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4c2c73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7b.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解读根据《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
其中,正指标有14个,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逆指标3个,包括: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区间指标6个,包括: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现对各项指标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5项指标)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失业率(城镇)。
1、人均GDP。
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公式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英文简称GD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全面小康目标值为人均≥31400元。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的经费支出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经费支出÷当年GDP×100%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活动: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d25ac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里程碑。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建立健全全面监测的指标体系,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统计监测指标。
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增长率,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可以监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化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为政府提供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监测居民就业率、失业率、教育水平、医疗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判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为政府提供社会政策的制定参考。
另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标、土壤质量指标、生态保护区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政府提供环保政策的制定依据。
除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还可以甄别其他一些有助于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例如消费水平、文化建设情况、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差距等。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定量化的,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政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应该加强监测手段和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147f2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e.png)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b7fe6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2.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特定领域的指标。
比如,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设置健康指标,包括疾病发生率、预防接种率、医疗服务水平等;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以设置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等;区域发展是均衡发展的基础,可以设置区域发展指标,包括城乡差距指数、区域协调指数等。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需要统计和监测一些重要群体的指标。
比如,农民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统计和监测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薪资水平、社会保障等指标;妇女儿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统计和监测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水平、收入状况、福利待遇等指标。
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还应该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
权威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由相关的国家机构或专业机构负责发布和监测,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实施和操作性,方便相关部门按时、准确地收集和汇总数据。
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需要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旧的指标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新的需求和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指标,涉及特定领域和特定群体的指标,具备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并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全面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c818a4e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2.png)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小康社会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康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安康、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状态。
为了全面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中国制定了一套小康社会指标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定量评估,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和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指标,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和评估。
一、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也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
2.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缩小。
3.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就业状况的指标,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水平,但随着产业升级和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就业面临一定挑战。
二、社会建设指标:1.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2.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评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医疗资源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还待解决。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困人口等问题。
三、环境保护指标: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的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2.水质环境:水质环境是评价一个国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的水质环境整体不断改善,但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仍待解决。
四、民生福祉指标:1.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是评价一个国家民生福祉的重要指标,中国的住房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房价过高、农村住房条件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acddfef9b89680203d82559.png)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 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 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 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 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
nj
wi zi
i 1
23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 F j
wi zi /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wi 为指标 xi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 数换成小数, Fj 为第 j 类指数, m j 为第 j 类第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的序数, n j 为第 j 类最后 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五、文化教育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 消费支出比重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21.单位 GDP 能耗 六、资源环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23.环境质量指数 单 位 % % 年 吨标准煤/万元 % % 权重 6 2 6 4 2 6 标准值 (2020 年) ≥5 ≥16 ≥10.5 ≤0.84 ≥100 =100
zi xi xi1
100%
,其中 z i 为 x i 的无量纲化值, x i 为实际值, xi1 为标准值。
若
xi 100%, 取 zi 100% xi1
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
逆指标共有 3 个,即恩格尔系数、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 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013bc2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5f.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线。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来评估和监测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本文将从整体指标体系、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以及环境指标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整体指标体系是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的基础和核心。
整体指标体系应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全面考虑,以确保衡量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首先,应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定量衡量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
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可以反映经济总体水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指数、教育覆盖率、医疗保障水平等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土保持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可以反映环境保护状况。
经济指标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增长率、劳动就业状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困人口比例等指标。
同时,还应加强统计监测金融领域的指标,如金融风险指数、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等,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社会指标是评估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参考。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社会指标体系应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指标。
例如,教育指标可以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覆盖率等;医疗指标可以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等。
环境指标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
应建立一套全面评估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大气质量、水质状况、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指标。
同时,还应关注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指标,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
在建立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和可量化性,以方便对比和衡量发展状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c5a190755270722192ef775.png)
3.0
≤110
35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2010年不变价
公顷/亿元
3.0
≤60
3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不变价)
吨/万元
2.0
≤2.5
37
环境质量指数
PM2.5达标天数比例
%
4.0
=100
地表水达标率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8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数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
4.0
=100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单位GDP氨氮排放强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强度
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3.0
≥85
监测指标
单位
权重
目标值
一经济发展
1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元
4.0
≥5700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47
3
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36
4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5
≥2.5
5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5
≥3.5
6
工业生产率
万元/人
2.5
≥12
7
互联网普及率
%
2.5
元
4.0
≥25000
20
地区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异系数
%
1.5
≤40
21
失业率
%
2.0
≤6
22
小康社会的标准三围
![小康社会的标准三围](https://img.taocdn.com/s3/m/8ad316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d.png)
小康社会的标准三围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总体上达到相对富裕的社会阶段,它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而小康社会的标准三围,即指收入、教育和医疗三个方面的标准。
这三个方面是构成一个相对富裕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逐步实现这些标准。
首先,收入是构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必然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在小康社会中,人民的收入应该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包括食品、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应该能够实现一定的储蓄和消费,以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小康社会的成果。
其次,教育是小康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康社会中,人民应该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医疗是构成小康社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康社会中,人民应该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障、健康检查、治疗和康复等。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因此,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水平,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小康社会的标准三围是收入、教育和医疗。
这三个方面是构成一个相对富裕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努力,逐步实现这些标准,让更多的人民能够分享小康社会的成果,共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38c35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c.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两种指标体系解析
![全面小康社会的两种指标体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39055cad02de80d4d84085.png)
全面小康社会的民间指标体系" 可谓异彩纷呈! 种 类繁多" 其显示出来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 参与讨论! 献计献策者" 不胜枚数! 难以全概 其中除了政府官员! 科研人员! 大学教授以外" 还 包括军方人士! 农民! 劳动保护科技人员! 环保人士! 教育工作者! 医务工作者! 房地产投资者! 汽车业老总 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凤仙认为" 必须’ 将性别平等"公正#指标纳入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我们应该’ 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数字" 总结我 们以往 $% 年发展中没有关注性别指标的代价以及由此带 来的问题和它对妇女利益的伤害#( 另外" ’ 妇女发展的 终极目标要分阶段实现# 在对现阶段妇女发展目标有一 个集中讨论之后" 应将指标阶段化" 要尽可能从可实现 和 发 展 的 角 度 战 略 性 地 规 划 # (&!’ 有学者认为" 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之一是’ 富裕型 老年群体( 的数量庞大" ’ 我国现有 (% 岁以上老年人口 !)* 亿" 其中 +% 岁以下的低龄老年人 +(,- 万" 占老年人 总数的 ./0" 他们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忽视的重 要力量#( 同时" ’ 老龄产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满足老年人 的需求" 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换言之" 全 面小康社会指标应该反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全社会为 老 年 人 提 供 的 关 爱 #&$’ 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可委办公室主任冯志 斌工程师指出" ’ 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 是 对 人 的 生 命 健 康 安 全 和 财 产 安 全 的 良 好 保 护 #(&*’言 下 之 意是说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 应包含’ 生命健康 安全和财产安全( 的指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曾天山则认为"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 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社会走向全 面发展和进步" 突出表现在以教育为基础% 以人为核心 的现代化进程(# 应该到’ $%$% 年" 我国教育发展将有显 著的进步$ 教育经费将保障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使生 存型教育全面转向质量型教育) 高质量% 高水平地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 " 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超过 /.1) 学 前 教 育 入 园 率 达 到 /%2左 右 ) 基 本 普 及 高 中 阶 段 教 育 " 人口覆盖率达到 -.3左右 ) 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和毛入学 率 在 $%!% 年 的 $.%% 万 左 右 % $*4左 右 的 基 础 上 又 有 较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730ae8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d.png)
全面小康监测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是指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展的一系列指标体系。
我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监测指标,以及它们的定义和重要性。
1.经济发展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收入分配指标(1)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衡。
(2)最低工资:衡量劳动者收入保障水平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收入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3.就业指标(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衡量城镇新增就业机会的指标。
(2)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民就业机会和就业保障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稳定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指标(1)9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儿童接受教育的指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衡量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对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人力资本资源和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5.医疗保障指标(1)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覆盖率:衡量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指标。
(2)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财政投入比例:衡量政府财政对医疗保障的支持程度。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中人民的医疗保障状况,对评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2)水体质量指标: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环境质量,对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社会参与指标(1)政府公信力评价:衡量政府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2)社会团体参与度:衡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和民众对社会事务参与的意愿。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abe82c59eef8c75fbfb3fc.png)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储东涛教授“小康”一词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
孔子把“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
把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成就信用,惩罚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的社会称为“小康”。
我国近代史上的康有为写了一部《大同书》,“大同—小康”思想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也受到了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的影响。
在20世纪前50年,“耕者有其田”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小康”在一般民众的观念里,是和农民的“温饱”联系在一起的。
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使用“小康”概念。
1983年,邓小平视察苏州,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3年7月23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由四大类18项指标组成的《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对全省及各市发展水平进行测评。
“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充满活力、和谐安宁的新江苏”,这是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给我们描绘一幅美丽的崭新愿景。
近几年来,为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力争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继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等6个县级市200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后,2006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部署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战略目标,并要求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只有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才算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实实在在的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401fc7b0717fd5370cdc21.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四、民主法制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五、文化教育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六、资源环境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二、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31ef9168bd63186bdebbcaa.png)
以农为1
2
≤2.80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2
≤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6
≥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
3
=100
三、生活质量
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
≥15000
12.恩格尔系数
%
3
≤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5
≥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2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权 重
(%)
标准值
(2020年)
一、经济发展
29
1.人均GDP
元
12
≥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4
≥2.5
3.第三产业增重
%
5
≥60
5.失业率(城镇)
%
4
≤6
二、社会和谐
15
6.基尼系数
-
2
≤0.4
4
≤0.84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
2
≥100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15.平均预期寿命
岁
3
≥75
四、民主法制
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
5
≥80
17.社会安全指数
%
6
≥100
五、文化教育
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c2bc7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7.pn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
它体现了民生幸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要求,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
这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在民生改善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这需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提高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实现共享发展、全民共富。
在社会进步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这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法治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这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改善产业结构,支持创新创业,提升民生福祉;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注重社会责任,为小康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全体公民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领域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幸福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目标,最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900d10c850ad02de80418e.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2008年6月18日)一、监测目的1三、评价方法1附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5附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6附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7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7附4:19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19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详见附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1、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2、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76724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b.png)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之一。
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民生改善状况、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就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进行一些相关参考内容的阐述。
首先,全面小康评定标准之一是人均收入的提高。
人均收入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全面小康标准下,普通公民的人均年收入应达到一定水平,同时要考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就业形势的改善也是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之一。
一个社会的全面小康程度应该能够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并且有较高的就业率。
这意味着应有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稳定的就业环境,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就业机会相对均衡,劳动力在市场中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第三,健康教育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之一。
人民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小康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全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人民能够享受到健康的医疗服务。
此外,全面小康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
第四,教育程度和素质的提高也是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之一。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全面小康需要有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良好的教育质量,使人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五,社会稳定和法治水平的提升也是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之一。
社会稳定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前提条件,而法治水平的提升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全面小康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法治体系,保障人民的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
最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之一。
全面小康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应该以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为前提。
因此,全面小康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的平衡。
综上所述,全面小康的评定标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指标体系,包括人均收入、就业形势、健康教育与医疗保障体系、教育程度和素质、社会稳定和法治水平、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等方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a703d142b160b4e767fcf8c.png)
失业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100%
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但由于失业现象的变化在短期内是渐变的,因此两类指标差别不大。目前国际上和我国一般使用的是时点指标。公式中的失业人口数是指调查失业人数,而不是登记失业人数。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2.耕地面积指数
%
2
≥94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
说明: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②因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开使用,可暂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代替。
附件2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能源统计资料。
二十二、耕地面积指数
指报告期耕地面积与基期耕地面积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耕地面积指数=报告期耕地面积÷基期耕地面积×100%
当耕地面积增加时,比率大于100%;当耕地面积减少时,比率小于100%。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门。
二十三、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是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优劣的一个综合概念。由于环境统计数据的限制,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目前暂由水环境、大气环境、绿化等环境要素构成,待条件成熟时,再加其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达标率和国土绿化达标率。计算公式为:
附件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f26cd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2.png)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D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各地统计研究部门对2000年~2022年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统计监测。
结果标明,过往的十年中,在D中心、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努力克服了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生产本钞票上涨、“非典〞疫情、罕见的冰雪灾难与大地震、泥石流,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碍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开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建设与自然环境保卫态势良好。
全国及各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22年的80.1%据最新统计数据分析,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2]抵达80.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方面:经济开发、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见表1〕。
表1:2000-2022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在六大方面的实现程度76.1%“经济开发〞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要紧反映经济方面的开发情况。
据监测,2022年中国在经济开发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6.1%,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
从五项监测指标来瞧,2022年人均GDP抵达29992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0年的倍,十年间年均增长9.8%,实现程度首次超过60%,抵达64.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抵达1.76%,比2000年的0.90%几乎翻了一番,实现程度为7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抵达43.1%,比2000年的39.0%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6.2%;城镇人口比重抵达49.95%,比2000年的36.22%上升了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83.3%;失业率一直维持在目标范围内,实现程度为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吕庆喆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主要内容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五、权重确定六、评价方法七、数据来源八、2000~2007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结果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从实际出发,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对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了科学地反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研究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了监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1.人均GDP 元12 ≥31400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4 ≥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 ≥504.城镇人口比重% 5 ≥60一、经济发展5.失业率(城镇)% 4 ≤66.基尼系数- 2 ≤0.4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 2 ≤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2 ≤60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6 ≥90二、社会和谐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3 =100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接上表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 ≥1500012.恩格尔系数% 3 ≤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 5 ≥27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 ≤20三、生活质量15.平均预期寿命岁 3 ≥75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5 ≥80四、民主法制17.社会安全指数% 6 ≥100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接上表 监 测 指 标 单 位 权重 标准值 (2020年)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 6 ≥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 ≥16 五、文化教育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6 ≥10.5 21.单位GDP 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4 ≤0.84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 2 ≥100 六、资源环境 23.环境质量指数 % 6 =100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以上六大部分23项指标,主要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和“四大目标”的要求而分类的。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将“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民主更加健全”,分别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一、二、三、四部分;将“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合在一起作为本体系中的第五部分,可基本满足“六个更加”的要求。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增加一部分“资源环境”作为本体系中的第六部分,以表示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即“生态更加文明”。
之所以进行这一变动,是因为在“四大目标”里面“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单独一部分来阐述的。
二、指标分类的主要根据●将第一大目标分为三个部分,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分列;●将第二、三、四大目标作为本体系的第四、五、六部分。
●这样,第一部分显得不是过于庞大,整体上看比较协调。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全面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同于总体小康,它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甚至生态文明。
所以指标体系的遴选和确定应当全面考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2050年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总体小康则是发展的基础,是奋斗的起点。
在选择监测指标时,既要兼顾三者的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内涵,重点在于要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更高、发展更科学、更和谐”的要求。
三、指标选取的主要原则可操作性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分析,选取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片面地追求理论层次上的完美。
纳入该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以便进行定量分析。
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体系;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由总体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这个目标介于总体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目标之间,时间跨度是21世纪的前20年。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值既要高于总体小康标准值,又要低于现代化标准值,其标准值的确定应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规定性。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如:十六大提出GDP翻二番,而十七提出更高要求:人均GDP翻二番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依据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大体上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因此,可以把这些国家有关指标的平均水平作为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值的参考依据。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1400元的地区的有关指标的水平我国有部分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1400元。
与国外相比,由于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更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对于确定全国的目标值更具借鉴意义。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整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各个指标之间是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可以根据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其标准值。
四、确定目标值的依据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期望与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向往的美好社会,我们当然希望每个指标都尽善尽美。
但如果我们确定的目标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话,也就失去了确定目标的意义。
因此,标准值的确定必须同时考虑期望与可能性,应该是一个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五、权重的确定●权重是根据德尔菲法+循环法确定的。
其特点是:在集中专家经验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修正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这种构权方法的基本步骤是:五、权重的确定第一步:选择专家。
一般情况下,选本专业领域中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较深理论修养的专家10~30人左右,并需征得专家本人的同意。
五、权重的确定●第二步:将待定权数的25项指标和有关资料以及统一的确定权数的规则发给各位专家,请他们独立给出各指标的权数值。
●第三步:回收结果并计算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与标准差。
五、权重的确定第四步:将计算的结果及补充资料返还给各位专家,要求所有专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权数。
若部分权重的分歧度低于标准值时(在中间几轮经常遇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要求专家对全部加权对象进行再赋权;另一种方法是将这些“满足控制要求”(分歧度低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从评权对象集中“取出”,只征询专家们对“尚未统一意见”(分歧度高于标准值)的评权对象的权重。
五、权重的确定第五步:重复上述第三步和第四步,直到各指标权数与其均值的离差不超过预先给定的标准为止,也就是专家们的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并以此时各指标权数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权数。
● 监测指标指数(实现程度)计算方法➢ 正指标指数计算方法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 、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100%ii i x z x =⨯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1i x 为标准值。
1100%,100%ii i x z x >= 若 取六、评价方法➢ 逆指标指数计算方法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 能耗。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100%i i ix z x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1i x 为标准值。
1100%,100%i i ix z x >= 若 取六、评价方法➢ 区间适度指标的指数计算公式区间适度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指数计算公式为:[][]12221111112221111110, ,221100% ,()()()100% i i i x m m q m q m x x x m q q m q m q m z ∉--++⨯∈---=⎛⎫ ⎪⎝⎭如果, 如果,[][]122222222222222222 ,221100% ,2()()()i i x q q q m q m x x x q m q m q m q m ∈--++⨯∈---⎧⎪⎪⎪⎪⎨⎪⎪⎛⎫⎪ ⎪⎪ ⎪⎝⎭⎩如果, 如果其中i z 为i x 的评价值,i x 为实际值,12[,]q q 为指标i x 的目标区间值,1m 、2m 为指标i x 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六、评价方法区间适度指标实现程度计算例子: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目标为:100允许下限为:80允许上限为:120100 120 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无量纲化函数100 (100,100 )80 XY六、评价方法➢ 总指数和类指数计算方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指数计算公式为:231i i i F w z==∑✓ 各类指数计算公式为:/j j jjn n j i i i i m i m F w z w ===∑∑其中:i z 为i x 的无量纲化值,i x 为实际值,i w 为指标i x 的权数,计算时需要将百分数换成小数,j F 为第j 类指数,j m 为第j 类第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j n 为第j 类最后1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序数。
六、评价方法七、数据来源●监测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七、数据来源●除以上数据来源外,还有一些数据是通过有关资料估计而得的,如:基尼系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等指标均为估算数。
●另外,因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需要大样本数据,所以只有在逢0年份国家进行人口普查、逢5年份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时才能得到大样本数据,计算出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其他年份数值只能通过插值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