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真不容易
乡镇工作的特点
乡镇工作的特点乡镇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包罗万象,结合我们文留镇的实际,我认为乡镇工作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即“一急、二难、三险、四重、五低、六趣”。
(一)“急”一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急。
随着交通、网络、通讯的发展,上级安排工作来得快,要求急。
乡镇工作牵涉面广,直接面对农村,有时,上级安排某项工作会涉及到村、到组、到户甚至到人,任务重,时间紧。
比如农村种粮直补,上级要求三天完成。
我镇共有62个行政村,14120户,6.2万亩耕地,上级要求直补款必须按亩数直接发放到户,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机关干部加班加点,昼夜轮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土地面积统计,以及宣传到户、清册编制到户、张榜公布到户、通知单发放到户、资金兑付到户的种粮直补“五到户”工作。
二是处理农村突发事件急。
目前,农村宗族派性矛盾时有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第五届村委换届工作中,我镇有一个村存在两大家族势力,互不相让,争当村干部,在选举中,有一方没有当上村干部,于是发生了冲突,便连夜纠集同族人向另一方闹事。
接到报告后,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连夜赶赴现场,及时制止了一场械斗,之后又通过大量做工作,使得该村顺利完成了选举,达到了双方满意。
同志们,试想,假如镇干部若不能够及时赶到,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二)“难”一是计划生育工作难。
九十年代初的“吃药给瓶,上吊给绳”计划生育政策,只要硬起手腕,计划生育工作就很容易上轨道。
但是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用硬的就要违法。
以前,可以把违背计划生育对象带到乡镇强制实行流产和绝育手术,但是现在就不行了,如果强迫他们就是违法,强迫他们就与计划生育“七不准”政策相违背。
计划生育工作又动不动就“一票否决”,乡镇也不敢有任何怠慢。
因此,乡镇干部只有给计划生育对象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群众由于受长期“养儿防老”封建思想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保障功能还不完善,不少群众还是千方百计地想生个儿子,客观上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浅谈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对策思考
浅谈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对策思考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现在有不少的乡镇干部家住城里,有些干部“早上去乡镇,下班回城里,来回车接送”,群众称他们为“走读官”。
乡镇干部“走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据调查了解,乡镇干部大部分异地有房子,我县沿江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比较严重,群众反映,许多乡镇干部虽然工作在农村,但心在城里,想找乡镇干部办点事很不容易。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乡镇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具有直接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乡镇干部的”走读”问题说到底是作风问题,如果任其蔓延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阻碍农村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那么如何解开这个问题的症结,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试就有关问题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成因分析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起于9O年代初,时间久、数量多,农村干部群众对此反映也比较强烈。
各地领导机关多年来也曾抓过这个问题,但为什么成效不明显呢?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思想认识上看,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找不准解决问题的症结,决心不够大。
有的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交通发达,来去方便,干部没有必要吃住在农村;有的认为,乡镇干部长年奉献在农村,把家安在城里,来回上下班也情有可愿;有的认为,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涉及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实际问题,怕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的稳定等等。
因此,有些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不想抓、不敢抓,在整治“走读”现象时,瞻前顾后,心慈手软。
二是一些乡镇干部群众观念淡薄。
他们摆不正自己的“公仆”位置,做工作不走群众路线,不愿深入基层和群众,做事情想问题,不是考虑基层和群众的利益,不考虑自身的行为在群众中的不良影响,并认为乡镇干部做“走读官”是应该的,是按时上下班,把密切联系群众置之度外。
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胡海军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农民富裕的历史重任。
在我国现阶段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乡镇干部在改革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加之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等因素,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农村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
现就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1、思想因素:年龄老化,对前途不抱希望,思想缺乏动力近年来,乡镇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据调查,某县现有的397名乡镇干部中,平均年龄41.5岁。
40岁以上的266名,占67%。
40岁以下的131名,仅占33%。
其中35岁以下的只有42人,占整个干部人数的11%。
乡镇干部存在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活力的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乡镇改革开始,乡镇干部基本上是只出不进。
部分年轻干部在竞争上岗中,因为资历、经历及农村工作经验等原因,自己主动或者被迫自主择业。
二是《公务员法》的实施,严把了入口,从大学生中公开招考公务员成了干部进入的唯一渠道。
然而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使到了基层,也不安心基层工作。
以选调生为例,1998年以来某县共分配选调生25人,这些人首先都是分配在乡镇工作,然而,现在能在县内工作的人也就很少了。
其中2004年以前的15人中,目前只有5人继续在县内工作,其它的大多数选调生要么从基层调走,要么干脆辞职另谋高就。
三是乡镇即使有极少数的年轻干部,由于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待在乡镇工作,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而县(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极少愿意到乡镇交流任职锻炼。
长此以往,人员只出不进,特别是进口不畅导致了乡镇干部年龄的老化。
而现在的干部政策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往往在年龄上要求在35岁以下,甚至30岁以下.因为年龄老化,乡镇干部普遍不对自己的前途抱太大的希望,工作因此缺乏动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防火墙。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问题(一)农村干部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
目前,农村干部工作紧,任务重,待遇低,平均月工资约为120元左右,又没有养老、医疗等保障,这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
二是退休村干部干扰村务工作。
据调查,全乡共有退休村干部40余人,他们每年集合四次,每人集资200元做活动经费,并产生了会长、副会长。
有的退休村干部自认为年龄大、威望高,在村级班子建设、自身利益维护、村务工作管理等方面向乡村两级施压,提条件,提要求,严重干扰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他们已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团体,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全乡社会稳定大局。
(二)部分支村两委关系不和。
一是书记、主任两层皮现象。
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
二是脱离支部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
一些村委会认为,自己是自治组织,其干部是通过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不需要别的组织来监督管理,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因而部分村委会往往出现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呈现出我行我素,不服领导的现象,比如,我乡某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没有征求党支部的意见,私自任命了一名村会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
三是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
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
更有甚者,班子搞内耗,支书告村长,村长告支书,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三)村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
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
别拿村官不当干部
别拿村官不当干部――小官巨腐千万级的贪腐12起,涉案总额高达22亿。
贪腐数额之巨,已经令人震惊,如果告诉你,这12起巨腐案的主角,不是“大老虎”,甚至连“小老虎”都算不上,只是小小村官,你会不会更诧异?虽然,中央第二巡视组此前曾指出,北京市乡村干部腐败问题凸显,“小官巨腐”问题严重。
但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大家并无概念。
新京报这篇对小官巨贪的“不完全统计”的梳理性报道,无疑是将“小官巨腐”的严重性,给具象化了。
人们从中直观地看到,农村基层这个很容易被反腐遗忘的角落,腐败问题竟然如此深重。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别拿村官不当干部。
尽管这个群体并不醒目,但村官这个曾被春晚小品和影视剧渲染和致敬过的基层权力群体,竟然会以巨贪的姿态,出现在舆论风暴中心,让人万万没想到。
村官等基层干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毕竟他们是最贴近民众、民生的权力载体和服务主体。
但小官巨腐的现象,却警示我们:官阶虽小,但腐败的能量同样巨大。
甚至,村官的腐败对公平正义的伤害,也更为严重——它将造成权力系统的根系性糜烂,蚁穴溃堤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
那么,“千万级村官”是如何修炼而成的呢?根源埋藏得并不深,腐败的路径也并不隐蔽:一是利益格局的转变,让小官手中的权力,有了巨大的兑现能力;二是权力处于监管缺失的土壤上,为贪腐制造了巨大的空间。
利益巨大,监管薄弱,权力再小,也能变异成腐败的庞然怪兽。
利益格局的转变,首要来自土地财富变现能力的凸显。
这些“千万级”村官,过半涉及征地和拆迁。
城镇化的推进,土地不仅仅成为政府财政红利和农民变富的路径,村官们也因“土地爷”的身份,变成了“财神爷”。
而另外一些,则是贪墨政策红利,社保、集体资金、新农村建设投入、农资补贴等,国家公共投入在农村的大幅增加,也成了一些村官们口中的肥肉。
而对基层权力监管和监督的系统性缺位,则成为村官腐败的天然屏障:上面监管宽松,下面监督缺位,就连舆论也很少聚焦这个利益格局日益复杂的区域,乡村等基层,成了不设防的地带,腐败的吞噬也就愈演愈烈。
乡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乡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一、引言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乡镇是连接县级和村级的重要一环。
乡镇工作承担着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重要职责,关系到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
然而,长期以来,乡镇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党风建设存在滞后现象党风建设对于乡镇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在部分地区和单位中,党风建设存在滞后现象。
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落后,一些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认识不深刻,行动上容易偏离正确方向。
其次是组织纪律问题,有的干部纪律意识淡薄、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作效果和形象。
三、决策实施缺乏科学性乡镇工作涉及到大量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决策制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决策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少,代表了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情况。
其次,信息收集渠道单一,缺乏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
再次,决策制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科学、客观的基础。
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突出。
一些干部只注重工作的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追求短期成绩而不顾长远发展。
另外,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存在延误、推诿和敷衍等行为。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乡镇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社会效应。
五、村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是一个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在乡镇工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一些村镇由于地理、资源等条件优势,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投入,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而另一些村镇则因为各种原因,处于较为困难的发展阶段。
这导致了乡镇工作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不一致等问题。
六、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公共服务是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中,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交通条件落后、供水供电设备老化等。
其次是社会事业建设没有跟上需求,如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条件欠佳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年轻干部工作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乡村振兴背景下年轻干部工作困境及其破解之道作者:孙明明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12期摘要:在乡村振兴中需要一支稳定又充满活力、能够担当乡村治理任务的年轻干部队伍。
年轻干部在乡村工作中具有表达能力强、办公技术熟练、具备专业素养等优点。
但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也面临农村经验不足、容易脱离基层工作、缺乏稳定性等困境。
文章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破解年轻干部的工作困境:倡导工作中以乡村为本位,避免“唯上”倾向;主张将对年轻干部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并建议采取鼓励干事创业和增强激励保障等务实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年轻干部;工作困境;破解之道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其中,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中对乡村治理的总要求,给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
而乡村干部是党政大厦的基石,是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
年轻干部则是干部队伍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如何建立一支稳定又充满活力,能够担当乡村治理任务的年轻干部队伍是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乡村年轻干部主要是由乡镇年轻干部和村庄年轻干部构成。
“最近几年进入乡镇工作的年轻干部主要包括上级安排到乡镇锻炼的选调生、‘三支一扶’人员考取乡镇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工作或者考入乡镇公务员,以及极少数省考公务员进乡镇的,和极少数优秀村主职干部定向招聘为乡镇公务员队伍的。
”而村庄一级的年轻干部主要包括驻村的大学生村官和少量村庄内部培养的后备干部。
其中村庄内部培养的后备干部十分缺乏,导致青黄不接,出现了干部断层的问题,如在文章调研的乡镇有些村的后备干部虽被选拔出来,但外出务工的较多,无法实际参与村庄治理。
而村里从事管理的干部年龄往往比较大,存在学历低、主动性差、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干部队伍急需补充新血液。
在这样的背景下,招录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成为解决村庄干部断层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在文章调研的乡镇就招录了31名大学生村官。
县乡各类干部提拔的规律
县乡各类干部提拔的规律每个地方的“吏治”,都有各自的传统和惯例,每个地方的都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惯例不是写在纸上的,但是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干部的提拔任用。
哪个位子容易提拔,哪个位子容易往上走,干部如何成长,往往都是有“成例”的,都是有章可循的。
01 乡镇提拔乡镇是干部成长的主要平台,纵览县个部委办局的领导,绝大多数有乡镇书记的履历。
在我们这边乡有副镇长、武装部长、政法委员、宣传统战委员、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副书记、人大主席、镇长、书记等职位。
“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量非常大,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压力也大,条件艰苦,但是非常锻炼人。
一般在镇里办公室主任(党委秘书)提拔最快,毕竟跟着书记服务,里里外外都负责,能文能武,基本上最优先提拔。
其次是组织干事,团委书记,财政所长在乡镇享受副科级待遇,掌管钱袋子,在乡镇不少能提拔副镇长。
在乡镇提拔,一般刚开始是副镇长(不是党委委员),然后一步步往上爬,乡镇“三年一小动,五年一大动”,干部流动、提拔、互调非常频繁。
如果能走得顺利,每次调整都能往上走一个格,比如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副书记→人大主席→镇长→书记。
如果比较幸运、能力很强,每次调动如每次都能提拔,那么在乡镇从副镇长到书记,也至少要15年(有特殊关系的除外),大多数的乡镇干部是在苦苦等着,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在乡镇,如果能熬到正科级,那就是非常幸运了,祖坟上冒青烟了。
在乡镇如果觉得没有混头,实在提拔不上去了,很多从人大主席就回城了,一般在局里担任副局长(主任科员)。
比较好的乡镇的书记,回城能干一把局长,差点的乡镇的书记,回去能干个局党委书记,当然和人的活动能力有关,有的大镇的书记(副处级),能直接进做副县长、政协人大领导,甚至直接成为常委。
在我们这个县,南北差异明显,北边是几个工业重镇、实力雄厚;南边是农业镇、经济薄弱。
北边几个镇的党委书记都是副处级。
从北边的大镇调到南边都要升一级,比如在北边的镇是镇长,到了南边的镇就是书记,从南边的镇到北边的镇平级调动,相当于提拔(比如从南边乡镇的组织委员调到北边乡镇任组织委员,虽然职务没变,但是提拔了,调出去肯定要提格)。
乡镇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乡镇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乡镇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保证农村内部稳定和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乡镇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并采取有效对策。
1.1 党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乡镇基层党组织只有少数党员从事组织工作,在许多地方普遍出现党员数量不足的情况。
这给乡镇基层党建带来了严重难题,导致工作效能不高。
1.2 党组织功能弱化部分乡镇基层党组织形象倒置、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丧失了为群众服务的初心。
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管理模式,使得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展开。
1.3 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乡镇干部队伍中出现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等问题。
有些干部缺乏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经验,导致决策失误、政策执行不力。
1.4 群众参与度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群众参与机制,乡镇基层党建工作中,民主监督不够严格、互动性较差,群众参与度普遍不高。
这导致决策容易脱离实际情况,无法真正满足群众需求。
二、解决乡镇基层党建问题的对策2.1 加强组织人员培养为了解决党员数量不足的问题,乡镇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注重从基层培养干部,提升组织人员素质和能力。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选派优秀干部到上级机构学习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2.2 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发挥好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这包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有效落地并得到执行。
2.3 激发党员活力为了增强党组织的功能,需要激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重视基层党建实践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使党员们成为乡镇基层工作的中坚力量。
2.4 加强与群众沟通为促进建立互动的沟通机制,乡镇基层党建需要倾听并尊重群众意见参与决策。
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召开民主选举活动等方式增加群众参与度,并解决他们关切的问题。
2.5 健全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调动干部积极性和创造力,还应逐步构建完善激励机制。
乡镇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乡镇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乡镇是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班子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然而,当前乡镇班子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乡镇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乡镇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
本文将就乡镇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一)落实工作不到位乡镇班子的成员大多数是基层干部,工作负责人员各自负责一定领域、职责的任务,但实际上却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表现为领导与基层干部对接不畅、分工不清、工作任务重叠等,容易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如工作重心偏移,工作效能降低等。
(二)能力不足乡镇班子市县里的领导水平和专业能力都比较高,但基层还是存在一些缺乏专业技能人员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环保治理、小微企业扶持等领域,班子成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实践经验,容易导致工作不力,甚至影响发展进程。
(三)防范敌对势力进入随着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资本不断进入,也有部分违法违纪的人员和组织试图渗透、操纵乡镇政府,乡镇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亟待提高。
(四)欺压百姓乡镇班子成员还表现出违规违纪、欺压百姓,利益输送等问题,例如不履行职责,个人随意处理事务,出现对待百姓不公等问题,导致群众异议和信任度降低。
二、建议(一)加强职责落实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督导力度,加强与基层干部对接和密切联系,明确各自职责和工作任务等方面,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全员责任感,实行效率驱动型管理机制。
(二)加强人才培养乡镇班子成员要加强研发扶贫、特殊群体帮扶、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鼓励乡镇班子成员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乡镇发展的需求。
(三)强化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所有乡镇班子成员都要懂得政治学,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增强民主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以解决敌对势力渗透的问题,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倾听群众声音加强百姓意见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对不良行为予以防止和纠治,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切实维护社会公正、和谐与平稳。
村干部不好当诗句
村干部不好当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之事十有八九。
农村干部,也不容易啊!上个星期六,下午放学时,我打算到南湖的水塘里抓小鱼虾,以此来解馋。
这次我可是充分准备了工具,又仔细查看四周,没发现什么危险后,我便用一根竹竿挑起一块湿土,然后把手伸入湿土中摸索着。
大约过了十几秒钟,我摸到了两只活蹦乱跳的小虾。
我兴奋地举着那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虾高喊:“耶,成功啦!”可谁知,就在我得意忘形时,意外出现了,我脚下踩空了,结果连人带虾全掉进了水塘里。
正当我在水里挣扎着想爬上岸时,一只只凶猛的大黑鱼张着大嘴向我扑来,好似要将我整个吞下似的,真是倒霉!还好有班长的提醒,才使我保住了小命。
原来那些凶狠的大黑鱼,在水塘边巡视了一番,发现没有危险后,就跑回了水塘。
其实大黑鱼凶猛至极,它们属于食肉鱼类,专门吃那些腐烂的植物。
当你碰到它时,它的速度非常快,连子弹都追不上它,我被咬了三口,疼痛难忍,如同针扎一般,脸也肿得像猪头一样。
后来还是被老师和同学救上岸的。
“快回去吧!安全第一呀!”班长在岸边催促道。
我恋恋不舍地将自己的工具和“战利品”拿了上来,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个鬼地方,我才走了几步路,忽然,迎面吹来一阵风,风刮得我睁不开眼睛,眼前一片模糊,脚下一滑,“砰”的一声摔在了地上。
我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我低头一看,天哪!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小虾、泥鳅竟然全都死了。
我立刻知道了怎么回事,我哭丧着脸对班长说:“这次可闯大祸了!”班长走了过来,皱着眉头说:“刚才那条河中,肯定有大黑鱼,他们一直在守候着。
”“那怎么办?总不能再进去吧?”我可怜巴巴地望着班长。
“没事,这次我们已经打草惊蛇了,等它们集合完毕,下次我们再来。
”我恍然大悟。
我们到了班上,班长决定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并且给每位班干部布置了一项任务——去各家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有关今年暑假作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二天,我和几名班干部便奔赴各家收集资料,而我因为懒惰,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我要做到的就是到村东边的鸡场寻找黄鹂。
35岁前不能提拔到正科级干部,这辈子都很难有大的进步
35岁前不能提拔到正科级干部,这辈子都很难有大的进步有很多人对于体制内的提拔晋升有一种奇怪的认识,认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是在走“仕途”,未来的发展就是所谓的“政治前途”。
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严重错误的,绝大多数公务员,在体制内工作仅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罢了,和企业销售员、公司白领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能谈得上“政治前途”的人,只是体制内极小一部分人,准确的来说,如果35岁没能解决正科的话,或许也就意味着没什么政治前途可言了,但这也并非绝对,毕竟也会有大器晚成的存在,只是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小而已。
或许很多体制内的人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制造焦虑,其实细细考量便会明白,在我国现行的领导干部选拔体制下,一直在强调干部结构年轻化,尤其是换届期间年龄是不可跨越的一道门槛,毕竟越年轻越有优势,未来的仕途发展也会越广阔。
以我曾经工作的县城为例,一般来说谈得上“政治前途”的,会在地区担任一把手或者相当重要的职务,比如县委书记、县长这样的职务,一般的正科级干部,想要提拔到这些位置上,就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大约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即便是县委常委这类的职务也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你35岁前能提拔到正科职务,大约在45岁之前当上这些职务比较重要的领导,未来的仕途还有较大的空间。
但如果35岁还只是个副科级干部或者科员,或许会在未来能够有级别上的晋升,但是仕途上想要更大的发展可能性不大。
现在提拔干部时,一般都会考虑年龄的因素,副科在30岁以下、正科在35岁以下,在体制内的人员在25-35岁这10年的时间,是打基础、快速提升的黄金阶段,要想有长足进步,必须抓紧在35岁前完成级别的晋升。
如何在35岁以前成功晋升到正科级职务呢?我想除了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社交能力等外在条件下,以下四种情况更容易成功。
一是尽早进入公务员队伍。
体制内晋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个人能力以外,年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问题,建议大家早点考公务员。
山海情分集观后感
山海情分集观后感就说那涌泉村,感觉就是被贫穷死死摁在地上。
马喊水去劝那些吊庄移民的人,那叫一个难。
村民们一个个都跟炸了毛的鸡似的,谁都不愿意走。
特别是那个大有叔,那倔脾气一上来,就像头老黄牛,拉都拉不动。
他心里觉得这搬走了就没根了,这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哪怕再穷,那也是家呀。
不过呢,这里面的干部也真不容易。
像张主任,苦口婆心的,还得被村民们怼。
感觉他们就像夹心饼干里的那层馅,两边都受气。
但是他们还不能放弃,还得继续努力去说服村民。
这种基层干部的不容易,真的是让我看得又心疼又好笑。
心疼他们的辛苦,好笑是因为村民们那些古灵精怪的反应。
总之啊,这第一集就像一把钩子,把我稳稳地钩住了,就想接着看下去,看看这些人到底能不能过上好日子。
第二集看下来,我感觉这剧越来越有意思了。
那些要移民的村民就像一群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害怕。
到了吊庄那地方,哎呀妈呀,那也是一片荒凉。
可是像马得福这样的年轻人,就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把这地方建设好。
他那干劲儿就像小火苗,虽然不大,但是在这荒凉的地方显得特别耀眼。
这一集里,人和人的冲突也更明显了。
村民们之间因为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的,像几个小孩子。
比如说抢水那一段,大家都急红了眼,在那种缺水的地方,水简直就是命啊。
这时候就能看出人性的复杂了,又有自私的一面,又有那种大家都想活下去的无奈。
还有啊,那些方言对白太有味道了。
听着他们用方言吵吵嚷嚷,就像在看身边发生的事儿一样。
而且剧里的那些小细节做得特别好,像村民们粗糙的手,破破烂烂的行李,每一个画面都在告诉我,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不是那种假大空的电视剧。
这一集看完,我就像跟着这些村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大冒险,迫不及待想知道他们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这第三集啊,真的是让我又笑又感动。
那些村民们开始慢慢适应吊庄的生活了,不过过程那叫一个曲折。
就说种蘑菇这事儿吧,听起来挺简单,但是对于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村民来说,就像天方夜谭。
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在服务于乡镇党委政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在遵纪守法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对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遵守存在偏差。
在执行职责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破坏了纪律和法规的执行,损害了公正、公平和廉洁的原则,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其次,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方法上存在问题。
一些干部面对繁琐的工作任务、庞杂的人际关系,采取了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
他们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在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他们往往守旧、墨守成规,不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三,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干部在面临利益诱惑和诱惑时,不懂得严守纪律和规定,不具备垂直管理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无法坚守底线,往往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甚至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不当利益,严重影响了纪检监察机关的形象和信誉。
第四,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在沟通与协调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干部在处理复杂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时,缺乏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他们往往采取垂直、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导致与其他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工作沟通不畅,难以协调和推动工作的进展。
最后,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干部在处理工作风格和工作作风时,表现出粗暴、急躁、强势的特点。
他们缺乏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对待问题和群众的态度不够真诚和关怀。
这种作风不仅容易引起纠纷和矛盾,也无法取得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目标。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培训与学习。
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工作落实不到位,会容易使工作的开展失去意义,取不到预计的成效。
下面是推荐给大家的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工作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多年来,法院执行工作一直面临联动机制难建立、查控效率难提高、执法环境难改善、激励机制难到位的突出问题,具体而言:一是缺乏查人找物的信息共享平台。
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查,一直是执行工作中的核心难题,也是制约执行效率的关键所在。
执行财产的查控划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执行难的关键。
公安、住建、国土、工商、房管、交通等部门必须有效建立起联动机制,以适应当前执行工作的需要。
最高法院和公安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建立快速查询信息共享及网络执行查控协作工作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法院、公安两部门通过政法机关工程专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安全快捷的传输失信被执行人等案件信息,实现网络查询被执行人身份、车辆、住宿、出入境证件信息,协助查找下落不明的人及车辆,限制被执行人出境。
当前,在上级政法专线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在地市级公安现有网络技术支持下,与法院系统建立协作机制,解决查人找物难题。
二是法官人身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
一些当事人经常为一己之私,打着申冤投诉旗号,向党政机关、上级法院、新闻媒体等递状子、发帖子,甚至颠倒黑白、造谣中伤,肆意诋毁法院、法官形象。
从舆情监测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通过天涯论坛、新浪微博等平台发布的涉及法官的负面帖子,主要是一些受到过法院拘传等强制制裁的被执行人的泄愤帖,发帖人言辞激烈,点名道姓,侮辱法官个人品行、贬损法官人格。
由于相关惩戒、遏制机制不健全,法律规定不完善,法院一般只能冷处理,亟须党委宣传部、公安网监等部门加强对涉及法院舆情的管控,协助消除影响,维护司法尊严。
三是执行救助资金预算金额不足。
申请执行人中,有一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依靠执行结果无法保障自身利益,申请执行人如遇到人身受刑事伤害无法劳动、没有生活来源的,被执行人被判处刑罚、无可供执行财产的,交通事故的肇事车辆没有保险,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的情形等,若无适当措施予以司法救助,申请执行人的生活将没有保障,甚至会造成申请人因绝望走上不归路或引发严重的负面社会舆情。
当前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当前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稳定的因素及对策分析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干部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党执政的根本,关系到国家政权是否稳固的根基。
农业税取消已过了三个年头,作为中国最底层的国家干部——乡镇干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得到很大缓解,随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乡镇干部的经济待遇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解决。
应该说,从宏观政策的层面看,国家当前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稳定乡镇干部队伍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政策环境。
但随着乡镇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型,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的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加。
为了找出影响乡镇干部队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笔者会同组织、人事部门深入到江西省乐安县各乡镇开展深度调研,调查组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封闭式的个别面谈方式进行,使每个调研对象敢说真话,肯说真话,会说真话,从而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一、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的主要表现(一)信心不足,体制性障碍大。
50.9%的乡镇干部对乡镇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在目前的乡镇体制下只有23.3%的干部选择无条件干下去,而且有61.2%的乡镇干部认为社会对乡镇干部评价不高是由体制造成的,这表明乡镇体制亟待改革。
(二)待遇不稳,利益观偏差大。
赞成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乡镇干部仅有 40.8%,由于乡镇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只有35%的乡镇干部认为在乡镇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作风不实,群众观念不强。
仅有56.7%的乡镇干部认为农民不值得同情,还有一大部分干部对当前农民的疾苦缺少深入了解,只看到富裕农民的一面,这与50%的干部下村到富裕户家中去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四)环境不优,乡镇留人太难。
乡镇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工作最主要的苦恼仍然是待遇不能落实(40.8%)和群众不理解(42.5%)这两大因素,基本格局未变。
大多数乡镇干部不愿呆在乡镇工作,即使一切待遇都得到保障,也只有56.7% 的干部选择留下,而有77.5%的干部愿意放弃现在职务和待遇进城工作,有50%的人对现状不满意。
谈书记、镇长的缺点
谈书记、镇长的缺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同处一个工作舞台,日常接触最多,交往频率最高,需要共同研究的事宜大到乡镇的发展大计,小到机关人员的生活起居,要谈书记、镇长的缺点的话,就是相互之间产生一些摩擦或者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上下牙齿,还有咬舌的时候。
但这种摩擦和矛盾如不能及时调适,就会酿成情感上的“裂痕”。
实际生活中,有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由于缺乏沟通,人际关系沿着“摩擦一生热一起火”的轨迹发展,到了“对面不啃西瓜皮”的地步,既影响班子团结,也耽误一方事业。
因此,千万不能轻视“裂痕”的危害。
一、“裂痕”之因微风起于萍草之末。
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之间的裂痕最初常常是由一些小误会导致的。
1、语高语低。
由于性格、脾气等因素,有的书记、乡镇长讲话不讲策略,喜怒形于色,爱恶现于言,语言生硬,快言快语,不问对方能否接受;有的城府过深,性格内向,讨论问题、研究工作时,遇到不中听的话常往心里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的性格好强,嬉笑怒骂、语言相侵,久而久之,形成疙瘩,酿成裂痕。
2、会上会下。
乡镇的事情多如牛毛,需要拿到党政联席会上研究的事情很多。
在集体研究问题时,有的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提议和集体决议的关系,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时,放不下面子,固执己见;有的会上“随大流”,会下“翻大波”,执行决议时态度消极,敷衍了事,不主动,不配合;有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特别是在人事问题上,以透露信息落人情,评功摆好,讨好卖乖,功劳记在自己名下,过失记在他人身上。
3、人前人后。
“君子不羞当面。
”领导之间工作上出现分歧,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能坦诚相见,及时沟通,很容易达成共识。
如果把那些完全可以、也应该摆在桌面上讲的话放在背后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有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前出语谨慎,人后说话随便;工作上有委屈,喜欢在私下里发点牢骚,说点怪话。
由于不注意场合,不看对象,一些本来比较正常的话被那些拨弄是非的“长舌妇”传来传去,结果变了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干部真不容易
说起乡镇干部的不易,几个词汇在脑海里涌现:“万金油”、“千斤顶”、“灭火器”、“出气筒”、“替罪羊”……为什么会想起这些词汇?因为这正是乡镇干部的真实写照,也是乡镇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经受的磨练。
要做得了“万金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根针就必须得是“万能针”,否则就接不了千条线的活儿。
面对上级众多领导和部门名目繁多的工作安排,哪项工作乡镇都不敢怠慢。
同时,面对农村千家万户,百人百性,什么难事儿、稀罕事儿都有可能发生,哪件事儿都需要处理好,不能出差错。
所以,作为乡镇干部必须是“万金油”,而且是不管什么工作、什么难题都能合理安排、妥善解决的“万金油”。
“万金油”在这里不是贬义词,不是“老油条”,而是“多面手”的意思。
因此,不经一定锻炼、没有一定经验是很难胜任的。
作为在乡镇担任一定职务,需要独当一面的干部,更得有“万金油”的本领。
如果简单通过所谓的公开选拔,一步跨到乡镇领导这个岗位上,很可能会误事又误己。
“万金油”的本领不是书本上能够学到的,是通过在基层千锤百炼慢慢成长的。
因此,培养乡镇领导干部,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要在乡镇不同岗位上进行锻炼,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要做得了“千斤顶”。
“权力比芝麻小,责任比西瓜大”是对乡镇“责、权、利”严重不统一的真实写照。
在权力不断上收,责任不断下放的情况下,手段残缺的乡镇硬着头皮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越来越严厉的责任追究。
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检查验收和一票否决,让乡镇不堪重负,作为乡镇干部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对于事业心较强,经常自加压力,想造福一方的乡镇干部压力会更大。
工作累些、苦些都不算什么,关键是在社会转型期很多不科学的决策和不规范的操作都要由乡镇具体执行和承担责任,受苦受累又受气、流汗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在乡镇是屡见不鲜的。
因此,要求乡镇干部必须是“千斤顶”式的干部,能够顶得住重重压力、受得了种种委屈。
这就要求乡镇干部的心理素质必须过硬,否则超重的担子能把人压死,无解的难题能把人难死,一大堆责任追究能把人吓死。
要做得了“灭火器”。
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而且处于半自治状态的农村更是矛盾重重,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
简单的属地管理式的信访考核追究机制,逼迫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饮鸩止渴的方式拿钱买稳定,结果“按下一个葫芦起来两个瓢”,助长了“信访不信法”之风,维护稳定的难度越来越大,乡镇党委政府不得不充当“灭火器”,随时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化解或缓解矛盾。
这就要求乡镇干部必须具备敢于直面群众的勇气和能够说服群众的本领,而且有时候还必须在没理的情况下去说服群众。
因此,最好能练就一副铁嘴钢牙,否则不但灭不了火,还有可能引火烧身。
比如,按照《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但是农村仍然根据实际需要每隔几年就要调整一次,每次调地增地户和减地户之间很容易引发纠纷,情绪激烈的群众往往会上访到乡镇。
乡镇该怎么表态?如果拿调解意见就等于同意调地,有违国家政策;如果不拿意见群众
就会说你不作为,两难境地下稍不注意就会引火烧身。
这时候靠什么?法律不能靠,权力和金钱不管用,问题又不能拖,只有靠三寸不烂之舌来解决问题了。
要做得了“出气筒”。
乡镇是在计划经济惯性思维下行政命令仍然无条件生效的最低一级组织,也是村民自治的农村直接面对的一级组织,乡镇正好处在磨合点上。
一方面,当行政命令在农村失效时,上级就会拿乡镇当“出气筒”。
比如,抗旱浇麦。
这本该是群众自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政府只需宣传引导、技术服务就可以了。
结果却非要给浇麦一个期限,逼着群众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浇完,这就超越了政府的职责范围,基层政府也没有手段去落实,但是不落实就要挨批。
另一方面,当群众意见反映到上级那里不被重视时,群众更会拿乡镇当“出气筒”。
比如,组织部门解决了离岗老支部书记的待遇问题,同样是“村两委”一把手的老村长心理上就不平衡了,认为是受到了歧视。
老村长们上访到乡镇,乡镇无权也无能力解决。
反映到上级组织部门,组织部门解释说党的部门只负责解决党支部书记的待遇,村长的问题归民政部门管。
民政部门说没有接到上级的通知,只有等政策。
老村长们扬言要集体上访,在信访责任追究的重压之下,乡镇为了“维稳”只有千方百计做劝解工作,而仅靠劝解是苍白无力的,没办法有时只有听骂。
如果群众骂几句出出气就不上访了,那算万幸,然而事情往往是今天当完群众的“出气筒”,明天又跑上去了,就要接着当上级的“出气筒”。
因此,乡镇干部必须度量大,能受气,否则会被活活气死。
要做得了“替罪羊”。
责、权、利严重不统一,决定了乡镇必然要承担职权以外的责任。
比如教育、卫生、司法、劳保、防疫、土地等等,人、财、物、权先后从乡镇被垂直走,但是许多责任仍然留在乡镇,哪一项工作出了问题乡镇都不可避免地要被追责,甚至代人受过,做“替罪羊”。
尤其是违法占地、秸秆禁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疫病控制等等这些乡镇一没执法权二没强制手段的工作,只有硬着头皮去做,甚至违着法去“执法”。
由于在职权能力之外,所以难免力不从心,有的工作即使是竭尽全力也难保不出问题。
有时无奈地面对一项项责任追究,感觉就像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
一旦出事,轻则受批评背处分,重则被免职受刑责。
因此,作为乡镇干部胆子必须足够大,否则整天担惊受怕,迟早会吓出病来。
其实在追责问题上上级也是无奈的,体制如此,责任一级级压下来,乡镇作为最后一级,出了问题不“杀一儆百”对上级的上级怎么交代?
“万金油”、“千斤顶”、“灭火器”、“出气筒”和“替罪羊”的岗位状态是不正常的、扭曲的、难以为继的、非常危险的。
有人说这是社会转型期造成的阵痛,但愿这阵痛不要时间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