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一点简单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想法
现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
我个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建设农村,使农民生产生活有个明显提高的过程。几千年来,古今中外文明的兴起,无不从农业农民中来。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一切的文明都来源于农业。农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每一历史阶段,执政者与农民都在探索并实施着同一个主题——如何发展农业,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但这个主题同样也是一个很难突破的难题,一个似乎永远走不出去的怪圈。迄今为止,农业似乎永远落在工业、商业等其它行业的后面。不论其科技含量,还是其投资回报率;不论其保险系数,还是其操作措施;都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因此,我们在新时期搞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树立长期的、持久的观念,应杜绝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观念。
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想方设法,积极运筹一些措施可行,效果明显,在短期内能见效的项目;又要立足长远,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扎实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工作。要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来,长期地坚持下去,从基础做起,从农民的根本动机和利益做起。这样,我们实施的新农村工作才不会茫然冒动,大起大落。才会避免刚搞时轰轰烈烈,收尾却草草收场的发生。在实施中,既要算好经济帐,更要算好环保帐,算好可持续发展帐。不要认为盖几栋漂亮的新房,完成一些移民,就是取得了成效,要着眼于农民今后的生活怎么提高、农村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要把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否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标准,这样才能使农民
住的安心,生活的顺心,对党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放心。
二、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抓新农村建设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然、地理、历史及现实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广阔的农村天地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决不能搞一刀裁,也不能拿来就用,盲目蛮干。要辩证地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引进与创新,在实践中边检验,边改进。
一是要搞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各级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个全面的了解,宣传中不仅要制作一些专题报道,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多方位、多角度宣传;同时要全面系统地编制一些实用可行的书籍,让全社会都要了解什么是新农村建设,怎样建设新农村等问题。不仅要让专家头头是道,也要让各级各届入心入脑;不仅是停留在写几条标语,办几期适用技术培训班,更要加大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应用力度;要让优良农畜产品作宣传,这样的宣传才更具说服力,才能使农民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效果。在宣传方面,我个人认为,引进一个新品种,引进一项管用新技术,会比各级干部下乡入村入户作宣传,各级专家教师搞几个集中培训班效果明显,农民不是不会利用技术,关键是缺少一些切实可行、经济适用、效率明显,特别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技术。目前的技术要么是老生常谈,效果平平;要么是成本过高,大多数农民无力实施,可望而不可及;要么是他乡这水,难解当地之渴。加之,大多数培训班时间短,泛泛谈,往往是走了一个过场,实效性不强。因此,在宣传中,要以事实来宣传,要以真正的实例来宣传,要正反两方面都宣传,不要夸大其
词,好话连篇,要重实效,让大多数农民能够受益。
二是要搞好组织实施工作。我觉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组织实施是这项工程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组织实施中不要搞遍地开花。一个村委、一个镇、一个县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都要受到经济、人员、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组织过程中不可能全部顾及,平均发展。那样会使力量分散,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瞻首顾尾难免会首尾难顾,效果不明显。各级参与人员也因为难出成绩而失去原有的工作热情,没有激情的工作,其结果会是拳头工程未形成,各级干部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帐。因此,我觉得新农村建设要从示范点抓起,要把各种力量集中起来搞,要让一些各项事业基础好的地方先受益,见到明显实效,积累出良好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然后,再逐步去推进一批,实施一批,带动一批,这样的效果也许会好一些。
其次是新农村建设项目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性。土地是农民籍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我们在实施项目中要坚持用地与养地的很好结合,既要使农民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更要使农民这个“根据地”不轻易丢失。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中多搞一些退耕还林还草,多搞一些优良品种的种养,少做一些破坏坏生态,危害生活环境,用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眼前利益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实施中,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舍饲养殖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水浇地,走好以种带养,以养定种,种养相结合的路子。要把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有利于保护生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上。另外,要注意培育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要形成
一定的规模,最好是一乡甚至是一县形成一个主业。如五川、达茂旗的土豆,似已初具产业化规模。而我市其它一些旗县,却难以拿出一个响当当的农副产品牌子。在种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同时,应引进并培植一些农副产品加工厂及销售市场。因为不经过产品的包装与加工,就难以收到想要的回报;没有畅通的营销渠道及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就难以形成。因此,要着力培养企业、基地、农户一条龙体系的形成。
第三要集中利用好资金。要把新农村建设支出列入财政长期坚持。要把农业、扶贫、开发、水利、林业等各项资金集中起来,不要搞各自为政,不要撒胡椒面,要避免打小算盘,搞小政绩,维护小团体利益的发生。同时,要加大资金的有效监督力度,杜绝层层盘剥,巧立名目,变向支出。确保资金要真正用在建设项目中,用在农民中,用在农业生产发展中。
第四要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管理机制要从大局出发,从维护并发展农民的利益出发,立足当前,面向长远。不要搞形式,作样子,雷声大,雨点小。要上下联动,层层负责,政令畅通。上面说了要算,下面干得要实。机构应简炼,人员应精干,不宜铺得太大,使其人浮于事,宣传中夸大其辞,实干中却收效甚微。在基层组织实施中,不要动辄从机关事业单位中轻易抽人下派,这样做表面看似队伍庞大,其效果却不一定能尽如人意。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有三个:一是机关干部对农业农村工作不熟悉,工作起来难以得心应手;二是机关与村委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工作摆布存在很大困难(不像乡镇干部那样好开展工作);三是机关干部每人包一个村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