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测量指标设计

合集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24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8
≤2.6
≤2.8
≤3.0
25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
%
≥60
≥60
26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
=100
=100
27
平均预期寿命

≥76
≥76
28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5
≥10.5
29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

≥1.95
≥1.95
3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95
≥97
≥95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2.7
≥2.3
≥2.2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5
≥4
≥3.2
≥3.0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12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50
≥55
≥50
≥45
8
城镇人口比重
%
≥60
≥65
≥60
≥55
9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2
≥2
民主法制
10.5
10
基层民主参选率
%
≥95
平方米
≥400
≥400
18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5
≥5
人民生活
26.5
1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翻一番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60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行量化和评估的一套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是对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旨在全面衡量和反映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评价社会发展进程和成果。

首先,经济方面是小康社会的基础,因此必然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等。

其中,GDP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改善的重要标志,而财富分配公平则反映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其次,政治方面的指标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指标主要包括民主发展水平、政府治理水平、法治建设程度等。

民主发展水平主要考量政治制度的改善,政府治理指标则衡量政府的执行力和反腐败能力,而法治建设程度反映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再次,文化方面的指标也是评估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

文化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指数、公民道德程度等。

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文化软实力则体现国家的文化影响力,而公民道德程度则反映社会公德与私德的提高程度。

最后,社会方面的指标也是判断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

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等。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健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教育水平则是评价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标志,医疗保健水平则衡量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社会保健水平。

总之,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依据和评估工具。

这套指标体系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和评价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成果,进而指导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小康社会的指标分为四个方面: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

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按照汇率法计算,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5000美元。

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

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1980-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22.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标准值(2020年)
一、经济发展
29
1.人均GDP

12
≥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
≥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
≥50
4.城镇人口比重

5
≥60
5.失业率(城镇)

4
≤6
二、社会和谐
15
6.基尼系数

2
≤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2
≤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2
≤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
3
=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000
12.恩格尔系数

3
≤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5
≥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12
15.平均预期寿命

3
≥75
四、民主法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立方米/万元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是指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的一系列指标体系。

我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监测指标,以及它们的定义和重要性。

1.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收入分配指标(1)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衡。

(2)最低工资:衡量劳动者收入保障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收入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就业指标(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衡量城镇新增就业机会的指标。

(2)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民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指标(1)9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儿童接受教育的指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本资源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5.医疗保障指标(1)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率:衡量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指标。

(2)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财政投入比例:衡量政府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持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2)水体质量指标: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环境质量,对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社会参与指标(1)政府公信力评价:衡量政府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2)社会团体参与度:衡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和民众对社会事务参与的意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四、民主法制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五、文化教育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六、资源环境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二、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目标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评价小康社会程度、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情况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经济发展指标:1.GDP总量和增长率: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是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GDP:反映了人均经济水平,是评价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3.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反映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是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关键指标。

4.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反映了工业发展和工业投资状况,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

5.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了国际经济交流和对外开放程度,是评价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投入和教育水平:反映了教育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指标。

2.卫生和健康水平:反映了卫生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指标。

3.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反映了文化事业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关键指标。

4.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公平:反映了社会保障工作和收入分配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5.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情况,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指标。

三、民生改善指标:1.城乡居民收入:反映了城乡收入差距和民生水平,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指标。

2.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了就业市场情况,是保障人民就业和提高社会安定的关键指标。

3.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保险:反映了社会保障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指标。

4.住房条件和住房保障:反映了住房和发展情况,是保障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的关键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2.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件2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二十二、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耕地面积÷基期耕地面积×100%
当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二十三、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附件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指标有哪些

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指标有哪些

小康社会的标准和指标有哪些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

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

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

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

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

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小康的量化标准

小康的量化标准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下)(五)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面临的就是全面小康的量化标准——各指标全面小康标准数值的确定问题。

下面是作者在这方面的初步尝试。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4美元。

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据此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因此,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确定为全面小康的经济标准,这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

2.恩格尔系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我国恩格尔系数的全面小康标准为不高于40%。

3.人均居住建筑面积。

参照世界各国人均居住情况,并考虑到中国人多地少等基本国情,作者认为全面小康的人均居住标准不宜定得过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以不低于25平方米/人为宜。

4.平均预期寿命。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字,1999年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7岁,其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国家分别为78.0岁、69.5岁和59.4岁。

考虑到未来20年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可能增长与目前我国的实际,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75岁为宜。

5.高中入学率。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因而我国高中入学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90%。

6.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例)。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的提高”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依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可能变动趋势,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化率的全面小康标准定为不低于50%。

7.非农劳动力比例。

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工业化不仅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改变了劳动者的职业结构,非农劳动力比例上升贯穿于现代化的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康社会测量指标
凡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对“小康”的概念并不陌生。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小康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就渴望的生活,是仅次于‘大同’的社会理想。

小康如何定义,究竟要如何进行衡量?我觉得这首先要厘清“小康生活”中“生活”的领域,也是涉及到“小康生活”的外延。

◆国家综合国力
◆人民社会生活
◆人口总体素质
◆社会生活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一、国家综合国力
这里的综合国力既有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

主要是经济实力,毕竟军事实力以及科技开发实力都是建筑在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上。

由此,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跟经济效益上。

1.人均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口平均值;
2.科学技术跟生产力的转化率:即科学新技术投入生产操作的比率;
3.外资生产值所占比例:即GDP中外资企业单位所做贡献比例;
二、人民社会生活
这个指标既要反应出人民物质生活跟精神生活的显著提高以及城乡差异性的不断缩小。

因为只有人民社会生活在物质上跟精神上的普遍提高才符合小康社会的精神。

1.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2.基尼系数: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3.人年均纯收入:计算公式如为(家庭总收入-家庭总支出)/家庭人口数。

4.电视(手机)普及率:拥有电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出人们
社会生活的变化,敏感度高。

三、人口总体素质
这个指标是科教文化跟身体素质发展的代表。

科教文化水平可以通过人口的总体文化程度来量化测量,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量化测量指标。

而身体素质发展则可以通过个人的寿命以及医疗资源得到测量。

1.高中文化教育普及率:全部人口中有高中以及高中以上水平的人口比例;这个指标
可以测量人的受教育程度,从而得知人口的文化素质。

2.人口平均寿命:平均寿命是用来测量人口的身体素质。

3.中学老师的大专学历普及率:做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在一定程
度上表征着一个国家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

4.一年内得病住院的次数: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人口的身体素质。

5.国家体育设施的投入比例: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人口的身体素质。

6.犯罪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人口的法律意识跟道德素质,也是人口总体素质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残疾人口比例: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测量人口的身体素质。

四、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必需要反映客观生活环境,又要反映政治生活环境。

只有这两者同时达到一定的指数,才能算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因此,测量指标也从这两种环境下分为两类。

1.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化面积:测量生活的自然绿化环境
2.全国各省收入比例:跟基尼系数一起测量社会经济平等的指标
3.社会保障投入比例:测量社会的保障系统,社会服务是否健全
4.婴幼儿死亡率:测量社会的医疗水平跟医疗环境
5.各少数民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比例:测量国家政治的明主生活
6.犯罪率:测量社会环境的安全系数
五、可持续发展
这个指标主要考核的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发展不是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

1.环保资金投入比例:国家的财政投入中,环保资金所占的比例。

2.人均现存资源拥有量: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测量人均现存资源拥有量,可
以测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公车普及率:公交车的普及率反应出一个国家以及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绿
色环保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