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导论1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资本论导读绪论
《资本论》导读绪 论张衔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导言《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而且是经济学的重要经典著作。
《资本论》对人类思想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所发现和阐述的一些原理,或者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先驱,或者被现代经济学所重新发现并以某种形式重述。
1.《资本论》的贡献1.1科学的劳动价值论1.2剩余价值理论1.3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真正完成了经济学上的革命,建立起从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从而能够科学地、首尾一贯地对资本主义经济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见。
同时,《资本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层次的一系列规律。
这些成果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而且适用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提供了一个从理论上再现复杂的经济体系的科学范本2.《资本论》的影响2.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真正创立者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费尔德曼,费尔德曼是根据《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的。
费尔德曼的模型是在1928年,哈罗德的模型是在1939年,多马的模型则在1946年。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实际上是一个增长模型。
2.2动态经济学卡莱茨基将不完全竞争与就业理论联系起来,先于凯恩斯创造了有微观基础的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宏观运行分析的宏微观相统一的动态经济学,被誉为预见了“凯恩斯革命”。
卡莱茨基的体系胜过凯恩斯体系,但卡莱茨基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的。
“卡莱茨基学习的惟一的经济学就是马克思经济学。
”(罗宾逊,1969)。
2.3制度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创造者,大多接受过马克思经济学,受过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科斯等人的阅历)。
“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
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是 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奥巴马
这个体系中有无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而明 确无误的赢家另办法很简单:消灭剥削者。
——恩格斯,1886年《资本论》英文版序言
美国次待危机不可遏制地蔓延为全 球性经济危机,向世界再次证明马克思 关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理论的真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 伟光,2009年撰文
在一片恐慌与悲愤地气氛中,中国经济 金融的稳定更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 有人想从《资本论》中寻找答案,看看中国所 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讲了些什么,马克思是怎样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中国为什么能成为 发展中国家的新秀。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2008 年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1):113
•
在到处都充斥着商品、一切都可以成为 商品的社会,一个人的地位和价值反而要 靠他所掌握的商品来决定,人和物的关系 是颠倒的,因此,人被物支配、人的需要 被感官化、人的存在被“原子化”是理所 当然的。 • 从哲学意义或是价值观上看,认为由此 引发的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念的危机,有其一定的道理。
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信用体系而在于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信用的伸缩只是资本主义 再生产周期各阶段更替的征兆,所以“政 治经济学的肤浅性也表现在,它把信用的 膨胀和收缩,把工业周期各个时期更替的 这种单纯的征状,看作是造成这种更替的 原因”。
另一方面,信用对危机又会起到加速 和强化作用,,以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 “如果说信用制度表现为生产过剩和商业 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那只是因为按性质 来说具有弹性的再生产过程,在这里被强 化到了极限。……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 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 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资本论.人民出版 社2004.3:499-500)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资本论》第一卷导读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写成、恩格斯花费大量心血整理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在英、法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为1825年开始并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而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把工人运动引向邪路。
马克思正是适应这种历史的需要而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是德国莱茵省议会关于经济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的是法律。
1842年至1843年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就推动他的研究由纯政治或哲学转向经济问题。
1847年8月,出版了《哲学的贫困》,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作了新的说明。
此后又出版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1857-1858年,写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是《资本论》的最初草稿,即《资本论》第一稿。
1861-1863年,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
1864-1865年,又重新写了《资本论》第三稿。
在此基础上,1867年9月14日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包括马克思写的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七篇共二十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阐述了三大学说:一是劳动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一篇的内容;二是剩余价值学说,主要是第二至第六篇的内容;三是资本积累学说,主要是第七篇的内容。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9
2.总公式的矛盾
“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 人,大多是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弄混了、混淆 了。”(Ⅰ185)区分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不同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流通在国民 经济中的功能,正确发挥商品流通的作用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0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 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Ⅰ178)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1
1.资本的总公式
㈣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 变成了资本家。……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 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 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 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 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 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 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Ⅰ179)
值。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32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占 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 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 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 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Ⅰ195)这就是说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能自主 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论_》导读 ppt课件
导读
《资本论_》导读
1
一、《资本论》概述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 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出 版。1867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自 1868年起,马克思就开始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仍把主 要精力放在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加工和修改上。1883 年3月,马克思与世长辞,生前未能看到《资本论》第二、 三、四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 行的研究工作,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 艰巨任务。恩格斯原计划两年内完成此工作,但是实际的难 度比恩格斯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 卷只是一个初稿,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订、增补和注释工作。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1885年7月和1894年12月在德国汉 堡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 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 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资本论_》导读
15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资本论_》导读
11
(三)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 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 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 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资本论_》导读
12
(四)简略说明《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说明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资本的生 产、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明剩 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第四卷则是 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导读PPT1
3、苏联的解体是否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冷战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出版《历 史的终结》,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的 道路只有一条,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及民主政 治。1995年该书翻译成中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的社会主义与苏联、 朝鲜及中国社会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4、为什么《资本论》不受重视? (1)反感的主要群体: a 在理论上根本不认为《资本论》是科学 的(经济学专业人士) b 学习了政经的基本知识和结论(普通学 生或大众) c 事不关己之人
(2)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理论与现实 的不一致 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私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 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劳动力为主体——科技进步是主要推动力 工人普遍贫困——社会保障普遍 工人运动高潮——低谷
原因二:马克思主义教学与宣传中的误导。 改造一个成见比新形成一个观点困难的多。 原因三:理论形成上的原因(缺少数学化) 5、我对《资本论》的态度 《资本论》对人类的价值更多不是体现在 人们生活中,而是体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 过程中。这不是一本毫无缺陷的书,因此 不要迷信、不要偏执,但是它能告诉你什 么是科学的著作,并使你得到思维的训练, 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世界。
1844年,撰写《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预 订要写的一部庞大的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 判》的一份草稿。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学说。 1845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 态》,清算费尔巴哈和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第一 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原理进行了阐 述。 1847年,《哲学的贫困》出版,是马克思从经济 学角度对新世界观的阐述。1847年6月,马克思 恩格斯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这是第一个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的党纲。
《资本论》导论研究
有人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体力劳动价值论, 是简单劳动价值论。这是附加于马克思的不实之词和 错误观点。
法文版
1872年俄文版
1867年德文第一版
1887年英文第一版
六、学习《资本论》的方法
采取坚持、发掘、澄清 、发展的态度
坚持,就是对《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要坚持。 发掘,就是把过去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而 被忽 视或否定的基本原理发掘出来。 澄清 ,就是澄清错误的理解和认识。 发展,就是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做新
亮点2:特殊的抽象法
二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这里的“抽象”是指上述抽象出来的概 念和观点。这里的“具体”是指由理论抽 象而叙述出来的现实,是对现实的理论说 明。
在从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到理论叙述现 实的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逻辑与历史 相统一地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 从理论上反映出来。
亮点2: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亮点4: 《资本论》有三个崭新的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第一个“崭新的因素”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论》中第二个崭新的因素
第一次区分了“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和它的各 种特殊形态”
-—《资本论》中的第三个“崭新的因素”
《资本论》的创作精神
返回
返回
恩格斯把文稿先抄写一遍,变成手抄本。病倒
之后,就躺在沙发上,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
5点看原稿口述,由秘书笔录下来。
资本论导读(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导读《资本论》是一部以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马克思毕生研究的成果和最主要的著作。
1867年马克思整理出版了第一卷。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留的手稿,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列宁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著作。
节选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
一、写作背景(一)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产业革命。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两大阶级的对立,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斗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革命斗争需要理论的指导。
《资本论》是经验的总结,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
马克思创立工人协会,参加国际工人运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凝结在该书中。
《资本论》是理论斗争的结果,是在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
(二)《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1.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是学法律的,但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
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提出大量经济问题。
如1842—1843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遇到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农民问题,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等问题的辩论等,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
2.写作过程从1843年底到1883年3月,40年时间研究和写作,分三个阶段:收集材料,写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和手稿。
1843年10月—1858年5月,时断时续,笔记和手稿包括三个部分,1843—1847年读书笔记;1850—1851年读书笔记;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资本论》导言1
第五个时期1863年8月到1865年底。由于写作计划 的改变,特别是经济学说史的批判部分,本来是作为第 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的附论而写的,但在写作过程 中大大超过了原订计划的范围,越写越长,竞成了整个 手稿的主要部分,而理论部分却未能充分展开。因此, 从1863年8月至1865年底,马克思又用了两年多的时 间,对《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未充分阐述的 部分,即理论部分进行修改补充,写成了《1863— 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包括三个部分,即第 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 程》。第三册:《两者的统一,或资本和利润、利息》。 这是《资本论》前三卷的第一个经过琢磨的稿本。至此, 马克思的伟大的科学巨著——《资本论》全四卷的手稿 已基本完成。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的不朽巨著。马克思为 了写这部书,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一直到他逝世, 花了整整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 精力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在他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第 二、三卷,是他逝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至于第四卷, 起初是由考茨基根据马克思的遗稿,于1905—1910年,以 《剩余价值学说史》的书名单独出版的,后来,1954— 1961年,又重新按照马克思的手稿次序,编辑出版了《剩 余价值理论》的俄文新版本。
第四个时期1861年到1863年。
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按照重新拟定的《〈政 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提纲草稿》。撰写了一部篇幅浩瀚的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总共二十三本,通贯全搞的 编码为:1——1472页,一百五十印张。由于它是作为第一分册 的续篇开始写作的,所以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副标 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导读-导论
2023/3/13
导论
3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1825年英 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发展成 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19世纪40年代欧 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 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3/3/13
导论
5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写作历时 40年,几乎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精力。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 进行后续创造。但直到逝世,也没有能按计划继续出 版。后来恩格斯花了近10年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 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023/3/13
《资本论》导读
导论
第一节《资本论》写作简史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历史条件:《资本论》的产生与16—19 世纪西 欧国家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反映这种变化各种社会 理论和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 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 起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
导论
6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繁重任务,因而遭到欧洲各国 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衣 食无着,债务缠身,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病痛的折磨。
2023/3/13
导论
7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参与《德法年 鉴》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经济 学研究。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讲稿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讲稿第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内容是劳动价值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也是西方经济学批判最多的理论。
这一篇是马克思逻辑和历史统一方法、辨证方法、抽象方法运用最成熟的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有人说是价格的基础问题。
第一卷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一、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第一卷研究这个生产过程,不是研究它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即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
不仅揭示这个关系的实质,而且考察它的运动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具体来说,第一卷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历史变化、这个过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 二、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围绕研究对象和主题,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第一卷共有七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主要理论内容可以概括为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基石,是其他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六篇,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和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变化。
其中,第二篇研究货币向资本的转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为进一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篇,分别研究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这三篇的内容,可概括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六篇研究工资,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工资理论。
•第三部分了,即第七篇,研究资本积累过程,这是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资本积累理论。
•因此,第一卷共有七篇,包括三个部分,由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三大理论所构成。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幸福和家庭创作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
马克思的伟大革命经典《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大学毕业后,担任报纸编辑工作,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曾流亡法国、比利时等国,1849年后开始定居英国,直至1883年逝世。
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867年9月在德国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这时,其他各卷的初稿也步写好。
所以,要研究《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就必须了解19世纪中期西欧特别是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7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迅速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又完成以革新工业生产技术为内容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以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手工劳动已经大部分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并且建立了真正的机器制造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
继英国之后,在法国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也达到了完成阶段。
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比英、法都晚,而且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莱茵省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系列国家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了,突出地表现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加剧,作为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
19世纪中叶,在西欧接连爆发了震撼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其中著名的有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还有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
《资本论》第1卷第1篇导读1《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学院张衔第二专题: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按比例分配总劳动、节约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价值、价值规律。
1.方法与结构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学术界不同观点:A.价值实体、价值量、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价值本质(《资本论》第1卷第1篇)B.扩展至价值转化形式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C.扩展至价值分配理论(《资本论》第1卷第1篇、《资本论》第3卷第1――3篇、第七篇)我们的看法。
劳动价值论贯穿于整个《资本论》,第1卷第1篇是狭义劳动价值论。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劳动价值的内容概括为价值本质规定及其规律和价值表现及其规律两个层次。
因此,劳动价值论内含着价格理论和市场机制理论。
3.重点阅读:《资本论》第1卷第1篇、第5篇,《资本论》第3卷第1――2篇、第六篇。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篇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和货币,任务是揭示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内容,说明被物所掩盖并表现为物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说明私人分工条件下调节总劳动的一般规律和市场机制,从而为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提供最一般的基础。
第一章商品第一章的商品是以资本主义为背景并暂时抽象掉资本主义关系的商品,即以资本主义的商品为背景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定。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方法:从分析到综合1.分析的起点:商品(P47)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一般形式和细胞形式,因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使用价值及其特点(P47――48)使用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
使用价值的5个特点。
3.价值的质和量(P49――54.1)价值实体: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化为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 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第411页。)
• 其次,有用物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去考察。
• 再次,“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 第四,“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 最后,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 富的物质内容。
第三,第1卷比较完整地分析了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指 明了道路。《资本论》第1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 济分析与阶级分析紧密结合。它既揭露了资产阶级 发财致富的秘密,又指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 这样,就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无产阶级。给无 产阶级指出了一条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正确道 路。正因为如此,《资本论》第1卷问世后,立即 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指导着工人阶级的解放 斗争。
马克思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对矛盾,来论述矛盾的 主导方面价值和价值规律。通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 矛盾,进一步论述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通过使用价值形 式和价值形式这对矛盾,论述价值形式(或称交换价值)。 最后指出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 及这对矛盾所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从 而揭示了价值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 《资本论》第1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 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 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 资本的生产过程,其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 资产阶级榨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过程,所以, 《资本论》第1卷的中心,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在 第1卷里,马克思首先论述了资本的实质和形成,以及 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接着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最后分析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体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分三部分:
第I部分是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论 述劳动价值论。 第II部分是第二篇至第六篇,论述 剩余价值理论。 第III部分是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 程,论述资本积累理论。
——《列宁选集》第1卷,第92页
考茨基整理出版《剩余价值学说史》
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整理第四卷 原稿,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别 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1、第2 和第3卷。 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 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 论》。 1962——1964年则作为《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26卷(共分3 册出版)。
《资本论》四卷分为: 理论的阐述和历史的考察:
前三卷:是理论的阐述; 第四卷:主要是理论史的考察。
中心范畴 : 剩余价值范畴
《资本论》的逻辑
以英国为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决 定 反 作 用
生 产 方 式
经济基础
决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社 会 形 态
研究目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 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10页) 生产力规律: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 定的” (53页)
价值规律 价值增殖规律 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相互作用规律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 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三993)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 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 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可以缩 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9-10页,第一版
序言)
《资本论》的方法
基本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 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 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 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历史唯物论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从历史唯物论出发,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经济 制度、经济范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之间的关 系,从而确立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 本主义制度、资本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位 一体。 因此,马克思将他的经济理论著作的正标题 称为“资本论”,副标题则称为“政治经济 学批判”。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历史唯物论的核心 2.经济制度与经济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与资本 3.经济范畴的运行与经济学:资本的运动与资产 阶级经济学 4.《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疾病的侵袭
“我一直在坟墓的 边缘徘徊。因此,我不 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 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 作,为了它,我已经牺 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 家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1卷,第543页)。
“初篇和续篇相隔很久,是由于 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第7页,第一版序言)
诚实探讨的结果
“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 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 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 是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但是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 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 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研究对象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版序言”《资本论》一卷第8页) 。
“生产方式”,是指生产(技术) 方式。 在1872年法文版中,马克思多处 也将“生产方式”指为“生产(技术) 方式”。
恩格斯校订的英文版《资本论》 (1886):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 本主义生产形式,以及和它相 应的生产和交换的条件。”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 的科学巨著
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南
现实意义
1. 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 济问题实质的理论指导 2. 对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 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理 论建设给予了重要启示
《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体系
• 研究对象、目的、中心 •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 结构体系
辩证法 “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 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 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 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2—13页)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 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 它截然相反”(24页)。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
到简单、从现象到本质。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无产阶级
矛盾 工人运动 迫切需要革命 理论的指导
资产阶级
个人准备充分
中学时就怀有为人 类而工作的崇高的理想 和远大的抱负。 青年马克思接受辩 证法,见解透彻,学识 渊博。 最初研究经济学的动因
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面对明显侵犯贫民 利益的“森林盗窃 法” :
面对农民因贫困而破 产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编辑部
从此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探索
(1843-1883)
写作时遇到了一系列困难
繁忙的工作:
“我们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 可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却往往两倍于此”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121页) 。
贫困的折磨:
“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乏货币的情况下来 写关于货币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书信集》第141页)。 “《资本论》稿酬甚至将不够偿付写作 时所吸的雪茄烟烟钱”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第3页)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4-5 页
恩格斯整理出版了二、三卷
1885年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 “整理这两卷《资本论》,是一件很费 力的工作。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阿德勒说得 对: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 就是替他的天才的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 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 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了” 。
参考书籍
1 白暴力、白瑞雪,《 <资本论>方法、体系与基本内容 》,经 1 白暴力等《 <资本论>读书笔记 马克思经济理论》, 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2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0
2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来自主》, 3 晏智杰,《经济价值论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商务印书馆200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大事业,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创新和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 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 用创造了广阔舞台”。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11月27日下午进
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 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让步的所谓 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 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2《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办 3《当代经济研究》
—— 《资本论》研究会主办
学习方法
读原著 弄清理论
联系实际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 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 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 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 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思维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体系
1.辩证的范畴:二因素、两重性 2.辩证范畴中的矛盾及其运动 3.从抽象到具体:范畴辩证运动的表现 4.范畴形式的变换:矛盾推动范畴运动的 一个重要表现
重要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 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 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 经济制度的性质;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 度和伦理规范; 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合规律 与合目的的统一。
(13页,第一版序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 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 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 辉的顶点。”
导 论
《资本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方法
《资本论》问世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工人运动蓬勃兴起 迫切呼唤理论指导 《资本论》应运而生。
《资本论》专题
主讲人
白雪秋
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 ——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导 言》, ——人民出版社,1975年
《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 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 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第7页,第一版序言)
“研究必须占有材料,分析它 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 的内在联系。”(一卷,第23页)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
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
两者:相向而行
数学和心理分析?
历史的辩证法与《资本论》的研究视角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是发展变化的; 没有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也没 有永恒不变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视角。
4 陈征,《<资本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晏智杰,《经济价值论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