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1全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17

高一历史必修1全册同步检测第四单元17

4-17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面对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希望“全国党派,无论在朝在野,均应以和平建国为共同目标”的呼声,中国共产党() A.呼吁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改革B.积极与国民政府和平谈判C.主动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D.积极防备国民党发动内战2.(2012·吉安高一检测)“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蒋介石希望建立国共联合政府B.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C.和平民主成为民心所向D.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3.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治再次与中国人民擦肩而过,主要原因是()A.美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化B.蒋介石对中共表示不满C.蒋介石坚持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D.中共不愿放弃有原则的妥协4.毛泽东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5.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右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D.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6.(2012·海口高一检测)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7.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

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题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竞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上述材料A.丑化了清朝军队B.因是家书而无史料价值C.能说明清军战败的原因D.反映了英军纪律严明2.1839年林则徐给当时的英国女王信中写道:“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禀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由此可见,清政府 A.国力强大以世界霸主身份自居B.放弃了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C.区别对待鸦片走私与正当贸易D.依法剥夺了洋商在华的贸易权3.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A.近代国家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4.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中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5.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6.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满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7.今年三月十九日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60周年纪念日,厦门市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下列同学对其两个纲领共同点的评价,正确的是A.体现了农民的诉求 B.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8.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9.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D.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11.有学者这样评述一场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政局:“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很显然,如此组织结构不能仅凭纸面上的改革即度过新世纪之难关;”这场侵华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五四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3.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这种态度的典型表现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14.下表是有关“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的表述;据此可知到求民主的转变D.始终体现了各阶级救亡图存的要求15.一个叫鲍布的美国人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叛乱者在事件发生期间行为公正,他们签署宣言,任何恐吓外国人的人将被处死,任何做有利于保护外国人及教堂的人将得到奖赏;他们做尽其职责范围内的事以获得外国人的支持;清政府亦保护外国人……;”信中的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1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旨回籍帮办团练的焦佑瀛、张之万等人在奏折中写道:“抚议一起,人心懈怠,不但兵无斗志,亦复民无固心;”这一材料从侧面表明A.清政府极力提高军队战斗力B.政府态度会影响战争结果C.军队战斗力低下D.人民没有斗志17.一名学者针对其研究收集了以下资料:①北洋舰队的有关文献记载;②明治维新后日本内政外交的档案;③李鸿章所着的李文忠公全集;由此推断,该学者研究的对象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18.英国伦敦的“PUNCH”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一长得其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地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杂种的意思;解析右图,说法正确的是①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②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战败的蔑视③表明西方仍不愿给予日本平等的地位④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近代俄国陆军中将苏罗捷科夫曾说:“中国现在已经表明,它能够为种族斗争提供多么巨大的兵力、金钱和精力,所缺乏的只是组织和组织者,过早爆发的义和拳没有给暴力在上述方面以成熟的时间;”他意在强调A.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抵抗斗争失败B.中国缺乏组织反侵略斗争的物质基础C.中国缺乏有效的组织削弱了应有的抵抗力量D.义和拳运动彻底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20.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A.经济建设的需要B.侵略战争的破坏C.生态环境的恶化D.自然灾害的影响21.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游客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者肯定会胜利,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叛乱者;我很幸运能目睹一场真正的战争;”信中“真正的战争”是指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22.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杨天石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的辛亥革命其实就是两百年前法国大革命的翻版,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致辛亥革命失败 B.作者主张革命就一定要和反动势力鱼死网破C.作者在思考中国革命,与世界背景问题无关D.作者不是从人民本位的立场去回看这一段历史2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做法A.引发政体频繁变更社会动荡B.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24.纽约时报赴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判断该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25.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右图标题为贪食小犬死不足惜,根据漫画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哪一历史事件前后A.九·一八事变B.甲午战争C.五四运动D.七七事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计50分26.12分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二材料三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总趋势;6分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历史意义;4分27.14分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材料二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4分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3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6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在近代中国,洋教比商品和大炮更多地输来过“西学”……作为一种外来之物,它本身又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然相悖的;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另一种民俗和历史的中国人眼里却是全无神圣意义的伤风败俗之举;两者之间,横隔着几千年岁月沉积成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于是,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汇集成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恰当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以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29.12分2012·武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办起了北京的又一张新报纸——京报;……阐明了京报的使命:“时局纷乱极点,乃国民毫无实力之故;……必从政治教育入手,……必使政府听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蔡晓滨中国报入材料二1919年5月1日,中国外交在巴黎和社会上完全失败的消息传来时,邵飘萍通过两次重要集会,为激发五四运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晚会上,邵飘萍以其自由民主主义者的心情作了沉痛激昂的报告,整个礼堂里响起一片呜咽声;有的同学捶胸跺足,有的同学大声号啕;……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京报上编发大篇幅报道,更连续发表评论,敦促当局释放学生,呼吁学生坚持到底,希望工商实业界奋起对外,直到五四运动取得胜利;——金华日报2011年5月10日邵飘萍:“一代报人”的教亡图存材料三邵飘萍经历五四运动;……之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合作形成后,北京政府开始在北方逮捕革命党人,北京各报对国民党、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消息都不敢再作报道,京报仍在发表“莫斯科特约通讯”,成为北京唯一公开宣传革命、传播马列的重要阵地;——摘编自胡星寿身世飘摇雨打萍1据材料二指出,邵飘萍是如何实践京报“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的使命材料中的邵飘萍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邵飘萍在五四运动前后政治取向的变化,2分并指出推动这种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4分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题二答案CCCCB BBDCD DBCDC BCACB BADDC26、答案1本质:君主专制强化,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2分,有相近意思均可给分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4分趋势:君权日渐强化,相权日渐削弱;2分3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分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2分27、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2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或封建统治;2分2“控制被统治者”: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拥有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2分“控制自己”: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2分3表现:推翻清朝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制约”也可得分28、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第一维度10分第一层次6分结合材料对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现象进行归纳概括;例:对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冲击、传播西学;第二层次10分能根据现象辩证地评析中西方文化冲突;例:文化冲突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文化冲突对文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另一方面也有消极作用……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也是西方对中国侵略的重要方式,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冲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第二维度2分能根据评析得出合理结论或观点;例:在合理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等;解析解答此类问题一定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简练;先概括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然后对冲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流,最后明确自己对中西文化冲突的观点或结论;29、答案1实践:在京报上编发相关的报道与评论,表达“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民意,促成了北洋当局让步;4分作用:对五四运动的发起与胜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分2变化:从自由民主主义者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2分原因: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与苏俄对当时中国的不同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邵飘萍个人的救国探索;4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测试A:第四单元 含解析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测试A:第四单元 含解析 精品

第四单元检测A(基础过关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史学家蒋廷黻认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与此有关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等五口开始通商。

五口通商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B.彻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有利于西方文明的传播D.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闭关锁国局面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在通商口岸设厂4.“1860年,一支新的外国军队整装待发,这次有两千人左右。

军队在天津登陆后向北京进发。

”材料中的“军队”是()A.日本军队B.英法联军C.俄国军队D.德国军队5.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圣库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6.“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

”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使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7.“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这表明()A.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力量异常强大B.清朝统治者已经众叛亲离C.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干涉革命发展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8.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社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报纸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考试范围:必修一第四单元,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每题3分,20题共60分)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感慨:“我们堂堂天朝大国,现在竟被西方的一个夷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该条约指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右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洪秀全D.《天朝田亩制度》3、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义和团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4、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

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B.倡导戊戌变法C.领导义和团运动D.领导辛亥革命5、2008年12月7日中新网报道,当地时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波兰华沙同窜访欧洲的达赖喇嘛见面,这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下列事件中有法国参与并伤害了中国人民民族感情的是()①《南京条约》开启中国屈辱历程②火烧圆明园③《辛丑条约》陷中国于半殖民地深渊④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B.在“五四”运动中出现了“三罢斗争”C.“五四”运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D.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7、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与以往清政府对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 )A.对外支付的赔款最多B.开放的通商口岸最广C.割让的领土面积最大D.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影响最小9、下列关于辛亥革命说法错误的是①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②《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③辛亥革命第一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④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A.①B.①③C.②④D.③10、从内容上看,右图两部文献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出正确认识②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④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A.①②B.①C.②③D. ①④11、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练习(一)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枪火炮C.刀枪火炮都有较大危害D.因吸烟,中国死亡亿万千人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

该条约是()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3.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A B C D 4.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5.近代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地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

”这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7.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8.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A.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B.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C.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9.拜上帝教创立后势力发展迅速,这能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的社会()A.宗教迷信严重B.拜上帝教有创新精神C.阶级矛盾尖锐D.人民渴望平等、平均10.“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单选题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由此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2.清末,某和约被批准后,清帝下朱谕(谕旨中的最高形式)一道曰:“自去岁仓猝开衅,征兵高饷,不遗余力。

而将少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此中万分为难情事,乃言者章奏所末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以到长江口岸航行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受到破坏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3.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精神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4.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A.中国贸易自主权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已正式展开D.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5.1901年李伯元在《庚子国变弹词》中写到:“一鼓破城恣抢掠,官民无处可逃生”,“金银尽入洋人手,宝器他邦都载回”。

弹词中的“城”是指()A.广州B.上海C.南京D.北京6.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7.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A.《海国图志》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资政新篇》D.《天朝田亩制度》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

第四单元一、单选题1.(2018·广东汕头一模·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

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A.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B.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C.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3.(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6)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掠夺工业原料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抢占商品市场4.(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6)“(东印度)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

于是,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这种“替代物”是()A.鸦片 B.棉纱 C.枪炮 D.蒸汽机5.(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江苏镇江近日挖掘出一门大炮,新闻报道称“炮体印有清晰的王冠标志和英文字母”,大炮“在沉入江底100多年后重见天日”。

该大炮沉入江底是在()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6.(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5)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检测题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检测题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word 1 / 7 第四单元检测 (基础过关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原创)X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上说:“这一伟大行动……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少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相关的“行动”应是( )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次”“纯洁的道德心”等信息表明,X文澜评价的是禁烟运动。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回合,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答案:A 2.史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将鸦片战争)称为商务战争,中国并未禁止任何正当商务,只是禁止走私,而且禁止的是毒物走私。”由此可见,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 ) A.与鸦片战争的发生无任何关系 B.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C.是导致中英之间战争的直接原因 D.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禁止的是英国对华进行鸦片毒品贸易,而不是禁止正当的商务贸易。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行为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也是一种侵略行为,因此,中国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反侵略行为。由此可判定B、C两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鸦片战争前,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英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鸦片输入、鸦片战争都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禁烟运动仅是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寻找的借口而已。因此,A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3.鸦片战争时期,清朝一官员曾就某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发表了如下的评价,“该夷一入京师,则一切政今,必多牵制”,会带来“肘腋之变”。他所评价的是( ) A.《某某条约》 B.《望厦条约》 C.《某某条约》 D.《条约》 word 2 / 7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清朝官员害怕外国公使进驻,会使清政府的内政受到干涉,引发所谓的“肘腋之变”。近代中国,规定外国公使进驻的条约是《某某条约》。 答案:C 4.(原创)以下是某历史著作的论述,其评论的应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8 第四单元 一、单选题 1.(2018·广东汕头一模·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2.(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A.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B.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C.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3.(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6)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掠夺工业原料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抢占商品市场 4.(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6)“(东印度)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于是,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这种“替代物”是( ) A.鸦片 B.棉纱 C.枪炮 D.蒸汽机 5.(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江苏镇江近日挖掘出一门大炮,新闻报道称“炮体印有清晰的王冠标志和英文字母”,大炮“在沉入江底100多年后重见天日”。该大炮沉入江底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6.(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5)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2017·山西学业水平·4)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7)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 A.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9.(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7)“(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至21日,城内守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2 / 8

降者。入城湘军,肆意焚掠,繁华的古都顿成瓦砾。”这段材料所描述事件标志着(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C.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 D.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10.(2018·江苏常州学业水平一模·7)“挟千里席卷之势,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天堂之梦在烟焰和烈火中化为灰烬,则是他们的悲剧。”材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政府覆灭 11.(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5)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2)1894年,当时日本国内舆论普遍宣扬: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原因 B.试图竭力掩盖战争的本质 C.准确分析了中日两国国情 D.表明中国备受侵略的事实 13.(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7)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马革裹尸随卞壶,龙骧破敌望刘江。金牌有意迟援骑,铁甲无功护战航。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该诗所描述的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8)近代某一事件后,日本对华人不再优待尊重,甚至对华人充满了鄙视,也不再把中国视为其近代化的对手,提出要充当东洋的盟主。这一事件使(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江苏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工具 15.(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9)“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 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 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D.列强掀起了强瓜分中国狂潮 16.(2018·江苏常州学业水平一模·8)《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实际上经历了 “西化”、“反西化”、“近代化”三个交叉的探索过程。下列各项中,符合“反西化”和“近代化”内容的是( ) A.虎门销烟 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D.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5)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3 / 8

瓦德西这一说法主要是基于(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反割台斗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19.(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1)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这些条款”最早出现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法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0.(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期末测试·9)下图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国民革命 D.八国联军侵华 21.(2018·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29)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 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 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 22.(2018·山东日照二模·29)清末新政期间,关于科举制的改革,原拟用10年时间逐步以学堂代科举,仅仅过了一年,不待学堂制成熟,便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对立宪改革,朝廷原确立预备期9年,仅过两年就宣布减为5年,而朝野甚至在讨论减为3年或立即施行的可能。这表明( ) A.清朝统治的政治危机空前加深 B.民主革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新政的成效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D.国内顽固势力已退出政治舞台 23.(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9)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24.(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题·18)19世纪的报刊、揭贴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促成了民族觉醒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中体西用”传播了启蒙思想 25.(2018·陕西渭南二模·29)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辛亥之役,汲汲于制定临时约法,以为可以奠民国之基础,而不知乃适得其反……大多数人民……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反映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