方面 , I j a z 在分析介词的语义特 征时 , 把参照物的几何特征 , 如 [ ± 垂直 ] 、 [ ± 高 度 ] 等也视为参照 物和 目标物 之间的 空间关 系特 征 , 使介词的语义过于臃肿 ;另一方面 , 他没有考
V a n d e l o i s e(1994) 、
(1999) e t a l . 、
会选择与西班牙语中表示相同典型空间概念的那些 英语介词 , 即当母语和目标语的空间典型概念一致 时 , 会发生母语迁移 。 C o r r e a B e n i n g f i e l d 称之为典 型性迁移假说 ( P r o t o t y p i c a l i t yT r a n s f e r H y p o t h e s i s ) 。
范畴与范畴之间的灰色地带 , 是范畴中最不突显的 成员 , 其语义特征不具区别性 , 而中间成员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