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辽宁省沈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9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
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
《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命题与校对:高一语文备课组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单选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单选题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
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
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
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
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
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
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
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
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
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
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A.沉淀(dìng) 干瘪(biě) 纤绳(qiān) 勒(lēi)进B.屏(píng)息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C.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D.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2、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诩栩栩如生针灸脍灸人口B.班驳略见一班狭隘精益求精C.幽辟避重就轻廖廓啼声哀切D.渲染宣泄情绪粘贴信手拈来3、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__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地开着的,有__地打着朵儿的。
A.羞涩袅娜零星B.袅娜羞涩零星C.零星袅娜羞涩D.零星羞涩袅娜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2017-2018学年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除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外,另增设附加题20分。
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附加题分数是否计入总分。
2. 第Ⅰ卷1~6页,第Ⅱ卷第7页,附加题第8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3.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4.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题、附加题)时,须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和古人寻求永恒与不朽相反,聪慧的现代人寻求相对与新变。
世界属于流动,唯“一切皆变”的规律才能永恒。
就中国诗歌而论,从《诗经》而《楚辞》,从律绝而曲令,从旧体诗而新诗,留下的正是流动的轨迹。
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总是在对自己时代新的审美精神的最大适应中获得出世权,中国新诗亦如此。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
郭沫若的自由诗宣告了“诗体大解放”的最初胜利。
“诗体大解放”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其实,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
胡适就自称《尝试集》的“尝试”二字也是从古诗那里取用的。
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
任何民族的诗歌都不可能完全推开传统而另谋生路。
推掉几千年的诗歌积蓄去“解放”,只能使新诗成为轻飘、轻薄的无本之木。
诗,总是具有诗之作为诗的共有品格。
然而,作为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文化又会造成诗的差异。
大而言之,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天人关系、对人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上从来不同。
2017-2018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3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但。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记录了岁月的,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A.殊途同归神韵斗转星移B.异曲同工神采斗转星移神采沧海桑田D.异曲同工神韵沧海桑田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 王洛宾的歌之所以久唱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将自己真正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唱出了他们最真、最美的心声。
B. 近年来中国高铁在海外高歌猛进,凭借高性价比和成功的运营经验,在全球市场接连斩获订单,成为中国最新科技大踏步进军海外市场的标杆。
C.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引导中学生系统地阅读中外名著,从而培养中学生对文化典籍的浓厚兴趣,是每个语文老师需要关注的课题。
D. 时至今日,为数众多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人音乐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2分) ( )A.世态人情,比山光水色、清风明月更有滋味,可当酒品,可当戏看,可作书读。
B.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
C. 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路连接着家和前方。
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米未出家门,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①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②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③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④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一、选择题:本题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有的有多个答案,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有错选或不答得0分。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证明了A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运动B .要使运动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就一直运动C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教科书中这样表述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其中“改变这种状态”指的是改变物体的 A .加速度 B .速度 C .位置 D .受力 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是 A .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 B .速度、平均速度、位移、加速度 C .质量、路程、速度、平均速度 D .位移、路程、时间、加速度 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 .物体运动速度大时惯性大 C .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失去惯性 D .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都惯性5.有一长为L 的光滑斜面,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下滑,当物体的速度为斜面底端时速度的一半时,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A .2L B .2C .4LD .)1L6.如图所示,P 和Q 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面各对力中,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A .P 所受重力和Q 对P 的支持力B .Q 所受重力和Q 对P 的支持力C .P 对Q 的压力和Q 对P 的支持力D .Q 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Q 的支持力7.把重20N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物体右端与固定在斜面上轻弹簧相连接,物体保持静止,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12N ,下列关于弹簧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是22N ,方向沿斜面向上B .可以是5N ,方向沿斜面向上C .可以是5N ,方向沿斜面向下D .可以是2N ,方向沿下面向下8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用x 表示运动位移,用t 表示运动时间.从t=0时刻开始计时,物体x t 与t 的图象如图所示,图像与纵轴(xt轴)的交点为6,图像的斜率的值为0.5,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等于6m/sB .物体做变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在均匀减小C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等于20.5/m sD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等于21.0/m s9.某人从楼顶由静止释放一颗石子,如果忽略空气对石子的阻力,利用下面给出的已知量可以测量这栋楼的高度H 的有(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A .石子落地时的速度 B .石子下落的时间C .石子下落最初1s 内的位移D .石子下落最后1s 内的位移10.如图所示,两个相互垂直的挡板甲和乙之间夹着一个光滑的小球,最初小球静止,乙板与水平面间夹角为53°,两板对球的支持力分别为N N 甲乙、,现保持两板相互垂直的关系不变而将两板以O 点为轴在纸面内顺时针缓慢转过16°,则A .转动之前N N >甲乙B .转动之后N N >甲乙C .转动过程中N 甲一直减小D .转动过程中N 甲一直增大11.在某一次冰壶比赛中,一冰壶以速度v 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所示。
鞍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鞍山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九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学中,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常常形影不离。
第一,以借景抒情为主、以叙事造势为辅,是诗词曲之韵文文体。
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以故事为主线的叙事诗,如《七月》《长恨歌》等;另一种以抒情为主,情中带事;还有一种是事隐藏于诗情画意之后,明其事方可体会诗境和真情。
其中,第三种最知名的应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此诗的关键词是“古人”和“来者”。
这两个词隐含着一段诗人以乐毅自居、欲在军中施展抱负却反遭贬罚的悲伤故事,以及古代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佳话。
由此,“古人”和“来者”都是比喻伯乐。
自信有乐毅之才的陈子昂,却找不到可识其才的伯乐,不由得怆然涕下。
这样一来,叙事与抒情依然相从相生,只是事隐于情之后。
第二,以叙事为主,以造境写意为辅,是散文、小说的非韵文文体。
其中,小说虽然主要是叙事的,却常伴有诗词曲赋和诗情画意的场景;唐传奇则倏忽奇变,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实为以诗思、诗笔叙写小说。
就长篇小说来看,我们就不时能看到其中夹杂着诗情画意的场面。
在《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刘备招亲”一类的场景画面屡见不鲜。
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也常见给人带来闲情逸致之乐趣画面。
而《红楼梦》叙事如画,愈读愈感诗情画意充盈其内。
且不要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单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的故事,便可谓一部《红楼梦》的缩影和解读之文眼。
一僧一道之《好了歌》,贾雨村中秋吟月之诗,“贾雨村”“甄士隐”的谐音寓意,处处暗藏玄机。
抒情与叙事、诗意与故事形影不离现象的根源在汉字里。
甲骨文字里的象形符号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表意的物象符号,如山、水、日、月、鱼、马、牛、羊,一般表现静止的意义,多用来造境写意。
另一类是事象符号,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一定空间和时间长度的符号。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1、C(A、原文是“暗示”并非用语言“描写”出来 B 、原文有表猜测的“恐怕”二字 D、原文是在“唐朝时”并非以后都禁止。
)2、C(原文只是说“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没谈到“消灭”。
再者,因果关系,也不是很有根据)。
3、B(A、在第一段后半部分的文字可以推断出;B、原文中找不到根据;C、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可推知; D、文章最后部分可以证明。
)4. C(“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理解不当,作者的感情是悲愤,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日寇暴行的声讨。
)5. 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2分),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下,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3分)。
6. 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2分);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2分);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2分)。
7.B(没有“下定义”)8.BC(A“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错,第三则材料材料主要讲“投资风险问题”;D“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E强加因果)9.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
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意思对即可。
)10.答案:B解析:原文标点:彼意镇、定无备,必由此路入。
卿为我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11.答案:A解析:世宗”为庙号而非谥号。
12.答案:D解析:“专程到他任职地召他宴饮”错,应是路过他管辖的州郡。
13.(1)征发京城地区青壮民夫数千人,修筑皇城东北角,并且命令有关部门绘制洛阳宫殿的图样,按图进行修建,命令韩重赟监督管理这项工程。
鞍山市高一上中段考试语文试卷
鞍山市高一上中段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8月12日晚,人们争相目睹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盛况,深圳街头万人空巷,车流、人流比平日多了许多。
B .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C .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之若素。
D . 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2. (2分) (2017高二上·黄陵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 .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 . 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 . 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3. (2分)下面是杜甫的律诗《恨别》,颔联、颈联秩序已经打乱,请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①思家步月清宵立②兵戈阻绝老江边③忆弟看云白日眠④草木变衰行剑外A . ④②①③B . ①②④③C . ④③①②D . ①④②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4.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效应和刺猬有关,被称为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人们在社交中如何保持合适的距离的确是一门艺术。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恰到好处是其中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明教”只不过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神秘宗教而已。
小说结尾暗示说,一个存心不良的明教教徒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并且最后利用明教的力量赶走了元朝皇帝,建立了明朝。
“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不是金庸先生凭空虚构,历史上大明帝国的建立恐怕的确不能排除“明教”的影响。
历史上真实的明教,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摩尼教。
在其创立后的1000多年里,从大西洋西岸,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直到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曾有过大量的摩尼教徒活动。
因为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逐渐被称为“明教”,又因为明教的教义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唐朝时明教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五代十国以后的很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
《水浒传》中,与梁山好汉遥相呼应,后来被宋江剿灭的方腊起义就是其中之一。
《岳飞传》中,岳飞也曾经专程从抗金前线上跑回洞庭湖镇压明教的钟相杨么起义。
到了元朝末年,明教的一支白莲教掀起红巾军起义。
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被拥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之后,其实也是小明王的部将。
当然他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故意特别尊奉小明王。
可是后来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从此起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朱元璋所有,在他的指挥下击败其他各路起义军,最后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
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大都是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
当他登上九五至尊之后,便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清朝嘉庆年间还曾经爆发过一场席卷五省,持续九年的白莲教大起义。
清王朝损失惨重,消耗的军费相当于当时清政府5年的财政收入,从此,清王朝从所谓“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财政紧张的困境,迅速跌入没落的深渊。
有些学者认为,清朝末年的义和团组织其实也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
可见这个来自波斯的“魔教”对我们的古代历史影响颇为深远。
1. 关于“明教”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在结尾处描写了朱元璋篡夺了“明教”的领导权。
B. “明教”创建大明帝国,这并非金庸先生凭空虚构的,历史上,朱元璋立明朝也确实受“明教”的影响。
C. 真实的明教,是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在其后1000多年间传入中国后改名而成的。
D. 摩尼教宣扬光明,传入中国后,因很容易诱发教徒们的叛乱,在唐朝后被明令禁止,甚至连名称也由“摩尼教”讹传为“魔教”。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摩尼教,其教徒在大西洋西岸,欧亚大陆地区,我国的东南滨海地域都有分布。
B. 五代十国以后的多次民间起义都与明教有关,在一些作品中记载,宋江和岳飞都曾和与明教有关的起义力量交战过。
C. 由于朱元璋从来不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以他将义军中的明教力量全都归己所有,并利用其消灭了蒙古统治者。
D.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数都是明教的教徒。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对“明教”的了解并不多,只是在一些武侠作品中得以接触,不过,在这些“肤浅”的文字里也可能真的得到一些历史的真相。
B. 如果明教的教义不诱发教徒们叛乱,那么各朝的统治者不会耗费巨额的财政收入来剿灭他。
C. 朱元璋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
D. 这个来自波斯人的摩尼教,即人们称之为“明教”抑或“魔教”的教派对我们的古代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答案】1. C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项,原文是“暗示”并非用语言“描写”出来;B项,原文有表猜测的“恐怕”二字;D项,原文是在“唐朝时”并非以后都禁止。
2. 试题分析:原文只是说“将蒙古统治者赶回了蒙古草原”,并没谈到“消灭”。
再者,因果关系,也不是很有根据。
3. 试题分析:A项,在第一段后半部分的文字可以推断出;B项,原文中找不到根据;C项,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可推知;D项,文章最后部分可以证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
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
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
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
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
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
这我却是看见了的。
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
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
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
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
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
我仰头看,落雨了。
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
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 废园中有很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C. 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D. 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作者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5. 联系上下文,写出对划线句“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
6. 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答案】4. C 5. 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下,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6. 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比,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4. 试题分析:“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理解不当,作者的感情是悲愤,是对战争的控诉,对日寇暴行的声讨。
5. 试题分析:回答此句的关键是是解释“囚笼”和“这样”打含义,然后,根据上文的意思,“囚笼”指“逃出监狱”,“这样”是“只剩尸体”。
6. 试题分析:解答题题的关键是“花”有什么意义和所用的艺术手法。
根据文意可知“花”象征美好,“美好”和“废墟”形成对比,起到“对比”的效果。
便于突出悲剧色彩和抒发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
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
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