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综合组教研活动记录
1、认真学习初中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整理所需材料迎接省对我校现代化办学工作验收。2、全面执行音、体、美学科教学基本规范化要求。3、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和学生体育课出勤考核。4、加强组内公开课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我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5、认真组织课间操眼和眼保健操工作,加强对两操的管理。6、制定科学可行的项目训练计划,加强体、艺各项竞赛的训练工作。7、组织学生参加县、校级各类竞赛。8、结合初三体育加试改革要求,制定初三体育中考全年和学期训练计划。9、整合的教学资源,拓展我校传统体育项目。探索丰富多彩、科学安全的文体课活动模式。10、组织校田径运动,开展校广播操比赛,冬季三项活动与竞赛。11、整合我校实验班的体育与艺术教学资源,充分发掘,逐渐完善校本课程,突出亮点,形成特色
收
获
做好总结,反思不足;制定计划,有章可循。
尚待
研究
问题
东仓口学校教研活动记录
主持人
昝山峰
周次
2
时间
地点
办公室
参加人
全体综合组教师
课题
如何创建高效课堂一
主
要
内
容
板书设计要有网络性。一堂课的板书,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内容应完整系统,对于讲课提纲、基本内容、重要结论等起到强调作用。因此,高效课堂的板书应具备网络性,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利用板书的章、节、目、条、款,进行归纳小结,收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设计板书还要做到语言确切精当、言简意赅,充分体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我认为教学方式也要创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视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英语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本学期学校的工作思路和学科组的工作安排,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重视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语言文字的训练,扎扎实施地打好基础,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 54人,其中男生 20人,女生 24人,上学期英语期末考试平均分71.62分及格率74.07%,优良率为44.44%他们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读和听的能力,能够听懂一些简短的对话,阅读一些较简单的对话和小故事。
但是对说和写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学生虽然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仅局限于单词的学习,一碰到对话的学习,则有畏难情绪,不愿学,也学不好。
另外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说的能力很弱,语音语调也不太标准。
单词书写仍有少部分学生不达标,句子书写则打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本学期要加大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培养对英语的积极的兴趣本学期的主要内容为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共有4个教学单元、2个复习单元。
每单元分“A、B、C”三个部分,共12页,复习单元为6页。
全书配有彩色卡通式插图,设计新颖活泼,生动有趣。
本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体现了对传统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比较、分析和研究多种国内外小学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形成了本套教材特有的编写体系。
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三、本学期目标:本套教材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
中国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中国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为界把我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四、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和湖泊1.我国河流分为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河水量少、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外流河流量大,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2.我国主要的外流河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内流河主要是塔里木河;京杭运河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多⑦、以北多⑧。
3.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两季少;⑨、东多西少。
六、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1.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五种。
2.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七、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我国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糖料作物有甜菜和甘蔗;油料作物有大豆、油菜、花生、棉花。
2.我国的牧区包括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3.我国的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和东南林区。
八、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1.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为辽中南工业基地、⑩、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地带为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的特点。
九、中国的区域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南北方以为分界线。
2.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流径流量大、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河流径流量小、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十、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走向世界的中国1.西北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农业以畜牧业和为主。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教案设计
黔西县桂箐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教学设计《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教学设计黔西县桂箐中学曾光一、学情分析在上学期的代数式求值、探索规律等课题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了变化思想的渗透,初步感受了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在以前的认知基础以及上一节课所掌握的相关概念和方法上,进一步的了解表示变量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关系式,从而让学生逐步逐步的由常量的世界走入变量的世界,为以后的函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任务分析用关系式表示变量间关系是函数表示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以等式的方式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字和运算符号联系起来,方便人们便捷精准的由一个量得出另一个量。
因此,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从丰富的问题情境中以代数式的角度进一步感受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思想,积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
同时,在本节课的排碳计算公式的探究中,适时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节约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关系式求值。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感受成功合作的喜悦,同时通过《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节约法》的渗透,让学生体会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能源之间的重要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境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式求值。
难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环节设计:回顾引入----探究新知----技能巩固----学中有法----随堂练习----学习评价----作业布置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引入师:上节课老师安排了各组在课后整理出以前学习过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现在请一个小组来派出一名代表来说说你们整理出的公式有哪些?小组甲发言:我们小组整理出的公式有公式有V正方体=a3 、V长方体=abc、 V圆柱=πr2h、 V圆锥=31πr2h、S三角形=21ah……..师:刚才同学们例举出的这些公式它其实反映了面积或体积与几何图形的长、宽、高或半径等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呢?生:能。
世界地理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2)图中①②③三地( D )。 A.①地是所在国家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 B.②地气候的雨季在11月至次年4月 C.③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D.③地为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第(2)题,①地是荒漠,不适宜人类生活;②地气候为南 半球地中海气候,雨季在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③地位 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④地为新西兰,有大牧场放 牧业分布。
续表:
大洲
地形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大洋洲
东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东侧降水较多,气候狭 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
长分布;西侧背风坡,降水少,是小麦—牧羊带发展的 平原,东部山地
限制因素
南极洲 冰雪大陆,海拔最高
平均海拔最高,冰雪对阳光反射强烈,是酷寒的原因之 一
[典例巩固] 下面两图中的虚线为1月0 ℃等温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②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温带草原和荒漠; ③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径流少
①地形以平原、高原和山地为主; 欧洲东部和北亚 ②大河众多,水能丰富,航运不便;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长严寒
拉丁美洲
①赤道横穿中部,大部分在热带和亚热带; ②北部和西南部岛屿众多; ③东西分居南北相间的地形,西部和北部多火山和地震; ④气候湿热,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受地形影响大
第二单元 整合与评价
1.准确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界线、海底地形、陆地 地形及其分布,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 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 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正确理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 地理特征及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
《评价和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
《评价和优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评价和优化》,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在学习本节课程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一下,你认为什么是评价和优化?在生活中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需要评价和优化的问题?二、理解概念1. 什么是评价?- 评价是对某一事物或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比较的过程,以确定其好坏、优劣、优势和劣势。
- 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优缺点,为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
2. 什么是优化?- 优化是对某一事物或行为不断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佳状态或效果的过程。
- 优化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等。
3. 评价和优化的关系:- 评价是对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问题所在;- 优化是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三、方法技巧1. 评价的方法:- 定制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的目的和标准,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主观的感受;- 收集信息:收集关于事物的各种资料和观点,全面了解情况;- 分析比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优缺点;- 综合判断:根据评价标准和分析结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2. 优化的方法:- 找出问题:通过评价找出事物的不足和问题;- 制定方案: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优化的方向和措施;- 实施改进:按照制定的方案,对事物进行调整和改进;- 检验效果:优化后要及时检验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练习应用1. 请根据以下情景进行评价和优化:情景:某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评价:收集学生学习状态、课堂表现、成绩等方面的信息,对比其他班级情况;优化:制定课堂互动教学方案、增加学生参与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学习小组等。
2. 请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个需要评价和优化的经历,并分析采取何种措施。
五、拓展延伸1. 请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进一步了解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和案例,并分享给同学们;2. 请尝试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习惯进行评价和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评价和优化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2019》
《评价和优化》导学案《评判和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评判和优化的观点,掌握评判和优化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评判和优化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导学内容1. 评判的观点和作用2. 评判的方法和技巧3. 优化的观点和作用4. 优化的方法和技巧5. 实例分析和练习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入评判和优化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介绍评判和优化的观点、作用、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评判和优化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实践: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对评判和优化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评判和优化应用到平时生活和进修中。
四、导学要点1. 评判是对事物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2. 评判的方法包括定性评判和定量评判,评判的技巧包括分析、比较、综合等。
3. 优化是在评判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改进和提升,使其更加完善和优越。
4. 优化的方法包括改进设计、调整策略、优化流程等,优化的技巧包括创新、调整、整合等。
五、导学案例1. 请你评判一下你最喜欢的电影,列出它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如何优化的建议。
2. 请你评判一下你的进修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优化的方案。
3. 请你评判一下你的班级氛围,提出如何优化班级氛围的建议。
六、导学反思评判和优化是我们平时生活和进修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通过进修评判和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本导学案,掌握评判和优化的方法和技巧,不息提升自己的评判和优化能力。
《评价与改进导学案》
《评价与改进》导学案《评判与改进》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评判与改进的观点及其在进修中的重要性;2. 掌握评判方法和改进策略,提高进修效果;3. 学会自我评判和自我改进,培养自主进修能力。
导学内容:1. 评判的定义和作用;2. 不同类型的评判方法;3. 如何进行自我评判;4. 进修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评判与改进的主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是评判?为什么评判对进修很重要?- 你在进修中遇到过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第二步:进修评判的观点(15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评判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评判在进修中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评判的观点。
第三步:了解不同类型的评判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常见的评判方法,如定量评判、定性评判、自我评判等,让学生了解各种评判方法的特点和适用途景。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探讨不同评判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步:进修自我评判的方法(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自我评判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进修进行客观评判。
学生可以通过填写自我评判表、写进修日记等方式,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第五步:探讨进修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2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进修中常见的问题,如拖延、记忆困难等,讨论改进策略,如制定进修计划、采取有效的记忆方法等。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得。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反思自己在进修中的评判和改进情况,并提出未来改进的计划。
学生可以通过写进修日记、制定进修目标等方式,持续提高自我评判和改进能力。
作业安置:1. 针对自己的进修情况,进行一次自我评判,并制定改进计划;2. 搜集并整理不同类型的评判方法,写一份小结报告;3. 分析自己在进修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并分享给同砚。
《评价、优化设计导学案》
《评价、优化设计》导学案《评判、优化设计》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评判和优化设计的观点,掌握评判和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设计作品的审美和实用性评判能力。
导学内容:1. 评判设计:设计评判是对设计作品进行综合性评判和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审美评判和实用性评判两个方面。
审美评判是指对设计作品在美学层面上的评判,包括色彩搭配、形式美感等;实用性评判是指对设计作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便利性等方面的评判。
2. 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是指对设计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对设计细节的优化和整体设计的调整。
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提高设计作品的品质和实用性,使之更符合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设计作品,让学生对设计评判和优化设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 进修评判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审美评判和实用性评判的标准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判。
3. 进修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对设计作品进行优化设计的常用方法,包括对设计元素的调整、对设计结构的优化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和实用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作品评判和优化设计的实践操作,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评判和优化设计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设计的热情和追求。
导学作业:1.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进行审美评判和实用性评判,并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2. 设计一个新的作品,通过对设计元素和结构的调整,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作品的品质和实用性。
3. 总结本节课进修内容,写一篇进修笔记,包括对设计评判和优化设计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对自己设计能力的提升和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评判和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为未来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界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世界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1.准确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正确理解世界各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区际联系。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分析方法和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
【一】陆地和海洋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亚洲、①、②、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的是北冰洋。
3.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③,板块边界地壳活跃。
【二】天气和气候1.世界气温空间分布规律:世界气温从④逐渐降低。
2.世界降水空间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大陆东侧降水多,西侧降水少;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
【三】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根据人类肤色方面的特征可分为:白色、黑色、黄色人种。
2.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四】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亚洲地形总体特征: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2.气候特征:复杂多样、⑤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3.经济发展差异:亚洲除日本外,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五】我们邻近的国家——日本1.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地形以山地为主,多⑥。
2.日本经济以⑦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六、我们邻近的地区——东南亚1.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马六甲海峡处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与太平洋的〝⑧〞。
2.中南半岛地形崎岖,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评价、优化设计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评价、优化设计》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评价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运用评价与优化设计相结合,提高设计效果。
二、导学内容:1. 评价的概念和种类:a) 评价是指对作品、产品或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慎判断和分析;b) 种类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 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a) 优化设计是指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设计效果和质量;b) 方法包括比较分析、试错法、需求分析等;c) 技巧包括简化设计、精简设计等。
3. 评价与优化设计的相互关系:a) 评价可以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方向;b) 优化设计可以通过评价来调整和改进设计方案;c) 评价与优化设计相结合可以提高设计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评价与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关系;2. 学习评价的概念和种类,了解评价的特点和作用;3. 掌握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优化设计的过程;4. 练习评价与优化设计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优化设计;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评价与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和方法;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评价与优化,并写出总结报告。
四、导学作业:1. 选择一个已有设计方案,对其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优化设计建议;2. 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一个新的产品或方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优化设计,并写出设计报告。
五、评估方法:1. 学生作业评分:根据评价与优化设计的内容和质量评分;2. 学生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和练习的情况评价;3. 学生总结归纳评价: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总结能力评价。
六、延伸拓展:1. 邀请设计师或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2. 带领学生参加设计大赛或展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组织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评价与优化设计的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评价的原则和方法;3. 学习如何优化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相互作用 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课时3.6《相互作用》整合与评价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大小的计算;实验设计与操作。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F N。
3.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共点力的合成的法则,也是一切矢量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法则。
4.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主题1:几种典型物理模型的弹力比较弹力常见的三种模型:绳、杆、弹簧。
(1)我们知道绳的弹力方向始终沿绳,对比这三种模型的特点,完成下表的填空。
项目轻绳轻杆弹簧形变情况施力与受力情况力的方向力的变化(2)杆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吗?请举例说明。
主题2: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1)静止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滑动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可能受静摩擦力?(2)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3)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4)摩擦力的大小一定和两物体间的相互弹力成正比吗?主题3:动摩擦因数的测定方法(重点探究)用弹簧秤测定木块A和木块B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做一做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用图甲和图乙进行实验,实验中分别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在测量A、B间的摩擦力时,用图甲和图乙进行测定,哪个弹簧秤的读数更便于读取?(3)用图甲和图乙进行实验时,哪一个实验方案更合理?为什么?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了能够用弹簧秤的示数表示滑动摩擦力,图示装置的两种情况中,木块A是否都一定要做匀速运动?②若木块A做匀速运动,甲图中A、B间的摩擦力大小是否等于拉力F a的大小?③若A、B的重力分别为100 N和150 N,甲图中当物体A被拉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60 N,拉力F a= 110 N,求A、B间的动摩擦因数。
主题4: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况:当载重卡车陷于泥坑中时,汽车驾驶员会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钢索把载重卡车和大树拴紧,在钢索的中央用较小的垂直于钢索的侧向力将载重卡车拉出泥坑。
【学案导学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英语 Module6 Period Three Integr
Period Three Integrating SkillsⅠ.语境填词1.Nowadays when you read a newspaper,you can find not only news,but also ________ (广告).2.How many ________ (频道) can your TV pick up?3.It’s an amusing and interesting means the story is ________ (有趣的).4.When you write a film review,you should tell us about the ________ (情节) of the story.5.The ________(背景) of the film includes where and when the story takes place.6.He is always ________ (争论) with me.Ⅱ.完成句子1.你可以在报纸上登广告。
You c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the newspaper.2.这部电影太完美了;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比这个更好的了。
This movie is perfect;I’ve never se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健康的习惯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Healthy habits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ur daily life.4.我今晚不想与你争辩。
I’m not going to ________________ yo u tonight.5.据我所知,他爸爸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is father is an experienced doctor.6.我每个月回家四次。
中国地理《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第三单元整合与评价1.理解并掌握我国疆界、邻国和各省级行政区轮廓、形状、简称、省会(或首府)和基本概况。
2.理解并掌握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现状及成因,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
3.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特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及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与成因。
4.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5.理解并掌握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主要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6.理解并掌握我国四大分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我国自然和社会经济各要素的特征落实到四大分区的区域中,学会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对比各区域特征。
一、从世界看中国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我国人口分布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1.我国地势①,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第一、二级阶梯交界线:②等;第二、三级阶梯交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③;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三、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④,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普遍高温。
根据≥10 ℃积温多少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我国东西干湿差异较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自⑤递减,夏秋多、冬春两季少。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类干湿地区。
中国地理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中国地理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第三单元整合与评价1.理解并掌握我国疆界、邻国和各省级行政区轮廓、形状、简称、省会(或首府)和基本概况。
2.理解并掌握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现状及成因,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
3.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特征、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及我国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与成因。
4.理解并掌握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和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措施。
5.理解并掌握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分布状况、影响因素、主要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6.理解并掌握我国四大分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将我国自然和社会经济各要素的特征落实到四大分区的区域中,学会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对比各区域特征。
知识点1气候特征分布[知识梳理]分析我国的气候特征应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分析其分布特征及规律。
1.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季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 ℃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地势高吐鲁番盆地最热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广布,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2.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典例巩固]读我国部分地区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和海南岛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
2015-2016学年《整合与评价》导学案续表判读规律判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判水系、水文特征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特点,进而判断河流流向(由高处流向低处)。
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2.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选点水库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
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水域深阔的避风港湾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还要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保持与城市适当的距离等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2)选线公路、铁路线一般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平缓、线路平稳、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要遵循沿等高线修筑的原则,避免通过陡崖、沼泽、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尽量少过河建桥,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并保证运行安全引水线路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输油管线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3)选面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2015至2016学年度综合实践、地校课程整合实施方案
课例研究新教师教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容易出现交叉互融,这种复杂性往往容易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和低效,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进行整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起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我们通过反复论证,征求师生意见,整合了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建了界河中学“515”课程方案,请全体教师自觉执行。
一、 “515”课程方案内涵为让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学校构建5个模块15种课程;五个模块指“道德提升、阳光成长、一技之长、保护环境、文化传承”,围绕五个方面的教育,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生规划指导、遵规守法教育、安全成长教育、强身健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土豆种植技术、语文阅读研究、英语阅读研究、手工制作技能、环境爱护教育、校园卫生值班、传统文化教育、鲁班文化教育(包括社区教育活动)等15门课程。
二、“515”课程方案制定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课时安排》、《山东省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及两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地方文化内涵、特色等。
三、“515”课程方案目标——让学生快乐成长我们以“让学生快乐成长”为总目标,立足搭建学生愉快学习的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1.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设置好各年级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建设,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整合与评价
1.熟练记忆经纬线(度)、经纬网、地图的三要素,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确定及注记、图例的阅读与运用的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计算距离,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和比例尺的计算,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应用。
知识点1区域空间定位方法分析
[知识梳理]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从各大洲的区域空间分布而言,首先需要掌握其整体的经纬度范围。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地球上有七大洲和四大洋,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利用这种海陆位置的固定性进行区域定位。
(1)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北美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等。
(3)太平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包围。
(4)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包围。
(5)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包围。
(6)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
除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外,世界一些重要的海、海湾、海峡也是进行海陆位置定位的重要参照物。
3.区域轮廓定位法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一个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如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咸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也要关注。
[典例巩固]
读四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1)~(3)题。
(1)在四幅图中出现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图中字母所示地点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的有( )。
A.a、b
B.a、c、d
C.b、c、d
D.a、b、c、d
(3)图示地点位于内流区域的是( )。
A.a
B.b
C.c
D.d
知识点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知识梳理]
2.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方法技能]
可视问题
高考中经常出现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两点是否可视的问题,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观察两点之间是否有山脊、山峰的阻挡,可用地形剖面图加以证明,如果两点分别位于山顶和山脚,还要注意凸凹坡的问题。
在形态上,凹坡是下缓上陡;凸坡则下陡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凹坡等高线外疏里密;而凸坡则外密里疏。
如图所示:
在地形剖面图上的差别如图所示:
在凸坡上的A点不能观测到B点,因为视线会被凸坡阻挡。
如图所示:
[典例巩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攀岩运动(RockClimbing)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登山运动。
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
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就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优惠的开发政策、健全的人身保险机制和安全的防范措施,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运动,大大地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材料二我国华北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e五条虚线中,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是。
(2)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米。
(3)甲、乙两河段中,通航条件较好的是,原因
是。
(4)根据材料,说明图中丙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旅游发展迅速,试说明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解析】第(1)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图中出现“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其次,分析四幅图,a图为印度尼西亚,地跨亚洲和大洋洲,b图中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地跨欧、亚两洲,c图中的土耳其跨欧、亚两洲,d图中的美国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第(2)题,世界主要地震带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a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上,c处于地中海地震带上,d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第(3)题,b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为内流区。
【答案】(1)D (2)B (3)B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情况先确定哪处是山谷,山谷中可能有河流的分布。
第(2)题,判断河流的流向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可知,该陡崖相对高度介
于40~80米之间。
第(3)题,通航条件与河流的流量、地势等因素密切相关,地势平坦、流量大的河段通航条件较好。
第(4)题,丙城市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城市发展与水源、气候、交通、旅游等因素有关。
第(5)题,攀岩运动的开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地形条件、市场、防范措施和政策支持等。
【答案】(1)b、d
(2)自东南向西北80
(3)乙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面广,地势平坦,流量较大
(4)地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城市生活物质供应充足;地处河流沿岸,城市水源充足;地处河流交汇处,人流、物流量大,交通便利;地处华北地区,为暖温带,气候适宜;政府的优惠政策;攀岩旅游的开展促进城市的发展。
(5)该市附近的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岩壁地处开阔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齐全的安全防范设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