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研究
作者:范继业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1期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这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采取的新举措。
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现状概述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于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人才的浪费。
这种倾向造成大学生缩小了就业空间,许多大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特长,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终形成了“京漂”族、“沪漂”族和“粤漂”族等数量庞大的漂流群体。
一些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转而退出就业市场,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成了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的“傍老族”,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运行成本。
与此同时,边远地区和基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信息资源和其他各方面条件均存在较大差距,十分渴望大学生来建功立业。
目前,基层人才的匮乏已经到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地步,甚至有些地区形成了“人才匮乏—经济上不去—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人才更加匮乏—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二、原因探析
1.教育指向存在问题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城市化”教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递增,学生会接受越来越多反映城市理念的价值观,造成了大学生偏好城市、厌恶边远和基层的错误观念。
再加上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也表现出城市指向的特点,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的实用技能,无法应用于边远地区和基层。
2.制度保障存在缺陷
由于边远地区和基层制度不健全,部分大学生报到后无业可就,得不到合理的安排,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即使上岗,也无法按时拿到工资,基本生存权无法得到应有保障。
一些基层单位甚至巧立名目,变相收取上岗费、抵押金,这对于刚毕业的学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3.政府调控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国家对东部的投入力度远远大于西部,加上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有些基层单位甚至连工作都难以开展。
国家和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和实施一些政策,如选调优秀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志愿服务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这些项目规模小、资金投入少、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志愿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的需要。
4.高校作用发挥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推行多年,但改革的速度和力度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节,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5.就业心态不稳定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四怕:一怕观念冲突,二怕脸上无光,三怕限制发展,四怕上当受骗。
一些边远地区和基层为了增强吸引力,开出了很好的条件,最后却无法落实,毕业生有受骗的感觉。
三、对策思考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就业渠道
政府要以高校为依托,加强政策引导,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营造良好氛围。
因此,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根本还是要靠市场,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必须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增强基层岗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一方面,能够缓解基层人才匮乏的现状,利于毕业生熟悉社会、磨练意志;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跟不上学生多元化的需要,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因此,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适应市场的需要。
3.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优化就业心态
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期望值过高、盲目择业等问题,必须重视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意识,使其通过基层工作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切实做好职业培训和职业规划,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4.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业良性循环
毕业生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种互动机制,可以形成“国家出政策,高校作保障,学生求发展”的良性循环,取得国家、高校和毕业生三方共赢的基层就业新格局。
[基金项目]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